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长江中游城市群新消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26:21 字数作文
长江中游城市群新消息字数作文

篇一: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5年4月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发展背景.....................................2

第一节 合作发展基础...............................2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3

第三节 重要意义...................................3

第二章 总体思路.....................................4

第一节 指导思想...................................4

第二节 基本原则...................................4

第三节 战略定位...................................5

第四节 发展目标...................................6

第三章 城乡统筹发展.................................7

第一节 构建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8

第二节 强化发展轴线功能...........................9

第三节 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11

第四节 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12

第四章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14

第一节 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14

第二节 共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17

第三节 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19

第四节 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共享......................20

第五章 产业协同发展................................20

第一节 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21

第二节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3

第三节 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25

第四节 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27

第五节 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28

第六章 生态文明共建................................29

第一节 共同构筑生态屏障..........................29

第二节 共促城市群绿色发展........................31

第三节 共建跨区域环保机制........................32

第七章 公共服务共享................................34

第一节 加强教育科技合作交流......................34

第二节 推进医疗卫生合作..........................34

第三节 共同推动文化繁荣..........................35

第四节 联合开发人力资源..........................36

第五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37

第八章 深化开放合作................................38

第一节 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38

第二节 完善国内区域合作..........................39

第三节 大力推进国际合作..........................40

第九章 规划组织实施................................41

第一节 加强组织协调..............................41

第二节 强化督促检查..............................41

前 言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衡阳市、娄底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上饶市及抚州市、吉安市的部分县(区),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万亿元,年末总人口1.21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3.3%、8.8%、8.8%。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将长江流域打造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关于“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精神和《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有关要求,编制本规划,用于指导和推进今后一个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联动与一体化发展。规划期为2015—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篇二: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也称“中三角”或“中四角”,是以中国内陆最大城市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下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向东向南分别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和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1]武汉距长沙300公里、距合肥320公里、距南昌260公里,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平坦的地势相比,中三角间山水相阻,地形复杂,面积却为世界之最,是长三角的3倍,珠三角的5倍。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2-3]

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城的合作发展,将使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与前途更明朗。 目录

1基本简介

2主要特征

3旅游联系

4发展趋势

城市群“扩容”

3小时商圈

5大幕开启

6发展定位

优势

第三产业

1基本简介

长江中游城市群即“中三角”或“中四角”,是以中国内陆最大城市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3-4]以武汉城市圈、环洞庭湖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的国家规划重点地

武汉市

区和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中三角”包括湖北武汉城市圈(武汉、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株洲、湘潭、衡阳、娄底)、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新余、抚州、宜春、吉安)和江淮城市群(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六安、淮南、蚌埠)。

随着武汉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武汉东西有长江黄金水道,南北有京广铁路,经济实力和辐射影响力都很强。长沙是千万级航空俱乐部之一,弥补长江中下游其他城市的劣势,文化、动漫、重工比较发达,交通运输有京广高铁,沪昆高铁,台湾到重庆(亚欧铁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产业具有相当基础、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 2012年12月底,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江西九江主持召开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谈到长江中游城市群,他对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负责人说,把安徽纳进来。“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初是湘鄂赣三省联手谋求全国区域发展新增长极,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等合作打造的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又称“中三角”。

2012年,湘鄂赣携手,“中三角”起航。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传江说,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纳入国家战略,才能更好打破本位主义、条条块块,实现共同快速发展。 2012年2月,湘赣鄂三省负责人首次会商共谋“中三角”.2013年,三省携手深化为四省共襄,“长江中游城市群”从呼之欲出到瓜熟蒂落,一个新经济地理概念水到渠成。2013年3月,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省会城市达成 《武汉共识》,将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 “第四极”。

按照 《武汉共识》,四省会城市将在九个层面深入开展协作,包括:共同谋划区域发展战略,推动自主创新、转型发展合作,推进工业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内需发展和区域开放市场体系建设,共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建设文化旅游强区,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区,共建共享社会保险平台。

与此同时,四省会城市交通、科技、商务、卫生等11个部门也分别签署协议,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推进科技资源相互开放和共享,鼓励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创业资本等科技要素流动,建立医疗服务共享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跨市结算等。

2主要特征

★四极四圈四核

长江中游城市-武汉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四个特大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合肥,呈“品”字型分布,分别为四省的省会和中心城市,是四个都市圈的“首位城市”和“核心力量”(是为“四核”);并以四核为心形成武汉都市圈、长沙都市圈、南昌都市圈、皖江都市圈共四大都市圈(是为“四圈”);四大都市圈,在各省的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均在60%以上,是带动周边地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是推动四省经济的发动机和“中部崛起”的增长极(是为“四极”)。 ★主轴成环,城市同带

以武汉--岳阳--长沙--南昌--九江--武汉--合肥之间的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部分长江水道构成横跨湘鄂赣皖四省的“环形”快速通道,成为四省生产力布局、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主轴;沿轴分布有18个大中型城市和13个县级市(核心城市50公里半径内市、区、县级市计算在内),形成狭长形环状城市密集条带,其物理地理空间呈“条带成环,沿麓分布”的特征(世界5大城市群有三个具“沿岸”特征)。

★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城市圈、城市带和城市群,沿以幕阜山脉、九岭山脉为中心的山麓及外沿分布,城市群和位于其间的山岳森林景区(城市后花园),二者巧夺天工、举世无双的组合,可谓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3旅游联系

由湖北省旅游局主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城市旅游局共同承办的“美丽中三角,我的家乡我的城”在2013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武汉举行。在启动仪式上,四个省会城市首次联手推出“美丽中三角,我的家乡我的城”旅游优惠联票,并登陆携程网同步发售,推动“中三角”旅游“一体化”迈向实质操作阶段,武汉市市,长沙、南昌、合肥等城市政府相关领导和中三角四省会城市旅游局长出席了活动。中三角四省会城市旅游企业代表及来自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城的高校学生代表及市民游客共2000多人参加了活动。

四城市将联手推出“美丽中三角,我的家乡我的城”旅游优惠联票。联票涵盖了武汉的黄鹤楼景区与武汉欢乐谷景区,长沙的天心阁景区与生态动物园景区,南昌的滕王阁景区与凤凰

沟景区,合肥的三河古镇景区与岱山湖风景区,所有景区门票优惠将不低于八折。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市在武汉宣布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合作组织,力争5年内打造区域无障碍旅游区。据介绍,四城市旅游发展合作组织将鼓励各城市间相互开放、共享旅游市场,整合推出特色旅游线路。

江西省近70家公共博物馆、历史名人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育场馆对公民免费开放;5A级景区鹰潭龙龙虎山、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和全省35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对游客实行不同程度的门票优惠。记者了解到,全省总共推出了120条旅游惠民措施,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九江富华山、景德镇中国瓷园和赣州客家文化城对所有游客免费开放;针对贫困家庭、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和老年人、学生等特殊群体加大优惠力度,将旅游惠民做实做透。

湖北省各地在5月19日当天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武汉市在当天组织旅游企业走进社区开展旅游公益宣传,在黄陂区同期举办了2013国际旅游小姐中国总决赛,为市民增添

相关景区

了节日的喜庆;宜昌市以“爱旅游、爱生活、爱上宜昌”为主题,在推出了“宜昌市三峡旅游景区年卡”惠民工程,为第四届中国长江三峡旅游节造势;十堰市以“情定旅游日,美丽茅箭游”为主题,,武当山景区在5月19日当天针对所有游客推出门票半价优惠;神农架林区在城区组织了盛大腰鼓队巡游活动,林区各大景点当天针对本地居民实行门票全免优惠;咸宁市通过宣传册、展板向市民宣传旅游法规知识,提供旅游一卡通办理服务,市民只需花费100元就能办理咸宁“旅游一卡通”,一年内享受免费畅游咸宁各大景区,半价泡咸宁温泉,购物折上折等优惠??

“中国旅游日”的设立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健康的广泛认同;也体现了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旅游生活的新期待。[5]

4发展趋势

城市群“扩容”

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进一步加快统一市场建设,消除区域间的贸易壁垒,各省大城市实力过分集中,中小城市发展滞后,应整合现有资源,将现有长江中游城市群“扩容”。在鄂湘赣三省现有城市群的基础上,把属于长江中游的多个城市吸纳进去,“扩容”后整合成长江中游城市群。

3小时商圈

武汉是国家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具有相对完整成熟的产业体系。以武汉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以光电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沿长江的“宜昌--武汉--黄石”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沿汉江的“十堰--襄阳--武汉”汽车工业走廊,其经济实力、产业规模、科技水平、发展前景等都较为突出。而长沙、株洲、湘潭是湖南的“金三角”,地方财政收入约占2/5;沿京九铁路布局的昌九工业走廊,包括7个省级开发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江西省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引进外资的主要平台。上述区域主要城市之间的通勤距离基本上都在3小时车程内,无论是从经济规模、产业规模还是交通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打造3小时都市圈的条件。[6]

5大幕开启

2012年2月10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会商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中国

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家部委和科研院所的领导和学者,以及由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领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就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进行深入探讨,并达成高度共识。这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从构想、探索,进入全面启动和具体实践新阶段。[7]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发来贺信,对三省协商机制的建立和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出席会议并讲话。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主持会议并讲话。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鹿心社,湖南省副省长韩永文等出席会议并分别发表讲话。

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之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

九江会议凝聚共识:中部地区、长江流域,突破之地。

比较发展要素,长江中游得中独厚。连南接北、承东启西,湘赣鄂皖成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丰富的水资源,密集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让这片土地潜力无穷。

展望经济走势,我国沿江发展正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区域开放开发由“沿海先行”进入到“沿江沿海并重”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条件成为中国经济主轴的新亮点。 分析国土开发格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长江中游地区确定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她将承担“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增长极”的使命。“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三角进入国家战略视野。

湘赣鄂皖,共铸第四极

看经济总量,长江中游城市群覆盖区域近44万平方公里,包括40个市,人口约1.6亿。湖北、湖南地区生产总值双双迈上两万亿元台阶,江西跨过万亿元大关,安徽达到1.7万亿元,四省全部进入“万亿俱乐部”。

看发展速度,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四省依然保持2位数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增幅高3至4个百分点。

改革来自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打破不合理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培育建立大市场,连接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统一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三角的系列改革将为国家新一轮改革探路。

看湖南,铁拳治理湘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联合产权交易平台等十大重点改革,探索发行湘江治理债券,改革推动绿色崛起。

看江西,简政放权,开放搞活,提高收入??十多项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彰显政府攻坚克难的决心。

看湖北,鄂州城乡一体化改革、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在全国省域范围内实行绿色电力调度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看安徽,持续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启动建设宿州等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展148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54.7%。

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江淮城市群,连点成线,串珠为盘.

如果说,世界潜力最大的市场在中国;那么,中国市场连接的最大枢纽则非长江中游地区莫属。

湖北,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相交融汇的中心节点,是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

湖南,北依洞庭通江达海,是沿海通达内陆的关口和内陆毗邻沿海的前沿。

江西,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为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的腹地。

安徽,位于长江下游,拥江近海,位于华东地区腹地,与江苏、浙江、山东等相邻。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发展方式从外需拉动为主转向内需拉动为主。

加快推进“中三角”,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魏后凯讲了5个“有利于”。其中两个是,“支撑全国经济稳定发展”、“扩大内需”。

湖北社科院研究员秦尊文提出:“中游畅则长江畅,中部活则全国活。”

英国《金融时报》在题为《中国“中部崛起”正当时》的评论中说:中国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表明,通过满足国内钢铁、水泥、化学制品、电力以及其他投资品的需求,中国有足够大的经济增长空间。

6发展定位

按照2010年12月国务院审批的《全国主题功能区规划》,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地区被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发展方向和定位的具体表述为: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增长极。

在国家职能部门的具体规划中,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地区已被列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发展区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国家发改委规划的全国七大经济核心区中,中部沿江地区排在第四位。在建设部对全国八都市圈设想中,中部沿江地区都市圈也居第四位。 优势

首先,从位置上看,武汉城市圈地处以长江经济带为东西向发展轴、京广铁路与京珠高速公路为南北发展轴而构成的“十”字型一级发展轴线交汇处,位于中西部的结合部、长江流域的中游、中部五省的居中位置,具有“中部之中”的区位优势,历史上向来是“九省通衢”。现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高等级公路主枢纽、长江中游最大的航运中心、全国第三大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电信光缆环网的交汇中心,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是中部其它区域不能比拟的。

其次,从资源上看,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较为丰富的资源基础。此外,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中非金属矿(盐矿、石膏、建材)资源丰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这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三,从产业基础上看,湖北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而武汉城市圈中装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资产规模、就业人数等指标均占全省工业的四分之一强;增加值、销售收入占全省工业的1/3左右。部分领域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经过战略布局重新洗牌后,可以在这一优势产业上形成集中突破。

第四,武汉城市圈拥有中部地区最好的科技教育与智力资源优势,是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地区,因而发展高技术产业引领产业升级具有坚实的技术创新基础。在这方面,“武汉中国光谷”已经形成了技术创新集聚区的典范。

第三产业

湖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的转变期,从以往周期来看,

工业化中期过渡时间内服务业都将面临产业结构变化引致的大发展。因此完全可以预测,第三产业将带动未来湖北经济的新增长点。但是从资本市场的发展来看,湖北上市公司一共有60家,其中制造业企业40家,占绝对多数,服务业类上市公司明显偏少,资产规模不够,

篇三: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

---------分析背景----------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 ,涵盖

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 优势分析(Strength analysis)

1.区位条件优势: 1)自然地理优势: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涵盖“一江两湖”。(长江、洞庭湖、鄱阳湖),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2)交通优势: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沿长江两岸相连,京九京广连通南北,黄金水道和沪昆高速贯穿东西,形成了”井”字型的交通网络,全方位地立体地形成了大交通网络格局。从武汉出发,沿线经过22座县以上城市,平均不到五十公里一座。京港澳,大广二广,福银,济广,沪昆,沪蓉,沪渝,杭瑞等高速国道穿境而过,再加上随岳高速,长张高速,长株高速,衡邵高速,漳吉高速等交通通道,长江中游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为汉长昌核心城市扩大经济辐射范围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武广高速和在建设的沪昆客运专线以及即将建设的武九专线使三大城市圈形成城际交通圈。 3)科技水平优势:

首先,现代农业优势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现代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其次,制造业优势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一大批老工业基地,如武汉、黄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等,制造业基础雄厚,特色和优势突出。第三,高新技术优势凸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

汉、南昌、长沙和株洲4个国家级高新区。 4)人力资源优势:

该区域科教文化优势显著,有高校260余所,在校大学生277万,两院院士120个。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其中,武汉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所,普通高校7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8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名。长沙也是全国的科教重镇,科技、人才和资源也较为密集,且职业教育体系也较为完善。

中国三大城市群高等学校和在校学生数比较

5)经济要素的汇聚优势: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3个小城市群的GDP指数都达到了各省GDP的60%以上,在地方区位上有首位分布的优势,对周边的同规模企业有集聚作用,且劳动力成本较低,对于第四次制造业的转移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和集聚作用。2010年,GDP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7.7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的6.8%,世界五百

强企业有一百七十九家落户于此,千亿元产业有十八个之多。 6) 城市文化优势:

三个小城市群所在的三省都是文化强省,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湖湘文化,荆楚文化以及赣文化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区域内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习性,消费观念都比较接近,从而形成了一种相互认同的文化氛围,文化相融的地域特征,使得三大城市群的合作交流有了比较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相邻城市间相似的文化底蕴,历史渊源,生活习俗都是城市凝聚力增强,竞争力加强的持久推动力。 7)绿心模式可以避免产生大城市病: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国的特色“兰斯塔德”,是由3个城市圈所组成,具有3个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一体化发展。绿心的存在,可以为城市圈提供共享的生态环境,还可以直接限定城市的边界,从而避免产生北京上海等的大城市病问题。

? 劣势分析(Weakness analysis)

1.行政分割,各自为政

中国城市群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行政分割,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城市群的合理运行体制。严重地阻碍了商品和资源的自由流动,阻碍了资源整合。 2.首位分布不明显,且地区间吸引力差距过大

在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虽然长江中游所组成的三大城市圈取得

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中国的成熟的城市圈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一产业的比值还保持在10%左右,第二产业的效率还很低,而且相对而言无论是武汉还是长沙南昌都没有实力去带动辐射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必须形成多中心来提高区域竞争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3大中心城市与成熟城市群核心城市对比

再看城市间的吸引力,我们引入重力模型来模仿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间

的吸引力。

Rij?

Pi?Vi?Pj?Vj

Dij

,

R,p,v,d分别代表i,j两个城市的吸引力,人口,GDP总量和距离。

2010 年中部三省各设区市经济发展概况

篇四: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发展条件以及一些特征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发展条件:

(一)产业特征

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长江中游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2010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农业增加值3754.69亿元,占全国的

9.3%,远高于长三角城市群的5.7%、珠三角城市群的2.0%和京津冀城市群的5.4%。

拥有一大批有影响的制造业集群。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已经形成了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并在光电子、重型机械、重大成套设备制造、汽车、轨道交通设备制造、船舶等行业拥有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其中,武汉城市圈的钢铁、汽车、光电子信息、石油和盐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行业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支柱行业;长株潭城市群在工程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和技术优势;环鄱阳湖城市群新型制造业发展迅速。 高新技术产业颇具特色和实力。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南昌、长沙、合肥和株洲5个国家级高新区。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68家,从业人员32.88万人,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级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带,拥有2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高新区,10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航空航天、生产性服务业等优势领域。

主要优势产品各有特色。比较2010年鄂湘赣三省工业产品在全国的比重,可以发现在前十位主导产品中,鄂湘有5种不同类产品,鄂赣有6种不同类产品,湘赣有4种不同类产品。湖北占全国比重5%以上的工业产品有农业氨磷钾化肥、硫酸、化学农药原药、汽车、纯碱、平板玻璃、房间空气调节器、纱、布、卷烟共10种;湖南占全国比重5%以上的工业产品有:卷烟、化学农药原药、农业氨磷钾化肥3种;江西工业产品占全国比重均在5%以下,占比较高的工业产品有水泥、硫酸、粗钢、生铁、原盐等。三地虽然共有一些主导产品,但仍存在结构性差异,湖北在汽车、平板玻璃、房间空气调节器等产品上有明显优势,湖南、江西在原材料生产方面有较大优势。

(二)长江中游的文化与教育资源优势明显

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2010年,长江中游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三个城市群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60所,在校学生数达到277.54万人,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其中,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普通高校7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8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名。安徽合肥也是全国的科教重镇,科技、人才和智力资源较为密集。

文化底蕴深厚。自东晋衣冠南渡以来,中国的文化重心就在长江流域,长江中游是楚文化区,汇聚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如武汉、长沙、南昌、岳阳、九江、景德镇、安庆、池州、鹰潭等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存在的问题

(一)单个城市群的经济总量还较低,其经济密度远低于沿海三大城市群

与东部相比,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单个经济总量均较低,2010年四者相加的GDP为4.3万亿元,刚刚超过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平均经济密度只有1081万元/平方公里,仅相当于长三角的16.9%、珠三角的15.7%和京津冀的50.2%。2010年武汉天河机场(1264万人)、长沙黄花机场(1381万人)、南昌机场(534万人)、合肥骆岗国际机场(440万人)客流量远低于广州新白云机场(4523万人)、上海浦东机场(4144万人)、上海虹桥机场(3311万人)和北京首都机场(7867万人)。

(二)行政区经济模式根深蒂固

受传统体制的制约,长江中游城市群行政分割现象较为突出,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基本上还是分割的,在各自省域范围内独立运作,一体化程度低。四省之间还面临市场准入、质量技术标准、行政性事业收费、户籍制度等方面问题,阻碍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三)部分产业存在趋同趋势,城市体系有待完善

四省过去均是国家长期扶持的老工业基地和老农业基地,形成相似的产业结构,根据2011年湘鄂赣39个工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得出省际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湖北省与江西省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64,湖北与湖南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77,江西与湖南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85。特别是江西、湖南两省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由于缺乏规划和深入合作,又造成了新一轮的结构趋同;四省除省会城市较强外,其他城市实力都还不够,中小城市与沿海地区差距甚大。

(四)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近年来,长江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武汉、长株潭城市群水生态、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开发利用不当和保护不够,加上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导致重要湖泊和湿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和生态退化,其中洞庭湖、鄱阳湖、洪湖等重点湖泊水域面积缩小、容量减少、水质变差,防洪调蓄能力下降。同时,由于该地区重化工业密集分布,“三废”排放量大,处理率较低,局部支流河段、大部分中小湖泊污染比较严重,导致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影响农作物生产。

发展建议

(一)从战略高度重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加快长江中游经济带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但是必须认识到从国家宏观战略格局出发,需要的不仅是又增加一个重量级经济体,而是需要在此区域有所突破,布置一个活的眼位,集人文、经济、生态和国际性于一体的新型战略高地,落实“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为国家打造一个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引领时代的潮流, 驱动长江巨龙以至于全国的发展。

(二)建立统一管理的区域协调机制,编制跨省域的长江中游大区域规划

建立统一管理的运行体制机制,建立长江中游大区域规划委员会,国务院统筹,四省各派一位副省长,协同长江中游各城市市长、建设厅长、发展改革委主任、专家、学者顾问担任大区域规划委员会委员,编制跨四省域的长江中游大区域规划。将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 “两型社会”试验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四个战略整合;编制综合交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现代化、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文化资源展示等重点专项规划,建设多中心、网络化、水轴、绿心生态型城市群,建立跨省合作试验区,构建新型区域合作体系和区域社会、经济、生态、文化、行政一体化的推进机制,作为破解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切入点,探索新路,构建具有世界影响的特大城市群。

(三)国家加大投入,促进海内外产业集聚,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合作,产城融合,催生就业,拉动人口回流

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支撑是关键。首先,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消除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引导人口和海内外产业合理集聚转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实行产业链重组战略,有效整合产业存量资源,构建面向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体化主导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譬如,可以考虑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龙头,构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武汉、南昌、长沙、合肥、景德镇等地汽车工业,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汽车产业战略联盟,构建一体化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以长沙为龙头,构建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等。产城融合,催生就业,拉动

人口回流。

(四)加强中心城市功能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

积极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断提升中心功能,充分发挥武汉的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推动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中心城市向高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逐步转移扩散部分功能、产业和生产环节,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迈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健全城镇体系。

(五)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跨界河湖流域治理开发

以生态建设和江河湖泊治理为重点,建立完善四省联动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横向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长江干支流生态廊道为纽带,洞庭湖、鄱阳湖为“绿肺”,以森林生态、湿地生态、农田生态为主体,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心”型生态城市群格局;以“一江两湖”为重点,共同加强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共同加强防洪大堤加固、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污染综合治理等合作建设;切实搞好耕地保护和粮食主产区建设。

(六)建设国家人文综合发展区, 构建庐山/鄱阳湖、岳阳/洞庭湖“文化核心+绿心”城市群 建议以庐山、岳阳为主体,建设国家人文发展综合区,区别于以往以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发展示范区,以民族文化振兴为主题,在空间上以文化内核为中心,文化与经济协同,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复区、体验传播区,优良社会和谐区,低碳经济区。通过整合行政体系、交通网络和产业纽带,协同鄱阳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打造“美丽中国”的示范区,为国家创造区域发展的新典范。

篇五: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世界上主要城市群的发展经验表明,城市群为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成为全球经济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地区。在这种群体竞争的新时代,城市群正日益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提升国家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导地区,成为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建设长江中游城市圈的必要性和现实基础,指出了建设长江中游城市圈所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并提出了克服这些困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群,区域经济,区域合作

0 引言:

长江中游城市群即“中三角”,是以中国内陆最大城市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为副中心城市,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三大城市群为依托,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建设形成的一体化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国家规划重点地区,也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之后的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产业具有相当基础、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促进中部崛起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1 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必要性

沿长江中游整合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加快其融合和一体化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世界规模级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新一代主导地区,对于进一步扩大内需,支撑全国经济快速增长,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引领和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长江流域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1 有利于扩大内需和中西部市场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建成国内市场总体规模最大的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中央又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针。而加快国内市场培育和扩大内需,重点在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居民有效需求和购买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长江中游地区人口密集,湘鄂赣三省有人口1.67亿,长江中游城市群占其中绝大比例,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长江中游城市群能够达到长三角城市群的水平,将可以增加两万亿元的消费内需。更重要的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是规划建设中众多高速铁路的交汇处,在以武汉为中心的高铁圈内,聚集着数亿人口,其市场空间广阔,潜力巨大。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还将会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也将加快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提高劳动就业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从而扩大消费需求。可见,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启动内需和中西部市场的重大战略举措。

1.2 有利于支撑经济全国经济发展

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是中国经济的三大核心区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导地区。实践证明,城市群已经成为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增长极。但是,随着要素成本的全面上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的下降以及过度集聚带来的不经济现象,近年来这三大城市群已经出现增长放缓的趋势,亟待加快转型升级。为保障和支撑全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当前亟需在中部地区培育壮大一批城市群,使之成为引领和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面积大,其在发展后劲、开发潜力、水土配合、人力资源、生态环境、辐射国内市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和协同发展,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1.3 有利于促进和带动中部地区崛起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城市群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由单纯的城市间竞争转变为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城市群是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核心增长极。在当前群体竞争的时代,中部地区要实现全面崛起的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城市群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因此,依托长江中游地区,加强湘鄂赣三省合作,培育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和国际竞争力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圈融合、联动发展和一体化进程,将有利于发挥城市群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一方面,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将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核心增长区域,为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提供强劲动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作用,引领和辐射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的转型跨越,实现全面崛起的目标。

1.4有利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长江中游区域经济发展,对全国统筹区域发展、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区域发展战略演变角度来看,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以沿海地区开放开发战略为标志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国家区域开放开发战略布局也相应地由沿海先行进入到沿海、沿江并重时代,长江流域的沿江发展战略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因此,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来看,随着新一轮国土开放开发正式启动,需要培育更多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以改变区域发展失衡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加强国家层面的规划,大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可以起到引领和支撑中部崛起,辐射带动大西南和大西北,充分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引领带动中西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战略支撑点作用。

2. 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长江中游三省启动和推进城市群战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三大城市群已经形成雄厚的发展实力和规模,三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整合资源,依靠多边合作和一体化,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提供了战略支点和现实基础。

2.1 地域相连,交通便捷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沿长江两岸连绵相结,京广、京九、沪昆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穿越其境,共同构成“井”字形交通大动脉,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大交通网络格局。从地理上看,湘鄂赣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呈等边三角形分布,相互毗邻,形成一个天然的“金三角”,核心城市之间交通便利,铁路、公路和水路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立体网络。汉长昌高速环路的建成,把三大城市群连接在一起,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奠定了高等级公路主骨架。再加上随岳高速、长张高速、长株高速、衡邵高速、漳吉高速等交通通道,长江中游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为汉长昌核心城市扩大经济辐射范围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京广、京九、武九、浙赣、焦柳等国家铁路干线沟通了三大城市群,基本形成了铁路环线。武广客运专线的开通,加快了武广经济带的形成,大大缩短了沿线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有力推动了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的融合对接,使二者间联系更加方便密切。正在开工建设的沪昆客运专线将把环鄱阳湖城市群与长株潭城

市群紧密连接起来,而即将建设的武九客运专线将推动武汉城市圈与环鄱阳湖城市群加速融合,使武汉与九江、南昌间形成快速城际交通圈。

2.2 经济社会联系密切

首先,湘鄂赣三省文化相近、人缘相亲。长江中游地区一水相连,而且历史上长江中游地区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人文地理交相辉映,文化魂脉广为传承,同宗、同源的文化属性使区域合作交流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长江中游地区历史上人口流动比较频繁,奠定了长江中游地区人缘相亲的特定基础。地理毗邻拉近了空间距离,文化相近减少了交流障碍,人缘相亲增加了彼此认同,这些都为区域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有利于人员、物资、信息和资金的流动,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组建跨省经济区奠定了坚实的自然和历史基础。 其次,经济联系密切。一直以来,湘鄂赣三省在经济上存在密切的经济往来。如近代史上著名的“汉冶萍”,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1978年5月成立的武汉经济协作区是中部地区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横跨湘鄂赣豫四省的31个城市,几乎囊括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所有城市。如今国家设在武汉的华中电网、长江水利委员会、人民银行等机构,仍管辖湘鄂赣等省份,外国驻汉总领事馆和外资银行武汉分行,业务通常也覆盖三省。

2.3 产业基础良好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现代农业、制造业、科技教育和高新技术等领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首先,现代农业优势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现代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农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其次,制造业优势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一大批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基础雄厚,特色和优势突出。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已经形成了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并在光电子、重型机械、重大成套设备制造、汽车、轨道交通设备制造、船舶等行业拥有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第三,高新技术优势凸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南昌、长沙和株洲四个国家级高新区。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高新区是全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同时,还是全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光通讯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和激光设备生产基地。第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普通高等学校两百多所,在校学生数达到两百多万人,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

3. 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面临的障碍

3.1 行政分割现象比较突出

受传统体制的制约,长江中游城市群行政分割现象比较突出,资源整合和区际协调的任务繁重。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上还是分割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在各自省域范围内独立运作,群际联系和交流较少,一体化程度低。即使在各城市群之内,除长株潭城市群外,各城市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受行政区划的制约严重。同时,在现行的财政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下,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依然存在,造成市场分割,阻碍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近年来湘鄂赣三省在发展战略上加强了互动和交流,但各城市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准入、质量技术标准、行政事业性收费、户籍制度等形式的地方保护,严重阻碍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3.2 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激烈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层次较低,链条较短,配套能力不足,现代物流和服务业发展滞后,产品技术含量和增值率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严重制约了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同时,由于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文化特点相似,各城市功能定位大体相近,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和互补关系,低水平重复建设

仍较严重,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经济联系松散,竞争大于合作。特别是一些核心城市定位和发展层次较低,与周边中小城市在较低层次上展开同质化竞争,相互争夺资源、资金、人才和市场。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武汉的中心功能严重不足,高端化和服务化水平偏低,其对武汉城市圈其他城市的吸纳要远远大于互补性,而对长株潭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则远不够强大。

3.3 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合作机制还很不健全。从合作意愿看,虽然近

长江中游城市群新消息

年来湘鄂赣三省高层交流开始增多,省际合作步伐日渐加快,但各城市之间尤其是跨省城际合作意愿并不是太高。实际情况是,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有南下融入珠三角、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有向东靠拢长三角的趋势,南昌和九江则同时加入了武汉经济协作区和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从合作组织看,虽然武汉经济协作区曾经有过辉煌,但近年来活动日趋减少,影响力趋于下降。至今为止,无论是三省高层还是各城市政府、产业界和科教界等,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合作机构,城市群内部缺乏稳定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

3.4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长江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尤其是水生态、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开发利用不当和保护不够,加上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导致重要湖泊和湿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防洪调蓄能力下降,鱼类产量和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功能退化。同时,由于该地区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重化工业密集分布,“三废”排放量大,处理率较低,导致区域环境污染加剧,局部支流河段、大部分中小湖泊污染比较严重。长江沿岸布局了众多污染企业,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因污水处理、排放监管没有跟上,成为向长江排污的“主力”;湘江流域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导致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水环境质量严重下降,鱼类大幅减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并最终危及人体健康。

4. 建设长江中游城市圈的建议

4.1 搞好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规划

要从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全局战略高度,树立全域规划的理念,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搞好各项规划的衔接,促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由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跨湘鄂赣三省 29个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和利益协调难度大,而长江中游地区又承担着诸多国家战略功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湘鄂赣三省政府,尽快启动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规划》 以及综合交通、旅游、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一体化等重点专项规划,上报国务院批准实施。通过一体化的规划编制,明确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近中期推进区域合作和一体化的重点领域、实施路径和具体措施,为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提供规划保障。

4.2 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业分工合作

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支撑是关键。要按照一体化的要求,整合长江中游城市群相关产业资源,大力促进产业融合与协作,推动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首先,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消除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引导人口和产业合理集聚转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实行产业链重组战略,有效整合产业存量资源,构建面向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体化主导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第三,加强中心城市功能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此外,要整合文化、旅游、物流、科教、金融等相关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和交流,积极推进文化旅游、物流和金融一体化,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4.3完善区域合作机制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制度化、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是推进城市群建设的重要基础。首先,三省高层应建立一个制度化的协商对话机制,形成主要领导定期会晤制度,定期研究和协商三省合作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强省际沟通,实现有效协调与联动。其次,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市长联席会议制度。该联席会议由城市群 29 个城市组成,轮流坐庄,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同商讨长江中游地区合作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第三,借鉴长三角等地的经验,建立长江中游地区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和重点专题合作制度。第四,要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提高社会参与度。

4.4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

以生态建设和江河湖泊治理为重点,建立完善三省联动机制,不断深化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和共建。首先,以森林生态、湿地生态、农田生态、建筑生态为主体,以生态廊道为纽带,构建一个景观优美、生态优良、内涵丰富、功能完善、宜居宜业、效益持久的生态网络体系,打造“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生态型城市群格局。其次,以“一江两湖”为重点,共同加强江河湖泊综合治理。三省要联合行动,以长江、洞庭湖、鄱阳湖为重点,共同加强防洪大堤加固、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污染综合治理等合作建设。第三,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携手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外,还应积极探索在上中下游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与城市化地区、生态保护区与受益地区之间建立横向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城市群内各地区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凌云,秦尊文.关于启动和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0(7):12-14

[2]肖金成,王阳红.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造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12(6):55-57

[3]朱丽萌,成雁云.“中三角”城市群成长的可行性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4]蒙志军,贺佳."第四极"扮靓中国经济增长新版图[N].湖北日报,2013-3-14

[5]方辉.长江中游地区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