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诗意的栖居作文6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9:17:05 小学作文
诗意的栖居作文600字小学作文

篇一:诗意的生活作文600字

诗意的生活作文600字

诗意的生活作文600字 诗,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由唐朝的鼎盛时期到今至诗词绝句;生活,一种态度,一种认知,一种充满诗意与开放的生活方式;如果让世界充满爱,大家都生活在诗意般的意境下,生活又是另一番滋味。生活将无比的精彩,文学标符将飞入我们的堂空。

人们,常常提及快乐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可其实还不如痛快地生活,诗意地生活来得爽快!痛快地抒发出自己最想要的生活,用诗意般地日子来加以填充,你会在一瞬间发现,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幸福,多么的充实,多么的饱满。

当你空虚时,不妨来一曲“梦入神山教神姬,老鱼跳波瘦蛟舞”,再来个“吴质不眠依桂树,落脚斜飞温赛兔”。优美的旋律起伏的音韵,不由得将可听不可视,可感不可见的音乐体现出来,此时的诗意是充实的。

当你寂寞时,不如欣赏一下泰戈尔的名言:“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而说他欺骗我们。”寂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生的寂寞,请用一种开朗的心态,诗意地情态去面对每一次来袭。

当你懊悔时,不如朗诵一下聂·鲁达《太阳颂歌》中的:“过去我不了解太阳,那时我过的是冬天”懊悔是对自己挽救的开始,有了懊悔,便还有一丝希望。 当你彷徨,契诃夫曾言:“越是高尚,就越不幸福。”彷徨,请以心去对待,对待请用行动加以证明,请以诗意的情境加以装饰。

当你受伤,罗曼罗兰用他巨如椽,细如针的笔在你心上写着:“是爱,使他们恨得那么深。”你明白了:爱是一个债,恨是一个债,我们无债却都有爱。 诗意地生活,因为有爱。

让“世界之所以有了我们,是因为它需要更美。”作结束吧。

篇二:诗意的栖居

诗意的栖居

====如

诗意的栖居作文600字

果教师需要选择一种生存姿态,我以为应该是“诗意的栖居”。

====我对真理永远怀有赤字般的虔诚。我追索,我冥想,我叩问,

我喜欢将自己简朴的蜗居搭建在离真理最近的地方。我是校园中最善

于学习的人,我把新知视作生命的给养,我如饥似渴的汲取着、吸纳

着,不知疲倦。我深深爱着那些对我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的孩子,我会怀着惊喜的心情接受任何一个学生用真理击败自己的现

实。我从不以权威自居,我会说:在我们的课堂上只有一个权威,那

就是真理!

====我的心弦上永远奏响着创造者的欢歌。我常常感动于自己那“仅

次于上帝”的伟大劳作——“愚蒙者,我得而智慧之;幼小者,我得

而长大之;目视后进骎骎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乐为何如耶!”带

着这一份美好的情感和超卓的精神活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世界上,这样

的人何其幸福!

我总是先于春天抵达春天。我口中衔着一个美好的预言,我知

道季节不会失信,于是我微笑着工作,从容等待。我会对一个孩子说:

我丢掉过一个梦呢,你为什么不替我把它捡拾回来?孩子惶惑了,孩

子以为老师都得不到的东西自己怎么可能得到?可是老师在用力推

他啊!孩子于是铆足了劲,终于摘取了老师当年没有摘到的嘉果。老

师感恩的笑了——我感谢上苍慷慨的延长了自己的手臂。

太多的人都在叹息,但是,那个最辛苦的人却没有功夫叹息。

我要在别人叹息的当儿琢磨该以怎样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一只蝴蝶

的成长历程。我否定了一个有一个教学方案,选择的时刻,取舍的瞬

间,我被一种甜蜜的痛苦轻轻折磨。我要以一种最佳方式将一个破茧

成蝶的神话移植到一方心灵的净土上,再期待着它成为一处比神话更

美丽的风景。

心中有爱,腹中有诗,指上有金——这样的人栖身于神圣的杏

坛,这世界便多了一重让人热爱的理由,不是吗?

篇三:作文指导-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小引]

诗意,是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地栖居”是指以诗般美好的意境面对生活,投入生活。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使人异化了,一些人丧失人的本性,以致“离开了神灵”(荷尔德林语),犹如游子离开自己的故乡,孩童失去了母亲一样。一个人无家可归,那该何等痛苦!所以,被异化的人需要回家,需要寻找回家之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在预感到人在不可逃避地陷入无家可归境地的同时,必将企求重返故里,重返童真,享受偎伴美好人性而激起的无尽的欢乐。因此,他呼吁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现在,不少中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困惑。他们说老师要求“作文的内容一定要源于生活”,可学习生活实在是太枯燥乏味了——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日复一日地奔波于家门校门之间,几乎没有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甚至连春游、秋游活动都被明令取消,能谈什么生活?因此陷入了无从下笔的困境。作文中经常出现“把老人写死了,把父母写散了,把自己写残了”的编造现象。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走出这种困境,进行真实的写作,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呢?能否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获得一些借鉴呢?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一]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来自何处?

有人以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来的,其实,在他之前德国哲理诗人荷尔德林就已提出了,请看他在19世纪初写的诗句:

??

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

人便会欣喜地 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可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之尺规。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大地上

??

约翰·克里斯蒂安·弗利德利希·荷尔德林1770年5月20日生于德国尼喀河畔的劳芬镇,1843年6月7日卒于杜平根。早年在杜平根学习神学,和黑格尔友善。1796年在法兰克福的银行家恭塔特家里当家庭教师,和银行家的妻子相恋,他在诗歌里称她为“狄奥蒂玛”。1798年前往法国的波尔多,1802年归国。从1806年以后发生精神错乱。荷尔德林和尼采的生活历程差不多,也有强烈的精神导师的倾向。在生活中,总是从精神上苛求自己,追求精神自由完美的巅峰状态。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二]

——人失去了故园,需要回家

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技术造成了人性的异化,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荷尔德林敏感地觉察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不断扩展,带来的却是人的灵性的丧失。荷尔德林认为,技术、功利、实用把人引离故土,上天入地,远离了大地,遗弃了冥思。人通过百般努力所创构出来的东西,却是与人自身的神性本质相异的东西——早年席勒就已经提出在今天被称为异化的现象。技术功利的扩展,将会抽掉整个人的生存的根基,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根据,将使人成为“无家可归的浪子”,流落异乡。

他深深感到,在德国,只看得见手艺人、思想家、教士,却看不见人。一个个体被困在一种专业范围内,而在这个范围内根本不能叫灵魂生存。“在这个民族里,没有任何神圣的东西是不被亵渎的,不被贬为可怜的随随便便使用的东西的”。现代人精神上的无家可归感,就是由于把自己从大地分离开,把神性感逐出了心房,冷冰冰的金属环境取代了天地人神的四重结构的天地。荷尔德林认为,人离开了神灵,就像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有如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家人、情人、恋人。那是何等的痛苦!人类应该努力解读这种无家可归的痛苦,以重返故里,重返童真。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三]

——怎样才能回家?敢问路在何方?

要回家,要重返故里,就必须有回家的路。荷尔德林高声唱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从“劳绩”到“诗意”,实际上是从物质到精神。人们生活在世界上,都在不停地寻找着自己的栖居场所,无论是现实的居所还是心灵的归宿。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四]

——误入歧途的现代人,怎样寻找回家的路?

1.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只能说明是什么,而不能说明应当是什么。”科学永远不能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也无法回答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这类重大问题。要想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依赖于完备的信念体系,必须不断追问人之为人的意义,不断追问人应当所处的精神家园。

2.人类对美的感受,对快乐与幸福的感受,对自由的向往及追求,对一些重大的道德伦理价值的判断,科学都是无能为力的。信念体系的内核要素是不能直接被经验和逻辑所证实的。当今人类的很多精神问题不是由于科学不发达、科学知识不充足所导致的,而是人类的信念体系出了故障。非气质性病变的思想问题和心理精神问题是不能用科学来解决的,科学在这里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要想根本解决问题必须依赖于信念体系的调整和转换。 宇宙是无限的,宇宙的真理是不可穷尽的,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也是无限的,理性、科学以及经验实证的方法在解决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这就需要凭借有效的审美活动与正确的信念体系,需要宇宙观、价值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确立,需要思想方法论和认识论等超科学的信念体系的建立。这就是“诗意地栖居大地上”的现代要义。

[针刺文之一]

追求诗意的人生

梅若梅

最近在读《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力量》,书中有一篇文章是《追求创造的生活,追求诗意的人生》。作者把人生分成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俗务,就是柴米油盐,或者是各种应酬;第二个层面是事业;第三个层面是审美观,也可以说是诗意的层面。第三个层面是超越俗物和功利的。审美对于鉴别力、对人生是重要的,它超越功利但不超越人生。相反,它依赖于对人生的体验。

由此想到海德格尔曾通过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做出的深刻阐释:“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是诗意的。从劳绩到诗意,实际上是从物质到精神。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在不停地寻找着自己的栖居场所,无论是现实的居所还是心灵的归宿。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我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我们更渴望精神家园中美好的情愫充满张力,从而使我们的人生更丰盈、更饱满、更多姿多彩。

境由心造。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摒弃金钱、权力、地位的侵扰,摒弃盛名的劳累,摒弃人事的纷争,摒弃各种诱惑的侵袭,使心灵超越俗物、超越红尘,“保持自己灵魂深处牛奶般的纯净,阳光般的明媚,细草般的清丽”。始终保持一个愉快的心境,那么你就会发现,平凡的人生中处处充满着诗意。

(选自新华网1月27日,有改动)

[简评]

“灵魂深处牛奶般的纯净,阳光般的明媚,细草般的清丽”,多么动人的语句,多么美妙的画面。如此心境超越了俗物,超越了功利,它是人生的审美,是精神的家园。这正是作者所述的第三层面——诗意的层面。有诗意的生活,使人高贵,有诗意的人生,使人亮丽多彩。余光中说过:“生活里面应该有美。”人应该善于审美,善于发现,静默中感受日月星云清风,凝眸中欣赏小桥流水飞红,遐思中自由舒展自己的心灵。这一切,都会使我们的人生充满诗意,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满足。

[针刺文之二] 怎样诗意地安居

姚振函

大约是80年代初期,第一次从某篇文章的引文中读到荷尔德林的一句诗,当时的惊喜劲儿现在想起来还是一种享受。

这句诗是:“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这句诗如同魔力加于我身,使我的想象力腾空飞起,冥冥之中,看到了两种幻象。一种是人所赖以生存的各种居所,包括洞穴,土、木、砖、石搭建的造型各异的屋宇,简陋的窗户上闪动着的光亮。一种是劳动于大地上的人,持着笨重的农具,吆喝着牲畜,犁地,收割,建屋,汗流浃背,夯歌沉郁,民谣悠悠,身后的田野麦浪起伏。而自己恰好是那充满劳苦人群中的一员。

后来我得知,海德格尔非常推崇这句诗,并以此为材料来诠释、推演他的哲学玄想,就更对它加倍珍爱了。

但是一直萦绕我心的是:究竟怎样才算诗意地安居呢?或者说,人怎样安居才算是“诗意地”呢?

我想起十年前的一个初春。在农村夜里浇麦田,下弦月当空照着,远处长长的渠道尽头,机井的水泵喷吐有声。渠水流进麦田缓慢而神秘,我手拿铁锹来回查看水流,发现漏水就赶紧铲土堵上,弄得满腿都是泥水。微寒的风吹着刚刚返绿的麦苗,发出一种柔软的声音。我回望月色朦胧中的村庄,知道自己的家人正在热烘烘的土炕上熟睡。天亮时,麦地浇完了,遍地闪着白亮的水光,想那麦苗正在幸福地吸吮着甘甜的水汁。这时我扛起铁锨,迈动满沾着泥水的双腿,返回炊烟升起的村庄。路上,我想起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当时,感觉自己就是那种“诗意地安居”的人。

按照荷尔德林的诗句,我认为“诗意地安居”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广义的劳动,指人为了生存所进行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一切的生产、创造以及劳动的成果,还有在劳动中建立起来的各种联系,爱情、友谊、家庭等。二是大地。人是大地上的生物,人依附于大地并凭借大地,人在大地上的生存才是本来意义上的生存。人必须感受大地,包括对季节的感受,对风霜雨雪,花鸟虫鱼的感受。人和劳动,人和大地,应是相谐相融的关系,这才是“诗意地栖居”最基本的内涵。

(选自2001年8月31日《河北日报》,有改动)

[简评]

文章首先引出荷尔德林的一句诗,然后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形象的展示,之后通过自己的经历进行具体地诠释,最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人和劳动,人和大地,应是相谐相融的关系,这才是‘诗意地栖居’最基本的内涵。”起承转合自然、顺畅、严密、

恰切,如行云流水。

[针刺文之三] 诗意地栖居 江苏一考生 “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哲人在淡淡地微笑着。于是,有了负重一生的小蜗牛,也有了逍遥一生的沙鸥。

在二战集中营里,一个叫玛莎的小女孩写了一首诗:我要节省/我没有钱可以节省/我要节省力量和勇气/使它们可以支持我很长时间/我要节省我的生命,我的灵魂,我的精神的火/我还需要它们很长时间/在这风暴肆虐的日子里/这些上帝的礼物/我将很快死去,一旦我失去了它们。

每当我想起这首诗,鼻子总忍不住发酸。当潘多拉打开罪恶的盒子,灾难向人类袭来时,一个朝不保夕的脆弱的小女孩,选择了坚强,选择了生的希望。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长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人生的确不可能是一条坦途。悲伤与灾难的黑乌鸦时时在你头上盘旋,绝望的死水常常挡住你的去路。是躺下来哀叹命运的不公,还是选择摆渡自己的渡船?史铁生折了一只“写作”的渡船,霍金打造了一条思考的渡船,他们选择了摆渡苦难,因此他们又踏上了繁花似锦的人生大道。

有人说:“一个人不可能既侍奉金钱,又去当上帝的仆人。”这揭示了一个道理:在许多情况下,人要么选择物质上的富有,要么选择精神上的高尚,这两者不可得兼。比尔·盖茨从哈佛中途退学经商,成为世界首富,是世人顶礼膜拜的榜样,可他想参加哈佛校友聚会,却遭到了部分校友的拒绝,原因是他中途退学,不配称作哈佛人。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一块净土,供我们诗意地栖居。

既然必须得选择,那么就让我们选择一栋精神小屋,用希望、坚强、勇敢、自信??这些人间的美德来装饰它;选择泊在小屋边那摆渡苦难的渡船,让我们的灵魂可以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处诗意的栖息地。

[简评]

这是一篇高考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作者用“小屋”与“渡船”譬喻,表明人生应充满希望、坚强、勇敢、自信,这样,灵魂才能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处诗意的栖息地。“小屋”、“渡船”、“栖息地”就是作者追求的精神家园,也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审美。

[综合针刺]

上述三篇针刺文,都是由荷尔德林“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诗句派生出来的,都主张现代人应该追求“诗意地生活”。《追求诗意的人生》和《怎样诗意地安居》从正面阐述人们应该学会审美,学会发现,努力与现实生活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高考满分作文《诗意地栖居》则强调在人生遭遇挫折或苦难之时,应该选择希望、坚强与自信。

现在,可以回答“小引”中提出的问题了。中学生要解决学习节奏紧张,学习生活单调而没啥可写的困惑,应致力于追求“诗意的生活”,致力于追寻人生的精神家园。

1.追求“诗意的生活”,需要充满真情。真情所至,嬉笑怒骂皆可为诗,不是有“愤怒出诗人”的说法吗?想一想古今中外,哪一位文学家,哪一位诗人不是性情中人。只要我们用感性的视觉去观察生活,用理性的头脑去思考生活,用灵性的笔触去抒写生活;做到眼到、心到、手到,那么便会把平淡生活中的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东西写出来。

2.追求“诗意的生活”,需要用心观察。我们曾无数次地描写春天,但在春天,你是否观察过河水的融化是先中心还是先两边?柳枝的发芽是先底部还是先顶部?如果缺少这种细致的观察,你就不可能做到真实写作。母爱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但你注意过母亲喜怒哀乐时的眼神吗?你知道母亲的习惯动作吗?你能说出母亲个性化的语言吗?若是缺少这种用心的观察,你也不可能进行细腻描写。洗衣服是家务劳动经常涉及的内容,但先洗衣服的哪

一个部位最为合理,你留意过吗?假若缺少这种有序的观察,你的文章不可能做到条理清晰。因此,细致的观察是写作的前提。

3.追求“诗意的生活”,需要体悟与感受。“生活如网,人生如戏”,五彩缤纷的生活,绚丽多姿的人生,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但写文章如果只靠眼睛去观察,那么就与摄影完全画等号了。其实写作的灵感更多的是源于心灵的感受。社会是个大舞台,家庭、校园便是个小舞台;从饭桌中、装饰上、娱乐时,便能发现生活质量的改变;从课堂上的趣事、同学间的谈资、校园里的时尚,就不难看出身边发生的事其实很多很多,只不过你没有用心灵去“透视”而已。生活的底蕴仿佛是沙里的金子,山石中的白玉,等待你的发掘。比如,网络似乎已成了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的代言人,围绕这个话题引出的故事也层出不穷:家里为买电脑而意见不一;买了电脑又因上网总是争吵不休;老师、家长去网吧获取“第一手”材料,而你们也是声东击西,把“阵地战”改为了“游击战”;没想到学校的网页设计大赛,又正让你们这些网迷大显身手??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只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去感受,写作的素材就会滚滚而来。

4. 追求“诗意的生活”,需要不断积累。制造产品都需要原材料,写作也不例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有意识地积累一些材料,或是写日记、或是做素材卡片、或是摘抄名言警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或许这种积累有些零乱,但说不定什么时候,当你看到某一个文题,某些积累就会一触即发,像发酵一样膨胀起来,经过你的丰富、补充、深化、提高,便轻而易举地成为了佳作。若是把这些“纯粹”的生活再加上联想的翅膀,那么每一滴水便都能折射出生命的光彩。

文章是生活的加工品,作文需要我们去诗意地体味生活,用心灵触摸,用思想辨析,用情感浸泡,这样才能使作品有滋有味,有情有趣。

试着诗意地生活,你的人生和文章都会更加精彩。 (《天津日报·名师家教周刊》) [强化练习设计] 中学语文教材中70%以上的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些课文都是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这些课文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激发我们的情趣,启发我们的思维;能够导引我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中,找到“诗意地栖居”的处所。请选读一篇课文,以“诗意地栖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的读后感。

篇四: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

作者:张燕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08期

摘 要:作为一线教师,有许多无奈,虽然无法改变教育环境,但却仍然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播撒爱的种子,并精心等待它的萌芽。

关键词:诗情;真善美;教育的艰难

2012年教师节前夕,钱理群先生用自己的一本书《丰富的痛苦》来“告别”教育生涯,他曾有过这样的理念“一个真正关心、热心教育的教育家,就不能只关心、热心教育,而要超越教育,关心并参加社会变革。”

有人说,人生碌碌,欲海无涯,诗情到哪里去找?可是人内心的缝隙里都藏着一点诗情。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如果也丧失了最后的一点诗情,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向何处去寻找宁静的天空?于是当学生带着挑剔的眼光将教师精心挑选的优秀文章批判得体无完肤之时,我微笑着告诉他们,我很欣赏他们的自信以及他们那种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但是这所有的一切应该建立在真诚、尊重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宽容而设身处地地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同学、朋友、老师和家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不能为逞一时之快而口不择言,谋出彩之欢而违背原则。

当学生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与地坛》《花未眠》等文章中“生与死”的感悟不屑一顾时;当学习《名人传》,学生谈到了自己的偶像崇拜,应该是周杰伦的潇洒、周迅的玲珑的时候;我以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人生感悟告诉他们:诚然,现实社会充满“欲望”,充满诱惑,但是你们年轻得像清晨的露珠,谁能够否认这个世界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当然老师也知道你们喜爱周杰伦、周迅,这一点很正常,但老师也同样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鲁迅,喜欢托尔斯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我们崇拜偶像,应该重在精神方面的参照和学习,而不是服饰、发型的模仿,我们尊重、学习他们,而不是痴迷到忘记、放弃自己的人生内容和目标。

当学生表现出自己的冷漠,并对身边的一切(包括老师)不屑一顾,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的距离感时;当有学生公开宣称“我不想写随笔,随笔是我的隐私,我为什么要给你看”的时候,我说:随手拈来的文字是心灵的印迹。没有规则,没有约束。当心灵沉静下来,文字才会静静地流泻,于是留下记忆,留下心痕,于是我们在文字中认识自己,品读自身。

一个人的外表无论多么坚强,多么阳光,内心深处都会有一条忧伤的河,河的两岸有芳草;有绿荫;有卵石;也有漩涡……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名听众,静听心灵的声音。

关于成长,我说:幸福像花儿一样静静地绽放,散发出淡淡的芳香,而每一朵花儿终究都会凋零,那盈盈的花瓣随风而逝,但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依然会嗅到其淡淡的味道,它不在眼前,而在心底。

生命中最美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墨重彩描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印迹,但它深藏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机理中,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了它的密码,它便潮水般涌来,浸泡你,柔软你,感动你。

关于挫折和烦恼,我说:人活着最关键的是要把那个“人”字写得端,行得正。强者并不意味着压倒一切,人的一生变化无常,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所以不必因连连的成功而自负、自傲,也不能因连连的失败而颓废、丧气。连连的成功可能毁掉一个积累不多的人才,连连的失败也能铸就一个坚韧不拔的勇士,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你的心灵不再滋润。还记得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吗?“哀莫大于心死”!

对于学生敏感的恋爱问题,我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人生积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感受:我说爱情是一朵美丽的浪花,然而你生命的航船却要绕开它,小心翼翼地行驶,因为你稚嫩的双桨还载不动如此神圣的职责。……不要为一朵花停留太久。相信这条路的前头还有千朵万朵花在等你。你要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哪里,在你没有到达之前,不要为一朵花停住脚步,因为前面的路还很远很远……

生活中,处处有人生,时时有学问。我们应该用美好的人性去唤醒、去震撼每一个生命,创造生命的辉煌,用知情意、真善美谱写人生的华章。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充满智慧,更富有爱心,让他们自信但不自负,谦和却不自卑,让他们既有“水的灵动”,又有“山的沉稳”! 钱理群老师说:“现在不是教育大可作为的时候”“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建设,必须以社会的变革和建设为依托。”而我们只是最普通的教育者,很难撼动大环境,但我们仍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播撒爱与美的种子,我们相信有一天它会在我们的生命中萌芽,并在我们的记忆里永远地留下清香。

学习不仅用知识去拓宽视野,更是用精神来铸就一个健康、完美的人生!学生最向往的不是宠爱、纵容,而是博大的精神世界。我们不能让灵魂中的恶劣细胞渗透到学生的肌体中。俗话说,要给别人心中播撒阳光,自己心中必须阳光充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帮助学生在天地间书写顶天立地的“人”字,我们相信这是他们心灵的月亮,她会永远播撒圣洁的光芒,照亮学生快乐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篇五:多点人文关怀,诗意栖居作文

多点人文关怀,诗意栖居作文

【内容摘要】针对作文教学中学生缺乏写作兴趣这一突出问题, 本文从作

文教学要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和创设“诗意”作文环境两方面,对培养学

生的写作兴趣进行了一些浅显的探讨,希望以此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 人文关怀 诗意作文 理念 环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种种传统教育

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太强,学生不能“以我手写我

心”!作文教学中不是放飞学生的生命和激扬学生的生命,而是压抑了学

生的心灵,作文教学也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学生不喜欢、

害怕写作文,老师也厌倦了批改大量的思想枯竭、语句不通甚至千人一面

的作文,从而导致作文教学徘徊不前。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生觉得按照

老师的要求来写作太难,谈写作就头疼,因而对写作没有了兴趣。写作课是

学生生命发展的镣铐!

兴趣,就是对某种事物积极的情绪。兴趣的产生,往往要有良好积极

的情绪,因此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首要任务是老师要能够关爱学生的写

作,让作文教学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对学生多点人文关怀,让学

生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写作课上,让学生进

入“诗意”的作文写作境界,而不是谈“作文”就色变,谈写作就产生厌

倦和逆反心理。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让学生做到诗意写作呢?

一、作文教学要树立一个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理念。

1、丰富作文教学活动的人文内涵。

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

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

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作文教学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而不是理性的分析。①钱理群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感悟的文化,它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然而科学主义思想观念在教育范畴演化为重理轻文的现象,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被自然科学化,使文科教学向理科教学模式靠拢,即把教学内容客观化,淡化人的主观情感因素;崇尚理性知识结构,忽视感悟与想象。它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情感与想象的、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作文教学向工具化、机械化、标准化、逻辑化转向,导致人文精神内蕴、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信念、审美趣味的丧失。我们很多教师迫于考试的压力,把作文教学按照考纲的要求分条分块的逐项讲解,要求学生记忆各种作文的公式和程式,把作文教学过于理性化了,把完整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失去了作文教学的多样性、生动性、审美性、情感体验性等人文内涵,从而削弱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尽情的释放。

2、增加作文教学活动的人文关怀。

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重分数而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备受宠爱,其他大多数学生则是常受冷落的“陪读生”。而在作文上要想拿高分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很多学生在作文课上是得不到表扬的,因而也就没有了兴趣,不愿认真对待作文课了。另一方面,在理科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学生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肯定和欣赏。所以,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增加作文教学活动的人文关怀。其实作文教学活动是最容易渗透人文关怀的。不管学生写了什么,写得怎样,只要抒发的是真情实感,我们都要满怀真诚的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试着去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写作的严肃与尊严。这

样,学生就会深受鼓舞,就会对作文产生兴趣。这样,作文就会成为学生倾诉心声的地盘,教师教书育人的阵地,师生互动沟通的桥梁。教学上师生如能形成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何愁学生不“亲其师,信其道”呢?但如果学生根本不喜欢你的教学,对你的教学没有一点兴趣,你讲的再好,学生也听不进去,而且还会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教学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只有让学生对你的作文课产生兴趣了,觉得学习轻松了,才能谈及作文教学的成功。

二、作文教学要创设一个让学生“诗意”写作的环境。

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儿童的发展,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生命”。西方哲学家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意即本真的自在的生命状态。把它用于教育,就是倡导一种诗意的自在的生命化教育。它让每一个学生在生命的教育中自由地生活,诗意地栖居。而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心灵,让学生诗意地生活在作文课堂之上。

1、更新要求太高的作文评价观。

长期以来,在作文评价中,存在着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不够的倾向:一是对学生的情感理解、尊重不够。我们喜欢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总认为学生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尊重不够。学生真实地书写自己的生活,常常被判为幼稚、琐碎、不典型。这样一来,学生面对写作常常怀疑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价值,不敢写自己的普通的生活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只好撇开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而编造生活,装腔作势,故作高深。这样毫无生活来源的闭门造车,毫无真情实感的无病呻吟,当然困难重重,极不轻松了,也无一点诗意可言!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做到“以我笔写我心”。

其次,不要求全责备,要学会欣赏。在作文评改时,我们不要一味的用范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不要把评改的着力点放在挑毛病上,而是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有一点毛病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挑出一点毛病就觉得是失败之作。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都能挑出毛病,即使经典之作。对于学生作文的评改,当然应该指出问题所在,并在指出问题之后帮助他们找出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应是发现、发掘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并帮助其进一步发展。对于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作文中的某一闪光点,都要给予欣赏,因为欣赏才是平等的交流,欣赏更易于通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乐。教师的欣赏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态度和精神生活。

最后,评语要恰如其分,富有个性。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的心血,每一个少男少女都羡慕身边有文章发表的人,如果千辛万苦创作出来的作文,得到的是千篇一律、浮光掠影的评语,学生就会觉得劳而无功、无所适从,学生对写作的亲近感、热情心就在一次次“外行人”的空洞指导下逐渐消失,甚至走向逆反。

2、丰富作文教学形式和内容。

教师要能够尽量丰富作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使学生写作的时候有话可说。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毕竟这是主要阵地。语文各册教材的课文都是很好的学习的范文,与教材配套的各册《课外阅读》以及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还有当今中外文学名著,都可根据需要有所选择地作为作文教学的内容。

其次要开展活动课程。学生的活动天地毕竟不宽广,他们的见闻和情感体验有限,因而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活动,如参观、游览、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劳动等,指导学生组成各类兴趣小组,如科技制作、摄影、美术、

音乐、民俗等,让学生去观察四季的变化,体验世间的嬉笑怒骂,让他们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深入到社会。“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战争风云”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来源。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这样,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利用写作“干预生活”的能力。

3、拓展学生写作锻炼的空间。

教师要努力更新作文教学观念,不能将写作局限于一种文体或特定的要求中,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应用性强的文字,如消息新闻、对联谜语、知识小品、故事新编、文章赏析、打油诗顺口溜等,一者使学生有话可写,二者联系了生活,达到了作文的功利性目的。

教师要根据现实生活的需求,及时寻找让学生写作的机会。如学校举行文体活动,可组织学生创作开幕词、闭幕词、出简报、写新闻报道;充分利用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积极撰写稿件,组织投稿。

教师要拓宽学生写作的渠道,不能将作文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景

中,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练笔的空间。如:让学生准备一个“随笔本”,随时进行作文练笔。随笔本上的作文,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让学生将当天、本周、近段时间内自己感触较深的人或事写下来,并持之以恒。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粗浅的认识。希望我们教师的人文关怀和行之有效的教学努力,能够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舒展学生的心灵,激扬学生的生命,真正提升学生的素质,让学生能够诗意地栖居在作文教学生活之中。这样学生就不会不再喜欢上作文课了,而是会把它当作倾诉心声的平台,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也更能实践现代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教育宗旨。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