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朝鲜为什么不反抗日本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40:07 体裁作文
朝鲜为什么不反抗日本体裁作文

篇一:日本朝鲜为何都看不起清朝而自称“中华”

日本朝鲜为何都看不起清朝而自称“中华”? 中国的两个东亚近邻,日本和朝鲜,和中国的历史渊源久远,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所以在文化上形成了一致的“华夷”标准,即仰慕中华,鄙视蛮夷。

但在被视为“胡虏”的清朝入主中国后,日本和朝鲜的对华态度急转直下,他们虽然还对“中华文化”怀有敬意,却开始蔑视清朝这个现实版的“中国”。

一、日本:彼虏,小丑也

清朝最早和日本打交道,是在1637年。

早一年,清太宗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入侵朝鲜(朝鲜史称为丙子胡乱),朝鲜人抵抗不住,仁祖李倧在1637年正月“青衣出降”,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称臣。

日本朝鲜为何都看不起清朝而自称“中华”?

皇太极当时给朝鲜的“敕谕”中提到了日本:“日本贸易,听尔如旧,但当导其使者来朝,朕亦将遣使与彼往来也。”清朝的意思是,让朝鲜为中介,引导日本前来朝贡,进而纳入清朝的宗藩体系。 不过,当日本方面得知此事后,却认为:“中原,天子国;彼虏,小丑也。”对清朝不加理睬,毫无通交之意。

又过了几年,日本十五个越前国人漂流到中国,清朝人对他们很优待,摄政王多尔衮还专门接见他们,并通过朝鲜送还了日本漂流民回国。(详见前文“史上最动荡的那一年,竟有十五个日本人意外“穿越”到中国)

这件事清朝做得很客气,并且由朝鲜向日本转达了顺治皇帝的文书,大意是宣扬“各国人民,皆朕赤子”,但是日本人毫不领情——日本仅向朝鲜派出了答谢使,所携文书直称清朝为“鞑靼。”

日本人为何对新兴的清朝如此不屑?

日本朝鲜为何都看不起清朝而自称“中华”?

很简单,日本人按照中国的“华夷”标准,认为清朝是“夷”,称之为“鞑靼”、“鞑虏”。清朝定都北京时,日本江户幕府官员鄙夷地认为:“虏之贪戾,据燕京。自取之,不归。”

到了满清坐稳天下后,一些日本人甚至认为,日本才有资格作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才可以称得上“中国”和“中华”。

比如日本江户学者、武士道鼻祖山鹿素行,就毫不掩饰地提出“中朝”(指日本)论,宣称圣人的道统到宋朝就已经泯灭,应该认定日本是“中国”。日本关于中国形势的报告书《华夷变态》,则称“使日本形成??真正中华文化对蛮夷清国的观念。”

日本朝鲜为何都看不起清朝而自称“中华”?

因为日本人一直不承认清王朝是“中国”,称之为“清国”。以至于1871年,中日两国在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时,出现一个让清朝人意想不到的插曲: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谈判甚至因此陷入停顿。

二、来自日本人的恶毒讽刺

近来看到葛兆光先生的文章,有一段写日本人对清朝船员的刁难,很有意思。

江户时代,不断有中国船到长崎,也不断有一些遭遇风浪的船漂到日本,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常常会有口舌之争。

日本朝鲜为何都看不起清朝而自称“中华”?

最常见的是,日本人故意拿“衣冠”刁难、讽刺中国人。

一个叫做关龄修的日本人,拿了日本保存的深衣幅巾及东坡巾,告诉清朝人说,这是我邦上古流传下来的中国衣服,然后故意问清朝人,你们那里一定也有这样的衣服吧?清朝人只好尴尬地承认,这是“前朝服式”,只有演戏时才能见到。

一旦有清朝人辩解“清朝也读孔孟之书,达周公之礼”时,日本人就会搬出“绝招”:“贵帮之俗,剃头发,衣冠异古,此何得谓周公之礼?”

日本朝鲜为何都看不起清朝而自称“中华”?

出自对清朝的鄙夷,日本人还故意用一些很伤人的话题来刺激中国人。一个叫野田希一的人,在与中国的“得泰船”船员刘圣孚聊天时,明知故问:“贵邦太祖出何州?”刘圣孚半遮半掩地回答:“出于江南。”但野田立即戳穿说:“吾闻贵邦太祖,起于长白山下,不知此山在江南何州?”

这话太狠了。日本人的讽意是:如果皇帝不是出自“华夏”而是关外,那么清国怎么有资格继承中华文化血脉?

日本朝鲜为何都看不起清朝而自称“中华”?

日本人一方面觉得中国衣冠已经成了野蛮胡服,满心瞧不起,一方面要在中国人面前证明自己继承了中华衣冠,进而得出结论:文明

在日本而不在中国。

三、连朝鲜人都看不起清朝

不仅是日本人,向清朝称臣的朝鲜人也同样看不起清朝。

朝鲜李朝

朝鲜为什么不反抗日本

历来与近邻女真人是世仇,称经常掳掠他们的女真人为“胡虏”。但是因为军事实力不敌,满族政权两次入侵朝鲜本土,被迫让朝鲜屈从于文化程度落后于自己的满族,这对自称“小中华”的朝鲜来说简直难以接受。

另一方面,朝鲜李朝对有“再造之恩”的明朝一直念念不忘。除了对清王朝的进贺、公文,朝鲜人自己仍然坚持使用明朝的年号,一直用到崇祯年。朝鲜人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

“胡皇”,称清使为 “虏使”。

日本朝鲜为何都看不起清朝而自称“中华”?

清代,朝鲜使者凡是到北京,日记中都由明朝时的“朝天”改成了“燕行”,意思是只是趟到北京的公差而已。

朝鲜人的民族性格一向是“五十步笑百步”,当年他们自称“小中华”,对明朝恭恭敬敬称“天朝父母之邦”,蔑视其他一切国家;如今虽然是被清朝打得服服帖帖的属国,却开始觉得比起清朝统治下的汉族人,他们的身份仍然高一头。

那个时候,朝鲜人在国内穿着明朝衣冠,很自豪,同时他们对清朝的汉人剃发易服,感觉相当蔑视。乾隆年间,一个朝鲜使者记载道:“每与渠辈(中国人)语,问其衣服之制,则汉人辄赧然有惭色。”

日本朝鲜为何都看不起清朝而自称“中华”?

的确,清朝早期的汉族官员,每到朝鲜出差都心情感慨甚至落泪,因为能重新看到祖先衣冠。但是到了清朝中叶后,汉人已经基本熟视无睹了,看朝鲜人的服饰只觉得新鲜而已。

于是,和日本人一样,朝鲜人也得出结论:“今天下中华制度,独存于我国。”

东亚三国,一衣带水,从文化上的红花白藕青荷本一家,终于渐行渐远,成为互不相认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篇二:为什么朝鲜不抗议日本领导人参鬼

美国等等国家出来一起出来抗议日本参拜靖国神社,如果做不到就别整天说日本参拜靖国神社伤害了"全亚洲“或受过日本侵略“所有国家”的感情,因为大家没看到那些与日本现实争端不多的受害国家在抗议

朝鲜斥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称其行为绝对不可饶恕

新华网平壤1月16日电(记者 姬新龙)朝鲜外务省发言人16日发表谈话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日前对靖国神社的参拜是不可饶恕的行为。

这位发言人说,小泉14日参拜供有日本战犯亡灵的靖国神社,令国际社会感到极大的惊愕和愤怒。这已是小泉就任首相以来第三次前往参拜,说明小泉仍在美化日本过去对亚洲国家的侵略和犯下的各种罪行,这是绝对不可饶恕的。

发言人说,小泉此次参拜违背了朝日平壤宣言中关于日本就过去带给朝鲜人民的不幸和痛苦表示反省和谢罪的精神。发言人警告说,如果日本想要掩盖其罪恶累累的历史,朝日邦交正常化就难以实现。 日本女大学生参拜靖国神社:在靖国神社供奉的阵亡二战日军军人当中,被征入伍的的台湾和韩国人也在内。

还有,靖国神社也在1978年秘密将14个被盟国远东军事法庭入罪和处决的甲级战犯放入它们供奉的名字里。

这些甲级战犯包括首相东条英机和外相广田弘毅。正由于这班主要战犯的灵位也同时供奉于神社内,所以每当日本政府要前往靖国神社参拜,都会引起邻近二战期间遭受过日本侵略的国家及人民的反

对。

而日本政治环境右翼化,领袖频频前往作官式参拜,因而使邻近受害国家政府和民众的抗议加剧。

日本女大学生参拜靖国神社:在靖国神社供奉的阵亡二战日军军人当中,被征入伍的的台湾和韩国人也在内..

日本参拜靖国神社图片:中新网7月7日电据共同社报道,日本民意调查专业机构、社团法人“舆论科学协会”7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针对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66%的大学生认为“今

年应该放弃参拜”。

另一方面,选择“今年也应该参拜”的只有34%,反对参拜的意见几乎是支持意见的2倍。 这是该机构对东京20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得出的结果。

更多1 得寸进尺!安倍晋三称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

外媒称,靖国神社因为供奉日本战犯牌位,中国和韩国一向反对日本政客参拜。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1月8日在联合国谴责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

据英国媒体1月8日报道,刘结一在联合国会议上表示,安倍此举是把日本领上“一条危险的道路”。

他表示,国际社会必须发出警告,安倍必须改正他的“错误的历史观”。

刘结一表示,靖国神社是美化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的工具,安倍此举有违联合国宪章精神。

报道援引日本媒体的消息说,与此同时,安倍1月8日在日本的一个电视节目中表示,不会顾及中韩等国的批判,他也还将会去参拜靖国神社。

他还针对中国的批判作出反驳说:“有些人批判我是军国主义者。展开这种批判的国家,自己却每年以10%以上的比例,持续20年以上增加军费。”

篇三:朝鲜与日本的恩怨四百年

朝鲜与日本的恩怨四百年

发布: 2007-9-10 17:48 发布者: 生命之歌 来源: 查看: 1318次

从16世纪起,日本多次入侵朝鲜;1910年至1945年,日本变朝鲜为自己的殖民地,实行灭文灭种的残酷统治

日本与朝鲜同为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朝鲜半岛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充当了中国文化进入日本的中介。同样也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日本每一次向亚洲大陆的侵略扩张几乎都是以朝鲜为跳板。

从倭寇之乱到丰臣秀吉侵朝

日本从平安时代(794―1192)末期开始,向海外寻求发展。部分日本商人、武士与中国不法商人相勾结,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以及朝鲜海岸,形成了明代中后期的“倭患”。嘉靖年间,戚继光等率兵荡平中国倭患。同时,朝鲜李朝与明军远征倭寇老巢对马岛,彻底根除了倭患。

1592年,统一了日本的权臣丰臣秀吉率军入侵朝鲜,并计划在占领朝鲜后进一步侵略中国明朝。由于这一年是夏历壬辰年,因此在朝鲜史书中把这场战争称为“壬辰卫国战争”或“壬辰倭乱”。

一开始,日军的进军非常顺利,在釜山登陆后不到20天就攻陷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连克开城、平壤等地。朝鲜在抵抗日军侵略的同时,紧急向中国明朝政府求援。5月4日,朝军全罗左水使李舜臣与全罗右水使李亿祺在巨济岛会合,击败由30艘战舰组成的日本水军。29日,李舜臣首用“龟船”大败日军于泗川。7月8日,李舜臣设计将日本水军诱骗出闲山岛,万炮齐鸣,击沉日军大小船只73艘。朝鲜水军从巨济岛到唐浦、闲山岛的三面包

围战,牢牢地掌握了制海权,使战局发生了逆转。

从1593年至1597年1月,日朝之间进行了长达4年的和谈交涉。1597年2月,朝鲜国王听信谗言,中了日本人的反间计,下令逮捕李舜臣,日军趁机再次发动战争。8月,朝鲜水师惨败,几乎全军覆没,朝鲜再次面临亡国威胁。大难临头,朝鲜国王被迫释放李舜臣,重新任命他为水师统制使,并向中国明朝政府求援。李舜臣复职后,鉴于朝鲜水师已遭严重损失的现实,决计避免与日军正面交战,在鸣梁以少击多奇袭日军,歼敌4000余名、击沉敌舰30余艘。

1598年11月,朝中联合舰队在露梁海域与日军决战。海战进行了将近两天,共计击毁和俘获日舰450余艘,歼敌1.5万余名,日本海军全军覆没。但李舜臣和援朝的明军将领邓子龙在战斗中先后牺牲。随后,失去海上支援的日军陆上部队全部被歼,壬辰战争就此结束。

从“征韩论”到《江华条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国势日微。尤其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边疆危机”后,东亚地区以中国为核心的“封贡体系”名存实亡。与此相反,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却迅速崛起。

在日本国内,丰臣秀吉两次侵朝的失败一直被作为“民族的耻辱”,日本武士阶层时刻以“征韩”、“复仇”为己任。

1857年,美国人佩里率舰队打开了日本的门户。此后,日本国内一批革新势力开始致力于推翻幕府统治,在日本建立新秩序,使日本富强。维新先驱吉田松阴曾这样勾画成为强国后日本的国际战略:“现在要加紧军备,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封立诸

侯??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一如古时强盛之时。北则割据中国东北的领土,南则掠取中国台湾及菲律宾群岛。”

明治政权建立之初,在几项内外政策上发生失误,国内暴动不断。许多人希望借发动对朝鲜的战争转嫁国内危机。

此时的明治政府内部围绕“征韩”问题分成了两派:以代表守旧势力的旧武士西乡隆盛等重臣为一派。他们希望借出兵朝鲜为在军事现代化改革中失去特权的旧武士牟取生计,因此极力主张出兵朝鲜,其计划是先由西乡自任使者访朝,等待朝方对日使施加暴行,即可宣布征韩;另一派以即将从西洋考察归国的岩仓具视等人为代表,主张“缓征”。这场争论最终以西乡隆盛等人辞职结束。

1875年5月,日舰“云扬”号和“第二丁卯”号相继开入朝鲜东南部的釜山港。9月,“云扬”号在私测朝鲜西海岸后驶抵汉城外海江华岛附近海面。20日,“云扬”舰溯汉江而上,停泊于永宗城附近江面,与朝鲜炮台发生炮战,击毁江华炮台,不久又派海军陆战队进逼汉城。翌年2月27日,在炮舰威逼和清大臣李鸿章的劝和之下,朝日双方缔结《江华条约》。这一条约使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和迫使朝鲜开放贸易等权利。朝鲜由此开始走向日本的半殖民地。

借甲午战争日本进一步霸占朝鲜

《江华条约》签订后,初尝胜绩的日本进一步放开了侵略的步伐。1879年将臣属中国的琉球变为日本的冲绳县。

1882年,朝鲜发生了封建贵族利用旧军人对由日本军官训练的新军的不满煽动暴动,

史称“壬午之乱”。暴动发生之后,清政府根据与朝鲜的宗主国义务派兵入朝平叛,日本也借口协助平叛派兵入朝。为防万一,清政府派北洋海军游弋海上,成功地对日本施行战略威慑,使日本顿觉芒刺在背。1886年,朝鲜又发生“巨文岛事件”,清北洋水师又派“定远”、“镇远”舰在海参崴至长崎一线游弋,再施威慑。此时的日本已决定不惜与中国一战以达到霸占朝鲜的目的。翌年,日本政府出台《征讨清国策》,决心在“五年内完成对中国战争准备”。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东学党起义者在其揭帖榜文中高呼“扫破倭洋”,以雪丰臣秀吉侵朝“壬辰之仇”、《江华条约》“丙子之耻”。起义爆发后,朝鲜再次力邀清政府派兵助剿。是年夏天,日本派一个旅团进入汉城,并于7月23日兵围王宫软禁朝鲜国王,伪造朝鲜“请求”日本帮助驱逐清军的对外文告。两天后,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海面对北洋水师“济远”、“广甲”两舰发动突然袭击,以不宣而战的方式打响了甲午战争第一枪。8月1日,日本对华宣战。20日,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日朝暂定合同条款》;26日,又签订《大日本大朝鲜两国盟约》,使朝鲜进一步沦为日本的半殖民地。

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于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在第一条上假惺惺地写上“朝鲜完全独立自主”。但留驻朝鲜的日军不肯就此罢休,于当年10月冲进王宫,杀死在沙俄支持下密谋发动政变的闵妃,建立起了以大院君李罡应为首的傀儡政府。虽然日本政府在国际舆论压力下被迫宣布处罚肇事者,并将“不干涉朝鲜”方针通告各国,但朝鲜贵族纷纷逃入俄、美等国使馆以求保护,朝鲜国王也逃入沙俄使馆。

日俄战争后日本完全吞并朝鲜

在甲午战争后,日本打败了清政府,但迫于俄、德、法三国干涉,把已经吃到口中的辽东半岛吐了出来。虽然日本借此又敲诈了清政府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但在朝鲜统

治阶层中威信扫地,反而使朝鲜统治者倒向了在此事件中有突出表现的沙俄。为消除沙俄对朝鲜的影响,最终达到完全霸占朝鲜的目的,日本卧薪尝胆近十年,最终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占领朝鲜全境。1905年,伊藤博文强迫朝鲜签订《乙巳保护条约》,接着又担任了“朝鲜统监”。按照条约,朝鲜在军事上接受“保护”,外交归日本外务省掌管,国王和内阁都成了伊藤的傀儡。

在这以后的3年间,伊藤博文俨然成了朝鲜的太上皇。朝鲜的法令和高官的任免,都操于伊藤之手。

从1906年起,朝鲜志士掀起了反对“剪发令”的乙未“义兵”运动。运动最高潮时,参加的“义兵”曾高达14万人。但在此后四年的时间里,日军以重兵讨伐缺乏武器和组织不严密的“义兵”。“义兵”运动在牺牲数万人后失败。

1907年夏天,不甘心做亡国之君的朝鲜国王李熙得知在荷兰海牙要召开“万国和平会议”,派亲信一品官李隽为密使赴会寻求西方支持。但列强不愿因朝鲜开罪日本。伊藤博文得知此事后,派日军在宫门外广场鸣炮威胁,又闯入王宫强迫李熙发电否认曾派使前往海牙。万般无奈的李熙被迫发电。自觉有负王命的李隽在会上被骂成“骗子”,悲愤自杀。“密使事件”后,伊藤博文强迫李熙让位于太子李?,自己又任世子的“太师”。

1909年10月,口呼“独立万岁!”的朝鲜义士安重根在哈尔滨车站击毙了来访的伊藤博文。安重根被俄军抓获后移送日方,在旅顺从容地走上绞架。同年底,新任“朝鲜统监”的寺内正毅令朝奸李容九伪造民意组织所谓“百万人上书”,迫使傀儡国王李?认可向日本提出合并的“请愿”。1910年6月3日,日本内阁“同意”了这幕自导的丑剧。8月22日,日本任命的总理大臣、朝奸李完用进宫,将寺内正毅与自己签订的《日韩合并条约》送交李?,朝鲜就此亡国。

篇四:日本为什么入侵朝鲜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朝鲜半岛宛如从亚洲大陆伸来的一把匕首直刺日本列岛的侧腹。同时,他又犹如一块伸向日本海的跳板,他既是进入远东的最便捷的必经途径,又是抵制远东的天然桥头堡。从战略角度看,朝鲜半岛北临中俄,东面隔日本海与日本遥遥相望,是欧亚大陆最靠近日本的地区。这种位于大陆边缘和几个大国之间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边缘国,桥梁国、缓冲国的战略位置。另外,自古日本就有称雄世界的野心,丰成秀吉就曾向织田信长提出让他西征朝鲜进而征服世界。并且日本认为要想征服世界,首先就要征服亚洲,要想征服亚洲就要征服满蒙,要想征服满蒙就要征服朝鲜。也就是说在日本的心中朝鲜是他迈向资本主义强国的跳板。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朝鲜半岛对于日本都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审视日本在亚洲的地图可知,俄国在北方踩着它的尾巴,美国在南方牵着他的僵绳,中国在西面挡着他的路,如果朝鲜的局势脱离日本的影响,这对于日本来说好比“如芒在背”,严重影响日本的安危,作为一个一心想对外扩张的国家,这种地理显然是十分不利的。所以从各方面来说朝鲜都是日本的“生命线”

对于在朝鲜与日本合作的势力,首先就是闵妃家族。由于大院君政府的保守、专制、强行增税和通货膨胀政策,不仅激化了民众的矛盾,也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就为闵妃家族日后的篡权夺位埋下了伏笔。在大院君失势后,闵妃家族全面否定了大院君的斥倭政策,并且采取一切手段以换取日本的欢心。同时为了确保闵妃的亲生子顺利通过清廷的册封,闵妃政府向日本寻求帮助,而日本则将此视为侵略朝鲜的好机会。于是就有了之后的云扬炮击事件。

我个人觉得,闵妃政府的打到大院君政府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但是,否定“斥倭”政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而向日本寻求帮助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日本一直以来都是朝鲜的敌人,而闵妃政府为了完全打倒大院君从而以他的政策为攻击目标,并且尽力讨日本的欢心,这显然是一种冒险行为。日本从来就没有真正想和朝鲜和平相处,而是想以天皇之名将朝鲜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这一次,闵妃政府的主动求援,成为了日本出兵朝鲜政府的最好借口,加上朝鲜新政府的软弱无能,让日本在朝鲜实现了西方帝国主义在日本同样实施过的不平等条约。总的来说,闵妃政府的行为是一种为了自身利益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卖国行为。

篇五:中国在唐代就曾帮助朝鲜抗击过日本侵略

中国在唐代就曾帮助朝鲜抗击过日本侵略

朝鲜名将李舜臣亲笔《崔希亮壬乱捷报》书目。

万历朝鲜战争中,明军援助朝鲜抗击入侵日军的情景图

7月以来,先是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引起轩然大波,再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韩国中韩关系“秀恩爱”,还有中国首次允许媒体刊登韩国“东海”主张广告、中韩将联手拍摄纪录片《万历朝鲜战争》的消息穿插其间,有关东北亚三国的新闻话题接二连三,让人应接不暇。近日,早报记者采访了复旦历史系韩昇教授,听他解读古代东北亚的国际关系以及其中的关键人物唐太宗。韩昇认为,中韩关系从新罗时期开始趋于稳定,总的来说,和平友好相安无事一直到清朝的甲午战争。唐朝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把东亚各国纳入到以唐朝为中心的国际体系里,在这个体系里,无论朝鲜半岛怎么变,是新罗、朝鲜还是高丽,它和中国的关系都不会变。

东方早报:古代中国、朝鲜半岛以及日本之间的关系如何?

韩昇:谈古代东亚中、韩、日之间的关系,尤其对朝鲜半岛,要分开来看。长期以来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百济是隋唐的盟友,而北部的高丽与隋唐有冲突。后来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并与唐

朝达成了一种默契,就是唐朝允许它独立并统一朝鲜半岛,它则在唐朝的国际关系秩序里作为一个友好的国家而存在。

中韩之间的关系从新罗时期开始趋于稳定,总的来说,和平友好相安无事一直到清朝的甲午战争。所以唐朝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把东亚各国纳入到以唐朝为中心的国际体系里。在这个体系里,无论朝鲜半岛怎么变,是新罗、朝鲜还是高丽,它和中国的关系都不会变,始终是稳定的、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和平友好关系。朝鲜半岛的国家是独立的,也是中国历代王朝所保护的属国,任何重大的外来侵略发生时中国都会保护它。这种稳定的关系延续了1400多年,一直到现在。

再看日本。唐朝以后日本逐渐强大,希望在东亚秩序里建立起以日本为中心的新秩序。征服朝鲜是目标之一,因为需要打通朝鲜半岛作为跳板。在朝鲜史书《三国史记》中可以看到,日本从倭国时代开始就有攻打朝鲜半岛的记录。到了隋唐时期,特别是发生在公元663年的白江海战(现在韩国锦江)一役之后,日本也被纳入了唐朝的国际体系。白江海战是一场东亚世界的大博弈,日本调集27000人、400多条战船——这在古代是不得了的大部队,和唐军决战。决战的结果是日本全军覆没,退回国内修筑工事50年,没有再侵略朝鲜半岛。

直到丰臣秀吉时期,日本出现了大变局。丰臣秀吉是第一个以征服朝鲜半岛、进一步征服中国为目标的日本领导人。他提出了三部曲,先征服朝鲜半岛、再征服中国。后来的甲午战争也是一以贯之的思路。这是日本的战略选择,从来没有变过。

朝鲜半岛是日本打通大陆的第一个跳板,但它又受到中国的保护,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中日力量的角逐,爆发点就在朝鲜半岛。

如果丰臣秀吉征服了朝鲜半岛,中国的东北地区就会暴露在一个强大的、极端好战的倭国面前,下一步就是以中国为战场展开的争斗,这对明朝有直接的威胁。同时,明朝的国际关系体系会崩溃,因为明朝作为宗主国有保护属国的义务,一旦明朝的国际体系崩溃,东方世界也会大乱。

中、日对朝鲜的政策很不一样。

以唐朝为例。唐朝的对外政策很清楚,它希望和周边邻国有友好稳固的国际关系。当新罗独立并且承认唐朝的国际体系时,唐朝不仅承认它的独立地位,还在经济文化上援助它。新罗对唐朝的承认是通过朝贡来实现的。唐朝在厚赐的同时,也应对方国的要求,把典籍、历法、兵器和技术产品相赠,甚至派遣学者和技术工匠进行文化传播和技术支援。其实是为了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唐朝并不想在朝鲜半岛上获取具体的经济文化利益,相反,唐朝是输出的一方,并且保护朝鲜半岛的独立自主,条件是朝鲜半岛承认这个国际秩序,服从于这个体系。

而日本对朝鲜的政策始终是掠夺性的战争,要获取具体的利益。比如丰臣秀吉就很明显,出兵朝鲜就是要征服朝鲜。朝鲜国家的历史书《三国史记》(高丽史家金富轼在1145年以汉文写成的正史,记载朝鲜三国时代的历史)、《三国遗事》(高丽时代僧侣一然所编撰,以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为记述对象的史书)最好的版本,都在日本。

东方早报:唐朝所要建立的东亚秩序是怎么样的?它如何能够结束长时间以来的战乱纷争,实现东亚秩序的建立与稳定?

韩昇:唐朝始终想建立一个稳定的以唐朝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系,把唐朝力量所能及的地方都纳入其中。但唐朝并不想把开拓的土地并进唐朝作为直属领地。唐朝采取羁縻政策——这是一个比喻,就像给牛马套上缰绳一样,有所约束,能够驾驭。羁縻政策承认国家民族自治独立,唐朝不派官也不派兵,只要求你承认这个国际体系。唐朝版图三分之二是羁縻州,三分之一是直属州县。新罗是在羁縻体制下独立的。唐朝在新罗是设置了鸡林州都督府(注:唐朝在新罗领土上设立的羁縻都督府,都督由新罗王担任)的。羁縻体制建立以后,建立了稳固的、和平的、世界性的国家关系。

维护这个国家关系的成本都是由唐朝来承担的。唐朝对于臣服的国家,很多时候不但不收税,反过来在经济文化上去支援它。经常来朝贡的国家都是周边国家。中国的王朝的回赠常常高于贡品。中国古代王朝以此向属国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强大,第一让归属国有好处可拿,第二让他们不会有异心。这是维持和平的重要手段,后来的统治者,一直到清朝都在沿用这种办法。

唐朝为了建立这个秩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因为它要承担的是世界义务。举个例子,吐鲁番出现动乱,唐朝去平息动乱,在军事上只需要5000人的军队,但是为了维持这5000军人的战斗力,需要有10万人的后勤部队。上千公里的长途跋涉,需要有人把粮食和水运去,一车的粮食,可能只有一袋是士兵吃的,其他的让后勤运输人员吃掉了。成本非常高。

但是领导国际体系的国家确实有利益。对于唐朝来说,光是军费就省下一大块。如果周边不安宁,需要养几百万军队来防守。而且军队养多了,内政也会成为问题,军人跋扈,国内政治不稳,形成恶性循环。唐朝前期军费开支一直不大。到唐玄宗控制力弱了,周边国家乱了,才出了财政问题。

在今天的新疆库车这个地方当年有个小国,向唐太宗“请求内附”——请唐做宗主国,他们做臣属国。唐太宗拒绝了。他讲了一个道理:如果我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一定会接受。因为我可以昭告天下,看,远不可及的地方国家都主动来归附我。但为什么要拒绝他呢?因为如果我们接受这个地方为臣属国,我们就要承担起保护它的义务。从唐朝派一支军队到库车这个地方去保护,这个成本是唐朝承受不起的。

东方早报:你在新著《唐太宗治国风云录》中讨论了唐朝的国家向心力所在,唐太宗在对法制的推崇之外是否还在思想方面有所强调?

韩昇:法制化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法律只是底线,还要讲道德。作为一个国家,要有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唐太宗执政23年,国家工程一项都没有,和隋朝截然不同。藏富于民,工程让老百姓做,这就有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国家要做的是建立核心价值观。公平正义,就是唐朝的核心价值观。

唐太宗认为国家的核心工作不是工程,而是把社会的诚信建立起来,把社会的国家认同做起来,把道德准则、依法守法的观念建立起来。通过恢复儒学、文化传统,把国家向心力凝聚起来。比如唐朝办的学校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从中央到乡都有学校;也是当时国际上最好的,唐朝的大学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