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炎帝神农氏作文,6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3:25 高中作文
炎帝神农氏作文,600字高中作文

篇一:炎帝 神农氏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传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县)。

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历十二帝。建都:镐京。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 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东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历二十六帝。建都:洛阳。

春秋战国:

春秩,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 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 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因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难以查找,敬请原谅。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 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晋: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 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

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 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都:成都。

1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前燕:357--37O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后秦:384--4l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南燕:398--4lO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后凉:386--4O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南凉:397--4l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西凉:4O0--42O 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夏:4O7--43l 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个皇帝。

齐:479--5Ol,共23年,七个皇帝。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北齐:55O--577,共28年,五i个皇帝。高姓,建邱。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隋朝: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长安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国 9O7--96O

五代:

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

后晋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后汉 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后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十国: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四、杨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长沙

闽: 897--946 建都:福州

2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荆南:9O7--96建都:荆州

南汉:9O5--97l 建都:广州

吴越:893--978 建都:钱塘

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

后蜀:933--965 建都:成都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南宋:1127--l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元朝:l279--l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

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l206--l368),通称元朝。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复辟)

八、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李自成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Z}(n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g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中华民国

中华帝国

中华帝国皇帝 袁世凯,年号洪宪~~

3

篇二:炎帝神农氏时代

炎帝神农氏时代

宝鸡 杨斌

宝鸡此地,佳水灵山,成就了历史上许多胸怀大志、蓄势待发、蜇龙在田的部族与伟人。周王朝有它,蓄势多代,终于东出函谷,取商而代有天下。秦王朝有它,襄公而都,穆公而霸,380载蜇伏,一朝冲天而起,一统宇内,霸业虽于二世为终,霸图体制却牢筑二千载基石。宝鸡这里地处狭小,环境壅塞,固此难与西安等大都市比雄。但正是这个地方,有川有原有山有水,进有后援,退可自保,在中国历史上它没有处处辉煌,却也灿烂过许多次。有许多的亮点。

宝鸡的第一亮点,自然是诞生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炎帝神农氏。甚至有的研究认为,伟大的炎帝、黄帝都是诞生在宝鸡地面上。当然这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国语?晋语》有段话:

“昔少典娶于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以师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于是有不少研究者认为炎帝黄帝是兄弟部落,相距当不远,姜水由《水经注》座实是在渭水流域,那么姬水在何处?那就是岐水,姬、岐同音相转,所以炎、黄同在今宝鸡区域内。

也有人以为“姬水”就是甘肃的天水,那里古来就有“轩辕之墟”,所以黄帝生长在天水,后来又“都陈”,就是把都城又迁建在陈仓。说来说去,不是离宝鸡很近,就还是在宝鸡。

当然“黄帝在宝鸡”史料上还有许多缺环,可以存而不论。但是炎帝在宝鸡,史料、传说却是相当多的。经过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现在,特别是近二十多年的密集研究,国内外学者八次聚集一堂,共同探讨,意见基本一致——炎帝生长于宝鸡——成论。因此“祭炎”、“省亲祭祖”都在宝鸡举行!

炎帝研究这么多年,大约基本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 一、炎帝是传说、是神话、还是实有其人其事?大约据于何年何代?

二、炎帝是一个时代,一个部落,还是一个人,甚或是多代人? 三、炎帝与神农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炎帝是男是女? 四、为何说炎帝生长在宝鸡?全国不是有五六个地方都有炎帝遗迹吗?

五、宝鸡有产生炎帝的客观条件吗? 六、姜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何在? 当然在这些问题上研究者观点不是完全一致,但大体求得了共识! 首先,大多数人认为炎帝是真实存在的,是通过传说承绪的,又经过了一些历史上固有的神话加工。

确实,不论古代社会还是近代,对炎帝的存在一直有争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顾颉刚教授为首的“古史辨”派,就曾极力否认炎帝的真实性,以为只是后人的杜撰。他们认为炎帝不过是尧帝的影子,黄帝不过是舜帝的折射。“古史辨”派有许多真知灼见,对中国古代史的

研究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但他们要求历史材料确凿无误,“大禹是条虫”般的否定中国上古史的存在,却是个大缺憾。

人类当然不能光满足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这部分历史比较确凿,但也只是比较而言。自古到今,有记载的历史那一件是非常确凿无疑,连细节都没说的?恐怕没有!《史记》是光辉千秋的信史,也不断有人对其提出几十、几百条较有说服力的质疑。比如《齐世家》中大臣邹忌在朝廷几次有军事行动,征询他意见时,他都说一句相同的话:“不若勿救”,结果救而有效,而这个人不识时务的接二连三这样说,显得很有些蠢,够一个知名大臣的水准吗?确实值得质疑。再比如说姜太公的出身,《史记》本身就有三种说法。就连《史记》本身有多少是司马迁写的,有多少是其他人补的,都不能完全弄清;甚至许多古籍史料,都有“古文”和“今文”之争,那个是真米实麯的,目前也都很难说清。

《国语》与《战国策》都是很翔实的资料了,但提到那个赫赫有名的助吴成霸的伍员时,《国语》只说“申胥”,而《战国策》只说“伍子胥”。初接触的人,你很难把这两个名字联系起来。

再如我们看《三国志》,相同一件事,魏蜀吴不同资料中讲的都不同,那什么是真的?著名的“三顾茅庐”是蜀人传的;而《魏略》则说诸葛亮是自己送上门去见刘备的,而刘备还视同常人,不太搭理呢。 这都还是有文字的东西,歧义都这么大。更何况此前的历史,大多都是口口相传,虽然也有“结绳记事”的,但“结绳记事”恐怕很难把几十年、上百年的事都保存下来吧。而口口相传怎么样呢?一百个人

传“口令”,都有传走样的,何况几百上千年的历史。传到有文字能记载的时候,五花八门是必然的,非常一致才是奇怪的呢。那这样的历史就完全不能信了?“林彪事件”中,正规文件都说那“三叉戟”是自行坠毁的,还不断有人非要怀疑是招了导弹的活。这只是近事,何况远古!

所以不能以上古史记载太散乱、证据支离破碎就否定它。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散乱中理出头绪,提纲携领以梳理之。历史总不能上溯到有史记载时就嘎然而止,此前就一片浑沌茫然了。黄帝、炎帝时的历史是这样,炎帝以前的历史也是这样。西方历史社会学家17、18世纪就对人类起源,家庭、国家的起源作出了比较科学的判断。他们依据的难道都是什么“起居注”?当然不是,不过就是根据种种蛛丝马迹进行考证、研究,最后得了的结论。

但西方这些东西实际上也不是最早的,我国先秦时期的大学问家们按说才是真正了不起的。老子、庄子、邹衍、韩非子等等,早就划出了上古时代人类的生活进展状态,虽然没有西方人的“科学”,但那是什么时代的成果?早了千年以上,最是不简单了。

《韩非子·五蠹》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庄子·盗跖》中也说:“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

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庄子·缮性》中说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这里就排出了个顺序:“有巢氏”为天下时是何种状态;“燧人氏”为天下时是何种状态:再就是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等,这些名字应该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群人或整整一个时代人的生产生活状态,现在看来基本都是科学真实的。就把这个排序作为从几十万年以前到几千前的时代划分,也是相当准确的。谁能说这些时代不存在吗?

“有巢氏”就是人类还住在树上的时代;“燧人氏”就是人类掌握人工取火的时代;伏羲氏或庖牺氏就是人类掌握用网和用弓箭及同辈婚时代;神农氏自然就是掌握农业生产的时代了。而到黄帝就进入了政治文化彰显的时代了。

这些时代的准确年代现在不可能搞清楚,而且各民族进化时间也有先后。总体上讲,有巢氏,大约在二十万年以前吧;燧人氏时代据恩格斯讲,大约也在十万年以前;伏羲时代大约在一万年以前吧;而神农氏时代,据多年的众多研究,也在前一万年至5000年之间吧。

这里没有“炎帝”啊!不错,炎帝就在神农氏时代里。中国古代的

篇三:炎帝神农故里导游词

导游词

一、开篇语

各位游客朋友:

您们好!一路辛苦了,欢迎大家光临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很荣幸成为大家的导游,在交流时叫我为小x就可以了。

据史载,炎帝神农是我国古时期的一个强大、先进的部落首领,他同黄帝轩辕氏共同创造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古代文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炎帝神农就创耕耘、植五谷、驯禽兽、尝百草、疗民疾,实现了男耕而食、女织而衣、日中为市、货物交换。并遵天道,制历时,开辟了人类认识规律,运用科学知识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先河,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炎帝神农也因此同黄帝轩辕一道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有华人也自豪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悠悠华夏文明史,烈山脚下是源头!众多的史志典籍、遗址碑刻、民间习俗和专家考证,印证了随州厉山作为炎帝神农故里不可憾动的地位。(注:据《史记》、《左传》、《山海经》、《荆州记》、《汉书》、《帝王世纪》等一百四十多种文献典籍记载,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市厉山的烈山石室。尽管因时代久远神农遗迹时兴时废,但厉山的古迹至今仍保留五十多。如明代随州知州所立“炎帝神农氏遗址”碑,清代所树龙凤日月铁旗杆等等。民间习俗是“活化石”。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随州与炎帝神农有关的民俗也十分丰厚。如“祭日”(也称祭炎帝、太阳神),“尊牛”(重视农耕,敬重耕牛),喜百草等民俗,至今仍然十分盛行。九十年代初至今,各层多次举办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专家们用详实的材料、确凿的证据、科学的论证,除去了粘附在炎帝神农身上的尘埃,恢复了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炎帝的南方属性、炎帝和黄帝不可分割的关系的本来面目。并揭示炎帝神农文化的精髓就是开拓进取、发明创造、生生不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们现在的所处的位置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炎帝神农诞生地——烈山。烈山,就是用火烧山的意思。炎帝神农又称“烈山氏”,这是后人为了纪念他刀耕火种的发明。烈山拥有九岭,九岭拱成烈山。炎帝神农故里景区就位于这九岭之间。景区上世纪80年代开始修复,2007年扩建,核心景区1.71平方公里,总投资约4.4亿元,为国家4A级景区。历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在此地举办,深受国家、省、市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也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的胜地。

好,各位随我这边请!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进入景区拜谒始祖,游览观光。

二、文化雕塑壁在我们右边的半山腰,大家可以看到一面风格奇特的文化雕塑壁。

5000年前,始祖炎帝神农生活的时代是没有文字的。那时候的先民就和刚出生不久的小孩一样,看到太阳就会画成一个圆圈;看到月亮就画成一个镰刀样的弯儿,正是这些原始的图案,才衍生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先民们怀着对炎帝的感恩情怀,将美好生活用这些象形文字记录下来。眼前的文化雕塑壁上的象形文字就是对远古先民们农耕生活的真实展现。(注:第一个字,是五谷丰登的丰,纪念炎帝神农带领先民们植五谷,享丰收,让先民们有足够的食物生活下去。“丰”,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一器物盛有玉形,下面是“豆——古代盛器”。故“豐”本是盛有贵重物品的礼器。第二个字,是夙愿的夙,图案是一个人以手持物,意思是天不亮就起来做事情,所以是早起劳作,以示恭敬的意思。第三个字,是舞蹈的舞,是先民们在炎帝的带领下过上安定生活的体现;舞,古舞字象人执牛尾而舞之形。本义:舞蹈。第4个字是高,第5个字是隹。表明鸟儿都是栖息在高高的树上。第5个字是鱼。在炎帝植五谷前,先民都是以渔猎为生。第6个字是树林的林,图形是由两个荆棘枝并列而成,第7个字是室内的室,图案是一个人头上有个房顶,可以安全的遮风挡雨。第8个字是戠,指的是粘土和聚合,当年炎帝在厉山始创陶器。第9个字是我,从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本义:兵器。基本义:第一人称代词。图案是一个人拿着先帝发明的耒耜,先民们用耒耜种田,也用耒耜保护自己的耕地,击退前来攻击破坏的野兽。无解,这个字在各种古书记里都查不到,有人说它是水字,有人说它是湖字,大家来猜猜,这到底是个什么字呢?第10个字是月亮的月。第11个字是星辰的星,按图形可以看到古代的星星是非常明亮的闪着光。第12个字是日的日。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先民们就是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预测天气的,也就是最早的天气预报。这最后一个是炎帝的炎,由两团烈火叠加而成,表明了劳动人民对炎帝刀耕火种给世人带来温暖光明的感激。)

好,各位随我这边请!

三、照壁

- 1 -

在我们的左边,大家可以看到一面照壁。在风水学里有一种说法:“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视为不吉利”。避免气冲的方法,就是在房屋大门前砌一堵墙,但是,为了保持“气流通畅”,这堵墙又不能封闭,所以便诞生了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建筑结构——“照壁”,用以“避邪藏福”。

远古时期,炎帝神农发明刀耕火种,并驯养牛来耕作。所以,炎帝部落的标识是一个刻有“火”或者“牛”的图腾。照壁出现后,散布在华夏大地上的炎帝后裔,就在自家照壁上刻牛首或火焰珠宝的图案,以此标志自己的身份。我们眼前的牛首照壁,上刻牛头、下刻火焰珠宝图案, 它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天下华人的老家——炎帝神农故里。照壁上面的“炎帝神农故里”五个大字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

好,请各位随我转过身来!大家看,从照壁到前方的神农大殿是整个景区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位于正南北方向。据考古发现,早在炎帝神农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房屋了。从科学上讲,坐北朝南才能取得最长的日照时间。

四、牛耕作雕塑

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四牛耕作石雕,四牛或昂首向前或埋头耕耘,形象栩栩如生,可以说是我们纪念始祖炎帝神农“首创农耕、驯养家畜”功绩最恰当的表现形式。

当先民们在狩猎的过程中,通过对动物习性进行观察,区别出哪些是凶猛的,哪些是比较驯服的,便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驯服的动物慢慢饲养起来。而牛就是炎帝神农发现、驯养并用于农业生产的动物之一。在随州淅河西花园和三里岗冷皮垭遗址中考古专家就发现了最早的水牛骨骼。这正是始祖炎帝神农“首创农耕,驯养家畜”的有力佐证。

自古相传,炎帝神农氏为“牛首人身”,这可能是因为牛是炎帝神农所在的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后世就神话传说其是“人身牛首”了。当然,这也是对炎帝神农驯养耕牛,首创农耕的形象纪念。

好,大家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尤其是抄股票的朋友,到了这里沾到灵气,你手中的股票一定会牛气冲天,一路 升。

好,各位随我这边请!

五、九拱桥和烈山湖

现在,我们踏上的便是九拱桥。

这座桥完全用花岗岩、白砂岩、蘑菇石、上等青石构建而成。桥身有九个拱门,全长117米,数量均是九的倍数。九在中国阳数里最大,地位最为尊贵,以此寓意炎帝神农九五之尊的始祖地位。史书记载,炎帝之母安登梦见七龙子有感生炎帝,所以,桥身和桥面上雕刻着龙凤相依、凤舞龙翔的纹饰。九拱桥横跨烈山湖两岸,像一根纽带一样,沟通南北,沟通了炎黄子孙寻根拜祖之路,也连结了大家共拜始祖虔诚之情。

九拱桥下面便是波光粼粼的烈山湖了。湖水水面共9.81万平方米。(注:相传,上古时期,烈山九岭由九个怪物占据,为了人间安危,龙王的九个儿子下凡收服九怪,那晚雷雨交加, 一道天雷劈来,在这里裂出一道大坑,大雨也淅沥哗啦下了整整一天,雨停之后,先民们走出洞穴, 发现这里已经成了一汪湖泊,湖水清澈见底,味道甘甜。史书记载,这里为烈山,这条湖自然被人们称作“烈山湖”了;而民间流传的“九龙降九怪”的故事,也便是当地人把这个地方叫作“九龙山”的来历了。)现如今,泛舟湖上,观望整个大殿与九龙山,别有一番风情。遥望炎帝巨像,会有种炎帝显灵的感觉,动的不象是自己,更象是炎帝大像。

七、华夏始祖门

跨过九拱桥,我们便来到了华夏始祖门,进入这道门,很多游客都会肃然起敬,整理衣装,平静心情。因为进入始祖门之后,就是我们整个景区最神圣的地方----谒祖区了。始祖门采用汉代早期门阙合一的建筑形式,由一个主门和两个侧门组成。主门高6米,侧门高4米,青石构筑,正面和背面分别刻有“华祖”、 “农宗”四个鎏金大字。为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所提。石刻盘龙环绕四周,象征炎帝神农的高贵地位。炎帝神农因首创农耕被世人奉为“农宗”;让先民由蒙昧走向文明,后人供奉他为华夏文明的始祖,称他为“华祖”。

始祖门正面门身上的画像是根据汉代武梁祠中的石雕“炎帝耜耕像”复制而成,再现了炎帝神农手执耒耜教民耕作的形象,背面雕刻炎帝驯养家禽的丰功伟绩。

好,各位随我这边请!

八、圣火台

- 2 -

前面这个像“火”一样的建筑,便是圣火台。燧人氏“钻木取火“后,炎帝神农“修火之利”,把火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之中,炎帝率领先民在刀耕火种的时候,发现一些烧死的野兽吃起来味道比生吃要可口多了,便发明了用火烹制食物,后又发明烧制陶器等等。正因为炎帝神农善于取火、存火、用火,《帝国世纪》说神农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也因为火与太阳都给人间带来光明和温暖,特别是人民赖以为生的五谷更离不开太阳,民间便以太阳象征炎帝的功德,所以,炎帝也被奉为“赤帝”、“太阳神”。

一年一度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开幕式的火种就是在圣火台上点燃。数千年来,华夏子孙,薪火相传,以他们的聪明才智缔造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圣火台底座为正方形,上端刻有火焰图腾,底座周边刻有龙腾雕纹,相传有神龙相守,供奉华夏最初之火种。很多华人朋友到这里,都会从圣火台的底座穿过,他们说:圣火台中走一走,红红火火全都有。

九、石灯笼

相信很多朋友在踏入始祖门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台阶两边带孔的小石墩,这些小石墩就是炎帝神农故里景区特有的石灯笼,也是景区的特有绿化带。石灯笼用花岗岩整体镂空雕刻而成,左右两边各28个。每个石灯笼的顶端都分别用篆书刻着华夏56个民族的族名,每逢夜晚,这些小石墩便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象征着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延续着始祖炎帝神农氏开创的中华文明之光。

十、七步登天台

在我们的眼前便是七步登天台,共七七四十九个台阶,分7节大台阶,每节大台阶又有七个小台阶。

七步登天台根据天上的北斗七星设计而成,从上到下依次为“日、月、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北斗七星的七个星君,而北斗七星的七大星君代表着不同的福运。例如“文曲星”代表人的文运,“禄存星”则代表人的官运。古人认为,北斗七星位于天上银河的中心枢纽,人们在诚心祈福的时候许下的心愿一定会实现。

贯通天地的七步登天台带我们靠近炎帝,让大家感受到来自始祖炎帝的灵气,所谓“七上八下”,踏上七步登天台,每踏一步,福运相互连接,踏完七大台阶,福运全部汇聚在一起,相信各位今后的人生一定会迈大步、行大运。

十一、盛世和谐鼎

踏过七步登天台,我们便来到了谒祖广场,大家可以看到两个屹立的三足圆鼎,左边名为和谐鼎,右边名为盛世鼎。相传最早的鼎是炎帝用黏土烧制的陶鼎。在先秦时期,鼎被视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重要象征,也就是庞大的传国玉玺,得到鼎便可以为王,所以,历史上便有了楚庄王向周定王“问鼎大小轻重”的典故。这两口盛世和谐大鼎,寓意为国家昌盛,社会和谐。

鼎逢盛世,福满华夏,掷鼎有声,福佑全家。朋友们可以把硬币放在手中,双手合十,面对铜鼎,闭眼许愿、祈福。然后把硬币抛进铜鼎,会听到鼎里传来清脆悦耳的撞击声,鼎收到的祈福越多,心愿越能成真。

十二、谒祖广场

我们现在步入的便是气势恢弘的谒祖广场,广场边长117米,呈正方形,占地面积13689平方米,数字也呈九的倍数,整个广场可容纳2万余人。广场外围由297米的环形路环绕,体现了中国古代先哲们 “天圆地方”的宇宙认知理念。历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的开幕式暨拜祖大典就是在这里举行。回想历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参加过的海内外炎黄子孙都会想到这里的灵气。2009年5月20日首届寻根节,前一晚突降大雨,到20日上午活动开幕前也没有停的迹象,所有人都担心这拜祖大典难以举办下去,然而,活动刚开始,当第一柱高香插入大殿前的香炉时,天空奇迹般地放晴了,万道金光拨云而出,一道美丽的彩虹飞架烈山上空。2010年6月8日寻根节,又遇一场大雨,然而,当湖北省省长李鸿忠的“颂祖文”刚刚恭读完毕,一直下个不停的大雨在此时居然停了下来。第二天,从媒体气象报道得知,6月8日整个湖北省均遭遇强降雨过程。小X说的并非虚言,这些全部有录像为证。

十三、八大功绩柱

说到始祖的灵气,我们更不该忘了始祖的功绩。广场上的这八根柱子就是为纪念炎帝神农功绩而立的八大功绩柱。

据春秋《国语 鲁语上》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为什么叫“柱”呢?上古时期,耕种的种子经常被鸟儿吃掉,于是,炎帝神农教大家用点种棒在地上凿个小窝,把种子放进去,再用土盖上,这样种子就不会被鸟儿吃掉了。先民为了纪念炎帝,就把点种棒做成了部落图腾柱,有专家指出,天安门广场上的

- 3 -

华表就源于此图腾柱。

这八根图腾功绩柱由花岗岩雕刻而成,高度均为9.9米,直径1.27米,石柱的顶部雕刻着盘龙和玉琮,柱体上通过雕刻画面来展现始祖炎帝神农首创农耕,发明种植;始作耒耜,教民耕耘;作陶为器,冶制斤斧;治麻为布,纺织制衣;搭木为架,建屋而居;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日中为市,首倡交易的八大功绩。通过这些雕刻,我们可以充分看到炎帝神农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

十四、神农大殿

我们眼前的这座气势雄壮的“洞穴”建筑(因老祖宗生活的时代先民们以洞穴为居住地,所以设计者专门设计了这座“洞穴”建筑),便是亿万炎黄子孙向往的精神圣殿——炎帝神农大殿。殿前的12个台阶象征着十二个月份。大殿顶部的“炎帝神农大殿”几个金色隶草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亲笔题写。整个大殿仿照汉代宫殿融入早期人类建筑古朴自然的原始风格构建而成。

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功盖千秋,泽被后世。正因为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亿万炎黄子孙尊崇他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并对他顶礼膜拜。在台湾有一百六十多座以炎帝神农为主神的宫庙,每座宫庙拥有信众3至5万人。烈山之上,千百年来,海内上炎黄子孙及附近乡民都会以三拜九叩之礼拜谒始祖,祈福安康。好,在进入大殿之前,各位可以在这里稍作停留,或合影留念,或请柱高香、花蓝、许愿瓶(灯)。前面我们说到始祖的灵气,在这里拜一拜,相信大家一定能感受到这种灵气。现任黄石市长的杨少波第一次来拜始祖,由中南建筑设计院院长升任湖北省建设厅厅长。第二次来还愿,回去后即升任黄石市市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春明首届寻根节前一天准备去法国,因要主持寻根节开幕式临时改变了行程,结果他原本 坐的法航班机失事,老祖宗救了他们整整一个团的人。还有李宪生常务副省长、张昌尔常委等许多省、市领导每年都要带着一家老小来到这里拜谒始祖。“烧香、敬祖、作善事”,此人生三大快事。

(附注:三拜九叩辞:一拜炎帝,坦荡仁慈暖人心;二拜炎帝,功高德厚铸伟绩;三拜炎帝,锦绣河川荣万年) 好,各位请随我进入大殿。我们面前供奉着的这尊坐像就是炎帝神农圣像,他面容刚毅而慈祥,身躯强健而有力,一手捧着稻谷,一手握着灵芝,喻义着“幸福和健康”,也象征着始祖在开创农耕和医药方面的两大主要功绩。这尊圣像由中国美术学院根据1987年美籍华人周共·王德樵先生从美国华岗博物馆带回的清朝画家所作的炎帝神农画像为蓝本设计,整个雕像采用花岗岩精雕而成,雕像高4.26米,寓意炎帝农历4月26日的生辰。雕像背后的木质屏风是专门为老祖宗量身而作,它高七米有二,宽十四米,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屏风,屏风正面雕刻着有关炎帝神农的各种传说,背面刻有炎帝神农的八大功绩,与整个圣像融为一体。

神农大殿顶部为长方形,刻有祥云浮雕,四周墙壁雕刻有与始祖炎帝神农丰功伟绩有关的时空转换。

十五、钟楼和鼓楼

在大殿左右两侧,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钟楼和一个鼓楼,所谓晨钟暮鼓,大凡有灵气的地方都会有钟楼和鼓楼。我们现在来到的便是鼓楼,“鼓”通“谷”。亦包含着炎帝神农分五谷的含义在里面(注:五谷,意为“天谷”、“地谷”、“悬谷”、“风谷”、“水谷”。天、地、悬、风、水所代表“五谷”并不一定都是粮食:“天谷”含诸如稻、谷、高粱、麦等果实长在头顶类的作物;“地谷”含诸如花生、番薯等果实长在地面下的作物;“悬谷”含诸如豆类、瓜类等果实在枝蔓上的作物;“水谷”含诸如菱角、藕等水中生长果实的作物;唯有“风谷”特殊,指玉米是通过风传播花粉,将头顶花粉吹到作物中节长出的须上从而结出果实的作物)。神农分五谷,教民以植,耒耜的使用和种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五声鼓响,让我们铭记炎帝对中华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今天我们以鼓传音,感念炎帝功绩。(注:五鼓辞:一鼓天,无佛无道心不空;二鼓地,无花无酒无伤痛;三鼓悬,有山有水真性情;四鼓风,有始有终是真龙;五鼓水,至圣至明炎帝颂。)

好,各位随我这边请。

古训说的好,烧香不撞钟,等于一场空。古人认为,钟就是聚集在地下的阳气,敲钟就是唤阳气,滋养万物。所以,“撞钟纳福”就成为人们表达自己喜悦和祝愿的祈福方式。炎帝故里的十声钟响被认为是“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祈福气,保平安,解千愁;思炎帝,伟功绩,佑中华,万事齐”。 钟声十响,前面九响成九九之数,最后一响代表着十全十美的升华。(附注:撞钟颂:撞响圣钟第一声,一家和睦喜盈盈;撞响圣钟第二声,好事成双到家中;撞响圣钟第三声,三阳开泰吉星照;撞响圣钟第四声,四季发财保安宁;撞响圣钟第五声,五谷丰登好收成;撞响圣钟第六声,六六大顺步步升;撞响圣钟第七声,七星高照大富贵;撞响圣钟第八声,八方进宝财运通;撞响圣钟第九声,九州寻根天下合;撞响圣钟第十声,十全十美万世昌。)

- 4 -

好,各位随我这边请。

离开钟鼓楼,大家可以看到,在广场的两边有很多排列规整的银杏树,银杏树是一种古老的树种,它是我们随州市的市树,在随州洛阳镇有千年以上古银杏树数百株。而栽在我们景区的这些银杏树也多半有上百年的历史。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在每棵银杏树下面都放置了一个圆石头,这是湖北省直机关认养这些树木留下的永久纪念。

好,各位随我这边请。

十六、旭日园

据史书记载,炎帝神农在教民耕种时,通过无数次的实践总结,开始了观天象、制农时、分四季、定节气,以利农业生产。他经过长期观察,记下了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将一年分为四季,四季又分为24节气,以月圆、月缺的周期定为一月。同时,炎帝神农在伏羲氏作八卦的基础上,将八卦演变成六十四卦。据传,中国最早的三大占卜之书之一的《连山易》即为炎帝神农所作。为了纪念炎帝神农的这一功绩,我们专门在谒祖广场的右侧修建了旭日园。

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就是旭日园了。旭日园的外侧栏杆上的小石盘分别用小篆刻着二十四节气。园内正中心是一个太极图案,周边分别为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卦符,外围石板分别雕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以及64卦,正好应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学原理。六十四卦中的有一卦为 “随”卦, 《易经》中关于“随”的卦辞是“随:元、亨、利、贞”。意思是指,“随”具有根元的、亨通的、利益的、贞正的德性,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灾咎。此卦为大吉。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屯、随、临、无妄五卦具有“元、亨、利、贞”的德性,而尤以“乾、随”为大吉。《易经》中说到随卦时这样写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愉悦)。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这就是说,随卦,有上秉于阳刚而谦下于阴柔的象征,动中含有愉悦的景况。它有宽大、亨通、贞正的德性,所以没有灾咎。随卦如此大吉大利,我们的祖先以“随”为自己家乡的命名,这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随州取名于“随”有据可查是在夏商时期。但也有学者认为“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舜帝时期。其卦辞大吉大利,其涵义也有跟随酋长上山焚草垦荒的意思,这正是炎帝神农氏教人农耕的行为写照。

古人擅长布阵,每个阵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大家可以站在旭日园内八卦图样的正中间,大声吼三声,便会体会到不同凡响的效果。正所谓一吼精神抖擞,二吼烦恼没有,三吼富贵久久。到这里游览的朋友基本上都会对着始祖大像吼上那么三下,希望得到始祖的护佑。

好,各位随我这边请。

十七、炎帝神农大像

2009年5月20日,首届寻根节的成功举办,海内外寻根文化不断升温,应众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愿望,2009年下半年,在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倡导下,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在我们景区修建炎帝神农站立像。经过近半年的修建,炎帝神农站立像于2010年6月8日寻根节正式与海内外炎黄子孙见面,各方反映十分强烈。

我们现在即将到达的就是全球最高的炎帝神农站立像。相信很多游客在刚进入随县县城就已看到这尊巨像。大像面朝东南,316国道、绕城路是大家寻根谒祖的必经之路,而始祖炎帝就屹立在这里注视着前来寻根谒祖的炎黄子孙。

炎帝神农站立像与大殿里的炎帝神农坐像同为中国美院设计,大像通体白色,由花岗岩材料制成,以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设计而成,全像海拔高度157.6米。底座为正方形,边长56尺(约18.67米),意为中华56个民族;底座高度为42.6尺(14.2米),代表着炎帝神农的诞生之日为农历4月26日;像本身高95尺(约31.67米),寓意炎帝神农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九五之尊地位。这尊站立像用资三千多万元,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捐赠。可以说,这尊像凝聚了成千上万炎黄子孙的始祖情。说到这里,小x又忍不住要说到始祖的灵气。炎帝神农巨像最后一块石材安装完毕,人们纷纷前来敬香放炮。香未燃尽,炮声刚落,奇迹出现了,数百只小鸟聚集在一起,围绕大像持续飞行了足足5分钟的时间,有的人说,那是小鸟误将始祖手中的稻谷当成了真的,而更多的人则相信那是始祖显灵了。

好,各位随我这边请!

大像至弯月湖的路上

前面我们说到了炎帝神农有八大功绩,这八大功绩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民生”二字。细细考量,炎帝神农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两个功绩还是数他植五谷、尝百草了。

植五谷,开农耕先河,这是炎帝神农的第一大功绩。《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为了

- 5 -

篇四:炎帝神农氏出生神话试解

炎帝神农氏出生神话试解

宝鸡 杨斌

宝鸡是炎帝故乡,炎帝神农氏事迹流传颇广,古籍也多有记叙。但从口传到文籍,又溶入了许多神话,以至不少记载,成为千古未解之谜。如东汉《潜夫论》和西晋《帝王世纪》等内载炎帝之母女登见神龙首于常羊,有感而生炎帝等等即是,表象者或以为是无稽之谈。但原始神话传说并非全部荒诞不经,其中大多与自然崇拜有关,神话中隐藏着许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此为线索,似可诠释一些神话传说的奇异处。

先民以自然神的崇拜为社会信仰的主干,自然界的许多存在和变化难以解释,神而化之,于是就敬天敬地,崇山崇水,不少神话即由此衍出。其中高山峻岭原为先民的远古栖身之处,物产丰富,且千姿百态,赋予一奇妙的传说,籍以加深崇拜的神秘性是不足为怪的。《山海经》中见山施祭的古俗及不少山岭成为“神”、“帝”的栖身地,成为巫祝们上下往返、交通天地的阶梯的记载,是这种崇拜的有力佐证。从三皇五帝到秦皇汉武,历朝封禅于泰山及岁祀名山大川,大约是这种崇拜的极端。直到现在,农村一些地方仍有祭山神的习惯。

先民对山的崇拜,其原因、对象、方法、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种典型,是崇拜“象形山”。本来山势奇恢、姿态各异、气象万千、或壁立千仞,或层峦叠嶂,能够使人对天地造化产生许多神秘感,如果山势与别类的某物神似,则引起的崇拜效果当更为强烈。这种象形崇拜的一般哲学化,即是《易经·大传》中所说的“象天法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同书中还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

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这些话虽然是解释易卦的由来,实则也是远古社会自然崇拜的写照。

象形山的崇拜,在古籍记载和民间口诵的神话传说系统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如巫山神女峰的楚襄王阳台之梦,华山西峰的沉香劈山救母石,武汉的龟山、蛇山等等。《山海经》中载夸父追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邓林即为山名。象形山的崇拜与其他诸物崇拜一样,应该有两种产生方式,一是因山附事,即先有某种大事流传,其过程中因某山与事中的某物神似,即两相附会,而成一段实指的佳话;另一种是因山衍事,先有某种是因山衍事,先有某种象形山,神之奇之,好事者便敷衍出一段有声有色的神话来。前者有事件的内核,后者有社会的影子。

女登见神龙首而感生炎帝传说中的“神龙首”是什么,是这段传说中最不可解的部分。对此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见到龙卷风;有的认为是见到其他爬行动物,如大蜥蜴、鳄鱼等;有的认为是后世姜氏族人为了使圣人的出生异乎常人,便编造出了女登见所谓“神龙”的神话,使炎帝后裔的血统与神龙联系起来,因而“神龙”乃无稽之谈。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居多,因为众多部落远古始祖的孕育都有这样的神话,如“大迹出雷泽,华胥践之,生宓戏”、“大电绕北斗枢,照郊野,感附宝而生黄帝”、“庆都于赤龙合昏,生赤帝伊祁,尧也”、“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诗纬》)、夏祖禹、商祖契、周祖后稷等的孕生,都有这样的神话,直至汉高祖刘邦,也是他祖母被赤龙戏而生其父,其母又吞“赤珠玉英”而生刘邦(《高祖本纪·正义》)。总之“圣人”们都没有父亲的血统。由于这些传说大多是“纬书”中记载的,而“纬书”主要是汉儒编造出来籍以讲天命的,所以后世学者多不齿

其说,近代一些人虽斥其伪,但同时也认为其中透露出了一些远古社会的“信息”,是母系氏族社会或其孑遗的反映,并且隐现了一些部落崇拜或图腾的事实,如说“契母有娀浴于玄丘之水,睇玄鸟衔孵过而坠之,契母得而吞之,遂生契”(《诗纬》)便是商族以玄鸟为图腾的反映。

说炎帝母见到“神龙首”是龙卷风或其他爬行动物,都稍嫌空穴来风,过于揣测。说是后世编造,也忽视了传说本身应含有的合理内核。那么“神龙”到底是什么?愚以为就是“象形山”!真正的龙是没有的,尤其如《说文解字》中说的:“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更是观念上的一种神物。但华夏大地,龙的崇拜来源却很古,考古证实远在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就有龙的崇拜存在,如在河南濮阳仰韶文化层就有蚌壳摆出的龙。世间诚怪,越是没有的东西,崇拜起来就越神秘。在龙的崇拜中,除神秘外,还加了几分诚惶诚恐的心理,更使龙显得威严森刹,变幻莫测。炎帝时代,龙的崇拜已经很盛行了,从《山海经》中的共工、相柳、贰负、烛龙,都是龙蛇之象,《竹书记年》中属于伏羲氏系统的就有长龙氏、青龙氏、屠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赤龙氏、青龙氏、白龙氏等情况就可以知其大概。“神龙”就是在这种背景和社会氛围下产生的。可以想象,女登怀着对龙的崇拜既神秘又敬畏的心情,游弋于渭河之南,姜水之滨,其时陈仓周围山源河滨到处郁郁葱葱,放眼远眺,朦胧中忽见一巨大龙形物蜿延欲腾,加之其时恰巧有孕在身,心理感触和生理变化突使她惕然一动,便以为龙气着身,又与后来的炎帝出生联系起来,并经其族人为了本族的声望而大张其事,便有了一段类似神化的东西产生。女登所见到的应该就是“象形山”。

纵观宝鸡周围山势,愚以为这个象形山就在北原,即是与姜水、蒙峪隔渭河相望的“陵原”。至今于初夏林木满坡遍地披绿之时,站在渭河之滨或清姜高地看陵原,其势极象一巨龙附卧,首东尾西,宛延数里,气势磅薄。龙头直饮金陵河,龙尾抵达长寿山,尤以龙首成象,栩栩如生,其额角隆直,鼻翼浑圆,神目怒睁,一副“潜龙在田”待时而飞之像,大有毕真毕肖之概。唯此龙首顶额无角,但唯有如此,则合古龙之初象,上古崇拜之原始龙,殆非后世集各种动物形象之大成的牛鼻、马嘴、鹿角、鸡腿、狗爪、鱼鳞、蛇身、鬣尾形的威龙,古之龙,尚无角无爪,国内曾出土四五千年前红山文化时代的玉环龙,即无角爪,当是龙之刍形。

“神龙”出宝鸡是有根据的,从大的方面看,甲骨文中多有殷商王朝“伐龙方,获羌”的记载,“羌”即“姜”,这“龙方”即应与后世称为神龙族的姜炎人有关,其地望是包括宝鸡在内的西北广大地区。从细微处说,今称为宝鸡“龙泉巷”的地方,正在“神龙首”的龙口之下,《宝鸡县志》记载,“龙泉”之得名,就是因为龙嘴出涎,泉水涌动而名之,龙泉巷之上又有北首岭,突出了一个“首”字,皆当非巧合,而且若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龙”,也难以解释如此传扬的龙称的聚集。陵原古来叫什么,文献失载,但《山海经·海外西经》敘西方有一地名曰“龙鱼陵”,在“诸夭之野”北,似指此地,这个“夭”与姜炎族也是很有此关系的,后文将论及。这个“龙鱼陵”后世因为达官葬其上,而又逐渐简称为“陵原”,渊源孰是有待进一步考证。陵原东有蟠龙山,大概也与这个“神龙”有关。炎帝的出生既然相缘于“神龙”,世人遂名其族为“神龙族”,其地为“龙方”,随着农业生产的逐步发展,又转名“神农”,后终领霸于天下,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既有“神龙”实形在,常羊山就非远渺,也应在左近。宝鸡渭河南蒙峪沟西山人称“常羊山”,应该于史有据。古籍中常羊山之名多见《山海经》,尤其与“猛志固常在”,执干戚而舞的“刑天”关系密切,刑天死后,即葬于常羊。刑天何许人也,前人有认为即是“刑夭”,唐代等慈寺碑文即作如是说。“天”或是“夭”的形讹,似是,证之于古籍,似能贯通。《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载:“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淮南子·坠形训》中曰:“西方曰金郊曰沃野”,其下文曰:“自西北至西南方有……白民、沃民、好民……”,说明这沃国沃民确在西方。这个“沃民”,当是刑夭的族属,并巍然有国焉。这个“沃民”之国活动于“诸沃之野”、“沃野”,而且与“龙鱼”大有关系。东汉张衡之《思元赋》中有段话“超轩辕于西海,跨汪氏之龙鱼,闻此国之千歳”云云。张衡这段话有两处字误,或是传写之误,前人也曾指出,“汪氏”实为“沃民”之形误,“千歳”当为“干戚”之形误,和《山海经》联系起来看,“刑天舞干戚”即是《思元赋》这段话的发端也。张衡把“龙鱼”、“干戚”都视为“沃民”所有,当不是信口开河,必有所据,可惜他所看到的资料,我们今天尚未看到而已。“沃民”与炎帝族很有亲缘关系,从《山海经·海内经》看,两家实为姻亲,炎帝的一个妻子即是赤水之子“听訞”。同书并载炎帝纳奔水氏之子“听訞”,显然,“奔水”即是“赤水”,“听訞”即是“听沃”,属惯常的相似字讹。沃、訞、夭,古音相通,诉诸文字,书写各异。夭族是个强盛刚烈的民族,她发展壮大之后,欲求向外拓展,建立统治权,于是就有《山海经》中著名的“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的神话。剥去神化外衣,可见夭族与当时的“帝”曾发生激烈的战争,但最终打败了,死了不少人,但他们宁死不屈,其首

篇五:炎帝神农氏之茶乡缘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传说中的神人。据《史记》

等古籍记载,炎帝姓伊吾,名石年。母为有娇氏女,名曰女登,

于烈山(今湖北随县)生炎帝,长于姜水,因此文书上又说他姓

姜,号烈山氏或厉山氏、连山氏。炎帝先都陈(今河南淮阳县),

再迁鲁,都曲阜,管辖着南到交趾(今岭南一带)、北到幽都(今

河北北部)、东到阳谷(今山东西部)、西到三危(今甘肃敦煌一

带)的大半个中国。钽电容典籍中还有炎帝建“长沙厉山国”的说法。 《水经注》云:“烈山氏秉火德而王天下,乃就于长沙正南离火之 地,也称炎帝,号烈山氏,即厉山氏,以长沙为厉山国。”《荆州

记》也说:“神农生于随县厉山,就都于长沙,死葬茶乡。”

炎帝为火德王,故称炎帝。因为他始作未箱,教天下耕种五

谷而食之,又被称为神农氏。他所属的部落是最早进入农耕文化

的氏族,所以他是中国农业的始祖。他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成

为中国医药的始祖。他“耕而作陶”,治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 为市,互通有无,削桐为琴,结丝为弦,作五弦之琴,弦木为弧,

削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炎帝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开创

者,缔造了中华古国最早的文明。

炎帝神农氏晚年到南方巡视,一面了解民情,一面尝草采药, 为百姓治病e世界上第一部药物著作,据考证是成书于先秦的《神 农本草》。书中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与 此相关的传说有几种:一说神农尝到茶叶后,五脏六腑如经过洗涤 一般,干干净净,神清气爽;一说神农煮水,茶叶落人锅内,偶然 中发现了茶叶的神奇作用;一溯6农尝了金绿色滚山珠而中毒,幸 得茶树汁流入口中而得救。因此,炎帝神农氏又成为茶的始祖。这 一传说和有关资料说明,莱是中国原始先民在寻求各种可食植物、 治病之药的过程中被发现的,后来才由药用、食用逐步发展到饮用

阶段的,这一历史过程长达几千年之久。炎帝神农不断尝草采药, 终于有一天误食了一种藤状植物,这种植物就是人们传说的“青藤 爬墙,吁绿花黄,人吃断肠,牛吃解凉”的断肠草,不幸身亡,“葬

于长沙茶乡之后,vishay电阻是曰茶陵”。后炎帝陵所处之地分置鄙县.即今 湖南省炎陵县c湖南茶乡,因炎帝而倍增其光;湖南茶业,自古至 今不断繁茂。宋朝罗泌《炎帝赞》曰:

火德开统,连山感神。进修地利,粒我垂民。

鞭笼尝草,形神尽瘁。退湿调元,以逃入害。

列度聚货,吉溺菜盛。夷疏损谷,礼仪以兴。

各俗化下,均封便劳。虚素以公,威历不试。

弗伤费害,受福耕桑。日名月考,献功明堂*

天零爱道,其鬼不孤,万世同仁。

关于炎帝与湖南及长沙的关系,

撇开“长沙厉山国”之说,史学界认为

要从炎、黄二帝的战争说起c《史记

“五帝本纪》载,黄帝“征”天下“不

顺者”,“南至于江,登熊湘”,指的就

是黄帝对南方炎帝部落后裔的征伐。

“江”即长江,“湘”即湘山。据《史记

正义》引《括地志》云:“湘山,一名朗

山,在岳州巴陵县南十八里也。”《水

经注》作“编”,并谓洞庭湖中“有君

山,编山”,君山“东

炎帝神农氏作文 600字

北对编山”’“两山相次去数十里,回峙相望, 孤影若浮”。可见,黄帝“南伐”已越过洞庭湖区,直抵良沙和湖 南境内c炎帝部落由于黄帝部落的追逐向南流徒,从洞庭之野直

达九疑苍梧*于是在湖南各地留下了许多关于炎帝的传说和

遗迹。

晋皇甫惕《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 崩,葬长沙”。《后汉书,郡国志》也有相同记载。宋罗泌《路史 ·后纪三》所载更详;炎帝死后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叫茶陵,其后 裔庆甲等徒居在此。秦汉时期茶陵为长沙郡或长沙国辖地,所以 称作“长沙茶乡之尾”,或统称“长沙”。“茶陵”即“茶乡之陵

墓”。显然,茶陵之名与炎帝陵有关。南宋时从茶陵析置郡县(今 炎陵县),炎帝陵在68县境内。

罗泌之子罗苹注:“炎陵今在麻赃,林木茂密,数里不可入, 石膨石土,两杉苍然,逾四十围。两杉而上,陵也。前正两紫金 岭。丁末春,予至焉。寓人云,年常有气出之,今数载无矣。所 葬代云衣冠,赤眉时人虑发掘,夷之。陵下龙潭,传石上古有铜 碑陷入焉。”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 里康乐乡白鹿原”“炎帝庙在陵侧”,白鹿原即今鹿原破。

炎帝陵始建于宋乾德五年(晰),为宋太祖所沼建。据明代

东阁学士吴道南《重修炎陵庙碑》载:宋太祖登极,遍访古陵,求 之弗得。忽梦一神人戴签持两火。朝访群臣,有测其为帝者。乃

遗使南来,至长沙娇梁岭,vishay电阻通老人指示,果在岭下十里得帝陵。 重建神庙为前后二殿,分为相神农和赤松子,明清两朝曾多 次重修。今日炎帝陵为198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拨专款重建,占

地2.4平方公里,涨水环抱,山峦叠翠,古树荫蜡,烟云出没,蔚 为壮观。陵殿坐北朝南,分为午门、行礼亭、主殿、墓碑亭四进。 午门左右立裁门、披门。主殿绘彩龙9999条,殿中供炎帝坐像。 殿后为陵墓,今已成为世界华人寻根遏祖之圣地。wxq$#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