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钱文忠教授详解弟子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1:15:29 高中作文
钱文忠教授详解弟子规高中作文

篇一: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体会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体会

梁庭坤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我读了《弟子规》中的这些话,受益颇深,有如下感受:1.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我们还有很多事不会做,或者做不好,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做好更多的事。如“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当我们有事找别人的时候,看见别人就说事,想跟别人说些什么开口就说,也不管别人得不得空,也不看别人的心情好不好,往往导致对方冷落对待,场面尴尬。2.“扬善止恶”是我们的义务。看见好人好事,找机会多说一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人的美德,从而激发更多的人去做更多的好事,去实现人类的梦想----和谐社会。

2013.05.20

篇二: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有感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有感

中国五千年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们华夏儿女的灵魂,造就了无数文人志士,他们的著作及思想给我们后代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学期,学校推荐了《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给我们每个教职工,读后,我受益颇深,人的思想、观点都是随着理性的思维来改变的。

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好书,一是因为《弟子规》本身内容好,它是继《三字经》之后对弟子进行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一个读本,虽说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但它对现代青少年从小明白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修身养性,同样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弟子所遵循的规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早起洗漱、便后洗手,从怎样穿衣戴帽、吃饭夹菜,到如何坐立行走、言语应答等等,非常细致。它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易记易诵,是对青少年进行品德品性教育的一本极好的读本。如果众“弟子”能按照《弟子规》中的要求去做,一定能成为一名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二是钱文忠教授解读得好。他不是简单地讲解意思,而是几乎每讲一句都有一个小故事,通过故事阐明道理,生动形象,特别适合年龄小的“弟子”们听。

《弟子规》的语句作为日常规范的各种标准。一方面利于孩子深记,另一方面易于实践。

学习了“入则孝”,我觉得这一部分告诉了我们怎么样做人,也就是说告诉我们做人的根本就是“孝道”。“入则孝”讲的是“为人”,针对班上少数学生对家中老人大呼小喝,不讲礼貌的行为,用古人讲孝道的故事进行感化教育。看了“出则悌”,它告诉我们怎样和兄弟姐妹相处,讲的就是“处世哲学”。由此延伸出去,就是在学校、在单位、在社会上,怎么样和同学、同事、朋友相处。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单位里,只要做到“财物轻”和“言语忍”,和别人的关系就会很融洽。如果我们都能够按照“出则悌”里面说的去做,那无论是什么单位或团体,都会是个十分和谐温暖的家庭。再就是“长者先,幼者后”,也是无论在哪里都应该遵守的。

“谨”讲了一个人知道了为人和处世的方法后,还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它从很细微的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如“冠必正,纽必结”等就生活中最细小的方面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来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修养,也就是“修身”。“谨”就是告诉我怎么样注重自己的形象,怎么样做一个比较完美的人。后面的“信”、“泛爱从”、“亲仁”是从“养性”方面来提高升自己。如果我们能把《弟子规》中的要求都真真切切地落实到自己身上,那我们离完美就很近了。虽然,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但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这一切,那他一定不是一个平凡的人,那应该就是完美的人。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那么好,但我们可以一点一点进步,一点一点做,努力让自己离完美越来越近,那么我们离幸福的人生也就越来越近。

作为职中的教师,面对的大多都是未成年的、思想比较散慢的学生,不管以前怎样,如果我们能以弟子规所蕴含的圣贤教诲,教给他们温和谦逊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让他们从现在向着完美的方向进步,那我们不仅成就了自己的幸福人生,还成就了无数学生的幸福人生,就让我们谨记圣贤的教诲,成就我们自己的幸福人生,并为学生将来的幸福人生做好准备工作吧!

篇三: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篇四:钱文忠解读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1)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钱文忠教授详解弟子规)什么样的书?

它不是经典,却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和《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称不上经典。《弟子规》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距今200来年的历史。所以在动辄有上千年历史的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他创办了学校敦复斋,很多人来听课。李毓秀根据传统对于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书,叫《训蒙文》,是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一本书。后来,另外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把它改名叫《弟子规》,开始在一些私塾里面被广泛采用,逐渐流行。

整部《弟子规》核心思想就四个字:孝、悌、仁、爱,以三字一句押韵,用了360句、1080字的篇幅,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规范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的影响。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可以用来教育孩子的传统教材。

《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的意思是:少年儿童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假如你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文”在这里泛指一切学问。

这个总序讲述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它还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们今天还要不要学习《弟子规》?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再登《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本报撷取其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现在,家长们都会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但往往忽略了教孩子懂规矩、守规矩,忽略了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孩子们终将进入社会,应该从小学习懂规矩,守规矩,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那么,如何学规矩、守规矩?祖先留给我们的《弟子规》就是一本好教材。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它不是经典,却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和《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称不上经典。《弟子规》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距今200来年的历史。所以在动辄有上千年历史的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他创办了学校敦复斋,很多人来听课。李毓秀根据传统对于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书,叫《训蒙文》,是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一本书。后来,另外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把它改名叫《弟

子规》,开始在一些私塾里面被广泛采用,逐渐流行。

整部《弟子规》核心思想就四个字:孝、悌、仁、爱,以三字一句押韵,用了360句、1080字的篇幅,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规范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的影响。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可以用来教育孩子的传统教材。

《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的意思是:少年儿童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假如你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文”在这里泛指一切学问。

这个总序讲述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它还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

《弟子规》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 《弟子规》在总序以后,就进入了第二部分,也就是“入则孝”的部分。

孝是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的核心概念。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入则孝的部分,是八句四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能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要命令你去做,你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训你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在责备你的时候,你要顺从地接受。 《广州日报》在母亲节随机采访了一些母亲和孩子。怎么样来对待你的母亲?儿女都说,我要挣大钱,好好侍奉我的母亲。这个话没错。但是,母亲希望子女为自己做什么呢?没有一个母亲提到钱字,96%以上的母亲讲,希望儿女回家陪我吃顿饭。网络上“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点击率之所以很高,就是因为这句话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楚国有一个孝子叫孟忠,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妈妈病了。妈妈说,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忠马上跑到山上竹林里拼命去刨。冬天哪里会有竹子?孟忠急得大哭,眼泪滴到了雪地上,融化了积雪,长出了碧绿的笋,他赶快采回家做了一碗笋汤,伺候母亲喝了,母亲的病就全好了。这个故事违反自然科学常识,但是我还是认为它是真。因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孝感天地。只要真心有孝,你是可以感动天地的。这个故事叫哭竹生笋,见于晋朝的楚国先贤传。

另一个非常古老的故事叫卧冰求鲤,这是晋朝王祥的故事。王祥早年丧母,他的继母朱氏并不慈爱,经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说这个儿子的不好。所以王祥从小连父爱都没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时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带的伺候。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王祥都拼命满足。有一年冬天,继母依然想吃鲤鱼,可河水已经结了厚厚的冰,王祥就赤身卧在冰上祈祷,突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这个故事也就列入了二十四孝。

对于自己并不慈爱的继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满足她的需要,也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当中,有一种信念,孝是无条件的,孝不是交易,孝不是交换。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 不让父母担心也是一种孝

“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接下来,《弟子规》的八句话是:“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这是更具体地讲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冬温夏??? ,用的是一个典故。东汉年间,黄襄母亲早亡,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穷,根本就没有被子,所以冬天黄襄就自己先睡到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先把席子暖一下。夏天天热,黄襄就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先扇得凉快一点。

今天,很多家里都有空调。然而,有多少孩子会先给父母的房间打开空调,让父母有一个

比较舒适的生活和休息环境?这不是一个难不难的问题,本质上是想得到想不到的问题,是有没有这个意识的问题。

“晨则省,昏则定。”昏,天刚黑;省,就是探望和问候。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事问安,这是在传统社会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季羡林先生留学回来,已经是鼎鼎大名的博士、教授,他回济南探亲,季先生的叔父只要没有睡觉,季先生就垂着手、半躬着腰站在叔父床前等叔父睡着,再到自己房间。这就是“昏定”。

现代社会,大家工作或者应酬一般都比较晚,父母通常比我们早睡,没有必要生搬硬套“昏则定”。但“晨则省”应该是能做到的。早晨起来,问爸爸妈妈一句,昨晚休息得好不好?这个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出必告,反必面”,出门前禀告一声,回来后在父母面前打个照面,让父母知道你回来了,免去长辈为自己不必要的担心。能够让父母少担很多心,实际上也是孩子的孝心。

“居有常,业无变。”这是对不和父母同住的人讲的。说的是,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住址,也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现在,很多人通常是租房子住,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搬家。然而,你是不是每次搬家都把自己的准确地址告诉父母了?至于“业无变”,确实和我们今天的时代有点脱节。人往高处走,跳槽是司空见惯的。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而他们有时候甚至会做出巨大的牺牲。有个故事叫弃官奉亲。在晋武帝的时候,潘岳在一个地方担任县令,父亲去世了,他就把母亲从老家接过来侍奉、孝顺。母亲年纪大了,生病了,就想回老家,但又舍不得儿子。潘岳看出了母亲的心思,他不愿意让母亲担心,就选择了辞官,奉母回乡。母亲回老家后心里比较畅快,病居然好了。潘岳耕田种菜,做点小买卖,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伺候母亲。他还养了一群羊,挤羊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无疾而终。这个潘岳就是潘安,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中国历史上第一美男。

小辈面对尊长应有礼节、守规矩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接下来,《弟子规》有这样几句:“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什么意思呢?一件事情,哪怕再微不足道,小辈去做之前,最好跟长辈打个招呼,征求一下长辈的意见,不要擅自主张。如果你擅自做的话,那么你做子女的这个方面你就有点亏,有点做得不够,不是最好的做小辈和做子女的方式。一样东西哪怕再小,你也不要瞒着长辈偷偷把它藏起来。如果你把它藏起来,那么尊长的心里有时候会有一些忧伤,会感到不妥。这些事情说起来都很明白,但实际上我们今天做小辈的或者做孩子的,往往很容易忽略。

老人有老人的习惯,老人的习惯往往不大容易改变的,你没有任何理由强迫尊长去改变他的习惯。比如有些东西他有固定的摆放位置,做晚辈的就不要擅自移动,以免老人着急。老人也有一些自己非常珍惜的纪念物,比如一张旧照片,一张老奖状,泛黄了,被水泡过了,缺个角了,但是老人家还视如拱璧,做晚辈的绝不可以擅自把这样的东西给扔了,这对老人家来讲是一种伤害。

前一段有过一件事情,媒体上都报道过,完全可以印证《弟子规》的这段话。有一家理发店,顾客很多。这时候,进来了一位老人家。年轻的理发师傅就主动请老人家坐下来,先为他服务。理着理着,老人家就打起瞌睡来。小伙子发现老人家下巴有颗痣,痣上面长了一撮毛,比较长,小伙子觉得影响美观啊,就给剃了。这一剃,老人家哇哇大哭。因为老人家有一点小迷信,他认为这是他的“长寿毛”,你给我剃了,这还了得啊?这件事情最后还上了法庭呢,法官也很为难。如果小伙子读过“事虽小,勿擅为”就不会闹出这件事来。 尽量满足长辈的喜好,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接下来《弟子规》又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尊亲、长辈所喜好的,小辈应该尽力去办到;尊亲和长辈厌恶的、不接受的东西,小辈应该赶紧把它放弃掉。小辈的身体如果受伤了,就会让尊长感到担忧。如果小辈的道德有愧,会让尊长蒙羞。小辈要尽量满足长辈的喜好,这在古代那就是孝道,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二十四孝里有“鹿乳奉亲”的故事。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郯子,从小非常孝顺。父母年老,而且眼睛不好,突然要求喝鹿的奶。鹿是很警觉的动物,打猎的都很难接近鹿,那么郯子怎么去搞到鹿乳呢?他披上鹿皮,把自己打扮成一只鹿就往深山里去。但是没想到,他在接近鹿群的时候,有个猎人瞄准了他。正当猎人举起弓箭要射他的时候,郯子高喊:我是人,我不是鹿,我是来取鹿乳孝敬我的眼睛不好的双亲的。猎人一看,就没有射他。郯子就成功挤得了一些鹿奶回去孝敬自己的双亲。这就是 “亲所好,力为具”。

长辈有过可劝谏,注意态度和语气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弟子规》接着讲,“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段话也是相当明白易晓的。长辈很爱我,那么我孝敬长辈有什么难的呢?如果尊长不喜欢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讨厌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对长辈孝敬,这就显出你的贤明。如果尊长有一些过错,你应该劝谏,让尊长有改过的机会。但是在劝谏的时候,你不能板着脸,要笑嘻嘻地跟尊长进谏,声音要轻柔一点。

在今天的中国,长辈爱小辈,不是个问题。但是,孝的缺失却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过于受宠的孩子脑海里边很难有“孝”的滋生地。我前不久看到一个电视节目,当时把我震得瞠目结舌。主持人邀请一个小孩子上台,请这个小孩子谈谈对孝的看法。这个小孩子接过话筒,理直气壮地讲,凭什么我们长大以后要孝敬那么多长辈啊?我们不要累死了吗?而台下,好多小观众居然热烈鼓掌。这种场景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孩子们这样的想法怎么能够对得起长辈对我们的爱?怎么能够对得起尊长对小辈的抚育教养之恩?

传统文化当中承认尊长可能犯错,也承认小辈有权利、甚至是应该向长辈指出他的错误。但同时,小辈必须注意自己的态度,注意自己的言语,考虑到自己的身份,维护尊长的地位和威信,这是传统要求。而这一方面我们往往不注重。所以《弟子规》要求小辈要做到“怡吾色,柔吾声。”

□素材提供/ 央视《百家讲坛》

■特别推荐: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CCTV—10每天12:45正在播出, 当日22:40、次日6:40重播。

?

《弟子规》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 《弟子规》在总序以后,就进入了第二部分,也就是“入则孝”的部分。

孝是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的核心概念。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入则孝的部分,是八句四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能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要命令你去做,你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训你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在责备你的时候,你要顺从地接受。 《广州日报》在母亲节随机采访了一些母亲和孩子。怎么样来对待你的母亲?儿女都说,我要挣大钱,好好侍奉我的母亲。这个话没错。但是,母亲希望子女为自己做什么呢?没有一个母亲提到钱字,96%以上的母亲讲,希望儿女回家陪我吃顿饭。网络上“贾君鹏,妈妈

叫你回家吃饭!”点击率之所以很高,就是因为这句话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楚国有一个孝子叫孟忠,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妈妈病了。妈妈说,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忠马上跑到山上竹林里拼命去刨。冬天哪里会有竹子?孟忠急得大哭,眼泪滴到了雪地上,融化了积雪,长出了碧绿的笋,他赶快采回家做了一碗笋汤,伺候母亲喝了,母亲的病就全好了。这个故事违反自然科学常识,但是我还是认为它是真。因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孝感天地。只要真心有孝,你是可以感动天地的。这个故事叫哭竹生笋,见于晋朝的楚国先贤传。

另一个非常古老的故事叫卧冰求鲤,这是晋朝王祥的故事。王祥早年丧母,他的继母朱氏并不慈爱,经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说这个儿子的不好。所以王祥从小连父爱都没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时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带的伺候。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王祥都拼命满足。有一年冬天,继母依然想吃鲤鱼,可河水已经结了厚厚的冰,王祥就赤身卧在冰上祈祷,突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这个故事也就列入了二十四孝。

对于自己并不慈爱的继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满足她的需要,也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当中,有一种信念,孝是无条件的,孝不是交易,孝不是交换。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 不让父母担心也是一种孝

“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接下来,《弟子规》的八句话是:“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这是更具体地讲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冬温夏??? ,用的是一个典故。东汉年间,黄襄母亲早亡,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穷,根本就没有被子,所以冬天黄襄就自己先睡到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先把席子暖一下。夏天天热,黄襄就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先扇得凉快一点。

今天,很多家里都有空调。然而,有多少孩子会先给父母的房间打开空调,让父母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和休息环境?这不是一个难不难的问题,本质上是想得到想不到的问题,是有没有这个意识的问题。

“晨则省,昏则定。”昏,天刚黑;省,就是探望和问候。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事问安,这是在传统社会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季羡林先生留学回来,已经是鼎鼎大名的博士、教授,他回济南探亲,季先生的叔父只要没有睡觉,季先生就垂着手、半躬着腰站在叔父床前等叔父睡着,再到自己房间。这就是“昏定”。

现代社会,大家工作或者应酬一般都比较晚,父母通常比我们早睡,没有必要生搬硬套“昏则定”。但“晨则省”应该是能做到的。早晨起来,问爸爸妈妈一句,昨晚休息得好不好?这个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出必告,反必面”,出门前禀告一声,回来后在父母面前打个照面,让父母知道你回来了,免去长辈为自己不必要的担心。能够让父母少担很多心,实际上也是孩子的孝心。

“居有常,业无变。”这是对不和父母同住的人讲的。说的是,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住址,也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现在,很多人通常是租房子住,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搬家。然而,你是不是每次搬家都把自己的准确地址告诉父母了?至于“业无变”,确实和我们今天的时代有点脱节。人往高处走,跳槽是司空见惯的。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而他们有时候甚至会做出巨大的牺牲。有个故事叫弃官奉亲。在晋武帝的时候,潘岳在一个地方担任县令,父亲去世了,他就把母亲从老家接过来侍奉、孝顺。母亲年纪大了,生病了,就想回老家,但又舍不得儿子。潘岳看出了母亲的心思,他不愿意让母亲担心,就选择了辞官,奉母回乡。母亲回老家后心里比较畅快,病居然好了。潘岳耕田种菜,做点小买卖,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伺候母亲。他还养了一群羊,挤羊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无疾而终。这个潘岳就是潘安,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中国历史上第一美男。

篇五:读钱文忠解读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绛州城关人即今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此书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启蒙养正,应该遵守哪些规矩。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入孝出悌,符合礼教,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蒙学课本,与《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并称古代启蒙教育教材,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中国古典名著博大精深,而古代启蒙教材更成为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不过,其中充满了封建礼教迂腐的色彩,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学到其中“孝信”的主旨,这才是最重要的。而钱文忠教授的《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恰恰为我们学习《弟子规》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是由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编著,2010年8月1日出版。本书内容包括为人子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精辟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并解释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的巨大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自古人们就认为人的幼年是其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启蒙教材作为这一阶段人们的必读书目,对其为人处世和在成长历程中的经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被誉为启蒙学经典的《弟子规》,作为塑造“礼仪之邦”的有力支持,其功不可没!但是其中的不少的典故及习语难以

被现在我们所理解,钱文忠以《弟子规》原文内容包括为人子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精辟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并解释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的巨大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我认为在幼儿园教育当中融入结合《弟子规》教学的内容是十分必须的。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益最大化的思想已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各方面,对幼儿的教育也是倡导提前全面,但是这些都是针对个人能力的要求,道德方面教育确仅仅限于尊老爱幼,对人有礼貌等一些礼仪上的要求。而且,我们之前一直没有一个很完善的纲要,虽然我们有不少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前辈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已经终结出了不少的心得体会,但是由于地域或认识的局限性及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影响,虽然大家经验交流很频繁但是要制定个纲要还是不充分的。而《弟子规》确实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终结和延伸的产物。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以《弟子规》作为我们道德品行教育的基本纲要。《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就是条很好的渠道,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弟子规》,学习《弟子规》,体会《弟子规》,深入《弟子规》。从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活学活用,因材施教。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针对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例举了很多的事例来讲解《弟子规》,这些事例从古至今都是非常典型的,我们可以将其移植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去,通过给孩子们讲故事,为孩子输入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潜移默化的帮助孩子们建立自己的正确的道德观念。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对我们成年人的教育也是很显著的。现代化的生活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每天面对事情也越来越多,事情的结果成为了人们所有注意的焦点,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与家人相处的方式,与长辈相处的方式方法渐渐别人遗忘了,久而久之,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弟子规》却是一本规范我们行为的一本书,它为我们明确的画出的人在家,在社会,在与人交往中的行为准绳。作为成年人我们最好的是了解《弟子

规》,《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就是这样的一个供我们了解《弟子规的》平台。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是应该认真学习,并把它贯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我们从事是幼儿教育事业,而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我们不约束自己的行为,那么给孩子树立的肯定是个错位的榜样!这样就算我们怎么教育教育也是苍白无力的。

《弟子规》作为中国千百年历史的珍宝必将重新焕发闪亮的光芒。做为一个中国人,我很荣幸出生在这样一个千年礼仪之邦,只要我们能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习惯,只要我们不自暴自弃,每个人都会接近于自己心目中的圣贤,每个人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都不会虚度自己的一生。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