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18:24 写作技巧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写作技巧

篇一:香菱学诗说课稿

《香菱学诗》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香菱学诗》。

一、备:

1、备教材

1)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香菱学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十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从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基于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两年学习小说的经验,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地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实现由“教到不教”,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2)课文简析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艺术形象。本文主人公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她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3)教学目标

本单元以“书香袅袅”为话题,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给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学生遨游文学名著的海洋,激起他们对读书的浓厚兴趣,扩大阅读视野,提高古典文学修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勤于读书,善于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阅读文学作品“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据此,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以上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4)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及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揣摩香菱人物形象。因为小说三要素的核心是人物,它是小说的灵魂所在;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离不开生动的故事情节与社会环境的,因此此教学难点的制定符合小说这一作品的特点。

2、备教师:

1)教师知识储备:

A、熟悉《红楼梦》相关内容及知识;

B、掌握小说文体的相关知识;

C、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2)教法: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

A、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将学生带入到规定情景中去;

B、逐步引导:通过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层层思考;

C、精要点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的进行精要的点拨。

3、备学生:

1)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已接触的不少,并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而且往往对这类文体学习兴趣较浓;《红楼梦》是我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学生不管是否读过原著都对其不算陌生。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使学生有新的收获。

2)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因此本课预设学法如下:

A、圈点勾画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B、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C、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深入体会

D、贯穿小说五步阅读法:泛读——精读——赏读——思读——延读

二、讲:

教学思路:泛读——精读——赏读——思读——延读(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追寻作者思维轨迹、对文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设计这样的教学程序,遵循了阅读认知的一般规律。泛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探究香菱学诗成功原因;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深层思考。)

1、导入: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板书文题)

2、简介:介绍作者、简介《红楼梦》、简介香菱(因为我们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脱离社会大背景,所以这些简介是必要的。)

3、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及文学常识。(这一设计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多媒体显示需积累的词语

2)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下面各个环节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4、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关于香菱学诗的片段,教师出示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精讨课文。

问题如下:

1)通过划出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说一说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电视剧片段,谈一谈香菱的形象。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议一议黛玉在文中的形象与在你印象中的形象有何区别。

4)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发言交流。

(这几个问题,是围绕文章重点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精细研读文本,透彻理解文本,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思想。在具体的讨论中,我适当地点拨一下,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最大限度地发散他们思维能力。)

5、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2)聚焦侧面描写,帮助学生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6、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

学生自由质疑,全班讨论解决,教师适时点拨。

7、延伸阅读、探究思考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情节,《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意义)

8、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9、布置作业

1)整理课上发言,写一篇题目为“香菱学诗的启示”的文章。

2)课外阅读《红楼梦》(一节阅读课的结束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

三、批、辅、纠、补: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审视的眼睛,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及时作出反应,及时纠偏补漏,以保证尽量多的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尽量大的收获。在教学的主要环节中,我进行的预设、引导和辅导、纠正如下:

1、在泛读环节中,学生可能对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找的不完整,我就在课上及时引导学生学会从正面、侧面等去寻找,之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出关键语句,让学生一目了然。

2、在精读环节中,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和发言后,为顺利突破重点,我针对学生会遇到的困难,适时指导如下:

1)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

2)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第三点学生可能得不出,我做如下提示:环境造就人,大观园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使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3、在思读环节中,学生提出的较深刻的,值得研讨的问题可能有:

1)宝玉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她(香菱)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这句话里包含着哪些意思?

2)香菱诗的第三稿系梦中所为一事是否有失真实?

3)塑造香菱这一艺术形象,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课文中的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这与她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主体性格的差异?

5)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提示如下:

1)要联系香菱的资质和此前香菱的遭遇来说明,弄清宝玉对香菱的态度。

2)要联系香菱写诗的全过程来看,要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看似梦中所得,实为多次锤炼、苦心追求的结果。

3)作者热情讴歌了这个钟灵毓秀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女子,竟和极端粗陋鄙俗的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香菱的境遇着实让人同情。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本质由此可见一斑,也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观。

4)《红楼梦》中的黛玉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的林姑娘,她热情、自信,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情怀。富有才情的林姑娘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弱女子自由翱翔。她与香菱同命相怜,对香菱表现出极大的同情、热情是自然的。

5)曹雪芹以精细的笔墨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如袅娜风流的林黛玉、生性热情刚烈的晴雯、不惜用生命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等。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的新思想.热情赞颂了女子的才艺德行,提倡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充分体现了曹雪芹反对封建伦理纲常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4、在赏读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则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来刻画人物,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四、考、练:

本课共设计两个作业,一个是读,一个是写,设计意图在于让本节课学生的收获落脚于读和写这两个语文最基本的能力的培养。

读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最基本方法,只有足够的阅读量才能完成学生必须的语言上的原始积累,学完这篇课文后,学生自然对《红楼梦》这个经典名著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所以布置“阅读《红楼梦》”这样的作业正是契合了学生的精神

需要,可谓水到渠成,会给学生以跃跃欲试的感觉而非单纯应付老师的任务。

写“香菱学诗的启示”这篇文章,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了对本文的理解与感悟,同时也实现了与情感目标的融合。

五、评:

1、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课堂上始终以积极、肯定的态度面对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索状态中。

2、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展示作出及时、积极的评价:

本课旨在通过一步步环节、一个个问题来激发并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思考总结、分析概括,对于学生的发言和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及时的肯定和有效的引导,能够保护和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对于学生的展示总是给予及时的恰如其分的肯定,同时再作出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反馈教师教学预案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堂上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的反馈,经过教学反思,我认识到本课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导向性不够具体明确,内在关联性也不够强,所以影响了课堂的流畅性,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效果。

六、研:

研究,是一种最投入、最高效的学习状态。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学生们始终是以一群“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来的,老师通过多媒体和自己的讲解,创设好了规定的情景,再通过一个个问题去指引学生一层层深入研究,同时注意对研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学会学习。

七、悟、能:

语文不像理科的学习那样,内容和目标都是固定死的。语文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悟”的过程,教师教师要通过自己科学的设计,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感悟词、句、篇、修辞、人物形象等语言之美,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在这个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一些基本能力。同时,因每个学生的经历、个性、观念的不同,学生获得的感悟和能力也是各具特色的。对于学生的各种见解,老师一方面要充分肯定、保护,另一方面要及时、有力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本课的设计,着力于学生知识的生发过程,合理创设情景、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去研究和感悟,并给其充分的表达空间和有力的引导,让学生在各自的感悟过程中生成能力。

以上是我在《香菱学诗》这节课中的一些设计和感悟,很多地方难免粗浅和不足,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第一实验学校

水天

2009年12月

篇二:香菱学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20.《香菱学诗》导学案

学校 班级 组号 姓名 学情

【清风吟诵】

七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导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3.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改变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林黛玉。选文便从这里开始。

2——走近作者: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富要职,其第一任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

后来曹家势败家亡,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曹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

的。

3——相关资料:

(1)关于《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书中成功的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礼教、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2)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自学导航】

1.给下列粗线字注音

摩诘( ) 应玚( ) 墟( ) 里 胡诌( )

暧暧( ) 颦( )儿 抠( )土 辋( )川 蘅芜( )( ) 鳏( ) 画缯( )

诲人不倦( ) 藕香榭( ) 沁芳亭(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起承转合:

②地灵人杰:

③兴兴头头:

④精血诚聚:

⑤挖心搜胆:

3.文学常识填空

①.《红楼梦》的作者是 ,名 ,字 ,号 , 代小说家 ②.《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又名 全书共一百

二十回,前八十回的作者是 ,后四十回的作者是 ,他们生活的年代都是 ③.《红楼梦》一书以 、 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 、 、 、 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4.概括本文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

(2)中心事件:

(3)环境:

5.熟读课文,梳理思路:

全文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 )段,主要写黛玉指导香菱读诗第二部分是第( )——( )段,主要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练习写诗

6.批注:走近香菱,看一看她究竟是怎样读诗和学诗的在文中勾画,并写下感受

我用这样几个词语来形容她的读诗和学诗: 7.搜集关于香菱的资料

【课堂导学】

整体感知

1).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4).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合作探究

1.宝玉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香菱)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这句话里包含着哪些意思?

2.香菱诗的第三稿系梦中所为一事是否有失真实?

3.塑造香菱这一艺术形象,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课文中的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这与她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主体性格的差异?

5.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精读精练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1、“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香菱的什么性格特点?

2、“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可叹”“可笑”的内容分别指什么?

3、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香菱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词语回答)

4、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大事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试写出这三种境界。

拓展延伸

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作用?

中考回眸

从下面的描写段中找出两出表现香菱学诗如痴如醉的细节。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

“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①细节一:

②细节二: 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达标检测】

一、给加粗字注音

颦儿( ) 穿凿( ) 画缯( )

鳏鳏( ) 腻烦( ) 怔怔( )

二、根据词语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 ( )

2.绘画用的绢。 ( )

3.兴冲冲的样子。 ( )

4.意为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 )

三、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聪敏伶俐 诸事不顾 有理有情

B.自嚗自弃 茶饭无心 坐卧不定

C.呆头呆脑 嘟嘟哝哝 目不憋视

D.忙忙碌碌 挖心搜胆 精血城聚

四、阅读理解

1.“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香菱怎样的性格特征?

2.体会“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一句诗的含义。

3.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五、写一写

香菱聪颖灵秀,好学乐学,善学苦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外作业】

【总结提升】

20.《香菱学诗》导学案

参考答案

【自学导航】

1.摩诘(ji? ) 应玚(yáng ) 墟( xū ) 里 胡诌(zhōu ) 暧暧( ài] ) 颦(pín )儿 抠(kōu )土 辋(wǎng )川

蘅芜(h?ng )(wú] ) 鳏( guān ) 画缯(zēng ) 诲人不倦 huì ) 藕香榭(xia ) 沁芳亭( qìn )

2. ①起承转合: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

②地灵人杰: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③兴兴头头:兴冲冲的样子

④精血诚聚:把心力都聚集在一起

⑤挖心搜胆:指苦苦思考,费尽心思

3.文学常识填空

①.曹雪芹,名沾(音zhān),字梦阮,号雪芹,清代

②.《红楼梦》,《石头记》 曹雪芹 高鹗 清代

③. 林黛玉 贾宝玉 贾 史 王 薛

4.( 1)人物:香菱、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等

(2)中心事件:林黛玉教香菱学诗

(3)环境:清代、贾府 5.第一部分为第1—(3)段,第二部分是第(4)——(8 )段

【课堂导学】

整体感知

1.香菱学诗的过

香菱学诗 意趣无穷

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

2.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4.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5.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拘一格,可从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论,要求不宜

篇三:香菱学诗教案及教学反思

20.香菱学诗

曹雪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

2、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白话文的阅读能力。

3、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4、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

二、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自读整体把握故事情节,通过精读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提高对写作的认识。

三、情感体验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四、法律教育渗透目标

通过有关内容学习,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常识。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通过神态、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导入1:课前播放《红楼梦》电视剧的主题曲,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香菱学诗》。

导入2: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你知道《红楼梦》中有哪些女性。我们今天就来看看《红楼梦》是第一个出现的女性——香菱。出示课题。

二、曹雪芹及《红楼梦》简介

1、作者:

曹雪芹(1715?──1764?)名霑,号雪芹,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的贵族世家。从曾祖父曹玺起,到他父亲都任江宁织造要职。曹雪芹的童年,正当曹家极盛时期,在南京过着“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雍正五年(1727) 曹雪芹十三岁,他的父亲获罪革职,全部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他的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四十岁后,他进入了凄苦的晚年。他家迁到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大约在一七六

四年除夕,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度伤痛,而离开了人间。

2、《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 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风、袭人、香毛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3、关于香菱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乏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三、整体感知

1、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研讨

1、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明确: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明确: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4、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做事极其执着的女子。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

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5.法律知识渗透点:

香菱是《红楼梦》中一个苦命的女子,她聪明.刻苦,但在那样一个时代,在那样一种环境中,却被折磨致死。今天的社会,妇女的权益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保护,我们要懂得尊重妇女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就明文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我们同学也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呀。 6.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明确:第一首只说月儿美丽又明亮,可供观赏。诗意浅显,了无韵味;用词陈腐,堆砌前人咏月辞藻;无真情实感,无新意。

第二首只说月色很美。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较前一首有进步,但有些淡而寡味,不耐咀嚼。

第三首“新奇而有意趣”,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

如果说对离愁这种深沉的感情的抒写,那第一首是肤浅的,第二首是游离的,第三首是实的,意境真切,余韵悠长。

五、问题探究

请认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香菱的地方,并指出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看看文中是怎样刻画香菱这个人物的?

明确:在刻画香菱时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办法。正面描写主要通过香菱的语言、动作、神情的刻画体现了香菱读诗作诗的苦心、专心、用心的痴迷程度及写出好句子后的激动与兴奋。

侧面描写主要通过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如,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六、延伸与拓展

香菱学诗给我们的学习和写作带来哪些启发?

明确:要有自信心;要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要多读书;要不耻下问;要勤于实践,不怕失败。写作要有真情。

七、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

香菱(诗魔)

读诗(王维的五律)-----讲诗-----读诗兼作诗(杜甫的七律)

------研诗-----评诗----梦中得诗

教学反思:

本文的课题是《香菱学诗》,主语是香菱,事情是学诗。教学本课的时候要求把握一个中心问题:香菱是怎样学诗的?文章有四个重点句子。通过这几个句子得出结论: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语言、神情描写,塑造了香菱求知欲强、悟性高、刻苦用心,心性不俗的人物特点。因为文章内容丰富,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理出主要内容是不容易的。

一、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在教学中得到了展示。

本文的教学中,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主动合作的意识,大胆表述的能力,使得香菱的人物形象,内心世界,宝钗、黛玉的人物性格的揣摩都合情合理,从而使学生感受了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其文学素养,培养了其语文阅读、分析表达迁移多方面的能力。

二、注重对话教学

《香菱学诗》一文的教学,基础建立在文本上,地位建立在平等上,方法建立在探究上,整体体现在对话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交流,使其语文的能力得到张扬,成功的喜悦得到飞扬。

三、注重阅读创新,放手让学生学习

在本次教学中,能把课文当作例子,让学生迁移,甚至让学生悟出了学语文的秘诀,多读、勤记、勤奋、刻苦、大胆创作等,这些都还次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敢思、敢说、敢于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毫无拘束,放胆直言,这正是做学问之要义,也正是我们应该倡导的语文精神。

四、不足点

在教学中,发现了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了解不多,即使是《红楼梦》,学生全书读过的寥寥无几。这给我很大的触动,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多品佳作,提高语文水平。

篇四:香菱学诗教案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天津钢管公司中学备课教案

篇五:香菱学诗教案

20 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板书文题)

二、资料助读

1.《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风、袭人、香毛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2.关于作者

曹雪芹(约1724~1764),名露,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撷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曹家道稍稍复兴。到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三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上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3.关于香菱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乏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及文学常识。 需积累的词语:起承转合以词害意地灵人杰诲人不倦

挖心搜胆精血诚聚穿凿揣摩

需积累的文学常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王维、杜甫、李白、陆游

2.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1、请给香菱专心学诗的句子做上记号,并品味这些句子体现了香菱怎样的学诗的态度。然后说说小说是怎样写香菱学诗的?

明确:(分小组讨论结果)

a、聚焦正面描写。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b、聚焦侧面描写: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写香菱学诗用了许多描写,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也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这种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品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2、你认为香菱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执着的女子。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3、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4、塑造香菱这一艺术形象,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热情讴歌了这个钟灵毓秀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女子,竟和极端粗陋鄙俗的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香菱的境遇着实让人同情。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本质由此可见一斑,也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观。

5、香菱学诗成功,黛玉功不可没。说说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明确: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6.根据自己的理解,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拘一格,可从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论,要求不宜过高,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即可。

第一首只说月儿美丽又明亮,可供观赏。诗意浅显,了无韵味;用词陈腐,堆砌前人咏月辞藻;无真情实感,无新意。

第二首只说月色很美。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较前一首有进步,但有些淡而寡味,不耐咀嚼。

第三首“新奇而有意趣”,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对离愁这种深沉的感情的抒写,那第一首是肤浅的,第二首是游离的,第三首是实的,意境真切,余韵悠长。

五、体验拓展:

香菱学诗对我们语文学习有何启发?

例①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有打一场长期仗的心理准备,要自信;②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兴趣,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所获;③要重诵读、理解、感悟,多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⑤勤于实践,不怕失败。香菱三易其稿,终成精品。我们平时写作也要多改精改,方可成就佳作。

(教师鼓励学生联系自身阅读和写作实践总结一点经验和教训,言之有理即可。)

六、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