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歇马举人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21:49 字数作文
歇马举人村字数作文

篇一:歇马举人村原创

歇马举人村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大家导游小敏,欢迎大家到歇马举人村。对于“秀才”、“举人”这两个词,我想各位朋友并不陌生。对,这是来源于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能考取举人对古代的读书人来说非同小可,可以说已经是公务员了。今天我们游览的地方可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举人村――恩平的歇马村。 歇马举人村建于元朝至正年间,这里曾经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明清两朝就出现了670多位功名人士,获得了“第一举人村、著名风水村、功名碑林村、教育文化村、健康长寿村、民俗文化村、省级绿色示范村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等美誉。

我们现在所走的路叫功名路,有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之意。走下去,沿途两侧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功名碑,这是明清时期歇马文化教育神圣的见证,亦是我们研究中国科举制度的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信大家对歇马村为什么能出这么多举人感到好奇吧。不用急,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是歇马人教育后代的重要地方——教子台。在过去,村中凡犯了错误的人,村长就把他叫到大祠堂,接受德高望重的长者的批评教育,俗称“众算”,然后再将他带到功名碑林前,跪地思过,知耻知羞,以英才为楷模,发奋向上。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学谷制”,凡是读书者每年发给稻谷六箩,秀才者12箩,举人24箩,还终生享用,这个制度一出来,激励着歇马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刻苦攻读,因此功名人士不断涌出,所以说,歇马能出这么多人才,跟着教育制度是分不开的

刚刚我们参观了歇马人秉承“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祖训去教育及行尊师礼的重要场所——孔圣坛,现在来到了八大旗杆夹,这是明清时期歇马人为该村八位官居四品以上或受皇帝特别嘉奖的功绩显赫的八位族人而设立的,旗杆夹由旗杆墩,功名碑石,旗杆,斗,功名旗和任务简介组成。旗杆夹是一种功名荣誉的标志,是歇马村对外宣示显赫的名片,更重要的是对后人起到激发向上的作用。

现在我们到的地方叫励志园,它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励志台八根柱四面均用篆、行、楷、隶四种字体刻凿带“志”字的名言警句,激励人们立志向上,努力成才。“仁”字墙则要求人们以儒家的“礼义廉耻、忠孝信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衡量自己,正直为人,报效国家。

现在我们就从举人巷“钻肠穿肚”,一睹歇马村场的神奇奥秘。歇马人注重风水,相传村场格局是按风水大师赖布衣勘定的雄马形状建设的,我相信大家都看到村场房屋建设参差不齐,我想知道大家还看到了什么?对了,这位游客很细心,发现村中的巷道大小不一,宽窄不一,这宽的巷道叫男人巷,窄的巷道叫女人巷;女人巷供女子平时出入,乘凉,闲聊,男人巷一般不准行走,是封建礼教下男尊女卑的缩影。

好了,我们参观了奇特村场、玄武坛、烈女碑,基本上把举人村游览了一番,不知大家有多少收获呢? 歇马人世代以“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的祖训为强大动力,大力发展经济,为发展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他们大兴学堂,尊师重教,设立了“学谷”奖励。读书人相互竞争,学风蔚然,故文武人才辈出,创造了歇马教育史上的奇迹。相信大家游览过景区后一定有极大的收获。借歇马灵气,在这里我代表全天下的白马、黑马、斑马、海马、河马以及奥巴马祝大家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龙马精神,马到成功。

好了,我的讲解结束了,谢谢大家。

篇二:东成镇德育教育基地——歇马举人村2011-11-21

参观东成镇德育教育基地——歇马举人村

11月21日,在镇政府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组织学生会干部参观了东成镇德育教育基地——歇马举人村,让学生亲身了解有着全国文明村、绿色生态村、健康长寿村、教育文化村、民俗文化村等美誉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元代古村。

歇马是恩平有名的风水村,相传是著名风水大师赖布衣点建的。其风水格局是“前展四台后枕三嶂,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龙戴天池,玉带缠腰”,是大富大贵、永无灾劫之格。事实上,仅明清两朝,该村就出了功名人士670多人,故被誉为举人村。

歇马的另一特色是其独特的“马形”村场。歇马举人村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是一个“雄马”形的村庄,分“马头”、“马颈”、“马腰”、“马肚”、“马尾”。“马头出高官,马尾出富商”。而村中的下水道、巨型卵石、池塘都好似“马”的器官,使整个“马形”村场活灵活现。而在“形似骏马”格局下,也被打上了封建时代烙印。男尊女卑的巷道、富贵穷贱的房屋都能让你感受封建时期的文化。 下午14:30,我们学校学生会干部向歇马举人村进发,不到十分钟的车程就到达目的地,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下了车,排着整齐的队伍,陆续进入歇马举人村。同学们每到一处,无不睁大一双双好奇的眼睛观看他们从没有看到过的情景,亦为恩平有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元代古村而感到自豪。

本次专题参观学习,同学们开阔了眼界,增强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相信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下,同学们会更加勤奋学习,为放飞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

孔钊平副校长作参观前的讲话

第一站:

孔圣坛

歇马传说

励志园

私塾学堂

女人巷

烈女碑

集体留念

篇三:前清举人

前清举人——成可贞

成可贞,派名善永,号慎亭,官印可贞。洪港镇枣园村坳下人,生于公元一八三九年(咸丰己亥)。出身贫寒家庭。未满三周岁慈母朱夫人辞世。祖母王太夫人口哺作乳,抚其成立。先父必达公,隆师重道。家虽单寒,坚志作养,八岁上学。二十四岁进秀才。三十七岁中举人。五十七岁选授汉川教谕。六十二岁,以丁父忧,奉讳回籍守孝。六十七岁,选授均州学正。他自任职以来,属守官箴,待士以恕,待役以宽,毫无官场气习。他若返家探亲,总要到全湾各家各户,不论贫富或单身,都要亲自去问安。清朝末期,兴西学,废科举。因年高体弱,辞官回籍退休。他对后人的教育很严明,他说:“一个家庭,就是一盏灯,要它长期明亮不熄,只有不断加油;一个家庭要想多过几代不灭,千万不要损人利己,能帮别人忙的尽量帮,好事可多做,坏事切莫为”。他行将就木时,诫留子孙,还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云:“修德惟君子,明刑是所怀,届真罗法网,常恐惹祸胎。屋漏终无愧,徒留志未栽。百锾参肺腑,三尺付心斋。麦里爻辞系,夏台口实来。圣朝培养士,钥俊庆多才”。由于他生前留有厚德,后裔枝繁叶茂,有一百多人,其中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中专生有十多个。分别在各条战线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先生一生事迹很多,难于尽言,仅简言以记之。

二十九世孙 克光撰文

篇四:末代举人郑浚

末代举人郑浚

郑浚(1870—1939),字哲侯,崆峒区草峰镇夏寨村郑家洼人。

郑浚幼年时家境贫困,但他聪慧好学,一边在私垫读书,一边帮家中耕种放牧。他14岁考入平凉柳湖书院,因无钱上灶,自己搭灶做饭。由于他天资聪敏,加上学习刻苦,不久就以文章出众而受师生钦佩。18岁,初应试未中,就回家当私垫教员,边教学边苦读。

功夫不负苦心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3),适逢“庚

子—辛丑”,清王朝举行最后一科考试,31岁的郑浚到兰州参加乡试,以《政在养民义(议)》考取第10名举人,成为崆峒历史上清末最后一位举人。中举后,他被任命为四川直隶州州同。赴任不久,辛亥革命爆发,郑返回故乡参加了中国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11月,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郑浚任中国国民党甘肃支部平凉分部部长。这年年底平凉县议会成立,郑被推选为议长。第二年夏,郑浚出任甘肃省议会秘书长,兼任国民党甘肃省支部创办的《大河日报》总编。当时甘肃督军张广建鬻卖官爵,排除异己,挑拨回汉关系,欺压人民,郑浚常在报纸上予以揭露。张大怒,密令便衣乘夜间用卑劣手段威胁恫吓,郑不畏强暴,仍口诛笔伐,联合倒张,颇得社会赞许。同年后

季,郑被甘肃省教育司任命为省立第二中学(今平凉一中)首任校长。郑到任后,施行新学制,定中学修业为4年,聘用德高望重者任教,筹集资金补茸校舍。民国3年

(1914),柳湖遭兵侵扰,郑多方周旋,迁校址到旧考院(今一中校址),使学生有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

民国4年,郑浚再次步入官场,被任命为环县知事。这年天降冰雹,粮食绝收。郑不顾官粮主事者的阻拦,将数百石存粮全部用于救济灾民。环县地广人稀,地瘠民贫,常有土匪窜匿劫掠,郑设法诱匪首郑青山伏法,境内得以安宁。3年任期满后,乡民曾赠万民伞并立碑以褒其功。 民国12年(1923)8月,郑浚当选为甘肃省参议员,到北京参加总统选举,时值曹锟贿选,给郑以金银,被郑拒绝。此后,郑曾任甘肃烟酒总办兼甘肃省银行行长、甘凉道尹、甘肃省民政厅厅长等职,以奉公便民,受人称颂。民国17年(1928),平凉县教育界进步人士刘心安、胡师文等人被捕,郑主持正义,奔走营救,终于使他们获得自由。民国18年(1929),大下大旱,出现了罕见的饥荒,郑率先参与救灾活动,他自定规程,以每斗粮米减价二成出售,购者每人日限一斗。有拿钱买不起一升粮米者,收钱给粮一升。他整日坐视监督执行,救了众多人的性命。

郑浚心底善良,晚年受戒皈依佛门,虔诚修善,加之他几十年从政的威望,致使信徒陡增,曾一度出现“佛化平凉”之巷议。郑浚一生简朴,死后亲属依其嘱,简葬于崆峒城东宝塔之南山台地上。他生前居住过的街巷,被人称为举人巷,至今沿用无替。

举人巷门牌

歇马举人村

举人的老宅

举人家乡重教育

篇五:家 乡 的 传 说

家 乡 的 传 说

在我的老家四川省南部县,农村的小孩上学的时候,都喜欢在胯下夹一根竹棍当“马”来骑。这,源于李子来骑竹马的传说。 李子来,名先复,字子来,四川省南部县枣儿乡人,清康熙十一年举人。传说,李子来读书的时候,学校离家很远,而且所走的道路都是乡间泥泞小路,但是,李子来读书一直非常刻苦。很多次下雨的时候,李子来都要拿上一根竹棍以防滑倒。

一个雨天,李子来照例拿着竹棍去上学,出门的时候,因为需要弯腰捡东西,就把竹棍夹在胯下。当他出门的时候,胯下的竹棍突然变成一匹骏马,载着李子来奔向学校。

传说是李子来刻苦读书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上天为了让他好好读书,就把竹棍变成了骏马。

后来,李子来考中了举人,官至工部尚书,流芳百世。后来,因为李子来骑竹马的传说,家乡的孩子们上学的时候,都喜欢骑一匹“竹马”。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