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30:26 体裁作文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体裁作文

篇一: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高考诗歌鉴赏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鉴赏

古诗鉴赏

0315 0824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我以为,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这又是一个可争论的焦点。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云: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其说是也。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确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难能可贵之作了。(吴小如)

篇二: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拼音及翻译整理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shēnɡshēnɡmàn

〃声声慢寻寻觅觅

qīnɡzhào xúnxúnmìmì 李 清 照

qīqīxúnxúnmì

mì lěnɡlěnɡqīnɡqīnɡ cǎncǎnqīqī 寻 寻 觅 觅 , 冷 冷 清 清 , 凄 凄 惨 惨 戚 戚 。

zhànuǎnhuánhánshíhóu zuìnánjiānɡxī

乍 暖 还 寒 时 侯 , 最 难 将 息 。

sānbēiliǎnɡzhǎndànjiǔ zěndítā wǎnláifēnɡjí

三 杯 两 盏 淡 酒 , 怎 敌 他 、 晚 来 风 急 。

yànɡuòyě zhèngshānɡxīn quèshìjiùshíxiānɡshí

雁 过 也 , 正 伤 心 , 却 是 旧 时 相 识 。

mǎndìhuánɡhuāduījī qiáocuìsǔn rújīnyǒushuíkānzhāi

满 地 黄 花 堆 积 , 憔 悴 损 、 如 今 有 谁 堪 摘 。

shǒuzhechuānɡér dúzìzěnshēnɡdéhēi

守 着 窗 儿 , 独 自 怎 生 得 黑 ?

wútónɡɡènɡjiānxìyǔ dàohuánɡhūn diǎndiǎndīdī

梧 桐 更 兼 细 雨 , 到 黄 昏 、 点 点 滴 滴 。

zhěcìdì zěnyíɡèchóuzìliǎode

这 次 第 , 怎 一 个 愁 字 了 得 。

一、原文译文

二、词句解释

篇三:声声慢(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翻译: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篇四:李清照 代表作 声声慢

声声慢·寻寻觅觅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评价:

译文及注释

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

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

作者介绍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

篇五:轻与重——重读李清照《声声慢》

轻与重

——重读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广东广雅中学 温景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怎样哀转沉痛的情感,化作如此凄迷婉转的哀歌?

读李清照这首《声声慢》,总被其中的愁绪感染着,浓得化不开的愁啊,浸满整个身心,单纯的情绪感染已经让人沉着。但作为一首千古传唱的绝美之词,应该不仅仅是有浓郁的愁绪而已,其中必有更幽微深切的力量,然而这又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呢?

读过许多名家的评析,有精通词曲的人,从词调音节和字词节奏的特色点明了一些奥秘,诚然如此,谱曲对于情感,自然是有着独特的感染力。然而,读同一词牌的其他词作却未能产生同样的感受,或许同样是叠词、同样的凄婉激越,但却绝没有读李清照的词这番感受,如此看来,但从曲调的角度是远不能让人感受到词的深幽情境的。

为了能获得一种理性的美感,进而更为接近李清照的感情,以图在品味词境的同时能说出点所以然,我又读了许多赏鉴的文本,最典型的莫过于以“知人论世”的方式解读李清照的这首词,因而普遍得出的结论都是“传达了女词人在人生历经磨难后的愁苦心境”,理由是李清照由美好的少女、少妇时光急剧地转入了“亡国之痛”、“丧夫之痛”、“失物之悲”、“再婚之苦”、“孤独之哀”的人生悲剧。(陈玉《一曲人生的悲歌——读李清照词<声声慢>》),这样说来,我似乎明了读李清照词而深受感染的原因了,一个磨难的主题——国破家亡、孤独难堪,的确是一种惨绝人寰的悲剧,如梁衡在《乱世中的美神》所说:“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的确,李清照在经受着“超越时空的旷世孤独”。然而,如果苦难和孤独是李清照的全部的话,作为未曾麻木的李清照,应该在词中传达一种对命运的不甘与抗争吧,哪怕是怨愤几声也好,但我在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确实没能读出这些,是否因为我的感触能力太差,心性过于坚硬?

我细读又细读,反而没有在词中读到李清照表达苦难的沉重或者反抗的决绝与孤独中的抗争,反而觉得其中的情绪轻轻地、轻轻地掠过心头,其中有一种淡淡的、华美的凄凉,让人挥之不去,

又未能摸着愁绪的着力点。那么是不是所谓的一组意象象征一层愁绪的落实呢?词中的“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的确均可以作为言“愁”的意象。“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李清照这首慢词的确是融汇了若许的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哀婉惆怅的情绪。但我总感觉愁绪并非如许的切实,否则,我们将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按照情绪归类,然后电脑编排就可以填出不同情绪的“绝妙好词”了,甚至可以用将意象的数量增添愁绪的重量,然而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否定这样的推断,因为我们相信人的心灵还有一种更细微深入的情感密码。

缪钺说的没错——凡第一流诗人,多有理想,能超脱,用情而不溺于情,赏物而不滞于物,沉挚之中,有轻灵之思,缠绵之内,具超旷之致,言情写景,皆从高一层着笔,使读之者如游山水,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中,常见秋云数片,缥缈天际。

原来我感受词境之轻,原来就是这种“常见秋云数片,缥缈天际”的轻灵。虽然从切实的赏鉴来看,李清照的这首词集合了词调音节的情绪化、人生悲苦遭遇与旷世孤独的沉重、直接言愁与意象组愁三个方面,但这些都是词的外在,是一种有“重量”的情感,而李清照此词的价值应该是超越这种“切近”,而有一些独特的“茫远”。如果用“孤苦”来形容李清照的晚年,估计我们可以将她想象成一个怨妇,但其实词中的精美优雅却是透露着一种音乐的雍容,因为她不能一把抓住所有的悲痛哭诉,也不能像惆怅悲愁的文人雅士拍遍栏杆,她只能在那简陋凄冷的屋舍,孤独地寻觅,周转一遍,依然冷寂而难遣愁情,“日晚倦梳头”,却很快意识到了,让回忆舒展容颜,让孤单追远愁情。这时温些淡酒,听那风雨吹打那株黄花的声音,一点一滴,落在心头,漫散在体内,交融着略温的酒,咀嚼着华丽的言辞,一字一字,一声一声地吟唱着悲酸。

最后那句“怎一个愁字了得”,正是李清照在那个凄冷的黄昏所难于承受的“轻”,让人娇软无力的愁苦,让人百无聊赖却雍容沉静的愁绪,如那飞絮,如那杨花,风雨之中,飘然无觅,“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泪痕,时光冗长。

如果简单地把这首《声声慢》的美,理解成一种哀愁的美化或者是对“此岸”的挣脱,还是未能完全解决心灵的需求,读词的美,是艺术特有的连接了“此岸”与“彼岸”的思想的力量,它将纯然外在的、感性的、可消逝的东西和纯粹的思想归于调和,将“现象的真实意蕴从这种虚幻世界的外形和幻相之中解脱出来,使现象具有更高的由心灵产生的实在”。(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体悟这首词的艺术,是一种心灵的历程,沉浸痛苦,却超出痛苦,轻曼徘徊地抚摸华丽的忧伤。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