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开天辟地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28:23 小学作文
开天辟地ppt小学作文

篇一:《开天辟地》说课稿)

12《开天辟地》说课稿

【说教材】

《开天辟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专题,《开天辟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说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多元世界的发展,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要把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依据新课程对四年级阶段目标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喜欢读故事等特点,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合拢、混沌”等8个词语。

(2)能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学习神话故事的方法。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真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开天辟地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

说教法《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用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利用多媒体,引领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无定法,学无成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法也一样。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真真正正学语文,通过学会达到会学。本课我将主要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情景教学法、指导发现法”等。“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故事,故事中优美的神话语言需要读、高大的神话形象需要读、深刻的神话内涵需要读。只有通过层次读、体验读、引读、导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再创设一定的音响和画面情景,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才能达到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那么,如何将以上的教学方法恰如其分的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呢?在这里,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来完成我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读中感悟,走进文本。

(3)、尝试复述,拓展升华

(4)、层次作业,放飞个性

二.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及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动画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神奇的特点,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开天辟地》。{板书“开天辟地”}(学生不同形式朗读课题)

《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其实,这种情感的培养是无处不在的,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这一环节中,我开门见山,解读课题。让学生用朗读分别强调“开天、辟地”这两个词。在学生的朗朗书声

中,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形象就展现在我们眼前,学生也自然而然领会了谁干什么这个句式,感受到了祖国语言轻重缓急的神奇。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开”字,提炼出全文的中心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再提炼出中心词“创造”。在这个提炼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的主旨。

(二)读中感悟,走进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分为以下三部分进行:

(1)领略“开天辟地”的神奇(板书)

首先,带领学生一起去领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奇。

同学们,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就进入了时光隧道,(音乐起)回到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沉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了,看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一声巨响,学生如临其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文本,为朗读课文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出示文字课件,让学生层次朗读。并让学生找一找,这段话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都有哪些。(清——浊,轻——重,上升——下降)(黑暗——漆黑,渐渐——缓慢——慢慢)

从字词到内容到情感再到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浑然一体。接着我会顺势引导:“同学们,领略了盘古开天劈地的神奇,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盘古顶天蹬地的顽强吧!”(板书“顶天蹬地”)。

(2)感受“顶天蹬地”的顽强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变身盘古。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在想象的角色体验中,他们很容易就走进了文本,切身体验了“顶、蹬”的意思,由此感受了盘古的伟大。这时,可能会有同学在亲身体验会后说:“好累哟。”如果有这个资源生成的话,就立即抓住。没有的话就引导,让学生体会,我们顶天蹬地一会就累了,那盘古呢,做了多久?顺势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也一次比一次高大。

(3)体会创造美丽宇宙的无私(板书)

盘古用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地形成了,盘古却累地倒下了。然后引导学生: “同学们,顽强的盘古最终还是倒了下去,他怎么样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着这些优美的图片,去感受盘古的无私与伟大吧!”

我有效的抓住省略号这一语言信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他身体的其他部分还会变成什么?

让学生自由朗读这段话,感悟盘古的 “无私”。在读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在读中,盘古的无私得到了感悟;在读中,神话的特色得到了彰显。这时,学生的激情还在流淌,顺承这份情感,马上进入“尝试复述、拓展升华”。

(三)尝试复述,拓展升华

在这里,我带领学生看着板书一起小结本课,在主画面的带领下示范复述。然后让学生看着画面和板书,尝试自己复述。画面、板书,就象一条铺好的路,能让学生沿着它去摘下“复述课文”这朵美丽的成功之花。

在学生基本能够完成复述的时候,再回归到中心词“创造”,(板书)这样和前面的开题前后呼应,使整堂课浑然一体。

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了出来。面对这么一位坚持不懈的盘古,你想对着他说点什么吗?

这时课件出示“我最想说的话”,相信这个时候,对盘古的敬佩感激,对祖国灿烂传统文化的赞美自豪,都会从他们口中情不自禁的脱口而出。

(四)层次作业,放飞个性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应该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遵循这样的教育思想,我布置层次作业练习,放飞学生个性。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听。

2、积累本课好词佳句,抄一抄,记一记。

3、演一演这个故事。

到这里,本堂课已接近尾声,接着回归课题,呼唤升发:女娲造人、大禹治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华夏神话绚丽多彩,寻幽探丽溯根求源,炎黄子孙爱我中华。

“同学们,盘古坚持不懈、乐于奉献等等,归根结底,是一种创造的精神!老师同样也希望你们有这种创造的精神!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顶天立地的形象——开天地的盘古!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美丽的神话——开天辟地!”

三、板书设计

12 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

创造 勇于献身 美丽的宇宙

顶天蹬地

板书是学习的导游图,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在设计时,期望能够体现课文的重点,便于学生理解,以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本课板书设计紧紧围绕中心词“创造”而展开,把握了文章的梗概,突出了文章中心,也突出了题目中的中心词“开”,精炼简洁,一目了然。

篇二:《开天辟地》说课稿

13《开天辟地》说课稿

新兴中心校 张娟

一、说教材

《开天辟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开天辟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和凿子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立地,最后化作万物的神奇故事。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真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开天辟地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情景教学法、指导发现法”等。“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故事,故事中优美的神话语言需要读、高大的神话形象需要读、深刻的神话内涵需要读。只有通过层次读、体验读、引读、导

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再创设一定画面情景,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才能达到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里,我主要采用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及策略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开门见山,解读课题。让学生用朗读分别强调“开天、辟地”这两个词。在学生的朗朗书声中,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形象就展现在我们眼前,学生也自然而然领会了谁干什么这个句式,感受到了祖国语言轻重缓急的神奇。

(二)读中感悟,走进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分为以下三部分进行:

(1)领略“开天辟地”的神奇(板书)

首先,带领学生一起去领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奇。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盘古,走进盘古开天辟地时那惊心动魄场面。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指名学生朗读,演示从而体会盘古向往光明以及开天辟地的艰难,出示文字课件,让学生层次朗读。并让学生找一找,这段话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都有哪些。(清——浊,轻——重,上升——下降)(黑暗——漆黑,渐渐——缓慢——慢慢)

从字词到内容到情感再到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浑然一体。接着我会顺势引导:“同学们,领略了盘古开天劈地的神奇,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顽强吧!”(板书“顶天立地”)。

(2)感受“顶天立地”的顽强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变身盘古。边读课文边做“顶天立地”的动作。在想象的角色体验中,他们很容易就走进了文本,切身体验了“顶、立”的意思,由此感受了盘古的伟大。让学生体会,我们顶天立地一会就累了,那盘古呢,做了多久?顺势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

万年过去了、几千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踏着地”。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也一次比一次高大。

(3)体会“化生万物”的无私(板书)

盘古用顶天立地,天地形成了,盘古却累地倒下了。然后引导学生:“同学们,顽强的盘古悲壮的倒下了,他死而无憾,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着这些优美的图片,去感受盘古的无私与伟大吧!”

我有效的抓住省略号这一语言信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他身体的其他部分还会变成什么?

让学生自由朗读这段话,感悟盘古的 “无私”。在读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在读中,盘古的无私得到了感悟;在读中,神话的特色得到了彰显。

(三)层次作业,放飞个性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应该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遵循这样的教育思想,我布置层次作业练习,放飞学生个性。

1、把这个神话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听。

2、推荐阅读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籍《中外神话传说》。 到这里,本堂课已接近尾声引导学生总结开天辟地是个神话,演变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为人们熟知,并赋予了他新的内涵,在这里开天辟地还是开辟天和地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勇气,有信念,相信在学习中甚至是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也能开辟出一番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二、板书设计

13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 向往光明

顶天立地 坚定不移 化生万物 造福人类

篇三:开天辟地教案

13、开天辟地

吴丹爽 卫杰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斧”和“肤”读音的区别以及“崩、

顷、丈、拢”后鼻音的读法,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经验理解“冉冉上升、巍峨、混沌一团”等词语的意思。

2、 能用抓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抓关键词句,

想象盘古开天辟地的情景,感受开天辟地的艰难,体会盘古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以及伟大的献身精神。

3、 结合练习4的成语教学,理清课文顺序,概括文章的段意。背

诵课文六、七、八自然段,初步认识对仗和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在朗读中体会其韵律美。

4、 结合课文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其

他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举行一个神话故事会。

核心目标

1、 用抓中心句或联系练习4中的成语来概括主要内容,通过讲故

事的方法读懂故事内容。

2、 初步认识对仗和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在朗读中体会其韵律美,

并积累背诵。

3、 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盘古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4、 通过几个创世神话的比较阅读,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神

奇的想象、文化的传承、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

2、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

1、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你们平时爱读故事吗?都爱读什么故事?(学生交流) 师:老师听到你们中间有些同学喜欢读神话故事,老师也特别爱读神话故事。那什么是神话故事呢?(课件出示,师读)

2、同学们,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这样一位巨人,他身高九万里,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课件出示盘古,生齐读名字)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盘古有关的神话故事。(师板书课题,特别强调“辟”的写法:起笔不要多点,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生与师一起写“辟”)

4、生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了解哪些内容?

(生:A、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B、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 师相机表扬:你们真是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那老师希望你们在接下来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勤动脑、勤思考,这样才能把课文读懂、读透。

二、 初读课文

1、 师:让我们赶紧走进“开天辟地”这个充满奇异色彩的神话故

事吧!

2、 师:课前老师布置你们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想检查

一下你们的预习效果。

3、 检查自学效果

词语(课件出示),指名学生领读。

4、 指导分段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你们能找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吗?(课件出示: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学生齐读

师:这句话在课文哪里?(结尾)那你知道它的作用吗?(总结全文) 师:是的,总结全文写的主要内容。那全文主要写了盘古做的两件事,是哪两件事呢?这句话里都能找到,你们发现了吗?

(板书:开辟天地 化生万物)

师:从课文中找到这两部分相应的段落。

(生交流:课文2—5自然段写了盘古开辟天地;6—7自然段写了他化生万物)

师:那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讲天和地没有分开时宇宙的样子) 这样,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四段,请同学们在书上打好段落标记。

三、 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过渡: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天和地没有分开时宇宙的样子吧。

2、 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 生交流,预设:A、我看到了宇宙混沌一团。师:混沌一团是

一幅怎样的画面?(相机理解“混沌”:天地合一,看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到处是一片黑暗)B、我看到了宇宙的形状像一个大鸡蛋。

4、 师:能通过你们的朗读,把当时宇宙的样子呈现给大家吗?(引

读“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

5、 师:同学们,你们关注到老师刚才读的半句话了吗?(学生交

流)这是神话故事比较常见的一种开头方式。(指导读好“很久很久”)

四、 精读课文第2—5自然段

1、 师:就在这黑暗中,昏睡了一万八千年的盘古醒来了,他是如

何开天辟地的呢?(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指名一学生读一读要

求)

2、 学生自学,师相机巡视指导

3、 交流:盘古是如何开天辟地的?

预设(一)

出示句子: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A、 我体会到了盘古的力大无穷和他身躯的高大。(板书:力大无

穷)

从“一使劲坐”、“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可以看出。(板书:坐) 师:你们有这样的神力吗?可见盘古真的是——生:力大无穷。 师:男生把他的神力读出来。(男生齐读这句话)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引号,我们来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咔嚓”是一个什么词?(拟声词)你能再说几个表示声音的词吗?(学生举例)一般在拟声词上加上引号,以后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了,作文中适当地加进拟声词,可以产生逼真的效果。你觉得宇宙“咔嚓”一声裂开的声音应该怎样读?(响亮的)那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让大家都可以听到那一声清晰而响亮的“咔嚓”声。(学生齐读)

“咔嚓”一声是什么声音?(是“大鸡蛋”裂开一条缝的声音)这个大鸡蛋是老母鸡下的蛋吗?(不是)那是什么?(是混沌一团的宇宙)所以这个“大鸡蛋”加了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一丝微光”说明什么?看到一丝微光,如果你是盘古,你会想什么?(盘古会想:让这个世界充满光明该多好啊!)于是,他是如何开天辟地的?

预设(二)

出示句子: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A、 我体会到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

抓住“猛劈猛凿”体会(相机板书:劈 凿)

“猛”:说明所需力气之大、力道之强。

指名学生做蒙皮猛凿的动作。追问:你用了多少力气?为什么要用尽全力?

想象一下此时的盘古,可能他的头发——根根竖起,眼睛瞪得——如铜铃,肌肉绷得——紧紧的。

师:他把全身的力量都聚集到了双臂,让我们一起读好“猛劈猛凿”这个词语。(学生齐读)

B、 师:既然开天辟地的过程如此艰难,盘古啊,请你放弃吧。 假如你是盘古,你会听老师的劝告,放弃吗?为什么?(学生交流:不会。因为我想改变这个宇宙;因为我想给宇宙送去光明)(板书:向往光明)

C、 师:正是由于盘古有了这些远大的目标,即使开天辟地的过程

如此艰难,他也没有放弃,而是——引读: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预设(三)

出示句子: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1) 过渡:“大鸡蛋”破碎后,宇宙发生了怎样神奇的变化?(课

件出示句子)

(2)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句话,发现前后两个分句有什么特点

吗?

生:字数相等,有3组反义词形象描绘了天地分离的情景。(相机出示3组反义词)(指明这是“对仗句”)

(3)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女生读上半句,

男生读下半句。

体会到:很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师:我们刚才学的内容中已经出现了一句对仗句,你发现了吗?(左手持凿,右手握斧)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句子,在接下来的学

篇四: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史霜梅 · 凤凰语文论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词语,指导书写。理解有关词语。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

4、了解神话故事丰富想象力的特点,初步感受盘古的英雄形象。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混沌一团”。

教学准备:按要求预习课文,搜集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读)12、《开天辟地》,你知道这是个什么 故事?(神话)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2、你知道这些神话故事与别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在远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人们还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古人就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些具有超凡能力的“神”,与这些“神”有关的故事就成了神话故事。)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话世界,来认识这个开天辟地的神。

看图。

看,这是个什么样的神?(顶天立地、巨大、伟大、力大无穷。。。。) 让我们一起呼唤他的名字——盘古。

4、正是这个伟大的神开辟了天地,我们再读课题——开天辟地。(辟的意思就是开,开天辟地也可以说成开辟天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出示词语(拼音)自读→词语(去拼音)指名读。

你觉得哪个生字最难写?我们一起来写写,跟老师书空。给这三个生字描红。

2、词语读得不错了,那课文读得怎么样了呢?老师请同学读第2、7自然段。指名读,相机正音。点评: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谁来点评一下?(生评)对了,同学们预习的时候就要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

3、那么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出示:自读课文,思考:盘古为什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

指名答题,板书:混沌一团、开天辟地、化生万物。

现在你能按照这种顺序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简洁地说说吗?指名交流。

(点评:如果你能说得更简洁些就更好了。)再指名。同桌互相说一遍。

4、刚才我们按故事的先后顺序简要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得真好。其实,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一种方法呢,有时候,文章中就有现成的句子可以用来概括,这篇文章就有这样的句子,找一找,画下来。齐读

出示: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6、小结:同学们真棒!一下字就学会了两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出示:一、按照故事的先手顺序简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文章中现成的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名读。

三、学第一自然段

1、师引读: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很久很久以前天地的样子,在纸上画下来。一生在小黑板上画。师巡视。

展示小黑板,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混沌一团”的意思就是——

要把这混沌一团分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盘古却做到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齐读。

四、总结

同学们,盘古是怎样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天地的,又是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作业:《评价手册》第1题

六、板书设计:

12、开天辟地

混沌一团

盘古 开天辟地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开天辟地ppt)

化生万物

《开天辟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篇五:开天辟地毛泽东

开天辟地毛泽东

——献给毛泽东诞辰117周年(1893·12·26)

冬春

20世纪之交,在湖南韶山群山环抱的田园山冲,一座凹形的农家小院不远的红土地上,一个个头颇高、满头乌发的小男孩正在吃力地翻着土地,旁边放着一本翻破的厚书。“石伢子,放学了!”,堂叔毛月秋问道。小男孩嗯了一声,继续翻着脚下的红土地,这位堂叔看到地上被风刮得沙沙作响的书本,不知想到了什么,便问:“石伢子,长大打算做么子?”小男孩抹了一把脸上的汗,一双有神的大眼睛望着茫茫远方,从胸中迸发出四个字“翻天掀地!”堂叔吃惊地瞪大眼睛,你说么子?男孩又大声重复一遍:“我要翻天掀地!”宏亮、铿锵的童音在静寂的山冲回荡……

这位名叫石伢子的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响誉全球,震惊世界的毛泽东。

如果说翻天掀地是毛泽东童年的梦幻,那么,他长沙省立湖南图书馆半年的自学生涯,使他童年的梦幻渐渐变成朦胧的理想。图书馆大厅洁白的墙上,悬挂着一幅《世界坤舆大地图》,“世界原来这么大!”毛泽东每天经过这里都要停步细看一阵。这山冲青年,原以为湘潭就很大,湖南省大得了不得,中国更是大得称为天下。谁知从地图上看,中国只是一小块,湘潭县连影子都找不到。这么大的世界,有多少事值得学习、研究呀!冬去春来,随着知识的增长,思想的拓宽,平面地图在他眼前幻化为活生生的画面: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象韶山一首民谣所说;农民头上三把刀,税多租重利息高;农民眼前三条路,逃荒讨米坐监牢。这种不合理的现象,难道要永远存在下去吗?这样的世界,难道不应彻底改造吗?这幅世界地图启示了毛泽东,使这个山冲青年的思想开阔升华,使他感到自己负有神圣的历史使命:“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泽东在旧中国的茫茫黑夜中寻找着到达理想彼岸的真理。物转星移几度秋,直到毛泽东来到北京,在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下,研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他那朦胧的思想,才成为实实在在的远大抱负:“我们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毛泽东这一崇高理想,伟大抱负也跳跃在他那雄放、雄丽、壮烈的诗情画意之中。而这种抱负,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越来越远大,越来越崇高,也越来越有群体化的内涵。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霹雷一声暴动”,从“敢叫日月换新天”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以非凡的英雄气质,非凡的生命意识,非凡的斗争情怀,奋斗了一生,追求了一生,奉献了一生。

一 胸怀天下上下求索

一位伟人曾说,伟大的目标,产生巨大的动力。胸怀天下的毛泽东,为了实现他的宏伟抱负,从理论到实践作了全面的准备。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在浩如烟海的各种著作中探索真理,寻求答案。从农舍草房豆粒大小的灯头前到稻田旁潺潺流水的石桥上;从博大的图书馆到简陋的木床上都有他孜孜不倦的身影。在行军的马背上,在病重的担架上,在激战前的树林里,就连上厕所的片刻,他都手不离卷。饭可以不吃,觉可以少睡,书不可以不读。有一次发烧39度,两三天不大吃东西,站不起来了,躺在床上还要看书。就在他心脏停止跳动前的几个小时,已无力说话,还示意工作人员给他读鲁迅的著作。毛泽东读书多而广,涉猎的知识博大精深。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他都有兴趣,都学习。作为革命者,毛泽东从第一次看到《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起,就终生孜孜不倦地阅读马、恩、列、斯的著作,对其中一些主要论著和重点文章的精辟论断,他都熟读多遍,务求理解。在极端艰难的战争

环境里,他依然多方收集马列书籍。1932年红军打下漳州,他找到一本《反杜林论》,如获至宝,长征途中,一直把这本书带在身边,行军途中因病躺在担架上,还在读《反杜林论》这本共产党员的必读书。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毛泽东一生读马列,直到他逝世,身边还放着两本战争年代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巨人毛泽东,对中国历史、文学、哲学更具有浓厚兴趣。以屈原作品为主集成的《楚辞》,他收集了各种版本及有关屈原的研究著作50余种进行学习,从中探索出屈原作品的思想价值是批判性和战斗性。具有代表性诗文总集《昭明文选》许多篇章他都可以背诵。他批注过的版本就达三种。古为今用,他把《文选》作为当代文艺批评的参考标准。对于韩愈的散文,早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就从旧书店买回一套20多册的《韩昌黎全集》,还将国文教员袁仲谦批注过的韩文集善本借来校正其中的讹错。对于柳宗元更是推崇,章士钊近100万字的《柳文指要》书稿,他都详细阅读,在给章士钊的信中说:“读过一遍,还想再读一遍。”对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的关注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开玩笑地对贺龙和徐海东两位赫赫有名的将领说,中国的三部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谁不看完,谁就不算中国人。历史是一面镜子,他的一套线装本二十四史,共五百五十册,这部史书他不知道反复看过多少遍,从头到尾满布批注、圈点和勾划。许多册的封面和边角都磨破了。从这许许多多文化遗产中,他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批判继承民族智慧和治国经验。

“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为了在向理想目标奋进的征途中不至于发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空叹,以强壮的体魄,承担历史将要赋予自己的庄严使命,毛泽东顽强的锻炼身体,磨砺意志。他爬山、游泳、远足、露宿;他坚持雨浴、风浴、雪浴。夏日狂风暴雨,他常一个人在操场上脱去外衣让倾盆大雨淋个痛快,还遂风大声呼喊。大雪纷飞的冬天,他常静立于旷野,任凭雪落。烈日当空,他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已是霜冻的秋末,他还露天睡觉。游泳更是毛泽东最喜欢最擅长的体育运动,农舍的池塘、湘江桔子洲头、白浪滔天的北戴河、浪涛翻滚的长江,在我国大江大河里都留下毛泽东鱼翔浅底的矫健身影,都频频显示着他搏击惊涛骇浪的体魄和耐久的意志,飞扬着他那激烈奋进、勇往直前的阳刚之气。他横渡长江的感觉是“胜似闲庭信步”,他说:我到北戴河,七级台风,在海里游泳很舒服……。这是何等潇洒、何等浪漫!1966年73岁高龄的毛泽东又一次横渡长江,历时75分钟,游程30华里,创造了全世界政治首领的游泳之最,再一次证明了迟暮之年的革命老人那过人的体力,那志在千里的雄心。

韶山冲那长宽不过十里的狭长谷地,怎么能裹住毛泽东要翻天掀地的壮志凌云?怎么能成为他生命创造所需要的足够空间?他要走出乡关,摆脱束缚,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展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首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没有钱,付不起旅费,他就邀好友做游学先生,他们身着旧衣,脚踏草鞋,肩背雨伞,夹着装有笔和本的布包上路了,历经一个月,步行千里路,走遍五县农村,夜宿露地,野果充饥,记下厚厚的几本社会调查笔记和心得体会。学校师生在传阅毛泽东的游学笔记时,纷纷赞誉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要成一番大事业,必须有一大批志同道合、坚定不移的人,组织起来共同作战。早在1915年他就以笔名发征友启示,要结交能耐艰苦、愿为国牺牲的青年朋友。他们游登岳麓,泛舟湘江,谈古论今,纵横天下。这些朋友都成为新民学会的核心骨干人物。有着“经论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宏图大略的毛泽东,在组织去法国勤工俭学时,湖南师范的学生大部分都去了,连他的老师年已40岁的徐特立也放弃教席到法国,可他参与组织,却放弃了机会,他要把这宝贵的时间花在研究中国问题上。他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他的老师杨昌济要资助他到北大求学,他不愿意改变初衷,婉言谢绝了。当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的春风吹遍沉闷的中国大地时,毛泽东在主编的《湘江评论》中高唱,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毅然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中,走上了时时有杀头坐牢危险的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开始了他有声有

色,特立独行的革命生涯。

二 身处逆境力挽狂澜

巴尔扎克曾说,伟大的人物都是走过了荒沙大漠,才登上光辉的高峰。巨人毛泽东是在充满险滩暗礁的惊涛骇浪的搏击中登上峰颠的。中国革命的航船也是在他力挽狂澜中拨正方向的。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领导人民群众开始了惊天动地的斗争。他开展工人运动,组织成立公开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他几次去安源,成立工人夜校,发动安源工人大罢工。他领导农民运动,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发表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指出中国革命一定要依靠农民的英明论断,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他代表共产党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帮助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纲领,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共产党的直接领导,把革命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海员罢工、铁路工人罢工,煤矿工人罢工,参加工人达30多万。南方各省的农民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农民入农会达千万人,真可谓“万类霜天竟自由”。此时的共产党已发展到5万多人。面对着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陈独秀,这位没有出席“一大”,而被推举为中央局书记,中共最高的领袖,却站在右倾机会主义的立场,指责农民运动过火了,过于“左倾”,“搞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应有资产阶级来领导,“一切权利归国民党”,更荒唐的是主张把枪杆子也让出去。陈独秀的仁慈、忍让,使蒋介石举起血淋淋的屠刀,惨无人道的高喊“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使一百多万共产党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五万多名共产党员,剩下不足8千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就这样残酷的失败了。“高天滚滚寒流急”,“万花纷谢一时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队伍里,有的变节了,有的逃跑了,有的吓呆了。被吓的丧失气节的陈独秀提出三条妥协政策步步退让。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毛泽东,更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在革命生死关头,他号召革命者,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继续战斗。他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提出“枪杆里面出政权”的醒世名言和一系列农民问题,土地革命问题。但在党中央召开的五大紧急会议上,他只是候补代表,只有发言权,没有选举权,他的提案被把持领导权的陈独秀锁进抽屉拒绝拿到会上讨论。在时隔了3个月的“八七”会议上,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瞿秋白取代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但他由右朝左偏航,冒险地发出一系列组织暴动的指令。毛泽东奉中共中央之命,前往湖南,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为了组织秋收暴动,四处奔走,一次他落入敌军之手,差一点被处死,幸亏半路跑掉,否则中共党史要重写了,秋收起义,实践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创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而“秋暴”的受挫,上海、武汉、广州等地暴动相继失败,使毛泽东清醒的意识到,绝不可与强敌硬拼。革命向何处去?队伍何处去?文家市里仁学校里,在首脑人物讨论“向何处去”的会上,毛泽东审时度势,以革命家的胆略,提出向萍乡方向退却,以求避开强敌的锋芒,保存自己的实力。会场象开了锅,头脑发热的人依然嚷嚷:“攻进长沙,否则是违背中央方针”。两种意见针锋相对,关键时刻秋收起义总指挥,威信甚高的卢德铭投了毛泽东的赞成票,使进攻长沙的主张遭到会议的否定。毛泽东带领这支“中国工农革命军”的队伍,朝江西萍乡方向前进。革命的道路充满险滩,当队伍行之不久,途中遭到敌人的包围,激战中,22岁的总指挥卢德铭饮弹而亡,毛泽东幸免于难,且战且走,带领剩余的队伍绕开萍乡南进。把队伍带上井冈山,当闹革命的“山大王”。后来的实践证明当年毛泽东选中井冈山不能不说是天才的选择!不能不说是他的多谋善断,神机妙算! 打了败仗的队伍不好带,秋收暴动时的四个团两千多人,一个师的兵力。到了三弯镇只剩下七百多人。经过大浪淘沙之后的精兵,毛泽东说这是火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告诉这些

昨天还在地里拿锄头的战士:“我们现在的力量不大,像块小石头,总有一天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这是革命家气魄,这是伟人天才的预言。

毛泽东带领缩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的队伍 ,像一把尖刀直插井冈山。面对着两股土匪挡道,毛泽东以他的统战才略,成功地改造了“绿林”袁文才、王佐。使其在井冈山的根基稳固、兵力扩大。毛泽东进兵井冈山,使茫茫雾海中的革命航船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他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可远在上海的党中央,由瞿秋白主持的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批评毛泽东放弃进攻长沙,转向井冈山是“完全违背中央策略,”是“单纯的军事投机”。并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的这一决定却被一位交通员误传为开除毛泽东的党籍。作为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开除党籍,成了民主人士,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但值得欣喜的是不久他一直关注的那支南昌起义部队在朱德的率领下直上井冈山。朱毛会师井冈山,这是历史性的会面。朱德紧握毛泽东的手:“毛委员你好!”这个称呼使毛泽东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忙说我不是委员,连党员都不是。朱德一愣大声地说:“乱弹琴,我看了文件,只开除你的政治局候补委员,你还是中央委员吗?”这时毛泽东才知道是误传。朱德和毛泽东会师之后,井冈山猛然红火起来,两支队伍合并,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这里毛泽东创造了两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成了中国革命队伍的新起点。

朱毛会师,江西震动,南京震动。蒋介石调兵进行大规模的“围剿”。第一次围剿,蒋介石出兵十万,毛泽东诱敌深入,一举活捉敌总指挥张辉瓒,灭敌一个半师;第二次,蒋介石出兵二十万,毛泽东突然猛攻,歼敌三万余人。两战两败的蒋介石第三次亲自担任总指挥带兵三十万,向根据地猛扑过来,毛泽东采取“避敌主力,打击虚弱” 的作战方针,与敌转战两个月,三战三捷,歼敌三万,蒋介石大败而逃。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壮大了革命武装,开创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毛泽东身处逆境,力挽狂澜,再一次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在战场上打败蒋介石的毛泽东, 在党内斗争中却蒙受深重的一击。开始是坐在上海亭子间,张着大嘴鼓吹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李立三猛然打击毛泽东,挖苦毛泽东游击战争的秘诀是“逃、跑、走”!而后是在王明左倾路线压制下中共中央在宁都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作为“右倾主义危险”受到狠狠的批判并被剥夺军事指挥权。就这样,井冈山根据地创始人,成功地指挥三次反“围剿”的毛泽东,面对敌人将进行的第四、五次“围剿”,痛苦地回到曾家岩那座黄泥草屋养病。周恩来赶往草屋,看望毛泽东,安慰毛泽东。身背处分的毛泽东却说:“前方何时电召,我便何时来。”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革命责任感!这就是非凡情怀的毛泽东,这就是从逆境造就出来的伟人。

人在草屋的毛泽东,心却记挂着革命队伍的命运,休病中,他连献三计以打破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但均被置之不理,结果一败涂地,使朱毛红军打出的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不得不被迫长征。长征刚迈开第一步,左倾路线又使湘江之战,血流成河,8万红军将士损失过半。革命面临着又一次危机,毛泽东又面临一次选择,一次驰骋意志才华的机会。担架上的毛泽东说服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主张部队向敌人薄弱的贵州进发。在屡屡失败面前,左倾机会主义者采纳了毛泽东的妙计,结果连打胜仗。在中国革命曲折的进程中,在毛泽东沉浮的经历中,人们逐渐接受毛泽东,爱戴毛泽东。闪烁着真理光辉的遵义会议,终于结束了左倾路线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从此,几乎陷于绝境的红军开始神奇般地恢复活力。在天上飞机轰炸,地上大军堵截,路上艰难险阻的恶战中,骑在马背上的毛泽东,在“喇叭声咽”,“残阳如血”的悲剧气氛中,在布满弹洞和革命者鲜血的雄关旁侧,立下“而今迈步从头越”誓言。以超人的才能、丰富的经验,运筹帷幄,化险为夷,在长征中导演一幕幕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话剧,写下一篇篇有生以来的杰作: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四度赤水、智调滇军、爬雪山、过草地、粉碎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终

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三军过后尽开颜”,可此时的毛泽东,想到的却是未来,“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未来。

三 叱咤风云扭转乾坤

“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率领红军到达陕北后,就领导全国军民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吸着烟来回踱步,默默地思索,透过抗日烽火,他以丰富的斗争经验,高瞻远瞩,预测到持久抗战的三个阶段,坚信中国一定能取得胜利。他伏案疾书,写下《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科学著作,在中华民族危亡关头,指明斗争的方向,鼓励人民的斗志。他以政治家的远见,指出在目前大变动的前夜,党的任务就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的这一科学主张不但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也使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所接受。可蒋介石坐镇西安,在民族危亡时刻,迫令张杨进攻陕北红军。他俩多次“哭谏”,希望蒋介石改变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可蒋介石却一意孤行,置民族利益而不顾,决意继续“剿共”。大敌当前,国难当头,张学良、杨虎城被迫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捉,国内外各派政治力量议论纷纷。人民群众强烈要求严惩公敌蒋介石。南京何应钦之流要派飞机轰炸西安,妄图夺权。宋家姐妹吵吵嚷嚷如果轰炸西安,要派嫡系部队拼命。日本帝国主义乘机挑拨,玩弄“以华制华”的伎俩。一场混战一触即发。在这紧急关头,张学良和杨虎城给中共中央发来电报,要求毛泽东派代表团赴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处理捉蒋的善后事宜。毛泽东高瞻远瞩,洞察一切,不为一党私仇所忧,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根本利益出发,全面科学地分析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做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的正确决策。终于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内外紧张的局势化险为夷,国共两党在新形势下开始了第二次合作,促进了抗日运动的蓬勃发展。毛泽东以其雄才大略,以叱咤风云的气魄,扭转乾坤,拯救了危亡之际的中华民族。

抗日战争胜利,和平建国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可是蒋介石蓄意挑动内战,但迫于强大的政治压力,也为了争取时间调动军队。于是打出“和谈”的幌子,玩弄起假和平的诡计。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独具慧眼的毛泽东早就洞察蒋介石及其主子美帝国主义玩弄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为了争取和平,阻止战争,揭穿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以教育和团结广大人民,毛泽东一身系天下之安危,毅然赴重庆谈判。当毛泽东出现在重庆机场飞机悬梯上时,全中国震惊,使他们领略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胆量、魄力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重庆谈判期间,且不说毛泽东怎样以高超的斗争艺术,指挥若定,以谈对谈,以打对打,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争取民主和平。就他那首《沁园春·雪》以雄浑雄丽,博大开阔的气势就把山城搅动,他的才思文采使国统区的人们大为赞叹,相形之下,那位身着戎装,神情刻板的“委员长”倒成了热衷于打内战的枭雄。人们也由此作出自己的选择。在举世注目的重庆谈判中,毛泽东以他那古今独有的胸襟和气魄征服了敌人,赢得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重庆谈判签订的“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就撕毁协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敌强我弱,国内外许多朋友对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捏了一把汗,因为蒋介石有美国支持,武装到了牙齿。可是毛泽东的回答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面对着气势汹汹向解放区扑过来的国民党大军,毛泽东胸中自有雄兵百万,以无产阶级勇往直前的胆略,以决策大师高度的指挥艺术,连连取胜。胡宗南攻占延安,毛泽东毅然留在陕北,牵制着一心想要捉拿他的几十万敌兵。举国瞩目毛泽东的安全。敌人的飞机经常在毛泽东办公室周围轰炸,炸得门窗直晃荡,毛泽东仍安静地在办公室看文件,警卫员捡回一块炸弹片给他看,说明这里危险赶快撤离,可毛泽东用手掂掂,笑笑说:“这东西真好,可以打两把菜刀。”敌人前哨部队已到延安附近,毛泽东在多次劝说下才带着四个连的兵力离开,而尾追他的敌人达四个半旅。大兵压境,任弼时力劝毛泽东向北行,避开敌人。可毛泽东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他坚持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