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的雾教学设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2:58:21 字数作文
篇一:山城的雾
《山城的雾》
宣化镇岳窑小学
连 志 博
2014年6月6日
《山城的雾》教学
设计学习目标:
1、正确读准字音,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2、感受雾景的奇妙,体会用词的优美。(重点)
3、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美妙的雾景。(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咨询爬山游玩情景,由谈话和图片引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
扫除字词障碍,流利地诵读课文,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奇幻 帷幔(wéi màn ) 宫殿 罩住 灯笼
哒哒 枇杷 汹涌 翻卷 水漫金山
三、创设情境,感受诗意
情境朗读,感受诗文的优美,在反复有感情诵读中体会诗文意境,
了解文章主旨。
1、《山城的雾》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
2、对于山城的雾,作者是怎么形容的呢?
四、合作探究
尝试用分析关键字、词的方法,感受句意,理解文意,体会雾景之美。赏不完雾景之美,写不完雾景之奇,雾中的美景由几件景物组成?是什么呢?
五、课堂小结:
1、学习作者写作时用词的准确和优美。
2、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章意境。
3、学会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
六、布置作业
摘录自己喜欢的诗句
观察身边的一种自然想象,有所学方法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山城的雾
太 阳 :淡淡 雾大
车 :缓缓 雾浓
行人 :看不清 朦胧 奇幻 山顶红灯 :看不见 汹涌 塔尖 :看不见
篇二:宁波市小学语文高级研修班第三小组
宁波市小学语文高级研修班第三小组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研讨活动资料集
余姚市大隐镇中心学校
2013年6月
追求卓越品质 传承学士文化
——余姚市大隐镇中心学校简介
余姚市大隐镇中心学校位于浙东余姚、鄞州两地交界处,三面环山,北临姚江,前身是慈溪石台小学,创建于1922年,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5476平方米,约38亩,建筑面积8693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达7428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达8.44平方米,2011年通过浙江省标准化学校验收;2012年浙江浙江省健康促进(银牌)学校;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宁波市环保模范学校;余姚市德育先进学校、先进集体、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德育特色学校等几十项荣誉称号。目前学校规模已达22个班级,学生934人,其中外省籍学生占总学生总人数的67.8%;教师53人,其中有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宁波市学科带头人1人,余姚市学科教坛新秀5人;现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0人,教师学历合格学历达100%。
学校分中学部校区和小学部两个独立独立校区,建有校园智能广播系统、中心学校网络平台、家校通、多媒体教学系统、安保监控等多个数字化系统。配有心理健康咨询室、电化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书法欣赏室、计算机房、多媒体语音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标准实验室等,另有室内大礼堂、学生、教师宿舍、二层师生餐厅、两个篮球场、一个草坪足球场、250米塑胶运动场等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
几年来,大隐镇中心学校学校坚持以“德育为首、以人为本”,切实提出了“安全稳校,质量兴校,和谐立校”的办学理念,“爱国、和谐、务实、创新”的校风大力发扬。以“学士文化”为抓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绿色环保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和孝德教育,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培育诚信、友爱、民主、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现在,学校上下决心进一步深化办学理念,牢固树立“追求卓越”的质量意识,品质意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办学优势和发展机遇,切实打造数字化、精品化和书香型校园,努力实现学校、学生和教师三者和谐发展,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
宁波市小学语文高级研修班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安排
一、活动时间:6月9日(周日),8:30-16:00。
二、活动地点:余姚市大隐镇中心学校小学部美术教室
三、参加对象:宁波市小学语文高级研修班第三小组全体学员、班主任励老师、大隐镇中心学校小学部语文老师
四、研讨主题: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五、内容安排:
揠苗助长
慈溪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孙佩晶
【教学目标】
1.认识“焦、喘、截”三个生字,会写“焦、望、费、算、”3个字,理解“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初步学会借助关键词把课文读生动。
3.通过学习,初步明白做事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借助关键词把课文读生动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师生问好
2.听故事
上课,起立,问好。
2.引入新课
1.理解“寓言”:像这样在一个小故事里寄托着一个大道理的文章,就是“寓言”。
【板书:寓言】
3.揭题,理解“揠”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题目叫——《揠苗助长》
师:“揠”的意思就是——拔,所以,我们常常把这个成语说成“拔苗助长”。
【板书:揠苗助长】
3. 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1.自读课文
2.词语正音
(1)巴望(理解词意)
一点儿(读句子: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2)转来转去:(做动作,读句子)
一大截:(读句子)
(3)筋疲力尽 喘气 (表示很累)
4.精读课文,读好第一段
(一)读正确【板书:读正确】
(二)读生动【板书:读生动】
1.天天
师: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这是多么急切的心情呀!谁再来读一读
(指导读出急切的心情)
点评:听出来了,农夫很着急。你把他巴望的心情给读好了【板书:心情】
2.好象
师:禾苗是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吗?(不是的,禾苗是在长,就是长得很慢) 但是农夫希望(禾苗长得快些)是的,农夫心里啊——(很着急)
所以他觉得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理解“好像”】
看着这样的禾苗,农夫的脸上会有什么表情呢?(抽生读,想象表情)
点评:看出了,你皱着眉头,很烦恼。你把农夫的表情表现出来了!【板书:表情】
3.理解“焦急”,学习“焦”
师:焦急就是——(非常着急)
师:我们一起来仔细地看看这个字——这下面的四个点像什么?(四点底大多数的时候都表师:这把火烧在——农夫的心里,是啊,火烧火燎的,农夫心急如焚呀!谁能抓住这个词,讲好这句话?(抽读)
师:自言自语是什么样的?你能模仿一下吗?(模仿读,加表情动作读)
点评:你能模仿农夫的语气和动作,读得多生动呀!【板书:语气 动作】
4.连起来读
师:刚才,我们体会着他的心情,想象着的表情,模仿着他的语言和动作,把故事读生动、读好听了,现在我们把这三个情节连起来,你还能读好吗?自己先试试。(生练习,抽生)
5.学习第2~3段
1.自由练读,批注
师:看来抓住了文中一些关键的地方就能把故事读好了!你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读下面的故事?自己先读读第2、3两段,把你觉得可以帮助你讲好故事的地方圈出来,大声练一练。(生练读,批注)
2.交流:你觉得可以帮助你讲好故事的地方是哪些?(课件出示)
3.抽生展示
6.学习第4段,明理
师:禾苗真的长高了吗?你来读(出示第4段,抽读)
怎么会这样呢?(抽生答)
师:你真聪明,快把这个道理给农夫讲讲吧!(口语练习)
篇三:《认识岩石》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认识常见岩石》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小学 白 楠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地球与宇宙”内容。是在地球的物质“水、空气、土壤”之后,学习的又一个组成地球的物质。岩石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之一,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引领学生认识岩石、了解岩石,在教学中通过利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岩石的颜色、质地、颗粒、硬度和遇酸的反应等,全面了解岩石的各种特征,并能够根据观察研究的结果给岩石分类。通过对岩石的研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动手、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
教学目标:
1.知道岩石的概念。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2.能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观察常见岩石特征,能根据岩石的特征的资料辨析岩石。经历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培养观察记录能力。
3. 意识尊重证据的重要性。
4.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难点:在观察、交流、探究中发现岩石的不同特征。
教学准备:
岩石实验盒 标签 刻刀 铜钥匙 放大镜 稀盐酸 滴管 彩笔 观察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知道岩石概念
1、谈话:来到山城重庆,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个旅游景点,他说这里体现了山城“山”的文化,也展现了古代重庆人的智慧与勤劳,还是重庆悠久历史的见证,并给我发了几张照片。同学们看出是哪儿了吗?(大足石刻)
2、提问:大足石刻吗,这些雕刻是什么材料的?
3、讲解:石头是我们习惯的叫法,科学上称为岩石。
4、谈话:今天,让我们来做个小小雕刻家,一起来认识岩石,用岩石做个雕刻好吗?(板书课题)
5、提问:在哪里能找到岩石?
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对于岩石分布和概念的认识
6、小结:自然界中处处可以找到岩石,因为它是组成我们地球表面的坚硬外壳主要成分。并且它们都是天然形成的。
二、辨别、选择雕刻材料,发现岩石的特征
1、谈话:老师这给大家准备了几种常见的材料,要用岩石制作雕刻,就先请大家把你认为是岩石的材料选出来。
2、学生小组讨论后,动手挑选岩石。
3、提问:你们认为那几个不是岩石?为什么?
巩固学生对于岩石概念的认知。
4、你们找出的岩石不止一种,那你要怎么选择?
学生讨论交流中,引出岩石特征。(教师提炼、归纳四个特征:颜色 结构 硬度 遇盐酸现象)
三、探究岩石特征
5、提问:想了这么多,你打算用什么方法研究?
师生制定研究方法,并交流
6、教师引导、讲解、小结研究方法及实验注意事项
(1)颜色,可以直接用眼睛看
(2)结构,岩石的组成形式叫岩石的结构。常见的结构有颗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颗粒有大有小,大颗粒的可能就粗糙,小颗粒的摸起来可能就光滑一些。另一种结构叫层状结构,从侧面看起来像书页。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3)硬度,用硬度不同的两种物体(铁刻刀、铜钥匙)在岩石表面划刻,观察划痕。铁刻刀刻不动为很硬、铁刻刀能划出痕迹,铜钥匙不能称为较硬、铜钥匙就能划出痕迹是很软。
安全使用刻刀,刻划方向由内向外。
(4)腐蚀性,重庆还是著名的“雾都”且酸雨比较频繁会对长期放在室外的雕刻制品造成腐蚀。在岩石表面滴稀盐酸,观察现象。冒泡说明耐酸腐蚀性差。
盐酸有腐蚀性,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操作安全,实验完成后及时洗手
7、谈话:在实验中,研究完一项或一块岩石后,要及时把研究的结果填写在观察记录单上。
8、提问:作为一个小小科学家,怎么能把你观察到的更好、更准确的表现出来?怎么准确描述你看到的颜色? 怎么表述岩石的结构?
9、提问:老师还有个问题,在这四项研究中,有实验的顺序要求吗? 引导学生规范的实验,注重实验有序进行。
10、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11、谈话:请完成研究内容的组整理好材料和工具。
四、汇报交流,认识常见岩石的名称
12、提问: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选择,为什么选它做雕刻,为什么没有选其它的?其他组有无不同意见。
学生交流中可能出现记录上的不一致(如同一种岩石,观察出的颜色表述不同;选择制作雕塑的岩石不同)
13、提问你们觉得出现不同的原因在哪儿?科学家们会怎么解决?
体现语言表达的局限性和确定科学研究标准的重要性。
14、小结:其实科学家们研究岩石时和我们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他们研究的更多、更细。并且科学家根据他们研究的岩石的特征或产地给这些岩石起了名字。你想知道你选中岩石的科学名称吗?对照老师这张表,找到它们的科学名称。
五、拓展延伸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块岩石,它被人们认为非常适合做雕刻。我想送给大家。但有个小小的要求:
1、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观察研究它,然后找到它的科学名称。
2、这是老师的邮箱,请大家课下用它来制作一副雕刻,然后把照片发给老师好吗?
六、总结提升
其实在生活中人们选择、使用岩石的过程中就像同学们今天做的一样。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思考,认真观察,勤于动手,就能发现科学的乐趣是无穷无尽的。
板书设计:
认识常见岩石
岩石特征 颜色 结构 硬度 遇酸现象
探究方法 看 放大镜 铁刻刀 滴盐酸
铜钥匙
实验记录单
第____小组
实验员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录员_________ 发言人_________
最后我们选择了编号为 的岩石来制作印章。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四:《认识岩石》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认识常见岩石》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地球与宇宙”内容。是在地球的物质“水、空气、土壤”之后,学习的又一个组成地球的物质。岩石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之一,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引领学生认识岩石、了解岩石,在教学中通过利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岩石的颜色、质地、颗粒、硬度和遇酸的反应等,全面了解岩石的各种特征,并能够根据观察研究的结果给岩石分类。通过对岩石的研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动手、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
教学目标:
1.知道岩石的概念。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2.能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观察常见岩石特征,能根据岩石的特征的资料辨析岩石。经历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培养观察记录能力。
3. 意识尊重证据的重要性。
4.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难点:在观察、交流、探究中发现岩石的不同特征。 教学准备:
岩石实验盒 标签 刻刀 铜钥匙 放大镜 稀盐酸 滴管 彩笔 观察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知道岩石概念
1、谈话:来到山城重庆,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个旅游景点,他说这里体现了山城“山”的文化,也展现了古代重庆人的智慧与勤劳,还是重庆悠久历史的见证,并给我发了几张照片。同学们看出是哪儿了吗?(大足石刻)
2、提问:大足石刻吗,这些雕刻是什么材料的? 3、讲解:石头是我们习惯的叫法,科学上称为岩石。
4、谈话:今天,让我们来做个小小雕刻家,一起来认识岩石,用岩石做个雕刻好吗?(板书课题)
5、提问:在哪里能找到岩石?
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对于岩石分布和概念的认识
6、小结:自然界中处处可以找到岩石,因为它是组成我们地球表面的坚硬外壳主要成分。并且它们都是天然形成的。
二、辨别、选择雕刻材料,发现岩石的特征
1、谈话:老师这给大家准备了几种常见的材料,要用岩石制作雕刻,就先请大家把你认为是岩石的材料选出来。
2、学生小组讨论后,动手挑选岩石。 3、提问:你们认为那几个不是岩石?为什么? 巩固学生对于岩石概念的认知。
4、你们找出的岩石不止一种,那你要怎么选择?
学生讨论交流中,引出岩石特征。(教师提炼、归纳四个特征:颜色 结构 硬度 遇盐酸现象)
三、探究岩石特征
5、提问:想了这么多,你打算用什么方法研究? 师生制定研究方法,并交流
6、教师引导、讲解、小结研究方法及实验注意事项 (1)颜色,可以直接用眼睛看
(2)结构,岩石的组成形式叫岩石的结构。常见的结构有颗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颗粒有大有小,大颗粒的可能就粗糙,小颗粒的摸起来可能就光滑一些。另一种结构叫层状结构,从侧面看起来像书页。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3)硬度,用硬度不同的两种物体(铁刻刀、铜钥匙)在岩石表面划刻,观察划痕。铁刻刀刻不动为很硬、铁刻刀能划出痕迹,铜钥匙不能称为较硬、铜钥匙就能划出痕迹是很软。
安全使用刻刀,刻划方向由内向外。
(4)腐蚀性,重庆还是著名的“雾都”且酸雨比较频繁会对长期放在室外的雕刻制品造成腐蚀。在岩石表面滴稀盐酸,观察现象。冒泡说明耐酸腐蚀性差。
盐酸有腐蚀性,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操作安全,实验完成后及时洗手 7、谈话:在实验中,研究完一项或一块岩石后,要及时把研究的结果填写在观察记录单上。
8、提问:作为一个小小科学家,怎么能把你观察到的更好、更准确的表现出来?怎么准确描述你看到的颜色? 怎么表述岩石的结构?
9、提问:老师还有个问题,在这四项研究中,有实验的顺序要求吗? 引导学生规范的实验,注重实验有序进行。 10、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11、谈话:请完成研究内容的组整理好材料和工具。 四、汇报交流,认识常见岩石的名称
12、提问: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选择,为什么选它做雕刻,为什么没有选其它的?其他组有无不同意见。
学生交流中可能出现记录上的不一致(如同一种岩石,观察出的颜色表述不同;选择制作雕塑的岩石不同)
13、提问你们觉得出现不同的原因在哪儿?科学家们会怎么解决? 体现语言表达的局限性和确定科学研究标准的重要性。
14、小结:其实科学家们研究岩石时和我们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他们研究的更多、更细。并且科学家根据他们研究的岩石的特征或产地给这些岩石起了名字。你想知道你选中岩石的科学名称吗?对照老师这张表,找到它们的科学名称。
五、拓展延伸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块岩石,它被人们认为非常适合做雕刻。我想送给大家。但有个小小的要求:
1、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观察研究它,然后找到它的科学名称。 2、这是老师的邮箱,请大家课下用它来制作一副雕刻,然后把照片发给老师好吗?
六、总结提升
其实在生活中人们选择、使用岩石的过程中就像同学们今天做的一样。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思考,认真观察,勤于动手,就能发现科学的乐趣是无穷无尽的。
板书设计:
认识常见岩石
岩石特征 颜色 结构 硬度 遇酸现象
探究方法 看 放大镜 铁刻刀 滴盐酸 铜钥匙
实验记录单
第____小组
实验员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录员_________ 发言人_________
最后我们选择了编号为 的岩石来制作印章。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五:《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晚年生活经历。
2. 品读诗歌意象,把握诗人悲秋之情。
3. 学习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 诵读诗歌
1. 全班齐读
2. 划分节奏,再读诗歌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
从句式方面来看,五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一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七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二、一式,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从意义表达来看,有时因表达意思的需要而有特殊的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就变成了二、二、一、二式了。
三、 品读诗歌
每一首诗的背后其实都是一段故事、一段感情或者一种情绪,初读这首诗之后,你从中读出故事或者一种情绪了吗?
1. 学生回答直观感受
一首诗到底传递了怎样的情绪,需要我们从诗本身的字里行间去发掘。而情绪、情感的表达往往通过借助一定的媒介,在诗歌中,我们把这种媒介称之为“物象”,物象是客观的,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往往把自己的主观情绪寄托在这些物象上,这就形成了意象。
2. 诗中选用了那些意象呢?
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
3. ㈠玉露凋伤枫树林
⒈提问:“玉露”用在这里合适么?
明确: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⒉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明确: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⒊提问: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明确: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⒋提问: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
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㈡巫山巫峡气萧森
提问:你认为诗中的“气萧森”指什么?
明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㈢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⒈提问:第二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想念故乡的急切。
⒉提问:这两联中的意象能反映出诗人想念故乡的急切吗?朱光潜不是说过: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推敲。你从这些意象中能推敲出这样的思想情感吗?
明确:波浪很大,也体现了作者心情的起伏不定。
⒊提问: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⒋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明确: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
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㈣丛菊两开他日泪
提问:他是不是不能回去啊?要不然为什么在这里发感慨而不回去?让我们来看下一联。
明确:杜甫的晚年正好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我们学过历史应该知道。所以说环境十分的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情感,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环境的暗示。
提问:接下来我们看第三句,这一句是这首诗里的名句。看看我们同学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出什么来。
明确:“泪”的意象,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㈤孤舟一系故园心
提问: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
明确:“系”。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
提问: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 明确: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
提问:这一只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
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提问:我们进入下一句。这一句有一点难度,谁来说说?
明确:“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虽然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结:就是说,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静。
提问:刚才讲到秋天,起风了,大家都在做衣服,而诗人衣着单薄,显得分外凄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暮砧”啊?我们在《说木叶》中有一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是不是?那么,这个“寒砧”与“暮砧”都带有什么样的寓意啊?
大家想想看“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怎么样的情景:夜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声音一声急过一声,慢慢地由慢到快,这样的场景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
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