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残缺美的图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1:21:14 体裁作文
残缺美的图片体裁作文

篇一:残缺之“美”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残缺之“美”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残缺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一种“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是一种不稳定、不清晰、不完全、不完整的形式,这种形式恰恰因为隐藏或丢失了一部分,无中生有,使那个潜在的不存在的或未视觉化的部分反而有更强大的孕育美的生命力,从而具备更鲜活的审美活力和审美张力,具有无限的美学意蕴。艺术是人类美学思想最集中、最直接的体现,要探讨残缺美这一美学框架内的问题,必须从艺术领域内的具体分析入手,找出残缺之“美”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一、巧拙相参——残缺美的技巧层面

江西诗派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宁粗勿弱,宁僻勿俗,诗文皆然。”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形式层面,有以朴拙来拗圆熟、以险僻以纠俗烂的艺术追求,中国文学史上文风、诗风的转捩往往因应这种艺术追求的变化,而从艺术效果来说,恰恰是以拙参巧、以拙显巧、以拙衬巧,即老子所言“大巧若拙”,是真正的巧夺天工,而不是处处落于痕迹,时时显出匠气。

中国从最初就并不排斥丑,老树、怪石、病梅这些所谓丑怪之物,在艺术家眼中却有别样的审美价值,深得艺术家和收藏家的追捧。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充满野趣和逸情,残缺与美的辩证表现,同时彰显出纷层叠出的艺术个性。

以绘画为例,绘画的取材大有讲究,什么东西值得入画?是美轮美奂、完美无瑕,还是与众不同,充满活力,与绘画原初的材料大有关联。“瑞士艺术史家乌而夫林在他那部研究艺术风格问题的名着《艺术风格学》中提出过一对概念:“入画”与“不入画”。在他看来,整洁美丽的东西,比如一间装潢一新、纤尘不染的房间是“不入画”的,因为缺乏生气。而不是那么美丽整洁的东西,比如斑驳的墙壁,有裂缝的地板、缺损了一块的水壶等等,才是“入画”的,因为正是那些不完美的地方颤动着“生命之光”。

唐代诗人李白曾说“丹青能令丑者妍”,意思是说丑怪的事物经过画家的神笔挥就,可以使形象获得审美的意义,即化丑为美。生活中枯树、丑石都给人一种病态、消亡甚至不祥的意味。但在艺术家眼中,却是珍品,通过艺术创造,能挖掘出它们的情趣、神韵和生机,赋予其新的精神内涵和生命力、表现力。丑陋的对象经过艺术创造与提炼,获得了美学的价值,拓宽了绘画思路与审美领域。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写枯树最难苍古,然画中最不可少,即茂林盛夏,亦须用之,诀云:‘画无枯树,则不疏通’,此之谓也。”苏轼就画有一幅《枯木怪石图》流传于世,怪石盘踞左下角,盘旋如涡,石右之枯木,屈曲盘折,气势雄强,米芾《画史》说:“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黄庭坚在《题子瞻枯木》中说:“折冲儒墨阵堂堂,书人颜扬鸿雁行。胸中原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题东坡竹石》中又说:“风枝雨叶瘦士竹,龙蹲虎踞苍藓石,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笔法看似草率,实为写意为之,飘逸间吐露胸臆,恰是苏轼本人人格魅力的折射。这又不禁让人想起《庄子·人间世》说:“匠石家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挈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

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枯木并不枝繁叶茂,怪石不是玲珑圆润,在角落里却别具自然之趣,没有功利,没有欲求,无用之用,反而更具欣赏价值,而不是作为工具被占用。也因为有了更长久的生命,“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另外,作为四君子的梅花,也深得画家倾心,它们的枝干那样疏影横斜,却更显苍劲古雅,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岩坳深雪病枝蟠,骨傲天生耐得寒。得意自开花一树,不曾开与世人看”“砚水生冰墨半干,画梅须画晚来香。树无丑态香沾袖,不爱花人莫与看”,都是说枝干虽丑,却自有高洁的品格。园林盆景中的梅花有些还经过了人工的压弯处理,就是为了追求特有的姿态美。

美术创作中又分无意或有意导致的残缺与瑕疵。而儿童画,由于创作者的技巧还不成熟,对于事物的描摹可能不尽完善,与现实事物有一定的差距,但却往往显得纯洁率真而且充满意趣,稚拙、天真、朴素这些美学因素使这些儿童画体现了一颗颗童心的真挚与强烈的艺术激情。也许他们会把天空绘成绿色,把小鸟画有 4 只腿,给奶奶添上胡子,也许反常、夸张、颠倒黑白、无中生有,但往往是个充满想象力的、自由的童话王国。

而成人常常被各种规则、各种技巧和技术束缚,不能自由发挥,有过多的修饰和做作的痕迹,反而失却了天性和本真的美。当然,成人如果具备“童心”,也是可以真率的创作出充满童心童趣,而不带功利色彩的佳作。

二、悲欣交集——残缺美的情感层面

黑格尔曾说:“这不死之鸟,终古地为自己预备下火葬的中柴堆,而在柴堆上焚死它自己;但是从那劫灰余烬当中,又有新鲜活泼的新生命产生出来。”无论是浴火的凤凰,还是扑火的飞蛾,在冲向烈火与光明的一刹那,视死如归,无怨无悔。它们的残缺是彻底的,悲情的,毁灭性的,但美也是极致的,因为可以重生或完成追逐。在艺术中,残缺美融化在各种艺术中。是凤凰,也是飞蛾,让我们扼腕叹息,让我们悲欣交集。

中国的文学中对于残缺形象的塑造最经典的应首推《庄子》。《庄子》中的一系列畸人群像,身负残疾,没有健康完整的体魄,却有高尚理想的人格,或有特殊的才能去弥补自身身体上的残缺。他们并不脆弱,超越形骸之外,有一颗至善至美的心。但他们总归与平常人不一样,样子也有点怪异,庄子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群人作为他说道的对象呢?正因为他们起作用的方式也是怪异的,反而更有效果。研究庄学的美国学者爱莲心把这群残疾人叫做“怪物”,而“怪物”却能达到必要的效果。原因在于:“打破我们意识的固定性,要求在一个突然和有时候是不愉快的震惊。在我们恰当的理解达到以后,更高的认识是:怪物(在我们的意义上)是最大的赐福,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既不能在心灵的方向上有所进步,也不能有这种进步的经常性的提示与体现??对于我们之中的‘怪物’的完全接受,意味着在我们经验层面的怪物范畴的消失和哲学层面的更高水平的意识的取得??怪物之运用有两种哲学上的功能。首先,怪物是标准(norm)的一个活生生的反例,不管这个标准是文化的或者是生物的,或者是两者兼之的。在特定的哲学路线上,怪物变成了哲学家。怪物型的哲学家是一种哲学原则的化身,这种原则是常人害怕的和要避开的。这就是自然(spontaneity)。那么,怪物的第一个哲学意义就是以一种非常精妙的方式让我们知道:由怪物所代表的价值——自然——是一种为常规社会所害怕和避开的价值??正如在西方文学中,疯子或愚人的话是受到尊敬的,在庄子里,怪物是受到保护的。因为他们是不同的,他们可以说一些普通人不能说的话而被处分。他们有顺其自然的自由,并且当他们是可怕的时候,这是一种可怕的哲学特质。反过来说,但我们有勇气成为怪物或者同意怪物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也能顺其自然了。以顺其自然的方式行事,我们就会非常接近能够理解的真理。”爱莲心以深入浅出的道理说明了庄子采用怪物这种形象的智慧所在,化腐朽为神奇。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残缺的意象,却异常得美,马致远的散曲名篇《天净沙·秋思》就运用“枯藤”“老树”“昏鸦”“瘦马”这一连串残缺的意象来表现断肠人独立夕阳下莫名的怅惘。残缺意象最典型的有残阳、缺月、残荷、落花,诗人往往将感时伤世、感物伤怀融入物哀的情怀中,将伤春悲秋与人生的体验相结合,对残缺意象演绎得美轮美奂、如泣如诉、长歌当哭。

黄昏意象被称述为落日、残阳、薄暮、夕阳、余晖等,最让人消魂,也最凄美。钱钟书先生说:“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昏黄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再如诗词中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又销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晚霞红,看山迷暮霭,烟暗孤松。动翩翩风袂,轻若惊鸿。心似鉴,鬓如云,弄清影,月明中。漫悲凉,岁冉冉,蕣华潜改衰容”;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境界何其雄浑;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情感何等凄清。无论是血色黄昏,还是晚霞残照表达的多为怀人、伤别、叹逝的主题,这都是人生的残缺,在黄昏这个将暗未暗的时候将悲情挥洒到极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荷花妖娆,亭亭玉立,碧叶连天,夏荷何等销魂。当秋风一扫,荣华殆尽,只剩残荷还在萧瑟秋风中婆娑摇曳;“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意境;“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尽管是残荷,却仍有淡淡的芳魂在寒塘萦绕不去,这是静谧,是神韵,是高洁,它的美在于残,在于枯,更在于它的成熟。 谈及残荷,便自然联想到落花。花开富贵,花好月圆,笑靥如花,花的盛开总是给人美好圆满的感觉,那么,花的凋谢与飘零,则让人无限感叹惋惜。“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花落逐水去,何当顺流还,还不亦复鲜”“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满月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一朝春尽红颜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落花飞絮茫茫,古来多少愁人意”“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处相思,两处闲愁”“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春欲暮,满地落花红带雨”“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更被春风送惆怅,落花飞絮雨翩翩”“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等等。

最脍炙人口的应是曹雪芹《红楼梦》中《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美丽的爱情却无果而终,美梦惊醒以后无路可走,既然风刀霜剑严相逼,还不如质本洁来还洁去。这是黛玉写给自己的一阙凄美的挽歌。一个纯洁柔弱的女子,扛着花锄,望着落花流水,黯然落泪的形象跃然纸上,是何等哀婉动人,荡气回肠。虽然感到凄楚,却美轮美奂。/meixue/ 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不乏各种残缺美意境。例如郊寒岛瘦,贾岛的苦吟,“诗僻降古今,官卑误子孙。栏寒月色,人哭苦吟魂”。一味苦吟是贾岛做诗的最大特色,虽然苦,但是仍然不乏佳作,如:“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乌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夕阳飘白露,树影扫青苔”,等等。皆为反复推敲而得,写得精致,有骨感,也有风格,清奇雅正。

三、虚实相生——残缺美的艺境层面

说到有意创作,不能不说中国的水墨画。水墨画的空白,是故意留白,宗白华先生评价大痴山人的画“苍苍莽莽,浑化无迹,而气韵蓬松,得山川的元气;其最不似处,最为得神。似真似梦的境界涵浑在一无形无迹,而又无往不在的虚空中”。空白的地方看似缺了什么东西,其实是别有用心的特殊的构图和章法,虚实相生,有更多的韵味,是有意味的形式,无形象的意味,美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空体现了禅的精神,中国画以淡为宗,而空为淡的极致,也就是佛法相宗所说的“极迥色、极略色”(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和禅宗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能说明空的精髓,不是停留在物的表象上,而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去把握生命的意义和精神,从而达到形神相融、物我两忘、澄怀观道、明心见性,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老子》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有无,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虚而万景入,空白处能让人联想到雪、水、天空、云等。无中生有,虚实相生。留白,使主体更突出、更清晰,也使空白本身有了更多的活力和灵气,同时扩大了画面的意境,可谓形式的延续。它留有余地,是意到笔不到,让读者有所想象,使艺术家突破了时空的束缚,实现超越现实、构造出新的形象意义组成的世界。空白处常为活眼,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这个活即气眼,具有解结、提神妙用,虚中有气,气韵生动。此气乃天地万物的源泉,生命的流动之处。如果一幅画,每处都被填满,不免有单一、沉闷、堵塞的感觉,但是留出空白,就使画面有了节奏感和层次感,意味深长,海阔天空。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试想这是一幅画面,一叶扁舟之上一个独自垂钓的老人,万顷寒波,轻烟淡霭,皆是空白,这种意境让人感到荒寒、洒落,同时却有一种生命的情调。宗白华先生对空白之道阐释得非常精辟:“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中国书家也讲究布白,要求‘计白当黑’。中国戏曲舞台上也利用虚空,如‘刁窗’,不用真窗,而用手势配合音乐的节奏来表演,既真实又优美。中国园林建筑更是注重布置空间、处理空间。这些都说明,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妙在笔墨有无间。

四、结语

当我们有意无意地触摸残缺的形象时,似乎被一种无形的锐器刺痛心灵深处,反思这种心灵阵痛,我们会若有所悟,或许我们的灵魂会打开另一扇窗口,它展示的却不是月白风清、柳岸莺啼,而是残荷滞水、瞽目残臂,给我们的心灵一种震颤,随后是窥见美学另一张脸的无比愉悦,这种审美愉悦是经过深沉的反思得来的,超越了一切肤浅、表面的情感;它是一种洞见,来自于哲人的睿智与深沉博大的审美心胸,是佛祖的拈花一笑,是楚狂的引吭高歌。让我们一同来品味与享受其人生和美学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高小康.丑的魅力[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60.

[2] 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64.

[3] 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144.

[4] 爱莲心.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M].周炽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4:57-59.

[5]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篇二:残缺之美,亦是最美

残缺之美,亦是最美

古人云: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艺术残缺的美是让人流连忘返的,

它的残缺美在人们的脑海中保留的时间也是最长的。

-----题记

伤残器有的是历史磨难与自然力的变故而遗留下的疤痕,它本身就是沧桑岁月的见证。不经意地弃之,就会把某个历史片断推向永远不能解开的迷雾之中。

我曾经在宝城顶拍上看到一幅花鸟画,过了若干年了还是记忆犹新,作者绘画的是秋天的景色,画面由鹦鹉鸟和一枝红树叶组成,在布局中独具匠心,疏密有致,在三七的空白处,有几片孤零零的残叶,虫子蚕食过的叶面裸露着丝网般的叶脉,画面没有因为残叶而败笔,而是锦上添花妙趣横生。

伤残是时间轮回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历史所赋予的另一种独特的暗示,它的美和艺术价值是不可磨灭的。宝城中,一些虽残犹美的器物会给人以刻骨铭心的震颤与感受,有如让人面对世界著名的希腊断臂女神像维纳斯。尽管维纳斯没有一只手臂,但是仍然凝聚了人体美的魅力,断臂的维纳斯产生的年代,只是神奇而遥远的一个神话,但是人类把她崇拜成爱与美的化身。就是因为无臂而给一代代的后人,留下了思考美想象美的空间。

也许大千世界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残缺的美其实才是真正的美。 完整的东西不一定完美,而完美的东西不一定完整。一件藏品,虽然其局部残缺,只要它的基本器型和主体纹饰还保留着,就有艺术欣赏价值,就会给人以美的知识、美的享受,甚至因其残缺本身就是一种美,从而给人以无限的美的遐想。对于收藏者来说,正因为这些伤残器丧失了诱人的金钱光环,才能以更加纯朴的意念注视它的艺术本质,欣赏它的美学境界,从中得到艺术陶冶。

近几年,随着人们收藏观念的多元化和精品越来越少,精残器的投资收藏价值也开始受到市场人士的关注,导致一些残器精品的市场价位也迅速上涨,成为投资者的新宠。

如在中国嘉德第82期周末拍卖会上推出的明崇祯青花花鸟筒瓶,口微伤,估价1.5万元至2.5万元,最终成交拍卖价为6.82万元;在太平洋第7期拍卖会上,清乾隆青花莲托八宝纹壶,有冲,起拍价3.5万元,最终成交拍卖价为12.1万元。而在收藏品投资理念更为发达的国外艺术品市场,精残器一直以来受欢迎的程度更是有增无减。

篇三:残 缺 的 美

残 缺 的 美

——观残疾人杂技表演有感

美丽的人生是多姿多彩的,是五颜六色的但是对于一些残疾人来说,他们可能看不到鲜艳的花朵,听不到自然的呼吸,可能终身和轮椅为伴,他们的生命是残缺的,但是,在他们的生命是放射着一种残缺的美。

残疾人虽然身体不健全,但是他们也可以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去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霍金十三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但是不幸的事发生了,他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他只能每天坐在轮椅上,只有一根手指可以动,但是他没有放弃梦想,最终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贝多芬双耳失聪,但是创造出了惊动世界的交响曲;邰丽华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但是她用残缺的美为全世界献上一场视觉盛宴。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但是别忘了,他们都是从挫折里爬起来的残疾人啊!看了这么多节目,我感触很多。他们虽然有的坐轮椅,有的住拐杖,有的耳聋,有的是哑巴,但他们从未放弃,以至于会杂技,有好的歌喉,有好的舞蹈力。但他们全靠的是那顽强的精神及自强不息的勇气,他们残疾人都没有放弃过憧憬,我们四肢健全的人又怎能放弃?现在有的人,即使只差一点点,也有放弃的时候,这些残疾人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想到这里,又想到自己,不仅感觉对比太大了。有时,我也放弃,无论差多少,以至于总是失败,从现在开始,我不能放弃一丝憧憬,正因为有了这种憧憬,我们才有奋斗的目标啊;正因为有了目标,我们才能有奋斗啊,

为什么要放弃呢?每次都告诉自己“只差一点点,少努力,就可以取胜了”。这样下去,不信成功不了。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残疾人,他们虽然没有霍金的贡献,没有贝多芬的才华,没有邰丽华的舞姿,但是他们身残志坚,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去超越,要攀爬一座又一座人生的高峰。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身体不健全,所以我们这些正常人要尽我的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但是在我们去帮助他们的时候,我们要尊重残疾人的尊严,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就像一句歌词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残 缺 的 美

——观残疾人杂技表演有感

五 年 一 班

李 沐 宸

2014年9月11日

篇四:残缺的美

残缺的美丽

----西方绘画鉴赏作业

残缺也是美,毋庸置疑,因为没有什么是完美。

完美只是一个概念,再伟大的作品也会有或多或少的缺憾,完美只是一个想象

缺憾是美,敦煌壁画从墙上剥落,少了几分华美,多了千年的沧桑,仿佛一抬眼,便是汉唐的风华杳杳而去。大漠孤烟不曾涂写于壁画之上,却在剥落的墙皮上演绎得淋漓尽致。残损的壁画,是缺憾,少女少了蹁跹的裙裾,神仙斑驳了面容,祥云失了尾巴,岁月无情,残缺了画面。然而又留下了另一种沧桑的想象,汉唐的狼烟远去了,沧海桑田,又怎能不让人震动呢?

女神两臂虽失,仍使人感到完好无损。即所谓"残缺的美"。 回想起来一件完美的作品,有时是在残酷破损之后才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这并不是由于人们有破坏的本能,而是由于时过境迁,人们的欣赏眼光发生了变化。米罗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双臂,这却使她斩断了与历史、神话和文学的过多的联系,她自身作为一件雕塑作品的神韵反而突现了出来。失去了双臂,她也就不再是神话中引人嫉妒的美神。她现在只是一个纯洁而高尚的女人,她的身姿证明了这一点,她的下滑到半身的衣衫证明了这一点,她的宁静而又甜美的微笑也证明了这一点。正因为如此,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神,是现代人心目中的美神。

残缺是美,烈火一样的向日葵,画里燃烧着的热情,光芒四射,

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看似完美,可残缺是在画外,毕竟生活在画外。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残缺的现实,美丽的画面,对比如此鲜明,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燃烧的向日葵,完美又残缺,美得惊心动魄。

蒂冈西斯廷教堂恢弘的天顶画让多少人着迷,震撼了多少人的心,华美灵动的画面似乎完美无缺,然而它的作者,米开朗基罗,却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当他走下脚手架时,眼睛已经毁坏。事后,他连读信也要把信纸放到头顶上去。那时,米开朗基罗不过37岁,可是那长期高仰脖子的艰苦作业,使他的脸容变得憔悴不堪,已俨然一个多病的老人了。艺术在上,我们仰望,然而那些值得我们仰望的美丽画卷的背后的,那些残缺的生活和现实,同样值得我们崇敬。

艺术的残缺的美,不只在于本身,维纳斯的断臂和敦煌剥落的墙皮固然让我们震撼,但艺术的背后更让我们心生敬仰的是生活中并不完美的艺术家们,缺了一只耳朵的梵高,眼睛模糊的米开朗基罗,还

有几乎耳聋的贝多芬,不完美的他们却创造出几乎完美的艺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残缺的美丽。

残缺抑或是一种美,一种孤寂寥落的凄美!世事那能尽如人意呢?其实有时候缺憾和遗憾未尝不是一种美,一种不对称的经典绝世之美,正是这种美才使人有了对完美的向往和对这种残缺的孤寂寥落之美的深深眷恋!残缺是对完美的一种追求,残缺让我们追求完美。

篇五:残缺美

张曼华 吴卫(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摘要:残缺是完形的对立面——不完形,视觉上的残缺能够迫使人们追逐心理上的完形;描述了残缺的海报主体图形能指特征——图形自身的残缺、同构形成的残缺和构图造成的残缺,然后揭示出残缺的海报主体图形所指内涵——突出主体、引发想象和意的完美;最后指出海报主体图形的残缺是设计师经过精心设计的,体现了创作者的智慧,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海报;残缺;主体图形;不完形;符号性

1 关于残缺

我们的生活当中充满了这样那样的残缺,它是不完满的,图形中的残缺就是残缺不全、不完整,与完形相对。在海报图形中,很多残缺并没有影响我们的理解,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不完整反而给人们以新的视觉感受。人的视知觉实际上是一种视觉思维,它有着主动性和完形意识,虽然图形本身是残缺的,但仍能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觉对象。[1]

海报是张贴在公共场所里的印刷宣传品,而图形在海报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到海报创作的成败。就海报的主体图形而言,它有着许多不同程度的残缺现象。图形,原意为图解、图示,发展为指通过绘、写、刻、印等手段创造出的说明性的视觉载体,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大量复制、有别于文字与语言的人类又一种信息传达和沟通方式。[2]海报中的主体图形具有符号性,所谓符号性就是任何可以拿来“有意地代替另一种事物的东西”,它具有明晰、简单的含义,所以在认识心理上具有普遍的认同感。[3]同样,残缺的海报图形也具有符号性。以下就用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对残缺的海报主体图形进行阐释。www.dolcn.com

2 残缺海报图形的能指

对海报的主体图形有意识的残缺后,它的外表形式发生了部分或根本性的改变,呈现出新的视觉效果。对于残缺的海报图形的能指特征的描述包括图形自身的残缺、同构形成的残缺和构图造成的残缺三个方面。

2.1 图形自身的残缺

贡布里希认为,很容易被人感知的图案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当预期的图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时,我们的注意力是不会被它所吸引住的,这种图式里的结构就会沉到我们的意志阀限之下。[4]在信息传达中,意外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受众的记忆力,而海报主体图形自身的残缺自然会产生一种个性的视觉感受,它与人们的审美意愿相违背,因此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例如在第二届“靳埭强设计基金奖”中获得“未来设计师大奖”的海报《圆》(图

1)就是这样的一幅成功之作。这幅海报以统一台湾为设计主题,白色的画面上有一个碧绿的玉镯,但作者贺师洋在这个完美的镯子上开了一道残缺的口子,而它

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台湾,这一缺口成为了画面的视觉中心,迅速吸引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引发我们的思考,即为何在完美的玉镯上有这么一个令人遗憾的缺陷?从而烘托了海报的爱国氛围。

2.2 同构形成的残缺

同构的手法也可以产生残缺的海报图形,将一个图形与另一个形象异质同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富有新意的残缺形象。缺残使得原来的形象变得模糊,造成心理的陌生感,但视线很快又被后来的同构形象所吸引,从而形成了新的视觉中心。

同构也就是把不同的、但相互间有联系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再是物的再现或并举在同一画面,而是相互展示个性,并将共性合二为一。[5]同构形给人一种简洁、巧妙的印象,其意义在于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意念,让受众在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幽默当中获得并接受设计师所要表达的信息。

例如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袁由敏创作的《融合》(图2)海报,其主体图形就是一个经过异质同构所形成的残缺形象。画面的中心是动物长颈鹿的

形象,但再认真去看,会发现长颈鹿正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不完整的《蒙娜丽莎》,这种残缺不全给人一种新鲜之感。《蒙娜丽莎》和长颈鹿轮廓同构,自然就形成了残缺的《蒙娜丽莎》,这种同构形成的残缺给人以新奇的视觉感受,强化了画面的意境。

2.3 构图造成的残缺

在海报设计中,构图可以使得图形残缺。一个规定尺寸的画面不可能把所有的形象都呈现出来,而取舍本身就是设计,作者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舍弃多余的成份,而着力表现某些事物,这样一来局部图形的残缺就变得必然了。构图是当今的说法,南朝谢赫称之为“经营位置”,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画面各部分位置的谋划安排。[6]设计师在海报的创作过程中就要根据意念的需要来安排画面元素,即表现什么,放弃什么。

例如德国平面设计家霍尔戈?马蒂斯所设计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图3)海报,海报主体图形是只不完整的天鹅形象,而这只天鹅正是芭蕾舞演员倒立的一只脚,身体其他部位由于构图的原因被省略了。这种构图造成的残缺,使得图形视觉冲击力变得更强了,画面显得简洁而单纯。

3 残缺海报图形的所指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残缺美的图片)

海报主体图形的残缺不是外表的简单残缺,而是海报设计师出于设计意念的考虑对图形所进行的反复推敲并精心设计的残缺,它体现着设计师对海报主题的精妙把握,有着深层的创作思想,主要表现在突出主体、引发想象和意的完美等三个层面上。

3.1 突出主体 服务总体

主体图形就是海报自身的诉求点,一旦确定了传达的意念,设计师就应该围绕主体图形来展开。在这一设计过程中,整体感尤为重要,海报的所有部分都应服务于整体。如果画面的某个细节过于突出,破坏了海报的整体美,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削弱了对海报主体部分的审美关注,不管它本身多么完美,也要毫不留情地抛弃多余细节,从而突出和强化主体。也就是说,画面的任何细节都必须服务于海报的总体效果和意图。

而海报的主体图形本身也有主次,还有一些细枝末节。为了不被信息的海洋所淹没,并且吸引受众的注意,有必要突出海报主体图形的重要部分,以此更加突出

主题。而将海报的主体图形进行残缺就是方法之一,目的在于突出焦点,服务整体,是在整体效果之上的巧妙残缺,使受众在显而易见中接受并牢记海报传达的意念。

例如日本平面设计家田中一光设计的《第二十七回产经观世能》(图4)海报,设计家把所使用的“能面”作为主体安排在海报的中心位置。其“能面”为“大原御幸”的“若女”,作者为了突出画面主体,把次要部分——白色的帽子去掉,最后只剩下了残缺的面具即海报中心的三角形,达到了高度的单纯和精炼,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恰恰去掉帽子的空白与画面的白底融为一体,这使得能面形象变得更加鲜明、突出。

3.2 引发想象 余味无穷

由于海报主体图形省略了其部分形态,图形变得不完整,但因为保留了其重要特征,受众会自觉地根据所看到的残缺造型,并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把形态残缺的部分将其补充完整,形成特定的“完形”。在海报创作中,残缺使得受众与作品产生了互动并引发我们进行了无限的思考从而达到共鸣,自然使得这一过程富有趣味。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