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一篇作文结局出乎意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23:43 体裁作文
一篇作文结局出乎意料体裁作文

篇一:小学作文:出乎意料

出乎意料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是电脑课。

我们走进电脑室打开电脑。过了一会儿,电脑上面就出现了一张生动的桌面。桌面上出现了许多项目。这时,老师进来了,他一上来就控制了我们的全部鼠标。老师用最快的速度把原来的桌面改变成了另一种桌面。这一张桌面上有一张日课表。老师又把另一张桌面改变成了一张幻灯片。在制作的过程中,老师打电脑的速度真叫快。我看都没有看清楚,老师就制作好了一张幻灯片。老师打字的速度也非常快,一分钟工夫,就打出了近百个字。接着,老师对我们说:“现在,你们自己依照我的制作方法自己做一张幻灯片。”我们答应了一声,就开始动手制作了。正在这个时候,电脑却突然停机了。我们还以为电源出了什么故障。电脑老师问了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才知道是停电了。我们的电脑课又要泡汤了。我们只好关掉电脑低着头回到教室里去了。

今天上着电脑课却突然停电,死机,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

篇二: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

教学课题: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

教学目标:1、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

2、学写小小说结尾

3、在记叙文写作中布局出人意料的结尾

教学重点: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写出人意料的作文结尾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周我们学习了莫泊桑的名篇《项链》,主要分析了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特色,除了“物线法”、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特色外,还有一个就是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在课后补充阅读的名作《最后一片树叶》《警察和赞美诗》中也有这样出人意料的结尾,而这正是小小说的特点之一,在课本第四单元作文训练中要求我们学写小小说,我们不如从小小说的结尾入手来学习写一些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打开课本P215,阅读【写作指导】

小小说的特点以及写作注意点。

二、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

1、请学生阅读《“书法家”》和《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2、分组讨论这两篇小小说在结尾的特点

教师总结:出人意料

《“书法家”》: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没有明示,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

“盆中藏月,以小见大”,它留下的“空白”非读者以更大的想象余地,以补充“空白”,进行艺术再创造,言短而意长。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德军剩下来的不只是劫后的城市,可怜的女人,战争摧毁了城市,也摧毁(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一篇作文结局出乎意料)了灵魂。

“无巧不成书”,深挖细掘,领异标新。短短的篇幅表现出很大的社会容量。

→小小说的结尾是小小说的灵魂所在,但结尾的写作技巧是为了体现小说的主旨。

3、分析作者是如何结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教师总结:⑴精心布局

补充回忆高一时作文训练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中的主要方法

巧设悬念,暗布疑阵

草蛇灰线,前伏后应

运用蓄势,着力突转

⑵突破常理(找到生活中的方西瓜、逆向思维)

创新无非是在合乎情理的范围内将切入的角度稍稍偏开人们思维习惯的方向而已。当一个故事在接近收场的时候,再写出几笔绝的,使得从头道来的故事临近尾声却又兀然的山回路转,预示出别一番情景,仿佛还有新的故事可讲述、可想象、可回味,但又确确实实地结束了,“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三、 口头练习:试给这篇小小说增加一句话,制造一种出人意外的效果

尴尬瞬间

我对已搬来一星期却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邻居很是好奇,总想一睹“芳容”。终于有一天,隔壁传来开门的声音。机不可失,赶忙打开门一看,哇,好一位秀发披肩清纯美丽的现代淑女!当我上上下下“饱餐秀色”时,一声河东狮吼:“见鬼,瞅什么瞅,没见过人哪?”唬得我心里直发毛,灰溜溜地关了门。

一天,我正要下楼,楼下传来了脚步声。糟糕,“见鬼”来了,真是冤家路窄。无奈,只好昂首阔步视而不见,下楼梯如履平地,一脚踏了三个台阶,结果可想而知——让“见鬼”笑了个够。而由于自己“光荣负伤”在床上趴了好几日,恨恨发誓与“见鬼”誓不两立。 几天后,忽有人敲门,一看,是“见鬼”,“你的腿怎么样了?”满脸灿烂的笑容和关切的神情让我如坠千里迷雾,又受宠若惊。“没,没事儿。”“那你可以帮我抬煤气罐吗?” 啊?!

(此文获第三届“跨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

参考:“那你可以帮我抬煤气罐吗?”

学生口头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这个结尾要体现出现代社会之中人和人在相处中缺乏交集和共鸣。

四、练笔:给下面这篇小小说增加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

一双手套

事情发生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一个部队被派出去拯救被冰封的火车??

离发生事故现场不远的小镇上,猛烈的寒风叫嚣着,几乎要吞噬掉这偏僻的镇子,鹅毛般的大雪已纷纷扬扬下了三天,眼看就要埋没这个小镇了。在这奇冷的深夜,一处灯光在风雪里摇晃着。街道上没有一个人。这点微弱的灯光也成了大地上唯一的光亮,这仅有的光亮是从这镇子边缘处的一家手套店里放出来的。店里一位憨厚的老人裹在厚重的羊皮底下,坐在火炉旁嘴里喃喃着些什么。不大的店里挂着样式不多的手套,柜台、货架十分简单,在这灰黄色的灯光里显得黯然无光。

“咚咚!”传来急促的敲门声、老人家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挪着踌躇的身体,怯生生地开了门,发现了一个被雪包裹了的大兵。大兵的脸上、眉毛上、大衣上全是雪,站在风里抖动着。风狂野地掀门进来,上牙下牙碰出了几句话:“老大爷,手套,加厚的。”他断断续续地重复着。老人拿出一双羊皮手套交给了他。当他用一双瑟瑟发抖的双手摸遍身上每一个布袋时,他脸上的窘色让他那苍白的脸有些发红了,带着乞求的语气小声说:“大爷,对不起,三天后,我们完成任务后,我一定把钱给你送来。”眼光中闪烁着坚定的承诺。老人点了点头。大兵深深地对这位老人行了个军礼,然后,消失在这黑暗与风雪交加的夜色里。 风更加猛烈地扑打着这点残余的光??

转眼三天过去了,那个大兵没有来??风停了,雪也停了,阳光充满了银状素裹的小镇,已经七天了,那个大兵依然没来。老人快将那天晚上的事忘却了。中午老人像往常一样在店里打点着。突然,一声沉重的脚步划破了这店里的沉寂,进来的也是一个大兵,但不是那天晚上的那个。大兵说了些什么,将一张崭新的人民币和那双手套放在柜台上。老汉禁不住问那天晚上的解放军战士为什么没来。士兵的脸上略浮起了一丝忧伤:“他再也不需要这双手套了,??”

1、 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完成交流

2、 投影学生写作的结尾,并与原作进行比较

“他在抢救一些送往西藏的急需药品时,被一块巨大的冰砸去了双臂,而今那些药品已按时送到了,而他却躺在病床上学着用脚来对付一切,还再三叮嘱我要把这钱送来,至于这双手套,他再也用不着了。”

【简评】小说结尾,出奇制胜,除了“诚信”之外,更可感受到强者的生命之音。 简单原本中的“铺垫”,说明其理由

五、 延伸:出人意料的结尾在记叙文中的运用

1、欣赏《人情,被竞争压迫着》

人情,被竞争压迫着

看着远处漫天的火光,我想庞涓已经死在了那棵树下??

“考磐在涧,硕人其宽。”想当年,我和庞涓同师鬼谷,那时候,庞涓、我、一缕幽泉、一把箜篌,鸟的鸣叫和那阵阵弦音化作了高山流水。同一个屋檐我们亲如兄弟。

谁知道,他后来去了魏国,谁知道,他当了大将,又有谁知道,他怕我和他竞争竟对我用了膑刑,又在我脸上刺字!

他不顾当年和我同窗的日日夜夜,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人情在他心里早已流水无痕,当我明白这一点,我毅然决定离他而去,并且开始了我的报复。

当魏国的车马驶向赵国的时候,我对田忌说道:“围魏救赵。”庞涓对人情的淡漠已经让他遇到了两个空前强大的对手——一个我,一个他自己,当他慌忙地指挥军队回救魏国,他的心里一定是后悔的,可能是对我施刑的忏悔,也可能是没有把我处死的另一点些许人情。但是,我与他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我的报复才刚刚开始??

魏国出兵伐齐,又是庞涓主帅,一个模糊的意识告诉我,我和他的决战将要来临,日见齐兵的素来怯弱,我出计“减灶”,我料定庞涓的骄傲自大,料定魏兵的轻敌,料定他“弃其步兵,取轻锐倍日逐之。”

当庞涓拿着火把读着他一生中最后一行兵法时:“庞涓死于此树下。”

他为他淡漠的人情负责,报销了生命,我似乎可以轻松地想象他拔剑自刎的情形。这一剑的结果是我胜了,在和他的竞争中我赢了。

但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起初我的报复似乎是一个怒气充斥的灵魂,仇一报,灵魂便被战国的大风吹走。我的泪开始模糊了眼睛,然后滴落在这被血腥掩盖了人情的土地上。想起曾经和庞涓同师鬼谷的日子,那一份天真、欢愉又怎会在我复仇的心质中抹去?

当我成就了自己时,猛然发现我究竟做了些什么?我和庞涓只是战国君王的棋子!我所做的是否是我自己的意愿?我的心凉了,谁能懂得我心中那份因为竞争而忘记人情的无奈? 也许,庞涓当时和我一样的无奈。

人情被竞争压迫着,我的心在疼痛!

2、讨论分析:楷体字部分,即结尾在全文中的作用

教师总结:结尾反思,更贴近话题,深化主题,人情被竞争压迫着。这就是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记叙文写作中可以达到的目标。

六、作业: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作文的结尾》课的授后一得

语文组 顾燕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小小说的特点之一,在备课的时候,我主要考虑从第二单元小说的学习,从莫泊桑《项链》的结尾手法导入,结合课本第四单元写作《小小说》的结尾特色,通过欣赏《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和《“书法家”》熟悉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手法,接着通过三个练习让学生逐步实践结尾的手法,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熟悉这种写作技巧,并运用于自己以后的写作中。

今日的课堂效果比想象的好,学生并没有因为听课老师比较多而怯场,而是和平常一样积极地思考、回答课堂的上的每一个问题,特别是在练习中,学生的创意中出现了比我原先准备好的例子中更好的点子和结尾,课堂效果良好。

但是,由于在讨论中运用的时间较多,所以做最后一个练习的时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短,而且写的时候没有注意用的笔,所以后来在投影的时候效果不是特别的好,结尾显得有点儿仓促,缺乏必要的总结。

评课的时候,部分老师提出了用多媒体课件代替实物投影,这样做可以节省时间,然后用这些时间来进行总结。其实,在备课之初,我也曾经考虑过制作PowerPiont课件,一样具有实物投影的直观性,也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但是我也考虑用多媒体课件的缺陷就是答案过于唯一,而作文课是比较开放的,续写的结尾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这些是多媒体课件无法实现的,在制作上难度比较高,也是目前我的水平无法解决的一大难题。但是,既然听课老师有这样的建议,我相信一定可以在多媒体课件和多样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今后多学习一些课件制作的技巧,在课件制作方面可以多花一点心思,希望可以在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上都有突破。

今天的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课堂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考虑课堂教学实际,特别是对于时间的把握,对于学生讨论比较激烈的问题可以继续延伸下去,不一定要强求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意外,虽然课堂教学并不完整,但是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刻,效果可能反而会更好,例如在今天的课堂上,学生对于《人情,被竞争压迫着》这篇记叙文很有想法,很多想法比我预先准备的材料更宽、更深,如果在这个时候考虑把这个练习继续挖深,而不是让学生留到课下再讨论,一定会更有新意,并且可以把多余的时间用来总结,把最后一个练习留到课下做作业,我想效果会更好。

套用今天用来结尾的一句话:教学中不可能每天都有意外,倘若可以把这些意外都作为经验和教训,以后的课一定会越上越好,我有信心。

篇三:作文结尾的基本方法

作文结尾的基本方法

技法1:卒章显志法

【例1】亲情是一种动力,它能让你走进“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能让你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能让你品味“报得三春晖”的快乐。(中考优秀作文《动力来自亲情》一文的结尾)

小作者以诗意的语言解读亲情的内涵,揭示亲情的力量,把亲情的魅力展示得情感飞扬。卒章显志,主旨鲜明。

【例2】“无论在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永远都不会放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非常明确地表达出“我的承诺”的内容,既紧扣文题,又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可谓卒章显志,曲终奏雅。而且,这一句饱含激情、掷地有声的话语,显示出小作者坚强的决心、豪迈的气概,可爱,可敬。

技法2:藏而不露法

【例1】母亲坐在桌前开始吃我为她煮的那碗寿面,我也坐在一边看着她。忽然,我看见两颗晶莹的泪珠滑落在碗里。我问:“妈妈你怎么啦?”母亲抬起了头,哭了。(中考作文《妈妈的生日》的结尾)

文章结尾的描写藏而不露,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因孩子的懂事、“长大”而幸福得落泪的欣慰之情。

江苏省南通市的中考作文《天籁——记一次蛙鸣》,小作者从“独鸣”、“散鸣”、“齐鸣”等多个角度描写了不易捕捉的蛙声,使之诗意化、人格化。并且在“齐鸣”中,议论、抒情与感悟人生相协调,点出文旨“唱出生命的赞歌”。最让人欣赏的是文章的结尾:“倾听,心听。欣赏,心赏。”它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道出文章“倾听”的特质——人与自然的对话与沟通。这个精练而又耐人寻味的结尾,把读者引入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让读者去感悟,去遐想!

技法3:画龙点睛法

【例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课文《春》的结尾)

【例2】马克思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刻苦学习的一生。他的勤奋学习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马克思的好学精神》一文的结尾)

【例3】朋友,别忘了,做人要从学会说“不”开始,对于失败,对于挫折,对于侮辱,对于强权,要勇敢地说“不”。(中考作文《做人从学会说“不”开始》)

【例1】作者用比喻突出了春天三个特点:新、美丽、有力量,从全新的角度以精辟的语言,总结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例2】结尾对马克思的一生作了概括的、高度的总结,并且点明了题旨。【例3】结尾既总结了全文,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技法4:抒情议论法

【例1】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课文《驿路梨花》的结尾)

【例2】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

【例3】是啊!做人要从学会放弃开始。放弃,是我心中一首永恒的诗;放弃,是我生活中一曲五彩的歌;放弃,让我心中的天堑变通途。(中考作文《做人从学会放弃开始》)

【例1】的结尾,抒发了作者赞颂雷锋精神已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的情怀。【例2】不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爱和赞颂之情,而且对读者有强烈的感染作用。【例3】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放弃”的深深理解和感悟。

技法5:警世醒目法

【例1】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但是却有很多人把它们作为美食。他们虽然大饱口福了,但被吃掉的却是中国和谐的自然环境,更是生态平衡啊!想到这些,我茫然了:我们在吃中国?我们在吃中国!(中考作文《吃在中国?在吃中国!》)

【例2】但是,一切已太迟了,太迟了??(《当地球剩下最后一只猴子》)

【例1】的结尾,小作者高瞻远瞩,告诉世人:你们是在吃中国啊!这是多么警世醒目的语言啊。【例2】作者通过地球上最后一只猴子的自述,大胆而真实地幻想了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灭绝之路的。触目惊心的恶果字字千钧,具有震聋发聩、撼人心魄的警世醒目之力。

技法6:设问存疑法

【例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课文《为学》的结尾)

【例2】“从这么一个开端,这么一个结局里,聪明人难道看不出道理来吗?”(《金融家》的结尾)

【例3】有一篇中考优秀作文《简单与不简单》,在列举了种种“简单与不简单”的现象,分析了“简单与不简单”的辩证关系之后,文章结尾时,作者写道: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同时有着简单和不简单,问题是我们该追求什么样的简单和不简单。朋友,你说呢?

【例1】的结尾,以问号作结,寓浓烈的感情于朴素的文字之中,发人深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2】采用了反问的形式,这就使结尾不仅深刻有力,而且耐人寻味。【例3】作者巧妙地提出了“该追求什么样的简单和不简单”的严肃的命题,引发读者思考,启示人们作出正确的抉择,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作者尽管没有明说,但引人深思,催人警醒。 技法7:添加后记法

【例1】后记:携反省一起上路,才能在上帝关上门后,发现他留出的另一扇窗。(中考作文《携反省一起上路》)

【例2】如中考作文《鲁迅先生,只有一个》的后记:先生正等着我们走出浮华的海面,款款地步入他的心房,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

【例1】小作者用这个后记使文章新人耳目,画龙点睛,发人深省。【例2】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通过比较尽显鲁迅及其作品的非凡价值,表现出对社会冷落鲁迅的愤慨,进而呼吁我们去亲近和阅读鲁迅及其作品。而后记部分则换了一个角度,以鲁迅先生的视角,呼吁我们与他交流,使文章进一步敲击着读者的心扉,从而走近鲁迅。可以说,这一段后记,堪成画龙点睛之笔,与文章的主体部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技法8:出乎意料法

这种结尾不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处理人物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来安排人物的最终命运,而且在这时候戛然而止,让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生活的荒谬诡谲。如大家熟知的《麦琪的礼物》的结尾就非常出人意料,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技法9:首尾呼应法

【例】

[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技法10:景物烘托法

如中考满分作文《雨中品读》结尾: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隔在两代人之间的那扇玻璃也被雨后的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

技法11:引用诗句法

如中考满分作文《生活,使我懂得了放弃》的结尾:“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5年来,生活让我懂得了放弃!为了我的理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读书,我必须放弃!

技法12:展望未来法

即在叙述现状之后,结尾展望未来,鼓舞人心,激励斗志。这样的结尾应紧扣题目,照应开头,衔接文章的重点和主体,不仅能引起读者对全文的回味,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印象,而且会使读者受到启发和鼓舞。写作时要注意,如果文章开头是点明中心,结尾一般采用展望未来的方法,同时,展望的内容一定要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关,切忌生搬硬套。 技法13:虚实错位法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课文《藤野先生》的结尾)

文章借幻像使虚实错位,把实有的感受抽象化,从而提升作品的格调,这就是使用虚实错位法的结尾。

也可借梦境使虚实错位,如《荔枝蜜》的结尾:“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通过写梦,将文章的寓意推到更高层次,深化了主题,升华了意境。

技法14:留白拓展法

路过幸福,让我感到生命的可贵;路过幸福,让我感到生活的充实;路过幸福,让我感到人生的快乐。朋友,请放缓你的脚步,睁大你的眼睛,敞开你的胸怀??

这是中考满分作文《路过幸福》一文的结尾,采用抒情性的留白,拓展文意,让人回想。留白拓展法就是在作文的结尾有意留下一定的空白,让读者在意犹未尽的氛围中发挥想象,荡开思绪。除抒情性留白,也可设疑留白,如中考满分文《哈哈镜中的我》:

何必要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正地评价一个人、伤害一个人,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

以问句结束,余音绕梁,启迪读者进行思考,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技法15:再现情境法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课文《故乡》的结尾)

结尾处再现优美的情境,既是对前文的照应,也是对作品主旨的强调,表达了鲁迅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

也可用典型的形象再现,如《背影》的结尾: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再现父亲买橘背影,真切感人,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篇四:作文结尾通用十五技法

作文结尾通用十五技法

技法1:卒章显志法

【例1】亲情是一种动力,它能让你走进“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能让你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能让你品味“报得三春晖”的快乐。(2007年北京市中考优秀作文《动力来自亲情》一文的结尾)

小作者以诗意的语言解读亲情的内涵,揭示亲情的力量,把亲情的魅力展示得情感飞扬。卒章显志,主旨鲜明。

【例2】“无论在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永远都不会放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就是我的承诺。(中考作文《这是我的承诺》的结尾)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非常明确地表达出“我的承诺”的内容,既紧扣文题,又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可谓卒章显志,曲终奏雅。而且,这一句饱含激情、掷地有声的话语,显示出小作者坚强的决心、豪迈的气概,可爱,可敬。

技法2:藏而不露法

【例1】母亲坐在桌前开始吃我为她煮的那碗寿面,我也坐在一边看着她。忽然,我看见两颗晶莹的泪珠滑落在碗里。我问:“妈妈你怎么啦?”母亲抬起了头,哭了。(中考作文《妈妈的生日》的结尾)

文章结尾的描写藏而不露,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因孩子的懂事、“长大”而幸福得落泪的欣慰之情。 江苏省南通市的中考作文《天籁——记一次蛙鸣》,小作者从“独鸣”、“散鸣”、“齐鸣”等多个角度描写了不易捕捉的蛙声,使之诗意化、人格化。并且在“齐鸣”中,议论、抒情与感悟人生相协调,点出文旨“唱出生命的赞歌”。最让人欣赏的是文章的结尾:“倾听,心听。欣赏,心赏。”它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道出文章“倾听”的特质——人与自然的对话与沟通。这个精练而又耐人寻味的结尾,把读者引入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让读者去感悟,去遐想!

技法3:画龙点睛法

【例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课文《春》的结尾)

【例2】马克思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刻苦学习的一生。他的勤奋学习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马克思的好学精神》一文的结尾)

【例3】朋友,别忘了,做人要从学会说“不”开始,对于失败,对于挫折,对于侮辱,对于强权,要勇敢地说“不”。(2007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作文《做人从学会说“不”开始》)

【例1】作者用比喻突出了春天三个特点:新、美丽、有力量,从全新的角度以精辟的语言,总结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例2】结尾对马克思的一生作了概括的、高度的总结,并且点明了题旨。【例3】结尾既总结了全文,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技法4:抒情议论法

【例1】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课文《驿路梨花》的结尾)

【例2】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

【例3】是啊!做人要从学会放弃开始。放弃,是我心中一首永恒的诗;放弃,是我生活中一曲五彩的歌;放弃,让我心中的天堑变通途。(2007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作文《做人从学会放弃开始》)

【例1】的结尾,抒发了作者赞颂雷锋精神已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的情怀。【例2】不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爱和赞颂之情,而且对读者有强烈的感染作用。【例3】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放弃”的深深理解和感悟。

技法5:警世醒目法

【例1】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但是却有很多人把它们作为美食。他们虽然大饱口福了,但被吃掉的却是中国和谐的自然环境,更是生态平衡啊!想到这些,我茫然了:我们在吃中国?我们在吃中国!(2007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作文《吃在中国?在吃中国!》)

【例2】但是,一切已太迟了,太迟了……(《当地球剩下最后一只猴子》)

【例1】的结尾,小作者高瞻远瞩,告诉世人:你们是在吃中国啊!这是多么警世醒目的语言啊。【例2】作者通过地球上最后一只猴子的自述,大胆而真实地幻想了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灭绝之路的。触目惊心的恶果字字千钧,具有震聋发聩、撼人心魄的警世醒目之力。

技法6:设问存疑法

【例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课文《为学》的结尾)

【例2】“从这么一个开端,这么一个结局里,聪明人难道看不出道理来吗?”(《金融家》的结尾)

【例3】有一篇中考优秀作文《简单与不简单》,在列举了种种“简单与不简单”的现象,分析了“简单与不简单”的辩证关系之后,文章结尾时,作者写道: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同时有着简单和不简单,问题是我们该追求什么样的简单和不简单。朋友,你说呢?

【例1】的结尾,以问号作结,寓浓烈的感情于朴素的文字之中,发人深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

2】采用了反问的形式,这就使结尾不仅深刻有力,而且耐人寻味。【例3】作者巧妙地提出了“该追求什么样的简单和不简单”的严肃的命题,引发读者思考,启示人们作出正确的抉择,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作者尽管没有明说,但引人深思,催人警醒。

技法7:添加后记法

【例1】后记:携反省一起上路,才能在上帝关上门后,发现他留出的另一扇窗。(2007年河北省中考作文《携反省一起上路》)

【例2】如中考作文《鲁迅先生,只有一个》的后记:先生正等着我们走出浮华的海面,款款地步入他的心房,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

【例1】小作者用这个后记使文章新人耳目,画龙点睛,发人深省。【例2】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通过比较尽显鲁迅及其作品的非凡价值,表现出对社会冷落鲁迅的愤慨,进而呼吁我们去亲近和阅读鲁迅及其作品。而后记部分则换了一个角度,以鲁迅先生的视角,呼吁我们与他交流,使文章进一步敲击着读者的心扉,从而走近鲁迅。可以说,这一段后记,堪成画龙点睛之笔,与文章的主体部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技法8:出乎意料法

这种结尾不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处理人物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来安排人物的最终命运,而且在这时候戛然而止,让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生活的荒谬诡谲。如大家熟知的《麦琪的礼物》的结尾就非常出人意料,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技法9:首尾呼应法

【例】

[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技法10:景物烘托法

如中考满分作文《雨中品读》结尾: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隔在两代人之间的那扇玻璃也被雨后的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

技法11:引用诗句法

如中考满分作文《生活,使我懂得了放弃》的结尾:“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5年来,生活让我懂得了放弃!为了我的理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读书,我必须放弃!

技法12:展望未来法

即在叙述现状之后,结尾展望未来,鼓舞人心,激励斗志。这样的结尾应紧扣题目,照应开头,衔接文章的重点和主体,不仅能引起读者对全文的回味,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印象,而且会使读者受到启发和鼓舞。写作时要注意,如果文章开头是点明中心,结尾一般采用展望未来的方法,同时,展望的内容一定要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关,切忌生搬硬套。

技法13:虚实错位法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课文《藤野先生》的结尾)

文章借幻像使虚实错位,把实有的感受抽象化,从而提升作品的格调,这就是使用虚实错位法的结尾。

也可借梦境使虚实错位,如《荔枝蜜》的结尾:“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通过写梦,将文章的寓意推到更高层次,深化了主题,升华了意境。

技法14:留白拓展法

路过幸福,让我感到生命的可贵;路过幸福,让我感到生活的充实;路过幸福,让我感到人生的快乐。朋友,请放缓你的脚步,睁大你的眼睛,敞开你的胸怀……

这是中考满分作文《路过幸福》一文的结尾,采用抒情性的留白,拓展文意,让人回想。留白拓展法就是在作文的结尾有意留下一定的空白,让读者在意犹未尽的氛围中发挥想象,荡开思绪。除抒情性留白,也可设疑留白,如中考满分文《哈哈镜中的我》:

何必要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正地评价一个人、伤害一个人,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

以问句结束,余音绕梁,启迪读者进行思考,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技法15:再现情境法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课文《故乡》的结尾)

结尾处再现优美的情境,既是对前文的照应,也是对作品主旨的强调,表达了鲁迅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

也可用典型的形象再现,如《背影》的结尾: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再现父亲买橘背影,真切感人,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篇五:精品资料:一道出乎全国人民意料的奇好作文题

推荐:一道出乎全国人民意料的奇好作文题 一道出乎全国人民意料的奇好作文题

铃声响过,我的心紧缩了一下,又放了开来。儿子马上就要回来了。我设想我第一句会问他什么,也许我会问他考得怎样。不想,等他开门进来时,我第一句冒出来的是:作文题目是不是命题作文?当他告诉我是汶川大地震时,我骇呆了。

我理性地思考了几秒钟后,觉得这是一道好题目,奇好的题目。做为一个差不多每年带高三的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高考作文要回避热点但要暗地里与热点吻合。所以,谁也不会蠢到猜题押宝,平时的训练还是围绕着能力展开。有许多人猜奥运的题,我们说,不考,不用猜题,想写写倒可以。但是,谁也不会料到今天的话题直奔热点。

我想,这道题目对全国的高三教师来说,都是意外。理由上面说了一点,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地震发生的时间,离高考太近了;题应该在五月十二日之前就命好了。所以,谁也不会料到作文题会考这方面。我想,题目一定是后来修改过的,在地震前命好的题,后来因发生地震改了。

尽管出乎我的意料,但我铁了心觉得这道题目是好题目。作文是考学生的文学才华、思维素质与真情实感的,只是今年这个真情实感,太要求学生的悲悯情怀与爱国情操了。必须得构建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那些文学才华与思维素质才有用。今年考查了学生的两种情怀:悲悯与爱国。

是的,没有真正的悲悯,就无法让文章真正地打动人。没有真正的爱国情怀,就不会每天看新闻,就不会对那件事情很有感想,也会影响考生的思维素质。而缺失了这两点,再华的章也不能成为华章了。

这样的题目不仅考了学生,而且还考了学校。

那些只问学问不关心国事的学生们,这会一定会被考住!

那些只关心升学率而不关心国事的学校也一定会被考住!

因为通生回家吃饭,新闻时间在路上;住校生在食堂吃饭,新闻时间在食堂。除了此时段,学生们都处在一片的繁忙之中,根本没有时间来看更多的新闻,学校又绝对不会认为会考这样的题目,而做这方面的文章。

那些关心国事的学校,再繁忙的学习也要挤出时间来,关心国事! 那些关心国事的学生,再大的考试也要把国事关心了再说!

这样的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写出更好的文章来。所以,这是一道好的考题,它考了学生的一个最基本的素质。

令我痛苦的一个事实就是,开放以来,留学出去了四十五六万留学生,回到祖国的不到十四万。所以,我对邓稼先的崇敬绝不止于他是一个两弹元勋,而是因为他一听到祖国建设需要人才,就毫不犹豫地连夜赶回来。在他简陋的办公室里,为祖的的两弹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劳。他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大爱,什么是真正的爱。而那些不管国事的学生,就算他们学好了,也是给外国培养了人才。这道题好,好就好在它的一种大考查。 面对这样的题目,我有点担心。

通生是可能看到电视的,住校生却看不到。自从地震发生了,我就一改往常不看电视的习惯,每天就在几个新闻频道上停留着。我受到多少感染,就会情不自禁地到教室里传播这种感染,他们多少能听到一些。再说了,他们是能点燃的热血的学生。地震初期,我就跟他们说:先进的地方什么都先进,落后的地方什么都落后。你看浙江,江苏,大连,面对灾情早就出手了,而我们山西什么行动也没有!我还说,你看清华北大的学生首先走上街头,献血去了;而其他的学校稍微滞后。那些热血青年是不是被这句话点燃的,我不清楚,反正是他们当下就在学校没有组织的情况下,捐了款,而且发动了其他班捐款。其他班是十元,他

们自动添加到二十元。他们的钱,由他们亲自、直接寄到了灾区。他们还亲自制作了募捐条幅,募捐箱,那个难得的休息日上街募捐募到了五千元钱,也寄到了灾区。在此行动中,他们还逼垮了两家店铺。(这是我今天才听说的)——他们在出去募捐的时候,走到了校门对面的那两家店铺里。两家店老板都是拿出了一元钱,他们愤怒了,就发动能见到的学生不能再买那两家的货,于是,他们的生意就不好起来了。

我听到他们募捐的行为后,到了教室里也看到了他们的条幅,我为他们自豪,在教室里表扬了他们,赞他们有担当的肩膀,是好样的。

我还看到教室里墙上贴着电脑打出来的有关地震的知识,那都是同学们自发的搞的。学校组织过他们默哀,那天他们出奇的安静,没有如平时那样喧哗。

可我还是有些担心,因为这只代表一些热血的学生,还有一些冷血的,一定是没有真情实感的。那些冷血的人,至少作文不会很漂亮了。我只希望他们平时也能一星半点知道点,但谁知道呢?住校生看不上电视的,新闻时间在考前,大多数放了理化实验。说好了看赈灾晚会,结果是往届生看了,住校生还没有看。

我写了一些关于地震的文章,关于温家宝的,关于地震的,关于蝴蝶从废墟上飞过的,都与他们说过,不知道他们是否会记得?祝福他们吧!但是,他们必须得有一个悲悯的情怀才成。没有悲悯情怀的所谓优生,一定会被考往了。

话说回到我的家庭里来,我家今年有考生。我的儿子他是住在学校里的通生,最近便,也有的电视看。

他每天回来,我就要求他看电视。那天他捐款,家里只有三十五元钱,我全都给了他,班级里要求十元,我随便他捐。他捐了二十五元。因为他节俭极了,一年也花不了五十元钱,所以,他能捐的数字,不能看绝对数,要看相对数。我想他是接受住了我的考验的。我生怕自己的儿子,捐十元,其余的他自己支配了。晚上一回来就问他捐了多少,他吞吞吐吐地说:二十五元。说得有些底气不足。后来我问清楚了。他没有全捐是因为他班的同学没带钱,把他那钱借走了,记在了同学的名下,他自然是无法全部捐出了。

我们是负债的人家,吃穿用度不似从前,如果借着别人的钱,吃喝无度,那就是一种变相的坏品德,这是我们还债其间的原则。但是,他还是捐出去了。我们也随单位捐了与大家一样多。

他每天回来,逼到他眼里的就是电视新闻,他是能看到地震的。客厅里的大电视是这,卧室里的小电视是这,爸的电脑前是这,妈的电脑前也是这。所以,他有限的在家的时间,看到的电视、电脑都是关于地震的新闻。

昨天休息了,他想看其他。我说:不行,唐家山堰塞湖快要泄洪了,得看新闻才成。所以,一台倒四台,四台倒二十九台,中央台,新闻台,四川台,眼睛里耳朵里全是新闻。 所以,他今天回来说,他正好用了昨晚看到的事例。他还替住校生发愁,说他们信息闭塞,可怎么得写啊。果然,他爸爸班里最好的学生说:没得写。因为他是往校生,他也没有流着一腔悲悯的血。

这个题目出乎人意料,又让所有的人有话说。它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思维素质,而且考查了学生的大悲悯与大爱情怀。这道题,考得好。而那些追求升学率的学校,那些追求个人前途不管国事的个人,受到点困惑,真的是千该万该的。

因为不会大爱的人,就不会小爱;不会小爱的人,就永远进化不成太阳。

地震在奥运前发生了,受灾面积之广,烈度之大,在全世界也是惨烈的,作为一个国人,你冷漠置之,就算是学问好,又会有什么用途!

2008年06月08日10:44

人民网-教育论坛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