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过年放炮习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18:53 作文素材
过年放炮习俗作文素材

篇一:宋才发:论过年习俗与放鞭炮民俗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宋才发:论过年习俗与放鞭炮民俗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论过年习俗与放鞭炮民俗

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宋才发?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摘要 过年和放鞭炮都是中国人的传统民俗,它是经过千百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必须高度重视和立法保护传统节日,越是民族的节日就越是世界性的节日。禁放烟花爆竹的法规必须符合民情民意,不应该用禁止的方式让人们忘却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北京市立法有限地解除烟花炮竹“禁放令”,开禁燃放烟花爆竹必须严把鞭炮质量关。建设法治社会需要立法方、执法方与全体公民共同努力。

关键词 过年民俗;燃放爆竹;传统习俗;文化遗产;立法保护

过年是经过千百年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民俗。过年是所有中国人都能够参与进去的民族传统节日。历代封建朝廷为表示对过年迎春的重视以及对天下黎民百姓的恩赐,通常自腊月19—22日,由掌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选定“吉日”,布告京城及全国所有衙门府地,统一封存官印,所有官员放假回家过年。全国城乡空前繁荣的“腊月市”进入高潮;老百姓搞大扫除,以整洁过年环境。腊月24日为祭灶神之日,又有过“小年”之称,随之“大年”除夕来临。于是人们开始挂年画、贴春联、吊灯笼、倒贴“福”字,图个吉祥如意。过年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民俗的象征。过年中的各种仪式和各种饮食,都在漫长岁月的磨砺下演化成了约定俗成的民俗,许多价值连城的东西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我们的生命里。譬如鞭炮、饺子和年糕,历来是过年的三位主角:鞭炮是为了驱邪;年糕预示年年高升;在一锅沸腾的水中游动的小银鱼一般的饺子里,必须要有一两枚包着铜钱,为的就是图个发财的意思。它们的三重唱,是从古到今人们的一种世俗化的梦想和祈盼,这是如今的春节联欢晚会所无法替代的。因为放鞭炮、吃饺子、蒸年糕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意韵,洋溢在过年的所有日子里,表达出所有人心中的祈望,那就是全家人团团圆圆、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如意国泰民安。过年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多元化的。过年燃放爆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燃放爆竹构成了过年的重要内容。小时候听老人讲述过一个古老的传说,至今记忆犹新。说是古代有一个叫做“年”的怪兽,每隔365天就出来伤害人畜,届时老百姓都不敢出门。偶有一年有位顽童燃烧竹子玩耍,燃竹的火光冲天、“噼啪”作响,将怪兽“年”吓得落荒而逃,人们因之而获得安宁。此后,燃放爆竹便成为人们驱魔避凶,迎神喜庆的必备之物。大年三十夜传统的“守岁”习俗,则显示出老一辈对于一年新旧交替时刻的担忧;从另一个角度看,守岁也包含着人们对来年美好未来的强烈祈望。

必须高度重视和立法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从文化相对论的观点看,每一种文化对于具体民族来说,都是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社会产物。每一种文化尽?作者简介 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处长、法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法学研究。

本课题为国家“211工程”十五建设重点项目(发改社会[2004]834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5年度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05BMZ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度重大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05JJD850009)。

管在各民族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但是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独创性和特殊价值。过年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过年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千百年来绵延不断,历久弥新;过年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意义,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任何一个无论怎样现代化的节日都无法比拟的。过年包括“辞旧岁”和“迎新年”两个方面。春节在我国古代称为“元旦”。“元”即为开始,“旦”即指早晨。“元旦”就是指一年里的第一天早晨。用“元旦”作为新年的名称始于汉代。早在汉武帝创制的《太初历》中,就已经确定农历正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而正月初一为法定新年,“元旦”从此作为新年的称谓在我国沿用了2000多年。春节主要来源于农业耕作的季节和气候变化所需。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原始时期的人们经过对天体的观察,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春节就是其中之一。在甲骨文中,“年”是一个饱满下垂的谷穗,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和期盼,也表达了人们对上天的感恩。在民俗习惯中之所以出现过年祭天的仪式(北京就设有专门用于祭天的“天坛”),其根源就在于此。1911年孙中山发动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胜利后,我国开始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历纪年,但同时保留了传统农历纪年的方法。为了便于把这两种纪年方法区别开来,便将公历元月一日称为“元旦”,而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1]。1928年民国政府曾提出废除农历年,“文化大革命”曾对农历年革故鼎新,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我们应当吸取这些历史的教训。近几年享誉海内外红红火火的“中国年”,无论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还是其他国家,庆祝的规模之宏大、气氛之热烈实属举世罕见,它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大融合形成的过程中起了无与伦比的纽带作用。人们在过年中开展的活动、形成的风俗和仪式,已经深深地内化为中国人的道德意识、民族气节、社会风尚和行为习惯。可以说过年这个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典礼和仪式,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各民族人们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我们今天注意保护好过年(春节)这个民族传统节日,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凝聚海内外华人。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尊重和热爱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具体表现。节日文化需要弘扬和建设,决不能让它放任自流、自生自灭。为了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于2005年6月联合发出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心组织好重要节庆活动,特别要组织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节庆活动。”[2] 对于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应该继往开来注入新的活力,扬弃某些不合时宜的旧习俗。笔者建议对我国现有的节假日制度进行改革,通过立法的方式使我国法定的节假日,向更有群众基础、更有文化积淀的传统大节日倾斜。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就曾呼吁和建议,要“增加清明、端午、中秋节为法定节日,以便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今天的作用。”[3]

越是民族的节日就越是世界性的节日。优良的民俗和传统,尤其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礼俗和道德规范,对群体、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整合和促进的作用。对于像过年燃放烟花爆竹之类的民俗不可轻言废止,而要视为“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类的对象,应当通过组织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诸如春节期间朋友聚会、舞龙、放鞭炮、贴春联,所有这些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过年最主要的凝聚形式。人们在爆竹声中能够真切地体味过年的滋味,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和习俗。然而在我国过去10多年里,传统过年最主要特征之一的燃放爆竹却被“禁掉”了。当燃放爆竹在我们的城市里走进历史的时候,过年那种热

闹、狂欢的色彩和氛围就荡然无存了,人们想通过燃放烟花爆竹来宣泄一下心中沉闷的机会也没有了,因而春节就自然变得冷清了、消沉了、没有生气和活力了。人们围坐在电视机旁看着各种晚会,竟成为过年的新世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相信正在日益失去传统文化内涵的春节,没有可能被西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所冲击?本国的民族民间传统节日不会过,外国的民间节日就能够过得好?这也许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其实洋的不一定就是新的,土的不一定就是旧的。政府机关没有很好地把握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淡化了民族精神的传承,失去了对民族的记忆的承载,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的文化乘虚而入,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成为一种必然。造成这种状况的责任决不在青年人,也不能简单地责怪青年人,而在于政府对民族传统节日缺乏保护和弘扬。过年是人们一年一度串亲访友的时节,即使平时只是眼熟却无过从的人,对面相遇也会脱口而出“过年好”的问候,此情此景惟有过年才有。过年确是一个改善人际关系的良好时机。一年中的各种节日很多,庄严的也好,民俗的也好,就此功能来说都不如过年。再譬如,我国传统的“拜年”文化源远流长,“人文关怀”都是从这里延伸的[4]。“团拜”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朱子语类》卷九十一《杂仪》云:“团拜须打圈拜,若分行相对,则有拜不着处。”[5]现代政府机关和单位之间的新年团拜活动与古代团拜非常相似,团拜有利于增进和改善同事之间的联系,也是在家族之中、朋友之间进行沟通的好方式。近年来随着电信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开始通过电话拜年、电子邮件拜年或者通过贺年卡拜年,都是拜年这个民俗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总之,随着中国不断走向世界,世界也进一步了解中国,蕴涵着5000年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过年(春节),正向世界性的节日迈进。许多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都以尊重华人的春节,作为尊重中华民族的礼节。譬如2005年鸡年新春,美国纽约市部分地区和已经“禁放”了34年的新加坡,都解除了华人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罗马尼亚总统伯塞斯库等多国政要,还纷纷向中国人和在本国的华人拜年;联合国秘书处首次为中国过年(春节)举办隆重的文艺晚会;英国外交部首次为中国春节举行招待会;美国纽约州则通过法令规定中国农历新年为纽约州法定假日。

酷爱燃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而在此后的几千年里,火药几乎只是用来做鞭炮(这也是我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过年要放鞭炮,结婚要放鞭炮,死了人下葬时要放鞭炮,商店开张营业要放鞭炮,盖房子上梁也要放鞭炮。总之,只要是为了表示庄严和喜庆,人们都习惯于用燃放鞭炮来庆贺和营造隆重的气氛。但是,为了保护环境不受硝烟和噪音的污染,许多城市早就提出无论过年还是结婚,或者其他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准燃放爆竹,并出台了相应的违者罚款的规定,可是人们却总是不肯轻易地放弃对鞭炮的情由。任何一项被人们顽固坚持的行为都是需要进行心理分析的,燃放鞭炮也不例外。燃放鞭炮能取得的心理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鞭炮炸响声的力量。这声响和力量是我们的身体没有能力产生或者发出的。所以人们在燃放鞭炮的时候,总是喜欢和希望鞭炮越响越好,鞭炮显示了一种超人的力量。(2)鞭炮是受人把握和控制的力量。如果鞭炮的力量不受控制,就会像炸弹一样可怕,人们就不会那么喜欢它。正是因为鞭炮的燃放是受人们控制的,人们可以自由地决定什么时候点燃鞭炮、燃放什么样的鞭炮,所以才对鞭炮变得如此钟爱。而且一串鞭炮被点燃后只有短暂的炸响,不会无穷无尽地失去控制地响下去,这就更增强了人们对事物进行控制的信心。(3)人们希望看到光明,哪怕是瞬间的闪光也好。人的内心深处往往是黑暗的,所以人们在选择鞭炮的时候,特别喜欢选择装有镁粉的“闪光炮”。另外,如果鞭炮能够升到一定高空后炸响,就会更加令人喜爱。尤为重要的是人的潜意识是经常受到压抑的,潜意识中的各种欲望就像是一束窜动着的火苗,经常被自我或者超我所掩盖而不能顺畅地表露出来。我们的确拥有许多美好的幻想,但是绝大多数幻

想一直是无法得到实现的,于是内心充满着压抑、忧郁乃至绝望。这时如果鞭炮点燃了,它就会带着我们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幻想在瞬间冲破所有的压抑,一道闪光、一声炸响,驱走忧郁与恐惧,从而使我们似乎看到了生命的原始力量。

过年燃放鞭炮在我国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6]。关于燃放爆竹最早、最可靠的记载是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荆楚岁时记》上有这样记载:“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7]由于当时还没有火药用来制造鞭炮,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是,它却反映和折射出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到了唐朝,爆竹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就因为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能够连续发出爆破之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磺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人们又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和威力更大,从而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质的变化。到北宋时期,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并有单声响和双声响的区别,故改名为“爆仗”,尔后又改名为“鞭炮”。燃放鞭炮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鞭炮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鞭炮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譬如,用喜庆的燃放鞭炮迎神;鞭炮本身的爆炸,也是极好的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即使是完全的无神论者,多数人也有燃放鞭炮的喜好。当然,中国人燃放烟花爆竹的民俗,与世界很多国家的风俗一样都有本身固有的弊端。譬如,西班牙等国的斗牛节、巴西的狂欢节,每年都会造成许多人员的伤亡。但是,他们没有因之而取消这些节日,而是想方设法在避免弊端发生的同时,使这些传统的风俗得以延续下去。因噎废食而忽视数千年形成的民俗对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影响,不注意维护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留下人们浮游不定的文化心理不平衡的隐患,我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遗产轻率的表现。除了必须尊重传统民俗外,一座城市大范围的对鞭炮进行“禁放”,仅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也是缺乏充分理由的。燃放烟花爆竹从来就是假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跃节日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所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此外,城市作为烟花爆竹的消费市场,只是产业链中的一环,跳过生产环节,仅仅从流通和消费环节来“禁放”,显然是有悖于市场规律的,也会出现一些市民通过不正当的渠道从市区外采购来路不明的烟花爆竹进行违规燃放,更对安全造成隐患。

在一个城市的范围内全面禁放烟花爆竹肇始于天津。1907年2月3日的《大公报》,登载了这样一则公告:“入冬以来,风高物燥,瞬届年节,竞放花爆。起花双响,高入云霄,遗火落下,贻害非小。贩卖燃放,均于禁条。特先晓谕,广为劝告,父戒其子,兄为弟导,子弟有犯,父兄枷号,倘敢故违,决不宽饶。”[8]过年禁放鞭炮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天津城,本在热销中的烟花爆竹,顿时成了积压商品。天津巡警总局发出的这条公告意义非凡,它成为近代以来官方在一个城市范围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开端。20世纪初,清政府自中央到地方开始了一场全面的新政改革,而改革的示范区就是天津,北洋新政的许多政策都先在天津试点,而后在全国推行,最为显眼的就是新式警察制的建立。此时全国都将目光集中在各种社会习俗的改良上。在这些改良中,过年禁止燃放鞭炮成为议论的焦点,这也是天津禁鞭之所以走在全国前列的原因。这是一项波及千家万户的法令,只有依靠强制力才能推行。而天津新式警察制度的逐步健全,正好为改革这一习俗提供了保证。据历史资料记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最早出现在天津的租界地区,为避免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空气污染和火灾,天津的租界早就命令禁止在入夜后燃放烟花爆竹。1902年,清政府在保定创办警务学堂,训练巡警,同时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为防租界内火灾,受到了中国传统水会的启发,意大利人招募华人组织官办救火会,随后英租界也组织了天津志愿消防队。1902年清朝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救火会便交由清政府监管,改称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支消防警察队。作为负责天津城区治安的部门,巡警总局发布禁止燃放鞭炮的命令,就是其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了。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实施禁放鞭炮的城市是上海(1988年实行

“禁放令”),而实施“禁放令”时间最久的城市是北京市,它已经在寂寞中走过了12个春秋。

禁放烟花爆竹的法规必须符合民情民意。《宁波市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规定》自1995年1月1日施行后,在防止环境污染、减少火灾和人身伤害事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过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具有祥和、喜庆、热闹的寓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有违民情民意。于是2000年宁波市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管理办公室,委托宁波远东零售市场调研咨询有限公司,针对宁波市老三区的所有城镇居民家庭采用随机抽样并入室访问形式,对涉及100个居委会、1000个城镇居民实施了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多数居民家庭认为燃放烟花爆竹能增添节日气氛,仅有23.06%的被访者不赞同此种看法;持不赞同“解禁”意见的人,主要是认为解禁对安全保障非常不利。通过更深入的调查访问,有80.47%的人希望市政府能够在制定并出台一系列安全防范措施的基础上,解除不准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只有12.18%的居民持不赞同的意见。“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爆竹作为人们喜爱的传统民俗商品,从来就是老百姓过年过节的一部分。从文化上看,笔者不否认燃放鞭炮有除恶、驱邪、祈福的意思。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就是迷信。如果总说这是陈规陋俗,那就只有干脆消灭所有的民俗和传统文化,按照我们今天制定的标准来实行大一统了。有些人看待民俗和烟花爆竹的眼光,从来就是狭隘的和带有偏见的,实在缺乏包容之心。封建社会长期的文化压制,几乎把许多优秀的中华文明弄成了糟粕。如果这些传统文化、民俗真的与社会发展相悖,那它必定会自行消亡的。从民意上看,对于那些被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弄得热热闹闹的群体,他们对

过年放炮习俗

传统的、民俗的放弃是比较多的。其实这也不能全部怪他们,一旦没有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氛围,人们自然要到国外节日中去寻找刺激和乐趣。再从法律上看,如果一项法律规定仅靠以违背大多数人的意愿来强制推行,那么这项法律规定无论如何是不能持久的。凡是能够顺其民意,纠正错误,而不是僵化地固守,这才是发展和完善法制的前提,因为法规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规范。

不应该用禁止的方式让人们忘却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王安石那首《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9]的诗句是不会被人遗忘的。民俗的存在或者消亡遵循自然规律,一纸规章并不能令其早亡。力图通过一纸禁令就永远地、彻底地禁止放鞭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上至百岁老人,下至三岁孩童,对过年放鞭炮都具有强烈的渴望,过年放鞭炮的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底蕴。笔者认为过年放鞭炮,完全放任自流确有负面影响,而完全禁止又缺少节日气氛,老百姓怨声很大。应当在“禁”与“放”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度,掌握动态平衡,多一些通情达理地疏导,少一些不通情理的硬性禁令,也许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治水英雄大禹,面对泛滥成灾的洪水,他采用的是“疏导”,结果大功告成。而他的父亲却忙着到处堵塞,怎么堵塞也阻止不住洪水的冲击,落个一败涂地的惨局。这里面“疏”与“堵”的哲理,用在过年燃放鞭炮是“禁”还是“放”的争论上,具有异曲同工之效。近些年来,上海、天津、南京、济南、沈阳、大连等一些曾全面“禁放”的城市,都从体恤民意、民俗考虑,相继修改了有关“禁放”的规定。譬如,上海市人大通过了《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提出“加强管理、改良品种、划块禁放、禁疏结合”的十六字方针。大连市人大于1996年7月通过了“平时禁放,春节、重大节日期有限燃放”的规定。天津市于2002年开始实行限时、限地、限品种的“三限”燃放政策。其中“限地”即规定在公共场所、群众集体活动场所,以及比赛进行中的体育场馆,建筑物的房顶、楼道、阳台、窗口、有易燃易爆物的仓库、厂房、绿地草坪等地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限品种”即市民只能燃放经公安机关检验合格的烟花爆竹品种;“限时”即在外环线以内地区,每日22时至次日6时(除夕夜可延长到次日2时),禁止燃

篇二:春节习俗:放鞭炮

春节习俗:放鞭炮

南方网讯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放鞭炮 “是璀灿的珠宝溢光流彩,是闪光的花瓣落英缤纷,真想不到呀,小小的纸筒里,有着那么美的灵魂??火一般的热烈,花一样的迷人,它把迅息的一生,献给了新春??” 这是一首咏炮花的诗。每当除夕之夜,不管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僻静的山村,无论是霓虹灯闪耀的闹市还是小巷深处,“嘣嘣叭叭”“哔哔(口剥)(口剥)”的爆竹声,此起彼落,竞相欢叫。那五彩缤纷的火花,给深沉的夜暮划出一道道彩虹,给人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放爆竹庆贺春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焚竹发声,名曰“爆竹”。《通俗编俳优》说:“古时爆竹,皆为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爆竹的原意在于惊惮和驱逐恶鬼。《荆楚岁时记》中记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以竹着火中,哔哔有声,而山魈惊惮。 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今天,我们放爆竹虽有除旧迎新、取个吉祥兆头之意,但已没有什么迷信的色彩了。 相传,到了初唐年间,一些地方天灾连年,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便在小竹筒内装上硝,导以爆炸,以硝烟驱散山岚瘴气,减退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最早的雏形。后来,由于火药的发明,人们用纸造的筒子代替了竹子,并用麻茎把炮竹编成串,称为“编炮”,因声音清脆如鞭响,也叫“鞭炮”。宋

代,已有除夕出售鞭炮于开封府街头的记载(《东京梦华录》)。在全国各地也有了专门生产爆竹的作坊。最初的纸卷爆竹,响一下就完了,后来发展为各种花炮。 爆竹,它是中国特产,在外国是没有的。从古至今,由于人们不断加工、改进,爆竹的品种、样式越来越多,色彩也跳出了单一的火红色。除了传统的百子鞭炮、单响、双响的花炮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花炮,并取了一个个文雅、富于诗意的名称。如:“金菊吐艳”、“飞雪迎春” 、“仙女散花”、“白雪红梅”、“金猴腾空”等等,还有百头、千头、万头,甚至长达十万头的巨型鞭炮,真是应有尽有,五花八门。(编辑:姜志)

篇三:春节习俗:放鞭炮

春节习俗:放鞭炮

南方网讯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放鞭炮 “是璀灿的珠宝溢光流彩,是闪光的花瓣落英缤纷,真想不到呀,小小的纸筒里,有着那么美的灵魂??火一般的热烈,花一样的迷人,它把迅息的一生,献给了新春??” 这是一首咏炮花的诗。每当除夕之夜,不管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僻静的山村,无论是霓虹灯闪耀的闹市还是小巷深处,“嘣嘣叭叭”“哔哔(口剥)(口剥)”的爆竹声,此起彼落,竞相欢叫。那五彩缤纷的火花,给深沉的夜暮划出一道道彩虹,给人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放爆竹庆贺春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焚竹发声,名曰“爆竹”。《通俗编俳优》说:“古时爆竹,皆为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爆竹的原意在于惊惮和驱逐恶鬼。《荆楚岁时记》中记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以竹着火中,哔哔有声,而山魈惊惮。 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今天,我们放爆竹虽有除旧迎新、取个吉祥兆头之意,但已没有什么迷信的色彩了。 相传,到了初唐年间,一些地方天灾连年,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便在小竹筒内装上硝,导以爆炸,以硝烟驱散山岚瘴气,减退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最早的雏形。后来,由于火药的发明,人们用纸造的筒子代替了竹子,并用麻茎把炮竹编成串,称为“编炮”,因声音清脆如鞭响,也叫“鞭炮”。宋代,已有除夕出售鞭炮于开封府街头的记载(《东京梦华

录》)。在全国各地也有了专门生产爆竹的作坊。最初的纸卷爆竹,响一下就完了,后来发展为各种花炮。 爆竹,它是中国特产,在外国是没有的。从古至今,由于人们不断加工、改进,爆竹的品种、样式越来越多,色彩也跳出了单一的火红色。除了传统的百子鞭炮、单响、双响的花炮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花炮,并取了一个个文雅、富于诗意的名称。如:“金菊吐艳”、“飞雪迎春” 、“仙女散花”、“白雪红梅”、“金猴腾空”等等,还有百头、千

头、万头,甚至长达十万头的巨型鞭炮,真是应有尽有,五花八门。(编辑:姜志)

篇四:过年放炮作文6篇

过年放炮作文6篇

春节将近,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每年的春节都是锣鼓喧天, 鞭炮齐鸣。同学们快用文字记录下着热闹的场面吧。

过年放炮作文一:过年放炮仗

年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婆家过年,一家人聚在一起亲亲热热吃饭。吃好饭,我看外公在拔钉子,便跑过去帮他干活??没过一会儿,我便累得干不动了,“呼呼”地直喘气。妈妈在楼上整理房间,过了一会儿,外婆对我说:“周泓,你妈妈说等会儿到街上去。”刚说完,妈妈就从楼上下来了,我急忙跑过去问:“真的到街上去

吗!”“嗯,是的。”“那??那可以买炮仗吗?”“嗯!你买来干什么?”“我就是买来玩的呀!求你了!”“好吧!”“那还等什么,快走吧!”

到了街上,我就买了六盒炮仗回去和哥哥放着玩,我们的玩法层出不穷。把两个划炮放在竹筒里,一个炸了,另一个就会飞起来在空中炸了,或是玩“空中礼花”点燃了过个5、6秒抛向空中,“啪”一下,就如同礼花一样。还有恶作剧,把炮仗点燃了,过一段时间扔向水里,“嘭”溅起水花,吓得路人心惊胆战,哥哥还会抓一大把炮仗一起点燃扔在人家门口,“啪啪啪啪??”会把人吓一跳。而哥哥却开玩笑地说:“给他们来点节日的气氛。有一次爸爸去小便,哥哥便在路旁放了一个“啪”把爸爸着实吓了一跳,等爸爸回来时,又放了两个炮仗,又一次把爸爸吓得酒都醒了。

呵!炮仗真有趣!

过年放炮作文二:过年放鞭炮

过年那天早上起,小村鞭炮声此起彼伏。早上起床要放两个二踢脚。中午祖宗被请回家要放两个二踢脚。午饭前要放两个二踢脚。而大规模的放二踢脚是在夜里十一点多。大人叫“发纸”,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字,我觉得应该叫祭祀诸神。那时候,小村里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点燃一大堆篝火。长长的木杆吊起鞭、地上摆放几盘礼炮,我戴着骑摩托时候用的头盔,躲在大门洞子里,在花墙上点燃一个二踢脚就躲进门洞,孙公子偶尔放两个擦炮,也制造点声响。鞭炮放完后,一般将近十二点,春节即将来临。即便不到十二点就燃放完,也要等着,到新年联欢晚会主持人报时的时候再放两个。接下来各处烧香各处磕头,各处倒饺子。

我们村子很小,以前十几户人家,现在老的老,搬的搬,只剩几户人家,一直以来,小村里人心都很齐,干什么都齐心协力,除夕夜鞭炮也一起燃放。十一点左右,家家升起篝火,都站在墙头观望,好像在等一个命令。有的人家耐不住,第一个燃放起了鞭炮,如果这家人缘好,其它人家马上跟上,鞭炮齐鸣。人缘不好就惨了,其它人家都等着,直到鞭炮稀稀拉拉地响完,其它人家再一起燃放。一年初一村里人聚在一起互相拜年,

先燃放鞭炮的那家男人想讨个吉利,笑着问:夜来个哄上是我家先“发”的吧?一德高望重者马上应答:是你家先“放”的。

过年放炮作文三:除夕之夜来放炮

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今天我最开心的事就是吃年夜饭和放鞭炮,吃过晚饭爸爸问我:“想不想出去放一会儿炮?”我高兴的说:“想,太想了!”爸爸说:“那就快点去准备炮”。我来到阳台拿炮。我的炮有—黑蜘蛛、烟雾弹、熊猫吹球??我准备好了炮。“嗖”的一下就跑了出去。

到了楼下,我不顾一切的点燃了一个“哨声月旅行”。灰色的引线喷出暗红色的火花,只听“嗖”的一声,炮从平台上飞了出去,宛如一颗黄色的流星,那炮在空中绕了一大圈后,“咣”的一声,便炸开了。无数的火花像一只只黄蝴蝶,飘飘悠悠地一落,几秒钟后,便消失在夜幕之中。

我还放了很多炮,再看看爸爸他在放烟花,喷上天的烟花五颜六色,十分美丽。

生活中品年味,真有意思!

过年放炮作文四:过年放炮的习俗

“嘭”,烟花象火箭一样脱离了发射口。带着一连串花苞,突然,由光弹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鲜花,一会儿,又响起了彻夜不绝的鞭炮声,整个院子开满了火树银花。

在我家,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着桌子吃年夜饭,我听见外面的鞭炮声,再也顾不上满桌的美味佳肴,我拿着炮,冲了下去。

到了院子,我放了一个名叫“降落伞”的炮,啊,只见在半空中,卢诺尔曼抓着降落伞的底绳缓缓落地。我又放了一个叫“开心果”的旋转炮,奇迹发生了!“开心果”像一个暗夜精灵一样来到人间,是一个活生生的“陀螺”爆炸开来。我又放了一个名叫“出水红莲”“红莲?”那是不是“宝莲灯”里的“宝莲”啊,哈,你猜对了,就是那在地上开的“宝莲”,我一点燃,只见由炮变成红莲,真是奇迹!接着,有人拿了一个“窜天猴合发”,只见一只只猴子跳上了天空,像在花果山玩耍一样。爸爸拿了一串鞭炮开始放了。爸爸把鞭炮拉了一路,这时,我在旁边放了一个“开心果”,爆炸的火星点燃了鞭炮。

过年既是大人的节日,更是小朋友的节日,每一个人脸上都有幸福的笑容。

过年放炮作文五:过年放炮

大年三十晚上,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好几个伯伯出去放烟花。

好美呀!五颜六色的烟花在黑夜中绽放,点亮了夜空。中间大家都拉着我去一个铁桶那里点炮,我还是害怕,始终都没有去。初五的早上,我还是壮着胆子跟着爸爸去了

楼下。爸爸把好长的鞭炮在院子铺好,然后扶着我的手,我连想都没有想,就拿着爸爸点燃的烟点燃了炮捻子。天哪!

噼里啪啦的开始炸开了,我回头撒腿就跑,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后面追我,连头都没敢回,觉得跑了好远了,才停下来。后来听妈妈说,她从来没见我跑那么快过,一撒腿就出去一百多米。哈哈哈!这是我放寒假最刺激的一件事。有了这次放炮的经验,下次我就知道了,鞭炮只会在原地炸响,它绝对不会追我的

过年放炮作文六:春节放炮

春节到了,我们家小孩子都要放炮。奶奶说:“晚上放炮吧。”我说:“今天过年,什么时候都可以放吧。”

阿姨说:“对,早晚都好放。不过,晚上放漂亮。”好不容易熬到了晚上,我们迫不及待地拿出了鞭炮和礼花。我一边唱歌一边放炮,可开心了。我一会儿放小炮,一会儿放大炮。我放的炮可好了把天空映照得亮晶晶的,可美啦!弟弟妹妹们也乐滋滋地放着,可热闹了!

篇五:佛山过年习俗

随笔:

佛山过年习俗

佛山春节习俗,按表现形式和习俗时间不同,大致可分为:腊月迎春、新年贺岁和酬神祈福三大类。从腊月下旬至年三十为腊月迎春习俗,包括谢灶、扫屋、上挥春、开油镬、行花街、卖懒、除夕点灯照耗、责年等。正月初一交子时始至正月十五为新正,贺岁习俗有:燃鞭炮贺新岁、接财神、拜年贺岁、醒狮贺岁等。春节酬神祈福习俗主要有:初一逛祖庙、游神祈福、元宵灯节与花灯会、元宵踏青、生菜会、烧花炮与演大戏,正月十六行通济等.

洗邋遢。“年廿八,洗邋遢”。洗邋遢主要是为了辞旧迎新。人们在年廿八的时候,都会将家中的香炉、房间以及除了厕所以外的所有东西都打扫一遍,以干干净净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同时,人们还会换上新衣服,洗洗脚,让自己以全新的面貌来迎接新年。 放鞭炮。这个习俗是非常普遍的,人们在年三十晚十二点正一起燃放鞭炮,驱走不吉利的鬼怪——“除夕”,家家比赛放鞭炮,看谁家的响。

做点心。在大年三十前几天,许多老太太就开始做煎堆、油角和松糕等传统食品,送给亲朋戚友。亲戚朋友们也会把自家做的小吃互相赠送,大家都高高兴兴地迎接新年。

吃年夜饭(团年饭)。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的家人都会齐聚在一起吃晚饭。不管是老的还是少的,不管是在家的还是在外工作的,都会赶回到家,一起帮忙做些家常菜,然后看着电视,一起谈天说地,其乐融融,一直到深夜……

行花街。在过年前,佛山人有“行花街”的习惯。在佛山的街道上,很多人都会逛花街,在这个店买一棵桃花树,又在那边店买一盆含苞的水仙,或者是一盆金橘……逛花街是佛山人民历来就有的传统习俗。

舞醒狮。在传统的佛山过年习俗中,舞醒狮庆春节是不可缺少的节目。从大年初一开始,很多村里的祠堂前,或者小镇的街道里,都能听到锣鼓的响声,都能看到上窜下跳的醒狮,精彩极了!

布置家。过年了,很多人都会自己写春联或者让别人写春联,佛山人叫“挥春”,还贴“福”字,贴财神像在门上迎财神,使过年的气氛更加浓。

拜年。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迎春祭神完毕后,一家人在厅堂举行拜年礼仪。拜年礼后,人们可以出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他们有的带一些小小的心意,有的专程来叙叙旧,叙叙去年的感受……

开年“返外家”。在大年初二早上,各家各户拜神放鞭炮,然后吃“开年饭”。“开年饭”必有“生鸡”(雄公鸡),寓新岁吉利有生气之意。吃过“开年饭”后,已出嫁的妇女偕丈夫和子女“返外家”,一般携带煎堆、油角、年糕之类年宵品。

佛山春节习俗,比较系统、集中地反映佛山汉族传统民俗的特征,透过春节民间风俗,体现了岭南历史和时代风貌。文明健康的习俗是倡导社会新风尚,传统文化的和谐与凝聚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