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解放军十大败仗,粟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35:58 字数作文
解放军十大败仗,粟裕字数作文

篇一:少为人知的十大败仗

国共两党从抗战结束就开始进行摩擦,关内小打、关外大打。当时国民党军力量很强大,中共军队力量相对较弱,部队刚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多数指战员都还很不适应。所以在1947年10月以前打了很多败仗,尤其是1946年10月以前更是败多胜少。中共的领袖和将领正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提高战役战术水平,并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军队。

下面就把1947年10月以前中共军队的10大败仗列举如下:

1、归绥包头战役:1945年10月聂荣臻、贺龙指挥晋察冀、晋绥军区野战军主力将傅作义部包围在归绥(呼和浩特),并发动进攻,傅作义部凭借坚固城垣和堡垒防守,双方形成对峙局面。遂决定放弃进攻归绥,集中两个野战军主力先攻包头。11月围攻包头,久攻不下,傅作义援兵已近,决定先打援敌。结果援敌没有打退、包头又攻不下来,被迫于12月初结束战役。此战中共军队伤亡1.2万人。

2、四平保卫战:1946年4月杜聿明指挥新1军、新6军、52军、71军进攻四平和本溪,林彪指挥主力部队20万人死守,伤亡惨重,28日本溪失守,廖耀湘率新6军迅速向四平推进。5月3日四平的制高点塔子山失守,林彪下令全线撤退,国民党军猛烈追击,建制全被打乱,无法进行反击。23日国民党军占领长春,林彪退到松花江以北。此战中共军队伤亡3万人。

3、大同集宁战役和张家口保卫战:1946年7月聂荣臻、贺龙指挥指挥部队围攻大同,久攻不下。9月傅作义率军奇袭集宁,聂荣臻、贺龙主力回援集宁,双方在集宁城下激烈战斗,形成对峙局面,未能歼灭傅作义援军。13日集宁失守,攻占大同已无可能,16日被迫撤围。10月7日傅作义由集宁出动,经张北偷袭张家口,8日攻占张北,晋察冀军区边区政府被迫撤出张家口。

4、泗县战役:1946年8月粟裕指挥山东野战军第8师(何以祥)、2纵(韦国清),华野9纵(张震)进攻泗县县城。桂系第7军172师是一支善于防守的部队,粟裕指挥部队强攻2天,遭到很大杀伤,损失惨重。第7军171师又赶来增援,被迫撤围。此战仅8师就伤亡5千人左右,加上2纵9纵的伤亡,总计在7千人左右。

5、淮阴保卫战:1946年9月,张灵甫率整编74师主攻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一路突破华野在运河与洪泽湖之间设置的三道防线,到达城下,谭震林下令扒开运河大堤放水也无法迟滞74师的迅猛攻击。18日张灵甫亲临一线督战,发起夜战,从华野各纵队的结合部成功突破,用假口令诈开南门,对华野进行内外夹击,解放军反击未能奏效,全线崩溃,被迫于19日撤出淮阴。74师继续追击,又于22日攻占淮安,至此,国民党军控制两淮,张灵甫获三等云麾勋章。解放

军在华东只剩下了山东解放区,华中主要工商区两淮的丢失对于华野兵力补充、后勤补给和部队回旋都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6、涟水保卫战:1946年10月整编74师开始进攻涟水,双方争夺十分激烈,25日华野6师(谭震林)、10纵(谢祥军)紧急回援,27日全线反击,张灵甫退守马场。此战双方伤亡都在7千人左右,10纵司令员谢祥军阵亡;12月,张灵甫统一指挥国民党军整编74师等部共5个旅二攻涟水,张灵甫吸取以往教训,声东击西,以一部从西面突击涟水,守军措手不及,华野三大主力之一的6纵(王必成)奉命回师增援,在涟水城外被74师重创,6纵伤亡达6千人人以上,完全丧失了战斗力,王必成被撤职查办。由于涟水接连失利,苏皖解放区绝大部分地区被国民党军占领,华中野战军主力被迫北撤山东。

7、巨野战役:1946年10月刘伯承指挥3纵(陈锡联)6纵(王近山)7纵(杨勇)将整编11师(胡琏)包围在巨野以南张凤集地区,向11师发动猛烈进攻。11师凭险固守,刘伯承部队伤亡惨重,共伤亡被俘4400人。

8、四平攻坚战:1947年5月林彪率1纵(李天佑)、6纵(洪学智)、7纵(邓华)10万人,由李天佑统一指挥进攻四平。陈明仁率71军3万多人奉命死守,顽强抵抗,战况十分惨烈。经17天激战,

仍无法攻下四平。国民党军援军逼近,只好撤离四平,此战林彪部队伤亡1.3万人。

9、南麻、临朐战役:华野歼灭整编74师后粟裕开始轻敌,认为胡琏的整编11师是个软核桃,1947年7月由许世友指挥2纵(韦国清)、6纵(王必成)和9纵(许世友)开始攻击南麻,不想胡琏花了20余日在南麻村庄周围构筑了无数集团梅花形子母堡工事。每打下一地堡,仅仅消灭对手两三人,而自己却付出去了至少一个排的有生力量。这样进攻了3天,南麻纹丝不动,而黄百韬集团军的援兵已经到了。粟裕两面受敌,伤亡惨重,难以支撑,不得已下令退兵。国民党军损失在8千人,华野损失约1.4万人。

南麻战役失利后粟裕为了鼓励低落的士气,匆忙决定攻打

临朐的整编第8师(李弥),不想在发起进攻的时候,突然大雨倾盆,山洪爆发,河水猛涨,弹药受潮,攻城受挫,许多士兵被洪水冲走,淹死不计其数,惨不忍睹。此时蒋军各路援兵已纷纷赶到,华野不得已只得全军撤退。临朐战役中华野总共损失1.1万人,被俘约500人,国民党军损失5千余人。

10、土山集战役(曹县战役):1947年9月整编11师(胡琏)孤

军深入到土山集、大义集一带,华野急于报南麻一箭之仇,调

动5个主力纵队(华野1、3、4、8、10纵,中野11纵)设下口袋阵,欲包歼整编11师。国民党11师师长胡琏嗅觉敏锐,马上停止前进,进驻两个村庄挖掘工事固守。解放军还是老战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以3、8两纵猛攻土山集守军18旅,4纵阻击大义集增援。胡琏的18旅顽强守住土山集,经过3天激战,重创3、8两纵,同时大义集的11旅及时出击,打垮4纵阻击,猛烈攻击3纵后方,华野见势不好,迅速撤退。解放军伤亡4413人,11师伤亡3千多人。 在20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中国最出色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谱写了一部雄壮的历史画卷。在人们的印象中,无论是哪个时期的中共军队,从红军到八路军,再到解放军,都好像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实际上,中共军队的败仗数不胜数,下面说的10大败仗,有的是因为中共军队的实力太弱,有的是因为战略判断失误,有的是因为过于轻敌。

1.金门之战

1949年10月下旬,中共第3野战军下属的第10兵团28军对金门发起登陆作战。由于过于轻敌,加上没有仔细勘察金门的地形和国民党军队的守备力量,在3天的时间内,登上金门的约1万名中共军队全军覆灭。5千多人战死,其余全部被俘,此役是国共内战中,中共军队遭受的最惨重的失败。

篇二:解放军的十大败仗

建国 60 周年,我要介绍一下解放军在四年解放战争中所遭受的十大败仗.让大家了解胜利来 之不易. 1.第二次四平战役 1946 年 4 月 18 日-5 月 18 日。 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 率其部下新六军、 新一军、 七十一军,攻下四平街。林彪部队十万余人大败,溃不成军,往哈尔滨仓皇撤退,损失在 4 万以 上。国军继续往长春、永吉进攻。2.第三次四平战役 1947 年 6 月 11 日战斗打响,6 月 30 日结束。共军反攻,国军坚守。共军东北民主联军总 指挥林彪、罗荣桓,前线指挥李天佑、洪学智、邓华。这是共军第一次大城市攻坚战。国军前线 指挥 71 军陈明仁。最终共军反攻失败。国民党守军总共只有 2 万余人,未被歼灭,却杀伤了 1.3 万共军.3.中原突围 解放军损失最惨重的战役,1946 年刘邓大军 11.4 万人待到突围之后只剩 5.8 万,且丢掉了全 部的重装备,这是典型的围歼战,虽然国军最后未能全歼刘邓大军,但是也歼灭了其中很多部队.中 原突围标志着国共内战正式全面爆发.4.大同,集宁以 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惨败。傅作义在解放战争中著名的经典战役之一,围魏救赵,攻 集宁,解大同之围。军史上称之为大同集宁战役。 我军战报称消灭国民党军 1.2 万人,至于我军 的伤亡人数,我们一直讳莫如深,没有任何一种史料提及.但我国水利部长,傅作义先生当时得意 忘形,以为已得天下,授意手下在 46 年 9 月 20 日《奋斗日报》发表了一封《致毛泽东的公开 电》 ,其中到是提及了他的部队打扫战场时掩埋的我军牺牲人数为 2 万余人,未提及受伤人数.傅 作义的电文引起全党全军的愤慨。据说,毛泽东当说了八个字;“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5.张家口战役 此外傅作义还在差不多的时间在张家口打了一场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昌的经典战役,占 领了张家口.这场战役双方的损失人数不祥,后果是解放军丧失了大量的解放区土地,说老实话,华 北国民党军还是很强悍的,至少比西北胡宗楠和山西阎西山的部队强.6. 淮阴之战 1946 年 9 月,张灵甫率蒋军整编 74 师主攻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整编 74 师 一路突破华野在运河与洪泽湖之间设置三道防线,到达淮阴城下,谭震林下令扒开运河大堤,放 水也无法迟滞 74 师的迅猛攻击。18 日张灵甫亲临一线督战,发起夜战,从共军各纵的结合部成 功突破,用假口令诈开南门,对华野进行内外夹击,三野反击未能奏效,全线崩溃,被迫于 19 日撤出淮阴。74 师继续追击,又于 22 日攻占淮安,至此,蒋军控制两淮,张灵甫获三等云麾勋 章。三野在华东只剩下了山东解放区,华中主要工商区两淮的丢失对于华野兵力补充、后

勤补给 和部队回旋都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7.第二次涟水保卫战 1946 年 12 月,张灵甫统一指挥蒋军整编 74 师和整编第 28 师第 192 旅以及新 7 军一部共 5 个旅二攻涟水,张灵甫吸 取以往教训,以一部从西面攻击涟水,三野措手不及,华野三大主力之一的第 6 师奉命回师 增援,在涟水城外被 74 师重创,6 师伤亡达 5000 人以上,完全丧失了战斗力。74 师胜利攻占 涟水。 由于涟水接连失利, 苏皖解放区绝大部分地区被蒋军占领, 华中野战军主力被迫北撤山东。 8.南麻战役,临朐战役 华野歼灭整编 74 师后粟裕开始轻敌, 认为胡琏的整编 11 师是个软核 桃,1947 年 7 月开始攻击南麻,不想胡琏花了二十余日在南麻村庄周围构筑了无数集团梅花形 子母堡工事。共军每打下一地堡,仅仅消灭对手两三人,而自己却付出去了至少一个排的有生力 量。这样进攻了三天,南麻纹丝不动,而黄百韬集团军的援兵已经到了。粟裕两面受敌,难以支 撑,不得已下令退兵。粟裕手下的四个纵队伤亡惨重。蒋军损失在 8000 人,三野大约在 14000 人。 南麻战役失利后粟裕为了鼓励低落的士气, 匆忙中决定攻打临句的李弥, 不想在发起进攻的 时候,突然大雨倾盆,山洪爆发,河水猛涨,弹药受潮,攻城受挫,士兵被洪水冲走,淹死不计 其数,惨不忍睹,蒋军各路援兵纷纷赶到,不得已只得全军撤退。临朐战役华野总共损失 11000 人,被俘约 500 人,国军损失 5000 余人。9.帝丘店战役 1948 年 6 月底,华野发起豫东战役战役第三阶段,抽调主力 1、4、6 及两广 纵队围攻黄百韬兵团于帝丘店地区, 黄率部退入帝丘店为中心的村庄内防守, 面对华野日以继夜 的猛攻,形势急,黄百韬亲率残余部队,在 4 辆 TANK 掩护下,反守为攻,发动逆袭,创造了国 军战史上兵团司令带队冲锋的唯一战例,面对绝对优势共军,黄部伤亡惨重,本人也负伤,仍死 战不退,部队受司令激励、鼓舞,拼死猛冲猛打,竟一举夺回 4、5 个村庄,遏制了华野进攻势 头,稳定了阵线,与此同时援兵 74 师的迅速增援,邱清泉五军采用大迂回战法,绕到华野包围 圈背后,出其不意地猛烈进攻,内外夹击,华野全线溃退,五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黄河边上, 光伤员就俘虏了几千名。 皮定钧后来回忆说: “此战我们仅杀伤敌军一个整师, 但是我们“叁弟兄” (华野 1、4、6 纵 )都残废了。10.金门战役 这个就不多废话了,解放军遭受的最大的歼灭战,参战 3 个团 9000 多人没有一个回来的.其中 被俘 3400 多人. 解放军缺乏海军的缺点暴露 了出来,国民党军伤 1982 人, 1267 人. 金门战役直接的影响就是攻打台湾的

篇三:鲜为人知的粟裕吃败仗

鲜为人知的粟裕吃败仗

在孟良崮战役后敌人吸取了教训,队伍密集。面对敌阵,粟裕仓促兵分三路,令一纵、四纵向鲁南;三纵、八纵、十纵向泰安;粟裕指挥二、六、七、九纵正面迎击。华东战场敌我力量对比并不大,华野12个野战纵队加地方部队60多万人,敌人总共40万分了几路,只要自己主力不分散,随便打哪一路敌人只要指挥得当都可取胜,比起红军时期敌我力量对比都是10:1的力量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难事。虽然毛泽东有“分兵”的建议但并不是命令。如有不妥,陈粟完全可以据理力争,配合刘邓并不一定要分兵,只要他们能打胜仗就是最好的配合!

看到粟裕的部署,范汉杰抽调出5军、7军和57、65、48、83、85师,首先在鲁南合围了叶飞的一纵和陶勇的四纵,歼灭二万余人。当一、四纵拼死杀出重围在鲁西南与三、八纵会师时,部队完全丧失了战斗能力。三、八纵也不顺利,在拿下国军留下的泰安这坐空城后,盲目骄傲,图谋济宁,结果损兵折将,丢掉了四千将士。粟裕所率的四个纵队更是不妙,七月十日,令四个纵队消灭黄百韬的25师,部队出发后才得知25师和64师已经靠拢,于是改变军令,转向胡涟的11师进攻,却不知胡涟在南麻一带早已防守严密,修造了极为精细的立体交叉阵地。粟裕的四个纵队仓促连攻了三天,毫无结果,黄百韬的25师和64师又击其两翼,粟裕大败而退,士气极为低下。当此时,粟裕又得知8师刚到临朐立足未稳,遂攻临朐,谁知天不作美,大雨倾盆,山洪爆发,将士淹死者不计其数,加之8师防守不弱,粟裕强攻五天,伤亡惨重,无果而返。这两仗下来,粟裕所率的四个纵队损失将士四万余人。整个华东野战军共丢掉了近七万人马。无论是战力还是建制,或者是装备,本来属于解放战争中规模和建制最大的华东野战军从此远远落到了林彪的东北野战军的后面。

粟裕和范汉杰的交手,显得毫无章法,输了再打,打了再输,直到丢了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后才清醒过来,不得已主力退出鲁中。十一纵返回苏中;二、七、九、十三纵进胶东。七月分兵之败后,粟裕代表华野给中央写个汇报总结,说主要是 “战略上过于乐观”。谭震林不同意,说战略上问题不大,主要是组织指挥和战术上的问题。陈毅当时也认同谭的意见。谭还特地给粟裕写了一封信,很直率的指出粟裕同志“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两步”“不能简单的以乐观来检讨,这样不能把问题搞清楚”。粟裕一听,有些情绪,单独给中央去电自求处分。

部下的看法:叶飞:“吴化文过去是我们的手下败将,现在竟然敢跟着我们的屁股追!我叶飞现在有了个外号,你们知道不?我叫面包!”陶勇接过话来:“面包虽然稀松了点,却是干货。我陶勇英名全逝,被人家点着名叫西瓜!”王必成直来直去:“过去的手下败将,现在追得我们东奔西跑,到处躲藏。真他XX的丢人现眼!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的责任在粟裕同志,

陈毅同志也有责任!” 战士的意见就更大了:‘反攻反攻,丢了山东,手拿煎饼,口咬大葱;大好形势,思想不通,有啥意见,要回华中。”

粟裕连打了4,5个败仗,也检讨了,可是没有检讨到点子上,真正的原因没有找到,所以接着在土山集又打了败仗。1947年9月陈粟率6纵10纵与 1纵3纵会合,又与陈唐兵团4纵8纵汇合。粟裕决定集中5个纵队的绝对优势兵力在土山集消灭国民党整编第11师,激战3天后再次饮恨而归。其实打败仗的原因并不是兵力优势不够大,南嘛和临朐用3─4个纵队打一个师,兵力是足够的,失利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野战攻坚的战术不精,可是粟裕的战术素养不够,也不愿意在战术上花精力,所以三野部队战术落后的问题一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解决。粟裕继南麻输给胡琏后再次败给胡琏,以后胡琏再也不把粟裕放在眼里。淮海战役居然有胆量往粟裕的包围圈中跳,以后又在金门、步登岛、南日岛屡次全歼了粟裕的部队。

渡江战役后,三野上下都轻敌的厉害,当时的情绪是“渡江渡江,没放一枪,追击追击,不堪一击。”。粟裕给叶飞下了一道命令,要叶飞指挥在常熟一带的10兵团一天内控制上海的吴淞口和宝山等地,常熟一带的10兵团离上海还有120公里,部队行军每天只能走60──70公里,中间还要打仗,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叶飞气得骂粟裕:“你TMD会不会指挥打仗?”粟裕的回答:“可能根本没有仗打,赶到上海就是胜利”。叶飞事后回忆,粟裕等人当时只准备如何接收上海,根本没有考虑如何打仗,忽视军事准备,作战部署很随意很不周密,战前根本没有规定各个部队的任务,临战没有召开参战部队首长军事会议,没有研讨作战方案就下达了作战命令和部署。这是因为粟裕等三野干部轻信敌人准备起义,上海会与北京一样,根本不用打就可以拿下来了,结果导致在月埔大败。可以说,三野在解放战争后期的金门,步登岛等一系列败仗,原因都是轻敌,但轻敌的根子却在三野的军事主官粟裕身上。

所以,粟裕在部下的眼里威信不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力不够,败仗打的比较多,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现在对粟裕的宣传比较过头,无限夸大他的作用,而且只讲他打的胜仗,很少讲他打的败仗,在一些对军史了解得一知半解的菜鸟心中就成了“常胜将军”,搞的大家都不理解为什么直接与粟裕在一起工作的人比如陈总,彭总,聂总,谭老板,叶飞,陈士榘,许世友,韦国清等为什么都对他不以为然

篇四:简评彭德怀,林彪,粟裕,刘伯承,徐向前五大名将

简评彭德怀,林彪,粟裕,刘伯承,徐向前五大名将

中国的元帅队伍中,共有十位成员,其中朱德元帅是象征性的人物;罗荣桓是政治元帅;陈毅元帅虽然一直担任中共一个战略方面的军事主官,但他的作战指挥都是依靠粟裕来完成的,而且到最后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时,他已经离开了军事指挥的第一线而被粟裕取代;贺龙元帅虽然也一直是军事干部,而且在抗日战争中长期担任八路军120师师长,但没有交给他太多指挥作战的任务;聂荣臻元帅也曾长期担任115师政委,在华北时作战上也没大的建树;叶剑英元帅一直从事参谋工作,长期担任八路军参谋长,没有直接指挥过大的作战行动。

中共除粟裕以外的其他九位大将,都没有担任一个战略方面的军事主官。

在中国高级将领最优秀的名将之中,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粟裕、徐向前等五人是最为出类拔萃的,但在这五个人中间,谁最有才干,指挥打胜仗最多,仗打得最精彩呢?这五个人中间差别是不太大的。因为他们各自所处的战区环境不同,领受的命令不同,战区的重要性不同,中央所给予的关注程度也不同,当然,这五个人各自的性格也有所不同,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了在指挥作战的方法和各自的战绩方面有些区别,但仅就这些区别是不能确定这几位高级将领的指挥水平高低的。这几位人物在战争的指挥艺术和作战功劳方面各有千秋。

彭德怀元帅

彭德怀,湖南湘潭人,北伐战争期间在湘军当团长,1928年率部与滕代远,黄公略组织平江起义参加革命。彭德怀元帅在红军时期就是赫赫有名的红三军团总指挥,这个军团是彭德怀平江起义的基本部队。与林彪指挥的红一军团同时是红军时期是毛泽东手上最有力也是最坚定的基本部队。

在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湘江战役中,他与林彪的红一军团同时坚守湘江上下游两个阵地,控制了湘江30公里长的江面,为红军首脑机关中央纵队安全过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彭德怀是八路军副总指挥,到抗日战争中后期,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壮大形成山东、华东、山西和晋绥地区几大根据地后,军事指挥工作已经转到各方面大员手上,彭德怀不再承担具体指挥任务。

彭德怀军事指挥艺术的高水平发挥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那时彭德怀处于中央首脑机关的延安,八路军新四军的主力都集中在东北、山东、苏北、中原这几大区域。1947年3月,国民党西北王胡宗南调集二十万精锐谪系主力进攻延安,延安当时只有所谓的留守部队两万多人。而且装备极差,但彭德怀主动要求担任西北地区的军事指挥任务,就用这两万多人与国民党胡宗南部二十万大军对抗,在当时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条件下,要作这样的决定是要

很大勇气和自信心的。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解放军以两万多人的力量,经青化贬、羊马河、蟠龙、沙家店、榆林、宜川等一系列精彩的战役后,到1948年中旬,解放军彻底扭转了西北地区敌强我弱的态势,并成功收复延安,到1948年底,部队已由最初的2。6万人发展到7个纵队15。5万人。1949年初全军整编后,编为两个兵团。即第一兵团和第二兵团。然后与华北调入的第十八兵团第十九兵团和第二十兵团(第十八兵团后入川归二野指挥)合兵一处,形成强大的第一野战军。彭德怀又率领第一野战军收复整个西北。并出兵新疆。彭德怀在整个解放战争开始时手上的兵力是各大野战军中人数最少,装备最差,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最悬殊、地理环境最恶劣的一支部队。仗能够打成这样,并形成席卷西北之势确实非常不容易。

彭德怀军事指挥艺术的第二次高水平发挥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前彭德怀力排众议,以超人的胆略和极强的自信心承担起志愿军的领导和指挥任务,入朝与美军作战,并创造了解放军以弱胜强、打败强大美军的新纪录。彭德怀在朝鲜指挥对美军作战的经典战例是第二次战役。1950年底,当时美军已经逼近中朝边境。美军指挥官、也是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率领着装备精良士气正盛的美第八集团军、第十军和十多万南朝鲜军队,眼望着前面不远的中朝边境线,急切地想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以取得他战争生涯中的又一场辉煌的胜利。彭德怀在第一次战役取得小胜的基础上,故意示弱于美军,其实彭德怀早已在美军的必经之路上布匹好了口袋。麦克阿瑟果然中计,置已经出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不顾,挥兵急进,发起了他号称的“圣诞攻势”。待美军进入袋形阵地后,彭德怀指挥志愿军突然发起进攻,此战获得巨大胜利,一举将美军赶至三八线附近,而且在战役进程中多次围住了美军的重兵集团,只是由于志愿军的武器装备严重不足,无法达成歼灭的目的,致使美军又多次得以成功地逃脱。彭德怀指挥作战的特点是勇猛顽强,豪气冲天,而且也极其善于灵活指挥,避实就虚,以少胜多,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经历首开了中共军队对外作战并战胜世界最强大敌人的经典范例。经朝鲜一战,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威名远播世界。

林彪,湖北黄冈人,是中共十大元帅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为中共夺取天下所立战功最大的一位,林彪在1949年指挥百万大军从东北进关时年仅42岁,1955年被授于元帅军衔时年仅48岁。林彪在战争年代一直是解放军及其前身红军、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号称从没当过副职的唯一的人。其军事指挥艺术和风格以精于算计,奇出巧打而闻名于世,他在战争中总结的“一点两面”“四快一慢”“三三制”等战术动作和规则成为解放军后来的战术教程。

在抗日战争初期的1937年日本侵略军士气正盛之时,以一个平型关大捷闻名天下。尤其是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率十一万装备低劣的八路军出东北,三年后的1949年初,成为统领一百万装备精良的东北解放大军的最高军事长官。由于林彪在战略战术和军事指挥艺术方面的高超水平,在东北的三年中林彪连破国民党军杜聿明、陈诚、卫立煌三员大将,一时成为国民党军的克星。林彪麾下战将奇多,部队的战斗力也非常强悍,其中38军在朝鲜战争中获彭德怀元帅“万岁军”的美誉

林彪的用人也有出奇之处,林彪的心腹爱将李作鹏,有“大烧锅”之称,酒量如海,原在林彪的东总司令部当参谋处长,林彪见其为人豪爽,而且胆略过人,参谋处长也当得不错,

是个在前线领兵打仗的军事指挥人才,后来林彪把李作鹏放到六纵当了司令员。并兼任16师师长,纵队司令又兼师长,这在解放军中是罕有的现象。林彪破格提拔任用的另一个人是钟伟。此人原在东北野战军任第五师师长,有“小巴顿”之称。由于在1947年三下江南战役时靠山屯一仗不服从命令,调动了东野总部的指挥而打出了名。因钟伟的出色战绩,林彪破格把钟伟由五师师长提拔为十二纵司令员。

林彪在中共高级将领中最受毛泽东器重,每每委以重任,在解放战争初期,由于国民党军队远离东北,调军队不易,国民党军与林彪带往东北的部队在数量相比并不占绝对优势。国民党当时进入东北的只有第十三军、第五十二军、第七十一军、新一军和新六军共五个正规军十五万人,加上一些收编的汉奸地方杂牌武装,能够统一指挥的兵力共二十多万人,八路军出关的基本部队是十一万,而且也是八路军新四军中的骨干力量,到1945年底曾一度达到27万。与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基本持平。只是在武器装备方面稍逊一筹。1946年国民党军在其名将杜聿明指挥下将林彪赶至长春以北后就感觉兵力不足而采取守势。由于林彪在东北靠苏联支持,并随军搜带了大量日本人留下的武器弹药,利用国民党军兵力不足而停止进攻的机会,经过最初的失败后又在短时期内迅速恢复了战斗力,而且在东北解放战争初期,整个黑龙江及省内数个大城市都在解放军的控制之下。后方稳定可靠,这也是中共其他方面军事主官没有的优势。在这样的有利态势下,再加上林彪的个人天赋,取得明显的军事胜利是可以理解的。

正是由于林彪作战精于算计,对客观条件的考虑过分精到,造成他在1950年对抗美援朝作战的信心不足,拒绝出任入朝作战最高指挥官,这也成了他在解放初期长期不能得到重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在平型关大捷后被阎锡山的友军开枪误伤中枢神经,致使林彪长期身体虚弱。他在苏联养病期间恰逢苏联卫国战争开始,据说林彪经常在斯大林面前对战争进程和苏军的战略战术发出奇思妙想,使得斯大林甚爱其才,1950年毛泽东首访苏联时,传说斯大林愿意用十个装甲师换林彪。这些传说使得林彪的身世颇富传奇色彩。

林彪的另一个传奇身世是林氏有三兄弟先后在中国共产党内任高级领导人。林彪在家乡的名字叫林育容。其堂兄之一林育南,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即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早期领导人和理论家之一,后因叛徒出卖被捕。1931年在上海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解放军十大败仗,粟裕)龙华被国民党杀害,时年33岁。堂兄之二林育英,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担任中共全国总工会常委兼海员工会总书记。1933年1月奉中共中央委派前往苏联,并担任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最为重要的是在林育英的努力下,张国焘取消了伪中央,并同意接受陕北中共中央的领导。最终促成了三大红军主力的大会师。1937年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时,林育英出任首任129师政委。因林育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身体受到严重损害,于1942年病逝于延安。林育英的去世令毛泽东非常难过,并亲自为之抬棺送葬,他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位亲自抬棺送葬的人。

刘伯承,四川省开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

参谋长。后留学苏联,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是中共内少有的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高级指挥人员。刘伯承意志坚定,作战勇敢,在川军中素有“军神”之美誉。

刘伯承在红军时期由于没有直接担任作战部队指挥官而少有建树。

1937年刘伯承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并长期担任一个方面的军事最高指挥官。最能说明刘伯承军事指挥才华的是1945年8月抗战结束之时与国民党阎锡山部队打的上党战役。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了抢夺抗战胜利果实,阎锡山按蒋介石密令于8月16日命令第八集团军副司令兼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率1。6万余人袭占了八路军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以长治为中心的上党地区六座城市。刘伯承随即调集太行纵队的陈锡联部、太岳纵队的陈赓部、冀南纵队的陈再道部三个军区的主力及地方兵团共3。1万人,于9月上旬展开了共产党军队自建立以来首次较大规模的与城市攻坚战相结合的运动战--上党战役。八路军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一直都是分散作战,部队还没有进行大兵团集中进行城市攻坚作战的经验。但在刘伯承的指挥下,用20天时间全部攻下除上党中心城市长治以外的5座城池,歼敌五千余人。并将长治之敌一万多人团团围住。阎锡山为了解上党之围。派第七集团军副司令彭毓斌率2。2万人,携带24门山炮从太原南下解长治之围。刘伯承巧施“围城打援”之计,以其大胆而又精到的战略战术和预测能力,除留一个团一千多人看住长治之敌一万多人之外,将攻打长治的所有主力部队悉数北调参与围歼敌援兵的战斗。并将敌军合围于屯留县老爷山地区。激战5日,全歼敌援军,主将彭毓斌自杀身亡。用一个团一千多人看住长治城内的敌人一万多人,这是一个非常大胆而又奇妙的创举,也是解放军高级将领用兵史上的一个奇迹。这说明刘伯承在作战指挥过程中对敌我双方的态势、心里活动、部队的作战能力、战场的地形地物的了解和掌握达到了十分准确的程度。援敌被全歼,安守长治的史泽波在耽误了宝贵的五天时间后才如梦方醒,率余部一万多人弃城西逃。按刘伯承的预先布置太岳部队司令员陈赓立即率部队取捷径,经三天追赶,在沁河东岸的将军岭、桃川村一带截住西逃的史泽波万余人,激战6小时全歼逃敌,史泽波被俘。至此,上党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3.5万人。这次战役创造了解放军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国民党军队的首次大规模运动攻坚歼灭战,并创造了在一个月内以3.1万人全歼3.5万人的以少胜多战争奇迹。

解放战争全面暴发后,在刘伯承指挥下,接连取得闻(喜)夏(县)、同蒲、临(汾)浮(山)、吕梁、汾(阳)孝(义)战役和滑县、巨(野)金(乡)鱼(台)等战役的胜利。到1947年6月,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已发展到42万人。在这一时期内,刘伯承通过战争的手段极大地发展和壮大了部队,在1947年的时候,二野部队有这样的大发展,这在解放军的各战略集团中也是少有的。

1947年6月1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遵照党中央打到外线去的指示,率部执行挺进中原的战略任务。刘伯承是个党性原则很强的人,对中央指示坚决执行。刘邓部队千里跋涉前出大别山穷困地区,脱离根据地作战,有多少战略意义那是中共中央战略家的事,但对于刘伯承及部队来说,确实受到了很大的损失,重武器全部丢失,人员损失也很严重。

到了大别山区以后,刘伯承又取得了一连串的战役胜利。在1948年中连续进行了洛阳、宛西、宛东、豫东、襄樊等战役,其中襄樊战役被朱德誉为“小型模范战役”。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战军主力又凭借不足的重武器,和受到极大削弱的部队,相继攻克了郑州和开封两大坚固设防的城市,这是刘伯承指挥城市攻坚战的又一次酣畅淋漓的发挥。

刘伯承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并不象粟裕那样抢眼,整个二野部队几乎都是在为三野当配角,主要原因是粟裕的三野部队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几乎都是在自己长期经营的根据地江淮地区作战。没有受到二野脱离根据地前出大别山那么大的损失。而淮海战役的规模是巨大的,动辄是十几万几十万人的大规模集团作战,而刘伯承带入淮海的部队只有十几万人,而且重武器十分缺乏,但这并不能说明刘伯承指挥作战能力的高下。

粟裕,湖南省会同县人。1924年3月,十七岁的粟裕考入湖南常德省立第二师范读书,并在此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夏,许克详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常德也受到影响,粟裕深夜潜出学校,前往江西参加了南昌起义,从此走上他波澜壮阔的从军道路。1955年他被授予的解放军大将军衔时,是所有十位大将中年龄倒数第二的一位,仅超过比他小的许光达大将一岁。也是十位大将中唯一担任解放军一个战略集团最高指挥员的人。

粟裕在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中属于年龄小,资历浅的人,1927年刚参加革命队伍时只是一名普通战士。

但粟裕凭借自己超人的才干以及对战争理论超常的悟性,使其很早就在红军中脱颖而出。他1928年4月随朱德陈毅上井岗山,1930年12月即任红65师师长。31年9月又任红军王牌,红四军参谋长。红军长征时,他与陈毅都留在江西老根据地,没能与红军主力同行。这也为他日后与陈毅的默契配合以及对战争指挥艺术行云流水般的发挥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粟裕最终引起中共高层领导的注意是在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40年7月由他指挥新四军一部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进行的黄桥决战。向他进攻的国民党韩德勤部是三万人。而当时粟裕手上只有5千人。此战的最后结果是粟裕的五千人打败了韩德勤的三万人。延安的毛泽东得知此事后兴奋地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今后可以指挥四五十万人马”。

粟裕的第二次战争指挥艺术的大手笔地发挥是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战役展开的时间是1947年,这时解放战争开始刚刚一年,敌强我弱的现状并未改变,而且面对的是国民党军的头号主力,号称御林军且全部美式装备的敌整编第74师。战争打到中途时,形成了解放军5个纵队包围着74师3.2万人,外围国民党25万大军又正在收拢对解放军的包围圈。在这样的情况下真是考验指挥员作战意志、作战技巧和部队素质的最关键时刻。最后粟裕经受住了考验,不仅全歼了74师,而且还带着缴获的大量美式装备,押着2万多名俘虏,成功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过后陈毅对粟裕在此战中的评价是:“有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的勇气和才干,陈毅的此番评价对于粟裕来说毫不过分。

粟裕战争指挥艺术的最高水平发挥是在淮海战役。是他首次向中央提出了展开淮海战役

篇五:《名将粟裕珍闻录》惨遭“不幸”的部分文字

《名将粟裕珍闻录》惨遭“不幸”的部分文字.txt为什么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总要加上从前?开了一夏的花,终落得粉身碎骨,却还笑着说意义。 《名将粟裕珍闻录》惨遭“不幸”的部分文字

张雄文

大概每一个写与官方党史、军史结论不尽一致,试图尽可能走近真实历史书籍的作者都有这个感慨:书稿的国家政审部门之笔利如刀刃,多少辛苦或码或敲出来的字,因某种不合时宜,便会被毫不留情大段大段砍掉,而不管那些内容如何客观,甚至是档案馆的第一手原件,也不管作者将如何切肤般的疼痛。

我是第二回经受这种“苦难”了。

说起来,我还是算幸运的,一些作者的书稿政审中“连锅端”,全部被“枪毙”,我的书稿虽然满身伤疤,到底还被政审专家格外垂青,大刀阔斧之下放了一条生路:可以公开出版。 这几日,收到出版社转来的总政和新闻出版总署的审稿结论,展开细读,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者,书稿经长久审查,终于可以付梓;忧者则是不忍书中一些感觉颇好的文字,乃至别的出版物早已公开的文电,将永远不能存在。

对总署、总政及其专家,我毫无抱怨之意,这是人家的职责和饭碗,也是阻止某些趋炎文人或某些网络愤青诸如《三野粟裕十大败仗》、《三野粟裕威望为何不高》、《林彪四野的攻坚能力为何令人望而生畏》、《点评三野的战役兼评粟裕的战功》、《粟裕的战役指挥就是战场指挥》、《陈毅是如何培养粟裕的》等一类削足适履、强拉硬扯、生编乱造、不值一驳文字大行其道、谬种流传的有效途径,但一些并未出格,只是为可读性计而有意为之、无伤大雅的文字,为尊者讳的缘故也被删除,心底还是有些不爽。

本书删改46处(《无冕元帅》30余处),摘录小部分如下:

1、《太白阴经·沉谋篇》说,“善用兵者,非信义不立,非阴谋不胜。”1958年5月,彭德怀等人批判粟裕时,说他“阴”(《粟裕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第938页。)。如果指谦恭的粟裕对待同一战壕的战友,无疑是天大的冤枉;若指他战场上对付敌人,则倒是最恰当不过的评价。

如同韩信、岳飞用兵,粟裕也的确“阴”,而且“狠”。此时,他在考虑如何瞒天过海,远距离奔袭官陡门。

2、离开朱德、毛泽东,他的仗越打越精彩,也就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3、多年后的1984年2月,粟裕辞世之后,当年新四军的老部下们,一起前往灵堂吊唁,不约而同地想起了王永安的这段往事。

回来后,原华野6纵文工团干部吕韧敏老人,写了篇《粟裕救新郎》以作纪念。不几天,文章见报后,题目却被改成了《陈毅粟裕救新郎》,还将陈毅说的“枪毙”一类的话,改成了“有人”。

吕韧敏老人后来苦笑说,王永安明明是粟总从陈老总那里救出来的,他们一改,就不大合逻辑了,陈老总从哪里救下王永安④?

4、粟裕一方面远没有王永安的幸运,有心仪的美女“自动”送上门来,还有老岳父母“倒赔血本”的牵线搭桥;另一方面,他有了心上人后,又常在“碉堡”前束手无策,一波三折。

5、又心怀“鬼胎”地搭讪着,

6、正和“军花”张茜花前月下,此前还有过两次走上婚礼红地毯的陈毅,得意之余还取笑粟裕:“在作战地图前可以滔滔不绝,见了姑娘就不知说什么。”

7、他虽是副军长,但作为当年南方三年游击战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顺理成章也就成了新四军的实际最高统帅。脱党10年的军长叶挺奉毛泽东之命,高高兴兴前来“上班”,最后发现自己只是窗台上的五彩花瓶,供人赏玩的摆设而已。

不只如此,项英还有更“牛”的资本:早于毛泽东走进中共中央核心,是中共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斯大林早年曾慕名单独接见过他,并赠给他手枪和钢笔;他还做过中央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

一句话,他曾是现任中共中央领导核心毛泽东的上级,而且曾比毛泽东还要“牛”。他骨子里就从没正眼瞧过毛泽东这个“农民知识分子”,中央苏区共事那么多年,和毛泽东磕磕碰碰的事情也不是一两桩。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或许在想,毛泽东这个遵义会议推出的常委,如今的中央领导核心,是自己这个政治局委员不在场的时候选的,我并没有举过手。

因此,叶挺坐冷板凳还算小菜一碟,毛泽东以中央名义从延安发来的指令,项英也常常爱理不理,感兴趣的话才回应一下,大多当作了耳边风。

8、对这个如雷贯耳的老资格上司,粟裕早先并不了解,只有远远的敬畏,现在看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十分保守和一肚子不合时宜。

全国都在抗日,或者至少都要打着抗日的旗号。后方许多老百姓宁可饿着肚皮,也要捐款捐物支援前线,而且是历史上极少有过的真正意义上的“捐”。

这个时候,谁要是拥兵自重,不到“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抗日前线,反而去至少名义上还是“兄弟”的地盘“发展”,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违。

蒋介石是那么大的国家级“老板”,尚且遮遮掩掩,以争取民心壮大自己为唯一途径的新四军,就更不能这样做了。

9、被“老板”催逼上阵,不是粟裕的风格。

10、“员工”们争着“吃肉”的主动性,自然令“老板”毛泽东欣喜(只有蒋介石无比忧愤和焦急)。

一个企业,怕就怕员工消极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毛泽东这个“大老板”也不例外,现在一个野战军打了开封,另一个野战军就要求打郑州,无疑是桩大好事。 但

11、毛泽东却未置一词。

如果说豫东战役给了粟裕刻骨铭心记忆的话,那么中野的头脑们也同样如此。

10年后的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粟裕被扣上“极端个人英雄主义”、“极端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帽子。

“罪名”当然需要理由。有人就想起了豫东战役,说“只有大野心家、大阴谋家,才会如此贪功,才会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打这样的大仗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2、“指挥”当然意味着责任,也意味着中野将全力投入,与之前毛泽东明确规定的可进可退的“协助”任务,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一支实力弱小、武器弹药缺乏,自己又不曾参与战役的筹划,对战役的具体部署不大清楚,主要参战部队华野不归自己直接指挥的野战军来说,这似乎的确不像是尊重,而是有些“为难”。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