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题秋江独钓图的感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26:31 字数作文
题秋江独钓图的感受字数作文

篇一:题秋江独钓图解析

入情入境,感悟诗意-----《题秋江独钓图》教后记

2011-09-19 08:03:44| 分类: 教学相长|字号 订阅

入情入境,感悟诗意-----《题秋江独钓图》教后记

按预想今天本该上练习一的“语文与生活”部分,但当看到“诵读与欣赏”的内容后,临时改变了主意,因为此次“诵读与欣赏”部分是王士禛的《题秋江独钓图》,一方面自己很喜欢,另一方面正好昨天还在跟孩子谈起平时不妨多看些传统的东西。本来是计划一课时要讲完“诵读与欣赏”和口语交际部分的,升入五年级练习中用“诵读与欣赏”代替了原本的“读读背背”,可见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不仅要求会读会背,更要会欣赏品读,所以最终还是决定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带领孩子一起来欣赏古诗,体会诗意,虽然花了一晚上的时间重备教案,但自己内心却很高兴,因为可以教学所喜爱的古诗。

设计教案时一直很犹豫要不要把生字教学放入其中,这首诗虽简单,但其中有几个字还是比较难写的,自己也想过在理解字词时穿插生字教学,但个人觉得古诗欣赏是一种连续的情感体验,讲完生字固然可以回归到古诗上,不过情感的连贯性就会有所破坏,而古诗之所以感人,引人深思正是因为古诗所表现出的意境与情感流溢,所以最终自己没有把生字的教学加进去,而利用其他时间进行了生字掌握情况的检查。

关于这首古诗,课本是这样要求的:“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你有这样的感受吗?”,在教参中又有“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呈现‘一幅画儿’,并用自己的话把头脑里的画儿说给大家听。说的要求不要太高,更不要整齐划一,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对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的领悟。”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 想象画面,体会诗意。2 关注诗人,感悟诗境。3 比较阅读,加深感受。 1 想象画面,体会诗意。

《题秋江独钓图》是一首题画诗,所以在教学伊始,齐读诗题后请学生自己再读一读诗题,说说自己从中能发现什么信息。在学生提到“这是一首写在画上的诗时”教师相机补充关于题画诗的介绍,由此引入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来。接着指名读古诗,目的在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然后请学生

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为了让学生更易走进古诗,在学生想象画面时,我以琴箫合奏的《欸乃》为背景音乐,进行教师范读。在接下来的交流阶段,主要是从看、听两方面入手来理解诗意,因为“诵读与欣赏”的重点不在翻译诗句,而在欣赏,因此学生的述说只要能大概说出诗意即可,没做过高要求。在学生讲述画面时相机理解一些字词,如蓑、笠、丝纶等。蓑和笠利用图片来介绍,并重点突出蓑和笠各可用草、竹制作,虽然没有生字教学,但二者材料与两个字的偏旁密切联系,给学生留下一个印象,在后面的生字教学中就会容易许多。

2 关注诗人,感悟诗境。

《题秋江独钓图》主要表达了诗人两种心境,即孤独寂寞和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即孤独又怎会自得呢?我想在体会诗人心情时,学生不一定能感悟到这两种相对的心情,因此在教学时我分为两部分来感受诗人心境的不同。

第一部分:孤独寂寞。这种心情古诗中即有所直接体现,全诗八个“一”这都是“独”的体现,一个“独钓”更是点出了孤寂之情,学生感悟起来并不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直接问学生古诗所描绘的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课堂反馈也是学生很快就能说到“孤独”等词上。向学生补充春愁秋思,古人常常吟诗作赋的小知识,告诉他们诗意即诗人心意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指导,这样学生在读时就生动了许多。

第二部分:逍遥自在,怡然自得。这一层感情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那份逍遥呢?我是这样做的。1 联系曾学过的古诗《小儿垂钓》来提问:小小孩童尚且“怕得鱼惊不应人”,王士禛江边独钓,却又是喝酒,又是放声高歌,难道他就不怕把鱼儿吓跑吗?经过前面的情感体验,学生基本能回答到诗人不是为了钓鱼而钓鱼,有一学生还说出了“他钓的不仅仅是鱼,而是一种心情。”这样的回答,真是令我惊喜。欧阳修曾说“醉翁之意不在酒”此诗中便是“钓翁之意不在鱼”了,由此引入感悟诗境的第二步,也就是引入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情。通过补充资料学生了解到王士禛不仅文学成就高,为政也颇有政绩,另外又讲了康熙赐王士禛亲笔书画的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王士禛的人生几乎可谓是一帆风顺。这时再让学生读古诗后两句,学生能答出自己读出了高兴之感,为什么诗人会有些高兴呢?再接着问下去,学生就知道他面对的一江秋水,其景宽阔,内心也很开阔,才会有逍遥之感。重点是理解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一江秋水为一人

所独享怎能不自得,怎能不逍遥。

3 对比阅读,加深感受

《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很自然能联想到曾学过的《江雪》一诗。二者都写渔翁独钓,也都写到了孤独之意,但二者的孤独却不经相同。因此最后一环节,我设计了古诗对比,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体会《江雪》所表达的诗情时,同样采用了补充背景资料的方法。在知道柳宗元曾经革新失败,备受打击之后,学生很容易能感受到柳诗中的孤独更透着一丝悲痛与愤怒,而王诗则是孤寂中兼得逍遥。最后分组朗读两首古诗,再次巩固情感体验。

其他: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诗便要有画,给学生出示什么样的画去欣赏呢?书上的插图是诗意的直接体现。但这是一首题画诗,想来想去,还是决定给学生看原画,水墨画更富有灵性,意境深远与诗相得益彰。在网上搜索了一番,只有一张整体图和部分局部图,图画太大,整体图只能看出画幅的大小,局部图也比较模糊,本来担心学生会不感兴趣,也有些动摇要不要选择一幅清晰且意境接近的清晰图画代替,没想到课堂上学生似乎很感兴趣,于是趁机又说了点国画的东西,虽然是很浅显的内容,但能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传统文化我也很高兴。

篇二:题秋江独钓图

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听两节课的思考

江都市郭村镇二姜小学 田小秋

《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是清人王士禛的诗,构思精巧,语言平实从容,却难以掩饰诗人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内心。这首诗被安排进苏教版第九册练习1·诵读与欣赏。笔者听了两位老师以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这首诗,带来颇多思考。

片断一:

师:接下来(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题秋江独钓图的感受)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有趣的小诗(投影出示《题秋江独钓图》)。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自由朗读。

生:诗里用了九个“一”。

师:一共28个字,居然有九个“一”!感觉啰嗦吗?看来这位诗人的确非同一般,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朗读古诗。

师:这首诗很简单,诗后还有一些注释。大家自己读读,同桌之间也可讨论讨论,看看自己能不能读懂。

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交流。

生1: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渔人独自在一条小船上钓鱼。

生2:他一边钓鱼,还一边喝酒。

师:喝酒!喝酒说明他怎样?

生3:他当时心情很愉快,因为他不仅喝了酒,还“高歌”了。

师:高歌,唱歌的声音很响亮,看来心情似乎的确不错。大家见过钓鱼的人边钓鱼还边唱歌,甚至还喝酒的吗?

生齐:没有。

师:那你觉得诗中的渔人是去钓鱼的吗?

生:他不是去钓鱼的。诗的最后一句是“一人独钓一江秋”。

师:他不是去钓鱼,他也不在乎能不能钓到鱼,那他为什么还去呢?他在乎的是

什么呢?

生:他在乎的是秋天这美丽的风光。

师:流连美丽的山水。

生:他喜欢这里的安静,美好。

师:讲得好!一人独钓一江秋!(特意强调“独”字)

生:他可能遇到一些烦恼,到这里来静静的,所以他说自己有点孤独。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认为他应该是快乐的,这会我们发现,快乐的渔人却没有一个朋友陪在他身边,难免有些淡淡的哀愁。哪位同学能把这复杂的感情送进去,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

生朗读古诗。

生背诵古诗。

这位老师处理这首诗的落脚点显然是个“情”字,披情入境,由境生情,直指诗歌内核。对教材的处理简洁、快捷,达到了“诵读与欣赏”的目标。紧接着我听了第二位老师的课,对这首诗,他采取了不一样的处理方式。

片段二:

师:同学们听过王士禛这人吗?(边板书:王士禛)他是清代的一位大学者。他根据一幅画写了一首诗。(投影出示《题秋江独钓图》)

生自由读古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而且这首诗本就是根据一幅画所写,我们理解它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还原成一幅画。好好读读,看看你从诗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古诗。

生1:我看到了一位渔翁在钓鱼。

生2:这位渔翁带着酒来的。

师:这是位什么模样的渔翁?

生3:他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坐在一只小船上钓鱼。

师:讲得具体多了。谁能用几句流畅的话讲讲你想想到的画面?

生:一位渔翁,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一人在一条小船上钓鱼。他很爱喝酒,时不时会喝上一口。他也很爱唱歌,过会儿就会唱上一曲。

师:想像很丰富,让画面动起来了。这是什么季节?

生齐:秋天。

师:天气如何?

生:下着雨。因为他穿着蓑衣。

师:再想象一下,河边长着些什么植物,天空又是怎样的情景?我们小组里讨论讨论。

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师:让我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仔细看看这幅图,谁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幅图?

生:已是秋天了,天上下着蒙蒙细雨。河边的芦苇随着风雨轻轻摇摆。一位渔人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一人坐在漂在河中央的小船上钓鱼。他的身后放着一只酒壶,他肯定已喝了不少。不时,他还会高歌一曲。天空中,几只大雁徐徐向南飞去。

师:北雁南飞,秋雨潇潇。给我们感觉有点哀伤。既然这样,他又为何“高歌”呢?

生:他想靠唱歌来让自己快乐一些。

师: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位渔翁此时心里的感受?

生朗读古诗。

生背诵古诗。

这位老师的落脚点显然是个“说”字,说内容、说意境,似乎与片断一达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

同样的诗歌,两位老师上出了不一样的内容:一个侧重于整体感悟,情感的熏陶;一个侧重于说话能力的训练。表面上看,两节课的课堂气氛、效果都不错。两位老师都比较好地让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受了诗的意境,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两节语文课都是好课。如此思考,岂不是又没有了标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自然就应有学习它的科学规律可循,这两节课孰是孰非?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究竟该上什么?

这首诗安排在诵读与欣赏中,诵读、欣赏既是目标又是手段。第二位老师的眼界明显要更开阔一些。他的眼光并没有狭隘地停留于理解、朗诵这首诗,停留

于这节语文课上。他令听课的我强烈意识到他只是把这首诗当做了学生学语文的一个范例。理解、朗诵这首诗,是这节课的目标,但不是终极目标。紧紧抓住一个“说”字,做足了文章:学生说出了诗歌内容,说出了诗歌意境,说出了个性理解。“说”,表面上看是老师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手段,实则这首诗成为了老师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个 “例子”。对于学生漫长的学语文的经历而言,有这样的意识,才是一个语文老师该有的。应该说,在这节语文课上,我看到了学生说话能力的生长。

“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感受作品内涵有机融合,一直是上好语文课的指导思想。个人觉得,小学阶段我们更应该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语文课还是应以培养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为主。我们备课的眼光不能停留于一篇课文,一节语文课,我们要跳出课堂看到该如何促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逐步形成。面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根据不同的课文,老师要善于发现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或说话、或遣词、或谋篇??

那样的课堂,更扎实,更有效。

作者地址:江都市郭村镇二姜小学 田小秋

邮编:225223

电话:13852793651

E—mail:tianxiaoqiu1980@yahoo.com.cn

篇三:题秋江独钓图

《题秋江独钓图》教学设计

推荐准备: 板书 诵读与欣赏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禛

一 导入

1 师:你发现了吗?这学期,练习中的“读读背背”变成了“诵读与欣赏”,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会诵读,更要学习去欣赏,去品味。

2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清代王士禛的《题秋江独钓图》。

3 齐读课题

4 再读读诗题,你从诗题中能获得什么信息?(可标示出“题、画”二字)

5 PPT简介并板书:题画诗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清·方薰曾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

二 学习古诗

1 过渡: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王士禛的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

2 指名读

3 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师配乐朗读)

4 生交流反馈

(1)渔翁:这是一位怎样的渔翁?(蓑、笠、)

(2)垂钓:从哪里能看出他正在垂钓?(丝纶、钩、独钓)

(3)高歌独饮(理解:樽古代盛酒器具)

5 一叶扁舟,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位渔人,他一面唱歌,一面喝酒,在这茫茫秋江之上独自垂钓,这样的一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相机板书 : 孤独寂寞)

6 古人感情细腻,春愁秋思,常常吟诗作赋,诗意即是诗人心意的体现,让我们再来感受一番王士禛内心的孤独与寂寥。(配乐朗诵)

7小小孩童尚且“怕得鱼惊不应人”,王士禛江边独钓,却又是喝酒,又是放声高歌,难道他就不怕把鱼儿吓跑吗?

8 是啊,此翁之意不在鱼。想要真正读懂一首古诗,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诗人的背景资料。补充 :

王士禛,字子真,号阮亭,晚号渔洋山人。王士禛出生在一个时代官宦家庭。他5岁入家塾读书,6、7岁的时候读《诗经》,15岁就有诗文出版, 17岁应童子试,三试皆是第一,22岁入都考中了进士,文名渐著。23岁游历济南,他邀请在济南的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当时被文坛称为“秋柳诗社”,从此闻名天下。王渔洋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绩,一生飞黄腾达。 9再读古诗,除了独孤寂寞,你还能品出别的情感吗?(逍遥自在,怡然自得)

10 引:对诗人来说,虽是一人垂钓,但却是“独钓一江秋”,一江的秋色全为自己所独享,再伴着高歌清酒,仿佛一切的烦恼忧愁都随着这一江秋水而流逝,这种逍遥自在,诗人自然是怡然而自得。

11 再读古诗,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与之前不一样的感情。(指读—齐读)

12 即是题画诗,自然有画为伴,让我们来一起欣赏王士禛的这幅《秋江独钓图》。

13 师:因为年代久远,画面已看不清,但透过这几幅细节图,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山水之间的清幽雅淡,以及流溢出的那份逍遥却也孤寂的诗境。

14 最后让我们伴着琴曲再次走入那诗中之画,画中之诗吧。(齐读)

三 延伸拓展

(一)《江雪》

1 王士禛的这首写江上独钓的古诗让你想起了哪首古诗呢?

2 同写独钓,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时间、景色、心情)

3 王士禛的《题秋江独钓图》虽是孤寂却也逍遥,柳宗元的《江雪》表现出的也是这样的心情吗?(不是)

4 补充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关心人民疾苦,力主政治改革,可是却遭到了当权派的打击和排挤。他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九月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又被贬永州司马,十一月到达永州。这对33岁正当盛年的改革志士来讲,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元和元年(806)正月,唐宪宗改元大赦,而八月有诏柳宗元等八司马“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加上战友王叔文被赐死,另一战友病死在贬所,八司马之一凌准因忧愤而死,柳宗元的母亲来永州不到半年就逝世。可是,他的政敌仍不肯放过他,几次派人对他的住所放火,导致他身体受到严重的摧残,这真是集国忧、家祸、困苦于一身呀!

5 柳宗元的《江雪》所表达的孤寂中还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悲愤、痛苦、苦闷)

6是啊,人生经历不同,心情也不同,诗情自然也不同,让我们分组读两首古诗,体会下两位诗人不同的心境。

篇四:五年级《题秋江独钓图》教学设计

五年级《题秋江独钓图》教学设计

五年级《题秋江独钓图》教学设计

一蓑⑴一笠⑵一扁舟,一丈丝纶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注解:

① 蓑(suō):蓑衣。用草编织成的古时渔家、农民的防雨草衣;

② 笠(lì):笠帽。用竹篾或芦秆篾片编织的帽子,也是渔家、农民防日晒、防雨淋的帽子。

③ 丝纶(lún):即丝织编成的钓鱼的丝线。

《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教学目标:在对比阅读中,体会《题秋江独钓图》和《江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过程: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王士禛的诗《题独钓秋江图》。诗会读吗?诗中的词语意思懂了吗?诗句的意思懂了吗?阅读古诗,只懂得诗的意思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善于读到诗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怎么读呢?老师教你一个办法:对比阅读。

2.在柳宗元的一首诗中,也出现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握鱼竿的渔翁。这首诗叫:江雪。

【出示古诗:江雪】

请你读读这首诗,回忆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交流。(这首是写的是冬天的景象。主要写了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握鱼竿的渔翁。)

谁来读这首诗。指名两三名学生读。

3.老师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请你把两首诗放一起读,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

(悲伤、孤独)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一人独钓一江秋。

从孤、独、灭、绝和“独”字做比较,请同学分别读这两首诗,能体会其中的孤独、悲伤吗?

4.同样有悲伤和孤独,但是,两首诗还是有所区别的。请你默读这两首诗,诗句的语境,你们发现不同在哪里?

(1)季节的不同,作者的孤独状态有所不同

(2)作者心情的不同。

5.总结:阅读一首古诗,我们可以找同一类型的古诗进行比较着读,我们就更能读懂诗向我们所传递的内容,比如情感,不如道理。谁能把这两首古诗在最短的时间内背下来。

交流背诵。

6.与不同的诗做比,你就会收获不同的阅读感受。再去收集更多关于描写“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握鱼竿的渔翁。”的古诗。

篇五:练习一(第二课时)

太平镇明德小学

五年级语文科第九册导学案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