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同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22:43 体裁作文
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同行体裁作文

篇一:与好书为友 与经典同行

“与好书为友 与经典同行”

——三年级读书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书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本学期我们三年级计划通过开展“与好书为友 与经典同行”系列读书活动,让课外书给孩子们打开一扇扇窗,开启一道道门,让他们看到一个美丽无穷的大千世界。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从小养成热爱读书,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2、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感受读书的幸福和快乐。

3、通过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打造书香班级。

三、参与对象:

三年级全体学生及老师、家长。

四、计划安排

二 月: 1、发起读书倡议。(下发读书目录)

2、建立班级图书角,做好环境布置,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3、师生共读一本书

三 月: 1、自主阅读教师推荐篇目

2、师生共读一本书

3、本月共读书籍“读书交流会”

4、走进书香家庭,展示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四 月:1、自主阅读教师推荐篇目

2、师生共读一本书

3、主题活动:“大话西游”故事会。

五 月:1、读书汇报交流展示

(1)展示读书笔记、阅读记录卡。

(2)“我的读书故事”交流活动

2、评选“阅读明星” 、“书香家庭”。

五、具体操作方法:

1 、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献一本,读十本”的全员读书活动。向班级学生发出倡议,积极踊跃向图书角献书,丰富图书角的图书种类。推荐专门的图书角负责人,设计好借书记录卡,制定借阅图书的有关事宜,提供读书平台。

2、 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告知共读书目,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本学期共读书目为《西游记》、《夏洛的网》、《鲁滨逊漂流记》、《爱心企鹅》、《柳林风声》。《西游记》人手一本,其余的四个班轮换读。

3、学生每天读书至少半小时。每天一次的午间阅读由自主阅读推荐书目;每周一次的阅读课,背诵讲解经典诗文、阅读共读书目并交流。每周一到两次记录好《好书伴我成长》,要能体现4本书的记录 。

4、提倡亲子阅读,每周要求家长和孩子同读一篇文章并写简短的读书体会。并鼓励家长参与共读一本书的活动。

5、走进书香家庭,对部分学生家庭进行“书香家庭”的拍摄活动,向全班学生展示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让学生把书香带进家庭。

6、评选读书明星。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每个月对学生进行读书笔星级评比,学期末根据阅读情况进行“阅读明星”和“书香学生”的评比。

附:

推荐书目:《 十万个为什么 》 、《少年儿童不知道的世界》、 《中国古代神话 》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 中国民间故事 》、 《 中华成语故事 》 、《科学家的故事》、《中外名人传记》、《爱的教育》、 《鲁滨逊漂流记》、 《海底两万里》、《西游记》、《夏洛的网》、《爱心企鹅》、《柳林风声》、《大林和小林》、《月光下的肚肚狼》、《皮皮鲁》、《鲁西西》、《苦儿流浪记》、《我要做好孩子》、《爱的教育》。

篇二:与经典同行 与圣贤为友——阅读推荐书目

与经典同行 与圣贤为友——阅读推荐书目

\

推荐阅读推荐书目

引言:与经典同行

读书为了学习知识。学知识为了什么?

中国的俗谚说,为了“颜如玉、黄金屋、千钟粟”。

亚里士多德却说,求知是人的本性。也就是说,求知是为了使人成为人。

我们赞同这种对人的天性更高贵更尊严的界定。因为人的尊严和荣耀从不来自我们的生物性,而是来自我们的精神性。

直立行走的动物成了人,因为人抬起高贵的头是为了仰望星空。

目光摆脱了大地的束缚,才会拥有新的维度。思想形成人的高贵和尊严。

我们也因此赞同求知的超功利的人本目标。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寻求真理,启迪智慧”。很多中国人读过培根的这些文字。但是,传统和现实的双重阻碍,使我们对这样灯塔一样光芒四射的名言或者视而不见,或者无暇领悟。

肤浅和浮躁成了整个时代的特征。如马尔库塞所说,我们成了单向度的人。

成就精神的丰厚,不能没有阅读,更不能没有超功利的阅读。

我们主张真正的阅读,即经典阅读。这样的阅读,是寻找、发现、塑造人的本性,是对人自身本性和文化灵魂的坚守。

因而,读史,读诗,读文,阅读之三昧,都在读人,读经典,读圣贤,都只为寻求和走向自我。

眼前,各种考试尤其是高考,在时间上和视野上束缚着我们阅读的自由。其实我们无法也不必回避功利目标,但是阅读经典的审美愉悦和自由感受却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达成并超越那些功利目标。

在令人愉悦的审美体验和哲理感悟中,我们不仅可以更博学,而且更善良;不仅更富有,而且更高贵;不仅更聪明 ,而且更智慧。

那时,即使是在这个充满缺憾的大地上,即使是在“如朝露”的短暂有限的个体人生中,你也可以“诗意栖居”,实现人的自由本质。

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都蕴藏着无穷的诗意。

——(苏联)普里什文

主菜单

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巴蜀书社版

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书,但是却展现了华夏民族童年时期的天真、奇幻、迷人的卓越想象力。如果深度阅读,还可以发现其中深深蕴藏的民族精神的最初滥觞。

2、《诗经选》,余冠英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其中《国风》最有价值。质朴、清新、纯净、健康的气韵是华夏精神之源头遥远而迷人的回响。余先生是古典文学大师,对原文注解详尽,白话译文尤为质朴生动。

另外强力推荐诗人沈泽宜毕18年之功完成的《诗经新解》(学林出版社)。作者以一个现代诗人视角,超越狭隘的诗教论框架,挣脱庸俗的阶级论的话语链,把《诗经》这一古老的经典性诗歌选集(作者认为《诗经》是选集而非总集的卓见极为令人信服)置放在文本与审美的坐标下,还原其“远古天空白雪皑皑的圣山”的真面目。这或许是第一部把《诗经》当作“诗”来读,把《诗经》当作审美对象来解读的《诗经》注本。把《诗经》当成诗来解读,是一个简单的常识,但是二千年来,尽管解《诗》的著作多若牛毛,却一直没有人真正完全回到这个常识。真不知这是《诗经》的悲哀,还是我们古老的华夏文化的悲哀。

如果要对《诗经》作更专业化的研读,建议读扬之水著《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版。这位京城才女新出的《诗经别裁》也很精彩。

3、《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孔子的语录体纯系口语,自然、生动而亲切,是儒家中国大众智慧的源头(在形态和地位上等同于柏拉图的对话集)。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制皇权为了利用它而将它高高供起,从此曲解、误解丛生,甚至断章取义,以讹传讹。中华书局版杨伯峻《论语译注》、三联版李泽厚《论语今读》、钱穆《论语新解》等也是优秀版本,研究性阅读最好参考中华版程树德的《论语集释》。北京大学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还孔子本来面目,还《论语》本来面目,尤其精彩。

4、《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著,中华书局

注译详尽、完备。建议首先阅读《逍遥游》《齐物论》二篇,感受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之风格。

中华书局版《庄子浅注》(修订版,曹础基著)也是很好的选择。如果深入阅读,则必选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和王先谦《庄子集解》,以及台湾王叔岷著《庄子校诠》,均为中华版;

5、《孟子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孟子文章一副圣人面孔,远不如《论语》那样可亲可近。但是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选本薄薄一册,却值得反复阅读。中华版杨伯峻《孟子译注》也可选。

6、《乐府诗选》,余冠英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苍劲、古朴、执著、深情。有点类似于汉代画像砖的风格,未必精致,却质朴厚重,特耐咀嚼,其魅力经久不衰。另,人民文学新版曹道衡先生选注《乐府诗选》选目更加丰富,且为简体字版。

7、《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上海古籍出版社

“十九首”是一个数量词,以此为诗集总称,是因为诗歌的作者、年代、诗题均已失考。这一组美丽而悲怆的诗,是汉末建安时代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的前奏。如“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就是发现了人生苦短之后对有限的生命最动人的爱恋和执著。此书为名家精彩的鉴赏解说,且篇幅不大,熟读精思,受益无穷。

由于上述版本目前市场不多见,所以推荐替代性图书:上海古籍版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新世纪古典文学经典读本)或广东人民出版社《汉魏六朝诗文赋》。

8、《世说新语译注》,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中华书局

南朝宋刘义庆撰,为魏晋时人物之品貌、风神、传闻轶事集。全书按照作者品评人物的三十六个视角,分为三十六门,其中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居于卷首。作者的文字简约而传神,独特而有趣的故事让我们领悟到,魏晋风度的真正内涵是人的觉醒----向外发现自然山水之美,向内发现自由与个性的价值。

研究阅读可以参考中华书局版杨勇的《世说新语笺校》(四册,繁体直排)、上海古籍版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繁体直排)。

9、《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上下)、《古代散文鉴赏辞典》(上下),上海辞书出版社

这三种书装帧、印刷都很精美,均由国内外古典文学名家选篇、鉴赏,既可以作为工具书收藏待查,又可以作为提高自己唐宋诗词和古文修养的枕边书。建议阅读时选定重点名家,熟记精研。

10、《红楼梦》(上下),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或许这是中国唯一的一部一言难尽、千言亦难尽的小说,堪称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巅峰之作。是历史?是寓言?是无常?是宿命?是爱情故事?是百科全书?都是,又都不全是。李泽厚先生说,这是一部说不尽的书,将来也永远要说下去。多读几遍,你会找到自己的视角。(阅读时可参考中华书局版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蔡义江著)

一般地说,要想对《红楼梦》作深度研究,还应该阅读“脂砚斋评本”,版本可以选择作家出版社版铅字排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四册),校注者均为邓遂夫。如果你是金牌红迷,那么还应该阅读、收藏各种《石头记》抄本的影印本。

应该警惕“百家讲坛”某位名家对《红》的“新索引派”的离奇解读,作为私人见解原无不可,但是考虑到央视在国内媒体中的绝对话语霸权地位及其强大影响力,这种一家之言其实很大程度上成了“独家之言”,有了“权威”、“定论”色彩。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伟大,绝对不是因为它是一架隐藏宫廷权力斗争秘史(鲁迅所谓“宫闱秘事”者)的密码机。“新索隐派”比传统的索隐派更远地背离了文学批评的原则,以煞有介事的“学术普及”幌子把大众引向了荒谬的死胡同。

11、《茶馆》,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特点是结构的精妙和对人性的深层揭示。和曹禺的《雷雨》一起,为中国戏剧文学双璧。

12、《边城》,沈从文著,北岳文艺出版社(插图本)

很多人钟情于小说中如诗如画的湘西风光,大谈小说的自然美、人情美。这些固然不错。然而,沈从文的作品决不只是单纯廉价供人逃避的温情脉脉的田园山水梦,这与风格同他貌似的汪曾祺(沈的学生)的作品有着本质的不同。他的笔触伸向了人物命运深处更内在的领域,他发现了人性中最令人感伤和无奈的悖论:人性中的美和善绕不开悲剧,并且只能在悲剧中绽放、造就。所以,《边城》不仅是一部很美,更是隐伏着很深悲剧感的作品。这种悲剧感不只是彼时的、湘西的,而是普遍人性中本来就有的。从这个角度看,走进《边城》,不是沉溺于爱情故事的卿卿我我,不是逃避于如诗如画田园梦幻,而是直面人生、直面人性的困境和悖论。另外推荐《沈从文小说选》(上下),《沈从文散文选》,均为人民文学版

13、《中国文学简史》,林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林庚年轻时是著名诗人,所以他的文学史直接触及文学的灵魂,表达简明、优雅,少学究气,且见解独到,高屋建瓴。另外推荐他研究唐诗的名作《唐诗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06年版)

14、《谈美书简》,朱光潜,北京出版社,2004,1

本书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第三辑)”丛书之一。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小书,而是一位美学老人追求真理的宝贵成果,是对后辈语重心长的美学诤言。全书为书信体格式,语气亲切、温婉。建议重点阅读第三、第九和第十二封信。不过作者解放前所著同类著作《谈美》更值

一读,此书有安徽教育出版社新版。

15、《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是北大教授袁行霈的一部古代诗歌研究著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诗歌的意境、意象、形神等鉴赏方面的问题,下篇则是屈原、陶潜、李杜、王维、陆游等重要诗人的专题研究,语言表达平实易懂,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大有助益。

16、《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亚里斯多德说过,悲剧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莎翁的四大悲剧典雅、高贵,充满激情和命运的神秘,有一种使每一个面对它的人心灵清明并深刻自省的强大力量。

人民文学出版社“名著插图本”系列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包括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朱生豪译本)也可选择,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还出版了中英对照本,中译者是大名鼎鼎的梁实秋。

17、《巴黎圣母院》,雨果著,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书作为真正的经典,有着众多的解读视角。但是人们谈论最多的恐怕还是书中人物美与丑的极端对照。比如敲钟人外表的奇丑和心灵的善良高尚的矛盾,通常被认为是通过强化外表丑突出“心灵美”的重要。其实,小说在反映现实之外,首先要表达的恐怕是对有限度(不完美)的生存状态的困惑,以及通过“美”对“丑”的否定达到人性无限展开的可能。

18、《欧也妮·葛朗台》法国,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关于金钱怎样使人异化的主题,描写虽然夸张却真实无比,至今仍具有批判现实的普遍意义。作者另外两部作品《高老头》、《幻灭》也很值得一读。

19、《金蔷薇》,(俄)巴乌斯托夫斯基 著,李时、薛菲译, 漓江出版社,1997年版

这本书的作者献辞中说,本书是作者对作家劳动的理解和自己的经验札记。但是,这决不是普通的创作经验谈、方法谈。

首篇《珍贵的尘土》和另一篇《夜行的驿车》在全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在《珍贵在《珍贵的尘土》结尾,作家写道:“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 ?从这些珍贵的尘土中,产生出移山倒海般的文学洪流。”

“恰如这个老清洁工的金蔷薇是为了预祝苏珊娜幸福而做的一样,我们的作品是为了预祝大地的美丽,为幸福、欢乐、自由而战斗的号召,人类心胸的开阔以及理智的力量战胜黑暗,如同永世不没的太阳一般光辉灿烂”。《夜行的驿车》最后是这样的文字:“安徒生在临终前,曾对一位年轻作家说:‘?为了童话,我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并且白白放过了那种时机。那时,无论想象是怎样有力和灿烂,也该让位给现实。我的朋友,要善于为人们的幸福和自己

篇三: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

龙源期刊网 .cn

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

作者:

来源:《学苑创造·B版》2015年第03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是从河池宜州市第一小学经典国学画廊前传来的朗朗读书声。为了培养同学们诚实、守信、孝悌等良好品行,该校在校园里的百米文化长廊上制作了

国学经典宣传板块。每到课间活动,不少

同学就会结伴来到文化长廊驻足诵读。有趣有益的国学故事,朗朗上口的古文名作,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的乐趣。为了让国学经典深入课堂,该校还举行了“国学经典日日诵”“国学经典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古圣先贤的睿智思想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同学们的心里,成为同学们人生大厦的坚实基础。(本刊综合采编 图片来源网络)

【资讯】

近日,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小学教师苏慧敏带着学生过斑马线时,一辆摩托车突然飞速冲来。发现险情后,苏老师下意识地用力推开了学生,自己却被撞飞14米远,学生安然无事,但她却身受重伤。让我们为苏老师点赞,为她祈福。

你见过能打印玩偶的打印机吗?近日,第二十四届广西科技活动周在广西展览馆开幕。有上千种新奇有趣的高科技产品与市民亮相,其中最受大家关注的就是3D打印机,只用几个小时,它就能打印出兔子、章鱼、小黄人等栩栩如生的玩偶物品。

近日,英国卡迪夫孔子学院在马尔伯勒小学举办“中国龙文化主题活动”,拉开了威尔士各中小学校国际语言日活动的大幕。“中国龙”的出现让英国的同学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不少同学还准备在学校的艺术周上展示自己制作的各种中国龙题材手工作品。

想不想成为善于发现新鲜事的校园小记者?那么请你睁大你敏锐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新人新事,然后写信告诉大脸兔吧!新闻一经采用,还有神秘好礼相送哦。来信请寄:南宁市竹溪大道69号《学苑创造》B版编辑部,大脸兔收,邮编:530021。

篇四:《与经典通行,与好书为伴》综合性学习集锦

《与经典通行,与好书为伴》综合性学习集锦

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中 韩宗秀

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2、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

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亚里斯提卜

3、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考尔德

4、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

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

5、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菲尔丁

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

7、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论青年》

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9、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10、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高士其

11、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

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同行

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12、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必须反复地读,这样才能弄懂弄通。义:意旨)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1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4、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宋代.朱熹《读书之妻》

15、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16、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俄.列夫·托尔斯泰

17、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俄.别林斯基

18、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高尔基

19、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苏.高尔基

20、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里没有窗户。——英.约翰逊

四,名 人 读 书 的 故 事:

1.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2.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3.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4.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5.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

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6.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7.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8.况衡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9.孙敬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10.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11.欧阳修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12.宋濂

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13.范仲淹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

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4.赵胤义

宋太宗赵胤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召集文人学者编写了卷帙浩繁的百 科全书《太平御览》。该书编成后,尽管国事繁忙,宋太宗还是坚持每天阅览三卷。有时因 事耽误了,他还要在闲暇时再补上。有人认为他实在太辛苦了,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 为劳也。”后来,“开卷有益”就成为鼓励人们刻苦读书的至理名言.

15.陆游的书巢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他晚年时体弱多病,仍勤读不辍。他将自己 的 住室命名为“书巢”,题写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联句以明夙志。朋友 问他为什么取巢为名,他回答说;“我的房子里到处是书,或者放于籍内,或者置于桌上, 床上铺的是书,枕的也是书,信仰四顾,没有无书之处。”朋友进屋一看,果然到处都堆着 书,一不小心还碰倒了一摞书。朋友不由得笑着说:“真是个书巢啊!”

16.孔子和韦编三绝

孔子非常喜爱钻研《易》经,每读一次,都觉得能悟出一些新的东西来, 所以他一遍一遍地反复研读。读得次数太多,竟把竹简串在一起的牛皮绳都磨断了多次。这 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韦编三绝”。

17.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18.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19.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20.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21.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22.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察觉,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23.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认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24.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

1.毛泽东的读书法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2.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苏步青的读书法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4.华罗庚的读书法

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用慢功夫打基础。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用五六年的时间才自学完高中内容。由于学得扎实,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主课程。

“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篇五:与经典同行 与圣贤为友

与经典同行 与圣贤为友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的进一步深化书香校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启动大会。说到这里可能很多同学还不理解什么精典诵读,前些天,县教育局召开了经典诵读研讨会,会上局领导阐明了经典诵读的意义,我们学校也制定了经典诵读实施方案,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校园书香厚德载物;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所谓经典,就是古代的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精华,精典诵读就是让我们去读去背诵这些文化精华,从而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1999年春节,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号召大家多学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 变化气质、滋养人生。早在七年前,台湾等地就有很多学校的学生开展精典诵读活动,近年来祖国大陆也兴起了精典诵读热,今天,通过台湾、港奥以及大陆各地开设的诵读活动表明,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确是十分有利于培养我们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

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增强我们同学的人文素养,能“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单拿古代的《论语》来说,有言

道:“半部《论语》治天下”,意思说一个人读了半部《论语》,他就能很好地治理天下了,这句话也有他的道理,《论语》里包含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

“修身、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生观

“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处世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学而不厌”

——学习态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待人方式

再看我们的唐诗宋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淘源明、饮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这些精典的诗句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吟诵着,有很多的人在自己的文章里引用了这些精典的诗句而使自己的文章神采飞扬!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当今世界最大的隐忧是青少年的教育危机,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让我们的同学接触最有人文价值的作品,这对开启我们的智慧、塑造我们完美的人格,无疑是最有效的路径。北师大教授 肖川有《与经典为友》一文中说道:道不远人。而大道理就更不难悟到。所以,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真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是祖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精髓。千百年来,她——

陶冶人们的情操,

鼓舞人们的志气,

启迪人们的思想,

提高人们的修养。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眼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经历千百年风雨的建筑;在中国,由于毁灭性的战争频繁,像阿房宫圆明园等经典建筑都焚毁于战火中。然而,一种难以焚毁的民族情结却永存于中国人的心中,让我们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就是将这民族情结一代传一代地链接下去。

同学们,今天我们启动精典诵读,也就是将民族情结继承下去。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利用自己的校本教材,也就是学校下发的各年级每学期要背诵的篇目,天天诵读精典名句,天天与古代圣人结交,不仅我们的同学背,我们的老师也要背,学生背过的,老师要先背过,我们的师生一起提高自己的素养。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们要求大家每天上课前15分钟背诵精典诗文,每周各班的阅读课都要背诵精典诗文,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各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开展精典诵读活动,到学期末,我们学校还要开展一些全校性的诵读精典大赛。让我们与精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少说一些不文明的话,多说一些精典的话,做一个知识渊博、文明礼貌的人!

同学们,捧起书本,就是捧着一个伟大的思想;翻开书页,就是翻动一个精神的海洋。

在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中穿行,在精典书籍的境界里陶醉。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看人文与科技共舞,看经典与时尚齐飞;我们坐拥书香,时而平静如水、时而激情澎湃;我们的生活因此不再枯燥,我们的青春因此不再浮躁,我们的灵魂因此晶莹剔透而又坚强万分。 虽然我们是农村的,虽然我们与现代都市有差距......但是,无论是富裕的,还是穷苦的;无论是高个子的,还是矮个子的;相貌堂堂的,还是其貌不扬的;都将拥有最高贵的精神!

我们的校园,书声朗朗,书香阵阵。让我们捧起书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让我们品尝书香,与母语亲近,与文学同舟;去星光灿烂的苍穹遨游,到博大精深的知识海洋远航。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