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阿瑟克拉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1:22:01 体裁作文
阿瑟克拉克体裁作文

篇一:你永远猜不到结局 —— 十部最伟大的科幻电影

你永远猜不到结局 —— 十部最伟大的科幻电影

1.《2001太空漫游》 上映时间:1968年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评分:10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天问》

塔可夫斯基说:“从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树上的苹果那一天开始,他们就要走在路上,终生为真理奋斗不休。”老塔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人类的文明史,这是真理,只是事实远没有这么美好。真相更接近库布里克与阿瑟·克拉克共同创作的《2001太空漫游》中的描写,一个丑陋的猿人在灵光乍现之后捡起了一根骨头,砍开了另一个生物的头颅,这是人类历史的开始,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件科学——这就是智慧苹果的真相。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科学史。

来自非洲的克罗马农人用石器与骨器在一万年中杀光了欧洲的尼安德特土著,火药推进的铅丸打穿了骑士阶层的厚重铠甲,蒸汽机创造的新贵族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配备了指南针与六分仪的大航海使美洲、澳洲、非洲的人类大难临头,几千枚洲际核武的蓄势待发使整个世界在恐惧中度过了几十年的和平,阿姆斯特朗迈出的“个人的一小步”使齐奥尔科夫斯基“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呆在摇篮里”的预言成为现实,互联网使权力与体制最后的欺诈和控制无所遁形。

科幻,从字面意义上看是幻想科学的发展,而实际上,或者说真正伟大的科幻,是预言人类社会未来的命运。

所以我们说,《2001太空漫游》仍然是最伟大的科幻电影,恰如尼采所谓“你当愈行愈高,直到群星已在你脚下”,《2001太空漫游》审视着人类的命运,它既是理性的,也是诗意的,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交响乐礼赞中,浑身是毛的猿猴站立起来,手执骨头登上地球的舞台,在同样的恢宏音乐中,宇航员在木星最后一次睡着,醒来后完成了400万年后人类的再次进化:成为纯能量化的“星孩”。

在库布里克与阿瑟·克拉克的脑力激荡中所创造的登月、空间站、超级电脑一一变成现实,而电影中预言尚未实现的未来,则有待我们,及我们的后代去经历和验证。

恰如阿瑟·克拉克在《太空漫游》系列的卷首语中写道:宇宙如此之大(作者注:姑且不讨论宏宇宙或平行宇宙这些概念),认为这里只有我们自己似乎是太自作多情了,但为什么其它生命还没有出现呢?“本书设想了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而真相,一定远在意料之外”。

科幻,就是在无数的可能性中,去设想最可能接近真相的那一个。

提示:《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与小说是库布里克与阿瑟·克拉克同时创作的,对于看不懂电影的观众,在此强烈推荐小说,该书在科幻小说中的地位,正相当于电影版在科幻电影中的。

2.《骇客帝国(三部曲)》 上映时间:1999年、2003年、2003年 导演:沃卓斯基兄弟 评分:9.5

很多人认为《2001太空漫游》冷酷、以上帝的视角拍成,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科幻以超越人类道德的角度看待世界,因而也就拥有了不掺杂质的理性。在精神气质上与库布里克非常相像的沃卓斯基兄弟一定同意:尼奥睁开眼睛,看到了机器饲养人类的恐怖真相,很残酷,但以“超越人类的公义”来看,这很自然,因为人类对待更低等生物同样残酷,而当有一种比人类更加高级的生物出现时,也会同样的对待人类:所谓的“万物之灵”其实并不存在。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说出“上帝已死”,在下一个世纪的转折点上,沃卓斯基为已经成为上帝的新人类拍摄了新的“圣经”:人类被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推翻,成为机器法老的奴隶,摩西(莫菲斯)带领选民“出埃及”(逃出MATRIX),并找到了救世主耶酥(半人半程序的尼奥),最终耶酥上十字架(接入终端线进入MATRIX),上帝(机器大帝)终于宽恕了人类,达成了和平——这就是那个让诸多观众摸不着头脑甚至反感的结局,观众都被《独立日》这样的弱智电影惯坏了。

实际上,从小里说,《骇客帝国》是一部反动电影,反民主(作者注:如台词“选择只是强者欺骗弱者的手段”),宣扬无政府主义等左翼思想(作者注:到后来的《V字仇杀队》中已毫不掩饰)。往大了说,这是一部反人类的电影:电影的结尾,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般激昂的音乐中,升起的是机器文明的太阳,而人类只能回到黑暗的地洞里。的确,这很残酷,但对于科幻思想而言,只有对错上的评判,而与道德无关。

沃卓斯基兄弟用现代最流行的文化元素,包装了远古神话般的预言,这使得三部曲跨越世纪千年之交而不朽。沃卓斯基兄弟后来自己这样说:“骇客帝国就像一个一百层的大厦,有人只看到一层,也有人看到三五层,觉得很好,还有的人继续看下去,看到一二十层。”

3.《盗梦空间》 上映时间:2010年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评分:9.5

诺兰已经被称为“21世纪的库布里克”,这是指他电影中始终存在的冷静,深遂,略有暗黑的气质,而《盗梦空间》则是他一次尽情的炫技,展示了诺兰大神级别的掌控复杂叙事结构的能力,创造了一个极度复杂而毫无破绽的故事。

《盗梦空间》可以说是心理学版的《骇客帝国》,《骇客帝国》的基础是数字技术,完全不懂软件原理的人没法看懂,而《盗梦空间》的基石则是心理学,观众多少要对心理学有些了解。

因此与《骇客帝国》相比,《盗梦空间》对个体的冲击力更大,因为它直接作用于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层面,比如电影里说:你记不得梦是怎么开始的,你记得的梦都是中间的部分。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你记不得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你记得的人生是从中间开始的——人生恰如一梦。电影结束在了陀螺将停未停的时刻,主角最后回到了现实世界,但诺兰故意留下这样一个悬念,为的是让观众去思考:“你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4.《攻壳机动队》 上映时间:1995年 导演:押井守 评分:9.5

从创作上来讲,《攻壳机动队》是《骇客帝国》系列灵感的来源,从对未来预言的准确性上,《攻壳机动队》显然远远超过《骇客帝国》,实际上《骇客帝国》的故事是不可能实现的,被上帝造人思想洗礼过的西方人似乎忽略一个事实:制造机器身体远比发明A.I.要简单的多。那么在人工智能反抗人类之前,人类早已经用机械还改造自身,特别是如《攻壳机动队》中描写的,在大脑中植入芯片,以增加大脑的记忆容量。这样的结果是,人的知识不再需要学习且容量可以无限大,人与人之间直接联网,黑客攻击的不再是你的电脑,而是可以直接攻击、修改你的大脑。

《攻壳机动队》也不仅仅是对未来的展现,还包括了异化之下对人类情感与伦理的冲击。《攻壳机动队2》的开头就说,世界的一切都是可以解释的,那么我们的爱是否也是可以用科学解释的呢?《攻壳机动队》不仅是预言,也是人类古典情感的挽歌。

5.《银翼杀手》 上映时间:1982年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评分:9.4

一部《启示录》式的电影,贫穷,肮脏,阴森,毫无生气,2019年的地球宛如地狱,有钱人已移民外星,地球成为残留的底层人类的大垃圾场。地球已被消耗殆尽,没有阳光,生物几已灭绝,与之一同消亡的还有人类的精神与勇气。电影中一切真实,动人和美好的东西,都发生在人类上帝创造的复制人身上,爱情,勇气,智慧,古典美,甚至是对创造了他们的人类上帝的悲悯。最后一个复制人说出:“我见过你们人类无法想像的世界,在猎户座的大火中攻击太空船,看着C射线在漆黑的宇宙中闪闪发光??”

这种豪情在电影中的人类世界里已不复存在。因此最后一个复制人没有杀死哈里森·福特,在死亡的时刻,一只白鸽在钢铁大厦的背景下冲天飞去。诚如那个人类“造物主”所说的:火种以两倍的光亮只燃烧一半的时间,这是光辉的代价。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黑暗和绝望的电影,结尾粉粹了人类最后一点的希望,片中惟一正常正直的人类哈里森·福特看到纸独角兽,意识到自己其实也是复制人。隐藏的真相是:人类创造了他这个复制人,然后为他植入了某位警员的记忆,利用他来追杀同胞。“上帝已死”的一百多年后,人类也面临了同样的宣判。

6.《异形(四部曲)》 上映时间:1979年,1986年,1992年,1997年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等 评分:9.4

四部《异形》,每一部都由大导演执导,都极具个人特色。雷德利·斯科特的第一部是惊悚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第二部是动作片,大卫·芬奇的第三部是黑色社会伦理片,让·皮埃尔-热内的第四部则是法式喜剧文艺片。

与十年前《太空漫游》为人类描画的光明未来相比,《异形》对人类探索宇宙充满了悲观与绝望。正如《太空漫游》中漂亮的太空船,在《异形》中变成了破烂的太空货车。迎接人类的不再是帮助人类完成再度进化的“兄长”,而是超出想象的恐怖怪物(作者注:其实异形的残忍,比起人类对于其它生物的残忍,本不值一提。自然本就比此残忍,只是现代的文明社会已经不愿正视,只有当这种残忍作用于人类本身,恐惧才突然苏醒)。

《异形》的警世和悲观味道在第四集到达极致,那些半人半异形的培植怪物胚胎,仿佛是对人类科学的无情嘲笑。在基因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人类在实验室里培植异形这样的怪物已非难事,所面临的无非是伦理的阻碍而已。异形,这个既有着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基础,又暗合古代神话怪物的诡异生物,在太空中引发尖叫的30年后仍未被忘记,它已经成为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梦魇的象征。

7.《大都会》 上映时间:1927年 导演:弗里茨·朗 评分:9.3

假如在20年前看,本片堪称伟大,即使是今天,这部1927年的电影仍如此超前,如对大都会中高架林立,飞车穿行的描绘,相信很多科幻电影都受其启发。电影以科幻重新拍摄《圣经》(作者注:巴别塔,先知,大洪水),让人想到70年后同样的《骇客帝国》 。

但更重要的是本片的思想,作为马克思的同胞和同时代人,弗里茨·朗的“大都会”被

大资本家控制,工人居住于地下城,特权阶级如同奥林匹亚山众神一般享受荣耀。弗里茨·朗借先知之口说出,希望有一个“调和者”出现,调节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他用神话比喻:古代有位“首脑”想要修建巴别塔,但自己无法完成,于是雇佣了很多“人手”,最后“脑”和“手”起了冲突,巴别塔也无法修成。

电影中工人受机器博士(作者注:野心家的暗喻)鼓动起来暴动,使大都会即将毁灭,最后老板的儿子成为了“调和者”,让老板和工人的手握在了一起。在流血动荡后,历史正是按照弗里茨·朗所希望的那样发展:十月革命的爆发使和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必(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阿瑟克拉克)须与工人分享利益,从而改变了资本家残酷剥削,政府对市场完全放任的状况(作者注:如罗斯福新政),今天,欧美工会强大的权力已使资本家只能低三下四——朗导演可以含笑九泉了。

8.《巴西(妙想天开)》 上映时间:1985年 导演:特里·吉列姆 评分:9.2

曾在60年代搞学潮,被美国警察逮住好顿胖揍的特里·吉列姆,一生的作品中都充满了对体制的不满,1985年的《巴西》也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特里·吉列姆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灰暗,人类是麻木的,千人一面。在严密而了无生气的体制控制下,唯一的反抗者,特里·吉列姆以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暗示了这种反抗在现实中的命运。

《巴西》正如另一个译名,“妙想天开”,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即使在最后紧张的梦境逃脱中,特里·吉列姆还不忘调侃了一番前辈爱森斯坦的“敖德萨阶梯”,但这些想象实际上都只是吉列姆对现实中所看到的种种荒诞的放大,正如那个资讯总局,正对应着现实中的中央情报局、克格勃、摩萨德等人类自我设立,自我监控的组织。科幻本质上是探讨人类未来社会走向的电影,妙想天开的《巴西》也正是这样一部电影。

9.《天外魔花(人体异形)》 上映时间:1978年 导演:菲利普·考夫曼 评分:9.1

本片翻拍自1957年那部政治意味明显,影射苏联对美国和平演变的《外星人入侵》。新版实际上也是一部披着科幻、恐怖外衣的寓言,外星飘来的孢子在地球上生成成为一株株魔花,进而侵占了一个个人的头脑,整个城市的人一个接一个的被变成机械而恐怖的生命体,他们的外表并没有变化,但却永远失去了人性和独立的头脑。

最恐怖的是,这种变异以惊人的几何速度传染,几个正常的地球人逃避其它变异人的头脑入侵成为了最恐怖的逃亡,而影片结尾更是影史上最恐怖的场面之一:因为它的恐怖是心理层面的,是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永远为清醒的个体所能感受到的恐怖。

10.《飞向太空(索拉里斯)》 上映时间:1972年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评分:9.0

篇二:你永远猜不到结局 —— 十部最伟大的科幻电影

你永远猜不到结局 —— 十部最伟大的科幻电影

1.《2001太空漫游》上映时间:1968年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评分:10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天问》

塔可夫斯基说:“从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树上的苹果那一天开始,他们就要走在路上,终生为真理奋斗不休。”老塔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人类的文明史,这是真理,只是事实远没有这么美好。真相更接近库布里克与阿瑟·克拉克共同创作的《2001太空漫游》中的描写,一个丑陋的猿人在灵光乍现之后捡起了一根骨头,砍开了另一个生物的头颅,这是人类历史的开始,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件科学——这就是智慧苹果的真相。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科学史。

来自非洲的克罗马农人用石器与骨器在一万年中杀光了欧洲的尼安德特土著,火药推进的铅丸打穿了骑士阶层的厚重铠甲,蒸汽机创造的新贵族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配备了指南针与六分仪的大航海使美洲、澳洲、非洲的人类大难临头,几千枚洲际核武的蓄势待发使整个世界在恐惧中度过了几十年的和平,阿姆斯特朗迈出的“个人的一小步”使齐奥尔科夫斯基“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呆在摇篮里”的预言成为现实,互联网使权力与体制最后的欺诈和控制无所遁形。

科幻,从字面意义上看是幻想科学的发展,而实际上,或者说真正伟大的科幻,是预言人类社会未来的命运。

所以我们说,《2001太空漫游》仍然是最伟大的科幻电影,恰如尼采所谓“你当愈行愈高,直到群星已在你脚下”,《2001太空漫游》审视着人类的命运,它既是理性的,也是诗意的,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交响乐礼赞中,浑身是毛的猿猴站立起来,手执骨头登上地球的舞台,在同样的恢宏音乐中,宇航员在木星最后一次睡着,醒来后完成了400万年后人类的再次进化:成为纯能量化的“星孩”。

在库布里克与阿瑟·克拉克的脑力激荡中所创造的登月、空间站、超级电脑一一变成现实,而电影中预言尚未实现的未来,则有待我们,及我们的后代去经历和验证。

恰如阿瑟·克拉克在《太空漫游》系列的卷首语中写道:宇宙如此之大(作者注:姑且不讨论宏宇宙或平行宇宙这些概念),认为这里只有我们自己似乎是太自作多情了,但为什么其它生命还没有出现呢?“本书设想了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而真相,一定远在意料之外”。

科幻,就是在无数的可能性中,去设想最可能接近真相的那一个。

提示:《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与小说是库布里克与阿瑟·克拉克同时创作的,对于看不懂电影的观众,在此强烈推荐小说,该书在科幻小说中的地位,正相当于电影版在科幻电影中的。

2.《骇客帝国(三部曲)》上映时间:1999年、2003年、2003年导演:沃卓斯基兄弟评分:9.5

很多人认为《2001太空漫游》冷酷、以上帝的视角拍成,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科幻以超越人类道德的角度看待世界,因而也就拥有了不掺杂质的理性。在精神气质上与库布里克非常相像的沃卓斯基兄弟一定同意:尼奥睁开眼睛,看到了机器饲养人类的恐怖真相,很残酷,但以“超越人类的公义”来看,这很自然,因为人类对待更低等生物同样残酷,而当有一种比人类更加高级的生物出现时,也会同样的对待人类:所谓的“万物之灵”其实并不存在。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说出“上帝已死”,在下一个世纪的转折点上,沃卓斯基为已经成为上帝的新人类拍摄了新的“圣经”:人类被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推翻,成为机器法老的奴隶,摩西(莫菲斯)带领选民“出埃及”(逃出MATRIX),并找到了救世主耶酥(半人半程序的尼奥),最终耶酥上十字架(接入终端线进入MATRIX),上帝(机器大帝)终于宽恕了人类,达成了和平——这就是那个让诸多观众摸不着头脑甚至反感的结局,观众都被《独立日》这样的弱智电影惯坏了。

实际上,从小里说,《骇客帝国》是一部反动电影,反民主(作者注:如台词“选择只是强者欺骗弱者的手段”),宣扬无政府主义等左翼思想(作者注:到后来的《V字仇杀队》中已毫不掩饰)。往大了说,这是一部反人类的电影:电影的结尾,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般激昂的音乐中,升起的是机器文明的太阳,而人类只能回到黑暗的地洞里。的确,这很残酷,但对于科幻思想而言,只有对错上的评判,而与道德无关。

沃卓斯基兄弟用现代最流行的文化元素,包装了远古神话般的预言,这使得三部曲跨越世纪千年之交而不朽。沃卓斯基兄弟后来自己这样说:“骇客帝国就像一个一百层的大厦,有人只看到一层,也有人看到三五层,觉得很好,还有的人继续看下去,看到一二十层。”

3.《盗梦空间》上映时间:2010年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评分:9.5

诺兰已经被称为“21世纪的库布里克”,这是指他电影中始终存在的冷静,深遂,略有暗黑的气质,而《盗梦空间》则是他一次尽情的炫技,展示了诺兰大神级别的掌控复杂叙事结构的能力,创造了一个极度复杂而毫无破绽的故事。

《盗梦空间》可以说是心理学版的《骇客帝国》,《骇客帝国》的基础是数字技术,完全不懂软件原理的人没法看懂,而《盗梦空间》的基石则是心理学,观众多少要对心理学有些了解。

因此与《骇客帝国》相比,《盗梦空间》对个体的冲击力更大,因为它直接作用于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层面,比如电影里说:你记不得梦是怎么开始的,你记得的梦都是中间的部分。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你记不得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你记得的人生是从中间开始的——人生恰如一梦。电影结束在了陀螺将停未停的时刻,主角最后回到了现实世界,但诺兰故意留下这样一个悬念,为的是让观众去思考:“你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4.《攻壳机动队》上映时间:1995年导演:押井守评分:9.5

从创作上来讲,《攻壳机动队》是《骇客帝国》系列灵感的来源,从对未来预言的准确性上,《攻壳机动队》显然远远超过《骇客帝国》,实际上《骇客帝国》的故事是不可能实现的,被上帝造人思想洗礼过的西方人似乎忽略一个事实:制造机器身体远比发明A.I.要简单的多。那么在人工智能反抗人类之前,人类早已经用机械还改造自身,特别是如《攻壳机动队》中描写的,在大脑中植入芯片,以增加大脑的记忆容量。这样的结果是,人的知识不再需要学习且容量可以无限大,人与人之间直接联网,黑客攻击的不再是你的电脑,而是可以直接攻击、修改你的大脑。

《攻壳机动队》也不仅仅是对未来的展现,还包括了异化之下对人类情感与伦理的冲击。《攻壳机动队2》的开头就说,世界的一切都是可以解释的,那么我们的爱是否也是可以用科学解释的呢?《攻壳机动队》不仅是预言,也是人类古典情感的挽歌。

5.《银翼杀手》上映时间:1982年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评分:9.4

一部《启示录》式的电影,贫穷,肮脏,阴森,毫无生气,2019年的地球宛如地狱,有钱人已移民外星,地球成为残留的底层人类的大垃圾场。地球已被消耗殆尽,没有阳光,生物几已灭绝,与之一同消亡的还有人类的精神与勇气。电影中一切真实,动人和美好的东西,都发生在人类上帝创造的复制人身上,爱情,勇气,智慧,古典美,甚至是对创造了他们的人类上帝的悲悯。最后一个复制人说出:“我见过你们人类无法想像的世界,在猎户座的大火中攻击太空船,看着C射线在漆黑的宇宙中闪闪发光??”

这种豪情在电影中的人类世界里已不复存在。因此最后一个复制人没有杀死哈里森·福特,在死亡的时刻,一只白鸽在钢铁大厦的背景下冲天飞去。诚如那个人类“造物主”所说的:火种以两倍的光亮只燃烧一半的时间,这是光辉的代价。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黑暗和绝望的电影,结尾粉粹了人类最后一点的希望,片中惟一正常正直的人类哈里森·福特看到纸独角兽,意识到自己其实也是复制人。隐藏的真相是:人类创造了他这个复制人,然后为他植入了某位警员的记忆,利用他来追杀同胞。“上帝已死”的一百多年后,人类也面临了同样的宣判。

6.《异形(四部曲)》上映时间:1979年,1986年,1992年,1997年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等评分:9.4

四部《异形》,每一部都由大导演执导,都极具个人特色。雷德利·斯科特的第一部是惊悚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第二部是动作片,大卫·芬奇的第三部是黑色社会伦理片,让·皮埃尔-热内的第四部则是法式喜剧文艺片。

与十年前《太空漫游》为人类描画的光明未来相比,《异形》对人类探索宇宙充满了悲观与绝望。正如《太空漫游》中漂亮的太空船,在《异形》中变成了破烂的太空货车。迎接人类的不再是帮助人类完成再度进化的“兄长”,而是超出想象的恐怖怪物(作者注:其实异形的残忍,比起人类对于其它生物的残忍,本不值一提。自然本就比此残忍,只是现代的文明社会已经不愿正视,只有当这种残忍作用于人类本身,恐惧才突然苏醒)。

《异形》的警世和悲观味道在第四集到达极致,那些半人半异形的培植怪物胚胎,仿佛是对人类科学的无情嘲笑。在基因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人类在实验室里培植异形这样的怪物已非难事,所面临的无非是伦理的阻碍而已。异形,这个既有着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基础,又暗合古代神话怪物的诡异生物,在太空中引发尖叫的30年后仍未被忘记,它已经成为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梦魇的象征。

7.《大都会》上映时间:1927年导演:弗里茨·朗评分:9.3

假如在20年前看,本片堪称伟大,即使是今天,这部1927年的电影仍如此超前,如对大都会中高架林立,飞车穿行的描绘,相信很多科幻电影都受其启发。电影以科幻重新拍摄《圣经》(作者注:巴别塔,先知,大洪水),让人想到70年后同样的《骇客帝国》。

但更重要的是本片的思想,作为马克思的同胞和同时代人,弗里茨·朗的“大都会”被

大资本家控制,工人居住于地下城,特权阶级如同奥林匹亚山众神一般享受荣耀。弗里茨·朗借先知之口说出,希望有一个“调和者”出现,调节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他用神话比喻:古代有位“首脑”想要修建巴别塔,但自己无法完成,于是雇佣了很多“人手”,最后“脑”和“手”起了冲突,巴别塔也无法修成。

电影中工人受机器博士(作者注:野心家的暗喻)鼓动起来暴动,使大都会即将毁灭,最后老板的儿子成为了“调和者”,让老板和工人的手握在了一起。在流血动荡后,历史正是按照弗里茨·朗所希望的那样发展:十月革命的爆发使和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必须与工人分享利益,从而改变了资本家残酷剥削,政府对市场完全放任的状况(作者注:如罗斯福新政),今天,欧美工会强大的权力已使资本家只能低三下四——朗导演可以含笑九泉了。

8.《巴西(妙想天开)》上映时间:1985年导演:特里·吉列姆评分:9.2

曾在60年代搞学潮,被美国警察逮住好顿胖揍的特里·吉列姆,一生的作品中都充满了对体制的不满,1985年的《巴西》也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特里·吉列姆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灰暗,人类是麻木的,千人一面。在严密而了无生气的体制控制下,唯一的反抗者,特里·吉列姆以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暗示了这种反抗在现实中的命运。

《巴西》正如另一个译名,“妙想天开”,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即使在最后紧张的梦境逃脱中,特里·吉列姆还不忘调侃了一番前辈爱森斯坦的“敖德萨阶梯”,但这些想象实际上都只是吉列姆对现实中所看到的种种荒诞的放大,正如那个资讯总局,正对应着现实中的中央情报局、克格勃、摩萨德等人类自我设立,自我监控的组织。科幻本质上是探讨人类未来社会走向的电影,妙想天开的《巴西》也正是这样一部电影。

9.《天外魔花(人体异形)》上映时间:1978年导演:菲利普·考夫曼评分:9.1

本片翻拍自1957年那部政治意味明显,影射苏联对美国和平演变的《外星人入侵》。新版实际上也是一部披着科幻、恐怖外衣的寓言,外星飘来的孢子在地球上生成成为一株株魔花,进而侵占了一个个人的头脑,整个城市的人一个接一个的被变成机械而恐怖的生命体,他们的外表并没有变化,但却永远失去了人性和独立的头脑。

最恐怖的是,这种变异以惊人的几何速度传染,几个正常的地球人逃避其它变异人的头脑入侵成为了最恐怖的逃亡,而影片结尾更是影史上最恐怖的场面之一:因为它的恐怖是心理层面的,是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永远为清醒的个体所能感受到的恐怖。

10.《飞向太空(索拉里斯)》上映时间:1972年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评分:9.0

篇三: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转载]

一、21世纪课程

“从有历史以来,大部分的学者都表现着一个特征:忽视了现实与未来”,这是美国未来学会理事席科尼希喜欢说的一句话。

一般的学者,本性上都认为搜集、研究、传扬古代的文化能表现学识的渊博和功力的深浅。因此,传统教育,尤其是人文科学,每每把注意力放在过去,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对几千年文明的释阐和演绎,而忽视了现实的周遭世界和未来的指向。

迅猛惊人的变化震撼着今天的社会,它迫使课堂内的教师无法回避这样的一个事实: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化知识,出口之间也许就已过时;那些需要一套解读术(注释)的艰涩的古书和出了学校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去用的冷僻刁钻的数学难题,在徒然耗损着年青人的生命和热情。面对未来的压力,学生有权利获得在历史变革中求得生存的手段和观念。还需了解各种未来社会的真实图景,人们需要感到他们力能应变,而起步之处便是学校。因此,具有未来概念的崭新的课程设置及其相关的教学实践便应运而生。它旨在帮助学生面向和适应未来。旨在就变化中的问题,因材施教。

1966年,普里西拉.格里菲思等教师在托夫勒的帮助下,为肯尼迪航天中心技术人员的子女开设了美国中学最早的未来学课程,这一破天荒的尝试,其方法和创见对今天在世界各地进行同类工作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根据托夫勒带来的一份课程纲要,未来学课程内含15个单元,每个单元均列有推荐书目,这些读物从杂志文章《1984年的世界》到非小说书籍(阿瑟.克拉克《未来的形象》)到长篇小说(爱德华.贝拉米《回顾》)到当代科学小说(威廉.坦恩《仆佣问题》)等。当这门课程最后定形时,其单元依次如下:1.未来学入门;2.预测未来;3.战争与暴力;4.种族关系;5.工作与闲暇;6.人与机器;7.智力;

8.交流;9.思想的控制;10.明天的政治学;11.人口;

12.城市化;13.遗传学;14.平均寿命;15.什么是人。

这些单元都按顺序进行教学,并根据托夫勒的建议,结合上许多相关教学游戏和模拟活动。如别开生面的“模拟”之一,是让每个学生在他或她自己的家庭之外的一些家庭中轮流实际生活一段时间,由一个月开始,依次递减,直到一天。这一设想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并学会如何过漂泊无常的生活,那在未来可能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频繁变换住址、家庭及友谊关系。参加模拟的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在家庭生活的亲密环境中对不同类型的人迅速调整感情,并很快适应。

对基本读物和内容各异的游戏、模拟等其它练习作了充分讨论之后,这门课程被定名为“21世纪”,以显示其不是一门寻常的,正规的学校课程。

“21世纪的课程”设置,究竟要教些什么呢?美国学者考夫曼在《教育的未来》一书中,提出了下列六项内容:

1.接近并使用信息:包括图书馆和参考书,电脑数据库,商业和政府机构的有关资料等。

2.培养清晰的思维,包括:分辨语意学、逻辑、数学、电脑编程、预测方法、创造性思维等。

3.有效的沟通:公开演说,身体语言,文法,语辞,绘画,摄影,制片,图形绘制等。

4.了解人的生活环境: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和地理学,生物和生态学,人种和遗传学,进化论,人口学等。

5.了解人与社会:人类进化论,生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种族学,法律,变迁的职业形态,人类存续问题等。

6.个人能力:生理魅力与平衡,求生训练与自卫,安全,营养,卫生和性教育,消费与个人财务,最佳学习方式和策略,记忆术,自我动机和自我认识。

考夫曼的课程表虽然非常广泛,却是一个完整教育的内容。毫无疑问,这些课程的设置是更为注重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以及适应未来的能力。它充分显示了,只有未来导向的远景才能把目前学校杂乱的课程转换成广义的课程,以真正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双重需求。

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的多尔认为,我们正在由牛顿式的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牛顿式的现代“知识观”视知识为现实的客观反映,是封闭的、稳定的,可以从外部加以研究的意义系统,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则视知识为对动态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的解释,研究者并非外在而是内在于这一系统之中。

在新的知识观的影响下,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得以充实和完善,最后才形成一体化的内容。在此,内容与过程统一起来,内容不再以信息为特征,而是蕴含在信息的背景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之中,过程也不仅仅以“方法”为特征,而要面向内容,不断扩展内容之间的联系。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而更多地以指导者、协调者的身份出现。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课程发展的

积极参与者,学生的感知、经验都被纳入到形成中的课程体系中。学生个体的探索和体验受到重视。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不可更改的,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予以调整。课程的组织不再囿于学科界限,而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不以权威的观点和观念控制课程,试图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

“21世纪课程”在全美的推开,引发了广大师生的强烈兴趣。纽约州北部的堪尼休斯学院,历史教授杜兰引导学生,从探讨了各国元首对未来的态度入手,展望未来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社会走向;佛吉尼亚州阿灵顿的米耶小学开设了“计划未来”的课程,让学生熟悉未来的可能发展以及会遇见的事业选择。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地理教授亚伯勒独创性地开设“未来的地理”这门课程。其它如“未来社会学”、“未来科技”等新课程的开设,令人耳目一新。

美国的一群致力于教学改革的社会科学家、教师、作家和心理学家,经过讨论会和其它非正式聚会形式就21世纪的课程设计的原则广泛征询意见,概括为如下基本原则:

1.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教材;2.有助于学生理解自身的教材;3.有助于未成年人理解他们对未来投资的教材;4.有

篇四:言语三阶段讲义

言语理解与表达三阶段

致学员:

热爱生命-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言语概述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应试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思

考、迅速而又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它包括根据材料查找

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准确含

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

愿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

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常见的题

型有:片段阅读、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意图判断题

1.虽然世界因发明而辉煌,但发明家个体仍常常寂寞地在逆境中奋斗。市场只认

同其有直接消费价值的产品,很少有人会为发明家的理想“买单”。世界上有职

业的教师和科学家,因为人们认识到教育和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教师和科学家

可以衣食无忧地培育学生,探究宇宙;然而,世界上没有“发明家”这种职业,

也没有人付给发明家薪水。

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 )

A.世界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发明

C.发明通常不具有直接消费价值

2.在西方,足球普经是卑贱,粗野的代名词。那时的足球活动没有什么规则,更

谈不上什么礼仪,和打群架滑什么区别,弄出人命是常有的事。种游戏特别血腥,

特别刺激,特别有吸引力,虽屡屡遭禁,却每每“春风吹又生”。为了使得这个

人们又爱又恨的游戏益于身心,也为了改变“下贱的踢球人”的形象,人们创造

了足球规则,增加了足球礼仪。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足球运动曾有遭人唾弃的历史 B.足球在西方一直颇受大众欢迎

C.规则和礼仪对足球运动很重要 D.足球运动面貌经历了巨大变化

3.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以往的改革从技术商

品化、科技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着力

在微观组织层面。改革进程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地从宏观管理层面思考问题。

换句话说,改革已经改到了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政府管理者自己头上。政府科技

资源配置的理念需不需要转变?对科技活动管理的模式需不需要改变?管理科

技活动的组织机构需不需要调整?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才有可能解决科技、经济

“两张皮”的问题。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应从政府管理角度思考科技体制改革问题

B.进行国家科技体制的深层次改革迫在眉睫

C.明确政府职责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

D.科技与经济相脱节是我国科技体制的弊端

B.发明家的处境艰难 D.社会应对发明家提供更多保障

篇五:2011年贵州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完整+答案+解析】

2011年4月24日公务员联考《行测》试卷

(贵州、四川、福建、黑龙江、湖北、山西、重庆、辽宁、海南、江西、天津、陕西、云南、广西、山东、

湖南、江苏)十七省

第一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1.文化的本性在于创造,其使命与一切墨守成规、刻板一致、千篇一律都是不相容的,创造性必然导致多样性,在文化领域,只有 才会使文化丰富多彩和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而统一性必然窒息文化。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拘一格 B.独树一帜 C.推陈出新 D.别出心裁

2.近年来志愿者活动尽管初始稚步,但既然开始了,且方向是正确的,总会逐渐成熟。

依次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是( )

A.悄然兴起 条件 B.方兴未艾 机制

C.欣欣向荣 实力 D.如火如荼 资本

3.卡夫卡生活在世界形势激烈动荡的时期,他看到西方社会的内在危机,但无法找到解决这些危机的出路。他孤独、苦恼, ,心情矛盾,他的小说大多描写人的孤独和犯罪心理,或人在重重压迫下不了自己的命运以致异化的现象,内容 。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自怨自艾 怪诞离奇 B.垂头丧气 荒谬绝伦

C.怨天尤人 光怪陆离 D.愤世嫉俗 荒诞不经

4.事业的成败往往不只取决于人才的,还在于人才的有效使用,世界上只有而没有无用的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人才。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多寡 失意 B.得失 错位 C.优劣 失败 D.高低 误用

5.英国经济学家哥尔柏说:“税收这种技术,就是拔最高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此话不免有几分,但却形象地说明,制定税收政策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 点。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戏谑 切入 B.夸张 落脚 C.揶揄 平衡 D.幽默 增长

6.知识,不是静止的,知识人总是与他的时代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看似的书斋生活的背后,精神世界的丰富图景却使任何“一言以蔽之”的企图成为 。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平淡 空谈 B.雷同 徒劳 C.普通 泡影 D.相同 可能

7.酒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在古代缺乏严密容器的条件下是很难分 。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长期 罕见 B.完好 珍贵 C.妥善 难得 D.大量 稀少

8.和基础教育一样,医疗卫生地拥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但在市场化的改革中,他们都曾经公共性质,也因而带来了种种矛盾。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与生俱来 丧失 B.理所当然 摒弃

C.毋庸置疑 偏离 D.责无旁贷 扭曲

9.茶艺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艺术,但对于“茶艺”的的人,也多半 。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合理 人云亦云 B.准确 语焉不详

C.精确 各执己见 D.全面 一知半解

10.当人们常常感叹于艺术的功利化和庸俗化倾向,这已是有目共睹的现实。这种倾向的本质正在于画家选美精神和文化品格的 。在油画创作中,技巧固然重要,但这毕竟只是 ,实质起作用的还是画家自身的审美精神和文化品格。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意识性 外表 B.趋向性 铺垫

C.鄙俗化 D.贫乏化 基础

11.中国古代官员普遍好读书,这是一个悠久的良性传统。在古代,官员的读书是的现象,大凡为官一生,“致仕”(退休)时一般也要“刻部稿”,期盼给后代留下一点 。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广泛性 流风余韵 B.官场化 星星之火

C.持续性 雪泥鸿爪 D.社会化 前车之鉴

12.不管日益严峻的交通问题对你来说认为这是什么,如果能的各种交通问题和交通本身一样古老,你就多少会感到 。自从人类开始依靠自身的努力向前发展,这个社会就会一直在努力追求运动的意义,社会和技术依据新的需求不断做出 。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意识 轻松 调整 B.联想 失落 更新

C.认识 欣慰 反映 D.考虑 遗憾 让步

13.毫无疑问,睡眠对于每个人都必不可少,但在一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抛开生物节律的长时间保持清醒状态。头悬梁、锥刺股固然可行,但过于 。这时人们就不得不借助一些促清醒的药物。

依次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意外 局限 得不偿失 B.非常 限制 矫揉造作

C.特殊 安排 强人所难 D.极端 束缚 触目惊心

14.当前一些城市对于百姓的服务功能:一些城市不顾自身经济承受能力,急于建设华而不实的新城;城市形象 求新、求大、求洋,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许多并未达到使用寿命的建筑纷纷倒地。这种城市化建设中的“贵族化”倾向必须 。

依次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陶醉 轻视 过分 警觉 B.倾向 漠视 注重 截止

C.热衷 忽视 过度 警惕 D.致力 注重 极度 警醒

15.在经过一段急速的发展后,三维动画技术在最近两年进入一个期。不是因为技术本身无法

再 ,而是技术前进的脚步太快,人们需要停下思考一下应该如何 这些技术。

依次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细心细心再细心)

A.平台 革新 应用 B.瓶颈 创新 驾驭

C.停滞 突破 消化 D.平稳 发展 适应

16.根剧美国《发现》杂志最新称 。这是人类成为世界上最臭的动物这种臭味也成为吸引蚊子叮咬的主要原因。

依次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报导 史无前例 B.报道 独一无二

C.报料 独树一帜 D.报告 绝无仅有

17.微软前技术总监纳森·梅尔沃德2001年组建“智力风险”公司,雇佣一群最聪明的人生产技术专利,迄今已申请了价值八千万美元的专利,这证明“想法”并不 ,到处都是,我们以为发明所必须具备的天才、专心、灵感和机缘巧合并不是

依次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集体 虚幻 千载难逢 B.合作 遥远 遥不可及

C.批量 稀罕 必不可少 D.专门 离奇 不可替代

18.合作是新形势下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合作我们才能矛盾,唯有合作我们才能不

断 共同利益;唯有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 共赢的彼岸。

依次填入括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弱化 维护 通向 B.消除 加深 到达

C.搁置 拥有 驶向 D.超越 扩大 抵达

19.随着时代变迁,摩天大楼能耗过大,维护成本过高影响环境等多种弊端,促使人们重新超高建筑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世界上许多著名城市都对建设超高建筑保持 态度,并用严格的规划控制城市建筑高度,力求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绿色宜居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

依次填入括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审视 谨慎 践行 B.论证 反对 坚持

C.反思 消极 扩大 D.批判 保守 发展

20.事实上任何一个不可避免的灾害原本就是社会人口因素与生态系统中潜在的破坏性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就舟曲泥石流而言,人类活动的 和社会管理 显然是灾害的要素之一,但在地质专家们看来,这些原因还远不足以将舟曲之灾 为人祸之故。

依次填入括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加速 疏忽 断言 B.破坏 漏洞 归咎

C.频繁 忽略 断定 D.加剧 疏漏 妄定

21.北极海域浮冰面积逐渐减小,总计缩小达20%左右,使北极熊难以在浮冰上长久立足,加之某些国家对海豹大量捕杀,使本来就不多的北极海豹越来越少,北极熊更难在浮冰上捕食海豹,我们来到北极斯匹兹卑尔根岛西北海岸北纬80度附近一海湾时,惊讶地拍摄了北极熊捕鱼的全过程,我们看到北极熊改变了以捕食海豹为生和“不下水”的习性开始跳下冰冷的海水抓鱼为食。

这段文字充分表明( )

A.北极环境日益恶劣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聪明的物种更难适应环境 D.环境变化改变了北极熊的生活习性

22.科幻小说大师阿瑟·克拉克说:“如果一个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说这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阿瑟·克拉克想说的是( )

A.科技进步永无止境 B.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C.未来可能远远超出想象 D.迷信权威会阻碍前进的步伐

23.有个教授把学生分成几组,发给每组一些拼图碎片,并且计时,看看哪一组能够最先完成。其实,每片拼图背面都按顺序标注了数字只需要按照这些数字的顺序拼接,很快就能拼出整个画面,不过很少有哪组注意到这一点,有的拼了很长时间才发现背面有数字标记,有的压根就没看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细致的观察更有利于成功 B.注意正反两面才能全面了解事物

C.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D.磨刀不误砍柴工

24.调查现实少儿图书在2007年的销售量同比增长近25%,成为继经管、学术文化类图书后的又一高增长模块。在2007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中,少儿图书所占的比重达到11%以上;本土原创儿童文学作品销量更是呈井喷之势,在各大书店的少儿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往往占据至少一半以上的席位。

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少儿图书销量超过学术文化图书

B.图书市场整体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C.少儿图书销量占零售市场的两成以上

D.畅销儿童文学作品有本土原创化的倾向

25.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比较复杂,有需要、动机等动力因素和抑郁、孤独、自制力等差人格特殊因素,专家认为,体育锻炼的人有较强的自制力。(题目内容缺失)

由此可知( )

A.评论体育锻炼对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

B.指出体育锻炼作为网络替代品可能性

C.阐述体育锻炼对治疗网络成瘾的价值

D.说明体育锻炼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功能

26.好的散文不会让读者感到与作者生疏,作品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时也在清晰地勾画着自身的影像。实际上,无论作品本身是优是劣, ,“作者形象”并不等同于作家的自画像,它是作家灵魂的投影,是展现在文字中的一种人生境界,是写作视角和阅读视角综合的结果。

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依据是( )

A.写作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印记

B.作品传达的是作者独有的情感体验

C.没有一部作品不在描绘着“作者形象”

D.每一篇散文都是人文情怀与精神价值的融合

27.法国人谈起中国人心目中的法国文学,总忍不住用一种轻蔑的口吻说:“你们喜欢《茶花女》。”在法国人眼里,喜欢大仲马还算有些品味毕竟他有一部《基督山伯爵》,有《三个火枪手》,小仲马有什么呢?只不过写了一个交际花而已,法国文学是法国人的骄傲,在世界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仅喜欢《茶花女》,显而易见是对法国文学的不尊重,《茶花女》在中国成为一种流行,差不多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当时正赶上

戊戌变法失败,人心沮丧,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将就看胡乱小说,“茶花女”在中国本土的诞生,是生逢其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茶花女》在中国的流行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B.对文学作品的喜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味

C.评价文学作品要结合其诞生的时代背景

D.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文学审美现存在区别

28.细小的火山灰中含有二氧化硅,这种化合物的熔点是1100摄氏度。而目前大部分飞机的涡轮发动机工作温度为1400摄氏度,一旦火山灰被吸入引擎的内部,二氧化硅溶化后就会吸附在涡轮叶片和涡轮导向叶片上,导致灾难性后果。1982年,两架飞机曾经从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加隆贡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中穿过,两架飞机的八个引擎全部停转,在从11000米高空滑翔至400米高度后才重新启动得以紧急迫降。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

A.火山灰对飞机飞行有严重影响

B.二氧化硅是火山灰的主要成分

C.降温能使飞机有效避免火山灰的危害

D.历史上火山喷发曾险些导致飞行事故

29.从羊皮纸、竹筒到纸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从莫尔斯电码、二进制代码到影像的数字化,文化产品的载体,越来越轻盈,精神产品的传播也越来越迅捷。特别是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正好打破了文化的内容传播的时空界限,让文字、视频、音乐也可以在瞬间传到地球上的任?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桓鼋锹洹M保柚萍即葱碌闹种中鹿ぞ撸嗣强梢砸愿旖莸乃俣龋谱骶史壮实亩?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youxi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游戏、数字影视、手机报纸、网络出版、有声读物等等,并由此创造出一个个全新的文化产业。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文化的进步包含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B.科技创新使文化创新的潜力变得无穷

C.科技创新大大推进了文化创新的进程

D.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工具和载体

30.一战后,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德国整个学术文化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海德格尔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无需赘述,马克思,韦伯名震整个社会科学史,施密特是影响现代宪政最终的人物之一;心理学方面,格式塔学派也悄然兴起,在文学上,霍普特曼和托马斯曼两位诺贝尔得主双星闪耀,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是上个世纪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戏剧、电影和音乐亦都迅速进入黄金时代,风格变的迷人而多样化,德国似乎要把它在政治和经济上所失去的,从科学和文化上赢回来,对于当时内外交困,14年间更迭了多次内阁的政权来说,这样的繁荣,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下列说法和这段文字相符的是( )

A.一战后德国在学术文化方面引领世界

B.德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C.学术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不一定是同步的

D.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往往是相互促进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