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如何评一节作文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5:23:39 作文素材
如何评一节作文课作文素材

篇一:怎样评价一节语文课

怎样评价一节语文课

听课、评课是教育管理者检查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相互交流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估教学的重要手段。由于在语文教学评估中有很多项目是较难精确量化的,也很难严格地控制全部的无关变量,所以,不能用测试得到的数据来说明所有的问题。因此,常常通过听课,对教师的课堂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通过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作出客观的判断。下面就如何对一节语文课进行科学的分析,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节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是不同的。如一节听话说话课的评估标准,与一节作文的评估标准就不一样。同是听话说话课,由于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

例如,对一节阅读课的评估,主要看读、写训练是否落实;是否既能紧扣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又能根据内容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作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能时时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一夜工作》的片断,这段教学紧扣课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很好地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师:课文中说“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你们想一想,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没有从课文里找出依据。

生:没有增加。因为课文里说“可以数得清颗数”。

生:增加了。因为课文里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好像没有增加,实际上是说增加了。

师:你说的是有一些道理,但还不够准确。想一想,这句话如果去掉“好像”,是什么意思

生:肯定没有增加的意思。

师:那么加上“好像”呢

生:加上“好像”以后,这句话的意思是:本来应当增加,可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

师:对。可见单从这句话不好判断到底增加了还是没有增加,再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几句。

生:前面说“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既然茶增加了一杯,花生米当然也应增加一倍。

师:说得对。既然花生米增加了,作者为什么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呢

生:作者的意思是:增加了一个人的花生米才那么一点,可见平时总理一个人的时候就更少了。说明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

对一堂阅读课的评估,往往只侧重在学生的回答漂亮不漂亮上,对学生读得如何,课文读得熟不熟,读得好不好往往重视不够,至于课堂上是否动动笔,练一练,就不大注意了。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如一位老师在讲读完《可爱的草塘》后,启发学生:“你们就要和小丽分手了,你不想对她说几句话吗你就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吧。可以写赞美草塘的话,可以写感谢小丽的话,也可写赞美家乡并邀请小丽来做客的话。”对于这种加强笔头练习的做法,评课时一要给予肯定,二是加强学习。

二、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词、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和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它渗透了事物是相对的观点(老牛认为很浅的水,松鼠却认为很深),讲礼貌的观点(小马对长辈很有礼貌),关心他人的观点(松鼠见小马要过河,生怕它被淹死,便赶忙阻止)等。假若全课的教学,把着眼点主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几个观点或其中某个观点上,就容易偏离了课文的中心。因为本课的中心集中表现在老马对小马所说的话里:“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教师教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但教师要能明确课文的中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和句。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理解,是指分清段落层次,明确写作特点。段落层次分得清,有利于指导学生分段和理清思路;写作特点明确,有利于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要求学生掌握语法、修辞之类的知识(只要求学生部分地在实际中运用),如果教学中向学生讲授主语、谓语、拟人、比喻等语法、修辞知识,显然违背了大纲的要求,即“超纲”。教学大纲规定六年制三年级“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如果教学时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这也不符合大纲的规定,即“越位”。

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课文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分四段描写:第一段(1一4自然段)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5—9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三段(10-13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从课文的内容看,第二段具体描写大榕树的静态和第三段描写鸟的动态应作为课文的重点;在语文基本功训练方面,可根据本组的“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把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作为重点,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做到理解的重点与基本功训练的重点的统一。

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却比较容易得以解决,就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向努力。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五、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如何评一节作文课

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艺术。如,说话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2)启发诱导的艺术。如,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3)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如,是否善于使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环节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是否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

篇二: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

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后,评价一堂语文课,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不断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课堂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把中学教学带进了教改的新时期。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传统的语文课堂评价理念侧重于评价老师“教”得如何,而对学生“学”得怎样则漠然置之了。陈腐的课堂模式和偏颇的课堂评价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如此恶性循环,造成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即使教师讲得眉飞色舞,沉醉忘我,学生在台下也是兴趣寡淡,无动于衷。随着新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一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语文教师虽然展示了教学教改的新理念、新成果,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误区,比如: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追求表面形式的多样新颖,忽视了教学的目标实施;以“拓展”“迁移”为由,忽略了对文本的解读;滥用多媒体手段,干扰了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的人文性,摒弃工具性等。

在新课程实施后,评价一堂语文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标准有多方面,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通过我校语文教研组共同研讨,我们认为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

一、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到生活中去体会,去检验,去扩展。来自生活,回到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为环境使然,从语言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等来说,孩子一出生接触的就是汉语,这就使孩子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一种语文基础,他们在小学中学习语文就比较容易接受了。说它难全是因为我们教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他们学会写汉字,学会写作就行了,而是为了让孩子将学习过的知识完全理解、消化。无论孩子以后学习任何知识,语文是他们学习的基础工具。

语文知识的多少,对语言的分析、判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他们其他学科成绩的好坏。众所周知,如果想让人把什么掌握,首先就是要让他们对学习的东西产生兴趣,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此产生新奇感,才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与掌握!课堂上,不仅要老师在动,而且学生也要在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双向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要舍得放弃自己的“主角”地位,不能“包办”,生怕学生自己“吃不饱”。教师的任务和作用正如课程标准所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师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学什么”,“如何学”。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发展的根本方法是学生的自主构建。要承认每个学生的实际,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教师要设计有效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同时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一堂课如果仅仅是老师在忙碌,而学生很少参与,老师的水平再高,对学生自身而言也没有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就不能称之为好课。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堂好语文课,最关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愿望。语文课应十分重视听说训练,而听说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教师可创

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引发学生听说的愿望,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词汇,又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当然不仅仅是灌输一些价值观知识那么简单,而是要在课下,在与同生的交往中,在生活中,将老师灌输的价值观变成自己的言行。据此来选择教材,过滤加工,进行教学,潜移默化地产生价值引导的作用。一个教师欣赏什么样的学生,鼓励学生做什么事情,哪些缺点是可以宽恕的,哪些缺点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对于未成熟的孩子来是说比什么都重要的引导。

新型课堂教学还要体现师生的互动性,课堂不是一滩死水,不是剧院,不是独角戏,而是一湾灵动的溪流,是茶馆,是大合唱。教师是主导,是组织者,是参与者,是评判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创造性劳动,绽放当今新课堂教学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不断创新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创新不只是那些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创造。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坚持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部有一定的创新潜能这一观点,通过适当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创造性的成绩。

在教学中,教师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杨振宁教授说:“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而创新思维可以说是优秀思维方式的精品.

在每一堂课上,师生进入教室,都有一种创新的激情与愿望。学生不但得到新知,更要进行新的探索;教师不但带来新的设想,更要进行新的尝试。师生思想上的碰撞与互促,使课堂不断出现创造的火花,教学的效果得到持续的升华。讲的如何卖力,而在于学生从课上学到了什么,理解了多少,是否和预期的目标相一致。

评价一堂好课,目光应不仅停留在这堂课上学生有所得,得多少,而更多地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在不同学生身上都有相应的达成度,既有课堂效应,又有远期的效应。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点,又能启发学生举一反

三。笔者曾观摩了一节示范课,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阅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审美观的引导,教师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体现课堂教学的发展性,还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教师的课前准备,将不再局限于知识点的微观课程结构之中,而是课程因素组合的中观课程结构中,倾心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组织方面。

总之,一节语文课的好坏,不在于课前准备多么辛苦,也不在于课上讲得多么卖力,而在于学生从课上学到了什么,理解是多少,是否和预期目标想一致。

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后,评价一堂语文课,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不断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课堂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把中学教学带进了教改的新时期。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传统的语文课堂评价理念侧重于评价老师“教”得如何,而对学生“学”得怎样则漠然置之了。陈腐的课堂模式和偏颇的课堂评价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如此恶性循环,造成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即使教师讲得眉飞色舞,沉醉忘我,学生在台下也是兴趣寡淡,无动于衷。随着新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一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语文教师虽然展示了教学教改的新理念、新成果,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误区,比如: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追求表面形式的多样新颖,忽视了教学的目标实施;以“拓展”“迁移”为由,忽略了对文本的解读;滥用多媒体手段,干扰了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的人文性,摒弃工具性等。

在新课程实施后,评价一堂语文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标准有多方面,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通过我校语文教研组共同研讨,我们认为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

一、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到生活中去体会,去检验,去扩展。来自生活,回到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为环境使然,从语言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等来说,孩子一出生接触的就是汉语,这就使孩子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一种语文基础,他们在小学中学习语文就比较容易接受了。说它难全是因为我们教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他们学会写汉字,学会写作就行了,而是为了让孩子将学习过的知识完全理解、消化。无论孩子以后学习任何知识,语文是他们学习的基础工具。

语文知识的多少,对语言的分析、判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他们其他学科成绩的好坏。众所周知,如果想让人把什么掌握,首先就是要让他们对学习的东西产生兴趣,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此产生新奇感,才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与掌握!课堂上,不仅要老师在动,而且学生也要在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双向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要舍得放弃自己的“主角”地位,不能“包办”,生怕学生自己“吃不饱”。教师的任务和作用正如课程标准所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师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学什么”,“如何学”。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发展的根本方法是学生的自主构建。要承认每个学生的实际,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教师要设计有效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同时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一堂课如果仅仅是老师在忙碌,而学生很少参与,老师的水平再高,对学生自身而言也没有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就不能称之为好课。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堂好语文课,最关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愿望。语文课应十分重视听说训练,而听说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教师可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引发学生听说的愿望,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词汇,又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当然不仅仅是灌输一些价值观知识那么简单,而是要在课下,在与同生的交往中,在生活中,将老师灌输的价值观变成自己的言行。据此来选择教材,过滤加工,进行教学,潜移默化地产生价值引导的作用。一个教师欣赏什么样的学生,鼓励学生做什么事情,哪些缺点是可以宽恕的,哪些缺点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对于未成熟的孩子来是说比什么都重要的引导。

新型课堂教学还要体现师生的互动性,课堂不是一滩死水,不是剧院,不是独角戏,而是一湾灵动的溪流,是茶馆,是大合唱。教师是主导,是组织者,是参与者,是评判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创造性劳动,绽放当今新课堂教学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不断创新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创新不只是那些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创造。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坚持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部有一定的创新潜能这一观点,通过适当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创造性的成绩。

在教学中,教师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杨振宁教授说:“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而创新思维可以说是优秀思维方式的精品.

在每一堂课上,师生进入教室,都有一种创新的激情与愿望。学生不但得到新知,更要进行新的探索;教师不但带来新的设想,更要进行新的尝试。师生思想上的碰撞与互促,使课堂不断出现创造的火花,教学的效果得到持续的升华。讲的如何卖力,而在于学生从课上学到了什么,理解了多少,是否和预期的目标相一致。

评价一堂好课,目光应不仅停留在这堂课上学生有所得,得多少,而更多地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在不同学生身上都有相应的达成度,既有课堂效应,又有远期的效应。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点,又能启发学生举一反

三。笔者曾观摩了一节示范课,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阅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审美观的引导,教师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体现课堂教学的发展性,还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教师的课前准备,将不再局限于知识点的微观课程结构之中,而是课程因素组合的中观课程结构中,倾心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组织方面。

总之,一节语文课的好坏,不在于课前准备多么辛苦,也不在于课上讲得多么卖力,而在于学生从课上学到了什么,理解是多少,是否和预期目标想一致。

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后,评价一堂语文课,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不断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课堂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把中学教学带进了教改的新时期。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传统的语文课堂评价理念侧重于评价老师“教”得如何,而对学生“学”得怎样则漠然置之了。陈腐的课堂模式和偏颇的课堂评价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如此恶性循环,造成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即使教师讲得眉飞色舞,沉醉忘我,学生在台下也是兴趣寡淡,无动于衷。随着新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一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语文教师虽然展示了教学教改的新理念、新成果,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误区,比如: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追求表面形式

的多样新颖,忽视了教学的目标实施;以“拓展”“迁移”为由,忽略了对文本的解读;滥用多媒体手段,干扰了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的人文性,摒弃工具性等。

在新课程实施后,评价一堂语文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标准有多方面,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通过我校语文教研组共同研讨,我们认为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

一、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到生活中去体会,去检验,去扩展。来自生活,回到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为环境使然,从语言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等来说,孩子一出生接触的就是汉语,这就使孩子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一种语文基础,他们在小学中学习语文就比较容易接受了。说它难全是因为我们教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他们学会写汉字,学会写作就行了,而是为了让孩子将学习过的知识完全理解、消化。无论孩子以后学习任何知识,语文是他们学习的基础工具。

语文知识的多少,对语言的分析、判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他们其他学科成绩的好坏。众所周知,如果想让人把什么掌握,首先就是要让他们对学习的东西产生兴趣,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此产生新奇感,才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与掌握!课堂上,不仅要老师在动,而且学生也要在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双向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要舍得放弃自己的“主角”地位,不能“包办”,生怕学生自己“吃不饱”。教师的任务和作用正如课程标准所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师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学什么”,“如何学”。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发展的根本方法是学生的自主构建。要承认每个学生的实际,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教师要设计有效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同时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一堂课如果仅仅是老师在忙碌,而学生很少参与,老师的水平再高,对学生自身而言也没有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就不能称之为好课。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堂好语文课,最关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愿望。语文课应十分重视听说训练,而听说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教师可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引发学生听说的愿望,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词汇,又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当然不仅仅是灌输一些价值观知识那么简单,而是要在课下,在与同生的交往中,在生活中,将老师灌输的价值观变成自己的言行。据此来选择教材,过滤加工,进行教学,潜移默化地产生价值引导的作用。一个教师欣赏什么样的学生,鼓励学生做什么事情,哪些缺点是可以宽恕的,哪些缺点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对于未成熟的孩子来是说比什么都重要的引导。

新型课堂教学还要体现师生的互动性,课堂不是一滩死水,不是剧院,不是独角戏,而是一湾灵动的溪流,是茶馆,是大合唱。教师是主导,是组织者,是参与者,是评判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创造性劳动,绽放当今新课堂教学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不断创新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创新不只是那些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创造。只要有创造的意识,

篇三:如何评价一堂作文课

如何评价一堂作文课

文章作者:刘平坤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7-8C 2008-12-25 16:14:14

?

?

?

? 热点推荐: 董一菲:读《诗经》系列有感之《绿衣》 赵克明:写作指导——横向联成“片” 反思内蕴深 郭惠宇:感受诗性的光芒——品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在教学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喧嚣声中,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伴之而生的观课评教活动也方兴未艾。但如何观课评教,说说容易,真正做好、做深、做透和做到关键处却非易事。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一线教师与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一个时期以来,关于作文教学的改革在不断地深入,作文教学方法蔚为大观,其中想象作文、多元作文、美术作文、诗歌作文、童话作文、绘画作文、网络作文等作文训练方法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评价一节作文课,不仅会影响一线教师作文教学的实践,更会影响到作文教学的走向与发展。

一、立足于作文课的教学内容

在各级各类公开课、观摩课中,对于作文教学的评价大家关注的是授课人,即教师个体的教学组织、教学技术与教学风采。由于教师个体的差异显而易见,这种只见教师而不见学生的评课,当然要受到质疑。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人们更改评课的视角,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评教,即学生在课堂中有没有互动、有没有合作?学生发言了几次?讨论是否热烈等。着眼于外在形式的评课,其指向依然是教师的课堂组织与教学方法,而作文课上教师到底在“教什么”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

王荣生教授一直以来主张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他认为“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

教学内容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际在“教什么”的问题。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阶段作文教学提出了“写话”和“习作”的要求,但具体要求又不详。关于写作教学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概述:一方面教师给出作文题目,学生在课堂内或课外时间自己写作,作文课的教

学内容主要是对学生作文的讲评。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命题——学生自己写作——批改——讲评”,关于“如何写作”,“怎样写作”的教学内容几乎为空白。这种靠学生自主摸索的作文教学,往往费时而无效。还有一种教学内容,教师讲解一定的写作知识,如怎样描写、怎样抒情、怎样进行段落布局等等,这些写作内容的教学往往又跟阅读教学相结合,等到学生真的要动笔写作了,往往发现教师教的这些写作知识不怎么好用。反观这种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教的是一些外在的、静态的写作知识,而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言语技能,从静态的知识变为实践的技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转换过程。

教师在作文课上不是什么也不讲,就是讲一些没有什么帮助的写作知识,作文教学内容几近稀缺。教了的不管用,用了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问题之症结是由于这些写作内容的教学脱离了学生写作的语境所致。

如何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观课评教呢?我们结合两个作文教学的案例进行分析。于永正老师的《考试》(见《人民教育》,2006,5)一课在写作内容上,教师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通过询问学生是否愿意考试,自然过渡到学生对考试的看法;

进行考试,并提出两点要求(教师设下考试的陷阱);

批改试卷并讲评;

教师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之间交流。

于老师通过这次另类的考试,让同学们落入他预设的“陷阱”,从而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与感受,在接下来的写作中,学生自然个个畅所欲言。“情动于中而发于言”,作文是心灵的宣泄,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没有心灵触动,让其无病呻吟,作文的质量是不言而喻的。让学生多体味生活,充实他们的写作素材,当然是一种积极可取的方法。但并不是每个小学生都有时间、机会能走出家门和校门去感受外边的世界。那么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感受生活的写作内容。于老师解决的就是学生写作内容问题。当然于老师整堂课通过建立一种和谐的对话关系,跟学生创设了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也是这节课获得成功的关键。

王崧舟的《亲情测试》(见《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1)一课既没有向学生传授具体的写作知识,也没有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什么具体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以下几件事: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干净的纸;

在纸上写下你最爱的五个人;

拿起笔来,划掉其中一个;

再划掉一个;

再划掉一个;

最后再痛苦地选择一下,划掉两个中一个。

课堂上除了有限的几次师生对话外,教师更多地是让学生体验,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整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教师用来解决写作内容问题。也正是有了写作内容的充实,在剩下不多的时间内,学生一个个才思敏捷,写出了一篇篇让人潸然泪下的文章。

由王崧舟老师的《亲情测试》所引发的社会争议我们暂且不说,从写作内容的角度上看,王老师的课通过情意的创设,疏远了现实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了一种与生活的“陌生化”感受,使得写作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二为一,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从教学内容分析,这种作文课应该是值得提倡的。

二、着眼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Rohman在1965年把写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前写作阶段(Prewrit-ing)、写作阶段(Writing)及重写阶段(Re-writing)(也可以叫后写作阶段)。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应该是“构思、起草、修改和成文”过程,我们的作文教学比较注重写作前的启发和写作成文后的评价与反馈,对于写作过程中的其他环节指导还不深入。引入过程导向的写作教学模式可能会改变当前作文教学的问题。这种写作模式重视写作的整体过程,特别是学生写作中的方法指导,而不是仅仅关注写作的结果。

研读部分发表于各类期刊的写作课例,我们发现,许多被冠以不同名称的写作方法课堂结构大同小异,我们可以概括为:“创设情境——思考酝酿——口头表达——写作实践——写作交流”。譬如,想象作文通过故事或媒体创设一个写作的情景,或是到外星旅行,或是到南美探险;而漫画作文可能会为你展示几米的漫画;童话作文给提供了全新的童话故事。学生进入相关的情景后,激发了表达兴趣,教师以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口头表达的形式,完成作文的构思与立意,接下去就是学生的自我写作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这种理念下,教师从学习的主导者、组织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对于作文课的观课评教,就要从写作的全过程入手考查,特别要从写作阶段入手来看教师是如何组织和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的。教师的作用类似于体操训练中的教练员,在高难度的动作训练中,适时适地给学生以点拨,让学生能借力完成这个动作。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提出写作的要求,而对写作实践不做具体的指导,这种写作教学就有可商榷之处。

我们以于永正的课例进行分析,看于老师是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命题的。

师:就今天这次考试,把你最想说的写下来。你准备先出个什么题目?

生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师:好题目!还有别的题目吗?

生2:都是您这个“老孤狸”惹的祸。(生大笑)

师:哇!在你面前,我变成了“老孤狸”!我相信这个老孤狸是加引号的。对吗? 生2:是的。

师:如果加引号,我就接受;如果不加引号,我就要难受了!

生2:加!

师:加引号,第一,我不是老孤狸。第二,我不是在骗你。我一再说大家要细心,把每一个字看清楚,一定要按要求做。为什么你不做呢?那到底怪谁呢?

生2:怪我这支笔!

师:除了怪这支笔,还应该怪什么呢?(指指该生的脑袋)这就找到根源了,既不怪我“老孤狸”,又不怪这支笔,而该怪自己的大脑,请你写下来,用《到底怪谁?》作为题目好不好?同学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人说,好题文一半。什么意思呢?有个好题目,文章就成功了一半,记住了吗?

于老师没有过多地讲如何命题,而是通过入情入理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怎样的题目才更得体、恰当,怎样的题目才能引人思考。这种指导具体而适切,起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三、关注“教”与“学”的关联性

王荣生认为,教师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在语文课常会出现距离;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则会呈现种种更为复杂的情况。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最终也要落实到学生的学,教与学虽不是单纯的传递关系,但两者趋向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所驻留的经验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对一堂好课无疑是基本的要求。

由于评价者的视角不同,观课评教的维度也不尽相同。如果单纯地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评判一堂课的优劣,关注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技巧,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体验与知识成长,那么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效果的达成,就只能是少数听课教师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推断或判断,这种评价遮蔽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联。一节课之所以那样教而不这样教,有学生学业与个性差异的原因,也有课前积淀与课后需求的原因。离开教师对课程与学生发展的阶段性、整体性考虑,一节课再精致的设计、再周密的考虑,也只能算是体

现了教师的基本功,并不能说明课对学生的实际意义。总之,不论是以教论教,还是以学论教,最后要过渡到以教与学的关联性来评课论教。

教师的“教”,要结合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即教师在课堂中想教什么,教师在课堂中实际教了什么,教师想教的与实际教的之间是否一致。至于学生的学,要区分为三个层次:“预设的学习内容”“实践出来的学习内容”和“体验到的学习内容”。提出“实践的”和“体验到的”两层学习内容,就表示我们承认,学生学到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预期的。学生实际上学到什么,关乎他经历过什么,这便是体验到的学习内容。每个学生也可有不同方法体验同一个处境,所以不同的学生便可能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体验(参见卢敏玲主编,《课堂学习研究》,教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考查作文课“教”与“学”的关联性,就要在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内容之间进行分析,重点看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否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教学目标的预设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

考查当下的作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许多的误区。比如,教师的教学目标预设为“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多种图形、图案让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通过小组讨论,看哪些同学观察得仔细、观察得认真。诚然这种训练确实可以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写作实践中的观察与生活所见的观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观察,“目光所见”与“心灵所感”是两种不同的观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目光所见”上,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上是注重了“实践出来的学习内容”,而学生“体验的学习内容”依然与写作实践有一定的界限。

另外,写作课堂教学通过口语训练来促进书面写作能力又走进了另一个写作的误区。有一般常识的人都知道,受心境、词语量、阅读量、教育背景等影响,每个人“想写的”和“写出的”内容之间不是等同的。“想”属于“思维”的范畴,“写”属于语言范畴。虽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但两者绝对不是等同的。根据信息论的原理,思维过程是“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而语言的过程则是“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的过程。虽然语言过程中的信息编码过程与思维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过程部分重合(参见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但是两者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能说出来的”一定能“写出来”吗?许多教师认为,说写是同步发展,只要是能说出来的就一定能写出来。香港学者谢锡金和张瑞文(1990)曾经对儿童口语跟书面语转换的情况进行过相关的研究,发现能实现理想转换者,比例相当低。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说”与“写”关系在历史上走过一条从说写结合,到重写轻说,说写一致的曲折发展之路。1955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要求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正确的作文教学应当从提高儿童口头语言的能力开始。一个问题,哪怕儿童只用一句话两

篇四:如何评价一节小学语文课

如何评价一节小学语文课

一节课上得怎样,是好是差,好在什么地方?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我想,应该是有的。一节语文课,由于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

知识。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

二、看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词、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和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教师教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但教师要能明确课文的中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和句。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理解,是指分清段落层次,明确写作特点。段落层次分得清,有利于指导学生分段和理清思路;写作特点明确,有利于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三、看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是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一篇课文需要讲解的东西的确太多了,但教师要一定要有所取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舍得”。 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 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四、看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五、看教师的基本素质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篇五:如何上好一节作文课

浅析如何上好一堂

作文课 杜 艳 兴才中学

如何上好一节作文课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写作课的教学比较枯燥、单调。怎样让这一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而又具有吸引力,一直是我在不断追求和探索的目标。为此,就这一内容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认真准备,教学相长

要使写作课上得既生动,又有吸引力,又要让学生学到

东西,我认为关键还在于课前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常言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教师要把课堂当战场,要使教学效果好,教师绝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在课堂上应该讲什么,不应该讲什么,哪些地方应该说得详尽些,决不能马马虎虎,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而对于易混淆的内容,不仅应该讲深,还要讲透,并结合范例加以说明,使学生在生动的范例中不自觉地掌握写作的理论和技巧。即使是对范例的选择,也应认真对待,选择具有代表性、让学生记忆深刻的例子。

二、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听课是否有兴趣,教师教学是否受欢迎,是否被学生所接受,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得如何。站在三尺讲台上,教师如同一个乐队的指挥。指挥得好,乐手们的配合就好,否则就难以想象。要让学生配合得好,首先就要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兴趣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心理基础。可以利用实例,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形式进行比较。通过对比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从而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积累作文语言

学生丰富的语言,是作文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内容生动的基本条件。如果语言不丰富,写出来的文章枯燥乏味,不生动、不感人,更没有创新意识。因此必须让学生做到:多背优美词句,多看优秀范文,多写心得体会。只有这样,

日积月累,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提高。另外,教师也可以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报刊和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要求他们边读边圈点勾划,记好读书笔记,写好读后感,真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背诵课本中精彩的优美的句子,段落,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美丽的西双版纳》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四、评讲作文、诱导学生作文的兴趣

评讲作文要多鼓励,多表扬。评讲作文要纠正错误,但语言要婉转。评讲作文要全面细致。评讲作文时,对共性问题要集体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反复设想、反复评价。 这样,学生可以在作文讲评课中学到很多东西的,他们的写作能力

也就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