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5:09:52 字数作文
篇一:鼎湖山听
《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
一、基础练习
1、词语
盎然( ) 迥然( ) 万籁( ) 怅惘( ) 污垢( ) ......
lìn( )啬
qiè( )意 和xù( ) 涟yī( ) 干hé( ) 车zhé( )
2、用一句话表达下表反映的年龄与记忆效果的关系。(3分)
60 记 记
40 义 忆
20 意
年龄
7 12 17
3、阅读下列有关数据,先据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用一句话就此结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今年春夏之交,强沙尘暴不断袭击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据统计,这样的沙
尘暴50年代发生过5次,60年代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90年代发生过23次。 械 忆
结论: 观点:
二、课文复习
《鼎湖山听泉》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要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生活哲理。
3、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文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
1、这部分写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明确:作者先写泉声的多种层次,文章由辨声而想到具体的情景,接着又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比之为交响乐。由对乐曲的阐释而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
2、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
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明确: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
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3、鼎湖山的风景十分美丽,课文中也涉及了很多。但文中主要是借山泉的
美来表现山林的美,揭示从泉中所领略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你能说说作者感
悟到了什么吗?
明确:作者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们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4、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这一段文字是写泉声汇聚起来以后形成的瑰奇壮丽的乐曲,并且,把这种乐曲的旋律变化和人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作者的心,由于作者的解读,诸声汇聚才显示出它的意义。作者是把他自己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从泉声汇成的交响乐的阐述之中揭示出来了。
语段的后一句,结构比较复杂,“在??交响之中”是状语,“听到”是谓语(动词),宾语是“岁月??主旋律”构成的主谓短语。
5、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他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你有过倾听大自然的感受吗?比如听风,听雨,听潮,听雷,听雪??和同学们交流你倾听的感受。
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包括“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作者能听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与作者本人熟悉乐器和音乐,关爱生命,关注社会,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以及善于观察、体验和想像是分不开的。
【品味下列句子,思考问题】
1.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此中“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
“此中精神”是指鼎湖山山径幽曲,竹木青翠,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
2.越向高处,树越密,绿密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为什么“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因为看不见泉影,视觉器官——眼睛失去了作用,人的听觉就会更加灵敏,所以“泉声越发悦耳”。
3.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那么“高贵之处”在哪里?
这两棵菩提树是二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的,到如今仍“枝繁叶茂”,可以让人想像得出鼎湖山森林保护之好。
4.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这“看不见的指挥棒”是什么?
是作者的心。
【语段阅读】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5题。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
滋味。泉声浸着水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
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互不相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生长、繁殖、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唱歌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2分)
2、“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这别有的“滋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 通读选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2分)
3、“这万般泉声”中的“这”指代哪些声音?
4、作者由听泉而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2分)
5、“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
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
篇二:1 鼎湖山听泉
1 鼎湖山听泉
长沙外国语学校 凌霄鸿
●点击学习目标
▲ 知能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的写作特点。 ▲ 情感目标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技巧。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 刷新知识库存
知识库存 1.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一),1962年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鼎湖山简介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位于肇庆市区东北18公里。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目前最能吸引游客的还是天溪景区。
天溪景区以庆云寺为中心。满山青翠簇拥的庆云寺,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有大小殿房100多间,占地17000平方米,是岭南四大名刹之一。寺中瑰宝颇多,如《碛砂藏经》、舍利子、千人镬、白茶花树、平南王座、百梅诗碑以及慈禧太后的"敕赐万寿庆云寺"牌匾等,庆云寺附近有纪念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日本荣睿大师的荣睿碑、荣睿纪念亭和荣睿纪念堂。庆云寺下的飞水潭,上有观瀑亭,下有天然泳池。这里百尺瀑布,飞流直下,泻玉喷雪,蔚为奇观。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在潭中游泳,今潭壁上镌刻有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书的"孙中山游泳处"6个大字。
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处北纬2310,东经11234,因其完整地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从而被中外科学家
※谢大光的散文创作,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鼎湖山素有“天然氧吧”之誉,四季层峦叠泉、鸟语花香。走进这片原生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中的板根、藤本、绞杀、附生和茎花等现象无不给人以生命的启示,而且每一种珍稀动植物都在向人们讲述一段久远而沧桑的生命历程。 地球在呼唤森林,相关链接
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
然风光秀丽,自唐朝起已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内有云溪景区、天湖景区和天溪景区。翠、古木参天、飞瀑流
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鼎湖山生长着2500多种高等植物,约占广东省植物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被称为“活化石”的、与恐龙同时代的孑遗植物—桫椤以及紫荆木、土沉香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2种;楠叶木姜、毛石笔木、鼎湖冬青、鼎湖钓樟等华南特有种和模式产地种植物40多种;有已鉴定的各种昆虫900多种、动物2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穿山甲、小灵猫等珍稀动物15种。 3、肇庆简介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有2100多年历史,古称端州,是宋徽宗赵佶的封地,“肇庆”两字为其登基后所书,意为“开始带来吉庆”。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往今来,肇庆孕育出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两广第一状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学家李邕、日本高僧荣睿、佛教禅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历史人物在肇庆留下遗迹。全市有重要文物景点360多处,其中梅庵、悦城龙母祖庙、德庆学宫、宋城墙、星湖摩崖石刻为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星湖面积近万亩,七星岩岩峰挺拔,被誉为“岭南第一奇观”,是全国4A级风景区、全国十大文明风景示范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自然护区,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鼎湖山设立“人与生物圈”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并被确定为世界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肇庆形成了以星湖、鼎湖为中心,连结四会贞山、广宁竹海大观、怀集燕岩和世外桃园、封开龙山和天下第一石、德庆龙母祖庙和盘龙峡、高要生态园的“千里旅游走廊”。 4.字形辨析
晰(清晰) 障(障碍) 淅(淅沥) 嶂(重峦叠嶂) 篙(竹篙) 蒿(蒿草)
●探究互动平台
探 究 平 台 【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表现怎样的思想主旨?
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
2.这篇文章结构思路有何特点?
全文一共由十个自然段组成。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 课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节,写“我”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部分:2—7节,写白天“我”在上山的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节,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
人类在渴求绿色。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鼎湖山吧,这里将给您一个宁静、清新的空间。
※肇庆自然资源丰富,肇庆有山地、丘陵、平原、河流、湖泊等多种地貌,物产资源丰富。肇庆地处北回归线侧,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地区,农、林、畜、渔业资源充足,是中国松脂、肉桂、竹子、柑桔、贡柑之乡。传统工艺品端砚曾是贡品,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饮誉中外。
点 睛 聚 焦
※在这三个部分,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重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述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把握课文主线: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作者按照移步换景听泉声,写了三个片段:(1)泉声响;(2)泉水多;(3)泉声美。 内容图示:
耳 听 心 听
泠泠淙淙 轻柔 不绝于耳 清 脆 清纯悦耳 厚重回响
欢快活泼 雄浑磅礴
【内容探究】
1、请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和时间顺序。
明确:作者的行踪顺序: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夜间。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山泉有以下句子:(1) “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2) “进山方知??已不可得。”(3)“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4)“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其中,前三个句子简略,后一个详细;前三个是写山泉的声音和行踪,后一个主要写了听泉的感受。
3、从文中描写泉声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请简要归纳。 明确:(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入山中 (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 (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 (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4、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明确:作者先写泉声的多种层次,文章由辨声而想到具体的情景,接着又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比之为交响乐。由对乐曲的阐释而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
5、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 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明确: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6.你能说说作者从听泉中感悟到了什么吗?
明确:作者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们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7、学习本文的关键在抓住一个什么字眼?
明确:从全文来看,关键在于一个“听”字。“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由泉影的变幻不定,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内在精神。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不过是认识泉的一个手段。
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美妙感受。这一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多读几遍课文,鼎湖山的泉水定会在你的心中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体会文中由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理解课文是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的特点。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
※鼎湖山的风景十分美丽,课文中也涉及了很多。但文中主要是借山泉的美来表现山林的美,揭示从泉中所领略
【特色析要】
举例说明本文优美的语言特色。
学了《鼎湖山听泉》一课,不仅感受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妙,而且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感受?它是怎么写的呢? 先来比较两个句子,看一看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1、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2、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第二句比第一句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第二句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乐声。这就是打比方的好处。
再来读一读这两句,看看又有什么不同?
1、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2、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第一句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第二句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第二句用了整齐对称的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把习作写具体、写美,可以同时用几种表达方法,那样效果会更好。
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类似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桂林山水》中描写漓江的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读着这样的句子,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漓江的美,美在哪儿。但如果写成这样:“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就不那么美了。
●对应训练主页
基础题: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1)清纯:清脆而没有杂音。
(2)万籁俱寂:形容各种人为的声音都没有了。
(3)磅礴:(气势)盛大。本课指"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的声音响,气势大。 (4)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5)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2.选出下列字词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 )
A.冷冷(líng)淙淙(cóng) 了(liǎo)无杂尘 孕(yùn)育
B.肇(zhào)庆 繁衍(yǎn) 迥(jiǒng)然相异 C.怅惘(wǎng) 汩汩(mì) 菩(pú)提树 D.循(xún)声 佯(yáng)装 膝(qī)盖 3.下列诗句中,体现诗人积极人生追求和无畏探索精神的一句是( )
A.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B.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 C.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D.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4.下面一段文字是对我国享有盛名的“三峡景观”的描绘,其中搭配和衔接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有人说,三峡像一轴展不尽的山水画卷。 B.也有人说,三峡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 C.依我们看,三峡倒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
D.它由“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这三个具有各自不同旋律、节奏的优美的画面组成。 5、本文材料的组合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还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这两种顺序的关系怎样? 答: 6.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
答:
7. 比较两组句子,你觉得哪一句比较好,又好在哪里?
(1)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2)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8、把“欢快清亮”、 “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淙淙”按次序填入下段横线处。
作者过了寒翠桥,就听到 的泉声,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 。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 。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 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了美妙的音响。
答案:1、(2)万籁俱寂: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万籁俱寂,指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本课是说夜晚的鼎湖山非常寂静。2、B(A泠 C汩gǔ D膝xī) 3、A 4、D 5.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自然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从文章看,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对时间则写得比较含糊,只有“黄昏”“晚饭后”“入夜”不多的几处。 时间顺序是跟随空间顺序的变换而推移的。6.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7、两句话应该说都写得很不错,要评析这两个句子的优劣,可反复阅读,从朗读节奏、修辞方法运用或者文句的优美等几个方面去着手。8、“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
提升题:
篇三:鼎湖山听泉(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
.
鼎湖山听泉(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洳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老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二、课前热身
1.知识库存
(1)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一),1962年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鼎湖山简介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位于肇庆市区东北18公里。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
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自唐朝起已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内有云溪景区、天湖景区和天溪景区。目前最能吸引游客的还是天溪景区
天溪景区以庆云寺为中心。满山青翠簇拥的庆云寺,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有大小殿房100多间,占地17000平方米,是岭南四大名刹之一。寺中瑰宝颇多,如《碛砂藏经》、舍利子、千人镬、白茶花树、平南王座、百梅诗碑以及慈禧太后的\"敕赐万寿庆云寺\"牌匾等,庆云寺附近有纪念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日本荣睿大师的荣睿碑、荣睿纪念亭和荣睿纪念堂。庆云寺下的飞水潭,上有观瀑亭,下有天然泳池。这里百尺瀑布,飞流直下,泻玉喷雪,蔚为奇观。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在潭中游泳,今潭壁上镌刻有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书的\"孙中山游泳处\"6个大字。
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处北纬2310,东经11234,因其完整地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从而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鼎湖山生长着2500多种高等植物,约占广东省植物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被称为“活化石”的、与恐龙同时代的孑遗植物—桫椤以及紫荆木、土沉香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2种;楠叶木姜、毛石笔木、鼎湖冬青、鼎湖钓樟等华南特有种和模式产地种植物40多种;有已鉴定的各种昆虫900多种、动物2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穿山甲、小灵猫等珍稀动物15种。
3、肇庆简介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有2100多年历史,古称端州,是宋徽宗赵佶的封地,“肇庆”两字为其登基后所书,意为“开始带来吉庆”。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往今来,肇庆孕育出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两广第一状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学家李邕、日本高僧荣睿、佛教禅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历史人物在肇庆留下遗迹。全市有重要文物景点360多处,其中梅庵、悦城龙母祖庙、德庆学宫、宋城墙、星湖摩崖石刻为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星湖面积近万亩,七星岩岩峰挺拔,被誉为“岭南第一奇观”,是全国4A级风景区、全国十大文明风景示范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自然护区,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鼎湖山设立“人与生物圈”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并被确定为世界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肇庆
形成了以星湖、鼎湖为中心,连结四会贞山、广宁竹海大观、怀集燕岩和世外桃园、封开龙山和天下第一石、德庆龙母祖庙和盘龙峡、高要生态园的“千里旅游走廊”。
(3)字型辨析
泠( ) 晰( ) 翼( ) 障( )
冷( ) 淅( ) 冀( ) 嶂( )
搏( ) 乏( ) 簌( ) 篙( )
博( ) 泛( ) 籁( ) 蒿( )
三、探究互动平台
【学会诵读】
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
3.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表现怎样的思想主旨?
2.这篇文章结构思路有何特点?
内容图示:
耳 听 心 听
泠泠淙淙 轻柔
不绝于耳 清 脆
清纯悦耳 厚重回响
欢快活泼 雄浑磅礴
【内容探究】
1、请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和时间顺序。
明确:作者的行踪顺序: —— —— —— ——
时间顺序: —— —— 。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明确:
3、从文中描写泉声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请简要归纳。 。
篇四: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一
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一
一.基础练习(10分)
1. 看拼音,写汉字。(2分)
xiǎo xiàng jìng mì yùn cáng páng rán dà wù
( ) ( ) ( ) ( )
2. 按要求填空。(8分)
那座古桥,是我要( )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 )的老人?? 这句话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用( )来比喻( ),突出了老桥(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老桥的( )的情感。
二.阅读训练(40分)
1. 课内阅读(13分)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 )地往来。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
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 )地走回洞穴里去。 ....
(1)把文章补充完整。(1分)
(2)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句话点明了村落的( )。作者丰
富的想象实在让人赞叹,实际上就是( ),森林实际上是( )。(3分)
(3) “意味深长”是意思是( )。从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体
会到( )从“娇小”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想象这只娇小甲虫是黑甲虫的( )。“跑”字突出了娇小甲虫( )。(4分)
(4) 意味深长的对视中,双方一定有说不完的话语。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两组对话。 黑甲虫:
小甲虫:
黑甲虫:
小甲虫:
2. 课外阅读(27分)
鼎湖山听泉
1赶到鼎湖山前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A
迎 B扑 C拂)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
2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fang f?ng),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A潭 B片 C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A绕 B趴 C偎)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dōu dòu)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3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lē liǎo)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4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A涌 B掀 C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yīng yìng)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5 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A藏 B嵌 C耸)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 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 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6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shì sì)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 ,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 辩)得出。
7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8 入夜,山中万籁(lài sù)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斯 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 、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 溶)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 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
9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10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一.读懂文章的思路很重要,写景的文章可以抓住作者的观察点的变化,来揣磨作者的思路。读了本文后,你读出了作者行文的思路吗?请你完成下列空格。(友情提醒:抓住作者游山的踪迹哟!)
作者的游山踪迹:山前→ 山中→ → (半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地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描摹出来了。为了整合材料和体现出观赏景物的背景,还简略地交代了时间的变化: → → 。我们不妨把游踪(空间变化)看做纬线,把时间推移看做经线,这两者交织在一起,成为纵横交叉式结构。(3分)
二.根据上下文,在文章的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并√出来。(6分)
三.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突出泉水的(
)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山泉的( )之情(3分)
四.全文在颂泉,“听”字支配“泉”字,“泉”是关键,是线索,课文依次是:( )泉声——( )泉水——( )——( )(2分)
五.作者在描写山泉时候,从以下方面写了(用文章中的语言来概括)(3分)
(1)山泉之多“ ”
(2)山泉之态美“ ”
(3)山泉之声美“ ”
六.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哪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突出了泉水什么样的特点?(3分)
七.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2分)
八:“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1分)
九: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2分)
十:读文章中的划线部分,请你为鼎湖山写一句标语来保护鼎湖山的泉水。(2分)
三.作文训练(30分)
《鼎湖
山听泉》这篇课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作者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一路走来,就像慢慢舒展的画卷,鼎湖山美景层层展现在读者面前。请同学们也选择你游览的一处景物,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写一篇文章,注意在文章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四.拓展(20分)
神奇的大自然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
1. 雨是自然界中的奇观,描写雨的词语、诗歌也很多,我们今天一起来整理一下吧。
描写雨的词语:
小雨: 春秋之季的雨我们一般可以用这些词语来形容。
大雨、暴雨: 夏季的雨我们一般用这些词语来形容。
描写春雨的诗句有: 。 。 描写夏雨的诗句有: 。 。 描写秋雨的诗句有: 。 。
2. 花是自然界中的颜色,是他们亮丽的颜色装点了我们的生活。
你能写一写描写花儿颜色的词语吗?越多越好!
一年四季中各种各样的花儿,在诗人的笔下更是丰富多彩,我们一起来将花儿绽放:
春花: 。 。 夏花: 。 。 秋花: 。 。 冬花: 。 。
3. 自然界中,还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风花雪月??让我们今天都一起来体会下大自然的神奇。 诗人在大自然这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飞鸟: 。 诗人李峤这样描写风: ,雪更是诗人笔下的宠儿,岑参这样描写塞外的雪: 我们仿佛看到的是花不是雪;柳宗元笔下的雪又给我们孤独凄凉之感: 。诗人卢梅坡更是把雪和梅拿来做比较: 。王安石也这样描写梅花和雪花; 李白在《北风行》中更是夸张地这样描写雪花的大:
阅读:
1. –山前—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黄昏—晚饭后—夜间
4. 全文在颂泉,“听”字支配“泉”字,“泉”是关键,是线索,课文依次是:听泉声(1)——看泉水(2-3)
——寻泉影(4-7)——枕听泉(8-10)
5. (1)山泉之多“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无处不鸣”
(2)山泉之态美“那半合半露、欲近故远的娇儿之态”
(3)山泉之声美“孩子如铃的笑语”“不同乐器弹奏的不同旋律”
7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明确:(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8. )“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明确:作者的心.
9. 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明确:是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生命的活力;是鼎湖山的泉水,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著名的佛教福地;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
拓展: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篇五:鼎湖山听泉 学案
宜兴市凌霞实验中学九年级(上)语文学案
授课时间:2012-9-12 执笔人:马其芬 审核人:语文备课组
1、《鼎湖山听泉》
第一课时
一、音汉互写
肇 庆 迸 跳 佯 作 yíng 联 了 无杂尘 拾 级 怅wǎng 古刹 pú 提树 泠 泠淙 淙 柔 繁衍 污垢 xiá 想 泉水汩汩 万lài 俱寂
二、结构梳理
1、《鼎湖山听泉》是一篇优美的 (文体),作者是 代作家 。 本文的写作顺序以 顺序为主, 顺序为辅。这是采用 的写作手法。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表示时间的词语: — — 表示地点的词语:岸边 — — 山中 — —
3
、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 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一、( 第1段 )黄昏登岸,寒翠桥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二、(第 — 段)进山以后,
三、(第 — 四、(第8—10。
4、主题思想
道理:泉声如同交响乐,奏响了新陈代谢的历史主旋律。于是,作者慨然叹道:“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三、感知内容
5、课文中多处写到山泉,有写山泉踪影、流向的,有写泉水声音的,但详略有所不同,方法他为什么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
6、的感受句子。
7、《鼎湖山听泉》的“文眼”是哪句?
表达对鼎湖山山泉的美好祝愿,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
的深情呼唤。
8、课文结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9、作者借听泉要阐述什么道理?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与写法
1、文章开头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2、朗读第三部分,思考
①、这一部分除了很少的内容写了泉声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②、以上内容似乎与听泉无关,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3、赏析第四部分
①文中写到了哪几种泉水?
②作者在写泉水时用到了哪些动词?这样写你认为好吗? ③用文中第四部分的语句填充
1、泉声的特点有:
2、本体有: 喻体有:
3、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三、赏析句子
1.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2.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
3、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1.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赏析 这番话透出作者对山泉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作者把山泉比作爱女,把泉水时隐时现的样子比作爱女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写出了山泉的“调皮”性格,生动地表现出山泉活泼可爱的情趣。
2.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
赏析 这段话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多用四字短语,间以长句,读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的美感。
其次,这段话突出山寺“树多花繁”的特点,表面看与“听泉”无关,当读者看到“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一句时,就会明白,山寺树多花繁、生机盎然,实在是受泉水孕育和滋润的结果。因此,这段话可以看成是一处闲笔,但“闲笔不闲”,更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素养。拓展延伸·巩固
3.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时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赏析 这段文字把难以言传的万般泉声写得形象生动、活灵活现,真正是做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①用词精妙传神。“枕泉而眠”富有诗情画意,若没有良好的诗词修养,一个“枕”字,绝难拈出。“柔曼”、“清脆”、“厚重”、“雄浑”用词准确传神。
②连用五个妥帖的比喻,把难以言传的声音生动地再现出来。如用“清脆如弹拨者”比喻“石缝间漏下的滴泉”;又如把“万般泉声”比作“一曲奇妙的交响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各种泉声的优美动听的特点。
问题一:《鼎湖山听泉》的“文眼”在哪里?
解答 这篇散文的“文眼”是“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从题目来看,“鼎湖山”,点明了听泉的位置;“听泉”交代了布局谋篇的关键线索——“听”是认识“泉”的手段,“识”泉才是目的。从文章结尾来看,作者在文末赞叹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并顺势推出全文的核心句:“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因此这句话是理解全文的一把钥匙,是文眼所在。 其次,从作者行文线索来看,作者除了写泉水以外,还描写了很多“绿”,尤其是
第7段写了“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似乎与题目无关。但领悟了“泉水滋润万木,孕育生机”的作用后,就能理解作者为何花那么多笔墨描写满山的绿意了。
问题二:本课和第一单元的其他课文一样,都是写景的散文,学习这类散文最根本的方法是什么?
解答 学习这类写景的散文有一把“总钥匙”,那就是“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单元前面“编者的话”说得好,要“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同学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品味散文的语言:
一是欣赏修辞方法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虽然强调不直接考查修辞方法,但从近年来中考题来看,各地中考试题都把品味欣赏修辞方法的效果当作考查重点,因此必须要学会欣赏的方法。
二是鉴赏文章遣词造句精妙传神的特点。有的动词用得又准确又别致,是我们鉴赏的重点,若要品味精彩的句子,也不要忘记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赏析。
表达对鼎湖山山泉的美好祝愿,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深情呼唤。
课文结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课外阅读】 大美之美
①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②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③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瑰丽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甲]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乙]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④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决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1、阅读第①段,请说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原因。 答:西藏的山远观时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和谐之美,充满阳刚与雄浑;而近看时毫无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缺乏美感。
2、第②段中,作者的思路是怎样逐渐展开的?请写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西藏的山上也应多种些树——上了岗巴拉,觉得这里的山应该是裸露的
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不应为 ——“我”被这雄奇之美击倒。
3、第③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请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选(甲),赏析:这句话采用了衬托、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在白云、碧水的映衬下,濯濯童山也成了美丽画卷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示了西藏山水的神奇。
选(乙)句,赏析:这句话采用了比拟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雪峰在阳光照耀下与蓝天融为一体的美景。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