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邓稼先和于敏谁贡献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4:46:06 字数作文
邓稼先和于敏谁贡献大字数作文

篇一:邓稼先阅读

邓稼先

一、阅读: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完成下列各题

1、概括选段大意:写屈辱的历史,突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为后文作铺垫。

2、你认为作者列举1898年的历史有什么用意?(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答:概述中国一百年前的屈辱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作者写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有何作用? 答:为了衬托邓稼先,邓稼先是“英雄人物”的杰出代表,为下文写邓稼先作铺垫。

4、与“巨大贡献”形成对比的词是哪个词?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鲜为人知”与“巨大贡献”形成鲜明对照,更能表现出邓稼先将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而不计较个人名利的思想境界。

二、阅读:“两弹”元勋完成下列各题

1、概括选段大意:生平简介与主要贡献。

2、邓稼先为什么“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答:因为邓稼先的理想就是为祖国“鞠躬尽瘁”,表现了邓稼先热爱祖国为国效力的品质。

3、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答: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4、摘录文段中语句回答: ①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对邓稼先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的词语是:两弹元勋。 ③能表明邓稼先为国防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语句是: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④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的一句话是: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5、文中哪件事最能说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邓稼先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答:临死前还和于敏共同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6、 “张爱萍将军称他是“‘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结尾点题,属点睛之笔。

三、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完成下列各题

1、概括选段大意: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表现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2、前两段写“我”与邓稼先,奥本海默的关系有何作用? 答:为了说明作者对他们的情况非常熟悉,使后文的对比更显得真实可信和富有说服力。

3、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奥本海模式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

答: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5、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答: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本国的功臣。但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奥笨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表现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6、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 答: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7、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作者为什么选取文革期间发生的两件事?这对于表现邓稼先有什么作用? 答:两件事: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 选两件事的原因:用这两件别人不可能办成的事,来印证“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因此绝对相信他”,作用:强调突出邓稼先朴实的气质、无私的品格,凸现他的人格魅力。

8、 “人们绝对相信他”的原因是什么? 答: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9、体会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和作用。

(1)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

答:“绝对”表明人们对邓稼先非常信任,一点也不怀疑,语气坚决肯定。

(2)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

答:“竟”字,呼应了“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竟”有出乎意料的意味,表达作者的惊异、钦佩之情,也再次突出邓稼先的品格,有高超的组织协调能力。

10、“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中哪两句话最能揭示邓稼先的高尚人格?) 答: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作用:肯定、赞扬评价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质。

四、阅读:民族感情?友情?完成下列各题

1、概括选段大意:用“我”的感情震荡、心中的佩服,侧面写表现邓稼先贡献巨大。

2、面对作者关于“春寒是不是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的提问,邓稼先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回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这一叙述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表现邓稼先严谨求实的精神。

3、邓稼先的短信为什么会使作者“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以至于“热泪盈眶”?

答:这是感动和自豪的泪。作者既为中国的发展自豪,也为朋友的成就感到自豪。

五、阅读:“我不能走”完成下列各题

1、概括选段大意:沙漠创业,表现邓稼先精神崇高。

2、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答: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3、请找出选文里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答:“戈壁滩上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作用:突出环境的恶劣,烘托人物形象。

4、作者两次引用各有什么作用?“古今多少奇丈夫”中“奇丈夫”,作者用以借指谁?邓稼先

答: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悲壮凄凉的气氛。突出了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烘托了邓稼先为国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精神的可贵。 引用“五四”歌词,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他是真正的中国男儿。“奇丈夫”作者用以借指邓稼先。

5、引用“五四”歌词时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答: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6、分析“我不能走”这句话。(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答: 传神地表现邓稼先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

7、简答下面句子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答:充满了作者对友人的关怀。 ⑵‘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

答:用排比句富有感染力地写出了邓稼先从事这项伟大工作时所具备的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突出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作者对邓稼先充满了赞扬、佩服之情。 ⑶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答:一个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六、阅读:永恒的骄傲完成下列各题

1、概括选段大意:总写,对邓稼先高度评价,热情赞颂。

2、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 答: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全民族永远的骄傲。

3、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部分,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既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又总结了全文。

4、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排比,增强了语势,又总结了全文。

5、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动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②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③作者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别太久,对他的具体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宜铺开来写。

6、“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答: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7、怎样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义? 答:邓稼先以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私的精神换来了自己光荣的一生。

8、邓稼先颁奖词示例: 答: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邓稼先,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

9、本文的文体是 ,作者 ,身份 。

篇二:邓稼先阅读练习

《邓稼先》阅读复习题

(一)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在那里时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明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定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

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邓稼先和于敏谁贡献大)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仍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字的大意。

(1)马革裹尸: (2)热泪盈眶: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家喻户晓:

.选文以“我不能走”为标题,如改成“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杨振宁先生在写邓稼先时引用唐代散文《吊古战场文》中的一段,其作用如何?

.现在各种媒体逐渐发达起来,各种虚构的电视剧喋喋不休地“侃”着

.(l)用马皮包住尸体,比喻战死疆场。

2)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要掉下来。

3)瘁,疲惫;已,停止。尽心尽力地做好工作、一直到死。

4)所有的人都知道。

.不好。因为以“我不能走”为标题既能体现邓稼先勤勉奉献的高尚精神,又引用了邓稼

.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① 美国

② 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都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1 234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你觉得有必要吗?5句? 参考答案:1(((2先的原话,很感人。34其价值。5(二)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他的这些品质使别人能绝对相信他,从而使他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出历史性贡献。

④“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一句中的“要”去掉后,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邓稼先本身是引人注目的人物,只不过他主观上并不想自己引人注目,去掉“要”后,句子意思变得完全不同。

(四)阅读《民族感情?友情?》部分,回答问题。

1、邓稼先给“我”的信中“任何”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个词语强调了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完全是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搞出来的。

2、结合上下文,研读第一段第2句?说说邓稼先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做事认真、负责、高效。

3、说说“我”读了邓稼先的信后,为什么有“极大的感情震荡”?

因为“我”读了邓稼先的信,知道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是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搞出来的,“我”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领导这项研究的自己的50年的挚友邓稼先而自豪。

(五)阅读《“我不能走”》部分,回答问题。

1、“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对表现邓稼先起什么作用?

说明邓稼先所负责工作的重大以及风险,衬托出他决断的勇气和胆识。

2、第2段、第3段最后一句表达的是一种什么语气?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语气来表述?

疑问语气。用作者的疑问,更突出人们对邓稼先的理解、关心和崇敬。

3、“我不能走”这句话表现了邓稼先的什么性格特点?

表现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勇敢、无私

阅读课文《邓稼先》片段.回答问题。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

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熏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

霜晨。鸟飞不下,善铤亡群。亭长告余日:“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

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潍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l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文段引

用《吊古战场文》有何作用? 描写工作环境的恶劣艰险,突出邓稼先不怕牺牲和甘愿奉献的精神

2.画线句子称邓稼先为“福将”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领导核武器试验时极少发生意外。

3.“我不能走”这句话体现了邓稼先什么样的精神? 体现了邓稼先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4.选文引用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 将邓稼先放在历史背景下,照应第一部分,赞美了邓稼先作为中国男儿的英雄气概。

5.文段结尾为什么要交代父亲的生平并指出父亲一生都喜欢这首歌? .表明“我”和父亲都和邓稼先一样,是爱国的热血男儿。

1.描写工作环境的恶劣艰险,突出邓稼先不怕牺牲和甘愿奉献的精神。2.因为他领导核武器试验时极少发生意外。 3.体现了邓稼先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4.将邓稼先放在历史背景下,照应第一部分,赞美了邓稼先作为中国男儿的英雄气概。 5.表明“我”和父亲都和邓稼先一样,是爱国的热血男儿。

篇三: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1984年于敏与邓榢先(左)在核试验基地。 资料图片

1992年11月在中物院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上(左起: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于敏)。资料图片

少年于敏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在那个内乱外侮的国土上,尽管自己不能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驰骋沙场,但他相信,总会有诸葛亮、岳飞式的盖世英雄出现,能够荡寇平虏,重振河山。

于敏怎么也想不到,半个世纪后,自己会成为这样的“盖世英雄”。

男儿何不带吴钩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战乱中度过。在那个自视为“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于敏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里“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

兵火轰隆的日子里,于敏性喜安静,喜欢读唐诗宋词和历史演义。他崇拜诸葛亮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倾慕岳飞和杨家将的精忠报国以及文天祥的威武不屈和凛然正气。他把为国纾困的希望寄托在这些人物身上。

1941年,于敏进入天津木斋中学读高中,因成绩优异被推荐转学至耀华中学读高三。此时,他遇到了两位恩师。

语文老师王守惠,讲解古文和古诗词时,必会把每一篇作品置于一个大的时空中,将写作的背景、文学的渊源和价值以及作者的家事等讲得透彻明了。这种教学方法使于敏很受启发:思考和分析问题也应如此,将对象置于一个大的环境之中,用高屋建瓴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他也因此发现了自己为何会倾心于《三国演义》里的恢宏场面和弘大背景,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正是源于其开阔的视野以及善于把微观的事情放在宏观的大环境中进行分解和缕析。

另一位是数学老师赵伯炎,讲课时喜欢讲授数学题的各种解法以及不同解法的来由,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种耳濡目染尽管只有一年,却使于敏受益终生,他由此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善于从宏观角度处理微观问题,具有开阔视野和战略眼光,且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

于敏意识到,他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纾困之路——内向好静思,不喜交际,喜欢动脑不喜欢动手,这样的自己适合学习科学。因此,当朗诵起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时,于敏想到,他的“吴钩”就是科学,他要用科学收取“关山五十州”。

1945年高中毕业后,于敏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但他发现那儿的老师并不喜欢刨根问底和追本溯源,难掩失落。更失落的是,强调动手能力的工科,并不适合“心灵手不巧”的他。沉静好思的性格使他更倾心于理科,他喜欢并选修了理论物理,并最终弃工从理,转至理学院物理系。

在物理系,于敏的学号1234013常年排在成绩排行榜的第一名。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并考取了张宗燧的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对原子核物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站在了国际前沿。

20世纪50年代,基本粒子研究尚无大进展,于敏在平均场独立粒子运动方面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结构理论》《关于原子核独立粒子结构的力学基础》等颇有分量的论文。

1955年,以朝永振一郎(后因量子力学研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大为惊叹。回日本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1962年,在原子核理论中创立了集体运动模型的丹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玻尔访问北京,于敏担任翻译,两人探讨过学术问题。玻尔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亲自邀请他去哥本哈根,于敏婉谢。

与同时期从事核武器研制的大多数同仁不同,于敏不曾出国留学或进修。王淦昌曾留学德国,邓稼先和朱光亚曾留学美国,郭永怀曾

留学加拿大和美国,彭桓武和程开甲曾留学英国。

于敏那时却不曾踏出国门一步,他对此有些许遗憾。“如果生在现在,重新上大学,我当然会留学。”他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

三十余年后,当自己唯一的博士研究生蓝可即将毕业时,于敏并没要求她留在身边做研究。“于老师希望我出国留学,完成他的‘留学梦’。”蓝可说。

“但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强调献身祖国。”蓝可说,“于老师建议我出国两年,开过眼界后就回国作贡献。”

了却君王天下事

1960年12月,我国作出部署,由核武器研究院集中攻关,突破原子弹,同时,原子能研究所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

1961年1月12日,于敏被叫到了钱三强的办公室。钱三强告诉他,经研究批准,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

篇四:于敏院士:出国留学不要等到老了才落叶归根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习近平颁奖

于敏 资料图

【环球军事报道】2015月1月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4位著名科学家获此殊荣。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奖励证书。

于敏被称作设计中国氢弹的人,他曾为我国氢弹研制隐姓埋名三十年,其名字于1988年才开始解密。根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介绍,于敏曾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敏简历: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49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 1965 年调人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 从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 年获光华奖特等奖。

于敏院士:出国留学不要等到老了才落叶归根

军事要闻 光明日报 2015-01-11 13:14

资料图:邓稼先与于敏。

两人都为中国核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于敏那时却不曾踏出国门一步,他对此有些许遗憾。“如果生在现在,重新上大学,我当然会留学。”他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

少年于敏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在那个内乱外侮的国土上,尽管自己不能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驰骋沙场,但他相信,总会有诸葛亮、岳飞式的盖世英雄出现,能够荡寇平虏,重振河山。

于敏怎么也想不到,半个世纪后,自己会成为这样的“盖世英雄”。

男儿何不带吴钩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战乱中度过。在那个自视为“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于敏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里“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

兵火轰隆的日子里,于敏性喜安静,喜欢读唐诗宋词和历史演义。他崇拜诸葛亮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倾慕岳飞和杨家将的精忠报国以及文天祥的威武不屈和凛然正气。他把为国纾困的希望寄托在这些人物身上。

1941年,于敏进入天津木斋中学读高中,因成绩优异被推荐转学至耀华中学读高三。此时,他遇到了两位恩师。

语文老师王守惠,讲解古文和古诗词时,必会把每一篇作品置于一个大的时空中,将写作的背景、文学的渊源和价值以及作者的家事等讲得透彻明了。这种教学方法使于敏很受启发:思考和分析问题也应如此,将对象置于一个大的环境之中,用高屋建瓴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他也因此发现了自己为何会倾心于《三国演义》里的恢宏场面和弘大背景,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正是源于其开阔的视野以及善于把微观的事情放在宏观的大环境中进行分解和缕析。

另一位是数学老师赵伯炎,讲课时喜欢讲授数学题的各种解法以及不同解法的来由,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种耳濡目染尽管只有一年,却使于敏受益终生,他由此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善于从宏观角度处理微观问题,具有开阔视野和战略眼光,且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

于敏意识到,他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纾困之路——内向好静思,不喜交际,喜欢动脑不喜欢动手,这样的自己适合学习科学。因此,当朗诵起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时,于敏想到,他的“吴钩”就是科学,他要用科学收取“关山五十州”。

1945年高中毕业后,于敏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但他发现那儿的老师并不喜欢刨根问底和追本溯源,难掩失落。更失落的是,强调动手能力的工科,并不适合“心灵手不巧”的他。沉静好思的性格使他更倾心于理科,他喜欢并选修了理论物理,并最终弃工从理,转至理学院物理系。

在物理系,于敏的学号1234013常年排在成绩排行榜的第一名。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并考取了张宗燧的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对原子核物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站在了国际前沿。

20世纪50年代,基本粒子研究尚无大进展,于敏在平均场独立粒子运动方面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结构理论》《关于原子核独立粒子结构的力学基础》等颇有分量的论文。

1955年,以朝永振一郎(后因量子力学研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大为惊叹。回日本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1962年,在原子核理论中创立了集体运动模型的丹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玻尔访问北京,于敏担任翻译,两人探讨过学术问题。玻尔称赞于敏是“一

个出类拔萃的人”,亲自邀请他去哥本哈根,于敏婉谢。

与同时期从事核武器研制的大多数同仁不同,于敏不曾出国留学或进修。王淦昌曾留学德国,邓稼先和朱光亚曾留学美国,郭永怀曾留学加拿大和美国,彭桓武和程开甲曾留学英国。

于敏那时却不曾踏出国门一步,他对此有些许遗憾。“如果生在现在,重新上大学,我当然会留学。”他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

三十余年后,当自己唯一的博士研究生蓝可即将毕业时,于敏并没要求她留在身边做研究。“于老师希望我出国留学,完成他的‘留学梦’。”蓝可说。

“但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强调献身祖国。”蓝可说,“于老师建议我出国两年,开过眼界后就回国作贡献。”

了却君王天下事

1960年12月,我国作出部署,由核武器研究院集中攻关,突破原子弹,同时,原子能研究所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

1961年1月12日,于敏被叫到了钱三强的办公室。钱三强告诉他,经研究批准,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有些不解。他内向沉默,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不喜欢搞应用研究,自认为不适宜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而且,他当时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

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他忘不了少年时代的那个关于“盖世英雄”的信念。

“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于敏说,“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于敏所说的“欺负”,并非仅指过去而言。20世纪50年代,美国等核大国多次威胁使用核武器来打击中国。“抗美援朝的时候,美军统帅麦克阿瑟就曾建议用核武器袭击中国。它是真的在进行核讹诈、核威慑,不是报纸上说说玩儿的。”于敏回忆道。

自此,于敏走上了氢弹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他愿“了却君王天下事”,但并不为了“赢得身前身后名”。

于敏的身影在这条道路上渐行渐远,消失于公众的视野。他的夫人孙玉芹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二十多年后才恍然,“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

秘密工作”。

1960年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于敏等人的带领下,对氢弹原理和结构作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产生了六十多篇论文,但均作为秘密文件保存。

1965年1月,于敏率领“轻核理论组”携带所有资料和科研成果,奉命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

1965年9月底,于敏率领研究人员赶在国庆节前夕奔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该所假期间空出的J501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5万次,当时国内速度最快)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优化设计。

同年10月下旬,于敏为上海研究人员作了“氢弹原理设想”系列学术报告,提出了两级氢弹的原理和构形的设想,并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

在上海的近百个日夜,于敏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

当于敏将整理出来的方案再一次向大家报告时,同志们群情激奋,高呼“老于请客!”请客的还有另外一人。当氢弹原理的方案传到北京后,邓稼先第二天即飞到上海,听完于敏的汇报后十分兴奋,请大家吃了一顿螃蟹。

氢弹原理一突破,大家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就造出氢弹。但是,氢弹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接下来的一年,于敏他们忙于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第四个掌握氢弹原理和制造技术的国家。

但在试验现场的于敏,看着蘑菇云翻滚而上,仍不觉得圆满,直至听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时,脱口而出:“与理论预估的结果完全一样!”

于敏确信他的氢弹原理是正确的,他也确信,我国已经取得了设计实战氢弹的自由。

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这次的蘑菇云更大,仿佛一颗人造“大太阳”,爆炸点以北250公里处仍能看到,烟云升离地面10公里。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的速度为世界之最。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

爆炸成功后,氢弹须根据实战需要进行武器化并装备部队。于敏接着对氢弹

篇五:邓稼先 作业本答案

邓稼先 作业本答案

一、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

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2、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作者为什么选取文革期间发生的两件事?这对于表现邓稼先有什么作用?

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

用这两件别人不可能办成的事,来印证“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大们绝对相信他”,强调突出邓稼先朴实的气质、无私的品格。

3、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奥本海模式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

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5、 “人们绝对相信他”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6、文中第5、6两段中都使用了“竟”一词,试品析“竟”的表达作用。

“竟”有出乎意料的意味,表达作者的惊异、钦佩之情,也再次突出邓稼先的性格。

7、“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作用:赞扬评价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质。

二、阅读《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2、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3、 “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你用这个成语造句吗?

4、"古今多少奇丈夫"中"奇丈夫",作者用以借指___邓稼先

5、这段文字开头的《吊古战场文》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对于表现邓稼先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悲壮、凄凉;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辛劳的精神

(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邓稼先无私奉献的精神。)

6、请找出文章里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戈壁滩上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作用:突出环境的恶劣,烘托人物形象。

7、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8、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9、简答:下面两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充满了作者对友人的关怀。

⑵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一个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三、阅读《“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是“?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 热爱祖国

3.摘录段中语句回答:

①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对邓稼先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的词语是:两弹元勋

③能表明邓稼先为国防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语句是: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④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的一句话是: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4.从上文中找出具体的事实,以表明邓稼先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临死前还和于敏共同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5.段中写邓稼先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用以表现邓稼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6、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结尾点题,属点睛之笔。

7、你读此文后有何感想?

四、阅读《永恒的骄傲》

1、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

邓稼先绝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对祖国对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全民族的骄傲。

2、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部分,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既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又总结了全文。

3、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排比,增强了语势,又总结了全文。

4、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动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

A、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

B、作者认为,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C、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D、作者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别太久,对他的具体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宜铺开来写。

5、怎样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义?

邓稼先以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私的精神换来了自己光荣的一生。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