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2:54:56 字数作文
篇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
【下者飘转沉塘坳。】
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
【归来倚杖自叹息。】
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捱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
【风雨不动安如山。】
(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篇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汤集九年制学校 宋 敏
[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记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因为是诗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更加含蓄,跳跃性也更强,单从词的字面上看,学生就不易读懂,更不要说能领悟到包含在每个画面后的忧患之情了,因此本文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学习本文,还要借助网站资源的帮助,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
2.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教学方法]
诵读 体味 探究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web课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富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说明】:用《昭君怨》做背景音乐,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凄美、哀怨的的氛围。
二、作者追踪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三、草堂听雨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
2.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3.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
【说明】:通过听配乐朗读录音和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置身于诗词的意境中,帮助他们把握读音,感知内容。
四、品味探究
A、研读赏析第一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描写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吹”字不能写出风的力度;换“掀”吧,似乎又表现不出茅草的动
态。要想既写出风的迅猛,还又表现出茅草的动态的字, “卷”字更
形象、更有力。
3、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
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4、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 (秋风破屋)
B、研读赏析第二诗节, 思考下面的问题
1、当看到茅屋被秋风所吹毁后,诗人当时心情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
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2、茅草被一群儿童抱走了,孩子们为什么要抱走茅草?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
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
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4、“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
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
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5、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 (群童抱茅)
C、研读赏析第三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茅屋被吹破后,诗人最怕的是什么?
2、看看第三诗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大家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
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
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
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3、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好呢? (夜雨湿屋)
D、研读赏析第四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
2、漫漫长夜,诗人在想些什么呢?
讨论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
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呢? (祈求广厦)
4、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
五、拓宽训练
1、谁能再说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
明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2、你还知道其他人的忧国忧民的名句吗?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全诗
2、将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篇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案(正式)
茅屋为秋风所破优秀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导入 导入】听一首悲苦的曲子,触摸一颗悲苦的心灵,品一首悲苦的古诗,走进一段悲苦的人生。弹指一挥间,往事越千年,浣花溪畔,一座茅屋里,一个颤抖的声音,在历史隧道的深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杜甫,他少时便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他的诗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他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 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 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鲁迅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杜甫的脚步走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杜甫的精神世界。
【走进杜甫,缅怀故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 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 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 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 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 壕吏》 《潼关吏》 《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1982 年, “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 43 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 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 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公元 759 年岁末,杜甫一 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 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 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 》这首不朽的诗篇。
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 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 府诗的一种体裁。
【走进茅屋,吟诵感悟】
1、听读品味:思考:你听出了什么?(提示:诗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听出了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深情诵读:朗读点拨:a 抑扬顿挫(语调高低、语气强弱、语速快慢) b 想像画面 c 揣摩感情(读出诗人的愁苦、潦倒、痛心、痛惜、痛苦,发自肺腑的祈盼,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3、跟随画面齐读
【深入茅屋,整体感知】抓情节,悟情感。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 并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1)一、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3)三、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 小结: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诗从述说个人的痛苦,到让天下寒士都得到欢乐,推己及人,感情得到升华,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亲近茅屋,品读赏析】高声诵读、领会美点(好词、好句) 。
小组问题共享、说说妙处。 全班交流、共享互评。
第一节赏析: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段意:月的狂风放声怒吼,把三重茅草从我屋顶上卷走。草飞过江去,洒满岸头,高的挂在大树的树梢,低的飘转沉进水坳。
用比拟。 “怒号”状风势之猛; “卷” “三重”表受害的严重程度。 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怒号: 大声吼叫。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将秋风拟人化, 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分析: 成都平原的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好节侯,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这是突变。
3、 “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三: 表多数。“三重”表受害的严重程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 “飞”——“洒”——“挂”——“飘 转”——“沉”等动词。细致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风势猛烈而茅屋残破, 茅屋残破又为大雨屋漏的缘由。 这样写既让我们看到一幅风猛屋 破、情景凄惨的图景,体会到诗人当时面对惨景的心情,又为下文准备了条件。
5.飞过浣花溪的茅草,下落有三:
第一,高者挂长林稍”。“长林”,指较高的一些树木。茅草挂高树之巅,当然莫望收回了。
第二,“下者飘转沉塘坳。”“沉塘”,指水很深的池塘。“沉”字作“深”字讲,是形容词,不是动词,茅草是不能沉下去的。“坳’是洼下的意思。茅草下坠入深洼池塘,飘转水面,这也莫望收回了。
第三,坠落在洗盘郊野的茅草,似乎还有希望收回,可是“南村群童?? 6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急(不着一字,尽得风采 )
二、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第二段: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段意:儿童欺我年老,好忍心啊,当着我的面作强盗。公然把茅草抱入竹林, 制止不住, 叫得我唇干舌燥, 回来扶着拐杖只好叹气。
赏析二节 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分析: “南村”表示距离之近。 “欺”是一种戏谑方式,因为“我老无力”“忍能”把欺的程度作了具体细致的刻画。甫写此诗时只有 49 岁,为什么用一个“老” 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1、群童为何抱茅?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 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四海困穷的社会现实。
2、 “盗贼”一词怎么理解?(抱)杜甫的激愤之词,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分析: 建造这间茅屋对杜甫来说, 是建得太艰难, 显得太宝贵了, 所以才竭尽全力制止。“自叹息”表示戏谑之后的无可奈何。
3 “归来倚杖自叹息” 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叹
三、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第三节赏析:
第三节赏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不一会儿风止了,乌云如墨,天灰蒙蒙渐渐黑下来了。
赏析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分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作用?
渲染出暗淡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愁苦的心境。
3. 止、住。 分析: 顷刻间,再次面临双重威胁。狂风刚过,大雨又来,真是“屋漏偏遇连夜雨,(行船恰逢顶头风)”夜里,家家关门闭户。怎么办? 何处去? 哪里躲?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布被盖了多年,冰冷如铁,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4“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为何要将被子比喻为“铁”而不
是“冰”? “铁”既写出了天气寒冷,也写出了布被又破又旧且无法拆洗。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 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5.卧: 睡态恶劣。 分析: 布质被子,多年已“冷似铁” ,失去了保暖价值。因小孩“恶卧” ,蹬得大窟小眼,破烂不堪,由此可见诗人生活境遇的窘困。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断绝。
床头屋顶在漏雨没有干燥的地方,雨脚象麻线一般没有断绝。
分析: “无干处”指出造成的灾难。 “雨脚如麻”状写雨之大, “未断绝”看出雨通宵达 旦,持续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湿糟糟地,长夜漫漫何时明!
4.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5.由: 到。 分析: 在国破家亡的灾难中,诗人忧国忧民,早已不能熟睡,何况此时此景呢? (更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生活的困境)为下文提问铺垫。
5、 “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作者从眼前艰难窘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和天下人民的流离失所,穷困潦倒;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 (从安史叛乱以来,辛苦贼中,流离秦陇,石壕村别老翁,同谷县挖黄独,种种生活经历??)他盼雨停,盼天亮,他一声长叹:这深重的灾难呵,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6、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忧
四、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 让天下的寒士们住下, 皆大欢喜, 风吹不动, 雨泼不进, 安如泰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什么时候眼前高耸地出现这些高楼大厦,我的茅屋破烂,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
赏析第四诗节 1、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喊? “安得”能换为“愿得”吗?
2、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忧国忧民
3、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愿
4、名句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 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呜呼: 呵。突兀: 高耸。见: 通现,现出。足: 心足,心甘情愿。
分析: 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 精神上痛苦处境中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广大人民所遭受 的风雨,强烈希望能尽力解决所有人的困难,这就是全诗的主旨。当然,在封建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也因为如此,作者进一步表示: 只要能解决或改善一下人民的生活问题,自己冻死、饿死也心满意足,就显示出诗
人思想境界之高、胸襟之宽和他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当然,诗人所想到的主要是“寒士” ,因此,不能与今天革命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 相提并论。 “安得”二字语气贯至“??动安如山”为止,这种形似疑问实属慨叹的句式,往往放在结尾处,或抨击现实,或寄托理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提示:1,用词 2,气势 3,思想内容 4,境界 (仔细揣摩,说说你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赏析: “广厦” “千万间” “大庇” “天下” “欢颜” “安如山”等词掷地有声,意境开阔, 构成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的气势, 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 最后一句强烈的表现出诗人舍己为人、 至死不悔的决心, 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小结: 诗人的大声疾呼, 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 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 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
拓展延伸:你还能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完成下面组对联的下联吗? 上联:范希文处庙堂心系四海布衣。
下联:杜子美居茅屋胸怀天下寒士
相关链接,知识迁移:杜甫同主题的诗知多少?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倾听杜甫,解读诗圣】名人名言:
1.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 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前苏联〕别林斯基
篇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朗读的韵律节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把握诗歌情感表达基础上朗读诗歌的技巧。
教学设想:
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2、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自主完成学案内容。
4、教学用具:多媒体
5、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导入新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2解题,简介诗歌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句读。
1、 指名学生试读课文,其他同学评读。
2、 正音。
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
怒号 三重茅 挂罥 沉塘坳 布衾 俄顷 丧乱 广厦 大庇 突兀 见此屋。
3、 范读课文(读后点拨诗歌朗读技巧)。
4、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5、 指名朗读课文。
(三)浏览课文,根据诗歌内容说说诗中描写了哪几幅画面 ,每幅画面里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的发言合理即可)
参考答案:
秋风破屋图 —— 焦灼痛苦
群童抱茅图 —— 焦急无奈
屋破漏雨图 —— 凄苦感伤
祈求广厦图 —— 忧国忧民
(四)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学习赏析诗歌技巧 。
1、女同学齐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诗歌第一节是如何描写秋风破屋的惨景的?你认为那个词语用得较妙,为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其他同学思考,诗歌第二节中群童为何抱茅呢?这些内容对表现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
3、第一、二、三组齐读第三节,其他三组思考联系“归来倚仗自叹息”和“自经丧乱少睡眠”等句想一想,诗人会叹息写什么?“少睡眠”又会想些什么呢?
4、齐读第四节,思考:杜甫在如此凄苦处境下想到的是什么? 由此可看出杜甫是怎样一个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板书)
5、自由朗读全诗。说说诗歌都采用了那些表达方式,体会议论抒情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6、你在研读中还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请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五)拓展延伸,对话诗人。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可参考示例;也可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说一段话
示例: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
(提示:明星、航标、风帆、灯塔、旗帜、丰碑、高山、大海、舵手…… )
(六)小结:读完这首诗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这节课。那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精神共青史长存!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在课后反复诵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反馈练习
1、搜集古诗词中忧国忧民名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2、第四节在情感抒发上和前三节有何不同?
3、下边对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却割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A“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丝”、“谷”可卖。
B“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命根。这两句入木三分地揭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D全诗言简意赅,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篇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及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及答案
理解 巩固 积累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风怒号( ) 2.三重( )茅 3.挂罥( )
4.塘坳( )
5.布衾( ) 6.广厦( ) 7.大庇( )
8.突兀( )
二、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八月秋高风怒号______ 2.卷我屋上三重茅___
3.高者挂罥长林梢_____ 4.俄倾风定云墨色____
5.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 6.骄儿恶卧踏里裂_____
7.长夜沾湿何由彻_____ 8.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
二 1.秋深 2.几层 3.挂,缠绕 4.一会儿 5.布被子 6.睡相不好 7.彻夜,通宵 8.遮蔽,保护
三、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回答问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用“//”为全诗划分为四个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动词下面加点,说说这些词语运用效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此诗时,诗人只有49岁,但他却用“老无力”形容自己,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
5.杜甫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结合此诗,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两个
三 1.??沉塘坳。(秋风破屋)/??自叹息。(群童抱茅)/??未断绝。(夜雨湿屋)/??死亦足!(祈求广厦)
2.卷 飞 洒 挂罥 飘转 沉 准确、形象地刻画了风大草飞的动感画面。 3.是写心情老,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5.杜甫被尊称“诗圣”,是因为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且诗歌艺术质量上乘;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些,都可以从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得到表现。
6.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谈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空、默写。
1.杜甫,字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诗人。自称少陵野老,因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员外郎,故世称_________。
2.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四川,在_______西郊浣花溪旁建了这座“茅屋”,后人把这里叫做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根据提示,默写学习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
(1)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望岳》)
(2)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 (《登岳阳楼》)
(3)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春望》)
四 1.子美 现实主义 杜工部 2.成都 杜甫草堂 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3.(1)会当凌绝顶 (2)乾坤日夜浮 (3)感时花溅泪
实践 探索 创新
一、除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诗人留下“忧国忧民”的名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杜甫《蜀相》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