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北大未名湖冰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5:27:53 字数作文
北大未名湖冰场字数作文

篇一:未名湖滑冰记

未名湖滑冰记

第一次坐在未名湖畔的石凳上,是在夏天,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享受着微微湖风的抚摸,只觉心情舒畅,神清气爽。未名湖平静而不乏灵动,美丽又富有生气。北大因为有未名湖而更加美丽迷人,未名湖也给北大带来了无限生气。

而到了冬天,未名湖水都结冰了,虽然失去了往日的灵动,但生机不减,因为冰面上聚集着快乐的学生。广阔的冰面上流动着许许多多滑冰的学生和一架架冰车。

在南方长大的我,长到十八岁在家乡只看到过一场大雪,也从来没有见过湖水结冰,更别说在冰上走了。所以第一次踩在未名湖的冰面上时,我是又激动又高兴,但同时又有点忐忑不安,总怕我会不会太重了而把冰面踩个窟窿。后来证明冰面很结实,就大胆在上面走了起来。看到一个个滑冰高手在冰面上翩跹起舞,我也忍不住想体验在冰面上飞舞的感觉,跃跃欲试了。

终于在一个下午,约上一两个同学,直奔未名湖,溜冰去!租了溜冰鞋,在木凳上穿好了,但是一站起来我就害怕了,木凳周围的冰凹凸不平,我站都站不稳,更不知道怎么走到平滑的冰面上。唉,等一下溜的时候不知道会摔得怎么惨!幸好有一个阿姨搀扶着把我带出来,摇摇欲坠地站在冰上,我鼓起勇气迈开了第一步。借着以前滑旱冰的经验我开始在冰上滑翔,滑冰和滑旱冰最大的不同恐怕就是冰面比地面光滑,因此阻力更小,遛起来更加灵活,但控制方向的难度也更大。刚开始溜的几圈,我心惊胆战的,一直在努力地平衡重心,几

个大圈溜下来,我就感到腰酸背痛了。

冰场中心有一群人在打冰球,看他们横冲直撞的,又快跑如飞,就像在地面上跑一样,我是又羡慕又害怕。羡慕的是他们高超的技术,害怕的是他们快跑过来我无法躲避。这不,冰球向我溜过来,两队人马就争着向我这边冲过来,我顿时就吓死了整个人僵在那里,幸好他们灵活地避开了我。

我很努力地想让自己不摔倒并逐渐加快了速度,但还是不可避免的摔了几跤,每次都是双腿跪了下去,还弄得满手是冰。有一次甚至来不及闪避而抱着一个人一起摔了一跤,真是糗。有时没有控制好方向,脚底的冰刀就自己转了个弯,而我也不得不改变方向,害得我被同学问了几声:“你干啥呢?”,都不知道怎样回答。

就这样,我时而转圈,时而摔倒,滑了两个小时。到了后来慢慢找到了感觉,在冰上平稳地滑了一圈又一圈。在冰刀上飞翔的感觉真的很棒,自由奔驰,无拘无束,就像一只小鸟在冰面上飞翔。如果技术高超,那更是随心所欲,翩跹起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第一次体验到滑冰的感觉,快乐又奇异。未名湖的美丽让我们心旷神怡,又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一年四季,魅力无限。

篇二:北大未名湖

北大未名湖

北大未名湖的有关历史

北大未名湖,原是乾隆皇帝赐给和珅的淑春园里的湖而已,贡和珅和妻妾闲来风花雪月的地方,湖边画舫也是在修建颐和园时和珅顺便为自己建造的越制建筑。

篇三:北京大学未名湖这片海洋

中北京大学 未名湖这片海洋

在北在有一首非正式的校歌,说是“非正式”,其知名度比正式校歌高许多。每到校园音乐节,校园里到处都飘着这支曲子的香味:“这真是一块圣地,我来到这里。阳光月光星光灯光在照耀,她的面孔在欢笑在哭泣??”这首歌的名字叫《未名湖是个海洋》。

曾经有人问我:北京大学是北京哪一所大学啊?然而更多的人问我:北京大学究竟是什么样的?每一天,都有来自天南海北的人站在北大西门前,带着不同的表情和:“北京大学”四个字合影留念。我也曾手拿一本北大的宣传册,对着照片想象属于我的北大。但直到毕业那天,我才发现,原来我并不知道完整的答案——北大是什么样的?是百年沧桑的博雅塔和未名湖,还是崭新的百年讲堂和图书馆?是穿梭在宿舍区熙熙攘攘的学生,还是站在讲台上风骨各异的先生?是夏夜的花神庙畔的低语,不还是诗歌节上年轻灵魂的高唱??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北大的面目是如此多样,又是如此多变,你还来不及领略她的一个回眸,她却已经转身。如果让我再一次描述我的母校的话,我会觉得那首歌的名字恰如其分——北大其实是一片海洋。

没错,海洋或许是一个最恰当的比方。想象一下吧:一条条幼鱼从各自湖泊和小溪启程,历尽艰辛,辗转来到入海口,当跃入海洋的那一瞬间,狭窄的河道在它们身后悠然隐去,一个蔚蓝色的庞大世界顷刻展现在眼前??燕园就是这样一个阔大的、充满自由和可能性的海洋。

在我看来,北大最本质的精神和文化内核,其实就是“自由”两个字。因为自由,所以包容,所以独立;因为自由,所以富于创造力。

北大的空气很奇妙,带着大学校园筀特有的懵懂和躁动,却又奇怪地与旧大楼的泥土味、未名湖的湖水味、图书馆的墨香、食堂的饭菜混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潜伏在骨子里的浪漫气息。就像北大曾经的地标,不是博雅塔、不是未名湖,甚至不是红楼,而是到处贴满通知、传单、标语,到处是社团活动小板櫈和地摊的“三角地”。北大 就这样带着一种自由到慵懒的态度,让一切貌似杂种无序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奏出了一曲奇妙却又和谐的交响曲。在这交响曲里,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聆听其中的任何一个片段。

我始终觉得,大学里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教室里有没有空调和电脑,不是你的专业在全世界排第几,甚至不是你的导师写过多少本书、获得过多少 奖。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是遇见怎样的人。我的师兄打过一个比方,说北大就像是个自然保护区,很多你以为早忆消失的“物种——到北大一看——竟然还有!北大人特立独行,出奇才、出怪才是出了名的。你从来都不知道下一秒钟你会交到怎样的朋友。而老师更是风采各不相同,每一们都充满了个人魅力和学术魅力。有时为了听一节课,系里系外赶来听课的人都快把教室的门挤破了——当然,这也许跟北大允许非本专业甚至外校人员自由旁听课程的传统有关。 在北大,一切信念和思想都在最大限度上被尊重、被包容。有一次,一位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一位北大的教授从某栋教学楼上跳了下去。这时,教室里传来了些许轻蔑的笑声。这位先生面色凝重地说:“你们不要笑!人家敢为自己的信仰而死,你们敢吗?”声音不大,却把所有人镇住了。这个场景,我至今还记得。这是只有北大这片海洋才能提供给你的精彩邂逅。

离开北大一晃4年了。在这4年里,每当工作艰难或身心疲倦的时候,我总会回想那段校园时光。那时光有一种魔力,能让一个人再一次充满了初出茅庐时那种无畏的力量。如果每一个人心里都将永怀一个少年时才能做的梦,那么,我很庆幸自己将这个年少的梦埋在了北大的泥土里,那里面有最单纯的理想,有最纯粹的渴望,有最稚嫩的未来,或许还有最干净的爱。

清华之约 阮菁

北京的4号线圆明圆站,出口B向前不远处,矗立着一个牌坊,牌坊前总是有许许多多的游客,而且大多数是大人带着年幼的孩子,或是结伴而行的青年学子。

所有人都知道,这个牌坊,是一扇门;门后边是另一个世界。

清华,百年的沉淀,造就了这所美丽学府深厚学术底蕴和文化氛围。坐落在北京城西四环的清华园,像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走向社会,走向国际,走向成功的顶点。

清华大学四个字,代表了中国学子骨子里散发出的书生气。在清华,学术永远排在第一位,即使在情人节或圣诞节,很多清华情侣选择约会的地点,往往也是清华的各个图书馆。在清华,连爱情也常常用自习不表达。

清华校园里最为热闹地方当属各大操场。东操场旁“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几个字就是最好的诠释——这是我们一进入学校,辅导员和许多老师都会强调的。据说,在建校初马翰教授那个时代,每天傍晚都会定时响起《运动进行曲》,清华学子们伴着熟悉的音乐,在跑道上挥汗,为未来储蓄力量。现如今,每年的男生3000米、女生1500米恐怕也是属于清华的特色之一了吧。傍晚在西操场的跑道上,跑着跑着,说不定就会遇上熟悉的施一公校长,不说他的人格魅力和辉煌的学术成果,他还是我们生命学院的长跑高手呢!

数以万计的清华人,抛弃名利浮华,待在这个寂寞的小园子里,或者做着研究,或者教书育人。清华学术氛围,就象脱离了浮躁的大环境的干扰,每一个学生、老师,每天吃同样的饭菜,每天睡同样的宿舍,每天骑同样的破旧自行车。穿行在清华的各个主干道上。清华的学术魅力,远远不在于那些学术大师带给清华荣誉上的骄傲,更在于那每日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努力,各甘于寂寞、甘于孤独的默默奋斗。

清华的实验室有着国内最好的科研设备,有着国内最优秀的学术领袖,但更重要的是,有着国内最前沿的国际视野和最踏实的科研态度。不贪功,不畏进,不谎报,不夸大,清华的科技工作者永远秉持着百年流传积淀的厚重和踏实,默默地、脚踏实地地完成每天的科研工作。汇万川以成大海,积跬步而至千里。清华的科研,在行胜于言的一日一日锤炼下,已经到了丰收的季节,而清华也向着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的目标,坚实地踏着每一步。

清华的老师有着最优秀的科研经历,也有着最踏实的教学能力,不一定每位老师都能功巧舌如簧,说得天花乱坠,但是一定有他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偶尔的沉默或者幽默中流露出对生活和科学的无限热爱。大学不一定有大楼,不一定有大道,却当有大师传道授业,清华一代一代老师们,用简单朴实的人生收获作为老师的最高成就——教出一批好学生。

清华的历史如此厚重,清华的过去如此辉煌,清华的未来又如此光明,所有的“如此”,都只能在清华学子谈及自己母校时的小小骄傲中,窥见端倪。清华的光辉是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用寂寞苦楚的人生和扎实肯干的付出换来的;而清华的未来,也将属于那些站得高、看得远,做得多的强者。今天的清华是科教研一体的中国最高学府之一;明天的清华是否会成为世界学术的中心,是否成为世界科学的引领者,清华园里那些埋头看书或者做实验的莘莘学子,也许能给你一个答案。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的精神,自庚子赔款屈辱开始,总有一天会融进国家富强的自豪之中。

自由无用在复旦 凌馨

昨天用微信聊天,小杳给我们看群背景,说:“你们没发现我用的是复旦BBS的图吗?”看见了,丑死了。我说,“本来想笑你的,没忍心。”损学校的时候我们总是口齿伶俐。 但是老实说,复旦的那个校门,真的很一般,就连传说中的老校门都是后来造的。幸好我们还有燕园、曦园。还有据说已有近百年历史的数学系“小白楼”,和经历炮火后重建的相辉堂??

校训也是老的,如果我没记错,写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据说这是全国高校确认的最早的校训。1913年,当时的校长李登辉从《论语》中选出这两句话,用作校训。 同样古老的还有我们的校歌,词曲作者分别是刘大白和丰子恺。这首歌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被换掉,换成了“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努力前程,为国栋梁”的集体创作。大概就在我入学后不久,大家纷纷要求恢复老校歌,从校内学生到毕业校友吵得热火朝天。然后就真得恢复了。

我们总是这样和学校“吵架”。为了校歌这样虚实兼具的事,食堂菜价贵那样具体而微的事,学校里小偷太多那样重要的事,周边修路工程很吵那样似乎不归学校管的事??

毕业6年了,现在的学弟学妹们,似乎比起我们有过之无不及。因为给学生宿舍装空调的工程 进展缓慢,有人在毕业典礼的大屏幕上给校长留言,校长看见后立刻中断讲话,致歉并作出解释。虽然问题不能立刻解决,但钉喜欢这样的态度式——平等和尊重。

在复旦的4年里,我总能感受到这样的气氛。出国热、考研热、公务员热的时候。自修室里的人头是黑压压的一片;体育馆里是游泳的,草坪上是弹吉它的,背起行囊去登山的。甚至窝在网吧打游戏的??也照样只增不减。无论专注什么,只要干得漂亮,都是大家心中的牛人,虽然很多都是无用的。

可是复旦学生逃不开的,是那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直到工作了很久以后,我似乎还是无法放弃——实话实说的自由,少为现实所累的自由。追逐理想的自由,以及改变的自由。 但复旦学生以“现实”而闻名,这也是事实,外资银行的工作,当然要打破头去抢;公务员考试前,一定会抱着书“啃”;想留沪有个上海户口,顺理成章要拼命考各种资格证求加分;想要报名托福、雅思、GRE求出国的,每个学生宿舍至少有一个。有一个数据或许可以佐证复旦人在‘现实’领域的成功:GMA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复旦本科生的均分,排名全球第九。英国剑桥大学排名第十,排在前面的是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同样是世界名校。

如今,我时常回学校走走,和师兄师姐们说说话、聊聊天。我们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坚持自己的书生气。或许这才是复旦人的“现实”吧: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求是”的浙大

“看,那栋大楼就是医学院。也就是合并以前的浙江医科大学??坐着校园观光车,师傅带着我,要偌大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浏览了一圈。我很惊讶,眼前这位年近60的大伯虽然只是校园观光车的司机,却对浙江大学的现在和过去了如指掌。“那是竺可桢,浙江大学的老校长??”大伯指着启真湖畔的一尊铜像说。手拄拐杖,长款风衣的一角随风扬起,眼镜下方是消瘦的脸庞和两道深深的法令纹。这一尊竺可桢像让我想起了有关浙大的往事。 浙江大学的前生是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于杭州普慈禅寺的“求是”书院,是浙江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书院取名“求是”,即“务求实学,存是去非”之意,“求是”也成为了浙大延续至今的校训。然而“求是”精神却是经竺可桢校长之手得以发扬。并确立为校训。(1988年5月5日,浙大校务会决定以“求是创新”作为新时期校训。)竺可桢于1936年担任浙大的校长,尽管他不是浙大的首任校长,但他担任校长一职的13年却是浙大最为艰难的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杭州频遭空袭,民不聊生,何谈科研和学习?为此,竺可桢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西迁,将学校搬到城镇、乡村。一场被称作“文军长征”的西迁之行便开始了。自1937年11月初徙江建德,再徙江西吉安、泰和,三徙广西宜山,最后到达贵州遵义、湄潭,行程长达五千多公里。西迁途中,浙大师生们面临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当时还是浙大学生,如今已是中国金属材料专家的王启东教授曾提到:当时老师在祠堂里,一块木板打几个桩,钉在地上就是櫈子;吃饭是“蜻蜓点水”(蘸着盐汤下饭)。“逢六进一”(吃六口饭蘸一点霉豆腐);灯是桐油灯,三根灯芯,一般只点一根,看书点三根,教授和学生的鼻子都被熏得黑黑的。

物质条件虽极其艰苦,但学校为师生们营造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研究环境,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到无比轻松愉悦,“求是”精神也是在西迁途中慢慢确立起来的。1938年11月1日,浙大西迁宜山时,竺可桢决定在校务提出将“求是”作为浙大校训,他认为朴实严谨是浙大自求是书院创立以来一脉相承的传统学风。

1939年2月4日,竺可桢对一级新生作《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讲话时说:“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而要有“杀身成仁”“待会舍生取义”的精神,“凭自己之良心,甘冒不韪” 以使“真理卒以大明”。他讲话后的第二天,日军18架飞机在浙大的临时校舍上空投下118枚炸弹。就在这颠沛流离的环境中,“求是”精神一直鼓舞着浙大师生刻苦钻研,在“破庙”中创造了辉煌的成绩。

当时,苏步青、贝时璋等一批老教授和竺可桢一起,在浙大兢兢业业,营造了思想上民主、学术上自由的良好氛围;而在“求是”精神的感召下,张绍忠、蔡邦华、束星北等一大批追求真理、有真才实的著名教授也汇聚到浙大。正因为如此,浙大从西迁之前只有文理、农、工三个学院、16个系、600多名学生的地方性大学,在1946年返杭是一跃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师范7个学院、27个系、2171名学生的综合性大学。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正如浙大校歌唱的那样,拥有116年历史的浙江大学,无论经历怎样的沧海桑田,一脉相承的“求是”精神从不改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孜孜不倦追求在理的浙大学子。

篇四:北大 未名湖一游

北大 未名湖一游

-------五一北大行

今天本来是要到北大来开会的,没有想到在六里桥北里错过了一趟班车,去晚了10多分钟,进了大门接待的人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又不知道什么联系他们。于是乎,不想错过此等难得出来的机会,就到神往以久的未名湖去游一回。 未名湖,其实是个环行的湖,中间有座岛,岛上有个亭,游客可以从一座小桥上岛去。在湖和岛的四周,围满了威名的小叶清莲,莲叶下是不是有一条条小鱼在嬉戏。如若你走累了,四周的那些大石头是你的静心石、安心玉,比那些石凳好多了,因为你可以更近地、仔细地感受未名湖的静与安详,而不必顾忌来来往往的游人。

来北大参观的游客大多都是匆匆地沿着一条条路向前冲,看了一棵棵树、一栋栋楼(或一个个帅哥美女也说不定),匆匆一瞥的心理让他们对未名湖也是如此,最多是停下步子照一两张相以表明:xxx到此一游。其实,外出游玩无非就是想找个机会找个地方把一身的压力一身的苦闷烦恼抛于身外,图个心理安宁。五一假期正是个时间充裕的日子,何必仍匆匆地赶呢?!记得在桂林的时候,听一旅游团的几位仁兄如此埋怨:什么旅游不是走路就是上车,然后下车再走路,这是旅游嘛!确实,何必在这么难得的时间难得的机会匆匆地抬起你的脚步呢?

到过未名湖的人,一定会有这个感觉吧:耳边是鸟儿的叫声,一陈陈微风迎着面轻轻地拂着你的脸,如一双无形的手抚摸着你的发丝,游人的脚步声、说话声并不使你感觉到喧嚣,反而更增添了一份静谧。让人感觉仿佛于凡尘外。

未名湖给人以静,进而让人自然而然地思。每个人的心境不一样,所思也各不相同,有的人想着什么更好地骗人、有的人想着什么更好地挣钱、有的人想着什么更好地做人、有的人想着------但有一样是一样的:你的心境得到释然、心灵得到净化。静坐在未名湖畔,独思着,给我的感触很多、很多。曾经所有的不愉快、所有的误解、所有的压力、所有的争吵、所有的苦恼、所有的所有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在这里,我游的只有只是释然:一切都是昨日,为什么还斤斤计较呢? 我只要能好好地把握好今天、明天就够了。在这里,静的环境、静的心,让我的脑子放松下来,于是一切本来乱得团团糟的事,也都条理清晰起来,今天该做什么、明天要做什么,也都明了了。

众多的文人仕士,曾在未名湖畔挥笔立就,这里就是文人们地圣地!众多的学子也许是因那份那些有建树的先驱们为北大挣来的荣誉才慕名而来,他们都如那匆匆的游客,对未名湖都不舍得一瞥,只为北大给予他们的那份虚名而至! 也许光有柔情的湖不能好好的显出未名湖的美,于是她的傍边耸立一座不知咋名的古塔,一柔一刚,尽显了古人的才智!一棵棵垂柳,翠青翠青,点缀着未名湖,陪伴着未名湖,见证着未名湖!

08年5月2日

篇五:北大景点文化(草稿)

燕园景点文化

地理位置优越:外有西山可借,内有泉水可引;

1952年搬入;

既有北方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园林的秀丽特色;

园子历史

金代即为旅游区,明代米万钟的“勺园”(“米园”),西边为明万历皇帝姥爷的园子“清华园”(“李园”),后毁于战火。

“清华园”原址后在康熙年间修建清代第一座皇家园林畅春园,北侧修建小“圆明园”并赐给雍正;雍正后大修扩建圆明园,后乾隆又在圆明园东修建长春园,在两园南修建绮春园(万春园),成为“圆明三园”。后乾隆又整修圆明园南边的勺园,名叫“春熙园”(北大);同时还整修了圆明园东边的“熙春园”(清华)。此五园合称“圆明五园”。

乾隆将“春熙园”赐给和珅,和珅在此修建“淑春园”,有京城第一私家园林之称(现北大镜春园内很多古老的四合院还是当年淑春园的房屋)。未名湖中的湖心岛、临风待月楼为其罪证,楼中有乾隆赏给爱女十公主和孝公主的自鸣钟,和孝公主嫁给了和珅独子,并住于此楼。未名湖中的石舫也是当时的建筑,但这些均在八国及英法联军入侵时毁掉,仅剩石舫基座。

嘉庆七年,和珅被处死,淑春园被分为西部“鸣鹤园”(嘉庆五子惠亲王,北大西门即为其宫门)和东北部的“镜春园”(嘉庆四女,静春公主)

光绪年间,在镜春园和鸣鹤园之间又修建“朗润园”,其原为鸣鹤园的一部分,是慈禧赐给恭亲王奕的花园。

此后,三园渐成废园,1911年美国基督教会从醇亲王的后人手中买下废园建立“燕京大学”。(1920年北京通州协和大学、北京协和女子大学及北京汇文大学合并,建成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从军阀陈树藩手中以六万银元买到了淑春园和南部的勺园故址作校址,由美国建筑师H.K.Murphy负责校园规划设计,体现着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两条轴线,一为西门至东面湖面,二位二体穿静园到达两组建筑中间)。

1952年,北大燕大合并,搬至“燕园”

明 勺园

清:康熙 清:雍正 清:乾隆

清:和珅 清:嘉庆 清:光绪 燕大:司徒雷登

燕园

北大西门

燕京大学主校门。由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所以又称为校友门。西校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不过七八米,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校门两侧有两头石狮。

“北京大学”四字是根据毛泽东主席在1950年给北大校徽亲笔题字。

静园

静园草坪两侧就是静园一至六院,这六座庭院精巧玲珑,幽静典雅。

其中四座院落是民国时的建筑,其中,一、二、四、五院建于1926年,曾经是燕京大学的女生宿舍,当年被燕京大学的男生戏称为“紫禁宫”。

三、六院于1952年根据当初图纸加建。六个院内的房子均为木质结构,雕梁画壁,古色古香。近些年,此六处宅院为历史系、哲学系等院系的办公室。

静园草坪原为果树,因图书馆扩建少了草坪,故在静园修出草坪。

燕南园

北大“园中之园”。

主要作为燕大中外教师的住宅,燕南园的建筑以“洋式”为主,多为两层小楼,附带一个小花园。室内装饰业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燕南园取的是美国城郊庭院别墅的模式,除泥石砖瓦取自当地,其他建材多由国外运来。

“知名学者不一定住燕南园,住燕南

园的一定是知名学者”

“奋斗二十年,走进燕南园。”

66号:吴文藻与冰心的新房

婚房;66号楼的客厅当时是燕大的“期

刊阅览室”;燕南园66号被日本宪兵占领,

吴文藻的书房,成了拷问教授们的审讯室。

后来又住进了:美学家朱光潜

56号:力学泰斗周培源的“周家花园”;

63号:曾居住过新中国第一任北大校

长、经济学家马寅初

文化大革命期间,臭名昭著的造反派

头头聂元梓将这里作为自己的办公地点。

57号:冯友兰与宗璞的“三松堂”

“勺园” 明代书法家米万钟在此修建了一处园林,取"海淀一勺"之意。现勺园又重新成为接待外国宾客的场所,有“小联合国”的美称。

一塔湖图

博雅塔

燕大水塔,设计参照了通州的燃灯佛舍利塔。

博雅塔“塔级十三,高二百八十尺,围百四尺,中空”,高仅三十七米,井深 164 尺,喷水高于地面十余尺,这座博雅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雅(当时居住在美国)捐资兴建的,所以被命名为“博雅塔”。

未名湖

该湖以前靠万泉河供水,未名湖一带在清朝属于淑春园的一部分,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和珅。在清朝是圆明园附属的和珅花园淑春园中人工湖。石舫按照颐和园的石舫修建,但后来上部结构被焚毁,今仅存石质基座。

现今靠人工蓄水。冬天结冰期间为滑冰场。

未名湖是个海洋,

诗人都藏在水底,

灵魂们都是一条鱼,

也会从水面跃起。

图书馆

中国第三大图书馆,亚洲高校第一大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可追溯至1898年。1898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建立,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新型图书馆之一。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

一是馆舍。目前的馆舍由1975年落成的西楼与1998年落成的东楼相连而成,外观具盛唐风格,宏伟大气;坐落于校园中心,观之如知识圣殿。建筑面积近53000平方米,设施先进,环境舒适,恰是读书学习的好去处,也是拍照留念的好景观。

二是藏书。到2011年底,纸质文献馆藏总量近800万册(件),电子图书达到276万种,中外文数据库500个,另有音像资料5.6万余件,自建特色数据库近20种、超过100TB。

“汗牛充栋”远不能比喻馆藏之丰富,“书山”、“智海”或能勉强形容之。

三是服务。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服务由传统的借还书、阅览等向多元化功能发展,数字资源服务、读者自助服务、学科馆员服务、阅读推广服务等新的服务手段和方式不断拓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可以帮助读者“足不出户”而获取本馆没有的资料,学科竞争力分析可以帮助机构或个人了解学术发展状况和趋势。

北京大学图书馆不仅馆藏丰富,而且群星璀璨。毛泽东、李大钊、章士钊、顾颉刚、袁同礼、向达等名人学者曾在图书馆工作,蔡元培、蒋梦麟、胡适等校长留下了关心图书馆发展的佳话。他们都为图书馆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邱德拔体育馆 原名北京大学体育馆,是为2008年北京奥运乒乓球比赛场馆。

站在平地上仰视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传统造型“中国脊”伸展两翼,与百年燕园建筑一脉传承,外立面呈框架状矗立的混凝土板,设计典雅大方;若是俯瞰,却发现屋顶另有一番天地:中央突出的透明球体配上两条旋转屋脊,动感乒乓球呼之欲出。

德才均备斋(“德才均备体健全”七斋)

别名:斐斋、蔚斋、干斋、复斋或者红一楼、红二楼、红三楼、红四楼。

德才均备体健全斋坐落于北京大学未名湖北岸,是一个有七个宅院组成的仿明清式古典建筑群落。

它们在民国时期是男学生的宿舍,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水北为阳”的含义。

如今“德斋”是北大宣传部、组织部、发展规划部、纪委等单位的办公室;“才斋”是北大的研究生院;“均斋”是北大的科研部、社科部、产业办、科技开发部、国内合作部等单位的办公室;“备斋”是北大教务部和继续教育部的办公室。北大百年校庆之际,“体斋”和“健斋”修缮一新,作为国际访问学者公寓使用,称帕卡德公寓。全斋经整体重建,已经作为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场所使用。

北大未名湖冰场

建筑特色

飞檐斗拱,神兽:据《大清会典》中记载,走兽的排放顺序为骑凤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ni

)、押鱼、獬豸(xièzhì)、斗牛、行什。檐角上的走兽是置于骑凤仙人与垂兽或戗兽之间。

走兽的数量规定必须是单数,骑凤仙人除外,最多九个。走兽随宫殿等级的降低而递减,从行什依次往前减少。但故宫太和殿是唯一例外,多增加了一个行什,共有十个飞禽走兽,是十全十美、至高无上的尊贵象征。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