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读鲁迅过客的感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12 13:21:05 小学作文
读鲁迅过客的感受小学作文

篇一:倔强执着的前进着 ——读《过客》有感

倔强执着的前进者

—读《过客》有感

诚然,我是喜欢《过客》这篇短小精悍的话剧形式的散文诗的,不论是它新颖的形式,朴实的语言,还是深刻的思想。

初读《过客》,只是觉得它的语言不像《野草》的另外20来篇那样晦涩难懂,形式也与别的不一样,自然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遍浏览下来,知道了大致情节,脑海中也印上了三个人物的形象,白发古稀的老翁,稚嫩天真的小女孩,执着顽强的过客。但我知道,再也不能用小学、中学那一套方法来分析鲁迅的作品了。不得不承认,随着知识的学习,体系的增强,阅历的增加,以及对有关鲁迅作品研究的查阅,如果再就着中小学的那一套来赏析这些作品,不免显得浅显愚昧,甚至是错误的了。就连《雪》和《风筝》这两篇我认为是中学时代最美、最纯真的散文,现在看来,也不能仅局限于它的文学表面分析了,更应该看到鲁迅思想上的光芒。所以,细细品读,换种思维方式,我对《过客》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鲁迅笔下的过客是一个充满诗情,寄意深远的饱满艺术形象。他34岁,一生不停地在充满荆棘与黑暗的路上跋涉,经历了各种苦难与折磨,困顿但倔强,不屈不挠地向前走;他一无所有,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肋下挂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他走了太多路,脚早已破了,流了许多血,但仍不放弃,要向前走去。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于他身上的这种坚韧的战斗精神,结合鲁迅先生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我们不难想象,过客,这

个象征性的形象应该就是20世纪20年代那些在革命和生活道路上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的进步知识分子的生动写照。

而白发古稀的老翁呢?他清楚地知道过客这一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因为他也曾经历过,但是,在残酷黑暗的现实面前,他终于还是缺乏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决然放弃了,成了半途而废的颓唐者。对于前面是怎样的处所,他只知道是坟,而过客虽然不知道他还将经历怎样的荆棘,不知道走过了坟地之后究竟又会是怎样的景象,但却始终倾听着“前面的声音”对他的呼唤,毅然决然地选择一直向前进,这就是他相比于老翁而言的可贵之处。通过这两个艺术形象的对比,可以看出鲁迅热情歌颂了坚忍不拔的探索革命道路的精神,也深刻揭示了一个真理:时刻不忘先进理想的呼唤,是一切革命者能够坚持前进的力量源泉。

文中还有一个细节描写,就是过客拒绝了小女孩给他的布片。小女孩显然是一种爱的化身,这个艺术形象给全文增添了一股纯真、美好的气息,她满怀真诚和同情给过客递上一条布片,让他裹上脚上的伤,过客对这极少有的太多的好意表现出无限的感激,但他还是拒绝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鲁迅在启迪人们:革命的探索者要想永不停息地前进,既不能屈服于艰难困苦的考研而忘记理想呼唤的声音,也不能沉溺于感激恋爱的布施而肩上沉重的负担。

同时,过客又是孤独的,他孑然一身在世上跋涉,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只是战斗中得到了各式各样的称号,也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从他记得起,就一直这样走,要走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

就是前面。很明显,过客这种孤独的心境,折射了鲁迅自己在革命探索道路中,由于没有摆脱旧思想的羁绊所产生的寂寞彷徨的感情,但困顿倔强,疲惫孤独的过客,没有悲观,没有颓唐,毅然坚忍不拔,英勇奋进,这不正是鲁迅这个伟大的探索者的自我写照吗?

《过客》为我们展示了整整一个时代中革命探索者的不同道路和命运,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然而,过客的那种倔强和执着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又何尝不实用呢?在经济迅速发展,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要想站稳脚跟,不被时代淘汰,我们更需要的就是过客精神,无论何时,面对怎样的坎坷与磨难,都要以过客为榜样,义无反顾往前进!

篇二:民族魂——读鲁迅有感

民族魂——鲁迅

——读《鲁迅文集》有感

鲁迅是中国的民族魂,毫不夸张的说,他书写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他犀利的笔触觉醒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人,与其说他是批判黑暗腐朽的封建旧社会的先锋和主力,不如说他是中国几千年来爱国精神的传承者,是中华民族的魂魄之所在。

小时候的我便酷爱鲁迅,不仅是他的文字,更是他那不朽的精魂,让我在迷茫彷徨的黑暗之中寻觅到一丝丝光辉与温暖。然而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和重负迫使我丢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成为一个传承鲁迅精神的作家。直到上了的大学,我才渐渐拾起了他的文字。现在算起来,他的文字已经咀嚼过好几遍了。时下社会,大家不喜欢鲁迅的文章而去狂热的追求青春、爱情、科幻之类的小说,让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不是没跟上步伐,亦或是太木讷了。

我曾拜谒过北京的鲁迅纪念馆,它安静的坐落在一个小巷子里的最深处。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鲁迅纪念馆之中三个醒目的大字——民族魂,白布黑字,在我心中打下了沉重而坚实的烙印,永不褪去。那白色的布已有些许泛黄的痕迹,然而使那遒劲的黑字显得更庄重和肃穆。也许近代中国,只有鲁迅,才能够配得上这三个字!眼前好像又浮现了他端坐在长椅上,

手握烟斗,眼神凝聚而坚定,在思考,在斗争的伟岸身躯。这时他的笔已不再单纯是笔了,而是冲锋陷阵的刀枪,重重地将矛头指向那些丧心的资本家和社会走狗,用讽刺的文字来控诉他们丑恶的罪行,抨击这个黑暗的封建社会。将正义之光撒满人间,将爱国精神传承。

近代的中国是黎明前的黑暗,伸手不见五指的无尽的黑

夜。在旧政府的统治下,封建制度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变。他深切地剖析了当时黑暗的社会格局,勇敢地揭露了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在小说《孔乙己》中,他的思想倾向通过人物的刻画、场面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中流露出来的,小说活生生的展示了一个下层知识分子被社会所吞噬的惨象,令人在心灵震惊的同时不能不对社会有所深思和彻悟。小说用大篇幅的语言描写来着力揭示社会对孔乙己的冷酷与迫害。孔乙己成为了看客们的笑料,看客们对他连最起码的同情和尊敬都没有,他每次到店里喝酒,都被人取笑,谁也没把他当作是一个人来尊重。这是何等的世态人情!这是何等丑恶的社会!“孔乙己一到店里,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只有孔乙己到店里,才可以笑几声,文中数次描写看客们的笑,“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充满了活跃的空气”这句话在文中重复了好几次。足以见得,当时黑暗和残酷的社会对人性的灭杀,下层人民生活的是如此般的水深火热!

《药》中,描写了两个悲剧,夏瑜的悲剧和华小栓的悲剧。小栓的悲剧是封建统治阶级长期推行愚民政策造成的。他被封建迷信吞噬了年轻而无辜的生命,华大栓的愚昧促使他花了高价买了“滴血的馒头”来救儿子的命,这是何其的愚蠢。可见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人们丧失了自己独立主动思考的能力,变得片面而盲目。而馒头上的血又是伟大英雄夏瑜的,他的牺牲本该引发更多人的革命热情,然而他的血白流了,这血竟然被人卖了去治病。麻木的群众,可恶的统治阶级。在《药》中,鲁迅将革命者、统治者与群众之间的矛盾问题剖析的淋漓尽致!

他的现代小说开山之作《狂人日记》就如晴天霹雳,力拔

山兮气盖世,其效果不是让人感动,而是让人震惊,让中国震惊。鲁迅以狂人的口吻,通过十三则日记的片段,叙写了狂人由臆想到觉醒的整个心理躁动过程。《狂人日记》高度概括了几千年来封建的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展现了潜藏于人们心中的对于旧制度吃人本质的深度忧愤。封建礼教和伦理纲常对人的迫害是无止境的。鲁迅毅然决然的呐喊,希望彷徨在迷茫中的麻木的国民能够觉醒,崛起,来推翻这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

如果说鲁迅的小说是用辛辣讽刺的笔法控诉封建社会,那他的散文则是他顽强斗争的力量之源和对光明的期望。

《野草》这本散文集当中,收录了二十四篇短小精悍的散文,每

一篇都写得很有韵味,字里行间不仅透露着美感和神秘感,更透露出深意。《题辞》中,鲁迅主要写了这别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野草。秋夜即将来临,等待它们的是凋亡,或是它们自以为的解脱。而我认为,那死亡不见得悲恸,而更是印证了他们的存活;那死亡,不见得会腐朽灼痛,而更是抵制住了心底无数次迸发的空虚。在生存时,他们的血液在土壤里涓涓窜动,即使遭受的是过客的漠视,甚至践踏,他们仍然在天地之间燃烧着顽强的生命!那挥洒的并不是飘落的心,而是它们不屈的精神与昂扬的斗志。《秋夜》这篇散文,是冷夜的昂首,瘦的诗人雪莱洒泪,小粉红花被冻得瑟瑟发抖,她有着完美的梦儿,然而枣树却告诉它“春后还是秋

读鲁迅过客的感受

”,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然而还是有希望的,鲁迅笔下的“小飞虫”乱撞,它们是善于反抗的英雄。

因为惊异于青年人之消沉而作《希望》,他鼓励青年们站起来反抗,希望就在前方!他赞美《过客》中的过客,无谓的前进,即使遍体鳞伤,即使不知前方何路,也义无反顾地向前!他赞美《死火》中的死火,面对死亡欣然大笑,表现了何等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是一位真的猛士,他在白色恐怖之中孤独的战斗,尽管社会环境极其险恶,他仍然痛斥着走狗,让我好生感动。他的内心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将四方照亮,这种光芒,不是太阳,却胜似太阳。鲁迅的品格和文字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沉浸在厚重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人被时间风化了记忆,无数的事行走在消逝中,无数的历史被冲刷遗忘,然而鲁迅却始终承载

着千万人对他的崇敬活在人民的心中。他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我融入了他的世界、他的思想、他的内心,我为他的精神品质所折服,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理性的敬仰。

过往的流年渲染成殇,爬满疮痍的鬓旁。鲁迅战斗到最后也未曾倒下。鲁迅曾说过“他要活着,是为了让他的敌人活不下去”。他在淡淡的血泊中崛起,望着哀鸿遍野,目睹了麻木落后的人民浑浑噩噩的生活,看透了旧社会旧政府的伪善与腐朽统治。咀嚼一已小小的悲欢,并视之为大世界!闭上双眼,我都可以想象独自战斗的困难。忘不了,他在冷夜下的昂首;忘不了,他在紧张的气氛下打破沉默的勇气和力量;忘不了,他满腔的热血;忘不了,他敢于斗争不甘心于沉默的气节。是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选择了爆发,就更加义无反顾,毫无犹豫地走在战斗的最前沿。是鲁迅告诉我,不要做那沉默的大多数,即使前方的道路充满坎坷和荆棘,也要无畏的前进,只有不断地奋进,才会有收获成功的希望。

鲁迅,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崛起的先导!

篇三:读鲁迅散文有感

读鲁迅散文有感

在这个烈日炎炎的暑假,我又重新品读了鲁迅先生的各种文集。又想起他那人格的独立,正因为他的真实,笔锋如刀刻在心中刻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且,他有强烈的使命感,鲁迅之所以是鲁迅,是因为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吓,他出门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当我拿起鲁迅的灵魂作品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振兴的良药。他一心弃医从文,并说,“医治中国人只是把他们的身体治好,但却救不了他们。”所以,鲁迅用他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具攻击性的文字,让国人,仍至世界体会到他的所向披靡的无畏精神。 憎恶敌人如恶魔般的鲁迅先生,他存在对社会批判的言辞,有对人性的呼唤,有对战斗精神的颂扬,却也有对亲人朋友的温馨怀旧??

大家最熟悉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鲁迅笔下,童年给人的感觉是热闹的,即便是在人迹罕至的百草园中,还有各种色彩的争艳和鸟飞虫鸣。每株植物,每个地缝儿,都放佛孩子的玩伴或者一个探索的入口。在描写这座童年的乐园时,他用了简单罗列的办法,把园中所有的东西一样样加以描绘,再一起堆到读者面前来。这一散一聚,这可以说是充满孩童视角特点的。孩子不会思考眼前事物之间到底有什么深刻的联系,也不会把内心的情绪带到风景上。他们涉世未深,用单纯的眼睛看世界,会感到什么都是多彩而新奇的,景物一件件扑面而来。每天都有新奇的发现,每次都有意外的“收获”,那么这百草园自然也让人觉得这个地方充满神奇的乐趣。而后面所写的“美女蛇”的故事和捉鸟则更使人感到孩童的趣味,这两件事是那时候旧时孩子的童年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概每个人都曾被长辈讲的这类故事吓过,捉鸟又是曾经男孩子喜欢玩的游戏之一。而从这温馨的百草园转到了三味书屋,况味就完全不同了。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自由是没有的;但鲁迅也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但却从开始的束缚,孩子们内心的不满,逐渐看出儿童方方面面的成长,又充满了对百草园的回忆。既温馨又有趣。

不过鲁迅似乎从来没有对任何东西完全满意过。他对他认为该批判的东西毫不留情地加以讽刺,用幽默的笔法将它们刺得体无完肤。这些议论多数是他以成人的口吻发出的,不必赘言。有特色的是鲁迅把心中所爱的人和事物的好坏两面都写出来,好的大加赞扬,坏的也加以批评,从而使读者感到他所说的人就生活在自己周围,人情冷暖,饱含现实。

关于长妈妈的回忆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鲁迅爱长妈妈,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他跳出了一直在使用的孩子的视角,深情地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然而他写长妈妈,居然是值得批评的事件多于令他感到敬佩的事件,倘若读者不仔细,还以为他又要批判一个坏人了。

然而那薄薄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它是鲁迅先生送给中国新文学的一份厚重的礼物。《野草》在文学界始终被认为是鲁迅创作中一部最美的作品。它有如《呐喊》、《彷徨》那些叙事书写作品所没有的幽深性、神秘性和永久性。大家对《野草》从20世纪二十年代最初产生的零散浮泛的感言,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众说纷纭的理论,人们都可以做言无不尽的论说,而又觉得言犹未尽。但是这本文集恰恰是鲁迅的文集中富有深邃哲理性与象征性的。包括至今,我仍觉得我的理解水平还较低,对于鲁迅先生在这本文集中的一些文章中所阐述暗藏

的深意体味不到,想要理解这种情绪,这种哲学,还真真的需要很长时间细细的琢磨,品味。

鲁迅先生运用了各种形形色色,不同人的不同遭遇,包括假想的,以身边人物为原型的,他自己及亲人的。由此批判旧社会,警醒人们。当我读到这些鲜活的文字,我像是能触手可及般的感受到鲁迅先生写书时的那寂寞哀伤的日子。他的文章不仅仅是对旧社会批判、写照。在科技飞速前进的现代,在我们看得到的,看不到的,仍然有这些影子的存在。

篇四:鲁迅研究 由《过客》产生的反思

由《过客》产生的反思

《过客》是一篇以诗剧形式创作而成的散文诗,出自于鲁迅的《野草集》,作者精心的构思情节,虽然是平淡直白的话语,简单的讲述一个落魄的过客与老翁,女孩在傍晚时的对话,以及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但这正是鲁迅《过客》的伟大与魅力之处,由小事件反映出大哲理。下面我就着重分析一下《过客》中所反映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哲学以及我对其的反思。

首先分析的是诗中出现的景物描写,“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一间小土屋向这痕迹开着一扇门;门侧有一段枯树根。”也是简单的几笔就描写出了黄昏阴郁黑暗消极的画面,给人一种压抑感,也为过客的出场增添了肃穆的氛围,而小土屋,那杂树、瓦砾,枯树根,象征了一种极端落缺乏生机的现实,尤其是在诗中多次提到坟更给人一种死亡的阴冷恐怖,它象征了一种死亡,一种绝望。这种感觉贯穿诗歌的始终,所以每个人都是以一种沉重的心情来读,这种心情更能激发读者的探知欲,从而使本诗的深层哲理更好的表现出来,这也符合鲁迅一贯的隐晦阴暗的写作风格。其次就是对人物的分析,在这里我主要对过客的形象进行分析,“一位过客,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胁下挂着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 可恨的是我的脚早经走破了,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这些都是对过客的外貌描写,从这些句子我们就可以看出过客一路走来的艰辛与疲惫,衣服破碎,流血的赤足,但他倔强顽强,眼光阴沉,都可以看出他的傲骨与敢于同命运做斗争的拼搏精神,这也是,鲁迅本人的形象,鲁迅借过客的言与行,诠释的是鲁迅式的生命哲学。

现在我主要叙述的是《过客》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鲁迅对这首诗耗时十年的时间,呕心沥血才写出短短几百字的诗,可以说字字有深意,句句含思辨,首先一开始写的是黄昏,然后天慢慢变黑,这就暗示了社会越来越黑暗,一丝光明都没有,而诗歌也渲染了一个黑暗的氛围,当时的老翁说太阳下去时候出现的东西,不会给你什么好处的,可以看出当时在黑暗社会里,是没有什么正直与光明可言,这就是老翁受到多年的折磨已经对整个社会失去了信心,已经不相信在黑暗中还会出现好的事物,甚至他说过客将要前往的路是坟,更是极含深意,作为老者他对未来失去了希望,想要反抗想要冲破现实的黑暗,无疑是自掘坟墓,他自己没有尝试过去反抗,也劝过客不要去闯,这都体现了他守旧

本分的一面,这就是旧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人们愚昧无知安于现状,但是过客却很坚定的说要继续走,哪怕前面是坟也义无反顾,这体现了过客即使伤痕累累,即使明知会牺牲他也无畏,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心中的信念,这就是支持他一直走下去的动力。作品借助过客这一形象,表现了鲁迅对黑暗的态度、对绝望的态度,表现了一种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战士精神。其次是小女孩的态度,当黑暗来临时她仍在等待那个远远而来的过客,她的心是纯净的,没有受到爷爷的毒害,当老翁说前面的路是坟时,她和过客都坚信前面是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野百合与蔷薇都是美丽的,所以他们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肯奋斗肯吃苦,坚信理想就一定会到达那野百合盛开的地方。小女孩作为下一代也寄托了鲁迅的希望,它表明了新一代的觉醒,这种黑暗生活也会在新一代的带领下走向光明。同时老翁的问题也深含人生哲理,他的问题是你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其实这是困扰着每一个人一生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富有深奥的哲理。

《过客》对我自己也有很深刻的影响,对完《过客》我就开始反思自己,文中过客是一个奋斗者的形象,他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只希望看到美丽和幸福,而眼前和身后的一切都让他失望,他只有踽踽独行,永不停息。仔细想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世界的过客,我们每天都在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而奔走而追逐,直到生命的终结,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这就是驱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有的人的梦想就如文中的那个老人一样,害怕挫折就选择放弃,逃避着残酷的现实,活在自己的小小空间里,而有的人会像过客那样即使有挫折有受伤也要为了心中的梦想往直前,而我便要学过客,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孜孜不倦的追究,直到生命的终结。

篇五:鲁迅《过客》中的人生哲学

《过客》所体现的鲁迅人生哲学特点 鲁迅的《过客》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寓味,是一篇含蓄、隐晦,又富于象征意义的哲理性文章。鲁迅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度思考在文章中一一展现。

《过客》一文中出现了三位截然不同的人物——白发老翁、紫发女孩和一位困顿的过客。而这三位人物也象征着生活中三种不同的人在人生道路中作出的不同的人生存选择。

面对西面的土地,十岁的紫发女孩看到的是野百合与野蔷薇盛开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看来,她象征着的是对生活与未来怀着希望,对生活充满同情心和好奇心却又缺乏深刻认识的稚气的年轻一代;而同样的方向,老人看到的却是萧索凄凉的坟地,这位世故、麻木的白发老翁正象征着社会上已失去了理想和追求的麻木生存、畏缩不前的一类人;而困顿窘迫的“过客”即使知道前面是绝望的坟地,依旧选择向前走去的,他象征着的是灵魂无处可归却依旧永不停止追寻出路的孤独而觉醒的探索者。

《过客》一文全篇都在描述这位面对绝望现实却无所畏惧的“孤独过客”的形象。他从瓦砾和杂树中走来,困顿而疲惫不堪。在他与老翁的对话中,过客回答了三次“我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叫什么,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唯一清楚的就是不停往前走。而这正体现了过客身上“反抗绝望”的生命意志。

在过客与老翁的对话中,他多次说道“我还是走好”。未知的前方,可怖的坟地,过客的无所畏惧和执著精神都蕴含在了他的“走”

上。正如鲁迅自己说的:“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鲁迅自身的执著恰好体现了过客正视绝望现实,义无反顾选择决绝地走下去的勇士的形象。

过客也说过这样一段话:“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明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每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每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而这被深恶痛绝的牢笼般的地方正是他所处的黑暗而绝望的社会——所以他要走。即使他的灵魂依旧在黑暗与歧途中孤独地流浪,但“走”就意味着出路和希望。

过客的身上到处都是鲁迅自己的影子。过客在荒郊野地里没有目的地向前行走,前方是坟地,背后是无法回头的绝境,但他依旧选择坚定地向前走去,拒绝他人的布施和语言的迷惑,非要执着地走到前方的目的地去。鲁迅就像文中的过客一样,是孤独、焦灼甚至绝望的探索者,但是他亦如无所畏惧的过客一般,踏着荆棘和瓦砾,跨越坟地和山丘,不顾一切向前追求,为这个绝望的社会开辟出一条带着希望的道路。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