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南民族大学资环学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12 19:19:05 体裁作文
中南民族大学资环学院体裁作文

篇一: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软件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

申 报 书

学校名称

专业名称

负 责 人

联系方式 中南民族大学 软件工程专业 雷召海 027-67841002

2010年9月28日

目 录

前 言 ...................................................................................................................................................... 3

一 “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所在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 .............................................................. 4

1 “培育试验计划”的前期基础 ......................................................................................................... 4

1.1 学科专业基础及建设成果..................................................................................................... 4

1.2 中美联合办学基础 ................................................................................................................ 8

1.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 ......................................................................................... 8

2 教学改革及成果 ............................................................................................................................ 9

3 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情况 .................................................................................................. 11

4 学科专业实验教学条件 .............................................................................................................. 14

二 “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教学改革试验方案 ................................................................................ 15

1 试验班学生遴选与培养 .............................................................................................................. 15

2 教师配备 ...................................................................................................................................... 15

2.1 教师团队建设 ...................................................................................................................... 16

2.2 建立“中外双导师制” .......................................................................................................... 16

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2”本硕连读中美合作培养模式 ................................................. 16

3.1 理论教学系统 ...................................................................................................................... 17

3.2 实践教学系统 ...................................................................................................................... 17

3.3 英语教学及训练 .................................................................................................................. 18

4 培养方案 ...................................................................................................................................... 18

4.1 培养目标 .............................................................................................................................. 18

4.2 方案设计 .............................................................................................................................. 19

4.2.1 课程体系构建 ............................................................................................................................... 19

4.2.2 课程模块的改革思路 .................................................................................................................... 20

4.2.3 课程内容设计 ............................................................................................................................... 21

5. 氛围营造 ....................................................................................................................................... 21

6 制度创新 ...................................................................................................................................... 22

7 条件支持 ...................................................................................................................................... 23

7.1 实验教学设备 ...................................................................................................................... 23

7.2 专业教学场所 ........................................................................................................................ 24

7.3 专业图书资料 ........................................................................................................................ 25

7.4 其它教学资源 ...................................................................................................................... 27

8 国际国内合作 .............................................................................................................................. 27

三 实施规划与保障 ............................................................................................................................ 28

1 五年规划 ...................................................................................................................................... 28

2 学校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 ................................................................................... 28

2.1 组织保障 .............................................................................................................................. 28

2.2 政策保障 .............................................................................................................................. 29

2.3 经费保障 .............................................................................................................................. 29

附件1 ..................................................................................................................................................... 30

附件2 ..................................................................................................................................................... 40

前 言

中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学士、硕士、博士等各个阶段高等教育的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20门国家、省级精品课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14门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01年和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连续两次获得优秀。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近60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约7万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城市之间信息化程度的不平衡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对高层次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强烈。随着信息化应用程度的进一步发展,高素质计算机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潜力将进一步加大。

民族院校肩负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任。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是一种必然,但目前国内相当多的高校,工科诸多专业仍然沿用传统的办学模式。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纳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教育质量监控评估机制,改革现有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科专业人才,对民族院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国际合作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是学校为积极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的通知》精神,为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少数民族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一 “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所在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

1 “培育试验计划”的前期基础

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起创于1985年,先后开设了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1989年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系。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将两个专业合并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此后陆续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2000年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专职教师63人。教师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28人;博士19人,在读博士2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湖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3人。

学院目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自动化四个本科专业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学院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拥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软件工程实验室、少数民族文字处理研究室、智能算法研究室、虚拟现实研究室、信息安全研究室、计算机工程应用研究室以及中南民族大学-XILINX SOPC联合实验室等多个研究(实验)室。专业实验室面积达3250平方米,实验室拥有固定资产总值3200万元。2008年,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自成立以来,教学科研面向实际应用,社会效益明显。多年来,计算机科学学院在人工智能、演化计算、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软件模型、软件过程管理、软件测试方法、信息安全、数字图像处理、机器证明等领域内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近三年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横向合作项目3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10余篇次,支配科研经费500余万元。

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学院与加拿大泽威尔大学、韩国全北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等学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了固定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开展教学和学术交流。2005年与美国UWL大学合作培养软件工程硕士,拓宽了学生深造的渠道,提供了教师出国研修的机会,扩大了软件工程专业的影响力。

1.1 学科专业基础及建设成果

经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中南民族大学在计算机科学学院设立软件工程专业后,计算机科学

学院抽调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师和从其他院校、科研所调入部分骨干教师,成立软件工程教研室。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已符合教育部关于软件工程专业设置规范的要求,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硕士研究生培养为辅,逐步发展侧重应用型科研,适应民族地区发展与计算机科学相融合的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学科专业。

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博士14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4人。

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同年,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湖北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智能算法及其应用”和“可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被评为中南民族大学校级学术团队。2010年,“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工程专业针对国内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采取面向工程培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所开发的软件系统能否在实际中应用为考核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多年建设,中南民族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基础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成果推广及示范辐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软件工程专业每年均有学生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模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项。

近年来,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承担科研项目共计32项,如表1-1,1-2所示。

篇二: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软件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

申 报 书

学校名称

专业名称

负 责 人

联系方式 中南民族大学 软件工程专业 雷召海 027-67841002

2010年9月28日

目 录

前 言 ...................................................................................................................................................... 3

一 “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所在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 .............................................................. 4

1 “培育试验计划”的前期基础 .......................................................................................................... 4

1.1 学科专业基础及建设成果 ..................................................................................................... 4

1.2 中美联合办学基础 ................................................................................................................. 8

1.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 ......................................................................................... 8

2 教学改革及成果 ............................................................................................................................. 9

3 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情况 ................................................................................................... 11

4 学科专业实验教学条件 ............................................................................................................... 14

二 “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教学改革试验方案 ................................................................................ 15

1 试验班学生遴选与培养 ............................................................................................................... 15

2 教师配备 ....................................................................................................................................... 15

2.1 教师团队建设 ....................................................................................................................... 16

2.2 建立“中外双导师制” ........................................................................................................... 16

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2”本硕连读中美合作培养模式 .................................................. 16

3.1 理论教学系统 ....................................................................................................................... 17

3.2 实践教学系统 ....................................................................................................................... 17

3.3 英语教学及训练 ................................................................................................................... 18

4 培养方案 ....................................................................................................................................... 18

4.1 培养目标 ............................................................................................................................... 18

4.2 方案设计 ............................................................................................................................... 19

4.2.1 课程体系构建 ................................................................................................................................ 19

4.2.2 课程模块的改革思路 .................................................................................................................... 20

4.2.3 课程内容设计 ................................................................................................................................ 21

5. 氛围营造 ....................................................................................................................................... 21

6 制度创新 ....................................................................................................................................... 22

7 条件支持 ....................................................................................................................................... 23

7.1 实验教学设备 ....................................................................................................................... 23

7.2 专业教学场所 ......................................................................................................................... 24

7.3 专业图书资料 ......................................................................................................................... 25

7.4 其它教学资源 ....................................................................................................................... 27

8 国际国内合作 ............................................................................................................................... 28

三 实施规划与保障 ............................................................................................................................ 28

1 五年规划 ....................................................................................................................................... 28

2 学校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 ................................................................................... 29

2.1 组织保障 ............................................................................................................................... 29

2.2 政策保障 ............................................................................................................................... 29

2.3 经费保障 ............................................................................................................................... 29

附件1 ..................................................................................................................................................... 30

附件2 ..................................................................................................................................................... 40

前 言

中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学士、硕士、博士等各个阶段高等教育的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20门国家、省级精品课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14门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01年和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连续两次获得优秀。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近60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约7万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城市之间信息化程度的不平衡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对高层次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强烈。随着信息化应用程度的进一步发展,高素质计算机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潜力将进一步加大。

民族院校肩负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任。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是一种必然,但目前国内相当多的高校,工科诸多专业仍然沿用传统的办学模式。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纳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教育质量监控评估机制,改革现有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科专业人才,对民族院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国际合作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是学校为积极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的通知》精神,为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少数民族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一 “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所在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

1 “培育试验计划”的前期基础

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起创于1985年,先后开设了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1989年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系。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将两个专业合并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此后陆续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2000年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专职教师63人。教师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28人;博士19人,在读博士2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湖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3人。

学院目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自动化四个本科专业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学院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拥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软件工程实验室、少数民族文字处理研究室、智能算法研究室、虚拟现实研究室、信息安全研究室、计算机工程应用研究室以及中南民族大学-XILINX SOPC联合实验室等多个研究(实验)室。专业实验室面积达3250平方米,实验室拥有固定资产总值3200万元。2008年,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自成立以来,教学科研面向实际应用,社会效益明显。多年来,计算机科学学院在人工智能、演化计算、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软件模型、软件过程管理、软件测试方法、信息安全、数字图像处理、机器证明等领域内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近三年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横向合作项目3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10余篇次,支配科研经费500余万元。

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学院与加拿大泽威尔大学、韩国全北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等学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了固定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开展教学和学术交流。2005年与美国UWL大学合作培养软件工程硕士,拓宽了学生深造的渠道,提供了教师出国研修的机会,扩大了软件工程专业的影响力。

1.1 学科专业基础及建设成果

经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中南民族大学在计算机科学学院设立软件工程专业后,计算机科

学学院抽调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师和从其他院校、科研所调入部分骨干教师,成立软件工程教研室。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已符合教育部关于软件工程专业设置规范的要求,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硕士研究生培养为辅,逐步发展侧重应用型科研,适应民族地区发展与计算机科学相融合的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学科专业。

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博士14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4人。

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同年,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湖北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智能算法及其应用”和“可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被评为中南民族大学校级学术团队。2010年,“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工程专业针对国内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采取面向工程培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所开发的软件系统能否在实际中应用为考核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多年建设,中南民族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基础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成果推广及示范辐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软件工程专业每年均有学生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模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项。

近年来,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承担科研项目共计32项,如表1-1,1-2所示。

篇三:全国高校社团年会学生参会总名单

第六届全国高校社团会长年会暨新青年领袖论坛已经审批通过部分名单

已经审核通过的名学生,覆盖了所有211重点大学,以及国内主要的城市,报名继续中。

唐南灿 张伟 赵大伟 隗宙 尤波 慈舟 田震 王照国 俞冬昕 余辉 沈锦 陈洁 郝全喜 张昊 张荣超 刘弋渤 石翔 何瑫 杨澍 曹伟

中国人民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延边大学 安徽省蚌埠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徽科技学院 云南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宁波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中山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北京山沟沟会馆

管理学院学生会\关注三农协会 校创业者协会\校访学联谊会 空山新雨文学社 创业协会 青年志愿者协会 农业标准化研究会 青年志愿者协会 社团联合会

合肥工业大学环境保护协会 赛扶诺丁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草文学社 电视台 未来律师协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街舞社 社团

岭南创业与投资协会 北大新闻网记者团 北京邮电大学幻文社 创业联盟

会长 主席\会长 主席 社长 会长 会长 会长 会长 主任 会长 主席 社长 台长 会长 会长 副会长 会长 团长 社长 主席

王文杰 范雪燕 张健 李昊 曾涛 孙康康 权小蕊 张盛君 屈斌 刘坤

周(峰)贾京京 杜娟 蔺蕊

欧阳建平伟(心海)朗杰 方容 裴凯 张华 孙阳

宁波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燕山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海南大学 河海大学 厦门大学 云南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 南昌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湖南大学 南昌大学 西藏民族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宁波大学外语爱好者协会 学生会 社团

燕山大学武术爱好者协会 三峡大学计算机协会 社联 社团

中外大学生交流协会 科学探索协会 社团联合会 社联

创业投资研究会 就业创业协会 国际时政论坛

湖南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 青年志愿者协会 社团联合会

中南民族大学绿色环保协会西部开发志愿者协会 中国政法大学电影协会 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

副会长 主任 社长 会长 会长 负责人 社长 会长 会长 主席 副主席 副会长 会长 会长 副主席 主席 主席 会长 会长 会长 部长

杜明超 袁传富 冯英席 李冲 张琦 陈峰 朱惠琴 王博 卜晓阳 林圣存 梁树富 张艳 胡旭 周婷 刘跃 孙卫军 王俊峰 刘东 叶丹 石丙鹏 杨明宇

山东经济学院 安徽新华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延安大学 山东大学 南昌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三峡大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上海同济大学 四川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A32 北京邮电大学 云南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学生会

安徽新华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文筝报社

中国政法大学电影协会 学生社团联合会 kab俱乐部

北京邮电大学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延安大学金融协会 学生国际交流协会 就业创业协会 学生数学建模协会 管理科学协会 千里知行社 北京邮电大学手语社 社团 宣传社

四川大学心理协会

BREEZE轮滑协会 世纪讲坛组委会 云南大学创业先锋组 企业之星成长社团

副会长 会长 社长 会长 主任 会长 会长 会长 会长 会长 会长 会长 社长 社长 会长 社长 会长 社长 主席 会长 社长

叶冰 彭飞 吴加金 尹骏怡 刘云川 刘莹 楚舒宇 和宇翔 虞晟皓 丁秉勇 宣亮亮 张龙年 徐汉波 谷元庆 任品 陈启翔 张辰 杜娟 龙小平 韩莹 王惟

暨南大学 长春师范学院 三峡大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济南大学 延边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外交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昌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A64 北京邮电大学

暨南大学定向越野旅游协会 校ACG社团 三峡大学启源思辩社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协会 社团 学生会

医学院研究生院团总支 红楼梦学习研究社 商学院学生委员会

上海交通大学素质拓展中心 院学生会 创业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医科)计算机协会北邮今周

北京邮电大学手语社 羽毛球社 奇炫魔术社 中国传媒大学校报 北邮嵌入式协会

天空印象美工社\推理协会 北京邮电大学思科俱乐部

会长 负责人 会长 社长 会长 主席 副书记 副社长 主任 部长 部长 会长

部长 副主编 社长 会长 会长 主编 主席 发起人 首任主席

孙钦滨 武莹 邓涛 尹环宇 周金林 戴云霏 汪乾荣 周胜男 殷慧慧 徐智高 曾耀霆 张振超 刘东 孙井会 张希 刘赫 郑婷婷 周桢 牛敬森 马永丽 明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学院 重庆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延边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体育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城市学院

吉林省经济管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电子竞技协会 学生会

北京邮电大学创业者协会 学生会 学生会 心理委员会 发明协会 学生会 校学生记者协会 社团联合会 传媒协会 社团联合会 BREEZE轮滑协会 社团联合会 阳光心理协会 晨曦青年志愿者协会 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足协/移动生活俱乐部/思科俱乐部极光青年志愿者协会 校友联络委员会

心星调研学会

主席 副主席 会长助理 主席 主席 部长 会长 主席 副会长 部长 会长 副会长 社长 副主席 会长 会长 副主席

均为主席 会长 部长 会长

篇四: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软件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

申 报 书

学校名称

专业名称

负 责 人

联系方式 中南民族大学 软件工程专业 雷召海 027-67841002

2010年9月28日

目 录

前 言 ...................................................................................................................................................... 4

一 “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所在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 .............................................................. 5

1 “培育试验计划”的前期基础 ......................................................................................................... 5

1.1 学科专业基础及建设成果 ..................................................................................................... 6

1.2 中美联合办学基础 ............................................................................................................... 11

1.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 ....................................................................................... 12

2 教学改革及成果 ........................................................................................................................... 13

3 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情况 ................................................................................................... 16

4 学科专业实验教学条件 ............................................................................................................... 19

二 “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教学改革试验方案 ................................................................................ 20

1 试验班学生遴选与培养 ............................................................................................................... 20

2 教师配备 ....................................................................................................................................... 21

2.1 教师团队建设 ....................................................................................................................... 21

2.2 建立“中外双导师制” .......................................................................................................... 22

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2”本硕连读中美合作培养模式 .................................................. 22

3.1 理论教学系统 ....................................................................................................................... 23

3.2 实践教学系统 ....................................................................................................................... 24

3.3 英语教学及训练 ................................................................................................................... 24

4 培养方案 ....................................................................................................................................... 24

4.1 培养目标 ............................................................................................................................... 25

4.2 方案设计 ............................................................................................................................... 25

4.2.1 课程体系构建 ................................................................................................................................25

4.2.2 课程模块的改革思路 ....................................................................................................................27

4.2.3 课程内容设计 ................................................................................................................................28

5. 氛围营造 ....................................................................................................................................... 28

6 制度创新 ....................................................................................................................................... 30

7 条件支持 ....................................................................................................................................... 31

7.1 实验教学设备 ....................................................................................................................... 31

7.2 专业教学场所 ......................................................................................................................... 32

7.3 专业图书资料 ......................................................................................................................... 34

7.4 其它教学资源 ....................................................................................................................... 36

8 国际国内合作 ............................................................................................................................... 37

三 实施规划与保障 ............................................................................................................................ 37

1 五年规划 ....................................................................................................................................... 37

2 学校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 ................................................................................... 38

2.1 组织保障 ............................................................................................................................... 38

2.2 政策保障 ............................................................................................................................... 39

2.3 经费保障 ............................................................................................................................... 39

附件1 ..................................................................................................................................................... 40

附件2 ..................................................................................................................................................... 54

前 言

中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学士、硕士、博士等各个阶段高等教育的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20门国家、省级精品课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14门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01年和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连续两次获得优秀。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近60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约7万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城市之间信息化程度的不平衡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对高层次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强烈。随着信息化应用程度的进一步发展,高素质计算机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潜力将进一步加大。

民族院校肩负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任。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是一种必然,但目前国内相当多的高校,工科诸多专业仍然沿用传统的办学模式。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纳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教育质量监控评估机制,改革现有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科专业人才,对民族院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国际合作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是学校为积极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的通知》精神,为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少数民族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一 “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所在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

1 “培育试验计划”的前期基础

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起创于1985年,先后开设了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1989年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系。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将两个专业合并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此后陆续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2000年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专职教师63人。教师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28人;博士19人,在读博士2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湖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3人。

学院目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自动化四个本科专业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学院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拥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软件工程实验室、少数民族文字处理研究室、智能算法研究室、虚拟现实研究室、信息安全研究室、计算机工程应用研究室以及中南民族大学-XILINX SOPC联合实验室等多个研究(实验)室。专业实验室面积达3250平方米,实验室拥有固定资产总值3200万元。2008年,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自成立以来,教学科研面向实际应用,社会效益明显。多年来,计算机科学学院在人工智能、演化计算、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软件模型、软件过程管理、软件测试方法、信息安全、数字图像处理、机器证明等领域内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近三年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横向合作项目3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10余篇次,支配科研经费500余万元。

篇五: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软件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

申 报 书

学校名称

专业名称

负 责 人

联系方式 中南民族大学 软件工程专业 雷召海 027-67841002

2010年9月28日

目 录

前 言 ..................................................................................................................................................... 4

一 “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所在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 .............................................................. 5

1 “培(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中南民族大学资环学院)育试验计划”的前期基础 ......................................................................................................... 5

1.1 学科专业基础及建设成果 ..................................................................................................... 6

1.2 中美联合办学基础 ............................................................................................................... 10

1.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 ....................................................................................... 11

2 教学改革及成果 .......................................................................................................................... 12

3 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情况 ................................................................................................... 15

4 学科专业实验教学条件............................................................................................................... 17

二 “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教学改革试验方案 ................................................................................ 19

1 试验班学生遴选与培养............................................................................................................... 19

2 教师配备 ...................................................................................................................................... 20

2.1 教师团队建设 ...................................................................................................................... 20

2.2 建立“中外双导师制” .......................................................................................................... 20

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2”本硕连读中美合作培养模式 ................................................. 21

3.1 理论教学系统 ...................................................................................................................... 21

3.2 实践教学系统 ...................................................................................................................... 22

3.3 英语教学及训练................................................................................................................... 23

4 培养方案 ...................................................................................................................................... 23

4.1 培养目标 .............................................................................................................................. 24

4.2 方案设计 .............................................................................................................................. 24

4.2.1 课程体系构建................................................................................................................................ 24

4.2.2 课程模块的改革思路 .................................................................................................................... 25

4.2.3 课程内容设计................................................................................................................................ 27

5. 氛围营造 ....................................................................................................................................... 27

6 制度创新 ...................................................................................................................................... 28

7 条件支持 ...................................................................................................................................... 29

7.1 实验教学设备 ...................................................................................................................... 29

7.2 专业教学场所 ........................................................................................................................ 31

7.3 专业图书资料 ........................................................................................................................ 33

7.4 其它教学资源 ...................................................................................................................... 35

8 国际国内合作 .............................................................................................................................. 36

三 实施规划与保障............................................................................................................................ 36

1 五年规划 ...................................................................................................................................... 36

2 学校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 ................................................................................... 37

2.1 组织保障 .............................................................................................................................. 37

2.2 政策保障 .............................................................................................................................. 38

2.3 经费保障 .............................................................................................................................. 38

附件1 .................................................................................................................................................... 39

附件2 .................................................................................................................................................... 53

前 言

中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学士、硕士、博士等各个阶段高等教育的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20门国家、省级精品课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14门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01年和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连续两次获得优秀。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近60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约7万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城市之间信息化程度的不平衡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对高层次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强烈。随着信息化应用程度的进一步发展,高素质计算机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潜力将进一步加大。

民族院校肩负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任。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是一种必然,但目前国内相当多的高校,工科诸多专业仍然沿用传统的办学模式。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纳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教育质量监控评估机制,改革现有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科专业人才,对民族院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国际合作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是学校为积极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的通知》精神,为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少数民族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一 “培育试验计划”试验班所在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

1 “培育试验计划”的前期基础

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起创于1985年,先后开设了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1989年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系。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将两个专业合并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此后陆续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2000年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专职教师63人。教师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28人;博士19人,在读博士2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湖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3人。

学院目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自动化四个本科专业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学院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拥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软件工程实验室、少数民族文字处理研究室、智能算法研究室、虚拟现实研究室、信息安全研究室、计算机工程应用研究室以及中南民族大学-XILINX SOPC联合实验室等多个研究(实验)室。专业实验室面积达3250平方米,实验室拥有固定资产总值3200万元。2008年,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自成立以来,教学科研面向实际应用,社会效益明显。多年来,计算机科学学院在人工智能、演化计算、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软件模型、软件过程管理、软件测试方法、信息安全、数字图像处理、机器证明等领域内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近三年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横向合作项目3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10余篇次,支配科研经费500余万元。

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学院与加拿大泽威尔大学、韩国全北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等学校的相关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