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狼牙山五壮士人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27:30 字数作文
狼牙山五壮士人物字数作文

篇一: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内容:

1、四年级下册第14课《狼牙山五壮士》

2、自读课本《梦里梦外尽是书》第四单元《狼牙山上壮高风》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学写本课16个字。能正确读写“龙王庙、任务、崎岖、尸体、坠落、雹子、仇恨、满腔怒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爱护、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狼牙山上的这五位壮士,齐读课题《狼牙山五壮士》。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导学提纲

1、自读课文,读通语句,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课文共分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写了什么?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呢?(可参考课后的提示)

学生自学后,讨论交流,教师板书。

(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略写,第二、四、五部分是详写。) 师板书: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三、问题引领,自主批注

请同学们再看课题,思考:什么样的人能够称得上壮士?下面我们就走进文章的语言文字,找到能表现五壮士的英勇无畏的句子,勾画出来,用心读写出自己的感受。

四、交流感悟

(一)痛击敌人

(1)引导学生抓住五壮士的动作、神态及战果(敌人)来谈感受。

(2)指导朗读。

(二)引上绝路

(1)引导学生抓住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五位壮士又是如何想?如何说,如何做的来谈感受?(关键词句: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

(2)指导朗读

(三)顶峰歼敌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1)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

(2)“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向敌人头上砸去。”

(3)指导感情朗读。

(四)英勇跳崖

五壮士最后英勇跳崖,这是多么悲壮啊!

1、哪些词语表现了五壮士的英勇悲壮?(“屹立”、“纵身”、“昂首挺胸) “屹立”的意思。“纵身”又能看出什么?

2、五壮士站在狼牙山顶峰,知道自己将要牺牲了,为什么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谈谈自己的感受。

(他们为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已经平安转移而高兴,表现出他们高度的责任感。)

3、文章又一次提到他们完成了掩护任务,想一想,这两次掩护任务,哪一次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4、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声音。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如临其境。

五、拓展阅读《狼牙山上壮高风》

1、《狼牙山五壮士》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的英勇无畏,我们看《狼牙山上壮高风》又是如何表现人物的呢?

2、生读课文,交流:《狼牙山上壮高风》增加了人物的外貌描写,侧重人物的动作描写,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表现人物。

六、总结全文

狼牙山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们的。

七、写字指导

1、同学们认真观察,看哪些字比较难写?

2、认真观察:“寇、葛、绷、嗖”这几个字,结构复杂的字怎样才能写好?(观察各部分的大小位置,写紧凑)

3、范写“寇“字,师强调竖弯钩的写法,范写“嗖”强调此字的笔顺。

4、生练习写这几个字,师强调姿势。

5、学生作品展示:重点对字的结构进行评价。

6、修改并书写其他几个字。

八、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并阅读一些有关英雄人物的故事。

2、积累本课四字词语,选择3——5个词语,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14、狼牙山五壮士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对敌人无比仇恨,对人民对革命无比热爱

顽强的斗争精神

狼牙山上壮高风

——记晋察冀军区马宝玉等五壮士!

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在屹立华北易水河畔的狼牙山上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壮歌。他们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与日寇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最后弹尽路绝而舍身跳崖,用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谱写了壮丽的篇章。1942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为修建在山上棋盘坨的壮士纪念碑题词: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

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手录邓拓诗,作为题词:

北岳狼牙耸,

边疆血火红。

捐躯全大节,

断后竟奇功,

畴昔农家子,

今朝八路雄。

五人三烈士,

战史壮高风!

抗日从军投八路

七连指导员蔡展鹏刚上任,连长刘福山借点名的机会,让他同全连指战员见面。

蔡展鹏在上任前就听说过,六班长马宝玉脾气好,不太爱说话,有“大姑娘”的绰号。这回见面,着实地打量了一番:马宝玉,中等个头(身高约1.7米),白皙的椭圆脸,单眼皮,小眼睛,厚嘴唇。他那老成持重的神态,使人感到是一个经历过风霜的年轻人。

马宝玉,1916年10月出生在河北省蔚县陈家洼乡下元皂村。全家三代8口人,住在一间低窄破旧的茅屋里,以租种地主的田地为生。每年,打下的粮食绝大部分进了地主的粮仓,自家只留点杂粮,拌着野菜过日子。他14岁那年,洪水泛滥,爷爷和母亲得了水肿病,无钱医治,爷爷、父亲和母亲相继离开了人世。两个姐姐和年幼的妹妹被地主拉去抵债,继而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家破人亡的马宝玉,带着弟弟离开家园,过着流浪的生活。没几天,弟弟也被饿死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焚掠他的家乡。马宝玉发誓:“我要是有枪,非杀了这帮狗东西不可!”当年11月,他听说有一支叫“八路”的队伍为穷人翻身解放而战斗,打日本也坚决,便四处寻找。不久,聂荣臻率领八路军一部挺进雁北,马宝玉的愿望实现了。他参军后,分配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走上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

胡德林,说话“大舌头”,还有点结巴。蔡展鹏留神望望他,总觉得不怎么顺眼。长脸、尖腮,五官还算端正,个子和马宝玉差不多一样高。只是站在队列里,双腿靠不拢,还有点驼背。当然,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胡德林说话含糊,打仗却不含糊,平时也挺幽默。春节时,连队扭秧歌迎新春,他硬给马宝玉套上一件花褂子,扮作一对“夫妻”,扭了好一阵子,乐得大家合不拢嘴。他于1918年出生在河北省容城县一个贫苦农家,从小失去父母,12岁就给地主扛长工。他的驼背和罗圈腿,就是长期负重和推磨留下的印记。18岁那年,他实在忍受不了地主的皮鞭和辱骂,把地主绑起来痛揍一顿,开始了流浪生活。

篇二: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 - 小学课文

《狼牙山五壮士》收入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和北京课改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作者为当代作家沈重。

中文名称:《狼牙山五壮士》

时间:1941年秋

年代:抗日战争时期

人物: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地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狼牙山

课文内容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区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这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一带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撤退,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战斗进行了很久,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暴露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另一条是

通向三面悬崖的棋盘陀顶峰。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他们把敌人引上了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

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这时候班长负伤了,子弹打完了,只剩下胡福才手里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班长"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只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向悬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作者介绍

沈重(1915--1986),原名沈绍初,浙江吴兴县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同年参加革命。1939年到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晋察冀通讯社科长,特派员,新华社冀晋支社副社长等职,抗战中作为《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主要在冀西游击区参加部队和地方的军事活动,因此,他的通讯报告作品大多是武装斗争的题材。解放战争期间担任《新张家口报》社长,身体有残疾,一目失明。曾用笔名沈重和蓝戈。解放后任太原市市长。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重庆市军管会文管会文艺处成员,西南文联《西南文艺》编辑,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四期学员,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红岩》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峨眉》编辑,四川省文联《四川文艺》、《四川文学》及《现代作家》编辑、作品组负责人,四川省作家协会巴金文学院副院长,编审。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第一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第二、三、四届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在人教版语文书五年级上册22课、语s版五年级上册12课有发表《狼牙山五壮士》。

创作背景

《狼牙山五壮士》是在1941年9月25日的战斗中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事迹所编写,共二十四天。沈重经过了采访、构思、写作、修改、定稿五个步骤将文章完成。完成后,由交通员穿过敌人的封锁区七个县,行程二百三十多公里,最终发表。

1941年冀西山区的秋季反"扫荡"战斗中,沈重深入前线采写了一系列战场手记,脍炙人口的《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就是其中一篇,作品生动地描写了狼牙山上的五位七连八路军战士,为掩护部队和民众撤退,与敌人周旋在狼牙山三面绝壁的棋盘陀(悬崖)上,在弹尽粮绝,敌人被消灭100多人的情况下,宁死不屈舍身跳崖的壮烈故事。

《狼牙山五壮士》,是1941年11月5日《晋察冀日报》刊登的一篇通讯,原名《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同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首长,签署的训令中,正式称为《狼牙山五壮士》。从此《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从晋察冀边区传遍了长城内

外,大江南北。成为浴血抗战的中国军民的楷模。

"狼牙山五壮士"是在1941年9月25日的战斗中跳崖的,到第二十四天,沈重经过采访、构思、写作、修改、定稿,文章完成后,由交通员穿过敌人的封锁区七个县,行程二百三十多公里,才送到报社,很艰辛。

课文赏析

文章结构

本文是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记叙的,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七连六班接受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后再次痛击敌人。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写五位壮士英勇跳崖。

全文记叙顺序可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精彩语句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这句话表现出五位战士有惊人的勇敢和坚定的任务意识。他们不是一般地打击敌人,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吸引大批敌人,保证群众和主力转移。"一边……一边……"这个并列复句,说明五战士既英勇,又善战,他们是用智慧和勇敢在战斗。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这两句记叙了五位战士选择绝路的目的和过程。五位战士已经完成了任务,完全可以安

全地追上大部队,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为更好地保证群众和主力部队安全,自觉地引敌人上绝路。在"生"与"死"面前舍"生"而取"死"。"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众战士一声"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足见战士们的坚定、果断。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把石头比作雹子,体现石头砸敌人的迅猛、有力与密集。写石头"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砸向敌人,这是采用比拟手法写的,揭示了五战士英勇战斗的力量源泉。

狼牙山五壮士人物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两句赞颂五战士的壮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能做到坚强不屈、英勇战斗。"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点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不动摇,抗战的力量无比巨大,抗战必定胜利。

写作特点

全文突出一个"壮"字。

文章紧扣题眼"壮"字展开叙述的。先写五个人面对超过自己数倍的敌人,接受掩护任务,揭示其胆之"壮";再写英勇战斗,打击敌人,揭示其行之"壮";接着写诱敌入绝境,揭示壮士们不仅豪壮,而且有智谋;最后高呼口号舍身跳崖,揭示其气节之"壮"。通过对言行的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情感。

全文无一句人物心理描写,也无一句战士表态式的豪言壮语,其对敌人的恨,对祖国与人民的爱,对完成任务的坚定以及可贵的牺牲精神,都通过人物语言与行动揭示出来。比如,班长一声"走",简洁明快,表现其态度坚定、判断果断、情况急切的情境,"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表现战士沉着、冷静;"五位壮士

篇三:《狼牙山五壮士》预习提纲

《狼牙山五壮士》预习提纲

1、我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在 ,人物有 。

2、 我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记叙了 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 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 ,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 顶峰,英勇 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 、热爱 、仇恨 、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3、课文是按( )的顺序叙述的? 分别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并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知道哪些内容是作为重点写的。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4、探究以下问题:

①、五壮士“壮”在哪里?课文哪些地方最能体现五壮士的“壮”字呢?

②、五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掩护任务的?这说明了什么?

③、五壮士是怎样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表观了什么?

④、准备转移时,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为什么? ⑤、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后,是怎样高喊着口号与英勇跳崖的?这表现了什么?

⑥、找出文中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

⑦、这些动作说明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结合插图)

《狼牙山五壮士》预习提纲

1、我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在 ,人物有 。

2、 我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记叙了 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 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 ,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 顶峰,英勇 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 、热爱 、仇恨 、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3、课文是按( )的顺序叙述的? 分别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并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知道哪些内容是作为重点写的。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4、探究以下问题:

①、五壮士“壮”在哪里?课文哪些地方最能体现五壮士的“壮”字呢?

②、五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掩护任务的?这说明了什么?

③、五壮士是怎样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表观了什么?

④、准备转移时,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为什么? ⑤、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后,是怎样高喊着口号与英勇跳崖的?这表现了什么?

⑥、找出文中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

⑦、这些动作说明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结合插图)

篇四:对狼牙山五壮士事件的一些个人看法

对狼牙山五壮士事件的一些个人看法

背景:“百团大战”之后,八路军暴露了自己的实力,从而引发侵华日军对敌后根据地的大扫荡。狼牙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隶属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

故事人物:马宝玉(第六班班长)、葛振林(第六班副班长)、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 故事经过: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一团第三营第七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留下第六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故事见证人:

1、葛振林和宋学义——幸存者

2、杨成武——共和国上将,当时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3、邱蔚——共和国少将,当时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一团团长

4、刘福山——第三营第七连连长

5、蔡展鹏——第三营第七连指导员

6、茅田幸助——日伪扫荡狼牙山部队的一名小队长

7、赵玉昆——日伪汉奸,日军狼牙山扫荡的领路人,曾担任晋察冀军区冀第一军分区第三支队司令,后叛变

8、冉元同——狼牙山地区百姓,八路军游击组组长

9、李海忠——狼牙山棋盘陀道观的道长

10、余药夫——河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当时是易县青救会干部,救下了葛振林和宋学义

故事细节的补充说明:

1、留下掩护的最初是7个人,另外两个是机枪手,正是凭借机枪的火力才让日伪军误以为上山的八路军部队是主力,后来机枪子弹打光了,两名机枪手先于五壮士携机枪撤离战场。

2、日伪军分为日军和伪军,比例大概是1:3,但是别忘了,伪军之所以会叛国,不是因为他们想叛国,而是因为他们贪生怕死见利忘义,所以伪军在统治沦陷区和搞间谍情报方面会卖力,但在战场上基本是怂包,指望他们冲锋陷阵是不可能的。

梳理完毕,接下来我分析一下故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关于五壮士撤退路线的问题。

依据杨成武拟定的“围魏救赵”作战方案,邱蔚接到的任务是佯攻以吸引日伪军,等到主力突围后,迅速撤离战场与主力会合,所以邱蔚的第一团撤离时,杨成武的主力部队应该是已经突围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就是邱蔚自己的第一团的突围战争,这时留下来打掩护的是第七连,所以等到第七连撤离时,邱蔚的第一团应该也已经突围成功了,再接下来就是第七连的突围战争,这时留下来打掩护的是第六班,也就是五壮士。所以马宝玉接到的命令并不是死守阵地,而是火力掩护一个早上,从25日凌晨开始,一直坚持到当天中午12点,中午一过,第六班就可以撤离战场赶去与第七连会合。

照着这条命令,五壮士的作战流程应该是这样:集中所有火力,对日伪军猛攻,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将其强行拖入战场,无暇去追击第七连。等到中午12点时,争取将手中的重武器子弹全部打光,然后留下随身的轻武器突然撤离战场到指定地点与主力会合。

可是我们发现五壮士的流程并不是这样走的,前半段没有错,他们是集中所有火力猛攻日伪军,但是后半段就不对了,照理他们应该突然撤离战场去和主力会合,但是他们没有,而是且战且退将日伪军引向了狼牙山的一条绝路——棋盘陀顶峰。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五壮士要向绝路上撤离?根据故事里的情节,他们是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第七连的行踪而故意这么做的,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内奸赵玉昆,如果没有赵玉昆,那么这条理由是可以成立的,因为日军也许并不知道那是条绝路。但是有赵玉昆就不一样了,此人曾经是晋察冀军区冀第一军分区第三支队司令,对狼牙山的地形非常的熟悉,八路军之所以要撤出狼牙山根据地就是因为有赵玉昆,否则按照八路军一贯游击战的作风,没有理由撤出山区的,因为山区最有利于游击战,撤出山区等于放弃了最有利的主场优势,所以八路军撤出狼牙山区的原因最有可能的就是内奸赵玉昆的告密,赵玉昆不可能不知道五壮士的撤退路线是奔向一条绝路,如果是主力部队的话是不可能这么做的,这分明就是一种自杀性的拖延战术,凭借这个信息,他就可以断定正面的部队绝对不可能是第七连主力。 事实上赵玉昆这个人在整个“狼牙山战役”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他是易县的本地人,并且当过八路军的高官,所以他肯定太子娱乐城SINORIFOODS.COM对八路军在狼牙山的战略部署了如指掌,对狼牙山地区的八路军部队特性和战斗素养也肯定是一清二楚,而且此人是土匪出身,论游击战的战术素养并不比八路军差,所以五壮士想要通过伪装主力提供错误信息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赵玉昆就算再没脑子,对地形的熟悉程度决不会亚于五壮士,不可能一路跟着他们屁股后面上悬崖。

如果推论成立,你不知道这个事情就不要瞎说,卧槽那么五壮士撤向绝路可以说毫无意义,不但没有意义,反而正好暴露了第七连的撤退方向,因为棋盘陀岔路口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往老君堂的路,可以出山与第七连会合,两名机枪手走的就是这条路,另外一条就是通向峰顶的绝路。而五壮士的做法则很有可能间接地告诉了赵玉昆,第七连主力在老君堂方向。

但这样就是一个悖论了,既然毫无意义,为什么还要向绝路撤退?日伪军可以推测出正面的敌人不是主力,为什么还要费大力气去进攻?

2、关于五壮士火力掩护的问题。

刚才提到过,留下来打掩护的人其实有7个,另外两个是机枪手,正是凭借机枪,才能持续地给日伪军施加压力,进而也可以迷惑日伪军,让其以为正面的部队是主力。但是接着问题就来了,7个人边打边撤到棋盘陀岔路口的时候,机枪的子弹打光了,两名机枪手携机枪从老君堂方向撤退去与主力会合,那么剩下来的这5个人用的武器就是步枪了。 从葛振林留下的照片可以看出,当时他们用的是三八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 这种枪的射速非常慢,射程也有限,无法有效地集中火力,所以伪装主力的计划在此时是不可能的了,换句话说,在棋盘陀的三岔路口时,日伪军根据枪声的稀疏程度就已经可以判断的出正面的部队不是八路军主力,而是一支负责殿后掩护的小分队。

3、关于殿后部队的问题。

五壮士其实就是一支殿后的部队,他们的任务就是在撤退时阻止日伪军部队追击,为撤退中的主力部队第七连争取时间,而且由于兵力对比悬殊,所以这项工作是高度危险的。 一般殿后部队都是一支大部队里的精锐,不仅要勇敢,更要有头脑,善于打巧战,所以殿后部队的战术有这么两种:

第一种是与主力部队进行时间上的配合,即殿后部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掩护任务,主力部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撤退任务,时间一到,殿后部队突然撤离战场,同时主力部队派遣分队进行接应;

第二种是与主力部队进行空间上的配合,即殿后部队在移动中与主力部队形成反方向的路线,迷惑敌军,诱导敌军向错误的方向进军,目的是让敌军无法得知主力部队的具体行军

路线。

第一种尽管风险非常高,但是能保存下殿后部队的概率却不低,可参考日本战国时候的“金崎撤退战”。而第二种则无异于自杀,因为这样意味着殿后部队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而且一旦迷惑敌军失败,被敌军探出主力部天王娱乐城CYQJKJ.COM队的方向,那么损失是巨大的,主力部队很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敌军尾随偷袭,而殿后部队由于路线不一致,导致根本无法出手阻击,所以会选择第二种的要满足这两个条件:100%迷惑住敌军、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撤退。

因为100%迷惑住敌军,这样才可以保证敌军不会去试探其他线路,把注意力全部引到自己身上来;因为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撤退,这样才能“以空间换时间”,从而达到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的目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下五壮士,发现他们一开始采取的是第一种殿后战术,但是在棋盘陀岔路口时,却在“100%迷惑”和“足够空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居然转成了第二种殿后战术,这其中存在的对主力部队的风险是极大的,如果这个时候主力部队派出的接应小队迎面撞上日伪军军的话,那么等于暴露了主力的方向,并且丝毫没有阻击的能力。 我们把以上的分析小节一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棋盘陀岔路口成为一个分界点,在这之前五壮士是按照指令一步一步完成的,但是在这之后,却没有按照指令在执行,转成了一个自杀性的拖延战术,一方面可以说五壮士的舍身取义,另一方面却也可以说是他们的战术失误。

4、关于见证人问题。

文章开篇提到的见证人中,葛振林和宋学义是当事人,而且还是幸存者,整个故事就是通过他们两个人叙述出来的,但这还不够,需要有一些旁证才能证明他们不是在虚构事件。 杨成武、邱蔚、刘福山和蔡展鹏都是下达命令的人,是率先突围的,他们并不在第一现场,所以他们说的话并不能作为旁证,尽管有资料提到邱蔚当时在另一个山头上用望远镜目睹了全过程,但这明显站不住脚,他作为第一团撤退的指挥官,应该坚守自己指挥官的位置,完成部队的调度和上下级的沟通联系,如果跑去现场则属于严重的失职行为,且不论这个,就算他去现场,又能否精准地定位五壮士的位置?可见资料不实。

而作为当时日伪军一方的茅田幸助和赵玉昆,他们是在第一现场的,他们的提供的证据就可以是最有力的旁证。赵玉昆在建国后就被枪毙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而茅田幸助在1997年曾经回到过易县,据说是对自己当年犯下的罪过忏悔。茅田在和当时的易县县长刘建军的谈话中透露,当年和八路军打仗时,日军有170多人,一路追踪八路军赶到狼牙山,最后只剩下70多人,损失惨重。当年他们由山下向上追赶八路军,最让他们感到害怕的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头,很多日本兵被砸死或砸残,后来茅田随部队追到山顶,亲眼看到八路军战士子弹打光后,喊着骂着跳下万丈悬崖的悲壮一幕。作为小队长的他对八路军战士的壮举感到吃惊,并对他们的对手表示敬佩。于是他命令士兵对天开枪,也把枪里的子弹全打完了,然后摘下军帽在八路军战士跳崖处鞠躬。

这可以看做是对葛宋二人的叙述最有力的旁证,但是且慢,我们还得一段一段分析,茅田提到,日军一路追踪到狼牙山时,部队数量由170多人骤减到70多人,损失了大约100人,近乎60%的伤亡率,以双方伤亡比1:1的比例来算(实际上抗战时中日双方的伤亡比是1:6),八路军也差不多损失了100人,所以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可以推出,此时茅田面对的八路军部队绝不可能是第六班这区区数人,而应该是刘福山率领的第七连。

由此我们接着可以推论出,之后追赶五壮士的日军部队应该最多只有70多人,而根据“狼牙山五壮士”故事里的数据,进攻第七连的日伪军数量为500多人,日军和伪军的比例是1:3,那么可得知之后追赶五壮士的伪军数量是200多人,再算上日军,总数大约是300人左右。

看起来数量还挺多,但是别忘了,贪生怕死的伪军在战场上只能锦上添花,不可能雪中送炭,所以冲锋陷阵的事基本上是日军自己亲自去办,伪军只在边上捡便宜,五壮士真正的正面对手只有70多人。

分析完茅田,我们再来看下另外三个人提供的资料。

冉元同,此人是游击组组长,也就是民兵,“苍蝇”式的人物,属于小打小闹偷放冷箭型,不可能真上战场和敌人死磕,他也没那个能耐。可是他提供的资料却非常的诡异,据他自己讲他看到了五壮士战斗的全过程,亲眼目睹了五壮士跳下山崖,不过在80年代这位老头又把自己之前的话给否定了,说出了一百达娱乐城LZNAIFUTE.COM个不同版本的五壮士,在他这个版本里五壮士是因为迷路而跑上了棋盘陀顶峰,而五人是在与日军白刃战时失足跌下山崖的。

此人说的话前后矛盾,不过细细推理,还是可以看出他后一个版本是漏洞百出的,具体可以参考网上的一篇文章《不要试图用谎言来炸垮一座丰碑!——评狼牙山五壮士“迷路”与“失足”的伪童话》。

接下来的两个人,一个是道士李海忠,一个是青救会干部余药夫,前者同样声称自己目睹了五壮士跳崖,后者是将葛宋二人救下来的乡民,但当时并未透露自己的姓名,直到80年代才与葛振林重逢。

茅田、冉元同和李海忠提供的资料里,都是口头叙述,所以有出入的地方都应该表示怀疑,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三人都提到了五壮士跳崖。所以,基本可以确定是有人跳了崖的,但是不是五个人都跳了,这里并没有有力的证据。而之后日军用鸣枪鞠躬表示敬意,这件事应该也是有的,毕竟有两个毫不相干的人作为旁证,但是有一点是确定不了的:日军是否和五壮士打过照面,以及日军是否清楚这支掩护部队的具体人数。

而余药夫给出的资料里则讲到他遇见葛宋二人时,这两人是可以自己走路的,葛振林头部受伤,步履蹒跚,宋学义腰部受伤,但自己能勉强抗住,余药夫并不是从树上把二人救下来的,而是在崖底遇见此二人,然后搀扶着葛振林走向山间的道观,宋学义是自己走去的。

5、关于跳崖的问题。

余药夫给出的资料和作家王愿坚在1957年根据葛振林口述整理的《狼牙山跳崖记》中的描写一模一样,而余药夫和葛振林自1941年后,直到1985年都没有见过面,可见资料是非常可靠的。

由此,我们就会发出这样三个疑问了,一个人跳崖之后被树枝挂住,是否可能?被挂住之后人还能否正常行动?山崖的壁上和崖底是否有树木?

通过五壮士跳崖处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崖壁和崖底都没有树木,只是一些杂草和灌木丛

根据网友赵鹏翔的博文《“狼牙山五壮士”是不是个弥天大谎?》里的分析,五壮士从数十丈高的悬崖跳下,所承受的重力在百吨以上,而附近是没有能够支撑这个重量的树木的,并且文章里还提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敌军是从南面攻上来的,狼牙山的主峰棋盘陀北面和西面都是悬崖,但东面却不是,虽然山坡华克山庄娱乐城DJBLADDER.COM很陡,但理论上是可以活着到达崖底的,所以文章中提到的葛宋二人从东面陡坡逃命的猜测我认为还是有可能性的。

这样问题就来了,明明有一条生路,为什么只有葛宋二人看见了,其他三人没有看见?这个不符合逻辑。

对于这个问题,恐怕是永远找不到答案了,所以我们只能给出这样三种猜想:

第一种:五人都看到了东面陡坡可以逃生,但是誓死不逃,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率先跳崖而死,葛振林和宋学义临时改变主意,从东面陡坡逃生,隐藏在灌木丛中, 第二种:五人都决定从东面陡坡逃生,但是在攀爬途中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不

幸失手落入山崖,葛振林和宋学义九死一生逃出生天。

第三种:五人都发现了东面陡坡似乎可以逃生,但是逃生的道路具体情况并不确定,所以五人商量之下派葛振林和宋学义先去探探究竟,其他三人留下来打掩护,不料葛宋二人走后没多久,日军就攻上来了,为了不让日军发现队友的行踪,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跳崖自杀。

从情理上讲似乎第三种猜想更能说得通,因为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人看见他们都跳了崖(而不是三个人跳崖,两个人攀爬),但是却有两人生还。因为目击者看到的是三个人跳崖,另外两个没看见,所以目击者要么以为自始至终都只是三个人,要么就会以为前面两个人已经跳下去了。所以这样葛振林和宋学义就既能躲过目击者的视线也能躲过日军的视线,并且日军很有可能并不知道八路军的具体人数,所以上山之后往悬崖下一看,依稀看见了几具尸体,周围一扫也没有发现其他动静,于是认为他们已跳崖身亡,遂鸣枪鞠躬以表敬意。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之后葛宋二人不说实话呢?这个我就不知道了,我只想说,宋学义在文革期间被打成“走资派”,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他说成“假英雄”、“假模范”,甚至在批斗会上当众质问他:“人家都跳巨星娱乐城bzhqmj.cn崖跌死了,你怎么活着回来了?你再到狼牙山跳跳,跌不死,就承认你是英雄。你从房顶跳下来也行,房顶还没狼牙山高,跌不死也算??”最后他是一肚子的委屈辞世的。

6、关于最后的日伪军数量问题。

前面已经分析过,追击五壮士的日伪军人数大约是300人左右,其中主力的日军大约70多人,可是从茅田幸助提供的资料显示,茅田登上山顶时发现有人跳崖自杀,深表敬佩,于是命令他的部下朝天鸣枪并鞠躬,注意,是“命令”。

由此可见,当年登上山顶的日军只是一个小队,日军一个队相当于我们的一个加强排,大约50人左右,按之前算的60%的伤亡率,此时茅田的军队最多只有20人。

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拥有70多人的日军,为什么最后只有不到20个人登上了山顶?是被五壮士全部给干掉了吗?还是茅田只作为先锋官而后面跟着大部队?

如果是被消灭了,那么就意味着5个人要干掉50个人,平均每个人要干掉10个人,大家用脚趾头想想看有没有可能吧;而如果茅田只是作为先锋官的话,那么他达到山顶的时候是不可能会去鸣枪的,这种庄重的仪式一般要由现场的最高指挥官来主持,鸣枪意味着宣布战斗结束了,同时也是对军人的最高规格的悼念,区区一个先头部队就能私自宣布战斗结束并且去悼念敌军的亡灵?这在军法森严的日军体制下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茅田后面还有大部队的话,那么他一定要等到更高级的军官到来现场主持鸣枪的仪式。而且从茅田之后的经历来看,他的这种鸣枪行为是事后才被上级军官知晓,上级军官于是对他不满,这才把他遣送回国终身监禁。

所以由此可以推断,茅田当时在山顶就是最高的指挥官,那么可知五壮士最后面对的对手其实只有茅田这一个不足20人的小队。那么其他人到哪去了呢?目前我找不到其他史料能够证明日伪军其他的部队当时去了哪里,但是我大胆地作出这样一个猜测:日伪军其他的部队已经沿着老君堂的方向尾随第七连去了,只留下一个小队来解决五壮士,算作是点心。 如果这个推断无误的话,那么五壮士的掩护工作可以说是彻彻底底地失败了,因为终究主力部队的方向还是被敌军给探到了,而且我之前提出的“日伪军可以推测出正面的敌人不是主力,为什么还要费大力气去进攻?”的问题也就有答案了,那就是日伪军并没有倾全力去进攻五壮士,只是留下了一个小队去对付,尽量活捉,而主力部队则朝着另一个方向去追踪第七连了。

当然,这个只是猜测,之后日伪军有没有追上第七连,由于史料匮乏,我们无法得知具体的细节。

总结一下,五壮士和两名机枪手主动请缨担当掩护任务,正面的日伪军总数量大约300

篇五:《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3、提高阅读的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情景揭题、释题、简介地理社会环境及当时局势。

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这(指示大屏幕首页)是什么地方?

(狼牙山)

师:真聪明!(点击简介:狼牙山东西、东南各长15公里,面

积为225平方公里。环山共有五坨36峰,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许多险要之处非贴壁不可逾越。)

师:你们怎么知道是狼牙山的?(山形像狼牙,五壮士在这儿

战斗过)

师:《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地点、人物)

为什么不叫《狼牙山五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

(“壮”写出了人物特点,“壮” 是豪壮的意思)

什么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呢?

师:狼牙山在什么地方呢?(简介地理社会环境及当时局势4-10,点4-5简介地理:狼牙山在晋察冀根据地,即山西、察哈尔、河北相邻的一部分;再点6-9简介社会环境:当时日本军到处砍杀群众、活埋百姓7、一次屠杀我同胞多达几十万人8,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万人坑9;点10简介当时局势:日本侵略军对抗日根据地更是进行了疯狂的扫荡,凶残地屠杀人民。如,1943年9月,日军对晋察冀边区的北县区进行了三个月的"秋季大扫荡",仅三个月的时间,日军残杀我人民近七千人,烧房屋、毁农具、抢粮抢耕畜不计其数,使人民受到了严重损失。)

2、第一课时我们已进行了初步学习,请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像我们的五壮士一样勇敢。今天我

们的这一节课将以小组的团结与智慧,共同迎接计分挑战赛,哪四个小组得分最高,将荣获今天的“英雄小组”称号。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大声告诉老师!

师:现在先热一热身,预备进入挑战。(示11—12)

3、各部分依次写了什么?

二、探求新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目标,勇于挑战。

2、挑战一:看谁会阅读

(1).与(树、石、射)图片内容相关的语句是( 五位壮士一

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或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2).图上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3).结果怎样?(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或 不少敌

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3、挑战二:看谁阅读快

(1).与下面两幅图内容相关的语句是(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2).结果怎样?(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3)下面一段话的哪几个动作表现了马宝玉英勇无畏的精神?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4). 顶峰歼敌(片断二)

师: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怎么办呢?(马宝玉嗖(sōu)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师:哪几个动作又表现了马宝玉英勇无畏的精神?(马宝玉嗖(sōu)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

4、挑战三:看谁体会深

在顶峰,五壮士是怎样杀敌的?请把描写五壮士的语言、动作的句

子找出来品析;这些语言、动作体现了壮士的什么精神?

5、挑战四:考考你!

(1).从”五壮士一面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这句话中知道五壮士不仅( 勇敢 ),而且( 机智 ).

(2).从( 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这句话中知道五壮士作战很勇猛.

(3).写五壮士用石头砸敌人又快又多又猛的句子是(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 ).

(4).写班长马宝玉动作的词有抢前、夺过、插在、举起、喊;语言是“同志们,用石头砸”,体现了他此时很坚决,抱着和敌人决一死战的决心

6、挑战五:看哪组最团结

小组齐读第6-9自然段,发表自己的体会。

(1).课文中几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重点?

(课文中两次讲到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第二次是重点。)

(2).这一部分讲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

7、挑战六:看谁最细心

(1).请找出下两幅图所对应的语句。

上:(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下:(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2).读后问“这时候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怎么说?(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3).问:这是谁?他想干什么?生答后点击下一步----英勇跳崖(片断一)(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4). 问:马宝玉在干什么?生答后点击下一步----呼号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dǎng)万岁!”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出五壮士跳崖的壮烈?从文中划出来。(这

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6).词语解析:

坚强不屈:坚固强劲,不可动摇,不可屈服。

惊天动地:课文形容声音特别响亮。

气壮山河: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豪迈。

(7). 思考:五壮士完成任务后为什么会选择跳崖?

三、拓展提高

1、挑战七:看谁表达快

赞扬五壮士的话:

生说后示:中国人民为有这样的英雄儿女而骄敖!

巍巍狼牙山,滔滔易水河,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见证。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挑战八:海阔任我游 天高由我飞------看谁阅读广

3、挑战告别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填空。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

跳下悬崖

四、课后作业:

一、摘抄五壮士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二、造句。

斩钉截铁 ——

居高临下 ——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教学反思

每上新课,教师如果只是用抽象的语言直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法导入,很难将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要让学生能够及时进入角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导入教学技巧,要善于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情感升华,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又使用了课件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后, 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课题解得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2、教师的激情导入,生动形象的电影录像比较好。尤其是故事高潮,五壮士壮烈跳崖的场面,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五壮士那宁可死也不做敌人俘虏的英雄形象是多么令学生佩服。

不足之处:

1、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2、使用课件形象、生动,虽然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前安排观看。这样,可以提高上课效率。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反思这节课,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