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无锡惠山泥人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12 14:18:19 小学作文
无锡惠山泥人作文小学作文

篇一:惠山泥人作文

“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衣冠千代异,肝胆一般同……”这几句出自郭沫若先生之手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我们无锡的特产——惠山泥人。作为无锡人的我,对泥人自然很是喜爱,

传说:古时惠山有四只怪兽,即毒龙、恶虎、臭鼋和刁马,经常伤害人畜,践踏庄稼。后来有个天神“沙孩儿”化名阿福入山与四怪搏斗,四怪被除,阿福亦因流血过多,离开人间。人们捏制了他俩生前形象,以作纪念。

惠山泥人中最具代表性的“阿福”、“阿喜”。阿福的头又圆又大,额头上有一撮乌黑的桃形头发,淡淡的眉毛下面是一双眯着的眼睛,一看就知道在朝我笑,他的衣服是五彩缤纷的,有红、白、绿、蓝……上面还绘着简单又耐看的花纹。阿福的手里还抱着一块金色的牌子,上面写着“吉祥”。阿喜呢,则扎了两个可爱的辫子,留了一些刘海,手里的牌子写着“如意”。人们通常把憨厚可爱的“阿福、阿喜”用来作为赠客礼物,因为他们是路路平安、家家幸福的吉祥象征呢!

惠山泥人造型饱满、色彩鲜艳、情趣盎然、颇受各界人士的喜爱。这儿的泥人师傅手可巧了,轻轻巧巧地捏几下,含情脉脉的少女;笑逐颜开的刘海;慈祥和蔼的寿星;饶有情趣的弥陀;白白胖胖的小子……都在工艺人的一双双巧手中诞生了。哪一个个个

性鲜明、惟妙惟肖的泥人寄托着民间气球祥瑞、辟邪纳福、丰衣惠山泥人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惠山的粘土非常独特,其颜色呈棕黑色或褐色,粘韧性好,不易开裂,不易下塌,含沙量少,是制作惠山泥人的最佳原料用揉好的泥跌一小块放在右手掌心,搓成陀螺状,印时把尖尖处对准头模里的鼻尖,大拇指用力按下去,把头的后脑勺添饱满起来。根据所做戏文情节的需要,修改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再加上头上的帽子或头饰。就是捏脚、捏身段、捏手。,先捏出一双脚,拍泥皮包衣袍,用笃板拍出三个面,然后捏出腰部,添出肚子。做手,先捏出手掌,用剪刀剪出手指,再用拍薄的泥皮包袖子。最后涂上颜色,加点花纹,使手捏泥人更精致,趣味性更强。

但在它们的后面,是工艺人们的一双双灵巧的手,是他们用智慧细致入微地捏制、雕刻、涂绘才有了这么多栩栩如生的泥人,所以,他们就是惠山泥人的“灵魂工程师”啊!

篇二:惠山泥人

童年记忆——惠山泥人

无锡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从小在这里长大。父母年轻时从福建泉州来到无锡工作,在我未出生前就在此扎下了根。相比泉州,因为父母而被称为第一故乡的城市,我更了解无锡。无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美味的小吃,锡剧,蓝印花布,泰伯庙会……由于小时候家住惠山脚下,出门闲逛时走到泥人一条街,形态各异、颜色鲜艳的泥人吸引我驻足观察。这便是无锡的一大特产惠山泥人了。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圆浑浑、胖乎乎的泥人“大阿福”了。笑容满满,憨态可掬,常常是一男一女的孩童成对。原来这也就是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品,着实形象讨人喜欢,摆设着着心情也会明亮些。不少手工制品尤其人偶类都有传说,大阿福也不例外,在惠山就流传着这样的民间传说。在很早以前,惠山一带野兽横行,危害儿童。有个叫"沙孩儿"的小孩,勇斗猛兽,为民除害。为了纪念"沙孩儿",人们用惠山的粘土塑造了勇敢的"沙孩儿"形象。后来,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地加工创造,这个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艺术形象,便在人们心中活了下来。

说起制作这泥人的材料,是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黑泥所制,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佳,适合“捏塑”之用。而这惠山的泥人的特色还在于色彩鲜明艳丽,俗话说,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才能使人看了爽朗愉快。惠山泥人相当注重配色,作为彩塑,彩绘技艺在整个泥人的工艺制作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因而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远看颜色近看花",这是彩绘的总要求,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能细看;局部不能影响整体,纹样与底色须相互衬托,使之更美。光从配色这一要求就能看出惠山泥人工艺的复杂了。小时候在泥人店门口偶尔能看到艺人在灵活地上色,如今想来,我忍不住惊叹:“高手在民间。”

后来才知道,我亲眼看到的艺人亲手细心彩绘的惠山泥人是泥人中的手捏戏文,也称”细货”。细货手捏而成,制作精细,如今常见的是泥人中的“粗货”。粗货采用模具印坯,,造型单纯,用笔粗放,色彩明快,形神兼备。粗货为玩具,现在生产大都用模型印制(浇制),手捏泥人也有印段镶手,大都使用人头模具。因此,在做工上便简单多了,技术的复杂性远不如彩绘。细货手捏而成,制作精细。彩绘十分讲究和繁复,如色彩的搭配、线条的运用,纹样、图案装饰,以及贴金描花、开相妆銮有的已形成固定的程式。真正具有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的自然是师傅们亲手捏制,一笔一笔细细描画的“细货”了。

惠山泥人的取材多样,有喜庆吉祥的人物,如大阿福、老寿星、渔翁得利等等。也有戏曲人物,这类题材多为“细货”。泥人们造型丰满、简练,夸大头部,着重刻画表情。那恬情含蓄的观音;含情脉脉的少女;笑逐颜开的刘海;慈祥和蔼的寿星;饶有情趣的弥陀;形象鲜明生动,喜怒哀乐各异。印象里的大阿福远远看着就是笑眯眯的,脸上红白分明。如果说泥人张的作品清新雅致,那么惠山泥人则鲜明艳丽。

五一假期回了无锡,去了惠山古镇走一走。原来的泥人一条街经最近几年的拆迁,已经不复存在。改造的惠山古镇人头攒动,惠山泥人的身影却不怎么突出了。社会生活变迁,手捏戏文也随着传统戏剧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式微,影响越来越小,创作不见创新。说起惠山泥人,很多人见到的仅有“大阿福”了,相比戏曲人物造型,现在的人只能够理解和欣赏这样的形象。曾经的“无锡市惠山泥人厂”已是“中国泥人博物馆”,惠山泥人的辉煌也许不再,谁又忍看它衰败。童年的记忆,因那条泥人街多了一笔色彩。

篇三: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

观众朋友们,如果您知道天津的“泥人张”,想必,您也一定听说过无锡的“惠山泥人”。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泥人工艺,曾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从清朝乾隆年间,到建国初期,那也是鼎盛一时。

郭沫若先生曾用诗描写过当时,惠山泥人制作的繁荣景象。

人物无今古,须臾出手中。

衣冠千代异,肝胆一般同。

造化眼前好,流传域外通。

集中人八百,童叟献神工。

早期的惠山泥人主要有神佛、人像和各种动物,它们的长度一般在3-7厘米,造型古朴,粗犷略带夸张,绘彩/色调鲜艳、单纯,对比强烈,显露出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其中,早期惠山泥人的代表作,是一对男女儿童,名叫泥塑大阿福。两个泥娃头绾双髻、笑容可掬,赤足盘膝,怀抱异兽,让人喜爱。在民间,大阿福被赋予力量和福气的含义。

现如今,为了应对市场的需求,惠山泥人多被分为“粗货”和“细货”两种,两种泥人的区别,主要是制作工艺有所不同。 “粗货”,也叫“耍货”,主要是指利用模具复制出来,再经过后期修饰,制作的泥人。这类泥人作品,常见的有人物动物、京剧脸谱、实用玩具等;而“细货”,则是工艺师傅们,凭借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手指上的功夫,捏制出来的,像我们看到的“手捏戏文”,就是典型的一类“细货”作品。

惠山泥人是塑形与彩绘相结合的泥制工艺品。无论是“粗货”还是“细货”,都显得线条流畅、色彩和谐、气质含蓄,给人以“于深沉中见素雅、于明快中见凝重”的艺术特点。其中,“粗货”艺术上偏于写意和夸张,而“细货”造型则推崇写实,力求维妙维肖,色彩也比较文雅。

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美轮美奂的泥人作品,手里还真挺痒痒,我也想捏一个,却不知从何下手。还是,先问问工艺师们,弄清楚,这些泥人倒底是怎么做的吧。

一、惠山泥及其处理

惠山泥人是用惠山脚下的泥土制作而成。这种泥土不仅细腻柔韧,可塑性强,而且具有“干而不裂、弯而不断”的特点。一般,挖掘于

稻田、或者拆迁的房基地下面,这些泥土位于地面下,大约十米左右的一层。

挖来的泥土,在使用前,还需要进行过滤和捶打。过去,这些步骤都需要人工完成。现如今,有了机器,也就容易多了。

我们看到的这种机器,叫压泥机,使用时,只需要在出泥口,加上一层孔直径为3毫米的筛片,然后将泥巴装进进料口,机器便自已将它们搅拌和过滤好了。

需要注意的是,处理好的泥巴,要放在平坦的地方,用手糅合一下,感觉泥巴的湿度比较均匀以后,再用塑料布包裹起来,以免泥巴里面的水分蒸发掉。

无论是惠山泥人里的“粗货”还是“细货”,它的制作工艺都可以归纳为两步,一是制泥胚,二是彩绘。

二、制泥胚

处理完的泥巴,就可以用来制作泥胚了。只不过,在制泥胚时,“粗货”是利用模(mǚ)具制作,“细货”是用手捏制的。

1、 模制

利用模具制作泥胚,包括打稿、捏塑、翻模、印模、整修和加固几道工序。

① 打稿和捏塑

打稿和捏塑,都要请成手的工艺师帮助完成。打稿,是指设计出,所要制作泥人的样式、尺寸等。捏塑,则是指,按着所设计的底稿上的要求,手工将其制作完成。我们在画面里,见到的这个,背后背有老虎的阿福,就是请工艺师帮助设计,制作的。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它来做模型(mó),进行翻模(mǘ)了。

② 翻模

制作惠山泥人的模具,按材质主要分为石膏和橡胶两种,按结构,又分为单面模和双面模。我们就以翻制双面的石膏模具为例,来学习一下翻模的方法。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无锡惠山泥人作文)

首先,我们要在不伤害原作的基础上,确定双面模具的对开线,也就是,对准备制作的模具进行合理分块。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在原作鼻,眼等主要部位划线。

分好块后,在原作的表面,均匀涂抹一层清油,作为隔离层。

然后,取适量泥巴,揉透,搓成条状,再用手掌拍平,并按模块的厚度划出泥条,按分块先后,筑成泥条墙。

接下来,我们将石膏和水泥按7:3的比例调和,再以2:1的比例加入到水中,搅拌均匀,倒入泥条墙,并用手捣足。

等到石膏凝固后,撤去泥条,将原作取出,再用刀将所制作的模具拼缝,修整光滑。最后,以此方法,按事先分成的模块,逐一浇制。

对于两面模,浇制完成后,我们要在模具两面,分别修整出一凸一凹的接口,方便在以后使用时固定。

③ 印模

制作好模具后,我们便可以利用它,对泥人作品进行复制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印模。

印模前,我们要先将泥巴揉透,并根据产品的大小,将泥巴推成皮子。所推制的泥皮子,要求薄厚要均匀。

篇四:惠山泥人

1喻湘涟,女,汉族,1940年出生,无锡人,出生于泥人世家,是著名艺人蒋三元的曾外孙女。1993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部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历年来潜心钻研,集各家之长,融会贯通,继承发扬了惠山泥人的地方风格,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各级工艺美术展览,多次获奖。修复历史作品达到“整旧如旧”、“以假乱真”的境地。 历经八年时间,喻湘涟和王南仙共制作了300多套件泥塑作品,总结整理出3000道工序及详细的捏泥、彩绘技法。前三年,她们完成了《汉声》布置的命题作文,后五年便开始自由创作,同时恢复了不少传统作品。

2003年12月,斥资300多万元的惠山泥人展在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开幕,立刻引起轰动,用喻湘涟的话说:“年纪大的看了怀旧,年纪轻的没见过有新鲜感。”之后,惠山泥人展在中华世纪坛又举办了一个月,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民间泥人艺术大展。今年年初,喻湘涟和王南仙又受邀赴台湾高雄再次开展。

除了一件件生动可人的泥人,喻湘涟和王南仙这对近半个世纪的搭档也格外引人注目。她们一塑一彩,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今天的惠山可能再找不到第二对。

比喻湘涟年纪略小的王南仙也出身泥人世家,同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她早年家住惠山寺的山门内,家里的泥人店专靠上海来的香客做生意,泥人的价钱也卖得高。因为和喻湘涟住得近,彼此都知道对方,却从来没有说过话,等后来一起考上了泥塑彩绘训练班,才算真正相识。

她与王南仙(彩绘)长期合作,48件套手捏戏文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南京博物院收藏。1991年创作的《无锡惠山手捏戏文集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曾多次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被喻为“妙手”。代表作品有《丑角艺术》、《五虎将》、《团阿福》、《钟馗嫁妹》等。

2王南仙(1941- ),女,江苏省无锡市人,50年代毕业于江苏省惠山泥塑彩绘训练班,后随陈毓秀学习彩绘。,1983年在无锡轻工业学院深造。从艺40多年来,她在无锡惠山彩塑设计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表现戏曲人物的手捏戏文彩塑技法。尤其擅长“手捏戏文”彩绘技法。对人物面相的描绘十分精致,着力于传神

长期与喻湘涟合作,一塑一彩相得益彰。作品风格简洁明快,洗练清丽。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南京博物院、中国民间美术馆收藏,多次入选国内外各级工艺美术展览,曾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银奖、江苏省轻工厅新产品一等奖、无锡中国人寿杯工艺美术世纪精品展金奖。代表作有“团阿福”、“京剧脸谱”、“五虎将”等。1996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总会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她曾修复了大量的历史作品,并著有论文《试论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惠山泥人色彩探讨》、《略谈惠山泥人彩绘的用色和用笔》等。代表作品有:手捏戏文《五虎将》、《平贵别窑》、《醉骂》、《黄鹤楼》等。她创作的《传统大阿福》、《团阿福》由中国工艺美术馆珍藏。

3柳成荫:男,1942年生于浙江嵊州市,现居江苏省无锡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

自幼在叔父惠山泥塑名家柳家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指导下学习绘画、泥塑。1958年进入无锡市惠山泥人厂创作组,拜师著名艺人周作瑞学习彩塑,1964年调入无锡市泥人研究所工作,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系统的学习彩塑技艺。1997年被评为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直至退休。他继承传统惠山泥人手法,擅长手捏戏文人物,同时对现代人物的刻画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作品活泼灵巧、线条优美、神情细腻,意味深刻。他创作作品千余件,其中多件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珍藏,著有《工艺人物变形》等著作。代表作品有:《李逵》、《关公》、《天问》等。多次赴我国香港以及澳大利亚、日本等考察、表演。去日本考察时担任无锡市塑像代表团团长。

1942年生于浙江嵊州市,自幼在叔父惠山泥塑名家柳家奎(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指导下学习绘画、泥塑。

1958年进入无锡市惠山泥人厂创作组,拜师著名艺人周作瑞学习彩塑。

1959年,其彩塑作品《小演员》入选建国十周年“中国工艺美术展”,并被选为“优秀作品”。此次全国3000件入选作品中只有七件作品获得次殊荣,并且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为此《新华日报》记者田原还专访了柳成荫先生,当时在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1960年,其作品被著名画家张仃先生和漫画家张乐平、连环画家戴敦邦先生以及画家林曦明先生相继索要收藏并与之交流。

1964年调入无锡市泥人研究所工作,专门研究设计创作新作品。

1968年任无锡泥人研究所主任,直至退休。

1972年,著名漫画家,一向以清高自居的华君武先生收藏了其彩塑作品《民俗人物系列》。同年恢复中国工艺美术后,柳成荫有23件作品入选全国工艺美展并获奖。

1973年,其作品《李逵》和《关公》被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收藏,并回赠自己书画作品。 1974年,其作品《民族娃娃》、《关公》、《李逵》被海上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收藏,程老经常与之交流,每次都有回赠带有柳老上款的书画作品,日后程老有很多书画作品创作原型便来源与此。同年,著名画家程大羽先生也收藏了柳老《关公》、《李逵》等几幅作品,并回赠其书画作品。

1976年,著名画家关良先生慕名来锡索要柳成荫作品,其后画家朱屺瞻先生也相继讨要柳老作品,他们都以自己的画作回赠了柳成荫先生。

1978年,海上著名画家唐云先生收藏了柳成荫的几幅代表作品并都以自己的书画作品回赠与他。同年,国家领导人叶剑英和彭冲等来锡视察,点名索要柳成荫先生的作品。七八年打倒“四人帮”后,柳成荫相继有130余件作品入选全国工艺美展并获奖。

1982年,时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党组书记、文艺理论家王朝闻先生在锡召开18省美协主席秘书长会议,点名要的会议礼品便是柳老创作的彩塑作品系列,当时由于数量有限,所以于会嘉宾只能抽签获取柳老作品。

1983年,时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美协主席的赖少其先生来锡公干,当时市领导杨增推荐赖老去看看惠山泥人,赖老直摇头并说惠山泥人“俗不可耐”,当看到柳成荫彩塑系列作品后,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连说“很好!很好!天下第一泥人啊!”并索要了几件欣赏收藏。 1989年,其作品《十八罗汉》、《八仙》等入展中国第二届艺术节参并荣获银奖。 1997年被评为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2000年其作品《天问》入展中国第六届艺术节(南京)并获金奖。

2005年应聘在无锡市民间艺术博物馆大师工作室培养学生。

九十年代至今,柳老基本不参加外面任何活动和展览,闭门搞创作,期间创作了《彩塑青花

仕女系列》;《戏曲人物系列》;《紫砂雕塑: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系列》;《宗教人物题材系列》;尤其最近又创作了《中国古代文化典故紫砂壶系列作品》真是人见人爱,是健在的艺人中唯一全面专长雕塑、手捏、彩绘的国家级大师

4王木东,1922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雕塑家,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顾问。1988年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2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对文化事业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他又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2008年,王木东还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分会评为《首届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泥塑)中国仅有17位。

1939年,王木东考入日本东京大学艺术学部专攻雕塑和绘画。他的导师是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的两位学生——本乡新和清水多嘉士。1943年学成归国后王木东先生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绘画专业,执教五年。后又在南京中华女中、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附中任教。1953年,时为华东局文化部负责人的夏衍批示文化部的朱石基、江苏省美术工作室副主任张文俊到无锡组建惠山泥人制作辅导工作组,对包括无锡惠山泥人在内的我国泥塑彩绘艺术进行抢救、发掘和研究。王木东先生从省文化局调来无锡作为辅导组成员具体负责此事。 他四处奔走,收集了历史模具、作品几百件,并请当时健在的老艺人进行复制,同时建立江苏省惠山泥塑彩绘训练班,共收学员40多人,用老艺人教技术,新美术工作者教理论的方法培养了接班人,组织专人记录,学习老艺人的手捏和彩绘方法,写成技艺资料,为抢救和发展惠山泥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创作作品约六百件,“达摩”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李清照”被无锡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创作了邓小平、陈毅、钱钟书、梅兰芳、王兰英、阿炳等十多座名人大理石胸像,广受社会好评,其中程文浩大理石胸像获得美国程氏基金会大奖

5李仁荣 男,1938年生,自幼生长在无锡惠山。从小就受到惠山泥人的熏陶,出于对惠山泥人的喜爱,从十八岁起以惠山手捏大师陈阿福、王锡康为师,专攻手捏泥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就塑造了大批优秀的、具有东方民间风格的艺术品,如《大闹天宫》、《九狮图》等。尤其是他师傅的“四脚子”(民间传统动物)成为他的谪传的绝活。

八十年代,李仁荣试作《渔翁》系列作品,终于在1990年中国旅游产品评比荣获“天马奖”。现在李仁荣创作的《渔翁》已成为中外游客收藏的民间艺术珍品。“渔翁李”已成为他个人的代名字。

他有二百余件作品先后获得各种奖励,有的被送到全国和国外展出;有的被选编入杂志、报刊、书籍发表。各家电视台为他和他的泥塑制作专题片。先后赴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进行技艺交流和表演。一九九三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一九九五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03年被省政府特邀赴法国为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作技艺交流和表演,受到好评

6王国栋,男,1940年出生,江苏省扬州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1959年随著名

老艺人王锡康学艺,专攻手捏泥人,所作玲珑精美,题材广泛。彩塑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各级工艺美术展览,并曾六次赴日本表演手捏泥人技艺。代表作品“普天同庆”、“读西厢”、“黛玉葬花”、“仕女奏乐”、“百花仙子”等。1999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7李仁荣,男,1938年生,自幼生长在无锡惠山。从小就受到惠山泥人的熏陶,出于对惠山泥人的喜爱,从十八岁起以惠山手捏大师陈阿福、王锡康为师,专攻手捏泥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就塑造了大批优秀的、具有东方民间风格的艺术品,如《大闹天宫》、《九狮图》等。尤其是他师傅的“四脚子”(民间传统动物)成为他的谪传的绝活。

八十年代,李仁荣试作《渔翁》系列作品,终于在1990年中国旅游产品评比荣获“天马奖”。现在李仁荣创作的《渔翁》已成为中外游客收藏的民间艺术珍品。“渔翁李”已成为他个人的代名字。

他有二百余件作品先后获得各种奖励,有的被送到全国和国外展出;有的被选编入杂志、报刊、书籍发表。各家电视台为他和他的泥塑制作专题片。先后赴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进行技艺交流和表演。一九九三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一九九五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03年被省政府特邀赴法国为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作技艺交流和表演,受到好评。

8陈荣根,1939年生于无锡惠山泥人世家,祖传三代,自幼耳濡目染,并协助父母做泥人以补家用。十六岁起拜惠山著名手捏艺人蒋子贤学艺,1956年进入省惠山泥塑彩绘训练班,后一直从事手捏泥人创作。

即席塑像是陈荣根的绝技,先后为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国家领导人荣毅仁、杨成武等塑像,曾先后三次代表国家出访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地,作技艺交流。一九九三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为“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一九九七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主要作品有“济公”、“贵妃醉酒”、“穆桂英”等。

篇五:惠山泥人的来历

惠山泥人的来历:

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欢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温顺驯服的猛兽,朝着人们甜甜地微笑,一副孩子气,一脸福相,确实惹人可爱。

提起大阿福,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带荒草丛生,古木参天,经常有野兽出没,危害人类。人们谈兽色变。但是,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里,不知何时开始,住来了两个人形巨兽,名叫"沙孩儿",它们力大无比,山中各种猛兽长虫,只要见到它们微微一笑,就会俯首贴耳地投入它们的怀抱,任其吞食。自从出现了"沙孩儿"之后,附近的百姓从此都安居乐业了。有一年冬天来临,上山伐木的农民纷纷下山。雄的"沙孩儿"出于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树下玩耍。这时,这棵大树突然倒下,把它压死了。雌"沙孩儿"寻踪到此,见此惨状,伤心不已。为了殉情,也就一头撞死在这棵树下,后来,人们为了怀念它们,便根据它们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取名为"大阿福"。从此,这一对大阿福就作为镇山驱兽、避灾辟邪的吉祥物流传于民间。

无锡地名的由来

“无锡锡山山无锡”:提起“无锡”这个我们居住城市的地名由来,总会有上了年纪的人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这么说。的确,无锡有座著名的锡山。但为什么又偏偏叫做“无锡”呢? 《无锡市志》(1995年)专辟一节,说明“无锡”来源的。它说是2种说法,实际是3种:

A、历史上曾经有锡,后被采尽,故名“无锡”。

B、古越语地名。但随着历史演变,用汉字记录其音,原义不明,后入望文生义,妄加解释。

C、来源同B,其意为某个古越人部落的图腾,是一种神鸟。

历史上的无锡曾经有过梅里、吴墟、梁溪、金匮等等的称呼。

无锡的两座名山――惠山、锡山。

惠山古称华山、历山、西神山、九龙山、慧山,慧、惠相通,故称惠山。上世纪90年代,学者程德祺在《江海学刊》发表了《伏羲新考》的论文,他通过对大量古文献的研究,结合当代学者的一些论述,认为伏羲氏所代表的原始的华夏族,起源于太湖流域、无锡的惠山附近。

关于锡山,前面已有陈述。锡山系惠山东峰,高74.8米,周长约3公里,古称胥山。在远古时期,在太湖之滨的无锡地区,是先民集居之地,华胥、伏羲氏族在此发源。

在文字未出现之前,古部落都以语言(发音)、绘画来表述意图。在无锡方言中,“华”与“无”、“伏”与“无”的发音都是相近的,“胥xu”与“锡”、“羲xi”与“锡”的发音也是相近的。也许是巧合,“华胥xu”、“伏羲Xi”都与“无锡”近音。古代的吴越地区“同俗并土”、“同气共俗”(《越绝书》),但是其语言却无法形成统一的文字,以后采用“汉语”来记载与之相近或相同语音的文字时,“华胥”和“伏羲”,也就变成了“无锡”。由此推断,无锡地名,由“华山”和“锡山”之山名而来,“华山”、“锡山”之名,由“华胥”、“伏羲”之音而起。

妙 光 塔

妙光塔(miao guang ta),位于无锡市南门外运河

东岸,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984—987),由邑人未承

福捐资募建。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赐塔名“妙

光”。元明两代屡有兴废,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建

后,即为今塔。后历经修缮。清咸丰、光绪年间遭火

灾,仅剩无顶荒塔。1926年,无锡实业家荣宗敬、荣

德生和唐申伯出资重修,将塔屋檐、平台及护栏改建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80年无锡市人民政府拨款修

复,清理出了埋藏地下多年的塔基台座,恢复了底层

环廊,对外开放。妙光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分为塔基、塔身和塔顶三个 组员部分。塔基台座直径13.5米,塔身八面七级高16米,逐层收分,塔顶6 米,共高43.3米。从明代永乐中起,“南禅宝塔”就被列为“锡山八景”之

一,至今仍在旅游观光事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957年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