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教师高尚灵魂的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35:12 体裁作文
篇一:七年级(下)诗歌鉴赏检测题)教师用
七年级诗词鉴赏(下)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
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
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情怀。
(2)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
内容。
(3)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 的特点。第五六句的心情。
(4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5)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7)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答案:1、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3分,如果不注意到诗中还有“古寺、禅房、钟磬音”,可能会填“向往大自然”或“热爱大自然”之类,
此类答案给1分)2、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3、①清幽;(或清静、幽静)②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 4、提示:围绕“反衬”“以声衬静”来答。 不矛盾。 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衬静”的妙处。5、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6、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7、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
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1)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
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2)“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3)三、四两句诗实际在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做人的道理? 答案:1、D 2、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3、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
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分别概括诗中孤雁和野鸦的形象特点。
篇二:第二阶段八下诗歌鉴赏练习(教师版)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对该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惆怅之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2.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3、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4、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B )
A.首联,诗人回顾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心情酸楚而愤懑。
B.颔联用“烂柯人”之典表达了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
C.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沉舟、病树”呼应了首联。
D.“长精种”即振作精神,写出了诗人的乐观、豁达。
5.对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本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所作。全诗感情真挚,浓郁中见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颔联运用了一个典故“闻笛赋”,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C.颈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诗句富含哲理,具有普遍意义。
D.尾联是本诗的点睛之笔,“长精神”三个字,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6、下列对诗中相关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
A、“酬”是酬答的意思,“二十三年”指白居易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九月被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被召回,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谪。
B、“闻笛赋”指晋朝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怀念被贬害的朋友。
C、“烂柯人”指晋朝人王质。诗人用这个典故是表达人世沧桑之感。
D、“听君”中的“君”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宇乐天;“歌一曲”指自居易所作的《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
二、《赤壁》杜牧
1
2、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3、对《赤壁》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一、二句以古战场的遗物想到周瑜在赤壁一战的胜利。
B.后两句是假设的一种情况,第三句前省略了一个“如果”。
C.后两句写周瑜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的,其中末句暗示周瑜取胜后的得意。
D.全诗隐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4、诗中的“周郎”是谁?“东风”指什么?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
三、《过零丁洋》文天祥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3、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
D.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科举入仕和大战告捷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B、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D、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5、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入仕途和起兵抗元。
B颔联极写山河破碎,局势危急,就如同“风飘絮”、“雨打萍”一般。
C颈联概写起兵抗元始末,诗人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D尾联直抒胸臆,“谁无死”一句表达了诗人以死殉国的忠贞气节,“照汗青”一句表达了诗人的高尚情操。
四、《水调歌头》苏轼
1.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化用杜甫《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几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但不能透露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5、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6.下列对本词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D )(这是在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A.本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交代写作缘由。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照应了小序说的“欢饮达旦”。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旨在表达词人对圆月满腹怨恨之意。
7.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词人最终领悟到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词人最终领悟到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D.全篇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杜牧的咏史诗,是晚唐诗坛的一大艺术成就。除《赤壁》外,他还写过《过华清宫》等咏史诗。
B.《山坡羊 潼关怀古》这首宋词,抒发了作者对朝代更迭兴衰的感慨,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C.《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千古传诵。
D.《水调歌头》中作者以月抒怀,既表现了词人对社会的不满,也体现出其心胸豁达、毫不悲观的性格。
9、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A.这首词是写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B.上阕写作者“欢饮”时的想象,下阕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C.词中把“天”和“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时间的推移夜已变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词。
10、诗词中常见用典。仔细阅读下列诗句,其中不含典故的一句是( C )
A、怀旧空吟闻笛赋 B、东风不与周郎便 C、自将磨洗认前朝 D、铜雀春深锁二乔
五、《行路难》李白
1、 这首诗充满了隐喻,诗人借乐府古题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望中仍怀有希望 。诗人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愿望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在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消沉苦闷转至满怀豪情,全诗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历程。
2、 在“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中,诗人把“冰塞川”“雪满山”比喻成什么?作者这样作比,有何好处?
比喻世道险阻。用“冰塞川”“雪满山”作喻,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3、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了作者希望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4、 诗中有哪些典型动作细节描写?揭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停”“投”“拔”“顾”四个动作细节描写,揭示了李白内心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5、 联系全诗,说说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的理解。 这一首诗表达作者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他相信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实现宏大的理想,这句诗写出了诗人悲愤中的豪迈,失意中的希望。
6、 结合全诗来看,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作者豪迈乐观,积极进取的旷达胸怀和理想抱负。
7、从标点符号使用的角度,分析下面诗句抒发的感情:“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两个“!”对自己所遇困境发出深深感叹,一个“?”表达疑惑、苦闷和不平。
8、对全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是直接表述心态的诗句。)
A.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矛盾苦闷心情,但对个人前途仍怀着美好的期待。
B.诗歌中交织着希望与失望,苦闷与向往的矛盾。深感成就功名的艰难,又不甘心处于寂寞下流,但诗中没有直接表述心态的句子。
C.“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心态,又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诗风。
D.“欲渡”二句表达途穷时的苦闷,“闲来”二句表明自己成就功名的志向难以忘怀。
9.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10、下列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B.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反映作者积极处世。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
D.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选出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 A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言风之大,“卷”走“三重茅”写受害之重。首句切入主题,直抒叙事。
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是诗人对当时世风衰薄的写照。
C.“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了诗人不仅由于自己生活的困顿,也是因为战乱给国家带来的损伤,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
3.赏析无误的一项是( B )
A.“风怒号”从视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听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包含的历史事件是唐朝的藩镇割据。《石壕吏》也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
C.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这首诗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与“诗圣”的风格格格不入。
D.本诗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致死不悔的决心。这种炽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4、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和战绩,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角体现“歌”的特点。
5、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 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 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6.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理解:这句话说明南村的儿童思想素质不高。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理解:布衾多年未换,以致被子冰冷似铁,说明家境贫寒。娇儿睡相不好,多少也与“布衾冷似铁”有关。 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理解:前一句写作者自“安史之乱”以来,因为心系家国,早已不能熟睡。后一句一语双关。“长夜”既是实指当天的情景,又暗指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何由彻”,意味深
长,写出了诗人深深的叹息: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尽头?7、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C )
A.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
B.第一节五句,诗人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表现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C.第二节五句,是对第一节的补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D.“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
8、诗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是烘托出诗人悲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 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这首诗从形式到内容上应属于( A )
A、叙事诗 送别诗 B、写景诗 叙事诗 c、边塞诗 自由诗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B )
篇三:十句触动心灵的诗句
? 十句触动心灵的诗句
(0) 转载
评论(0) | 阅读(564)
“1.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的境遇,很多的人,都还如初见时的模样该多好呀!若只是初见,一切美好都不会遗失。
很多时候,初见,惊艳;
蓦然回首,却已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2.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泉水就要干涸了,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唾沫来喂养对方,但是,与其这样,还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存在。
很多时候,我们谴责“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是从理智的角度来说,这是对的。与其两个人一起受苦,不如相忘于江湖。
“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简简单单一句话,道尽了古今多少人的愿望。
就像那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其实啊,人生在世,求什么呢,若有一个人,愿意与你生死相随,这一生,也就够了。
“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永远是这样,人的心啊,看过辽阔的大海,就看不上寻常的小溪小河了,去看过巫山的云,就不觉得其他地方的云是云了。
所以其实不要太早遇见好男人/好女人,因为万一捉不住他/她,你会一辈子都活在这句诗句里。
“5.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心爱的人早就不知道去哪了,桃花却依然是微笑地在春风中绽放。
以笑映悲,很不错的手法,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百度搜索的名字,便是由此诗句而来。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不断寻找的她,却总不见其影踪,蓦然回首,才发现她其实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
“7.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现在回想,旧情难忘,犹可追忆,只是一切都恍如隔世了。
一个“已”字,可怕至极。
若非当初年少无知,何至如此!
“8.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哪怕是苏轼那样的豪迈男儿,对着亡妻的坟墓,也只有感伤的份。
苏轼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流传千古,陈奕迅一首《十年》,竟也可风靡一时。十年是一个恰好的跨度,看似不长,却足以让一个呱呱婴孩变成一个懂事孩儿,足以让一个满怀热血的青年变成一个老谋深算得过且过的平凡人,
足以让一个正值壮年的中年人步入人生的晚期。。。。。。
“9.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我最害怕的一句,若是不见也就罢了,若是相见,却互不认识,就这样在岁月里蹉跎地擦肩而过,那该是多么令人心碎的一幕。。。。。。
“10.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过后,回首走过来的路,才发现也不过如此。
只要你坚定前进的方向,或者说,归去的方向,那你又何须去管他路途上是风雨还是晴天。
(0) 转载
篇四:《咏物诗四首》教师版
石北中学高二语文研学案 编号:11 课型:新授课 日期:2013年4月1日_11《咏物诗四首》拓展阅读(讲稿)
主备人:阴迎新 协备人:陈丽娜 高___级___班 第___组 学生姓名:_______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在能够初步鉴赏诗歌、掌握答题模式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模式,通过对四首诗歌的学习,进一步熟悉鉴赏诗歌的方法和答题模式。
【研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五步法”,掌握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
【自主研学案】
【课前导学】:
一、 何谓咏物诗?
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象等。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二、鉴赏咏物诗的步骤:
1、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3、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5、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三、技法探究: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课内诗歌鉴赏】:
(一)阅读《咏物诗四首》,填写下列表格:
(二)《子规》“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一联,俗中见奇,翻出新意,说说此句“新”在何处?本诗借咏子规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参考:此诗开始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但这一联以反诘的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写出了人世不平,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意,显得新奇感人,寓意深刻。
借咏子规抒发了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委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三)《葡萄》一诗中“物”与“志”的契合点是哪几句?并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参考:“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两句。要想结出丰硕的果实,需要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多加扶持。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果实。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友张署的。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也被贬。元和无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途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
言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四)“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牡丹,表现了牡丹什么特点?
参考: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正面描写牡丹。“国色”诗人把牡丹比喻为国中最美丽的女子,写出了牡丹的姿色远在其他诸花之上。烘托出牡丹的高贵富丽。“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位置。“动京城”写出了时人对牡丹痴狂般的态度,反映了牡丹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小松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说明什么道理?
参考: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课外诗歌拓展鉴赏】
(一)猜猜下面诗歌所咏为何物?
其一:不论平地与峰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 )
其二:千行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云 )
其三: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白莲 )
其四: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菊 )
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
其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
(二)鉴赏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参考:“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2、试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诗以柳自喻,自伤迟暮。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3、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4、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5、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参考: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6、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参考: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
【课后知识补充】
一、咏物诗的类型
1、“托物言志”型。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
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如: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此诗作于作者上疏论事遭诬下狱期间。西陆:秋天。 南冠:囚徒。玄鬓:蝉。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2、“借物抒情”型。在这类咏物诗中,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
二、咏物诗的整体解读——三读
1、读标题
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山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小松》(杜荀鹤)。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2、读作者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出身寒门,因才高位卑,愤激之情,时见纸上。《在狱咏蝉》就是作者在上疏论事遭诬下狱期间写的愤激之作。“知人论世”还应充分了解作者的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趣味,这就形成不同的风格;而思想观点、艺术见解、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就是流派。
3、读注释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篇五:诗词曲五首理解默写教师
2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的事物终被新事物所代替的诗句/富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诗句/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0.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的诗句是(化用典故):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思想感情:表达作者被贬谪、被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3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句子,或喻新事物不断涌现,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两处用典故,抒写自己归来后的感触,对同时被贬的旧友的怀念,以及人事沧桑之感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4.《赤壁》诗中蕴涵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或表现了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获胜实属侥幸的根据,或诗人巧妙地落笔在二乔身上,不直接写政治军事的变迁,而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由此让人想象出曹操胜利后的骄奢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的句子,或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提出不同看法的句子,或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
35.《过零丁洋》中颔联、颈联成对偶(第二联、第三联)
36.《过零丁洋》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命运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7. 《过零丁洋》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一语双关,暗示诗人处境艰危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8. 《过零丁洋》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诗句/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诗人也道出类似的生死观/直抒胸臆,表达作者为民族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把前三联的悲愤、压抑一扫而去,变为激昂、高亢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9.《过零丁洋》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以示自己艰难遭遇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40. 《过零丁洋》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表达了诗人对"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之感。
41.《过零丁洋》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对国势身世深深的忧虑不安的心情和伤感的情绪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2.《过零丁洋》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是主旨句)
43.《水调歌头》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4.《水调歌头》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45.《水调歌头》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6.《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47. 《山坡羊·潼关怀古》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8. 《山坡羊·潼关怀古》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9. 《山坡羊·潼关怀古》点明主旨、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名句/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0.《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中反映封建制度下,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的主旨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1.《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潼关的险要,雄伟气势,暗示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