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玉露凋伤枫树林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6 05:21:12 作文素材
玉露凋伤枫树林翻译作文素材

篇一:2014秋兴八首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毛晓兰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3.了解作家生平、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学会以散文语言讲述诗歌内容。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三、情感价值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和“致君尧舜上”的抱负。

2.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2.感受诗人的高尚品格与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

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

2.品味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意蕴。

教学方法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3.补充史料,知人论世。

4.合作探究,体悟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

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漂泊西南、东南时期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教学过程:

(一)具体步骤: 一、引用名句,导入新课(2分钟)

余秋雨先生曾这样写道:“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愤怒、苦恼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其中一个,就是唐诗。”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而这其中,有一个人更是不可或缺。他半生飘零,却始终将国家之悲高于个人之悲。他的沉郁顿挫,扩开了整个唐诗气象中悲的广度与深度。他叫杜甫,一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秋兴八首》(其一)。

一、导入新课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人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一代诗仙的豪放飘逸。今天我们一起来见证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杜甫,是唐代诗坛上除李白以外的又一座高峰,李杜是诗歌星空中璀璨夺目的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绝不是虚夸。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律诗来做个验证。

板书课题:《秋兴八首》(其一)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5分钟)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全诗,在朗读中发现错误的字音,并纠正了解了正确的字音之后,再次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此环节将采用诵读指导法。在诵读中指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三、了解诗人,介绍背景(5分钟)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念更为强烈。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四、解读标题,了解信息(1分钟)

从759年抛弃官职,到766年,至今已历7年,战乱频繁,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际,不免触景生情。 秋兴即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

五、鉴赏诗歌步骤: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诗句的字面意思

提问3:诗中出现的意象。⊙客观景物+主观情感=意象 意象+意象+??+意象=意境 提问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提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抓注释、梳理诗句

1.理解词语

①玉露:白露。

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③萧森:萧瑟阴森。

4.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④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⑥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⑦接地阴:风云盖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6.⑧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⑨系(jì):系舟上岸。

⑩寒衣:冬天的衣服。

⑾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⑿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砧(zhēn),捣衣石。

2.翻译全诗

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风云接地阴。——巫山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因为有家不能回,感伤流泪已非一日。

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

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

3.写了什么:意象?

?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 丛菊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4.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合作分析,重点讲解(20分钟)

此环节采用提问指导法,通过问题的题设,层层深入。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探究,理解全诗。

分析: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伤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提问】 “玉露”在这里指什么?

【解析】 玉露即白露,是秋天草木之上的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白露是天气转凉的象征,也就是进入了秋天。秋天,既点明了时间,又契合了题目的因秋而兴。

【提问】 “凋伤”可否换成“凋落”,为什么?

【解析】 不能。一是音韵上的和谐。二从意思上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之意,一种被动的无可奈何之感。,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是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不仅仅是注释里的使草木凋落衰败的表面意思,更多了一种浓浓的哀伤。而“凋落”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问: 首联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首联短短十四个字里,点名时节、地点。白露使红艳的的枫树林凋谢零落,巫山巫峡,绵延幽深,山高林密,一派萧瑟的景象。“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天万物凋零,衰草连天,霜风渐冷,一切生命销声匿迹,秋天是萧条、衰残之景,抒发了悲秋之感。首联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板书:借景抒情(融情与景)悲-(伤)------人生之秋

自然之秋

国运衰落之秋

?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提问】 本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解析】 巫峡中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巫山山上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由地面到天上一片汪洋,不见天日;巫山上的风云阴沉密布,整个天地间风云翻滚,阴暗惨淡的气氛笼罩着天地之间。 2有什么象征意义?(联系社会情况)

联系社会背景:“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作者又何尝只是写自然景象?更是社会时局的写照。

情景交融

景 : 波涛汹涌 ( 惊风骇浪 )

情:暗寓了当时时局的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和作者在时局艰难时心潮的翻腾起伏 景:塞上风云 笼罩天地之间

情 : 象征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小结】 ②颔联用互文手法里老杜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杜对时局的担忧: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暗含感情,意蕴丰富。作者表面写了自然现象,实际影射社会现象。颔联将眼前景和心中情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天地之间,诗人于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动荡不安的时局、国家处境的艰难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愤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家国时局囊括其中,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可谓一石二鸟,巧妙之至。

诗人即抓住了景物特点,又把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情融进去,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诗人感情也有了依附,板书:情由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篇二:8、2014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8、2014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见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紫荆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玩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量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

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答案】D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借着分析文学作品成文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C.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

【答案】C

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若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答案】A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毅力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遇:得志

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答案】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乃不敢引疾 B. 御制诗以纪其事 臣乃敢上壁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四海好学能文者 D. 去而人爱思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临清流而赋诗

【答案】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答案】D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译

文: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文: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文:

【答案】(1)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

(2)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答案】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

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乙:① ,唯昭质其犹未亏。 (屈原《离骚》)

②但为君

故, 。 (曹操《短歌行》)

③泻水置平

地, 。 (鲍照《拟行路难》)

④ ,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 。 (白居易《琵琶行》)

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周邦彦《苏幕遮》)

【答案】甲: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劳其筋骨 ③饿其体肤 ④空乏其身 ⑤行拂乱其所为 ⑥所以动心忍性

乙:①芳与泽其杂糅兮 ②沉吟至今 ③各自东西南北流 ④玉露凋伤枫树林 ⑤唯见江心秋月白 ⑥梦入芙蓉浦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独木舟之道

[美] 西格德 ? F. 奥尔森

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从他将船桨侵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然。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篇三:[套卷]安徽省泗县一中2014届高三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泗县一中2014届高三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资源,诚信在维待传统社会正常秩序与交往、维护个人正当利益上曾发挥过独特的作用。但诚信不彰已成目前社会上较为突出的道德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市场和社会信任危机。因此,如何重建失落的诚信,是一个值碍认真对待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加速转型的当今中国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以及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加上强烈的市场冲击和文化碰撞.使得传统诚信在当今社会发生重心的偏移。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诚信内涵,是以市民社会中平等主体的自由选释为前提,并集中反映社会主体间的契约精神,体现为每个主体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义务和行为规范。要建构和维护这样一种契约诚信,必须更多地诉诸刚性的法律原则和具体制度。由于我国缺乏契约观念的历史传统,要在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尽快改善社会管理,构建社会诚信以实现人际可待续交往,更需要把诚信的基本要求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立,并以制度化的手段促进和保障诚信的实施,最终实现制度他律和个人自律的高度融合。

鉴于诚信的制度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寻找解决诚信危机的良策,更多地关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不失为其关键环节。理性分析我国现有相关制度,社会诚信缺失主要与产权制度建设滞后、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失信惩罚制度的威慑力不够以及制度未能得到严格执行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从如下几方面努力以重塑社会诚信的权威。

一是构建个人信用制度。信息不对称是诱发失信行为的直接原因。尽管近年来我国的征信体系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征信数据不完整、标准不完善,难以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要遏制当前诚信缺失现象的产生和蔓延,除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外,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以信用等级、信用评估、风险预警、信用风险管理及信用风险转化等为基本内涵的个人信用制度。

二是强化失信惩罚制度。在理性选择框架下,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与强度影响着理性行为人的潜在策略和行为。如果存在令不诚信者收益大于诚信者收益的制度环境,行为人就不会遵守诚信:因此,应当强化各项失信惩罚制度,从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制裁等方面增加道德投机的风险成本,从而引导和约束人们理性地选择遵守诚信。

三是增强制度执行力度。为增强社会诚信,必须进一步规范行政制度,让政府成为现代诚信社会的定心盘。具体而言,作为具体制度的执行主体,政府应当坚持依法行政,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粗暴执法、渎职失职和执法腐败等行为;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决策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公信力。通过增强制度的执行力来稳定人们的行为预期.培育人们对制度的敬畏心理。

总之,化解现代诚信危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制度保障与道德教化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通过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来重塑诚信规则的权威,通过制度对行为的刚性约束并通过诚信行为的不断践行,最终能使诚信积淀为社会主体的内在道德品质。

(节选自胡艳香《化解诚信危机重在制度建设》,有删改)

1.与“诚信”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诚信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资源,有助于维持传统社会正常秩序与交往、维护个人正当利益。

B.诚信缺失在目前社会上已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市场和社会信任危机。

C.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这是解决诚信危机的关键环节。

D.化解现代诚信危机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针对诚信不彰已成目前社会上最为突出的道德问题,提出重建失落的诚信这一话题。

B.第二段指出,在加速转型的当今社会,要想尽快改善社会管理,构建社会诚信,需要实现诚信自律。

C.第三至六段着重从构建个人信任制度、强化失信惩罚制度、增强制度执行力度三个方面论述了重塑社会诚信权威的具体做法。

D.文章详细论述了诚信制度化的具体措施,只要按照这些措施去做,就能化解现代诚信危机。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诚信缺失是产权制度建设滞后、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失信惩罚制度的威慑力不够以及制度来能得到严格执行导致的。

B.要实现人际可持续交往,需要确立诚信的基本要求,并以制度化的手段促进和保障诚信的实施。

C.我国的征信数据不完整、标准不完善,难以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这是诱发人们失信行为的根本原因。

D.我们的社会制度不能遏制不法企业或个人的造假行为,社会上还普遍存在行为人不诚信的现象。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赵达,河南人也。少从汉侍中单甫受学,用思精密,谓东南有王者气,可以避难,故脱身渡江。治九宫一算之术,究其微旨,是以能应机立成,对问若神,至计飞蝗,射隐伏,无不中效。或难达曰:“飞者固不可校,谁知其然,此殆妄耳。”达使其人取小豆数斗,播之席上,立处其数,验覆果信。尝过知故,知故为之具食。食毕,谓曰:“仓卒乏酒,又无嘉肴,.

无以叙意,如何?”达因取盘中只箸,再三从横之,乃言:“卿东壁下有美酒一斛,又有鹿肉三斤,何以辞无?”时坐有他宾,内得主人情,主人惭曰:“以卿善射有无,欲相试耳,竟效.

如此。”遂出酒酣饮。又有书简上作千万数,着空仓中封之,令达算之。达处如数,云:“但有名无实。”其精微若是。

达宝惜其术,自阚泽、殷礼皆名儒善士,亲屈节就学,达秘而不告。太史丞公孙滕少师事达,勤苦累年,达许教之者有年数矣,临当喻语而辄复止。滕他日赍酒具,候颜色,拜跪而请,达曰:“吾先人得此术,欲图为帝王师,至仕来三世,不过太史郎,诚不欲复传之。且此术微妙,头乘尾除,一算之法,父子不相语。然以子笃好不倦,今真以相授矣。”饮酒数行,达起取素书两卷,大如手指,达曰:“当写读此,则自解也。吾久废,不复省之,今欲思论一过,数日当以相与。”滕如期往,至乃阳求索书,惊言失之,云:“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遂从此绝。 初孙权行师征伐,每令达有所推步,皆如其言。权问其法,达终不语,由此见薄,禄位不至。

达常笑谓诸星气风术者曰:“当回算帷幕,不出户牖以知天道,而反昼夜暴露以望气祥,不亦难乎!”闲居无为,引算自校,乃叹曰:“吾算讫尽某年月日,其终矣。”达妻数见达效,闻而哭泣。达欲弭妻意,乃更步算,言:“向者谬误耳,尚未也。”后如期死。权闻达有书,.

求之不得,乃录问其女,及发棺无所得,法术绝焉。

(节选自《三国志·吴范刘惇赵达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不中效 效:应验 B.知故为之具食 具:准备 ...

C.以卿善射有无 射:射箭 D.达欲弭妻意 弭:消除 ..

5.下列句子分成四组,全部能表现赵达“神机妙算”的一项是(3分)

①少从汉侍中单甫受学,用思精密

②使其人取小豆数斗,播之席上,立处其数,验覆果信

③以卿善射有无,欲相试耳,竞效如此

④自阚泽、殷礼皆名儒善士,亲屈竹就学

⑤初孙权行师征伐,每令达有所推步,皆如其言

⑥当回算帷幕,不出户牖以知天道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②③④

6.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赵达认为东南方向有帝王的气象,可以去那里躲避战乱,于是渡江来到了江南。

B.赵达曾去拜访朋友,朋友没有盛情款待,赵达算出他家酒肉所在,主人只得取出美酒畅饮。

C.公孙滕跪求赵达传授法术,赵达答应过几天借给他白绢书两卷,没想到白绢书在约定日期的头一天竞被人偷走了。

D.赵达死后,孙权听说他有法术书,于是收捕拷问赵达的女儿,及至打开棺材还是一无所得。他的法术于是绝传了。

7.将文言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治几宫一算之术,究其微旨,是以能应机立成,对问若神。(5分)

(2)权问其法,达终不语。由此见薄,禄位不至。(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出池州

姚鼐

桃花雾绕碧溪头,春水才通杨叶洲。

四面青山花万点,缓风摇橹出池洲。

8.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作简耍分析:(4分)

答:

9.这首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

10.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其一,每空1分,共6分)

(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①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斌》)

④垆边人似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蜜》)

⑤,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暮遮》)

⑥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鹞落坪行

沈天鸿

我对鹞落坪一无所知,包括它的夏天。到了,才知道是我从外面的夏天来,而它仍停留在春天里。微微的寒意也是寒冷的一种,我不得不穿上辗转借来的一件茄克衫。它的主人是谁?我同样不知道。但是很显然,这件茄克对于鹞落坪比我要熟悉得多。

一件熟悉的外衣,裹着一个陌生人。

这个陌生人在鹞落坪晃荡,看见简陋的乡村小街,看见蓊蓊郁郁,甚至浓密得成了大块色块的绿色,当然,也看见了绿色缝隙中的山体,比绿色更高的山峰的顶部——但没看见鹞鹰,一只也没有,看见的,都是鹞落坪的一部分。

鹞落坪。从这个地名,可以想象,这儿曾经是成群成群鹞鹰落下的地方。那是一种什么景象?应该是连绵几十里范围内都寂静无人,风吹动那些不需要被吹的林木、野草、野花,野兽在它们自己踩出的小路上出没,不是猛禽的鸟们因为有茂密树叶的掩护而惬意地叫或者不叫,而黑色云朵一样的猛禽鹞鹰,在傍晚时分,成群成群地在那最高处栖落,铁一样坚硬并且锋利的脚爪抓住岩石,锐利地巡视那无人的辽阔,而无人观看的晚霞,火焰一样在它们身后熊熊燃烧,那微微抖动的红色,益发烘托出它们黑色的冷冽……

这情景,与我的到来,应该只相隔了几十年时间而已,但晚来一秒与晚来几十年没有什么质的区别——鹞鹰,已经灭绝,那情景,永远不会再现。

这儿,不曾有人的地方有了人。我想起了暧昧的“人定胜天”这个词组。

似乎,这世界越来越只有人才敢于继续活下去。

——这儿的这个“敢于”,性质也是暧昧的。

晚饭后,和石楠、苍耳、白梦、王恩乾、汪维伦等人一起沿着小街向前散步。深山里的夜色,似乎比平原上来得快而猛烈,一眨眼间,夜色就弥漫了。在我的感觉中,这里的夜色是从所有方向同时到来的,包括我行走的脚底,那泥土中的黑暗这时也出动了,加入了夜色。 走到小街尽头,恩乾、维伦说鹞落坪有豹子,虽然不大到街上或者村庄里来,但还是不要再向前走为好。豹子是夜行动物。隐隐约约可能的豹子加上真实的夜,让我们在犹豫中还是掉转了脚尖朝着的方向。这时,开始听到不很远的模糊的草木中有一些奇怪而且难听的声音响起。想来应该是几种野鸟发出的声音吧。大概是意犹未尽,朝回走的我们信步又走到的小街的另一头,并且走出了小街,怪鸟的叫声更多更难听了。我们在路上站了一会,就真正地回去了——这里的夜,是野生动物的,充满了野性,人,万物之灵长的人,夜里都得依赖于房屋也就是墙壁的保护。半夜,在招待所的客房里,我和苍耳都听到窗外某种鸟的叫声。苍耳说那可能是鸱枭在叫,“听起来有点儿恐怖。”我说:这有什么恐怖的?苍耳后来在他的一首诗中写到此事,说我是“不以为然”。我想了想,我那句话是有不以为然的性质,尽管当时我以为我说的仅仅是我的真实感受。

真实,本身就意味着某种否定。

有意思的是,如果那天是我先说这叫声不恐怖,然后苍耳才说“听起来有点儿恐怖”,不以为然的就是他而不是我了。

同理,如果我先于鹞鹰到达鹞落坪,那么看不到鹞鹰成群落下景象的就不是我了。但是,这只是个假设,不可能成为事实。事实只有一次。

2011年5月16日,我到了岳西鹞落坪,但只是到达了鹞落坪这个地名,没有看见鹞鹰,也没有看见其他任何鹰。

猛禽,即使在这个有着原始森林和原始次生林,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已被这个世界抛弃?

注:文章来自沈天鸿博客:沈天鸿,安徽省作家副主席,著名作家。鹞落坪:在安庆市岳西县包家乡境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散文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4分)

答:

12.文章第四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6分)

l3.“这儿,不曾有人的地方有了人。我想起了暖昧的?人定胜天?这个词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6分)

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半夜,在招待所的客房里,我和苍耳都听到窗外某种鸟的叫声。苍耳说那可能是鸱枭在叫,?听起来有点儿恐怖?。我说:这有什么恐怖的?”试探究当时两人的不同感受。(4分)

(2)作者去鹞落坪却未见鹰,是否说明猛禽“已被这个世界抛弃”?(4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留恋/流连忘返 厉害/利害得失 捉摸/难以琢磨

B.质疑/不容置疑 符合/随声附合 罗织/罗致人才

C.截流//开源节流 旁证/旁征引引 犄角/掎角之势

D.株连/珠连璧合 大意/微言大义 慌乱/兵荒马乱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北京时间8月10日凌晨2时,伦敦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决赛展开角逐,卫冕冠军陈若琳不孚众望,以绝对优势夺冠。 ....

B.目前我国经济趋稳的基础尚不牢固,一些不确定因素还可能带来新的冲击,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

C.1月19日下午,刚从青岛到北京的96岁刘锡禧大爷握着客运组长张润秋的手连连道谢,感谢她对自己的热情帮助和具体而微的照顾。 ....

D.很多人听到个税起征点调整为3500元消息的第一反应是欢呼雀跃,一片哗然,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1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神舟九号飞船能否顺利抵达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的天地导引交接点,对于交会对接成功极为关键。

B.厦门市人民检察院于2012年2月向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指控赖昌星犯罪集团犯有走私普通货物、行贿,赖昌星是犯罪集团首要分子。

C.今年5月,各地相继召开了居民阶梯电价听证会,绝大部分地区最终确定的第一档电量标准均比听证方案有所提高,覆盖率超过80%以上。

D.88岁高龄的广西国有农场退休职工庞祖玉,成年累月独自住在荒无人烟的“高岭”山上,一住就是几十年,只为守护心中无比珍惜的那片绿。

18.每年的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请就此写一则主题宣传口号,要求语言连贯,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字:(4分)

篇四:2015绵阳三诊语文卷

高2015届绵阳三诊语文试题

第1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一、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睥睨(pì) 敕造(chì) 不吱声(zī) 绿林好汉(lù) ....

B.果脯(fǔ) 句读(dòu) 节骨眼(jiē) 掎角之势(yǐ) ....

C.腈纶(jīng) 胴体(tóng) 脖颈儿(jǐng) 浩浩汤汤(shāng) .....

D.眼睑(jiǎn) 薅草(hāo) 氽丸子(cuān) 心广体胖(pàng)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辨证施治\辩证 通信卫星\通信社 倍受青睐\事半功倍

B.提纲挈领\题纲 常年累月\长相思 陈规陋习\陈词滥调

C.造谣诬蔑\污蔑 荧惑人心\荧光屏 千金之躯\千斤重担

D.年青力壮\年轻 一副笑脸\一服药 叠床架屋\高潮迭起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玉露凋伤枫树林翻译)恰当的一句是.

A.每个孩子都是得天独厚的,家教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但只要用心,总....

会找到最佳的教育支点。

B.柴静是个有理想的记者,她工作时表现出的刚强与干练,与文弱安静的外表相映成...趣,大家对她不吝赞美。 .

C.也门安全局势急剧恶化,中国政府果断作出撤侨决定,国内务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为同胞归国一路开绿灯。 ...

D.社会学家指出,无论遗产税会不会马上在我国开征,厘定遗产税的本质和征收遗产..

税的目的都应是当务之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体育课只做一点象征性的锻炼,学校虽然没有了安全问题的后顾之忧,学生却成了一群被变相“圈养”的绵羊,这其实是一种因噎废食。

B.美国作家威尔·鲍温的《不抱怨的世界》一书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一个人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是创造自己与他人幸福的保证。

C.如果网站数据一旦泄露,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因此,主管部门及网站应该出台相应管理标准及保护措施,以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

D.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并围绕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二、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商周以来的传统知识系统,实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王官之学,它是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文化精英,承上古知识系统并加以创造发明的礼乐知巳文化,经后人加工整理所形成的谱系较为完备的“六经”系统;一为诸子之学,它是以老子、孔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汲取王官之学的思想精华,并结合新的时代因素独立创造出来的子学系统。 “六经”系统包含了中华学术最古老、最核心的政治智慧,—因而在历朝历代均受到重视,西汉以后一直被尊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而传承至今。子学系统则代表了中华文化最具创造力的部分,是个体智慧创造性地吸收王官之学的思想精华后,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和睿智回答,是在哲学、美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技术等诸多领域多维度、多层次的深

入展开。比起经学系统,予学系统在传统观念中的地位虽有不如,但其重要性却丝毫不见逊色。它们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两翼,为东方文明的薪火相传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诸子之学的兴起,缘自先秦时期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春秋礼乐秩序的全面崩溃,导致了王官文化体制的解体,其剧烈程度与重要性绝不亚于殷周鼎革之际的社会文化变革。而王官文化体制的解体,又引起了文化重心的迅速下移,士阶层由此分化为文士与武士两类。文士中之校佼者,为寻找社会病因,疗救世人创痛,纷纷兴办私学、著书立说,从而出现了儒、墨、道、法、名、阴阳等诸多思想流派“百家争鸣”的空前盛况。 “百家”,说明当时人才之兴盛、思想之活跃; “争鸣”,意味着学术批评的自由、学术思想的独立。

从历史中走来的子学,其多样的思维方式、鲜活的思想内容,总与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保持着交互相通的关系。以子学的思维方式为例,墨子不满儒家而另创墨家,庄子无所不窥而恢宏道家,孟子创性善、荀子主性恶,诸子皆不依傍、不苟且,重独得之秘,立原创之见,倡导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百家争鸣,相互觚异,而多以天下安危为己任,不迷信,不权威,多元而有序地自觉发展.思想内容方面,儒家以“仁”为本,积极入世,在现实世界中寻求理想, “朝闻道,夕死可矣”;墨家尚贤,倡导兼爱节俭,刻苦自砺;道家于纷繁世界之外“清虚自守”’“澡雪精神”’。这些都是诸子学中历久弥新的遗珍。过去,它曾不断催生人们的新思维,鼓舞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而今,在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推进、国家实力持续提升、全球化意识不断增强而国人对子学进一步发展的意愿越来越强烈的大背景之下,子学正再一次与当下社会现实强力交融,律动出全新的生命形态——“新子学”!

5.下列关于“子学”的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子学由以老子、孔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汲取王官之学的思想精华,并结合新的时代因素独立创造出来。

B.子学是诸子百家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和睿智回答,为东方文明的薪火相传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C.子学缘起于先秦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在当时文士中的佼佼者为寻找社会病因,疗救世人创痛的争鸣中兴起。

D.子学的思维方式多样,思想内容鲜活,且其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总与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始终交互相通。

6.下列对文中相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官之学,指包含了中华学术最古老、最核心的政治智慧,西汉以后一直被尊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而传承至今的谱系较为完备的“六经”系统。

B.诸子之学,与文中出现的“子学系统”“子学”“诸子学”属同一概念,它代表了中华文化最具创造力的部分,在传统观念中,其地位不如经学系统。

C.百家争鸣,形容春秋礼乐秩序全面崩溃后,儒、墨、道、法、名、阴阳等诸多思想流派以独立的学术思想,进行自由的学术批评所形成的空前盛况。

D.新子学,是在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为催生人们的新思维,激励仁人志士,子学与当下社会现实强力交融所律动出的全新的生命形态。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官之学继承了上古知识系统并加以创造发明,诸子百家则创造性地吸收王官之学的思想精华,表明我国传统文化重视继承和发展。

B.殷周鼎革之际的社会文化变革,引起了文化重心的迅速下移,造成了士阶层的分化,导致了王官文化体制的解体,加深了社会危机。

C.诸子皆不依傍、不苟且,重独得之秘,立原创之见,倡导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又以天下安危为己任,是子学思维方式多样性的明证。

D.儒家以仁为本、积极入世,墨家倡导兼爱、刻苦自砺,道家清虚自守、澡雪精神,释家劝人向善、普度众生,无不植根于现实世界。

三、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刘处士,讳献廷,字继庄,别号广阳子,大兴人。处士颍悟绝人,博览负大志。不仕,不肯为词章之学。年十九,亲殁,挈家而南,隐于吴。志在利济天下后世,造就人才,而.

身家非所计。其挈家而南也,尚有赀数千金,以交游济危难散去。邻舍—女子许字,夫贫,.

流于外。母将改聘之,女誓不从。处士闻之恻然。时仅余药肆—廛,立鬻金,寻其夫,赠使婚娶,而家益贫。

久之,西南大乱,民惶惑不聊生。处土乃入洞庭山,学益力。乱定,妻张氏旋卒。于是慨然欲徧历九州岛,览其山川形势,访遗佚,交其豪杰,博采轶事,以益广其见闻,而.

质证其所学。初,故尚书徐健庵及其弟故大学士立斋两先生聘之,不就。至是归里,将付其子燮于其兄御史宾廷,徐又聘之乃就。而予以修明史,亦馆于徐。与处士日讨论古今兴.亡之放,近代人才邪正,其意见之同,犹声赴响。而处士于礼乐象纬医药书数法律农桑火攻器制,傍通博考,浩浩无涯涘。尝从容谓余曰:“吾志若不就,他无所愿。但愿先子死耳.”予惊问故,曰:“吾生平知己,舍子其谁?得子为吾传以传,复刚恨哉!”呜呼!生死.

无关于天下,不足为天下士.若处土者,其生其死,固世运消长所关,而上下千百年中不数见之人也,顾留京师四年,有奇遇而讫不见用。 .

庚午,复至吴,遂南游衡岳。因而归,方谋与同志结茅著书终老,乃不—年死矣。处士为人良易,负绝世之学,而虚衷常自下,诲人谆谆不倦。其少也,读书每竟夜不卧,父母禁不予膏火,则然香代之,因眇—目。又折其左肱,落落摄敝衣冠,踯躅风尘中。人无敢易之者,盖其心廓然大公,以天下为己任。使得志行乎时,建立当不在三代下。而竟溘..

然赍志以死也,岂不悲乎!死之日,门弟子哀号擗踊不欲生,行路咨嗟涕演。予在京闻之,惊痛欲绝。召其子燮于天津,与友人敛金为位哭之,而使燮奔丧于吴。未几,遂得吉壤以葬,予不及铭其圹。己卯正月,过吴,始—拜其墓,而流涕为之表。

呜呼!处士之心,天地所以不熄之心也。古圣贤以其心传于后,而古圣贤未尝死;天下有以处土之心为心者,处士又岂死哉?后之览者,尚其有感而兴焉。

(节选自清·王源《刘处士墓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身家非所计 计:谋划,考虑 .

B.以益广其见闻 益:更加 .

C.有奇遇而讫不见用 讫:最终,终究 .

D.人无敢易之者 易:轻视 .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挈家而南,隐于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B. 而予以修明史,亦馆于徐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C. 吾生平知己,舍子其谁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

D.使得志行乎时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四、 (31分)

10.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与处士日讨论古今兴亡之故,近代人才邪正,其意见之同,犹声赴响。 (5分)

(2)其少也,读书每竟夜不卧,父母禁不予膏火,则然香代之,因眇一目。 (5分)

11.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刘处士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3分)

12.用斜线(/)给下列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限8处) (4分)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苏轼《文与可画贯雪谷偃竹记》)

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荆卿里 荆轲山(其二)

清·袁枚 清·尹礼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 豪气无论剑不疏,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祗缘生劫一筹迂。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图穷即断秦王首,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千载应传好丈夫。

(1)袁诗尾联“刺”字用得非常精彩,请简要赏析。 (4分)

(2)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6小题) (6分) (1) ,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

(2)玉露凋伤枫树林, 。 (杜甫《秋兴八首》)

(3) ,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 (4) ,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

(5)山原旷其盈视, 。 (王勃《滕王阁序》)

(6)祖母无臣, 。 (季密《陈情表》)

(7)群臣吏民, ,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8)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五、 (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春天从一棵树开始

①又一个春天随着温润的小南风漫过树梢,燕子们越过山川河流,乡村都市,在大地上跳跃,鸟翅划出优美的弧线,呢喃在苏醒的屋檐下。

②回想蛰伏一冬的困惑和隐藏,真如冬眠的蛇一样.我需要—次小鸟破壳般的突围,一声惊雷或一场大雨,即便是一场见血封喉的箭雨;

③日子和岁月贴着我的生命,像一场梦,像一次毫无准备的情感盛宴,直奔我的胸怀,把我打得一个踉跄接着一个踉跄.假面具的生活和伪饰的情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把自己躁躏或驯化为哈哈镜中的变形人,甚至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假话像水雾中的塑料花摇曳多姿,矫情被包装成各种各样的面目招摇过市,以适应活得舒服的本能需求。心中想长出一片绿叶或属于自己的一扇窗口,却淹没在都市人肉物欲的丛林里。除了仰天长叹,就只能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从一堆肉和又一堆肉中伸着血脖子挣鹿逃开,在回望祖先的心路历程中或在线装古装的书本里寻找一点过去.因为,当下的书本抒情也在迅速地干涸化,假情假意像子弹一样呼啸在我们的耳边,一切都在激素的催生下疯狂地生长,并开出恶之花.在星空下漫步,与树木、云朵待在一起,看看那些柔软、缓慢的炊烟已成生命和心灵的奢望.工业化城市化覆盖了一切,它几乎像一条条强制装配的流水线,不知不觉

中就把我们搅进、吞没,甚至连骨头渣也不吐.柔软的躯体已失去人生的弹性和光滑,血液粘稠成果冻状,不是堵住心脏就是栓塞大脑,放支架的人越来越多,走路摇摇晃晃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眼泪少了,少得想硬挤都挤不出来.都市的心在盐碱化,硬且苦涩,不相信眼泪,更缺少动情而怜悯的眼泪.

④我看见一棵树,一颗春天的风中之树。

⑤风来了,从我的身旁刮过,也刮过树的身旁,我被风吹得摇摇晃晃,我抱着树,紧紧抱着。风越刮越大,雨也来了,一群鸟猛的钻入树冠中,树成了我们的天和地.我们不走,树却像有急事般,把头摇得呼天抢地,它从雨中汲取营养,直到夜色苍茫,一群鸟叽叽喳喳飞离,犹如后山坡上的果园里黑色的山雀一哄而起。雨停了,树止住了脚步,我们却该回家了.月牙儿出来了,遥远的星河泛着白光,树在星光下闪烁,它的根躲藏在被雨水浸泡的大地中,挺拔的躯体在夜的神秘中,一片昏暗,仿佛传说中一尊令人敬畏的神。

⑥当阳光在天空中绽开,两只鹿或羊在树下或山坡上悠闲地采摘着叶片或啃着青草,你一生有漫长的光阴,可以读点闲书,喝点小酒.直到后来,暮色漫进衣襟,你永远躺在那棵树下合上永不睁开的眼,树已成林,林里传来天堂的风声。

⑦一棵树在雨中走动,你不动,却和这棵树擦肩而过。我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这棵树,一颗在雨中走动的树。它树干挺拔雄伟,浑身披满了青苔,湿漉漉的仿佛水浸过一般,虽然被数以万计的人注目和抚摸,它依然冠盖群芳,呼风唤雨。即使许多年后它倒下了,在地下,在水中,风化为煤或重生为风,它依然保持这种天然得有点傲慢的姿态.水在它的周围静静地流着,它用身躯改变了水的姿势。如果有流水从它身上滑过,在它的胸部,可能又会长出一棵小树,那小树颤颤地站了起来,临风起舞,搅动起叮咚的水声,风铃般在山坳回荡。当人们踏水匆匆而过,一个趔趄,弯腰或伸手想去抓住那颗小树时,老树和小树就被人们所记忆,所牵挂。

⑧我怀想着沉在水底的那些树。我觉得它们真正的气韵和美就是沉静,沉静得一睡千年也不喧嚣浮华.它们巧夺天工或大气磅礴,行走在哪儿就和那里的山水,花草鱼虫融在了一起。水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山浓了又淡,淡了又密,而那些风干或沉在水中的树,总是藏静于心,大智若愚,只被风和水亲昵着。风和水永远活着,大树和小树就永远活着,老树生花,树真的是成精成神了。水声淙淙,树影婆娑,瀑布雷鸣,一切都像一个纵情的少年把性情拨弄得如四季的风,树在风中旋转和奔跑,活一千年,死一千年,朽一千年,再生,永远不死!

⑨我不是一棵树,我不能。

⑩我真的不能吗?当生命仅仅被活着所用,漫长的光阴又有何用?而当暮色漫进衣襟,谁在风雨里懊悔。金色的红狐爬上树梢,一切消失得无影无踪,漫山的树林里只传来孤单的风声。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作者在对树的细致描写和深情赞美中,婉曲地表达了现代人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树与人融为一体。

B.文章一开头就着力表现燕子的欢快与自由,既点题扣题,又为树的出现营造气氛,设置背景,还与现代人的病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C.作者希望“突围”,甚至想来“一场见血封喉的箭雨”,表现出一种为了改变自己的都市生存状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魄力。

D.文章以“春天的风中之树”“沉静”的气韵和美为核心,凸显它挺拔雄伟,浑身披满青苔,从雨中汲取营养,在星光下闪烁的风采。

E.“水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山浓了又淡,淡了又密”,写时光匆匆;“暮色漫进衣襟”,“红狐爬上树梢”,言人生短暂,语言极其形象。

篇五:2014年安徽高考语文答案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文解析

第I卷

一、

1.【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李代桃僵错误,认真核对原文。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

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

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

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

后关系不能颠倒。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

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

不无中生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

4.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将词语放入原文解释,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注意词语的不常见含义。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

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

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

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

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

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答案】(1)先生认为经学的根本在于文字词句的解释,在安徽刊印

发布许氏《说文解字》。

(2)朱筠已经资格深厚名声显著了,就极力说翰林应把读书和树立品行当做职

责,不能趋炎附势,去拜谒地位重要的人。他的文章才能和气势奇特纵横奔放,对于经义道理事物的情感态度没有不包含的,想说的内容没有不说彻底的。

【解析】

试题分析: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

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

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

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

复词。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答案】“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

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

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

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

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通过人物动作神态” 这一限制。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答案】“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

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

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

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

苏堤的春暮之景。

【解析】

试题分析: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

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

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

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答案】甲:①必先苦其心志②劳其筋骨③饿其体肤④空乏其身⑤行

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

乙:①芳与泽其杂糅兮 ②沉吟至今 ③各自东西南北流 ④玉露凋伤枫树林

⑤唯见江心秋月白 ⑥梦入芙蓉浦

【解析】

试题分析:乙较甲难度略大,但甲为初中背诵篇目。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1.

【答案】顶风破浪:挫败浪头,有得奋战乐趣;晚上休息时,有得意的乐趣;凭机智穿越时,有欢快的乐趣。

冲过激流:全神贯注中有隐隐不安,将生死置之度外,有超然的乐趣; 借着技巧或运气穿过时,体验到欢乐的乐趣。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范围已经明确,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

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

重组。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答案】(1)运用拟人,写荡舟之人将船当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能掌控独

木舟,让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2)写荡舟人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荡舟人荡舟时能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

【解析】

试题分析: 要理解(1)中的比喻,(2)中的化虚为实。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

级为鉴赏评

价D。

13.【答案】略

【解析】

试题分析:从内容(强调重点、对比手法、对全文主题情感)和结构

(承上启下)方面分析。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答案】(1)自由和毫无约束;(2)与传统联系在一起,能沉浸

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 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3) 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本质。(4)赞成年轻人敢想敢做的精神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不同角度”这一限制词。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能力层级为探究F。

第Ⅱ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15.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了多音字、形近字。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16.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切磋,雷阵雨,克敌制胜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17.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望文生义。C适用对象错。D不合语境。第一、逐字解 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 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

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

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8.

【答案】①在“由”前加“是”;③“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的引号改书名号;⑤删去“约”或“以上”;⑥“减少”改为“降低”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要求: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修改表述要 规范。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9.

【答案】略

【解析】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