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7:18:06 字数作文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字数作文

篇一: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

第七章 经济增长理论

第3-6章 关于短期波动的理论

第7章 关于长期经济增长理论,即潜在总产出的增长:

假定AS=AD且充分就业

★本章围绕总量生产函数展开:

1、总量生产函数:Y=F(K,L,R;Te,In)

K-资本

L-劳动

R-资源

Te-技术

In-制度

2、简化形式:Y=F(K,L,A)

(1)A-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

(2)TFP表示广义的技术进步,即资本和劳动的综合生产率

(3)经济增长率=资本投入增长率+劳动投入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

一、第一代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Domar Model)1940’s

1、背景:二战后大规模的建设,稀缺的资本,目标实现增长

2、模型:Y=F(K)强调资本积累

sg? ?Yg? g-经济增长率 ?KIv?? v-增量的资本产出比,反映资本效率 ?Y?Y

I-投资 s-储蓄率=S/Y

3、哈罗德-多马模型与凯恩斯静态均衡条件 s由g? 因为g??YIS v? s? Y

S?Y?YS所以有??? 故得到:S?I(凯恩斯静态均衡条件)

即:储蓄=投资(AD=AS)其中S和I包括本国和国外的资金和投资 (投资率)i?IS?s?(储蓄率) YY

4、政策涵义:

(1) 我国:

g?s g-经济增长率10%

s-储蓄率50%

v-资本产出比 (中国)v=5>(美国)v=2-3

(2) 含义:

在v一定时,储蓄率s越高→投资率i越高→经济增长率g越高 因此,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非常重要(强调资本积累的作用)

二、第二代经济增长理论:索洛模型(Sollow Model)1957s 1、Y?F(K,L,A) (资本、劳动、技术)

(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Y?AK?L?

????1

?-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率

?-劳动对产出的贡献率

A-全要素生产率(TFP)

两边取对数:lnY?lnA??lnK??lnL ?Y?A?K?L????? YAKL

其含义:经济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资本增长率+劳动增长率 对时间求导: (索洛余值) (资本贡献)(劳动贡献)

(2) 根据边际生产率分配论:

?:资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美国:?=1/3) ?: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美国:?=2/3)

?A?Y?K?L????? AYKL

发达国家的经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的是?A,且由于技?L,最后才L术进步而日益上升;其次是?

是资本积累??K K

2、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限性)

(1) 资本积累的条件:?k?sy?(n?d)k

k?K表示人均资本量, s?

y?S表示人均储蓄率 Y表示人均收入水平 ?Ln?表示人口增长率 L

?k表示人均资本增量

sy表示人均储蓄

(n?d)k表示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的投资量

(2) 平衡增长路径(Balance Growth Curve)

假定: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减的,sy为人均储蓄,(n+d)k

表示维持再生产的最低资本量

①当sy?(n?d)k??k?0?k??y?

②当sy?(n?d)k??k?0??

③当sy?(n?d)k??k?0?k??y?

(3) 含义:

① 在E点之前,k↑→y↑,Δy变得递减→资本积累推动经济增长

② 在E点时,sy=(n+d)k,即k* Δk=0→即y* Δy=0,经济增长达到稳态,此时

?Y?K?L???n

③ 经济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劳动增长率三个总量都按自然率增长(人口增长率)

(4) 结论:

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有作用,但是是递减的,有极限的;资本积累对产出的增长只有水平效应(level effect),无增长效应(Growth Effect)。

篇二:宏观经济学笔记 不看后悔

第二章 宏观经济学

命题框架展示

内容精讲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概论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二)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NP)是指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十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各个总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总量有五个,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PDI)。这五种总量的关系是: GDP-折旧=NDP

NDP-间接税=NI

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

PI-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储蓄。

(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因此,同样的最终产品量按不同的价格会计算出不同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格是指统计时确定的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不同的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以及部门法。

第一,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第二,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部门法。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

按以上三种方法计算所得出的结果,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从不同的角

度来计算同一国内生产总值。但在实际上,这三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并不一致。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如果按收入法与部门法计算出的结果与此不一致,就要通过误差调整项来进行调整,使之达到一致。

三、失业及失业率

失业者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能够工作,愿意工作而又正在寻找工作,但仍然没有工作的人。

失业率是失业人口与劳动力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其中,劳动力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四、遗憾指数、不受欢迎指数、稳定政策指数 遗憾指数,又称痛苦指数,是指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和。这个指数说明人们对宏观经济状况的感觉,这个指数越大,人们会对宏观经济状况越不满。

不受欢迎指数,指人们对现政府不满意(或满意)的程度。人们是根据对宏观经济的感觉来确定对政府的态度的,这个指数是通货膨胀率加6倍的失业率。不受欢迎指数越高,政府受公众的信任程度越低,本届政府总统或他所在的党连选连任的机会就越少。

稳定政策指数,即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这就是把包括实际GDP和物价指数变动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稳定经济的政策的指标。这个指数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加通货膨胀率。根据估算,实际GDP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影响失业率2个百分点。所以,把失业率的加权数定为2,这个指数是2乘失业率加通货膨胀率。

五、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

失业是一部分人没有工作的状态,失业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失业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宏观经济学要研究失业的原因、影响,并提出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建议。

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宏观经济学要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以及物价水平变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稳定物价的政策建议。

经济周期是经济中繁荣与衰退的交替。经济稳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条件,因此,宏观经济学要探讨引起经济周期的原因,并减少经济周期波动的程度。

经济增长是指GDP长期持久的增加。宏观经济学要探讨经济增长的原因,并努力实现稳定增长。

六、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是强调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因此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政策调节的宏观经济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因此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派。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都是经济学中的主流,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短期宏观经济分析上。从理论上说,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经济中短期的周期性波动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存在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这种不完善性所引起的。所以,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中固有的问题,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认为市场机制是完善的。他们也承认经济中周期性波动的存在,但不是用市场机制的缺陷,而是用其他因素来解释这一问题,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要证明市场机制的完善性。由这种理论上的分歧出发,他们就得出了不同的政策结论。凯恩斯主义主张用国家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实现经济稳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反对国家干预,主张依靠市场机制本身实现经济稳定。

第二节 长期中的宏观经济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含义:

第一,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增长就是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所以,经济增长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第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第三,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二)经济增长的特征 第一,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第二,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速的。第三,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的。第四,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第五,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第六,世界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不同的。 1.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制度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2.资源。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因此,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资本的概念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是指设备、厂房、存货等的存量。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健康状况等。经济增长中必然有资本的增加。

3.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三、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模型是在假设技术不变的前提下研究资本增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 哈罗德模型认为,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相一致,如果这三种增长率不一致,则会引起经济中的波动。具体来说,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的背离,会引起经济中的短期波动。在长期中,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的背离也会引起经济波动。所以,应该使这三种增长率达到一致。

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含义 这一模型的含义是: 第一,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和技术进步。 第二,资本——劳动比率是可变的,从而资本——产量比率也就是可变的。 第三,资本——劳动比率的改变是通过价格的调节来进行的。 五、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着重分析收入分配的变动如何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储蓄率,以及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从社会储蓄率的角度探讨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要使经济按一定的增长率增长下去就必须保持一个一定的储蓄率,社会储蓄率取决于利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以及他们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前者是不变的,因此,要保持一定的储蓄率就必须使国民收入中工资与利润保持一定水平。这个过程是通过价格调节来实现的。经济要稳定增长,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要保持一定比率,但这一比率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增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利润的比率在提高,工资的比率在下降。

六、长期中价格的决定 (一)货币的基本知识 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其职能主要有三种:第一,交换媒介,即作为一种便利于交换的工具,这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第二,计价单位,即用它的单位来表示其他一切商品的价格。这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必要条件。第三,贮藏手段,即作为保存财富的一种方式,这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延伸。

在人类社会中,货币有两种。一种是商品货币,即其本身有内在价值的商品被作为货币。另一种是法定货币,即由政府法令所确定的货币。

在经济学中,一般把货币分为M1与M2:

M1=通货十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1十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M1被称为狭义的货币,M2被称为广义的货币。 (二)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是关于流通中货币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化。所以,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价值越小;反之亦然。

货币数量论强调了货币量在决定长期物价水平时的惟一重要性。根据这种理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惟一原因是货币量增加,而且,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增长率是同比例的,因此,在长期中抑制通货膨胀的惟一办法是控制货币供给的增加。

(三)货币中性论

货币中性论是指货币的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衡量的变量,实际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七、自然失业 当经济中的失业率等于或低于自然失业率时,就可以认为经济已实现了充分就业。因此充分就业并不是指人人都有工作。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自然失业率是衡量自然失业状况的指数,可以用自然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之比来表示,劳动力总数是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指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的需求(用出口减进口的净出口表示)。

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可以用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说明物价水平对总需求的影响。

(一)财产效应

财产效应就是物价水平的变动就通过对实际财产的影响而影响实际消费。当物价水平上升时,实际财产减少,消费减少;当物价水平下降时,实际财产增加,消费增加。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物价水平就与总需求反方向变动,即物价水平下降,实际财产增加,消费增加,总需求增加。反之亦然。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

物价水平(↑)→实际财产(↓)→消费(↓)→总需求(↓) (二)利率效应

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决定利率的因素主要是货币供求。当货币需求稳定时,决定利率的主要是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即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量有名义货币量与实际货币量之分,决定利率的是实际货币供给。当名义货币量不变时,物价上升,实际货币量减少;实际货币量减少,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引起投资减少。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这样,从投资的角度看,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把这种关系可以总结为:

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减少(↓)→总需求(↓)

(三)汇率效应 汇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汇率的影响而影响净出口。影响一国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利率。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资本从低利率地区流向高利率地区。当一国利率上升,高于世界利率水平时,资本流出,这就需要把本国货币换为国外货币,这样,在外汇市场上,对外国货币的需求增加,从而汇率上升。汇率上升使净出口减少。净出口是总需求的一部分,从而净出口减少,总需求减少,把这种关系归纳起来就是:

物价(↑)→利率(↑)→汇率(↑)→净出口(↓)→总需求(↓)

二、短期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是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供给总量。

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在短期内,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成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可以用粘性工资理论、粘性价格理论和错觉理论来解释这一点。

粘性工资理论是指短期中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企业根据预期的物价水平决定工人的工资。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紧缩,那么,工人的名义工资仍然不变,但实际工资水平却上升了。工资的增加使企业实际成本增加,从而减少就业,减少生产,总供给减少。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相反,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膨胀,那么,工人的名义工资仍然不变,但实际工资水平却下降了。工资的减少使企业利润增加,从而增加就业,增加生产,总供给增加。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仍是同方向变动。

粘性价格理论是指短期中价格的调整慢于物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在物价总水平上升时,一些企业不迅速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它的相对价格(相对于物价水平的价格)下降,销售增加,生产增加,总供给增加。这就是物价上升引起总供给增加。同样,在物价总水平下降时,一些企业不迅速降低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它的相对价格上升,销售减少,生产减少,总供给减少,这就是物价下降引起总供给减少。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

错觉理论是指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误,从而作出错误决策。物价水平下降实际是各种物品与劳务价格都下降,但企业会更关注自己的产品,没有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只觉得自己的产品价格下降了。由产品价格下降得出市场供大于求的悲观判断,从而就减少生产,引起总供给减少。同样,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企业也会没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误以为只有自己的产品价格上升了,从而作出市场供小

篇三: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论文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家和记者常用的表达方式,意思是一个国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往年的增长率。更一般地来探讨,经济增长的涵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经济体系生产内部成员生活所需要商品与劳务潜在生产力之扩大(亦即生产可能曲线向外扩张)。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它可分为两种形式:粗放型和集约型。根据总量生产函数分析和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的计算,可将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分解,即由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导致的经济增长和由要素生产率提高导致的部分。如果要素投入量增加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要素生产率提高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但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二者有时还是互相交叉的。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应坚持以下三条原则:(1) 是否有利于持续、协调的经济增长;(2) 是否有利于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3) 是否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即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社会福利改善和使环境得到保护等。

度量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度量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三大要素,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支持经济增长的人认为它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并且增加就业机会。经济正增长一般被认为是整体经济景气的表现。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负数,即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往年减少,就叫做经济衰退。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持续减少,才被称为经济衰退。

决定经济增长的有:

1、市场因素

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进行的,一是通过要素投入带动经济增长;二是通过投资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来推动经济增长;三是通过投资促使知识存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 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要素投入的角度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投资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投资需求是指因投资活动而引起的对社会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扩大投资需求,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拉动作用;缩小投资需求,则会抑制经济的增长。首先对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作系统研究的凯恩斯,他从宏观经济角度考察了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投资乘数理论。

投资供给主要是指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既包括生产性固定资产,也包括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生产性固定资产的交付使用,直接为社会再生产过程注入新的生产要素,增加生产资料供给,为扩大再生产提供物质条件,直接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则主要通过为劳动者提供各种服务和福利设施,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无论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还是库滋涅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均认为国民收入投资比率的提升,不仅是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前提条件,而且是现代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典型特征。国际经验和历史经验的比较研究,普遍支持国民收入高储蓄倾向和高投资比率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后发国家,由国民收入高投资比率驱动的大规模资本积累与快速技术进步,构成其成功赶超战略的核心部分。日本和韩国先后在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完成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赶超,而在经济赶超时期维持30%以上的国民收入投资比率。其间,日本的国民收入投资比率在1952年至1961年间从26%增加至41%,韩国的国民收入投资比率在1991年达到39%的高峰值。即使作为先发国家的美国经济,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中的领先优势也同样依赖于由国民收入高投资比率驱动的大规模资本积累与快速技术进步。

经济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按其定义来说是一个总量概念,它表明人均产出的增加。因此经典发展经济学理论更注重要素投入的研究,而忽略了结构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经济增长

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关联,但自从库兹涅茨出版了其名著《各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才成为经济学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库兹涅茨运用经过改善的研究方法,对57个国家的原始资料分别作了截面分析和历史分析,从中得出结论:19世纪至20世纪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密切相关,现代经济增长不仅仅是一个总量问题。他认为,“如果不去理解和衡量生产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是难以理解的。”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了结构分析,将无法解释增长为什么会发生和怎么发生,因而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结构问题。

钱纳里使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回归法进行了更为广泛的分析,构造了反映结构转换的主要变量典型性关系“发展模式”,以更加深入地研究现代经济增长中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为了将分析结果更广泛地适用于各国和各种经济过程,钱纳里进一步使用了几个基本的方程式对“发展模式”进行复合,得出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标准结构”。根据“标准结构”的描述性结论,结构变化的75%—80%发生于人均GNP在100至1000美元发展区间,

其中最重要的积累过程和资源配置过程都发生显著的、深刻的变化,结构的改善往往伴随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可见钱钠里的“标准结构”对于揭示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具有更大的价值。 金德尔伯格和布鲁斯赫里克根据整理的实际数据,设计欠发达和较发达两个经济结构的投入产出模型,通过比较发现,在较发达经济结构的投入产出模型中,经济增长更具有专业化倾向,结构效益就上升到

最重要的地位,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撑点。这种来自结构的经济效益,其意义远远超过个别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经济效益。另外,乔根森对美国经济增长的根源分析及所进行的国际化比较也揭示了结构变动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我国,周振华从理论上对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关联效应、结构弹性效应、结构成长效应和结构开放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仅来源于资源投入量的增加,而且取决于投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各产业发展的比例关系不协调,就会影响资源投入的效率,造成产业之间的“瓶颈”制约,使宏观经济运行失衡,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就失去了合理的产业结构条件。由于我国投资对消费的影响不大,特别是在投资迅速增加,投资率比较高时,投资增加主要是增加了对投资品生产的需求,进而使投资品生产部门扩张,产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快,科技成果无法被全部吸收、转化。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一旦加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技术进步通过两种途径来推动经济增长:

一是技术进步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渗透和影响,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

篇四: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1、萌芽时期

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在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又很多接触的经济学家诸如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配第、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等,他们在其研究领域及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具体理论。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术语革命尚未产生,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等都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只能成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事时期

这一时期是指从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时期。这一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即从1929-1933年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各种做法,形成大量的宏观经济学实践为发端,到1936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通论》,建立和形成最初

的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

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凯恩斯理论形成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因此,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修正和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包括萨缪尔森、R.哈德、A.汉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夫人、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的"两个剑桥之争".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那部至今还十分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3、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形成和发展时期

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凯恩斯主义一统天下,那么,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诸如滞胀等许多问题,使得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开始走下神坛,并且引发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学家重新认识和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派。其中包括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测学派、以蒙代尔等人为代表的攻击学派等等。当然,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学派为了保持其曾经有过的统治地位,也在继续修改自己的理论,并吸收了其他非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观点,这就是一般所称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特别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曼丘、罗默等一批年轻的美国教授经济学家们,力主宏微合流,同事试图把现代主流经济学和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派整合起来,形成全新的新凯恩斯

主义经济学,使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诱导了一个重要的分化期。

二 、宏观经济学的四次重大变革

宏观经济学形成和产生以来,根据期研究的方法和重点问题,以及其力求达到的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所主张采用的政策措施,大致上经历了四次比较重大的变革。

1、凯恩斯革命

这是对古典经济学的革命。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和谐的,完全竞争的,充分就业的经济,依靠市场机制的完善性,自发性调节经济运行。如萨伊提出著名的“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需求”。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场浩大的经济危机,打破了萨伊神话,使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遭到了重创。在这样的特定条件下,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凯恩斯不但放弃了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改从总量和宏观的视角研究经济,而且承认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失业,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是失业的原因,并且明确认为市场的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水平。 因此,唯一的方法只能是用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代替古典经济学的放任经济政策,从而形成了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以国家干预为政策基础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完成了对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的革命。这次革命史称“凯恩斯革命”,在西方经济学史上也被看做是一次重大的变革或革命。

2、货币主义革命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弗里德曼就打着对抗“凯恩斯革命”的旗帜,提出所谓“现代货币数量论”,重新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

抨击凯恩斯扩张的财政政策会造成滞胀,并主张自由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但是,弗里德曼的理论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直至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对正统的凯恩斯主义经学新古典综合学派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并且日趋严重,货币主义理论才开始流行起来。特别是英国撒切尔夫人在当时决定采用货币主义理论在英国国进行实践,使货币主义革命进入高潮,形成了宏观经济学发展中的一次重大变革。

3、供给学派的理论

有“白宫学派”雅号的攻击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早在60年代中期,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蒙代尔所提出的不同汇率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分析以及最佳货币区理论就已经成型了。供给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主要有:恢复萨伊定律,主张由供给来调节需求;降低税率来刺激供给,从而刺激经济活动;放松政府的干预和限制,加强市场调节作用等等。

4、理性预测学派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滞涨现象的加剧,作为主流学派的新古典综合理论开始受到其他学派的抨击与非难,理性预期理论应运而生。虽然该学派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但其所倡导的革命对经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

济学界的影响却越来越大。以卢卡斯为代表人物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可作出合乎理性的预期知道自己的行为,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据此提出:政府干预经济无论是从长期来看,还是从短期来看,都是无效的。应该发挥预期在模型中所起的作用,加强理性预期,作为

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特别是2002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预期和实证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更是充分肯定了更改预期学派理论的革命性作用。 三、宏观经济学流派之争

宏观经济学自产生以来,可以说是流派纷呈,并且能够“各领风骚数十年”。特别是由于美国在现代宏观经济研究中的中心地位,宏观经济学种的两大流派之争尤为突出,并且被形象地说成是海水边与湖水边的经济学家之争,海水边经济学家主要指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这几所学校位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湖水边的经济学家主要指在芝加哥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这两所学校位于五大湖沿岸。 这两派经济学家在分析长期中的宏观经济问题时并没有重大分歧,都认为长期中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由技术进步和资本累积决定的生产率提高;长期中的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多少。他们的分歧主要在短期宏观经济分析和由此得出的政策主张上。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短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不完善的,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例如,当劳动需求减少时,工资不能迅速下降,这时劳动的供给大于需求,就有失业。在物品市场上,由于价格粘性,物品的供给不一定总等于需求。例如,当物品需求减少时,价格不能迅速下降。这时物品的供给大于需求,就出现衰退。在资本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信贷配给,这时利率也无法使资本市场总保持均

篇五:宏观经济学论文: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前景

题 目: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前景学生姓名:

专 业:财政学

学 院:经济学院

Richard Mason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不断进步,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虽然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到现在将近四十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直接从封建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缺少了资本的积累,中国的起点就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虽然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就变的尤为重要。

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确立,人口逐渐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已经度过加速期,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增长点——体制的变革带来的效应已经开始逐步消退。

关键词:消费 要素配置 改革 技术创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经济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机,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要讨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前景。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

1、 从生产力发展和供求关系的变化看。经过20 余年的大发展,一般性工农业产品普遍

供不应求的短缺时代基本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经济发展目的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逐步转向同时注重质量,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为主逐步转向集约型为主;经济发展的约束由资源供给约束为主逐步转向市场需求约束为主;产业结构调整由协调比例关系为主逐步转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主。

2、 从经济体制的变化看。经过20 余年的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破除,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但传统体制下的社会经济矛盾并未完全解决,新体制下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3、 从国际环境的变化看。经过20 多年的改革和开放,中国在结束了封闭半封闭状况后,

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加入WTO ,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国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同时,世界经济的波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越来越直接。

二、增长的源泉

(一)促进消费

中国目前是世界储蓄率、投资水平以及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 这些变量的参数都已经处于临界值, 对于中国未来经济高速增长的作用开始处于递减的趋势, 但是中国依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因为中国消费率基本上处于世界的最低水平。到2008年,中国的消费率与澳大利亚、巴西、法国、印度、意大利、俄罗斯、韩国、日本、美国相比分别低23.2、32.7、31.6、16.2、30.6、16.721、25.7、39.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在过去从2001年最高点69.7%直线下降到2008年的不到49%。由此产生的空间是:第一, 中国消费水平如果能够在未来10年内提升到世界平均水平(76%), 那么未来每年提升的空间将达到2.7个百分点, 这每年对GDP增长的直接推动将达到4-7个百分点; 第二, 如果中国消费水平在未来8年内能够提升到2001年的水平(69.7%), 那么平均每年提升的空间将达到2.63个百分点, 这每年对GDP增长的推动也将达到3.9-6.8个百分点。因此,如果能够成功启动中国的消费, 我们就能保证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

(二)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要素配置的市场化 要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具体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要素的配置。改革提高了要素的替代弹性,要素替代弹性的提升表面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根据CES生产函数增长模型,较高的要素替代弹性导致较高的增长率和GDP水平,因此市场化改革推动了生产率的提高。

2.劳动是经济增长中最原始的要素 蔡肪等实证分析了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技术进步在1982-1997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发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中, 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因此通过劳动力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 中国仍有机会享有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经济增长源泉。 刘强利用1981-1998年间数据实证分析了新古典的经济收敛机制在中国并没有起作用, 原因是中国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使资本劳动比并没有出现应有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形成的劳动力大规模的区际迁移, 是社会经济系统对区际差距做出的反应, 也是对区域差距扩大这一现象的一种解决办法。

3.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变的越来越重要 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中传统要素投人的贡献大于人力资本和生产率的贡献, 但从弹性系数来看, 人力资本的增长贡献有巨大的潜力, 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占GNP的比重, 1996年只占2.44% , 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教育投人的加大, 教育体制的改革, 教学质量的改善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泉。 我国要防止陷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经常出现的贫困陷阱之中, 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由总量拉动增长转提高生产素质推动的增长, 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效应使之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4.现代经济中企业家的作用 在国企中聘用拥有强大的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做经理,引进竞争制度可以刺激和约束经理人。促进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实行经理人的优胜劣汰,将经理人的报酬与企业利润挂钩可以使经理人更为企业着想。经理人市场的形成及成功运作可以使企业家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制度的改革

中国经过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已经和世界逐渐接轨,但是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开放的起步晚,经济基础差,人才匮乏等种种不利因素。所以即使经济飞速发展,制度不断完善,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在制度上,有着很多的漏洞。

制度上的落后导致中国在很多方面的无效率,无效率很明显会影响经济的增长。通过制度的改革可以提高各部门、各行业的效率。毫无疑问制度的改革将会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四)技术的创新

在此我引入产品周期性模型来说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

.费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产品周期性模型从发明国和模仿国的角度把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5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或称新产品阶段,新产品只在发明国生产和消费。

在第二阶段,或称产品的成长阶段,该产品的生产在发明国得到了改进,为满足国内外不断增长的需求,产量迅速提高。在该阶段,国外还不能生产这种产品,因此发明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均处于完全垄断的地位。(创新国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促进经济的增长)

在第三阶段,或称产品成熟期,该产品在发明国已标准化,发明厂商发现授权本国其他厂商和外国厂商生产这种产品也是有利可图的。这样,模仿国就开始生产这一产品来满足本国消费。

在第四阶段,由于该产品已变得标准化,不再需要高技术工人,而模仿国的劳动力成本和其他成本相对于发明国低,因此模仿国开始在第三国市场上低价销售,发明国的产量开始下降,品牌竞争让位于价格竞争。

最后,在第五阶段,模仿国在发明国的市场上以低于发明国的价格销售,发明国的产量大幅下降或完全停止。

第四和第五阶段通常被称为产品的衰退期。技术扩散、标准化以及国外较低的生产成本使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走向结束。

发明国又会致力于新的技术革新以及引入新产品。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可以为创新国带来巨大的优势和巨额的利润,而当产品进入衰退期时,创新国早已开发或生产出新的产品,新的产品生命周期已经开始,如此循环创新国的利润将会源源不断,在国际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1.人口压力和人口压力带来的就业压力 中国拥有14亿人口,这个巨大的数字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口和劳动力每年增长的绝对数量很大,长期存在着沉重的就业压力。近几年城镇实际失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将使单位投资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这些意味着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压力也成为制约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一个因素。

2.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 人均耕地和人均水资源进一步紧张。中国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也并不丰富,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供给不足的制约。由于某些资源的短缺和价格提高,使中国有关工业品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影响到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速度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尽管自80 年代以来,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但由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农村工业化进程仍在迅速推进,而可用于治理生态环境的资源有限,因此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会越来越严重。

3.技术落后 国际竞争激烈 中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严重影响着中国工业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加入WTO 后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更高。这一环境变化,对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既提供新的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

4.产业结构不合理 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与结构失衡问题有着不解之缘。从轻、重工业结构不合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瓶颈”,到现在的结构性经济过剩,消费需求的“结构转换缺口”,等等,而目前我国正处于结构性转型时期,几类主要的结构变动进程将直接影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例如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