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大意失荆州的是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31:12 初中作文
大意失荆州的是谁初中作文

篇一:呜呼!大意失荆州

呜呼,大意失荆州

关云长丟了荆州后,且战且退,一路败走麦城,终被孙吴所擒!起初,谁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理由是:关云长何许人也?怎会守不住一个小小的荆州,哪有被擒之理!关云长在人们的心中宛若神人啊!他那单刀扑会的胆气,过关斩将的武功,刮骨疗伤的刚毅,封金挂印的傲骨,水淹七军的谋略,无一不使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失了荆州,蜀国的生死存亡是小事,可是,毁了云长的一世英名啊!在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的时候,人们只能惊呼:呜呼,关云长大意失荆州!那么,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翻开历史,令人深思:失掉荆州其势必然。

荆州原本不是蜀国之地,当曹操大军压境之时,孙权主动把荆州借给了刘备。而当时的刘备,缺兵少将,已无立足之地。

荆州对于孙吴是多么的重要啊!它“扼守长江天险,乃兵家必争之要地”,且“沃野万里,士民殷富。”孙权借出荆州,需要何等的胆识和勇气!他之所以借出 荆州,看重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刘备有着光明的前景。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乃汉室正统。且刘备中信守义,声名远播,更有孔明、关羽、张飞之辅佐。他认为刘备一定能够攻取西川,占据蜀地,成就一番霸业。而且他坚信:刘备成功之后,一

定会奉还荆州。二是急需建立“孙刘”联盟,共同抵御曹操南下。但是,他错了,他是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啊。 孙权对刘备是多么的信任和倚重啊!他万万没有想到:刘备背信弃义,久借不还。乍一听,刘备的理由还很充分:此地原本属于汉室,理应坐拥荆州。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刘备能代表汉朝天子吗?说得好听一点,他有汉室血统;说得不好听,他只能是一普通刘姓百姓。

刘备真是一个玩弄权术的高手!当赵子龙从百万军中拼死救出阿斗之后,他说道:“孽子!险些害了我一员大将啊。”说完,便要将太子往地上摔去,这是他的本意么?他的唯一追求就是要做皇帝,恢复汉室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我们也得承认“兵不厌诈”,只要能够取得胜利,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无可厚非。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当时吴、蜀最大的敌人是曹操啊,唯有“孙刘”联盟,才能与曹操抗衡!否则,必定是两败俱伤。表面上来看,刘备不用一兵一卒就得到了荆州,是件天大的好事。实际上,他彻底地撕毁了“孙刘”联盟,把强大的孙吴变为了自己的敌人,为吴、蜀的灭亡埋下了祸根。然而,明眼人都知道:刘备的这些主张全部来自他的军师——诸葛孔明。毫无疑问,这一切责任还得由诸葛亮来承担。

孙权失出了荆州,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的愤怒和失望!为了收回荆州,他不惜采取一切非常手段:摆酒宴暗杀关羽,诸葛谨哭求刘备,甚至嫁妹联姻….一切能想到的方式都想到了。怎奈关羽神勇无比,导致孙权计计落空。“不怕贼偷,只怕贼惦记”。神仙也有瞌睡之时,面对孙吴的明争暗夺,关羽能保三、五年已属不易,长此下出,鄢有不失之理?退一步而言,失去了“孙刘”联盟,关羽即使保住了荆州,也保不住蜀国之河山。关羽何罪之有?

篇二:大意失荆州

大意失荆州

班级中学习最好的便是杨焕然了,她的做作业非常效率,从来都是数一数二的,而且她的字写的也很好,只不过有时候她会粗心,把简单的题目也写错了。

叮——叮——,上课了,任老师走了进来,兴高采烈地说:同学们好!

老师好!

同学们,家庭作业写好了吗?任老师严肃的说。同学们齐声回答。任老师先请杨焕然给她检查,她飞奔到老师身旁,自信满满地交给了老师。老师手中拿着红笔,第一题打了个钩。‘‘第二题,第三题这么难你竟然都对了,你真时候太聪明了。’’老师微笑着说。杨焕然高兴极了。一页全对,老师竖起了大拇指。

后面的题目接二连三,这么多难题都没有难倒她,就像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杨焕然向下面的同学看了一眼,仿佛是在说,我厉害不。看好了第二页,上面还全部都是钩,老师拍了拍她的肩膀,并竖起了大拇指,惊讶地说:‘‘你的进步可真大。’’杨焕然高兴地跳了起来,还做了一个耶的动作。

快要改好的时候,老师本来花一样的笑容一下变得严肃起来 ,‘‘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会错,你在家中到底有没有好好复习,我这几天白白叮嘱你了。’’

杨焕然非常沮丧,便哭了,走到了自己的位子上。

这真的是大意失荆州!

篇三:并非大意失荆州等三篇文章

关公并非大意失荆州而是大义失荆州

提起荆州,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关公“大意失荆州”这句话。正是这句耳熟能详的几个字使文武双全、智慧超凡、万世人极的武圣关公蒙受千年“不白之冤”。它不仅有损于关公的伟大形象,更是辜负了当年他老人家慈悲的心怀,思之令人心痛。针对这个问题,我要深入地加以解释,以匡正这千古的缪传。

公元219年冬,镇守荆州的刘备集团东线主帅关公,确信后方荆州城将被东吴攻破的消息,撤出包围樊城的军队,回救荆州城。当他带着队伍走到长坂(今荆州、荆门交界处)一带,就接到探马报告,说荆州城已被吴军占领。关公立即命令队伍就地扎营,并派人去荆州,向吴军都督吕蒙交涉无果。这时,关公及其随他出征的将士家眷,全都成了吴军的人质。为了保护人质的生命安全,同时为维护刘、孙联盟,关公毅然解散数倍于吴军的部队,只留下少数人马,“退保麦城”。然而,关公的义举并没有感动以孙权、吕蒙为首的背信弃义之徒。关公无可奈何,只得留下大队人马固守麦城,自己率二十几名随从和关平、赵累等将,继续向西川撤退,途中遭遇吴军的埋伏,被盟友孙权杀害,一代将星从此陨落。刘备集团经营十几年的荆州,全部落入吴人之手。

千百年来,许多善良的人都认为丢失荆州是关公轻敌、大意而铸成的大错,至今还有人对“关公大意失荆州”一说,津津乐道。我认为,此言差矣!为何?

其一、关公北伐襄阳,取得水淹七军的辉煌战绩,威震华夏,吓得曹操打算迁都。这一仗擒于禁、斩庞德,俘获士卒三万有余。在当时,这三万降卒充实关公的队伍,其总兵力超过五万人。东吴孙权、吕蒙以盟友身份,用化装成商船的战船运兵,以阴谋手段骗过荆州军沿江哨卡的检查。这些船是见不得人的,按每船挤100人,100条船也只能装一万人。关公军队五万以上,东吴军队一万左右,关公有着五比一的绝对优势。若要硬打,关公军的人马可以将荆州城围困得铁桶一般。关公为何不打?反而解散自己的军队?原因就是顾及荆州城内的百姓和将士家眷的安危。一旦打起来,吴军难免屠城,首先遭殃的就是这些妇女儿童。面对此情此景,这位饱经风霜的花甲老人不忍生灵涂炭,悲心涌起,毅然将部队撤退了。 这是圣人的胸怀,何等的义气,非一般人所能为,所敢为。

其二、关公北伐取得胜利,孙权虽然不喜欢,但表面上还是表示支持。接替吕蒙为都督的陆逊,也亲自写信给关公对他的胜利表示祝贺。作为结盟的双方,这是友好的表现。可惜的是,孙权的支持,陆逊的赞扬,全说的是假话。当吴人们偷袭盟友后方得逞,孙权、陆逊、吕蒙的假面具摘下来,露出不守信义的嘴脸,义重如山的关公,这时仍然希望吴人回心转意。吴人不仁,关公有义。关公为“义”不同吴军开战,而丢失了荆州,最后也是为这个“义”字,为荆州人民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关公义失荆州,是诚信的表现。孙权背信偷袭荆州,正是利用了关公的诚信,干出了遭人千古唾骂的坏事。诚信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点在关公身上体现得十分突出。不论是历史人物关公,还是艺术化了的关公,从跟随刘备起,就许下诺言。为了兑现诺言,关公对刘备忠贞不渝。刘备于公元184年起兵,24岁,关公和他的年纪相仿。比关公小“数岁”的张飞,和刘、关一起“恩若弟兄”。刘备在中原逐鹿,直到40岁还无自己的地盘。关公追随他,从无二心。当他们被曹操的军队打散,关公落入曹营,也不忘刘备。并公开声称,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就去寻找,其胸怀何其坦荡,又是何其忠诚。曹操为感化关公,给予十分优厚的待遇,关公表示要立功来报答。他为曹操解白马之围,万马军中刺杀颜良,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然后挂印封金而去寻找刘备。赤壁大战后,关公随刘备收复江南四郡,驻军江北。当时吴将周瑜任南郡太守,是唯一不受荆州牧刘备节制的属官。关公的部队与周瑜的部队隔水相望,相处尚好。周瑜死后,鲁肃继任,直到吕蒙、陆逊继任都督,关公都能与他们保持友好关系。

关公北伐襄阳,主力远征,后方留下的军队主要负责治安,但仍有较强的战斗力。关公

做出这样的安排是基于对吴人的信任。因为从赤壁大战到襄阳战役,两军十年间没有发生过冲突。所以,关公放心大胆地去打襄阳。在孙权背叛联盟,勾结曹操,准备从背后下刀子时,曹操将此消息用信件告知关公。可是关公仍然不相信孙权会动手,以为是曹操的离间计。在关公的心目中,诚信重千斤,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他总是把盟友往好处想,以为用自己的真诚可以换取孙权的良心。哪怕是荆州城已被吴人偷袭,还是对孙权抱有幻想。令关公没有料到的是,做了十多年盟友的孙权,确实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孙权心里有鬼,不敢明目张胆地攻打荆州,于是用化装之术,骗过荆州军的哨卡。从这个意义上讲,孙权可以算得上骗子的祖宗。

中国社科院著名关公文化专家胡小伟专家就此点评得极妙:卑词甘言,誓重同盟,背后乃收买叛将,不宣而战,令人猝不及防,无疑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创新战例”。可知战略中最难防范的就是盟友之间的蓄意背叛。

关公大义归天了,但他的诚信精神却延续至今,他的名字被一代代中国人记住,成为老百姓心中的义神。

中国民协关公文化委员会理事 朱振汉

世界弘扬关公文化协会理事 刘 艺

刘备借荆州原是鲁肃的一句谎言

东汉末年的荆州本是刘表的地盘。刘表死后,其子刘琮举州降曹,荆州则又成了曹操的属地。赤壁大战后,曹操退守襄阳,孙权占据长江中游江北各县,刘备占据江南四郡,三家分治荆州。从历史上看,刘备所占的荆州四郡,是他打下来的。后世流传的“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歇后语,是没有根据的。

据《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赤壁大战中,孙权与刘备合力,大败曹军。孙刘联军水陆并进,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荆州)。刘备又率军讨伐南方四郡。四郡太守及庐江郡的雷绪全部投降。刘琦死后,众部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孙权也上表推举刘备),治所设在油江口。另据《三国志 吴主传》,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一起进击曹军,完全打败曹操的部队,又追击到南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和曹仁对峙一年多,曹军士兵被伤害很多,曹仁弃城逃跑,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刘备上表奏请孙权代理车骑将军,兼任徐州牧。刘备担任荆州牧,屯驻油江口。此外,《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刘备收复江南四郡,于是给立下功的人封官,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江北一带。从上述所例举的史料可以看出,孙权占据的是长江以北的沿江各县,刘备占据的是长江以南的四个郡。

对于这样的格局,孙权十分不满。因为赤壁大战中,孙权的兵力占五分之三弱,刘备的兵力只占五分之二强,却得到了四个郡,而孙权费了很大的劲才得到一个半郡,所以心里不平衡。为了稳住刘备,孙权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想以姻亲关系,把刘备控制起来。但最终阴谋破产,孙刘的政治联姻也从此破裂。

孙权以刘备占了他孙权想要的地方为由,派兵抢占了刘备在江南的长沙、桂阳、零陵三个郡。刘备令关公去益阳,准备夺回这三个郡。东吴的鲁肃、吕蒙驻扎在此,双方对峙,战争一触即发。鲁肃抢占了别人的地盘,有些理亏,于是提出同关公会谈,双方的军队后退一百步,只有将军可以单刀赴会。会谈中,鲁肃说孙权帮助刘备,才得以打败曹操,这三个郡

理应属孙权,是孙权见刘备无立足之地,才将三郡让给刘备。现在刘备已占益州,就该将三郡还给孙权。关公还未回话,他手下的将军就说,这里的地方是我们从曹操那里夺得的,我们主公在赤壁大战中出力不小,怎么不能得到土地?鲁肃无言以对,双方会谈无果。正在这时,传来曹操攻打汉中的消息,刘备怕成都有失,就做出让步,用长沙、桂阳二军,换取半个南郡,双方以湘水为界,东归孙权,西归刘备。

从上述例举史实可以看出,所谓借荆州,是鲁肃编造出来的谎言,是为孙权不讲信义,抢占盟友地盘的行为进行开脱。后来经《三国演义》的渲染,成为流传至今的歇后语。借荆州、讨荆州,本是鲁肃编造的谎言,其目的是为了夺取被人所占的土地。这种不守信义的行为应该受到指责。而在《三国演义》中,却把鲁肃的谎言作为依据,绘声绘色地杜撰了一个刘备借荆州的故事,使人们信以为真,有违历史事实。历史上不守信义的是孙权,却成了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把刘备说成只借不还,不讲信用,对刘备是不公平的。我们只要认真读一读《三国志》,通篇找不到刘备向孙权借荆州的史实,只有刘备率兵收复江南四郡的记载。

(摘自于《关公文化初探》朱振汉)

关公的人格魅力和名将风采

关公以叱咤风云的神姿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以义薄云天的魅力让世人赞颂。在关公战斗、生活的时代,乃至于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也一直是我们炎黄子孙继承的道统 。唐朝礼部尚书虞世南称赞关公是“利不动,爵不絷。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可谓恰如其分。

一、 关公所具有的超人之勇

关公从起事涿郡,征战于徐、兖,奔走于冀、豫,立功于江、淮,战役于荆、楚,可谓神威赫赫,其勇猛实力是先决条件。

在以冷兵器为主要作战手段的时代,衡量、评价一员大将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本人的勇武素质:二是领兵打仗的能力。东汉末年,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及相关诸侯中,一流上将有几十人,但被用“虎”形容的为数不多,称“虎”就是非一般的勇猛。

吕布、孙坚、许褚、于禁、吕蒙都被称为“虎”。称关公、张飞为熊虎。例如《三国志 吴书

周瑜传》载:“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除称为“虎臣”外,关、张二人还被当时魏、吴两方称为“万人敌”。

魏名臣及重要谋士程昱说:“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无论是从评价次数还是评价的高度,关公都是曹操、孙权各方公认的名将。如果单从评价来判断,关张的评价要超过吕布。之所以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乃是突出刘关张三兄弟同仇敌忾、共赴沙场、生死相随的精神。同时也是为尽快拿下吕布,取得胜利。吕布之所以侥幸逃脱,实在是占了赤兔马的便宜。他之所以还能与刘关张战上几个回合,也是正常的,毕竟吕布也是名将。所谓“熊虎”,即兽中之王,力大无穷。所谓万人之敌,概能敌万人,这些虽有夸张色彩,实是用来表达心中的畏惧和出人超众的体能武艺。虽然《三国演义》称吕布英勇为第一,在《三国志平话》中却言张飞打败吕布,推张飞为勇武超凡,而张飞却亚于关公。

三国专家盛巽昌认为:“据《三国志》三国英雄武艺最高强者,应首推关羽、张飞。”从各种史书、史料评价亦可知,“万人敌”的称号,名震敌国,与他们同时代的其他勇将都是没有的。

汉代以后称赞将领勇武,都用关、张来比喻。例如《晋书

刘遐传》称西晋刘遐每临战阵,“率壮士陷阵摧锋,冀方比之张飞、关羽”。因此,清人赵冀《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称:可见二公之名,不惟同时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亦无人不震而惊之。威声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虚也。

剔除各种传说,仅史书记载中,表明关公勇武最有说服力的有三个典型细节:

一是斩颜良。颜良为袁绍名将,勇冠绍军。《三国志

蜀书

关羽传》载,关公“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挡者,遂解白马之围”。从关公斩颜良可以看出关公在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勇武风采。

二是水淹于禁七军。曹仁在樊城被关公包围,曹操派于禁、庞德等七军于樊城城北驻扎,援助曹仁,关公以名将睿智和超凡胆识,与之抗衡,并巧妙利用汉水,指挥骑、步、水军大兵团作战,一战擒获三万曹军,使称为虎威将军的于禁投降,可谓降龙伏虎;称为立义将军的庞德被杀,可谓立义;称为假节、征南将军的曹仁龟缩于樊城内,可谓败北。在关公得胜巨大政治波冲击下,曹操所置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曹仁、于禁、庞德均为曹操一流战将,骁勇无比,在关公面前都成了败军之将。元胡琦对此高度评价,关公“鸣鼓则曹仁丧胆,扬旗则吕常束手。遂降于禁、诛庞德、掳傅方、执胡修。于是威震中原,莫不响应。

三是刮骨疗毒。《三国志

蜀书

关羽传》记载,关公曾经被箭射中,穿透其左臂,后来箭伤处虽然愈合,但每到阴雨天气,骨常疼痛。医者说,箭头有毒,毒素渗入了骨头里,应该割开左臂上的伤口,刮去骨头上的毒素,然后这个病痛才会消除。关公便伸出胳膊,让医者剖肉刮骨。当时关公正请一些将领相对饮食,一边吃喝,手臂上的鲜血一边流淌,接血的盘子都装满了。而关公仍然割肉取酒,像平常一样说笑自然。明祝枝山称“刺人于万众之中,割臂于谈笑之倾,则其绝勇天授,不假言矣!”这充分表现出关公超乎凡人的毅力雄风。

关公威名为三国各方所共识。东吴军队统帅陆逊把关公比作曹操、刘备同重量级人物。明万历著名学者胡应麟发表感慨说:“汉之末,曹操所惮者,备也,不在权也;权所惮者,关羽也,不在操也。”就连《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也公然写明“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这些都充分表明关公在晚年的驭军水平和勇武神姿引发的强烈震撼。

二、义薄云天的非凡气概

人之有忠义,犹天地之有元气。作为社会,忠正之气树,社会则和谐;作为人,忠义之气树,则百毒不侵,万古不磨,无愧于天地之间。表现在关公身上的忠义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君臣之义,对刘备忠无二心

刘备与关公的关系,既有兄弟情手足义,但本质上是君臣之义。无论战事多么惨烈,前景多么暗淡,生活多么困苦,关公对刘备始终追随。元同恕在《关侯庙记》中称关公“操百诱而不动,事备千险而不移。”元胡琦在《汉寿亭侯论辩》中称赞:“宁辞千金之赏,而不肯做背刘之事。”如果说刘、关、张结盟中,刘备有特殊身份、背景、手段,还不如说关公、张飞二人品德高尚。

最典型最具说服力的是假投降曹操,拜书封金辞曹操一段历史,被几千年来人们传为佳话。曹操为笼络关公,传说三天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在生活上对关公的优厚礼遇远远超过刘备。最终关公还是弃曹而去,投奔故主,“横刀拜书去曹公”,显示了“千古凛凛国士风。”曹操不但不加害,反而称赞说:“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能让敌人肯定才是社会和历

史肯定的。

关公降曹表现为大智大勇:其一、关公降曹是为保护二位嫂夫人,这是大义的一种表现。宁可自己以身涉险,保护两位嫂夫人的职责不能丢失,是关公尽刘备之忠、行自己之义的风范。其二、表现为生死不惧。到曹操营垒,还敢谈与刘备“誓以共死”,还敢谈“终不留”,这些都要冒巨大生命危险。之所以曹操没杀关公,是关公智谋高曹一筹,与其周旋。从关公给曹操的几封信也可看出,关公用心良苦。关公在给张飞信中,一语破的,“操之诡计百端,非羽智缚,安有今日?”主要是稳住了曹操,完成了保护二位嫂夫人的使命。

元诗人宋元高度赞扬关公为:“一面荆州赤手擎,当时华夏震威名。平生不背刘玄德,独有曹公察此情。”

关公义的核心是心怀天下、知恩补报。感念刘备对他的知遇深情,为救苍生于水火,因此才誓以共死。

曹操对关公也有知遇之恩,在剿灭吕布,拜关公中郎将。攻克下邳,擒关公后,拜为偏将军。斩杀颜良侯拜为汉寿亭侯。即便曹操再有恩于关公,关公也不会跟随他,主要是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曹操追求的是凌驾于朝廷之上,选择时机取而代之。关公追求的是匡辅汉室。刘备集团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集团,关键是这批人人格高尚,以天下为己任,以苍生为念,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为追求的目标,可以忧国忘家,可以血洒疆场,可以视金钱为无物。这批人的“英雄”、“万人敌”、“天下奇才”等评论大都出自政治对手们之口,因此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大意失荆州的是谁)

刘备作为这个集团的领军人物,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史料中称赞刘备人格伟大之处比比皆是。无论是上层,还是百姓,无论是政治对手,还是盟友,众口一词。曹操称刘备为“英雄”,而且认为天下只有两个英雄,一个是刘备,一个是自己。大儒孔融称刘备“忧国忘家者”,袁绍称刘备“弘雅有信义”,周瑜称刘备“天下枭雄”。刘备颠沛几十年,一生中败阵屡屡,几次丢弃妻子、女儿。为给关公报仇,不惜举倾国之力。在临终前,教导诸皇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以服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关公慧眼识君。

三、 坦荡磊落,心皦日月

关公心地善良,杀人出奔和最后被杀都由善良引发。关公亡命奔涿郡,斩杀豪强是因为恶霸强抢少女,出于义愤而打抱不平。大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风范。关公不是因为个人恩怨,维护的是人间正义。敢于冒死罪去救人、报仇,可见青少年时关公便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关公处理孙权关系时,在陆逊吹捧下,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他给陆逊的信中,对两边利益关系分析透彻,对仇视共同敌人给以鼓励肯定,又指出吕蒙西窥的错误,同时说“老夫之言诚如皦日”,表明关公伟大的人格力量。就连与关公为敌的吕蒙也不得不承认关公的优秀品德,“其人长而好学,梗亮有雄气”。这表达和肯定的是关公所具备的光明磊落的英雄之气和豪杰之胆略。

四、 不为利禄所动的崇高风范

曹操为实现笼络收买关公,实施了一系列手段。其一,在政治上诱以官,有三次。其中第三次在白马坡斩颜良,曹操表关公为汉寿亭侯。其二,惑以禄。关公初投曹操时,曹操“礼之甚厚”。关公斩颜良后,“重加赏赐”。但关公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惑。

《关公文化大透视》一书总结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很有见地,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关公所言所行,体现和丰富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承。

这就是伟大的关公!!(参考田福生著《关羽传》。)

世界弘扬关公文化协会理事 刘艺

篇四:谈关羽大意失荆州

谈关羽大意失荆州

如果有人问你:“你觉得谁是最具仁义的人”,脑海中第一个涌现出来的一定是关羽。

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崇为

孔子齐名;还被称做;最后被封为“盖天古佛”。

关羽不得不说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的深远。近段时间我读了《三国演义》,对他有着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其“大意失荆州”的事。我一直认为世上没有偶然,有的是必然。关羽并非大意失荆州,荆州之失,乃势所必然。

荆州是出入川陕的咽喉之地,三国时,刘备跨有荆益二州而图天下,而曹操孙权也想吃这块肥肉,因此,荆州成了三家必争之地。正是因为荆州如此重要,所以刘备才会用重将关羽守荆州。219年,关于率军攻曹,节节取胜,至樊城,与曹将僵持,关于野中了箭。但关羽不愿退兵荆州,就给孙权以可乘之机。于是吴大都督吕蒙率并三万,快船90只,选熟悉水性的士卒伪成商人在船上,而精兵全在船舱里,直抵浔阳江北岸,荆守军盘问时就说自己是商人,因江中刮风,到此一壁,并将财务分送给守军。半夜,埋伏在船里的精兵空然杀出,将烽火台守兵抓到船舱,使之不能放信,于是吴军长驱直入,奔向荆州,让俘虏的关于士兵去叫开城门,等城门一开,吴军一拥而入,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江陵。曹操便急忙派出大奖徐晃急战关公。徐晃到处散布荆州失守的消息,关军军心大乱,但关羽并不相信。此时,曹操援军到了,曹仁从樊城中杀出,关羽进退无路,遭到吴魏两军追击夹击,只得求救。 这就是大意失荆州的大概经过。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分为内在与外在两个因素。

在内在方面,首先是关羽没有对客观实际的情况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因而对自己的力量估计得太高而又轻敌。在包围樊城之后,认为曹军不过是瓮中之鳖,战胜其是指日可待。当他中箭以后,部将劝他回荆州暂时调理修养,但他一意孤行,认为很快就可以攻下樊城,长驱直入,攻下许都剿灭曹操。正是这种轻敌思想使他完全丧失对吴军的警惕,吕蒙正是因为了解关羽的心理,才敢于向孙权建议,趁关羽北上攻樊城时一举占领荆州。其次,关羽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当关羽攻下襄阳后,军心大振,关羽野志得意满,但随军司马王甫敏锐地观察到荆州的防守是个空虚,便建议关羽派得力之人去守卫,但关羽却让王甫在沿江上下去修烽火台,倘有吴兵来犯,晚上点火白天放烟为号,“我当亲往击之”王甫有建议派派赵累替代糜芳,傅士仁总督荆州,但关羽仍不虚心听取意见,果然二人投降吴军,导致荆州失守。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在外在方面,关羽失荆州,刘备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因为在当时刘备要取西川,所以才会让魏吴有机可乘。刘备与孔明商议曰:“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 。" 孔明应允 。于是 孔明总守荆州;关公拒襄阳要路,当青泥隘口;张飞领四郡巡江,赵云屯江陵。后来因为庞统在落凤坡前被箭射身故, 孔明曰:"既主公在涪关进退两难之际,亮不得不去 。" 孔明遂令文官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将糜芳、廖化、关平、周仓一班人等辅佐云长,同守荆州,一面亲自统兵入川 。先拨精兵一万,让张飞统领,取大路杀奔巴州、雒城之西,先到者为头功 。然后又拨一支兵,让赵云为先锋,溯江而上,会于雒城 。 孔明随后引简雍、蒋琬等人起行 。当日 孔明引兵一万五千与张飞同日起行 。所以在荆州这里至少又分兵一万五千,如此一来荆州还能有多少兵来守?另外就是 孙权的背叛,而在关羽拒婚之前东吴就已有两次对荆州虎视眈眈。

关羽在荆州兵败,固然与其大意有关,但绝非仅仅是大意二字可以概括其荆州失利原因。我们在谈论此事时,不应一味地指责关羽之过,只看结果、不分析过程就妄加评论。如果把失荆州的过错全推到他的身上,显然是不公平的。

篇五:为关羽平反——驳“大意失荆州”

为关羽平反——驳“大意失荆州”

(按:本文主要资料选自《三国演义》、《三国志》,非正史研究,只求自圆其说)

“失荆州”历来被认为是蜀汉衰败的开始,而当事人关羽更是招致各方口诛笔伐,指责其粗心大意、骄傲轻敌,没有很好的贯彻隆中对的战略思想,破坏了孙刘联盟,给魏吴以可乘之机,丢了荆州,进而引发骨牌效应,导致蜀国的最终灭亡。大意失荆州甚至成了一条成语,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其实,关羽失荆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并非是蜀国灭亡的导火索,让关羽承担这样的责任,是不公平的。

一、荆州的战略意义

三国时期的荆州是一个范围相当广阔的地区,“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囊括了现在湖南、湖北全境,江西、两广、河南、贵州的部分地区,下辖九个郡: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襄阳和章陵,所以又叫“荆襄九郡”。 赤壁之战后,曹、刘、孙三家分掌荆州:曹操占据南阳、襄阳、南郡三郡,刘备占据长江以南的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孙权只有江夏郡。后来经过周瑜的努力,孙权从曹仁手上把南郡抢了过来。刘备入川借南郡,夺得益州之后,几经周折,舍弃了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坐实了南郡。值得一提的是,荆州是当时唯一的三家都有份的地区,对荆州的占领体现了另一个层面上的“三国鼎立”。

那么,荆州在战略上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对于曹操来说,拿下荆州,就可以顺江而下,长驱直入,扫平东南。历史证明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就是这么干的。但如果失去荆州,就等于失去了中原的屏障,宛城、洛阳、许都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这也是为什么当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曹操要迁都的原因。再远一些时候,当年曹操跟袁绍决战于官渡之时,就有人建议刘表趁虚出襄樊,袭许都,只是狐疑不决的刘表没有采纳而已。有这样的前车之鉴,曹操对荆州又岂能掉以轻心,镇守襄樊的是曹营第一大将——曹仁,足可见其重视程度。曹仁此人论功业胜于夏侯惇,论名望高于夏侯渊,论党族则亲于五子良将,史书说他:曹大司马之勇,虽贲、育弗加也!

对于孙权来说,拿下荆州,进可图中原,退可保江东。鲁肃为孙权设计的方略是:“荆楚与国相邻,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实,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鲁肃死后,吕蒙出任大都督,总领全军。(注:当年周瑜只是出任左督,程普任右督。由此观之,吕蒙的实际权力是盖过周瑜的)。孙权曾问计于吕蒙,我们的战略重点是放在徐州还是荆州?吕蒙回答说:徐州守军相对薄弱,吴侯要打自然能打赢,只是,等到曹操再来进攻的时候,您要想守住也是比较困难的。不如攻关羽,夺荆州,那样就会全线控制长江天险,需不需要跟刘备结盟已经不重要了,正是“何忧于操,何赖于羽?”孙权“深纳其策”,从此战略中心就放在了荆州,至于东线守住即可。

对于刘备来说,若占领荆州、益州,待时机成熟,一军向宛、洛,一军出秦川,令曹操首尾不得相顾,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这就是诸葛亮在隆中为其设计的战略规划。占领荆州,不仅是把挺进中原的跳板稳稳地站在脚下,还能对孙权形成战略威慑,迫其与自己联盟。由于荆州和益州的长江一线,地形过于险要,若失去了荆州,就等于是葬送了整个蜀汉的东线,兴复汉室的概率一下子就打了对折,这种情况下再要想实现刘备的人生理想,就只剩下N出祁山这一条路了。这是刘备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只带了庞统、黄忠、魏延等入川,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一起镇守南郡,这就不难看出刘备的真实意图了:益州是根本,荆襄是关键。

由此可见,荆州对魏蜀吴三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只要有机可乘都想据为己有。换句话说,守荆州这项任务是非常艰巨的,表面上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汹涌,各方虎视眈眈,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危险。

二、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回顾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春,黄忠在定军山大破曹军,刀劈夏侯渊,进而夺取汉中。曹操率军西征,刘备坚守不出。两军对峙月余,孟德寸进不能,只好班师回朝。刘备则趁势拿下上庸,稳住汉川,取得了汉中战役的辉煌胜利。

接到西线传来的捷报,关羽应该是非常激动的。公元219年,那一年,关羽年近六旬(一说57岁,一说58岁),已经处于真正的烈士暮年了,斩颜良诛文丑的壮举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这么多年关羽一直没有得到表现的机会,作为一个武将他是寂寞的,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在西线驰骋疆场,斩将立威,破军杀贼,屡建奇功。这一刻或许闪过这样的念头:黄忠年近七旬,位列五虎之末,尚可斩夏侯渊,为大哥立下汗马功劳。我正当盛年,五虎之首,岂有不敌曹仁匹夫之理?看我斩曹仁,取襄樊,为兄长锦上添花,定不负桃园结义之情!传令下去……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关羽率军北征驻扎在襄樊地区的曹仁所部,围住襄阳,攻打樊城。曹操派于禁、庞德率军驰援樊城。恰逢暴雨致使汉水猛涨,关羽见机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困曹仁,威震华夏。曹操闻讯,一方面急派徐晃领军解樊城之围,一方面采纳司马懿、蒋济的建议,离间孙刘,诱孙权攻南郡,关羽、刘备必回援南郡,如此则樊城无忧矣。果然,曹操、孙权一拍即合,也不记得还有什么友好互助条约,趁关羽在襄

樊地区与徐晃、曹仁鏖战,后方空虚之机,袭夺关羽在荆州的大本营——江陵,并按计划占领夷陵、公安等地,使关羽陷入魏吴的南北夹击之中,军心溃散,西归无路,败走麦城,被寂寂无名的马忠所擒,一代猛将就此陨落,疼得刘备“大叫一声,昏厥于地。”

整个战役自7月开始,12月彻底结束,前后6个月时间,在中国历史上,这样规模的局部战役时间是不算短的。同时期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前后也只有半年时间,但规模远不在一个层次上。

公元221年,刘备以为兄弟报仇为名,亲率十万大军伐吴。做了皇帝的刘玄德意气风发,恃强冒进,看人的眼睛也是向下的,多少有点不把陆逊放在眼里的意思,结果在夷陵被陆伯言一把火烧回了白帝城,强自吞下“覆军杀将”的苦果,国力大损,基本上毁了诸葛丞相当年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令人不胜感慨。“寝则同床”的兄弟先后在同一个地区输给同一个对手,也算是缘份吧!

三、所谓的“大意”指的是什么?

估计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关羽不应擅自发动襄樊战役,其时南郡应该坚持战略固守,夺取襄樊就当时而言意义不是很大,或者说时机还不成熟;另一个是关羽在前线听说吕蒙因劳成疾,病倒了,孙权派陆逊暂代其职之后,以为陆逊不足为惧,江陵无忧,遂调兵北上,不想被吕子明白衣渡江,袭占江陵,导致南郡大本营丢失。

第一种说法的潜台词是:荆州的局面平稳,关羽若不妄动干戈,则荆州不会丢掉。那么荆州当时的局势到底怎么样呢?曹魏方面显然是以防守为主,曹仁数千人马驻樊城而不是襄阳,即可证明这一点。孙吴方面在刘备入川时,通过各种手段把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接管了过来,形成对南郡的东南合围之势,对于孙权来说襄樊的战略价值是远远比不上南郡的,大都督吕蒙亲自坐镇陆口就很耐人寻味了。蜀汉方面的政策很模糊,演义中说诸葛亮入川时给关羽留下八字箴言: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据此判断就姑且认为也是防守吧。这样看来,荆州安定与否就应该是由孙权说的算了。

孙权如果甘心于坐断东南,那么吕蒙就不会在荆州挑起事端了。可惜,在那个天空下,有志于克成帝业的不是只有曹孟德、刘玄德,还有孙仲谋。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时对文武公卿说了一句:“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表明上是在夸鲁肃,实则感叹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啊!易中天老师曾说孙权这个人命好,江山人马老爹大哥都给他准备好了,来的容易。但是似乎还是忽略了点什么:孙权上位以来,直到公元219年,还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挫折,杀了黄祖,报了父仇,刘表也早早的就死了,赤壁之战打赢了曹操,大部分荆州被他踩在脚下,刘备这个直接的竞争对手也把大队人马带到四川去了,在南中国这片土地上,碧眼紫髯的孙仲谋确实有“天下英雄谁敌手?”的豪气。所以,让这样的人在关羽面前低头,那怎么可能呢?而且,他也不可能舍近求远去找曹仁的晦气。孙权既然可以心安理得的接手长沙四郡,想必再搭上一个南郡应该也不是问题。

孙权方面的动向对于浪迹江湖几十年的关羽来说应该不是秘密,武将,特别是优秀的武将对战争的嗅觉是非常灵敏的。吕蒙向孙权推荐陆逊代大都督之职时说“未有远名,非羽所忌”,关羽忌什么?当然是担心东吴对荆州采取军事行动喽。这就很有意思了,两家虽然表面上结盟,但对方总是盯着自己碗里剩下的最后一块肉,随时都想伸一筷子,搞笑的是双方对此居然也心知肚明。要不然关羽在江边屯兵,设沿江烽火台干嘛!在这种情形下,任何成熟的政治家、军事家都不会认为荆州的局势是平稳的,分明是危机四伏嘛。这个时候再谈“东和孙权”会不会太儿戏啊!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孙权并不想置关羽于死地,他只是贪图南郡,进而霸占整个荆州而已,他已经做好了动武的充分准备,只是再等一个借口而已。他有借口吗?没有。那怎么办?制造借口。孙权找了两个借口,第一个是“求婚”。孙权派人去跟关羽说媒,想结

成儿女亲家,结果说媒的人被关羽大骂了一通,孙权恼羞成怒,开始着手私底下利诱糜芳、傅士仁,分化关羽集团。关于这件事,《三国演义》中有更加龌蹉的描写,罗贯中为了渲染关羽的骄横,居然说什么: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这样的话,实在是混账透顶。关羽总是喜欢自称熟读春秋,以为儒将。你是汉寿亭侯不假,凭什么说人家吴侯之子是犬子。再说了,你这样比喻,让刘皇叔情何以堪,人家娶了孙权的妹妹,明媒正娶这可不是随随便便能赖掉的。所以,笔者断言,云长绝对没有说上面的话。即使说了,大约只能是:吾女岂能嫁权子,不合人伦也之类的委婉的拒绝了。至于为什么拒婚,掰掰脚趾头也知道啊,两家迟早反目,你把女儿送过去,不是把她往火坑里推嘛!再说了,虽说孙刘联盟,但也不能说娶就娶,如果连拒绝盟友的勇气都没有,这样的联盟才是真正的“危矣”。所以,《三国演义》中孔明听说东吴求婚,关羽拒之,就说:“荆州危矣!”,实在是不讲一点逻辑。第二个理由是关羽水淹七军,俘虏增加,以缺粮为名,擅取湘关米,“擅取湘关米”引发了一场血案,但这件事本身疑点太多。湘关在哪里无确切记载,从字面上看大约在零陵以北不远的地方,离江陵不算近,关羽就算要抢米,也只会就近劫掠才是,怎么会跑到离襄樊战场这么远的地方去抢,这是其一;其二,谁去抢的米,关羽帐下缺兵少将,吕蒙手下倒是能人不少,粮草重地的把守应该不会重蹈袁绍的覆辙,岂会如此轻而易举的得手,要是没得手,那就算不上是理由了;其三,事件发生后,有人向孙权报告,“权闻之,遂行。”人马调动有条不紊,计划实施按部就班。不禁让人怀疑:孙权事先就知道有人要来劫粮……再联想到前些时候孙权刚刚派人跟江陵的糜芳搭上线,江陵距离湘关不远,正好劫粮,这是一个秘密谋划的阴谋。

现在孙权已经摆开车马,关羽如何应对呢?“北据曹操,东和孙权”这八个始终挥之不去。关羽很痛苦,他曾经很努力,只求稳住江东,不惜亲身犯险,只身过江,胸怀坦荡,无非就是提醒东吴方面不要一意孤行,负了两家盟约。可惜鲁肃天年不假,飘然而去,吕蒙当权,鹰派彻底压倒鸽派,战争一触即发,荆州马上就要姓孙了,怎么办,开战还是走人?

让关羽不战而撤不可能,沦为笑柄事小,丢了大哥地盘、毁了军事战略事大,顾全大局,断不可撤。可是,江陵、公安、夷陵地形复杂,回旋余地不大,况且自己手下缺兵少将,极易被吕蒙逐个击破,到那时,就算想要溯江而上,西撤之路也是凶险万端,搞不好就会全军覆没。沿着汉水往北,襄阳乃是荆州门户,曹仁驻樊城而非襄阳,似乎意有所指——樊城才是曹操的底线,若能力保樊城,不得以丢掉襄阳也是可以接受的。襄阳往西是孟达、刘封留守的上庸、房陵,如此看来,若能拿下襄阳,则汉中、上庸、襄阳、江陵沿汉水连成一线,若能一鼓作气再攻下樊城,战局于我将极为有利。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设计的“跨有荆、益”将变为现实,“一将出宛、洛”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以此观之,关羽进攻襄樊虽然是被迫无奈之举,却也不失为一招好棋。

如果第一种说法站不住脚,也就是说承认关羽进兵乃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那么第二种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关羽时刻感受着孙权集团咄咄逼人的气势,怎么可能对东吴的重大人事变动掉以轻心。大都督驻守陆口,想必人马定是不少,曹操新败,曹仁绝无可能对吕蒙形成威胁,关羽若有心弃曹仁攻吕蒙,断不会把长沙四郡轻易的就割给你孙权了,总而言之,在荆州,东吴短时期是不会有军事危险的。既然如此,吕蒙就算是真的病重不能领军,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副手韩当等人代理,何必调千里之外、名声不显的陆逊来呢?想当年,周瑜可是真的病重,孙权也未把大都督之职委以他人,此时此事真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啊。

反过来,陆逊究竟有什么特质让人“不以为惧”呢?《三国演义》的描述是,关羽曾说“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张昭说:“陆逊乃一书生耳,非刘备敌手,恐不可用。”韩当、周泰大惊:“主上如何以一书生总兵耶?”韩当对周泰说:“命此孺子为将,东吴休矣!”……凡此种种,无非就是说,陆逊乃是一个年轻的读书人,不堪大任。事实果真如此?当然不是。首先陆逊其实并不年轻,比孙权小1岁,比诸葛亮小2岁,比庞统、司马懿小4岁,比吕蒙小5岁,比法正小7岁,比周瑜小8岁,鲁肃确实是长者,比陆逊大11岁……东吴四任大都

督,年龄居然只相差11岁。现在的总理要是换了四届,年龄至少也要差20岁了。再说书生,关羽纵横江湖几十年,能力突出的谋士文臣也不知道见过多少,远的不说,就说东吴的鲁肃,还不是一个老书生,照样把大都督干的有声有色,甚至于连荀彧、程昱这样纯粹的文士都能抵挡住吕布军的进攻,而力保鄄城、东阿、范称不失,让曹操从容回师濮阳。陆逊乃是江南四大家族的子弟,让关羽因为“书生”这个身份而轻视陆逊,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如此一来,关羽失荆州究竟“大意”在哪里呢?

四、“失荆州”的原因分析

既然发动襄樊战役对关羽来说是合理的,那为何关羽最终不仅没有攻下襄樊,反而失去了南郡呢?从现代人的视角,评判一下关羽在襄樊战役指挥上存在哪些值得商榷或者说检讨的地方。

1、战役准备不足。常言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三国志》记载:“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那个时候,军用物资主要是粮草、军械、衣被,关羽是六月进兵,想必衣服、棉被供给不会有多大问题,刀枪箭盾对于战事频繁的荆州地区而言也不会有太大缺口,这样看来糜芳、傅士仁没有按数交割粮草,这对于襄樊战役是有隐患的,一旦战事胶着,粮草不继,遗祸不小。

2、用人失察。江陵是关羽在南郡的大本营,断不容失,必须派绝对忠诚的人留守,糜芳乃是待罪之身,若襄樊一鼓而下,糜芳或许可保,若襄樊之战不利,关羽损兵折将,退回江陵,糜芳可能真会应了“还当治之”这句话。其时,关羽帐下忠诚度最高的莫过关平、廖化而已,择一人留守江陵,虽不济也不至于兵不血刃让吕蒙夺了城池。至于不纳王甫之言,以赵累取代潘浚,确有刚愎自用之嫌,这也难怪陈寿说他“刚而自矜”了。

3、弃襄阳攻樊城脱离实际。《三国志》里没有记载关羽对襄阳的进攻,而《三国演义》里面却说关羽先拿下了襄阳郡,然后过江进攻樊城。这里面就有一个疑问:关羽到底有没有拿下襄阳?我的看法是没有,关羽绕过襄阳,直接进攻樊城,对襄阳仅仅是持有一种战略威慑之势。理由有二:一是《三国演义》中说,关羽被徐晃击败,正要往襄阳而走,忽然有人来报荆州已被吕蒙夺走,大惊失色,于是不敢奔襄阳,这实在是让人费解,既然襄阳在手南郡已失,不是正好可退往襄阳而从长计议吗?再说,既然已经拿下襄阳,肯定要分兵驻守的,为何只有荆州已失的战报,却没有襄阳陷落的消息呢,于情于理不合,唯一的解释就是襄阳一直在曹操手上,当然不敢奔襄阳了。第二,据《三国志》记载,樊城守军不过数千人,但是关羽却久攻不下,说明关羽人马也不多,多了粮草也供应不上。这样的话,在考虑战役重点的时候,关羽完全有可能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只要攻下樊城,襄阳可不战而降。而且,只能速胜,不可持久。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战事的推进,攻克樊城已经失去了军事上的可能。自身兵力不足、粮草不够、俘虏增加、后方不稳,曹仁援军不断,加上天气逐渐变冷,此时此地继续进攻樊城,实乃不智之举。

4、应变无方,见机不明。樊城久攻不克,徐晃来援,战之不利,仓皇后撤,草木皆兵。关羽回荆州,血泪洒了一路,有楚霸王之实,无楚霸王之名,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绝非“大意”。首先是撤退方向不明确,对江陵抱有幻想,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军路线,一心只想打回江陵,没有实事求是的分析敌我军情,始终忽略了上庸孟达所部的策应牵制之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居然是派马良、伊籍去成都求救,殊不知远水救不了近火,还有更可气的,马良先行,隔了好多天廖化再搬救兵,在上庸还待了一天,即便如此,居然还是跟马良同一时间赶到成都,是廖化太快还是马良太慢,救兵如救火,十万火急之事怎可如此,关公糊涂啊!若是廖化先行,赵云屯与江州离荆州不远,顺江而下,救援也未可知啊!其二,过高的相信沿江烽火台的作用,襄樊距离江陵有两百多公里,吕蒙若夜间攻城,远在樊城的关羽如何来得及回援,更别提连日暴雨,烽火报讯基本瘫痪,即便你能看到烽火,吕蒙又岂是三岁小孩,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