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有关淡泊作文素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9:25:35 体裁作文
有关淡泊作文素材体裁作文

篇一:作文素材7 淡泊

作文素材:“淡泊”

(1)引言

如果说人生是一棵大树,才能是其果实,功业是其枝干花叶,那么道德修养就是它的根本。 若使你的人生枝繁叶戎,花香果硕,你就应加强道德修养。加强道德修养,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2)事实论据[事实论据]

于谦一身清白

于谦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19岁时写《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写诗明志,激励自己。在他数十年的为官生涯中,蔑视荣华富贵,珍视道德修养。

于谦巡抚河南、山西达19年。当时封疆大吏进京述职,多要向朝中权贵有所馈赠,而于谦每次进京,部是"空囊以入"。好心人劝他:"虽不愿送金银珠宝攀附权贵,至少总要带点土特产线香、磨菇、绢帕之类的东西才好。"于谦哈哈大笑,举起双袖说:"我带有两袖清风!"并就此作七绝一首:"手帕磨菇和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可谓一生清白,两袖清风。

周恩来照镜自勉

周恩来同志,一生严于自律,品德高尚,为世人所景仰。这是他平生注重道德修养的结果。他在青年读书时代,就在家中大立镜旁边,贴着他手书的警句:"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每天早晚都走到大镜面前照一照。纵观周恩来同志的一生,他就是这样做的。

溥儒不为名利所动

溥儒,字心畲,著名书画家,清宫宗室。为人清室。为人清正,不慕权势,富有民族气节。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并企图吞并整个中国,扶植亲日势力,其史溥伟贪图荣华富贵投入日本帝国主义怀抱。溥仪做了满洲国皇帝,成了日本刺刀下的傀儡。溥仪为了显示"皇恩浩荡",下诏书召见宗室,封爵,溥儒当然也在被召之列。可他断然加以拒绝,隐居于西山为家,连字画也不卖,周围的人竟不知道他就是鼎鼎大名的溥心畲,都把他看做普通家夫。抗战胜利后,他辞去国民党的国大代表,拒绝参加政治活动,以卖书画为生。一生保持清白的人品。

(3)理论论据

[理论论据]

君子以反修德。--《易经.寒卦》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孔子家语.儒行解》

土无求于世,惟求无愧于世。--明.何良俊《语林.语言下》

好名好利,均为失德。--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

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已以恭俭为先。--《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晋.傅玄《傅子.正心篇》

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宋.司马光《交趾献奇兽赋》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汉书.司马迁传》 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唐.元稹《元氏长庆集.酬别致用》

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冰心《春水》

养身者忘家,养志者志身。--汉.韩婴《韩诗外传》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礼记.大学》

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两翼。--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修身以为弓,娇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汉.杨雄《法言.修身篇》 正直是道德的中心。--[英] 赫胥黎《真正的和理想的大学》

造物给你美貌,也给你美好的德性;没有德性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英]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 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一个人更有成效。--希腊谚语

养身莫过于养性,养性莫过于养德。--中国谚语

君子怀德,小人怀宝。--中国谚语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法国谚语

爱真理和善良,不是为了求得报酬,而是为了真理和善良本身。--[俄] 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左传.哀公元年》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

才智英敏者宜以问学摄其操,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明.洪应祖《菜根谈.修省》 止谤莫如修身。--汉.徐干《中论.虚道》

篇二:高考作文素材之淡泊明志

高考作文素材之淡泊明志

名言

不义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论语》

不诱于欲,不恐于诽。---《荀子》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洪应明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

志不行,则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宋史。隐逸列传》

志从肥甘丧,心以淡泊明---《增广贤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王维

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明.薛宣《读书录》

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宋.范促淹《岳阳楼记》

事例

关麟征辞官隐居

关麟征是黄博军校一斯期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要职。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国民党军界,拒绝接受随蒋介石飞往台湾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隐居下来。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见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党政军故旧的联系,整日以读书、写字为乐。其间蒋介石、蒋经国你子曾数度邀请他去台湾任职,并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从44岁至85岁逝世,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

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什国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探测切想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 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1991年报11月钱钟书法家80华诞的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

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坚辞。

居里夫妇视名利如浮云

居里夫妇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他们生活俭朴,不求名利。

各种勋章、奖章是荣誉的象征,或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物,可居里夫妇视之如废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的通知,说是将向部里提出申请,颁发给他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务请他不要拒绝接受。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后,写了一封覆信:“请代向部长先生,表示我的谢意。并请转告,我对勋章没有丝毫兴趣,我只亟需一个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惊讶地说:“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有出息。”居里夫妇,重视事业,淡泊名利。

庄子逍遥而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如此清贫的生活之中,仍保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非庄子莫属。在功名利禄、宦海烟云的俗世几经浮沉,惟有庄子,常常磨洗那片心灵的明镜,才不致被滔滔的官场蜗角虚名所动,始终保持一颗善鉴万类的赤子之心。心有明镜,活得超然。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能冯虚御风,他是圣人,是神人。身居青山笑王侯,他扔下了秕谷足以塑成尧,塑成任何明君,他超然了。心中的真理,化作明镜,倒映了他一身神清气爽。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视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肯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人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都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

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心有明镜,活得超然。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能冯虚御风,他是圣人,是神人。身居青山笑王侯,他扔下了秕谷足以塑成尧,塑成任何明君,他超然了。心中的真理,化作明镜,倒映了他一身神清气爽。

陶渊明归隐田园

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引两怀清风,拂醒南山的曙光\穿过东篱的栏栅,你认清斗米中的昏浊\背负荷月的草锄,你遗忘沾露后的衣裳\踏着落英缤纷,你寻寻觅觅桃源梦境\追着尧舜足迹,你隐隐匿匿南山菊影\没了罗绮华服,你披起晚霞织就的布衣更显高贵\没了轻车香马,你踩着泪光延伸的路途更觉舒畅\勇于放弃\敢于清高\于是你笑了,笑声中你双眸闪亮,眼神滑过一丝哀伤\隐者,不就是一个隐匿疼痛,愿意被遗忘的勇者吗

舞一曲淡泊,遗万世芬芳

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无奈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满朝文武勾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的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望着佳肴美人的颓废,迫于不满,他怀抱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

他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市……

他曾在硕果累累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那些贪图如何比得上淡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璞,饮尽一生。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

然而,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边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 林和靖(林逋)隐居孤山逍遥游

林和靖早年曾到各处游历,四十多岁返回杭州,选择在西湖旁的孤山隐居,直到他六十一岁去世之前,足迹连近在咫尺的杭州城,都不曾再踏入一步。他,活于孤山,死于孤山,葬于孤山北麓自宅旁,墓则是他自造的。临终前还留下一首〈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诗:「湖外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表明他「不求闻达、不求传世」的心迹,真是潇洒自在。 明末张岱的〈林和靖墓柱铭〉说:「云出无心,谁放林间双鹤?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确能一针见血地镌刻出林和靖的风骨。

林和靖在孤山的自由惬意,从他的隐居、闲游诗句,如〈秋日西湖闲泛〉诗云:「水气并山景,苍茫已作秋。林深喜见寺,岸静惜移舟。疏苇先寒折,残红带夕收。吾庐在何处?归兴起渔讴。」〈小隐自题〉:「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及〈湖上隐居〉、〈湖山小隐〉等诗中,可见一斑。这样自适自在的生活,古往今来不知羡煞多少红尘骚人、世间墨客。元曲家马致远《隐士赋——题西湖》的套曲:「渔村偏喜多鹅鸭,柴门一任绝车马,竹引山泉,鼎试雷芽。但得孤山寻梅处,苫间草厦,有林和靖是邻家,喝口水,西湖上快活煞。结尾一折说出他想和林和靖比邻而居的心境。

张季鹰的秋风芦荟

濯风的博客里有首诗,大约写的是离乡时候的情怀。“去乡久已思莼鲈,病中惟作苦呻吟。孤索牛衣须对泣,此间谁解此时情。”纯鲈之思的故事是我一直都喜欢的,也喜欢张季鹰这个人。不过人大约总是喜欢自己所做不到

的事情吧,我想。我的喜欢张季鹰,也许就是因为了做不到他那样的洒脱和自然。同样是羁留在外,张季鹰就可以坦然面对,来时不过因为了一曲清歌,走的时候也不过仅仅因为了一丝眷恋。我和了这样的几句:

凭窗时候最关情,无端风雨冷玉筝。

江上一声浣花曲,曾经辜负张季鹰。

张季鹰名字叫做张翰,季鹰是他的字。苏州人。是吴地的豪门士族,那时候江东的豪门以文化见称的有张朱陆顾四家,当时被称做“张文、朱武、陆忠、顾厚。”是第一流门第。相对于这四家的声望门风,吴大帝孙权家的孙姓乃是次一等的,但孙家所仰赖的乃是武力,和张朱陆顾不同。

张季鹰很喜欢弹琴,不但很能鉴赏,而且自己也弹的很好。季鹰在苏州金昌亭附近闲逛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一曲很清丽的琴声,循声追去的时候,看见一个人在船上抚琴。张季鹰就下到船中和弹琴的人谈论。两个人都很开心,张季鹰就问那人说,“你要去哪儿呀?”对方回答说是到洛阳去办点儿事儿,季鹰随口就说,“我也正好有事要去,一起走好了。”张季鹰就这样因为了一曲清琴去了洛阳,他走的匆忙,家里人都不知道。季鹰洒脱至此,让我想往的很。

在舟中弹琴的这位叫做贺循,字彦先。张季鹰似乎喜欢和叫做彦先的人做朋友,他还有一个朋友也字彦先,名叫做顾荣。两位彦先先生都很擅长弹琴,说不定彦先这个名字就和琴有着不可知的联系。当顾彦先先生死去的时候,家里人因为他生前喜欢琴,所以把他的琴安置的灵床上。张季鹰去吊唁的时候,径直到灵床上取琴来弹奏。几曲之后,抚琴恸哭,说:“顾彦先可还喜欢这几首曲子么?”

大约就这样跟贺彦先先生去了洛阳之后,张翰做了齐王司马攸的僚属,正式的名称是东曹掾。司马攸是司马昭的儿子,后来过继给了司马师。这位齐王大人自己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做司马冏,这个名字最近似乎变得很红。总是,张季鹰给人做了僚属之后,常常不开心,到了秋天,因为思念家乡的风物和美食,特别是鲈鱼和莼菜羹,就回了苏州的家。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了无牵挂的行云流水的心性……让人不由得不心生喜欢。这才是真正的翩翩俗世佳公子的样子,呵呵。

篇三:高考作文素材之淡泊明志

高考作文素材之淡泊明志

名言

不义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论语》

不诱于欲,不恐于诽。---《荀子》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洪应明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

志不行,则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宋史。隐逸列传》

志从肥甘丧,心以淡泊明---《增广贤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王维

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明.薛宣《读书录》

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宋.范促淹《岳阳楼记》

事例

关麟征辞官隐居

关麟征是黄博军校一斯期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要职。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国民党军界,拒绝接受随蒋介石飞往台湾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隐居下来。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见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党政军故旧的联系,整日以读书、写字为乐。其间蒋介石、蒋经国你子曾数度邀请他去台湾任职,并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从44岁至85岁逝世,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

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什国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探测切想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 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1991年报11月钱钟书法家80华诞的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坚辞。

居里夫妇视名利如浮云

居里夫妇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他们生活俭朴,不求名利。

各种勋章、奖章是荣誉的象征,或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物,可居里夫妇视之如废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的通知,说是将向部里提出申请,颁发给他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务请他不要拒绝接受。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后,写了一封覆信:“请代向部长先生,表示我的谢意。并请转告,我对勋章没有丝毫兴趣,我只亟需一个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惊讶地说:“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

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有出息。”居里夫妇,重视事业,淡泊名利。

庄子逍遥而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如此清贫的生活之中,仍保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非庄子莫属。在功名利禄、宦海烟云的俗世几经浮沉,惟有庄子,常常磨洗那片心灵的明镜,才不致被滔滔的官场蜗角虚名所动,始终保持一颗善鉴万类的赤子之心。心有明镜,活得超然。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能冯虚御风,他是圣人,是神人。身居青山笑王侯,他扔下了秕谷足以塑成尧,塑成任何明君,他超然了。心中的真理,化作明镜,倒映了他一身神清气爽。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视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肯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人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都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心有明镜,活得超然。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能冯虚御风,他是圣人,是神人。身居青山笑王侯,他扔下了秕谷足以塑成尧,塑成任何明君,他超然了。心中的真理,化作明镜,倒映了他一身神清气爽。

陶渊明归隐田园

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引两怀清风,拂醒南山的曙光\穿过东篱的栏栅,你认清斗米中的昏浊\背负荷月的草锄,你遗忘沾露后的衣裳\踏着落英缤纷,你寻寻觅觅桃源梦境\追着尧舜足迹,你隐隐匿匿南山菊影\没了罗绮华服,你披起晚霞织就的布衣更显高贵\没了轻车香马,你踩着泪光延伸的路途更觉舒畅\勇于放弃\敢于清高\于是你笑了,笑声中你双眸闪亮,眼神滑过一丝哀伤\隐者,不就是一个隐匿疼痛,愿意被遗忘的勇者吗

舞一曲淡泊,遗万世芬芳

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无奈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满朝文武勾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的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望着佳肴美人的颓废,迫于不满,他怀抱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

他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市……

他曾在硕果累累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那些贪图如何比得上淡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璞,饮尽一生。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

然而,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边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

林和靖(林逋)隐居孤山逍遥游

林和靖早年曾到各处游历,四十多岁返回杭州,选择在西湖旁的孤山隐居,直到他六十一岁去世之前,足迹连近在咫尺的杭州城,都不曾再踏入一步。他,活于孤山,死于孤山,葬于孤山北麓自宅旁,墓则是他自造的。临终前还留下一首〈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诗:「湖外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表明他「不求闻达、不求传世」的心迹,真是潇洒自在。 明末张岱的〈林和靖墓柱铭〉说:「云出无心,谁放林间双鹤?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确能一针见血地镌刻出林和靖的风骨。

林和靖在孤山的自由惬意,从他的隐居、闲游诗句,如〈秋日西湖闲泛〉诗云:「水气并山景,苍茫已作秋。林深喜见寺,岸静惜移舟。疏苇先寒折,残红带夕收。吾庐在何处?归兴起渔讴。」〈小隐自题〉:「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及〈湖上隐居〉、〈湖山小隐〉等诗中,可见一斑。这样自适自在的生活,古往今来不知羡煞多少红尘骚人、世间墨客。元曲家马致远《隐士赋——题西湖》的套曲:「渔村偏喜多鹅鸭,柴门一任绝车马,竹引山泉,鼎试雷芽。但得孤山寻梅处,苫间草厦,有林和靖是邻家,喝口水,西湖上快活煞。结尾一折说出他想和林和靖比邻而居的心境。

张季鹰的秋风芦荟

濯风的博客里有首诗,大约写的是离乡时候的情怀。“去乡久已思莼鲈,病中惟作苦呻吟。孤索牛衣须对泣,此间谁解此时情。”纯鲈之思的故事是我一直都喜欢的,也喜欢张季鹰这个人。不过人大约总是喜欢自己所做不到的事情吧,我想。我的喜欢张季鹰,也许就是因为了做不到他那样的洒脱和自然。同样是羁留在外,张季鹰就可以坦然面对,来时不过因为了一曲清歌,走的时候也不过仅仅因为了一丝眷恋。我和了这样的几句:

凭窗时候最关情,无端风雨冷玉筝。

江上一声浣花曲,曾经辜负张季鹰。

张季鹰名字叫做张翰,季鹰是他的字。苏州人。是吴地的豪门士族,那时候江东的豪门以文化见称的有张朱陆顾四家,当时被称做“张文、朱武、陆忠、顾厚。”是第一流门第。相对于这四家的声望门风,吴大帝孙权家的孙姓乃是次一等的,但孙家所仰赖的乃是武力,和张朱陆顾不同。

张季鹰很喜欢弹琴,不但很能鉴赏,而且自己也弹的很好。季鹰在苏州金昌亭附近闲逛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一曲很清丽的琴声,循声追去的时候,看见一个人在船上抚琴。张季鹰就下到船中和弹琴的人谈论。两个人都很开心,张季鹰就问那人说,“你要去哪儿呀?”对方回答说是到洛阳去办点儿事儿,季鹰随口就说,“我也正好有事要去,一起走好了。”张季鹰就这样因为了一曲清琴去了洛阳,他走的匆忙,家里人都不知道。季鹰洒脱至此,让我想往的很。

在舟中弹琴的这位叫做贺循,字彦先。张季鹰似乎喜欢和叫做彦先的人做朋友,他还有一个朋友也字彦先,名叫做顾荣。两位彦先先生都很擅长弹琴,说不定彦先这个名字就和琴有着不可知的联系。当顾彦先先生死去的时候,家里人因为他生前喜欢琴,所以把他的琴安置的灵床上。张季鹰去吊唁的时候,径直到灵床上取琴来弹奏。几曲之后,抚琴恸哭,说:“顾彦先可还喜欢这几首曲子么?”

大约就这样跟贺彦先先生去了洛阳之后,张翰做了齐王司马攸的僚属,正式的名称是东曹掾。司马攸是司马昭的儿子,后来过继给了司马师。这位齐王大人自己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做司马冏,这个名字最近似乎变得很红。总是,张季鹰给人做了僚属之后,常常不开心,到了秋天,因为思念家乡的风物和美食,特别是鲈鱼和莼菜羹,就回了苏州的家。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了无牵挂的行云流水的心性……让人不由得不心生喜欢。这才是真正的翩翩俗世佳公子的样子,呵呵。

其实,我想,贺司空的琴声听闻到张季鹰的耳中时,张季鹰是喜欢的,率性相携入洛的张季鹰也是开心的;秋风乍起的时候,怀乡去国的情怀赶来的时候,张季鹰怕也是喜欢的,驾车回乡的张

季鹰也是开心的。我的句子里,写了两个辜负的字,大约怕是真辜负了张季鹰的心,说不得,大约是我的心才对吧。

转天找到了张季鹰写纯鲈的《思吴江歌》诗,说是“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安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恨难得兮一句,让我觉得季鹰那时的不开心。不过后来季鹰终于走了,走去吴中吃鲈鱼去了。我却怕不能,好不开心呀,郁闷。

阮籍猖狂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嵇康的绝唱

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生与死之间。

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

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雌,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白己田园隐士的生活。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钟会在临走时,没忘记恨恨地瞪两眼。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理由是谋乱。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看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司马昭也看着嵇康。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往后则皆大欢喜。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不,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错。于是他说了句:“把琴拿来。”……他勇于赴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余音绕耳,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

卢梭的自由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见《社会契约论》)这句话好像是一个悖论,自由似乎应该是没有枷锁的,有了枷锁还能有自由吗?人们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或者说人应当是自由的,而现实生活中是没有自由的。但事实上这都不是卢梭的本意。 卢梭认为,自由是绝对的,放弃自由就意味着放弃做人的权利,就不再有做人的权利,也不再有做人的义务。那枷锁是什么呢?如果它们是习俗的枷锁,是暴君的枷锁,如果是那些想利用你达到他们自已目的人的枷锁,那这些枷锁的确是枷锁,你必须抗争和奋斗,为争取个人自主和自由清除障碍。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争取自由,有些人可以为之放弃生命。但如果枷锁是你自己制造的,是内在天性最自由、最有力和最自发的表现呢,那么这副枷锁就不束缚你了,这是自我控制而不是枷锁,自我控制也是自由。自由不仅是能够去做某些事情,而且是能够不去做某些事情。 现在,我们有很多外在的枷锁,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严密地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这些控制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有很多弱点,有太多的需求(其实有很多需求是虚假的,是社会文化制造出来并强加给每个人,把柔性的欲望变成了刚性的需求,而这一切是没有通过个人理性判断的)。我们内心缺少枷锁,缺少节制,缺少尊重,缺少敬畏感。很多外在枷锁的根源就在于内在枷锁的缺乏。 个人不能选择历史和社会文化环境,但优秀的个体可以选择怎样生活,特别是可以选择过怎样的精神生活,并最终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卢梭认为,幸福并不是人追求的目标,正确的生活才是人追求的目标。比如,奴隶制下的奴隶可能比自由人更幸福,但这并意味着奴隶制更合理。我认为,快乐(现代的快乐更大意义上是享乐)也不是人追求的目标,很多时候欲望的满足会获得快乐,但很快就会陷入空虚无聊之中,这其实是空乏、虚假的快乐。节制、理性、注重内心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快乐、正确的生活。 人之所以烦恼、空虚、无聊,就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优美段落

学生时咏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唯“淡泊明志”有存记忆,今日再读,又添几多人生感悟。“…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生一世短短几十载,恰似一年四季,花开花落,枯荣无常;人生一世,有兴有衰,荣辱不定。如果一个人,在忙碌、暂短的一生中,能看淡世事无常,静观花开花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样的心境,需要在淡泊中慢慢得以升华。在当今物欲涛天,全民逐富的时代,太多的诱惑摆在身前,这种诱惑中前行的人,越要保持一份清醒的淡泊。能在这种平淡中陶冶自己,在淡泊中寻找自己,需要一定的良好心态的。纷乱的滚滚红尘中,难觅到让人向往的淡泊。

淡泊,是一种内心世界的质朴,在这样的质朴中,平静自己的心态,淡泊繁华世界的喧嚣,让志向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使自己能达到反朴归真的境界。人如果能在平淡中做到宠辱不惊,让这种淡泊做为自己调节心态的调节剂,那么,这种淡泊,在平衡的心态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淡泊,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中,你可能要经历人生的岁月蹉跎和道路的泥泞坎坷。在这种生活的磨难中,你能取得令你欣喜的成就,相反也会令你走入人生的低谷,一蹶不振。如果能飞黄腾达,高官厚禄。你能在这种诱惑中把握住自己,泰然若之,用一颗平常心淡然的看待这一些,你就能在淡泊喧嚣的同时,给自己找到一份心的超然。淡泊能让志向远大的你,不受尘世污秽的干扰与冲击,方能前途无量,人生也更加潇洒。

淡泊,是一种宽宏大量的气度。这种气度不是小肚鸡肠,而是宽厚、仁慈的大度。心胸狭窄者,永远也走不进淡泊的境地。能做到不争名利得失,不争宠于阿谀奉承之中,不心存嫉妒,让平静的心中有一股自然的荡气与豪气,在生活的平淡中,淡然的看待一切。让自己的超然与洒脱、从容与镇定来为自己找一个淡泊的心境,让自己在平衡的心态里,能品味出宽阔心中的内敛韵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淡泊是一种包容后的超然与洒脱。

淡泊,是一种内在的深度修养。身居陋室而有自己的生存乐趣,在心灵的桃花源里,寻觅着他人看不到的幽静。让宁静的内心世界,蕴藏着风格的高尚,看淡自身的疾苦与失落,把红梅与松柏做为自己的良师益友,用完美来点缀自己的人生。在自然中淡泊宁静的心情,让自己在淡泊的熏陶中,修养自己,宽容他人。

淡泊,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风度。这种风度中,潜藏着一种向上的力量和敏锐的智慧。淡泊中的成功者不矜夸,不用千里风雨人生路的感悟来装点自身,在成功后淡然地看待所取得的成绩。淡泊中的智慧者不浮躁,不用万卷诗书来做外表的修饰,在寂静中默默的耕耘。淡泊中的求索者不患得患失,不计较是否有颇丰的收获,也不计较失大于得的比例失调。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志向。人生百态,五味俱全。或无声无息、或轰轰烈烈、或清风和煦、或暴雨瓢泼……不论是激昂的人生,还是散淡的人世,无论是失败者的东山难再起,还是成功者的硕果难久存?在轰轰烈烈中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境,在平平淡淡中享受着淡然的快乐。不倾慕声威,不沮丧卑微。成败兴衰且不论,退一步海阔天空。让淡泊和宁静做为自己的伴侣,一切都会变得坦然。

淡泊,并不是给自己的碌碌无为找借口,也不是自认为是抛弃自我的理由,更不是万念俱灰的沮丧。淡泊,是一种自我的回归,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是一种平衡心态的洒脱。人生选择淡泊,是选择一种严肃与庄重的人生态度。在这种选择中,丢下超重的负荷,打开心灵的窗户,抛弃失意的包围,歇息在淡泊这块没有杂质的芳草地上,寻找心灵上的那份宁静。做个淡泊的人,让心海宁静,让心路坦荡。

篇四:语文高考作文总复习素材篇:论据类编素材—淡泊

1.淡泊

(1)引言

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

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欲、名利横流的当今,有志者更应守住淡泊,向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2)事实论据

关麟征辞官隐居

关麟征是黄博军校一期学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要职。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国民党军界,拒绝接受随蒋介石飞往台湾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隐居下来。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见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党政军故旧的联系,整日以读书、写字为乐。其间蒋介石、蒋经国曾数度邀请他去台湾任职,并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从44岁至85岁逝世期间,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

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后很想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1991年报11月,钱钟书80华诞的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坚辞。

居里夫妇视名利如浮云

居里夫妇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他们生活俭朴,不求名利。各种勋章、奖章是荣誉的象征,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物,可居里夫妇视之如废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的通知,说是将向部里提出申请,颁发给他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务请他不要拒绝接受。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后,写了一封覆信:“请代向部长先生,表示我的谢意。并请转告,我对勋章没有丝毫兴趣,我只亟需一个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惊讶地说:“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有出息。”

居里夫妇,重视事业,淡泊名利。

(3)理论论据

不以誉喜,不以毁怒。——明·海瑞《令箴》

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清·钱琦《钱公良测语·导儒》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扬雄传》

第 1 页 共 1 页

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蔡锷集·序及按语》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这《诫子书》

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明·薛宣《读书录

有关淡泊作文素材

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已以恭俭为先。——《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欲淡则心虚,心虚则气清,气清则理明。——明·薛宣《读书录》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宋·范促淹《岳阳楼记》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古今楹联类篡》

欲寡则心自诚。——宋·程颢、程牙刷《二程全书·元丰已未》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淡泊明志,夙夜在公。——蔡锷《南宁寓庐联》

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宋史·隐逸列传》

凡是一无所求的,什么都会有。——英国谚语

如果你的欲求无究尽,那么你的心事和担忧也会无究尽。——[美]富勒《至理名言》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

贪欲之人,无有厌足。——弘一大师《修行法语》

贪材,权欲和虚荣心,弄得人痛苦不堪,这是大众意识的三根台柱,无论何时何地,它们都支撑着毫不动摇的庸人世界。——[前苏联]艾特到托夫《断头台》

第 2 页 共 2 页

篇五:最新高考作文材料——淡泊名利

陶渊明

山脚下,斜倚着五柳先生残破的小屋,在世人皆沉湎于金钱权势时,陶渊明选择了恬淡处之,吟诵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诗句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生活。正是这种恬淡的生活使他成为了田园派的创始人。如果陶渊明没有回归这种恬淡的生活,想必他也不会专注于感受美好的田园生活,更不会从这平静的生活中感悟人生,他也就不会成为田园诗的创始人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正是这份恬淡实现了陶渊明的理想。因此,恬淡处世帮助我们成就自身的价值。

秋阳杲杲。南山,小路,蜿蜒;东篱,阳光、洒满。一个身影,白须、白袍,白色的衣角随风轻轻地摆动,折下一盏金菊,抬头仰望远处的夕阳,拭去额头的汗珠,挥罢衣袖,他轻声吟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他选择了掩埋记忆,忘掉所谓的功名利禄,忘掉所谓的封官拜爵,他醉心于田园之间,却得到了“悠然见南山”的宁静和“复得返自然”的恬淡。掩埋了记忆,他得到了内心的宁静。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死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后世称靖节先生。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 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弱),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李白

青莲居士,在梦中的天姥山的石阶上,脚著谢公屐,看海日,闻天鸡,醒来便仰天长啸出门去,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选择了骑鹿游名山,失去了权势,却得到了开心颜。

他选择了掩埋记忆,忘掉官场的尔虞我诈,忘掉当朝的浮云蔽日,他纵情于山水之中,却得到了“李白斗酒诗百篇”“诗仙美名千古传”的美誉。掩埋了记忆,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

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理想。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苏轼

赤壁下,飘荡着苏子的扁舟。被贬后的苏子并未借手中的笔无尽的诉说着不被认可的苦闷,恬淡的他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口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名句,也由此得出“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的人生哲理。若是他没能恬淡处世,而是一味的排遣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词美也无法吟咏间成为绝唱,更不会在叹息间得出人生真谛。正是恬淡面对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使苏子于骇浪波涛间得出人生真谛。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来到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我听见远去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这黄色的浑流。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而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还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找不到它的一丝一缕的痕迹。而我的心,亦迷惘而空灵。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苏轼

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