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大秦帝国第三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17:16 体裁作文
大秦帝国第三部体裁作文

篇一:以史为鉴传递正能量 评大秦帝国

以史为鉴传递正能量 评大秦帝国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24日 14 版)

大型古装历史正剧《大秦帝国》之《纵横》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间热播,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气势恢宏的制作、贴近史实的剧情让观众领略到2000多年前战国的风云变幻,金戈铁马。在后宫剧、穿越剧、玄幻剧等过度消费历史的娱乐氛围中,《纵横》以正面的历史观、正大的历史气象和厚重的艺术气质开拓了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境界。“大秦帝国”俨然已成一个话题,其内涵已经远远超过它作为电视剧本身的范畴,该剧传递的正能量,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我们在此刊发专家评论,深入探讨,以励发扬。

考究细节与宏大叙事相匹配——

开创历史正剧新模式

文艺评论家 李 准

2009年《大秦帝国》之《裂变》在陕西卫视、东南卫视、河南卫视、河北卫视四家卫视首播,引起广泛关注,在收视率和口碑上都有不俗的表现。目前,该系列剧的第二部《纵

横》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热播,第三部《崛起》已经完成了拍摄制作,第四部和第五部的剧本目前也在创作酝酿中。一部剧能接连拍成一个有五部系列剧的大作品,这在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乃至中国整个电视剧创作史中都将创造一个新的纪录。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大型系列电视剧,《大秦帝国》不以某一个历史人物或时代断面为节点,而是以一个完整的辉煌时代为题材,借助200多集的篇幅来呈现大秦帝国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多方面的联想,引发了对那段恢弘历史的省思。

用历史的眼光反思当下,追索大秦帝国崛起的现实意义。历史总是观照现实的,就历史和现实的内在联系而言,这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主题。

《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以战国七雄角逐称雄为历史背景。在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社会秩序和诸侯格局都发生变化。诸侯之间强者生存,竞争主要集中在实力和人才这两个方面。如果说《大秦帝国》之《裂变》阐述了强国就要图变这个不二法则,那么,第二部《纵横》则讲述了只有靠实力和人才的全面发展才能在更大的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秦国本是一个边陲小国,从崛起到大一统,在于它高明的揽才观念。唯才是举,把天下之英才作为自己之英才,打破了贵族的眼界局限,也打破了地域局限,这就是秦国制胜,最终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也反复证明了唯有思变才能发展这个主题。

开创历史剧独特的叙述范式,创新处理史实情节和艺术虚构的关系。历史题材正剧尤其是重大历史题材,如何处理史实情节和艺术虚构的关系,这既是一个难题也可能成为一个亮点。“不能剥夺艺术家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的权利”,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提出关于历史题材创作的这一人们熟知的命题。但是,在艺术创作中到底徘徊的余地有多大,虚构的限度是什么,要看编创的水平。

《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开创了一种新的历史正剧的表述模式,选择在历史变革和纷争中居于关键地位的一个君主和一个重臣作为作品创作的主线人物,以两者的经历和相互关系作为中心,由此写出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中,每一部都有君臣两方主要人物:秦孝公和商鞅、秦惠文王和张仪、秦昭襄王和范雎、白起……他们无论君臣,本身的经历就具有传奇色彩,君臣励精图治、携手历坚破难的创作思路给电视剧提供了非常正的基调,以贤君、能臣为中心叙事,他们的相互关系就容易把最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带出来,真实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都服务于这个主线,这就巧妙地处理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在细节创作上就可以放开手脚,以考究的细节处理与宏大叙事相匹配。这种对史实情节和艺术虚构的处理形式,为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树立美学品格和史诗品格提供了开创性的经验。

创作有厚重感的独特性作品,铸造地域文化开创性品牌。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在历史文化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底蕴。《大秦帝国》系列剧涉及的不仅是单一的秦文化,更是以弘扬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全局眼光去客观诠释其他六国乃至周边族群的文化。整个创作团队在真实再现地域传统文化亮点的同时,以创作有厚重感的独特性作品来铸造地域文化开创性品牌。这既利于现代传媒发挥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提高地域文化在竞争中的软实力,也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注入了独特的思想支撑和精神动力。

不受商业模式影响——

尊重历史 顺应潮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 李京盛

相对于唐宋元明清,甚至三国和西汉,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经相当遥远,相关史料和遗迹都很少,《大秦帝国》这部系列电视剧能够在历史题材创作上坚持严肃认真的创作精神,这对我们当前的影视剧创作,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的成功经验。 《大秦帝国》是一部古装历史正剧,剧中无论是人物、事件,还是服装、礼仪都参照史料,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作品所表达的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我们对历史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敬意。该剧对我们祖先历史上的丰功伟绩的呈现,让我们以更直观的方式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并反观现在,传递了正能量。此外,这部电视剧中有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有巨大的历史冲突构成的戏剧冲突,还有一大批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推动历史进程的感人故事。 历史剧拍摄成本比较高,而历史正剧的要求更为苛刻,所以现在电视剧的拍摄主流是都市情感剧和现代苦情剧,这些剧投资少,回报快,是历史正剧所不能比的。《大秦帝国》之《纵横》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并受到观众的喜爱,标志着具有史诗性的历史正剧重新回到荧屏。

《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共分五部,通过全部200多集的篇幅,用影像形式来展现大秦帝国的崛起历程,而不是像其他的历史剧,仅仅将目光局限到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时代断面,这样大的工程需要创作团队的坚持,经得起诱惑,不能受商业剧的模式影响。为了制作《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出品方能专门成立一个公司,始终只做这一部系列电视剧,为此倾尽心血,攻坚克难,这在中国现阶段的电视剧生产规模上是没有的。这样的创作态度,这样的创作韧劲和创新精神,让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一个尊重历史、尊重观众,坚守艺术理想与责任的创作团队,才能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作品。一个珍视自身历史资源和史学传统的民族,才是一个具有成长希望的民族,才能不断提升文明素养。

不宣扬腐朽,不展示血腥——

体现深刻的现实观照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视协主席 赵化勇

近一段时间来,不同的创作队伍,不同的电视机构创作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历史剧,但是戏说的多,穿越的多,后宫的多。像《大秦帝国》之《纵横》这样的历史正剧,并不多见,主创团队能够摒弃喧嚣,在历史正剧创作上投入巨大的精力,这种知难而上的精神和负责任的态度值得敬佩。

《大秦帝国》之《纵横》以正剧的形式,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社会上有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一种是英雄创造历史,一种是人民创造历史。在当代中国,人民创造历史是主导观点。但是翻看史籍,所记载下来的基本上是领袖的历史、伟人的历史和英雄的历史。在那些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能流传下来的肯定是伟人、领袖、英雄的历史。历史题材剧是要展现伟人、英雄、领袖,还是人民?《大秦帝国》之《纵横》兼而有之,符合历史发展大的潮流,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大秦帝国》之《纵横》还体现了对现实的负责。摄制团队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创造了一部宏大的系列历史剧,用影像的形式史诗般地展示2000多年前的战国风云,呈现秦国从一个积弱积贫的小国走向横扫六合、实现统一的历史,其目的,是为了让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收获。当今中国和平崛起,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在错综复杂的世界环境当中,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和历史前进要求,让中国能够尽快地发展起来、富裕起来、强大起来?不同的观众都能从《大秦帝国》之《纵横》中获得不同的感悟与收获,体现了作品深刻的现实观照。 《大秦帝国》之《纵横》严谨的艺术创作态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品尽量靠近历史,遵循影像艺术的规律,依据历史生发的脉络,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剧中的穿衣着装、言谈举止、仪态礼仪都充分尊重历史记载,也代表了艺术创作的潮流,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艺术的尊重。

篇二:大秦帝国

新大秦帝国--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2009-07-12 23:27:34) 转载

标签:

杂谈

新大秦帝国剧情介绍新大秦帝国剧情介绍,这部电视剧讲述秦国由弱变强的历史. 再次展现春秋战国时期人民的精神面貌

分六部,共240集 ,现在拍完第一部。

六部:《黑色裂变》 《国命纵横》 《金戈铁马》 《阳谋春秋》 《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新大秦帝国剧情介绍 新大秦帝国剧情介绍

新大秦帝国剧情介绍:主要演员:侯 勇 饰 秦孝公 王志飞 饰 商 鞅 卢 勇 饰 赢 虔 孙飞虎 饰 甘 龙

吕 中 饰 太 后 于 洋 饰 景 监

仇永力 饰 公孙贾 齐 芳 饰 荧 玉

苑 冉 饰 玄 奇 尤 勇 饰 庞 涓

高圆圆 饰 白 雪 王 辉 饰 公子昂

杜雨露 饰 公叔痤 许还山 饰 秦献公

卢 映 饰 杜 挚 刘乃艺 饰 赢 驷

侯祥玲 饰 车 英 郭常辉 饰 子 岸

新大秦帝国剧情介绍第一部《黑色裂变》

新大秦帝国剧情介绍第二部《国命纵横》

新大秦帝国剧情介绍第三部《金戈铁马》

新大秦帝国剧情介绍第四部《阳谋春秋》

新大秦帝国剧情介绍第五部《铁血文明》

新大秦帝国剧情介绍第六部《帝国烽烟》

《大秦帝国》剧情介绍

《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

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

古老的秦部族正是在这裂变般的阵痛中重生。他们燃烧着自己,用一段段血与泪,爱与恨交织的悲壮故事,推动着整个时代前行。最终大出天下,与中原六国相融合,共同成就华夏文明的正源。

公元前三百六十二年,满怀壮志,发誓要夺回老秦故土河西的秦献公赢师隰,在黄河西岸的少梁山与魏国大军进行了一场惨烈的厮杀。尽管秦军斩敌无数,并一举擒获对方主帅公孙痤。但秦献公却身中毒箭而死。

嫡子嬴渠梁灵前即位,史称秦孝公。

秦国此时已陷入四面楚歌之绝境,辎重耗尽,兵源匮乏,国力虚弱。秦孝公即位后,秦国危局如独木撑天,摇摇欲坠。六国在山东召集大会,准备分秦,内外堪忧,秦国的生死存亡,压在一个22岁的年轻君主身上。

秦孝公赢渠梁清醒地认识到秦国的落后与六国亡秦之心,为了稳定最急于灭秦的魏国,他在所有大臣的反对下,释放了本应斩首为先父祭灵的魏国丞相公孙痤。 并拿出国库与皇室私库的所有财产,用秦国不世珍宝,以及巨大商利相诱六国权贵,力保秦国三年无战事,为秦国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

秦孝公手刻国耻碑,以血涂字,立于宫门,誓以变法强国。秦孝公大召天下贤士,六国学子,入秦为宫。在与贤士的反复切磋度量之中,卫鞅脱颖而出。卫鞅只 身一人游遍秦国穷山恶水,深入荒村野镇,了解当地民俗民风,努力寻找秦国落后的根源,竭力暝思治秦策略。同时,他也被这朴实,坚毅的秦风深深吸引。在这短 短的三个月里,他便明确了此后二十年,自己与秦国要走的路。 渭水船头,他一展其为政主张,以他的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卫鞅的《治秦九论》更使其看到了秦国的未来希望。他们连谈三天三夜,决定实行变法,以法制国。并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

秦孝公拜卫鞅为相,开始了君臣二十年的大变法。

卫鞅拜相后,颁布命令,禁止私斗,平民有战功可以封爵,取消封地,废除井田等一系列主张,朝野之间,不啻于天翻地覆。平民封爵,开三皇五帝之先例,废 除封地,动摇封建基础,更有开阡陌、废井田,使六国守旧之士顿足大骂,当然,对卫鞅来说,压力最大的则来自于秦国内部的贵族势力,嬴渠梁的兄长嬴

虔、长史 公孙贾、上大夫甘龙等这些前朝权倾朝野的大臣,对卫鞅刻骨仇恨。由于秦孝公的支持,只能在背地下手。

权贵之臣们关注着卫鞅以法治国的成效,到处游说鼓动,卫鞅通过城门立木,在民间赢得信任。适逢河西村村民群斗,以身试法,村民们仗着是太子封地,不肯 伏法,卫鞅亲自监斩,一次斩首七百余众,天下大哗。犯人临死前幡然悔悟的吼声:“秦人莫忘,私斗罪死耻辱!公战流血不朽!”在所有秦人的内心深深地烙下了 “法”的烙印。

此事却震惊了主张 “非战非攻,除暴政暴君”的政侠墨家的子弟。墨家向来以“除暴天下”为己任,闻知卫鞅的暴行,召集门下弟子,发出除暴令,准备对他们认定的“苛政”,“暴君”,“酷吏”进行大规模的刺杀行动。

秦孝公为了变法不在初期夭折,舍弃一己的生命,亲至墨家驻地神农大山,拜见墨子。在墨家论政台上,孝公慷慨陈词,连身居幕后的老墨子也被他的英雄气概 与王者风范所折服。老墨子最终决定与秦国冰释前嫌。秦孝公又要与恋人别离,他们立下了至死不渝的誓言。“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变法使得秦国蒸蒸日上。农人力耕,百工勤奋,商市通达,民风日新,人人踊跃参军,准备杀敌立功,授官封爵。新法法制逐渐深入人心。

为了能够得到秦王室更坚定的支持,在白雪的理解和劝导下,卫鞅与秦孝公的妹妹——聪敏贤惠的荧玉公主举行了大婚??

卫鞅的第二批变法令陆续颁布以后,更是朝野沸腾。取消贵族封地,是破天荒的创举,秦国贵族视他为寇仇一般。河西村的村民给太子交私粮的时候,私粮全部被换为泥沙。太子一怒之下,杀死了几个村民,又撞在了卫鞅的法令上。这是一次比以往都更艰难的考验。

卫鞅废黜了太子,流放他到秦国边境之地,不得征召,不得回来。太子的两名师傅公孙贾被放逐陇西牧马,嬴虔被削去鼻子。

经过这次事变,朝野的风波平息了,卫鞅深知自己的处境,这段仇恨已处在无法化解的地步,即无可解,也不须解。作为法家的大师,他正带领着秦国一步一步地接近他理想中的大治之世。

秦孝公不顾卫鞅的反对,将商地在名义上封给卫鞅,国人尊称卫鞅为商君,后世称商鞅。

整整二十年过去了,变法持续了二十年,秦国的新军练成,国富民强,百姓勇于公斗,平民争立战功。秦孝公和商鞅都老了,不足五十岁,都已是心力交瘁。秦孝公召回了流放二十年的太子嬴驷,撒手而亡。

嬴驷即位,六国趁机向秦国施加压力,要求秦国杀商鞅以谢天下。朝堂内外又是一番气象,陈渣泛起,旧恨新仇都浮上来。一直在秘密破坏变法的老臣们终

于可以在阳光下窃窃私语了,他们听说新国君嬴驷也有杀商鞅的想法,争先恐后地跳出来。

商鞅将手中的政权、兵权交出,带领弟子们最后一次修订秦法,坦然被捕,被五牛分尸。

嬴驷出兵函谷关,进取河西之地,扫清所有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将商鞅之法立为万世国法,其实,这是商鞅为保护新君、保护变法而舍其生命下的一步大棋。最 后一招,以一己之生命赌秦国万世之强盛。嬴驷果然英才,后人却不知道,商鞅才是真正的历史棋局中的大国手。本文来自中国剧情网

而在那充满霸气的咸阳皇宫里,一个比他任何先辈都要更加冷俊的铁碗君主,正在谋划着将怎样扫平一切胆敢阻挡他完成霸业的朽物。一场新的血雨腥风又将开始了??

新大秦帝国剧情介绍第二部《国命纵横》

《国命纵横》是秦国东出与六国纵横争雄史。以商地民众按古老习俗厚葬商君为序幕,秦惠王重新与变法势力结盟,铁腕镇压旧贵族叛乱,并整肃朝局,破格起用忠实于新法的年轻官吏,形成了生机勃勃的新一代权力,全力准备东出中原。

神秘的鬼谷子门下又有两位刚学成的新一代名士出山,苏秦张仪的名字已经悄悄传到了秦国的公府。

春日,洛阳王城郊外的苏氏别庄来了一位客人,张仪风尘仆仆从安邑赶来,拜访同窗七年、情同手足的师兄苏秦。双杰聚酒评点天下,各谋大国,并约定:苏秦谋秦,张仪谋魏、齐、楚,相互援手,共担艰危。

在苏秦兴冲冲准备入秦,向父亲辞行的时候,一生经商的老父只给了他一句话:母国为根,理根为先。苏秦知道,这是老父要他在出山前向天下昭示气节。他改 变初衷,先入衰败破落的洛阳王宫去见周显王。周显王赐苏秦一辆王车,让他去游说战国,为周人争光。苏秦与一位美丽神秘的宫廷女官燕姬一见钟情。 对献给魏王的霸业对策已成竹在胸的张仪求见魏王,适逢路过大梁的孟子作客王宫,张仪舌战孟子,惹恼魏王,游说受挫。 !

苏秦离周后再入秦,张仪先游齐再说楚,均遭受重大挫折而一时铩羽。

七国乱象大混战,秦国新军连续大胜,对山东六国构成强大威胁。

苏秦忍辱苦修三年,洞察天下大势,重新入世提出合纵抗秦大战略,在已成

为燕

大秦帝国第三部

国王后燕姬的帮助下,被燕易王封为武信君。从燕国突破,成功游说六国结盟,被任为六国丞相,与战国四大公子合力组成六国联军,对秦国形成强大压力。 秦国危难觅贤,巧妙运动已经对破解合纵成竹在胸的张仪入秦为相。张仪提出连横大战略,主持秦国与山东六国展开了纵横大争。并赢得了秦国公主、执掌秘密机构“黑冰台”的赢华和侍女绯云两个奇女子的爱情。

楚怀王芈槐头脑简单且刚愎自用。任用昭睢一群旧世族。宠幸贪才纵欲的王妃郑袖,排斥主张变法强国的屈原。任命无能的子兰为合纵联军主帅。

六国联军攻秦,几经较量,六国终因根基不稳内讧多出而频频失利,合纵宣告失败。苏秦为避祸回到燕国。

战争中伤亡最重的是楚国,楚王恼羞成怒,归罪于张仪。遂重新起用屈原掌握兵权,发誓向秦国复仇。春申君立即北上燕国,请苏秦入楚,准备发动第二次合纵。

刚刚经过大战的秦国遣国书使割地求和。谁知楚怀王看了拍案大叫:不要割地,只要张仪!正当秦国准备举国一战之时,刚从燕国出使归来的张仪却自请入楚。

邦交如战场。

张仪与赢华冷静周旋于楚国,终于化险为夷。情!

刚刚恢复了大司马职务的屈原从楚国变法与合纵的利益出发,派兵暗杀张仪未遂,却险些造成张仪与苏秦这两个生死朋友间的误会。

在秦国的离间下,屈原再次被贬斥,壮心酷烈的屈原私自调集八万楚国新军,在楚国屈氏家族的支持下,贸然与秦军决战。兵败,全军覆没。

回到燕国的苏秦险被野心家子之卷入阴谋泥沼,遂离燕入齐。几经周折终于在齐推开全面变法。神秘退隐的燕姬也历尽艰难追随苏秦潜入齐国,两人终获团圆。

正当张仪游说六国,成功推行连横亲秦战略的关键之时,秦惠王身患不明原因的“暮疯症”,张仪入齐寻求方士,恰遇苏秦被旧贵族买凶杀害,两兄弟生死相别。

安葬苏秦后悲痛而归,秦国内政已经发生了奇怪变化;狂暴太子与长史甘茂结谋排斥异己,上将军司马错被迫卸职隐退,张仪为免遭罢黜而径自挂冠离秦退隐江湖。

尚武狂秦武王率领大军欲图东灭洛阳,将秦国再度推向危险的境地??

篇三:《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

在济南上大学的时候,我经常在课外时间去图书馆看书,一天我在图书馆找书看的时候,发现了一本已经被人翻看得快散了的书,心想着一定是本好书,拿起来一看是《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下》,翻开一看就被吸引住了,知道图书馆快要关门时才借了这本书走回宿舍。等我看完后,就去还了回去并顺便借了上部读了······

当时把《大秦帝国》第一部看完后,很是期待看它的后续故事,可是我们学校图书馆里已经很久没有更换新图书了,遗憾啊!等我参加工作以后才能经常去网吧上网(上学时基本是不去网吧的),一次上网的时候把《大秦帝国》六部全下载了下来。把《大秦帝国》下载到手机之后,我只要有一点时间就会去读,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读了这部丛书之后颇有感触!好了,不废话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体会。

《大秦帝国》分为六部:第一部《黑色裂变》从公元前362年的秦魏之间的少梁大战开始到秦惠文王车裂商鞅结束;第二部《国命纵横》以商於百姓在郡守樗里疾的带领下为商鞅送葬开始,以秦惠文王死张仪离秦结束;第三部《金戈铁马》从秦武王攻宜阳通三川进军洛阳开始到范雎读唐举荐蔡泽的书信结束;第四部《阳谋春秋》从蔡泽入秦开始到《吕氏春秋》书成结束;第五部《铁血文明》从“一字千金”开始到秦始皇病死沙丘结束;第六部《帝国烽烟》从李斯内心激烈斗争开始到项羽杀子婴火烧咸阳结束。除《帝国烽烟》外,每一部的结尾都留有一个悬念,吸引着读者去读下一部:第一部留的悬念是商鞅被车裂后旧世族势力是否左右了秦国朝局,新法是否被废除;第二部留的悬念是秦国在秦武王与甘茂的治理下是否成乱政;第三部留下的悬念是秦国是否走出六国重新在信陵君的领导下的合纵封锁的低谷及安国君嫡子如何选出;第四部留下的悬念是吕不韦能否继续再在秦国执政;第五部留下的悬念是秦始皇故去后秦国将何去何从。

人们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写实三分写虚,而我认为孙皓晖先生的著作《大秦帝国》是八分写实二分写虚。先谈一谈我了解到的出大事件以外的实:

第一部中提到魏武侯死后公子罃与公中缓(即公子缓)争立国中大乱,赵韩两国趁机入侵,魏国差点灭亡,这一事我在《资治通鉴》中得到了证实(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与公子缓争立,国内乱。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成侯曰:“杀罃,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罃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商鞅在秦国各地走访三个月后才总结出变法的纲目,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此事虽无史载应该属实。第二部中提到的五国相王也是史实。目前我只能想到这么多,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现在再谈谈我知道的虚:第一部中把侯嬴写成了商鞅的知己,这整整比历史上的侯嬴大了六十多岁;第二部中把战国四公子提前了五六十年且辈分也给人家提了;第三部中把阏与之战提前了将近二十年并且把楚怀王的寿命加长了,因为白起破郢都焚夷陵时已是楚顷襄王之世;第四部中把吕不韦遇子楚的时间拖后了三年。

《大秦帝国》拥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书中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极为详细如第三部中对长平大战的描写就用了很大的篇幅,六大战国中每一个国家亡后都对其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孙老在书中倾注了大量的情感,读此书犹如在读长篇散文。

读《大秦帝国》时,最令我热血沸腾的地方是赵武灵王大破林胡与匈奴联兵和蒙恬大破头馒单于的匈奴大军,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期待《马上诸侯》!

篇四:大秦帝国第二部有感

大秦帝国第二部有感

让我一口气连下百万字的书,有生以来有三部,《大秦帝国》是其中之一,尤其是书的第三部分金戈铁马读完仍觉意犹未尽,精彩。仅从书中的人物就可窥一斑:有史以来杀人最多的人战神白起,又称人屠,一口气连下齐国七十余城的名将乐毅,北抗匈奴,西击强秦,无一败绩的李牧,狭路相逢勇者胜首胜强秦的名将赵奢,大厦将倾之时力挽狂澜弃商复国的田单,把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做到极致堪称战国第一稳健的老将廉颇,远交近攻的范雎,千里驹鲁仲连,窃符救赵的魏无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

读乐毅的《报燕王书》会让人明白何谓君子,何谓德行,何谓胸怀,何谓谦虚,何谓信义,蒙冤受陷害没有丝毫怨言,立下不世之功没有丝毫的傲气,报知遇之恩信守一世承诺,不卑不亢,娓娓道来,让怀疑他的燕惠王无地自容,自感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乐毅的故事实在不想多说,因为除了遗憾还是遗憾。不过《报燕王书》中两句值得学习,一句是: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一句是: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如果把乐毅比作巍巍青山,令人肃然起敬,那么白起就是绝壁万仞,令人顿生畏意。凡白起领兵,六国竟然无人敢挂帅应战,无一败绩,每战必歼敌十万以上,整个战国时期共战死二百万人,白起自己就杀了二分之一,斩将杀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一代名将白起的结局却是赐剑自裁,应了那句老话:善战者服上刑。与他有同样结局的还有之后的另一位将星李牧。不同的是白起是把战功立到了极致而去的,李牧却是抱憾而死,唯一能挡住强秦虎狼之师的万里长城轰然倒塌,而且还是被自己人给弄塌的。可恨,可悲。

最后想说一下范雎,提到范雎我又想说一下魏国,因为范雎是从魏国流失的,不光范雎,商鞅也是,张仪也是,还有乐毅也是。乐毅我们暂且不谈,单单是商鞅,张仪,范雎三位大才的成就就令人惊叹,商鞅使秦国由贫弱走向了富强,张仪使秦国挺过了六国合纵的危机,范雎奠定了一统天下的方略,没有这三人秦国怎能统一,而魏国竟然让他们一个个流失,甚至逼走,终究避免不了灭亡的厄运。

篇五:强盛密码——大秦帝国崛起背后的四张面孔(上)

强盛密码——大秦帝国崛起背后的四张面孔(上)

“君如青山,我如松柏,此生相扶,永不相负。”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剧照——秦孝公与商鞅联手,在秦国实行了深彻的变法。(资料图)

强盛密码——大秦帝国背后的四张面孔(上)

从今天的视角看,商鞅变法之根本目的,就是为将秦国彻底变成一个对全体人口实行有效控制的中央科层式集权国家,进而最大限度从社会汲取人力与物质资源,进行有效率的对外扩张战争。

商鞅:“作法自毙”的帝国奠基人

前362年,夏日炎炎,在通往秦都栎阳的驿道上,从西面走来了一个年近而立、精力充沛、箱笼中满是书经文牍的中年男子。就在前不久,操劳成疾的秦国国君献公因病溘然长逝,即位的是年仅21岁的太子渠梁,是为秦孝公。孝公继位后,秦国形势依旧岌岌可危。虽然,秦军在少梁再次击败魏军,俘虏魏国大将公孙痤,收回繁庞,但秦弱魏强的大格局基本未变,一旦魏军西出长城,冲破秦军的洛水防线,就能直逼泾渭地区,不仅新都栎阳难保,旧都雍城也难保。于是,孝公在登基伊始,即发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明确提出了招徕人才的首要标准是身怀富国强兵之策,而非门第显贵或德性纯笃与否。一时间,各国士人纷纷西迁,从函谷入秦,期待在这个陌生而充满机会的新兴大国中一展雄才。

这名行色匆匆的中年男子,就是少梁之战中被俘的魏相公孙痤府上的中庶子卫鞅。孝公继位同年,为秦所俘的公叔痤归魏后病死,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卫鞅,说其才大志高,可任国相之重任。但又警告魏惠王说,如其不用,则必须诛杀,以免其为他国所用,成为心腹大患。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卫鞅预计在魏难酬壮志,遂离魏入秦,日后遂以商鞅之名见诸史册。

当商鞅来到秦国都城栎阳时,为了能尽快面见孝公,遂投在其宠臣景监处,暂时充当门客。

商鞅自幼好刑名之学,又仕宦在魏,受李悝、吴起的遗教甚多,决心将三晋之变法措施推行于秦,这已是他心中定见。然而刚上台的孝公到底胸中志向如何,他却没有底。《史记·商君列传》说,商鞅入秦之初,四次谒见秦孝公,分别以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术为游说主题。结果孝公对标榜道德仁政的“帝道”都无兴趣,“时时睡,弗听”,讲到王道也兴味阑珊,直到商鞅奉上以短期称霸为目的的“霸道”时,才兴味盎然。而当商鞅最终谈及富国强兵之术时,孝公更是大喜,于席上跪坐对谈之时,不时向商鞅的座位前趋,畅谈数日仍不知足。这深刻说明,法家之术重在解决现实的政治矛盾,是现实政治迫切需要的,即在短时间内富国强兵。而儒家的帝王之道却要以德来安近怀远,此固非一日之功,况且在诸侯力征的战争年代也断难实现。

从今天的视角看,商鞅变法之根本目的,就是为将秦国彻底变成一个对全体人口实行有效控制的中央科层式集权国家,进而最大限度从社会汲取人力与物质资源,进行有效率的对外扩张战争。

然而,尽管有来自秦孝公“自上而下”的支持,但当时秦国世族的保守势力依旧强大,出于“恐天下议己”从而引发政治风波,动摇自身王位的原因,孝公亲自安排了一场御前会议,核心即让商鞅与守旧派代表、世族老臣上大夫甘龙及左司空杜挚等进行一场针锋相对的当堂辩论。对于甘杜两人“无百倍好处不可变法,无十倍功效不变更祖宗器物典制”、“圣人与智者只能因循守旧进行统治教化”的观点,商鞅犀利地提出,此仅是“世俗之言”——治理国家并无一成不变之法,前代之礼法各不相同,商汤、周武王并未恪守成规,才兴旺发达,夺取天下。他鼓励孝公当机立断,“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最终,孝公被商鞅的雄辩与热情打动,于六年(前356年)拜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6年后,迁都咸阳,标志着强盛崛起的秦王朝向东扩展的决心,这里地处渭河台地,具备丰厚的黄土,耕种简易,且利于漕运。由渭河北岸古道,可以东出临晋关,渡河可东至蒲坂,直取夙敌魏的腹地,由渭南古道,则可以东出崤山、函谷关,与中原诸侯争雄。

商鞅前后两次变法,核心内容即按照源于三晋的法家政治理念与变法经验,增强秦国的“耕战”之力。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商君考》中明确指出,编民为伍,彼此连坐之法,

出自李悝《法经》;罢黜守旧勋贵出京,整饬军备,沿自吴起;甚至变法之初,立木封金于都城南门,也是模仿吴起“南门偾表”。首先“废井田,开阡陌”,改百步之田亩度量为240步,着重开辟与分配耕地,鼓励垦荒,所以“开阡陌”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统一缴税,终极目的也是将土地度量与户籍徭役兵役管理“绑定”在一起。根据商鞅所撰《垦草令》,秦王还采纳了其建议,招徕三晋之人,给予田宅和国人身份待遇,一则削弱了三晋帝国的人力资源和相应的农业生产和军事动员能力,也使相当部分秦国男性青壮年可投军入伍,增强秦军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之另一核心举措,在于在秦国全境推行县制,以往秦、三晋与楚设县,多为边境偏僻地区,军事边防作用为先。商鞅变法后,将秦国全境统一划分为41县,最高行政长官为县令,秩级从600石至1000石不等,职责相当庞杂琐屑,包括管理农业生产、管理粮仓、管理公府金钱、兴发徭役兵役、铸造兵器等。县令之下有县丞和县尉,合称为长吏,是县令的佐官,分别负责辅助管理政务,以及县内军事之职。县令与长吏之下,有厩啬夫、皂啬夫等职责明确的胥吏。县的主要的作用。就是国家可以强力控制编户齐民,予取予求,赋税、兵役、徭役悉出于编户。

户籍编制和授田之法的最终目的,在于驱民为战,对外扩张,而商鞅变法中实行的军功爵制,则是军事组织动员的强心针。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简中,亦有《军爵律》两条,分别规定了军功赏赐的具体政策,战场得敌人首级一,就能赏爵一级,为五十石之官;斩两首者爵二级,为百石之官??可谓简单直接,通晓民心。军功爵制的推行,也有力促进了秦王国的社会转型,使得周代贵族赖以维系统治的“礼乐”教养更加失去了意义。发达的军事组织与官僚制度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与互相促进性,使得万民在一条统一的起跑线上接受自上而下的统一指挥,协调行动。

随着变法各项措施雷厉风行地推行,秦国的国力迅速增强,东进拓疆,建立霸权成为孝公和商鞅关注的核心问题。东进,就必须彻底摧毁秦的宿敌魏国,也许在商鞅内心深处,他一直没有忘记魏惠王对他的冷落与忽视,而让魏国付出霸权旁落、疆域缩减、军力被毁的代价,则是最好的复仇。他游说秦王说:“秦与之魏,譬如人之有腹心患,非魏并秦,秦即并魏。”公元前354年,趁着魏赵大战邯郸之际,秦军东进,元里一站大获全胜,斩首7000,夺取了少梁,这是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外战大胜。两年后,商鞅晋升大良造,再次趁着魏国争霸中原,无暇西顾之势,率大军穿越河西,夺取了魏国的旧都安邑,并进而攻陷魏国防秦重镇固阳。

曾经轻视商鞅的魏惠王,终于尝到了悔之莫及的滋味。公元前344年,他派出使节前往宋卫邹鲁等国之间,试图建立联盟,集各国之力联盟伐秦。然而,这次表面上声势浩大的反秦联盟,却被洞悉魏惠王心理的商鞅轻松破解。他告诉孝公:独立抗击联军是下策;请齐楚等与魏国有隙的东方大国发兵来救,是中策;上策则是先以利害分歧破魏组织的反秦联盟,再设法令齐楚等国自行伐魏,这样秦国不仅自身无损,还可以再次趁魏国交困之际出兵收复

河西之地。魏惠王居然在亲身涉险的商鞅游说下,吃下了秦国支持自己称帝这枚空心汤圆,计划联合燕国伐齐楚,兴冲冲地“故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九斿,从七星之旟”,闭门过起了皇帝瘾,结果引发东方六国众怒,先是在桂陵之战中败给齐军,丧师10万,又被商鞅率秦军趁火打劫,大将公子卬被俘,失去了河西之地。

凯旋而回的商鞅,达到了其事业与威望的顶峰,秦孝公亲去东郊迎接凯旋之师,同时兑现了自己“有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诺言,将商鞅“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然而,正在商鞅达到自己政治生涯与理想抱负巅峰之时,灭顶之灾也悄然降临。一位名叫赵良的官员曾拜访商鞅,当商鞅洋洋自得地让他比较自己与曾经的穆公贤相百里奚哪个功劳大时,赵良说,百里奚出任秦相,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武装防卫。而商鞅却在封地南面称君,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用刑罚惩处反对变法的太子师傅。一旦出巡,则前呼后拥,车马众多,卫士们弓上弦,刀出鞘,实在不是长久之计。赵良进而说,商鞅的权势表面上炙手可热,实则除了秦孝公的支持外别无依托,如同日光下的朝露。他进而劝告商鞅其将十五邑封地交还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以自保。对赵良的建议,商鞅自然嗤之以鼻——5个月后,公元前338年,45岁的秦孝公骤然去世,新君太子驷刚继位,嗅到了政治风险改变的朝廷诸臣马上就将矛头指向了孤立的商鞅,一场腥风血雨的政治清洗立刻拉开了序幕。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秦惠文王绝对不会允许卧榻之旁还有商鞅这样位高权重且有宿怨的前朝旧臣,曾因反对变法而受到文身等肉刑的太子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立刻劝告昔日的学生不要养虎遗患,于是商鞅被收缴了相印与兵权,逐回封地。不仅如此,惠文王又借口商鞅离行之仪礼形制太过奢靡,有越制非礼之罪,索性宣布其为罪臣叛党。穷途末路的商鞅在奔魏未果的情况下,只得暗自逃回封地起兵,作孤注一掷的抵抗。最终被惠文王所派大军击败,被执于郑国境内的渑池,惨遭车裂处死。

商鞅虽死,但其变法却已在秦国牢牢生根,所谓“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秦国已经如同一列呼啸的列车,完全在他设计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法家政治轨道上隆隆前行。商鞅以后,各国客卿依旧源源不断涌入秦境,出自三晋或与三晋之学有渊源者众多。在其他秦代“四世而霸胜”前来助力的主要客卿中,韩非是韩国贵族,尉缭来自魏国,黄留珠在《秦客卿制度简论》中做过统计。在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六位国君统治期间,“先后担任秦国相国要职的共有22人,其中18人是受人推荐的客卿,张仪、公孙衍、范雎、李斯??秦国遂成为战国时代外籍布衣将相最为密集的国家,也就此奠定了自己统一六国、合并天下的基础”。

张仪以连横之策破六国合纵,凭三寸之舌独步政治舞台。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塑造的张仪意气风发,“名利之徒”之于他究竟是何种内涵,也只有他能解其中之味。

张仪:三寸之舌动天下

公元前337年,对于张仪来说,是个充满不得志与屈辱的时光。这位战国隐世奇才鬼谷子的高足,魏国公室之后,由于家道中落,正屈就在楚国首都郢,充当楚国令尹昭阳君门下一名下等门客。不甘于终日饱食君禄的张仪,屡屡试图献计进言,但一概如石沉大海。更令其愤恨难名的是,在一次宴会上,昭阳君在酒性之余,拿出楚王赏赐的珍贵玉璧传视四座,纷乱狼藉间,玉璧竟无故在席间遗失,“贫而无行”的张仪,莫名其妙地被疑为嫌犯,忍受了令尹手下惨无人道的拷问刑求,“掠笞数百”。嘴硬顽固的张仪当时并没有被屈打成招,当他拖着遍体鳞伤的残躯回到家中,听到妻子不禁埋怨说,若是他不走求学游说之路,哪里来如此飞来横祸时,奄奄一息的他却豪兴大发,声称只要自己的三寸之舌尚在,就有逢雨化龙、意气风发的一天。

纵横游说之士,欲想实施胸中的锦绣韬略,权谋机变,必须首先得到一国君王的青睐,才能出将封相,执掌大权。与张仪同为鬼谷子门下高足的苏秦,此时已经担任赵国之相,力使东方六国实现“合纵”,联手抗秦。是年(公元前330年)秦国大良造公孙衍(号犀首)新破魏军于雒阳,生擒魏将龙贾,《史记·张仪列传》中记取了一段叙事生动、曲折跌宕的故事:苏秦急于派人游说秦惠王,使其兵锋暂缓对准发起合纵的赵国,遂相中了郁郁不得志的同门师兄弟张仪。但又恐张仪至赵后贪恋相府中的优裕,所以苦心孤诣,等待张仪前来相见后不叙同学之谊,分尊卑而坐,飨其粗茶淡饭,并不时出语讥刺,迫使张仪一怒之下西去入秦。

虽然这一段描述引人入胜,但其事很可能有误。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证明,苏秦活跃之年代,较之张仪要晚许多。而根据《吕氏春秋·报更》篇中的记载,资助张仪入秦的是诸侯小国,周天子直属王畿附庸“东周国”的国君昭文君,这位小国诸侯虽封土狭促,籍籍无名,但慧眼识人,直言“寡人之国小,不足以留客”。他慷慨地赠送张仪千金之资,劝其西入争霸天下的秦国寻求功名发展。

入秦后,张仪的“以连横之策破六国合纵”的外交大战略受到了秦惠文王的欣赏,遂拜张仪为客卿。云梦秦简《秦法律令》对于客卿功绩之考核,有如下记载:“故客卿相,论盈,就正卿。”即客卿由监察官吏考核其功过,一旦稽考评议达到水准,可当正卿。在秦20级军功爵制等级中,第10级左庶长以上,至第18级大庶长,都为“卿”级别,可见秦国对于客卿之礼遇重视。张仪上任后,立即着手推行其连横外交的第一步,“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他在连横之初曾指出,“夫秦之所以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魏国是合纵的核心,楚国是合纵举足轻重的后盾。魏国既服,会在六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如果进而制服楚国,合纵自然会失去根基和力量,难以取得成效。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