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周子瑜事件的来龙去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7:15:30 高中作文
周子瑜事件的来龙去脉高中作文

篇一:袁文才王佐被冤杀的来龙去脉

袁文才王佐被冤杀的来龙去脉

党史上曾发生过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事件,那就是被称为井冈双雄的袁文才王佐被冤杀。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遭重挫后,率领起义军余部转移到了江西井冈山地区,收编了袁文才、王佐这两支农民自卫军。袁文才、王佐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何长工任党代表。从此,原井冈山上的两支地方武装成为工农革命军的一部分,绿林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部队刚一改编,袁文才和王佐就率部参加了井冈山军民对国民党正规军的第一个歼灭战--新城战斗,取得大捷。

1928年4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宁冈砻市胜利会师。袁文才、王佐率领的第2团编为第32团,分别担任团长和副团长。32团在建设和保卫井冈山根据地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赢得了党的高度信任。袁文才、王佐还同时当选为红四军军委委员,进入了军队的最高领导层。在5月和10月分别召开的两次中共湘赣边界党的代表大会上,袁文才、王佐又两次双双被推举为特委委员。他们在井冈山上的住处,也被规定为党中央取得联系的永久的可靠通讯处。毛泽东在永新城向中央写信告知:“我们的永久通讯处:宁冈袁文才,大小五井遂宁界金竹山王佐。”

1928年6、7月间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党的六大对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

的敌人、党的工作重心等问题认识不足。六大通过了《关于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在这个决议案里,对土匪武装的问题,作出了这样的规定:“与土匪武装类似的团体联盟(指与其结成统一战线的联盟)在武装起义以前可以利用,武装起义后宜解除其武装,并严厉镇压他们”;“他们的首领应当作反革命首领,即令他们帮助武装起义亦应如此,这类首领均应完全歼除。”

1928年冬,江西省委把六大决议案送到井冈山。曾为土匪首领的袁文才、王佐的命运岌岌可危。

对中央决议应如何贯彻和执行,毛泽东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主张实事求是。1929年初,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柏露会议。柏露会议期间,毛泽东召集朱德、陈毅、彭德怀、谭震林、王怀、龙超清等人传达了六大决议。一向与袁文才、王佐不和的永新县委王怀和宁冈县委龙超清等人,以决议精神为由,坚决主张杀掉袁文才。

而毛泽东不主张杀袁文才和王佐。他语重心长地说:袁文才本来就是共产党员,虽然他有些错误,但不能杀;王佐虽然原来不是党员,但过去是和地主豪绅作对的,现在又经过改造,入了党,性质起了变化。他们欢迎我们,拥护我们,帮助我们在井冈山安了家,使部队休养生息,他们都是有功劳的。

经过毛泽东反复做工作,会议最后决定,不杀袁文才和王佐。决议决定将他们二人分开,袁文才改任红四军参谋长,随军出发赣南,王佐升任三十二团团长,坚守井冈山。

转战赣南的袁文才后返回井冈山,任中共宁冈县委常务委员和县

赤卫大队大队长。于是,袁文才率领宁冈赤卫大队与王佐的独立第一团相互配合,投入了收复边界的斗争,对党和红军依旧忠心耿耿。

保护袁文才和王佐的毛泽东离开井冈山后,井冈山的形势又变得扑朔迷离了。虽然毛泽东主持召开的柏露会议明确作出了不杀袁文才和王佐的决定,但是源于土客籍之间的矛盾,湘赣边界特委和永新、宁冈县委的一部分同志,又开始要贯彻六大的决议了,坚持认为袁文才和王佐是“土匪首领”,必须除之。

客籍,也就是客家人,王佐、袁文才的祖辈都是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背井离乡从北方迁移到此地的。因为当地的“土著人”占据着适合农耕的平坦地区,所以客家人只能居住在土著人不愿意居住的山区,而且还要受到当地土籍豪绅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对此,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讲得十分清楚:“客籍占领山地,为占领平地的土籍所压迫,素无政治权利。前年和去年的国民革命,客籍表示欢迎,以为出头有日。不料革命失败,客家被土籍压迫如故。我们的区域内,宁冈、遂川、酃县、茶陵,都有土客籍问题,而以宁冈的问题最为严重。前年至去年,宁冈的土籍革命派和客籍结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土籍豪绅的政权,掌握了全县。去年六月,江西朱培德政府反革命,九月,豪绅带领朱培德军队?进剿?宁冈,重新挑起土客籍人民之间的斗争。”

当时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形势很复杂,土客籍之间始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一些共产党员说话办事,往往不是站在土客籍贫苦农民的立场上,而是土籍人站在土籍一边,客籍人站在客籍一边。随着这

些争执的累积,并最终导致曾经联手的龙超清(中共宁冈县委书记)、袁文才从此反目成仇。中共宁冈县委在《关于错杀袁文才、王佐的调查报告》中谈到三件事情,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到土客两籍的对立在革命展开过程中是如何被激化的:

第一、围绕人事权的对立。宁冈县工农兵政府的第一任主席是土籍出身的文根宗,文根宗任期结束后,客籍出身的甘金皇继任主席之职。但是,一个月后,土籍占多数的党委会以甘金皇文化低、能力差为由将其撤职。

第二、围绕“打土豪”的对立。随着土地革命斗争的深入,宁冈县农民协会决定以8个在逃的土豪为斗争对象,其中土籍6名,客籍2名。对此,土籍出身的党员和群众觉得土籍吃亏了,深感不满,

第三、烧毁巽峰书院事件。宁冈县土籍与客籍的子弟在不同的学校:学校峰书院系土籍所办的最大学校,袁文才以该书院系土豪劣绅的大本营而将其烧毁,由此更引起了一些土籍人的不满。龙超清与袁文才为此事大吵了一顿。在这场族群利益争夺中,掌握兵权的客籍占了上风,掌握党权的土籍暂居下风。

1930年1月下旬,湘赣边界特委、赣西特委、红五军军委在遂川县的于田召开联席会议,正在湘赣边界的中央巡视员彭清泉主持了这次会议。会议作出了武力解决袁文才、王佐的决定。

1930年初,王佐、袁文才活捉了茶陵靖卫团团长罗克绍,还俘获了20多个造枪工人和部分造枪机器。在没有请示特委的情况下,他们自作主张,劝降罗克绍,计划用他们办一个兵工厂,但特委认定

是袁、王与敌勾结,这件事也就成为杀害袁文才、王佐的导火线。

要除掉袁文才和王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袁文才和王佐掌控的红四军三十二团,拥有1000余兵员,700余支枪,还有一座兵工厂。于是,特委就打算将袁、王二人诱骗至永新县城,然后借助正游弋在安福、永新边界的彭德怀的红五军,再行下手。他们知道袁文才、王佐最听毛泽东的话,他们就盗用毛泽东的名义,给王佐、袁文才修书一封,约王佐、袁文才率部于2月22日在永新县城合编,然后配合红五军共同攻打吉安。他们还派人前往彭德怀红五军军部,对彭德怀说“袁文才、王佐要叛变”、“在永新县城联席会议上,强迫特委决定把边区地方武装归他们改编统率”等等。

彭德怀信以为真,就派张纯清率红五军第四纵队300余人随朱昌偕赶往永新县城,去解决袁文才与王佐。同时,特委又将宁冈、茶陵、遂川等五县赤卫队调往永新县城,把袁文才、王佐的住处包围了。袁文才被开枪打死在床上。王佐听到动静,跳出窗外,但不幸掉进东关潭里淹死了。叱咤风云的井冈山双雄就这样蒙冤被害了,苍天无语,青山垂首。

当袁文才、王佐被杀的消息传出后,转战赣南的毛泽东闻悉后惋惜不已,顿足长叹:“这两个人杀错了。”1936年,毛泽东在保安与埃德加?斯诺谈及袁文才、王佐时又说:“这两个人虽然过去当过土匪,可是率领队伍投身于革命,准备向反动派作战。我在井冈山期间,他们是忠实的共产党人,是执行党的命令的”。

1950年,新中国的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认袁文才、王佐为革命烈

篇二:怎样做语文阅读题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但笔者发现有一些中学生在做题时却往往急于求成,做题过程流于急促浮躁,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阅读理解题。那么,怎样才能革除这种毛病,做好阅读理解题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读,且熟读。阅读的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二、思、且深思。只要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断章取义。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如,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方法,以记叙文为例:

在记叙文中,首先要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注意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理清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准确理解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一、要把握记叙的要素

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怎样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呢?

1、连续的时间和地点要注意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地间的内在联系。

2、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怎样把握人物要素呢?

一般的记叙文,内容比较单一,人物要素容易把握。但在复杂的记叙文中,作者着墨较多的往往不止一个。分析人物要素就显得比较困难。其方法是:

1、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

2、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怎样把握事件要素呢?

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但是,仅仅了解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并不能说是把握住了事件这个基本要素。真正地把握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

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也就是,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可采用:光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那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二、要理清记叙顺序

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1、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其方法是仔细读课文,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方式。

2、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文章选择哪种记叙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和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思考:这种叙述方式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思考的途径在于联系文中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关系,比较其它记叙的方式,看看文中选取的叙述方式的特点,并始终与文章主题的表现相联系。

三、要辨析记叙线索

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的联系,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实际上,线索就其性质来讲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因此,线索也就是作者写作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阅读记叙文,必须揣测作者的思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线索。

四、要理解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1、描写: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形象鲜明的印象。一篇记叙文如果不加区别地处处都开展描写,读者的印象就反而模糊了,因此,描写是有重点的。文章描写的重点,总是那些最能表现作品思想感情的地方,起着烘托中心思想的作用。我们在阅读这些章节时,不能只着意于作者所运用的词语和技巧,还必须通过这些描写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

2、议论和抒情

在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对所叙述的对象的见解或判断、态度和感情,都直接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阅读这种类型的记叙文,必须把握住两点:一是议论和抒情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是对记叙的材料意蕴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是水到渠成之笔而不是空谷回旋之风;二是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倾向,透露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阅读时认真领会作者的议论、抒情部分,是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一条途径。

篇三:乌克兰事件

乌克兰大动荡始末

全球大事件,为全球人所瞩目。当今的世界大事件有二个,一个是马航MH370失联,另一个是乌克兰大动荡。

对前一个事件,顺着失联地点、失联后飞行路线和飞机最后可能失事的地点这三个大节点做了一番判断和心解,对它的来龙去脉清楚得多了。

对后一个事件,几乎每天都有新闻报道:游行、示威、全民公投或军队进驻等等,好像不亦乐乎。但由于对乌克兰及其克里米亚的历史背景的不了解,使得这一大事件还是有若雾霾,显得模糊不清。

心存雾霾,终觉不快。有心去弄清楚乌克兰大动荡的来龙去脉。

在一个名号“南林嘉园”的新浪博客里看到了据称是果戈里的一段话: “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的灵魂究竟是乌克兰还是俄罗斯的。我只知道,无论如何我也不能认为小俄罗斯人比俄罗斯人优越,或者俄罗斯人比小俄罗斯人优越。上帝太慷慨了,而且就像故意似的,让他们互相拥有对方缺少的某种东西。这是一个明显的征兆,说明他们应该相互补充。”顿时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嗅觉:在这个博客里标题为“乌克兰事件的来龙去脉”文章内容一定能带给自己对乌克兰大动乱很方便、很完整的认识。

仔细地读进去了。果然如此!不枉虚行!赶紧抄录剪辑下来。尽管有些篇幅过大,还真舍不得有较多的裁剪。附带地,插入了一些来自从其它新闻渠道那里捡拾到的图解。很喜欢图解形式: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再回顾起乌克兰大动乱这一全球大事件的始末时,心中滋味别样。对成为地球村一村民的荣耀与危机,颇有感触。

乌克兰的形成与分化 乌克兰大动荡始末

当年基辅罗斯被蒙古人的铁蹄占领后,分化为东斯拉夫的三个民族——乌克兰,白俄罗斯与俄罗斯。乌克兰的最初含义意为“边境之地”。它是在原有的基辅罗斯的基础上从南边的加利西亚和沃伦慢慢扩张形成。从14世纪起,乌克兰人开始脱离古罗斯而形成为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单一民族。从14世纪起历受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等国的统治。17—19世纪,在第聂伯河中游一带以基辅﹑波尔塔瓦和切尔尼戈夫为中心形成了乌克兰现代民族。

1569年,乌克兰成为立陶宛—波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1648年,乌克兰哥萨克首领鲍格丹.赫梅利尼茨率领乌克兰各部起义反抗波兰的压迫。乌克兰哥萨克领袖赫梅利尼茨基被迫向俄罗斯公国提出援助,而代价是乌克兰要与俄罗斯合并,并可以接受保护。

1654年,赫梅利尼茨与俄罗斯沙皇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与俄罗斯帝国正式合并,从此乌克兰东部地区与俄罗斯黏合了三百多年。而加利西亚等西乌克兰领土却在波兰或奥地利统治之下,以第聂伯河为界,东面属于俄罗斯,西面属于波兰或奥地利别的西欧国家。这就是现代乌克兰民众的思想倾向两极分化的历史由来。虽然信仰上西乌克兰人保持大部分的东正教信仰(天主教信仰只有10%),但思想却是比较欧化的。而东乌克兰正好相反,他们信仰东正教,讲着俄语,与俄罗斯人已相差无几。

东西分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乌克兰曾短暂独立过一段时间,但是这几百年的历史恩怨,也没有哪个国家希望这个早已作古的国家独立了。于是东面苏俄红军为了传播革命输出的理念,布琼尼的哥萨克骑兵挥舞着马刀而来。而在西面,在凡尔赛体系下诞生的波兰带着三百年被德奥俄瓜分的仇恨向东出兵,波兰人视乌克兰西边领土为波兰自古以来的领地。当时的乌克兰军事领袖彼得留拉权衡利弊,不得已与波兰毕苏斯基合作,一起抵抗意识形态与其不合的苏俄红军,希望在波兰羽翼下,保留小型的乌克兰国家,为此乌克兰与波兰签订了《里加合约》,彼得留拉放弃了西沃伦和东加利西亚。波苏战争最后以苏俄兵败华沙而告终,乌克兰被出卖了。苏毕斯基见好就收,与列宁达成停战协议,双方瓜分了东西乌克兰。 直到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合作共同瓜分了波兰,俄国人又再次踏上了西乌克兰的土地。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刚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也占领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地区。那时候,许多国家在奥匈帝国和沙俄的瓦解下纷纷独立,由于几百年的征战和历史纠葛,领土问题已很难分清谁对谁错。所谓波兰入侵苏联和立陶宛,以他们的角度来看完全是想恢复被德奥俄所瓜分的疆界,而苏俄也一样,认为芬兰,波罗的海三国,乃至波兰都是自己继承沙俄的领土。匈牙利也想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而后来,波兰在二战前,乘机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机,自己入侵了捷克的切欣地区,以波兰人的观点来看不过是在报其在一战后无暇东顾而被捷侵占领土的一箭之仇。苏军二战胜利后,由于乌克兰是其加盟共和国的一员,在国土划分上,苏联帮其捞了一些领土回来(其实也是扩大苏联自己的疆界)。如拿回了捷克斯洛伐克占据的外喀尔巴阡地区。

大饥荒惨案

在苏联统治乌克兰时期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乌克兰大饥荒惨案。1932年,乌克兰粮食产量为1280万吨,上交苏联国家目标是770万吨(后调整下降到660万吨)。1932下半年,平均每个乌克兰农户只储存80公斤粮食,按照每户平均人口5个人,那么每人每月只能食2.6公斤粮食。粮食不够

吃就只能吃牲畜,牲畜吃完后,就吃树皮和草根。1933年仅在乌克兰基辅地区就发生了123起人吃人事件。至少有300万乌克兰农民在这长达22个月饥荒中饿死。这次大饥荒事件成为乌克兰与俄罗斯的一道解不开的历史心结。乌克兰独立后,根据历史资料判定当时的苏联统治者是有预谋,并有计划的对乌克兰人实施饥饿手段,已达到民族清洗的目的。而俄罗斯只承认这是斯大林时代极权统治的一大悲剧而已,应该由过去斯大林统治团体和过去的共产党专制负责。用不着上升到种族灭绝和反人类的高度,俄罗斯族自己也是受害者。

克里米亚岛争议

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身为乌克兰的他,对自己故土十分照顾,在1954年2月19日,乌克兰与俄国合并300周年的纪念日上,赫鲁晓夫把克里米亚岛划给了乌克兰自治共和国,这就是现在克里米亚争议的源头。当时苏联各个共和国都自认为是俄国人或者俄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没有反对。

但是苏联解体后,这个争议就逐渐显现出来。乌克兰以93%赞成脱离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走向独立。在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联邦虽然也脱离了苏联这个国家体制,但对自己的利益还是看得清的。俄乌分家时,克里米亚是不可能完全脱离俄罗斯,因为对于俄罗斯复杂的地理环境来说这是唯一一个温水港,也是黑海舰队的所在地。如果没有,则俄罗斯四大舰队就少了一支。

1992年1月11日,俄乌两国在基辅就黑海舰队归属问题进行的谈判破裂后,俄重新提出克里米亚问题,并希望借此压乌克兰放弃对黑海舰队的要求。乌克兰政府立即对此做出强烈反应。

1992年2月6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通过了一项决议,断然“拒绝任何领土要求”,重申克里米亚是乌克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回应,

1992年5月21日,俄罗斯联邦议会以新政权上台为理由否决了赫鲁晓夫当时划分克里米亚的合法性。

1993年7月9日,俄联邦议会又通过了关于收回克里米亚的海军基地城市塞瓦斯托波尔的法令。俄乌双方根据克里米亚问题剑拔弩张。

1994年1月30日,克里米亚绕开乌当局擅自举行了总统选举。结果是一直要求与俄合并的俄罗斯联盟主席梅什科夫获胜当选。在同年3月举行了全民公投。表示脱乌入俄。乌克兰议会判定克里米亚的公投违宪,于是调派内务部队要进行武装干涉。由于当时叶利钦走的是亲西方的路线,急需西方的援助,在俄罗斯与乌的斡旋下,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危机被暂时缓和了下来。乌克兰也满足了克里米亚是唯一自治共和国的要求,给予高度自治。

1995年,克里米亚又宣布了一次独立,但由于俄罗斯深陷车臣战争,无暇东顾,并没有起多大作用,克里米亚问题于是就被搁置了下来,但由于历史复杂性和民族冲突问题,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并没有得到解决。

俄罗斯曾经解释克里米亚问题时说:“俄罗斯议会废除1954年克里米亚归属乌克兰不合法的文件,只不过是在清理法律遗产,并不是向乌克兰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而克里米亚的未来由克里米亚人民和乌克兰自己解决。”这样既缓和了对乌的外交关系,也给俄罗斯自己留了余地。

政局摇摆

从乌克兰独立后的二十年的轨迹可以看出,其政治总是在时钟上摇摆不定。

乌克兰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他上台的首任任务就是脱俄入欧,所以他一直与俄罗斯做出对抗性的外交政策,在克里米亚问题上争端不断,另一方面大幅学习西方经济改革,但乌克兰独立后,经济一直与俄罗斯一样,是东欧转型最差的国家。由于乌克兰一直仰赖俄罗斯的市场,这使得克拉夫丘克并没有搞好国家经济和民生,结果不到三年他就下台走人了。

1994年7月,乌克兰选出了继任者为库奇马,此人的政治风格是比较务实的。他所作的外交是在东西方之间搞平衡,既想加入欧盟一体化进程,又想独联体国家的框架下进行共同合作。同时与欧盟,俄罗斯,土耳其和白俄罗斯发展睦邻友好的关系。由于其务实的外交态度,赢得了国内东西两个区域人民的好感。正是由于其平衡的外交态度。

自打普京上台后,在欧美不断压缩俄国的战略空间和北约不断东扩的背景下。在欧美眼里乌克兰总统库奇马被划分为比较亲俄的,西方国家视乌克兰为类似白俄罗斯卢卡申科一样的独裁国家。

2002年,美国以乌克兰库奇马政府私自卖给萨达姆政权铠甲防空系统为由,而冻结了援助乌克兰5400万美元的援助资金。欧美以民间基金援助的方式大肆培养反对派,为将来的橙色革命打下了基础。

2004年,库奇马的公认接班人亚努科维奇在大选中被爆舞弊,而反对党尤先科以领先亚努科维奇7个百分点的优势获胜。而这次大选也出现了一个蹊跷的插曲,就是尤先科中毒毁容事件,据说中得是二噁英之毒。至于投毒的人是谁,至今都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英国《每日电讯报》数一篇评论中写道:“毒药风波过后,尤先科如愿登上了总统宝座,西方如愿得到了一个亲欧亲美的乌克兰领导人,而尤先科的脸也奇迹般恢复到“白马王子”时代。”尤先科上台后,采取了与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一样的政治主张,亲欧美排斥俄罗斯。

2005年1月25日,尤先科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欧洲理事会表明了自己坚定的亲西方路线和让乌克兰成为欧盟和北约成员国的决心。他说:“我的心是属于欧洲的??我们的战略目标是成为欧盟中的一员。”他表示,为了达到欧盟的要求,他的政府将为此付出辛勤的努力,积极推进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改革。 但历史证明,尤先科虽然是个民主先锋,但并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他在任的年代,白俄罗斯的人均GDP以达到了每年7000美元,而乌克兰只保持每年4000美元。2009年该国的GDP下降了15%,而物价则上涨了16%。尤先科的急速反俄政策,导致与俄国全面对抗,双方屡经天然气价格没谈拢的问题而“断气”,从而影响到乌国内和欧洲各国的天然气供应。由于乌的能源和原材料大量依赖于俄罗斯的供应,商品也依赖俄罗斯的市场。外交交恶的后果就是乌克兰的原材料价格涨价,导致经济衰退。除了经济发展不成功,尤先科时代几乎每年都爆发政治方面的危机。他上台了七个月就解职了与他共同赢得大选的美女总理季莫申科。此后他与季莫申科开始了乌克兰版的府院之争。双方都指着对方要为国家的腐败横行,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负责,此后的乌克兰政坛就是总统尤先科,总理季莫申科,外加一个在国会占多数党议席亚努科维奇的三国演义。后来,2011年8月17日尤先科出席前总理尤利娅·季莫申科涉嫌滥用职权案听证,提供证词,让民众看透了其小家子气。尤先科还为斯捷潘·班德拉翻案,把其树立为民族英

篇四:“帝吧出征“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大陆青年的政治情感

“帝吧出征“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大陆青年的政治情感 近日由娱乐明星周子瑜而引发的政治话题在网上炸开了锅,随之而来的各种言论不绝于耳。就在20日晚,大陆网民整出百度“帝吧(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周子瑜事件的来龙去脉)出征”,翻墙向Facebook上的蔡英文及台湾绿营媒体挑战,很快刷爆那些账号。这些网友立下“不要骂人”“不发黄图”“反td不反台湾人”等“参战须知”。21日晚,类似行动再次出现。

参与此次“帝吧出征”的主要是大陆90后网民,整个过程无官方影响,而是大陆青年网民自发“出征”。有关这次“出征”舆论众说纷纭。批评者首先是台湾媒体和网民,当然也有大陆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他们认为这些行动有损大陆形象,增加两岸民间隔阂。

系统排列的学问是心理学流派之一,从系统排列的观点来看,人们都受到自己所属系统关系的影响,个人的需要往往也被更大的系统的需要所左右。一个成熟的系统总是有这样的要求:系统内的所有成员都归属在系统中,任何割裂或排斥系统成员的做法和倾向都为让系统中出现不安而自动引发调整,而这个影响往往都是体现在这个系统中最年轻的成员身上。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帝吧出征“等透露了包括中国90后年轻人在内的一批人的国家认同、政治热情以及爱国情怀。而在此前有关青年人不关心国家政治,青年人政治热情不足等的言论也不攻自破,其实青年人中蕴含着极大的政治热情。

政治情感在这里其实是由社会系统的需要引起的。每个人出生时只是个生物个体,只有在后天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中才逐渐产生、发展出感情、思想、意识等整个精神世界。

情感本身是一种非理性因素,但在政治生活中,对于系统的归属感却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青年人共同生活于一个大环境之下,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形成了共同的道德认识。此次“出征“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人的情感依归和心理倾向,也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人的内在凝聚力。

人民日报更有载文声称让年轻的子弹再飞一会:不必夸张“帝吧出征“的两岸负效果 “随着民进党上台,今后一段时间两岸年轻人的网上摩擦恐怕少不了,大陆官方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不妨让这些网上子弹?飞一会儿?。官方自有官方的稳健,民间自有民间的活泼和不规则,大陆90后网民增添了外界认识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元素,我们是什么样就什么样,不能总是我们适应外部社会,今后也要让外部尽可能多地适应我们。

大陆90后小青年似乎比年长的一代人更自信,更有能力直接参与到全球化时代的各种跨境事件和热闹中去。我们应提醒他们注意分寸,别吃亏,但没必要以老经验教训他们,更不应从政治功利的角度细究他们言行与国家某个具体计划之间的利害关系。有些责任是我们?大人?的,还是让我们?大人?承担吧。年轻人活泼、健康就好。“

篇五:官方资料潘汉年杨帆事件的来龙去脉

官方资料潘汉年杨帆事件的来龙去脉.txt你妈生你的时候是不是把人给扔了把胎盘养大?别把虾米不当海鲜。别把虾米不当海鲜。

官方资料:潘汉年杨帆事件的来龙去脉

在这喜庆的一刻,我忽然悲从中来,扑倒在雕像的大理石座上??我想着这个大智大勇、无私无畏、赤胆忠心、为国为民、在27年中出生入死、战功赫赫的真正的人,我想着这个在27年的冤狱中受尽一切诬陷、侮辱直至死亡的真正的人??

27年,多么漫长的一万个日日夜夜啊!

——唐瑜(潘汉年的战友)于潘汉年铜像落成仪式

在战友们眼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市委书记,大上海的第一个“管家”潘汉年是一个英俊儒雅,品德高尚,对党忠诚,待人诚恳,才华横溢的领导。他参加过长征,遵义会议后去过莫斯科,蒋介石西安被扣时宋美龄曾找过他寻求帮助??他有着非凡、传奇的人生履历,却从不居功自傲,从不张扬自己。1955年,他神秘地消失在历史中,成了共和国第一个大冤案的主角。

蒙冤

1955年3月15日,潘汉年主持了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的落成仪式,当晚乘车去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是解决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问题。一些曾受高、饶影响,或与高、饶有过牵连的人先后在会上做了自我批评和交代。毛泽东在会上要求高级干部本人历史上有什么问题要交代的,应主动向中央讲清楚。在会上印发的材料中,有涉及上海市公安局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潘汉年看了材料后,触发了长期埋在心底的一件往事。

那是1943年,潘汉年奉命到上海寻找汪伪特工头目李士群,搜集日伪情报。与李见面后,李突然提出汪精卫现在很消沉,想见潘汉年。潘汉年明知是圈套,但权衡当时的实际情况,从大局出发,决定答应李士群的要求。事后,潘汉年回到淮南根据地没有马上向组织报告,许多书上写的都是“种种原因”,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当时整风运动正值干部审查阶段,饶漱石利用整风反陈毅,说陈毅偏袒知识分子干部,潘汉年怕一时讲不清,把问题复杂化了,也对陈毅不利;二是他怕饶漱石以莫须有的罪名把自己打成特务,成为第二个“杨帆”。作为1925年入党的革命者,他目睹过党在“左”的路线下的种种悲剧,他内心斗争过,痛苦过——他不是不想讲,而是有顾虑。但他不曾料到这一迟疑,将给他带来终生的遗憾和痛苦。

1955年4月2日,经过反复考虑,潘汉年向陈毅详细汇报了1943年会见汪精卫的来龙去脉,和自己长时间未向组织说清楚的原因,并将一份此事的经过情况和检讨交给陈毅转报中央。毛泽东看过材料后批示:“此人从此不能信用。”并做出了立即逮捕审查潘汉年的决定。

罪名

就在递交材料的当晚,潘汉年在他下榻的北京饭店被捕。没有律师可以代他辩护,不能与外界及亲属联系。从这一天开始,潘汉年冤沉大海。

潘汉年作为“内*”的一条主要罪状,是1936年“秘密投靠CC派”,“成了国民党特务”。事实上,潘汉年作为中共谈判代表在1936年至1937年间和国民党的谈判代表陈立夫、张冲等有过多次接触,为党做了大量工作,据此认定他投降没有任何证据;另一条主要罪状是“投靠日本特务机关”。事实是,当时根据中央指示,凡是敌占区的隐蔽系统,都应派人打入敌伪组织,掌握敌方动态,利用敌方力量,掩护革命工作和保护革命力量。应该说潘汉年从事情报工作成绩辉煌——1941年6月21日,德国进攻苏联,第一个送情报的是阎宝航先生,随之潘汉年的情报也到了,事后,斯大林曾发电报对中国共产党出色的情报工作表示感谢;另一次是苏德战争爆发后,在日本是北上进攻苏联还是南下态势未定的情况下,潘汉年得到日本即将南下的情报,对中共中央制定正确的战略起了很大作用。因工作出色而屡受中央嘉奖的潘汉年,不料在50年代,也因此罹祸!

除了见汪精卫,潘汉年还有一个骇人听闻的“罪名”——就是身为分管政法、情报工作的副市长,与当时的上海公安局局长杨帆在一起包庇敌特3300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上海刚解放时,潘汉年、杨帆根据上级指示,采取“以特反特”,在公安系统暂时留用了部分反正特工、变节分子,利用他们深谙内情的特点,让他们戴罪立功。这种策略本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到了“潘杨案”发,却成了两人的弥天大罪。而“3300”这个数字原本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一个干部在闲谈时对华东局敌区工作部部长杨帆开的玩笑,说杨帆做敌区工作和保卫工作善于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手下各色人物俱全。说古代孟尝君门下有食客三千,如今杨帆手下超过三千,并随口诌两句打油诗:“杨公门下三千三,尽是鸡鸣狗盗徒。”当时不过引起一阵哄笑。到了1955年,“3300”成了实数,于是扩而大之,凡是地下斗争时期与潘汉年有过工作关系的人,都成了怀疑对象。

更为离奇的罪名是:“解放后向台湾供给情报,导致二六轰炸”。上海发电厂是在解放前建造的,国民党岂有不知上海发电厂在何处而需潘汉年“提供情报”的道理?

零落

8年幽禁,潘汉年一案迟迟未判。直到196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以“内*”罪,判处潘汉年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期间,潘曾一度被“假释”出狱,与夫人董慧一起被安置在北京团河农场。在一次和朋友交谈中,他说:“我是冤枉的,杨帆也是冤枉的。这些事一时说不清楚,功过是非,历史自有定论。”

1967年5月22日,在江青、康生一伙的操纵下,潘汉年和董慧被重新收监,关押在北京秦城监狱,又经受了长达5年的“审查”。这次坐牢与上次不同,在无休止的折磨下,年已61岁的潘汉年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直到1972年,以原来的罪名,报经当

时党中央批准,潘汉年被永远开除出党,改判无期徒刑,与夫人董慧一起被安置在湖南省公安厅江茶场。1977年4月14日19时54分,潘因病在湖南长沙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去世,终年71岁。不久,董慧也含冤病故于江茶场,随潘汉年而去??

与传奇的潘汉年相比,董慧的生平极其简单。她原本是香港的富家之女,为了救国,十几岁来到延安,与潘汉年相遇结合后,一直随他奔波在生死线上。新中国成立后,没过几年安稳日子,就受潘汉年一案株连被捕入狱,一起生活在另一种生死线上。当她的亲人从香港赶来要将她接回香港时,她拒绝了。她说:“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富强回到祖国,那时才16岁,今年60岁啦!老潘的问题没弄清楚,我不能走!”

昭雪

对潘汉年的问题,“文革”之前,就有人向党中央写信表示怀疑,只是不了了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许多当年同潘汉年一起出生入死的老同志纷纷向党中央反映情况,要求复查潘汉年案件。从1978年11月起,陈云同志曾多?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蟾床榕撕耗臧福唬保梗福澳辏保痹拢橙眨谔致邸豆赜诮ü岳吹车娜舾?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ishi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历史问题的决议》时,廖承志在发言中提出:我和刘晓同志商量过,认为潘汉年问题可以说是个冤案。因此我正式严肃地建议,中央对潘汉年一案要重新审查;与此同时,潘汉年的亲属也多次上书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希望能对潘汉年一案作重新调查、处理。

党中央于1982年8月23日发出文件,向全党郑重宣布:把潘汉年同志写为“内*”,并将其逮捕、判刑、开除党籍,都是错误的。这是建国以来的一个错案,应予彻底纠正。

潘汉年说过,“功过是非,历史自有定论!”只是这定论来得太迟太晚,潘汉年只能笑在九泉了!

人民不曾忘记这位共和国的忠诚战士。哪怕是在“四人帮”专制的年代,也有正直、善良的人为他在心底留着一个圣洁的位置。2001年12月,在一个细雨霏霏的冬天,潘汉年“回家”了!上海福寿园新落成的潘汉年铜像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永久纪念,在这里,一代英魂可以安息了。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