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北大未名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17 07:31:15 作文素材
北大未名湖作文素材

篇一:北大未名湖

北大未名湖

北大未名湖的有关历史

北大未名湖,原是乾隆皇帝赐给和珅的淑春园里的湖而已,贡和珅和妻妾闲来风花雪月的地方,湖边画舫也是在修建颐和园时和珅顺便为自己建造的越制建筑。

篇二:北京大学未名湖这片海洋

中北京大学 未名湖这片海洋

在北在有一首非正式的校歌,说是“非正式”,其知名度比正式校歌高许多。每到校园音乐节,校园里到处都飘着这支曲子的香味:“这真是一块圣地,我来到这里。阳光月光星光灯光在照耀,她的面孔在欢笑在哭泣??”这首歌的名字叫《未名湖是个海洋》。

曾经有人问我:北京大学是北京哪一所大学啊?然而更多的人问我:北京大学究竟是什么样的?每一天,都有来自天南海北的人站在北大西门前,带着不同的表情和:“北京大学”四个字合影留念。我也曾手拿一本北大的宣传册,对着照片想象属于我的北大。但直到毕业那天,我才发现,原来我并不知道完整的答案——北大是什么样的?是百年沧桑的博雅塔和未名湖,还是崭新的百年讲堂和图书馆?是穿梭在宿舍区熙熙攘攘的学生,还是站在讲台上风骨各异的先生?是夏夜的花神庙畔的低语,不还是诗歌节上年轻灵魂的高唱??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北大的面目是如此多样,又是如此多变,你还来不及领略她的一个回眸,她却已经转身。如果让我再一次描述我的母校的话,我会觉得那首歌的名字恰如其分——北大其实是一片海洋。

没错,海洋或许是一个最恰当的比方。想象一下吧:一条条幼鱼从各自湖泊和小溪启程,历尽艰辛,辗转来到入海口,当跃入海洋的那一瞬间,狭窄的河道在它们身后悠然隐去,一个蔚蓝色的庞大世界顷刻展现在眼前??燕园就是这样一个阔大的、充满自由和可能性的海洋。

在我看来,北大最本质的精神和文化内核,其实就是“自由”两个字。因为自由,所以包容,所以独立;因为自由,所以富于创造力。

北大的空气很奇妙,带着大学校园筀特有的懵懂和躁动,却又奇怪地与旧大楼的泥土味、未名湖的湖水味、图书馆的墨香、食堂的饭菜混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潜伏在骨子里的浪漫气息。就像北大曾经的地标,不是博雅塔、不是未名湖,甚至不是红楼,而是到处贴满通知、传单、标语,到处是社团活动小板櫈和地摊的“三角地”。北大 就这样带着一种自由到慵懒的态度,让一切貌似杂种无序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奏出了一曲奇妙却又和谐的交响曲。在这交响曲里,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聆听其中的任何一个片段。

北大未名湖

我始终觉得,大学里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教室里有没有空调和电脑,不是你的专业在全世界排第几,甚至不是你的导师写过多少本书、获得过多少 奖。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是遇见怎样的人。我的师兄打过一个比方,说北大就像是个自然保护区,很多你以为早忆消失的“物种——到北大一看——竟然还有!北大人特立独行,出奇才、出怪才是出了名的。你从来都不知道下一秒钟你会交到怎样的朋友。而老师更是风采各不相同,每一们都充满了个人魅力和学术魅力。有时为了听一节课,系里系外赶来听课的人都快把教室的门挤破了——当然,这也许跟北大允许非本专业甚至外校人员自由旁听课程的传统有关。 在北大,一切信念和思想都在最大限度上被尊重、被包容。有一次,一位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一位北大的教授从某栋教学楼上跳了下去。这时,教室里传来了些许轻蔑的笑声。这位先生面色凝重地说:“你们不要笑!人家敢为自己的信仰而死,你们敢吗?”声音不大,却把所有人镇住了。这个场景,我至今还记得。这是只有北大这片海洋才能提供给你的精彩邂逅。

离开北大一晃4年了。在这4年里,每当工作艰难或身心疲倦的时候,我总会回想那段校园时光。那时光有一种魔力,能让一个人再一次充满了初出茅庐时那种无畏的力量。如果每一个人心里都将永怀一个少年时才能做的梦,那么,我很庆幸自己将这个年少的梦埋在了北大的泥土里,那里面有最单纯的理想,有最纯粹的渴望,有最稚嫩的未来,或许还有最干净的爱。

清华之约 阮菁

北京的4号线圆明圆站,出口B向前不远处,矗立着一个牌坊,牌坊前总是有许许多多的游客,而且大多数是大人带着年幼的孩子,或是结伴而行的青年学子。

所有人都知道,这个牌坊,是一扇门;门后边是另一个世界。

清华,百年的沉淀,造就了这所美丽学府深厚学术底蕴和文化氛围。坐落在北京城西四环的清华园,像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走向社会,走向国际,走向成功的顶点。

清华大学四个字,代表了中国学子骨子里散发出的书生气。在清华,学术永远排在第一位,即使在情人节或圣诞节,很多清华情侣选择约会的地点,往往也是清华的各个图书馆。在清华,连爱情也常常用自习不表达。

清华校园里最为热闹地方当属各大操场。东操场旁“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几个字就是最好的诠释——这是我们一进入学校,辅导员和许多老师都会强调的。据说,在建校初马翰教授那个时代,每天傍晚都会定时响起《运动进行曲》,清华学子们伴着熟悉的音乐,在跑道上挥汗,为未来储蓄力量。现如今,每年的男生3000米、女生1500米恐怕也是属于清华的特色之一了吧。傍晚在西操场的跑道上,跑着跑着,说不定就会遇上熟悉的施一公校长,不说他的人格魅力和辉煌的学术成果,他还是我们生命学院的长跑高手呢!

数以万计的清华人,抛弃名利浮华,待在这个寂寞的小园子里,或者做着研究,或者教书育人。清华学术氛围,就象脱离了浮躁的大环境的干扰,每一个学生、老师,每天吃同样的饭菜,每天睡同样的宿舍,每天骑同样的破旧自行车。穿行在清华的各个主干道上。清华的学术魅力,远远不在于那些学术大师带给清华荣誉上的骄傲,更在于那每日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努力,各甘于寂寞、甘于孤独的默默奋斗。

清华的实验室有着国内最好的科研设备,有着国内最优秀的学术领袖,但更重要的是,有着国内最前沿的国际视野和最踏实的科研态度。不贪功,不畏进,不谎报,不夸大,清华的科技工作者永远秉持着百年流传积淀的厚重和踏实,默默地、脚踏实地地完成每天的科研工作。汇万川以成大海,积跬步而至千里。清华的科研,在行胜于言的一日一日锤炼下,已经到了丰收的季节,而清华也向着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的目标,坚实地踏着每一步。

清华的老师有着最优秀的科研经历,也有着最踏实的教学能力,不一定每位老师都能功巧舌如簧,说得天花乱坠,但是一定有他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偶尔的沉默或者幽默中流露出对生活和科学的无限热爱。大学不一定有大楼,不一定有大道,却当有大师传道授业,清华一代一代老师们,用简单朴实的人生收获作为老师的最高成就——教出一批好学生。

清华的历史如此厚重,清华的过去如此辉煌,清华的未来又如此光明,所有的“如此”,都只能在清华学子谈及自己母校时的小小骄傲中,窥见端倪。清华的光辉是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用寂寞苦楚的人生和扎实肯干的付出换来的;而清华的未来,也将属于那些站得高、看得远,做得多的强者。今天的清华是科教研一体的中国最高学府之一;明天的清华是否会成为世界学术的中心,是否成为世界科学的引领者,清华园里那些埋头看书或者做实验的莘莘学子,也许能给你一个答案。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的精神,自庚子赔款屈辱开始,总有一天会融进国家富强的自豪之中。

自由无用在复旦 凌馨

昨天用微信聊天,小杳给我们看群背景,说:“你们没发现我用的是复旦BBS的图吗?”看见了,丑死了。我说,“本来想笑你的,没忍心。”损学校的时候我们总是口齿伶俐。 但是老实说,复旦的那个校门,真的很一般,就连传说中的老校门都是后来造的。幸好我们还有燕园、曦园。还有据说已有近百年历史的数学系“小白楼”,和经历炮火后重建的相辉堂??

校训也是老的,如果我没记错,写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据说这是全国高校确认的最早的校训。1913年,当时的校长李登辉从《论语》中选出这两句话,用作校训。 同样古老的还有我们的校歌,词曲作者分别是刘大白和丰子恺。这首歌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被换掉,换成了“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努力前程,为国栋梁”的集体创作。大概就在我入学后不久,大家纷纷要求恢复老校歌,从校内学生到毕业校友吵得热火朝天。然后就真得恢复了。

我们总是这样和学校“吵架”。为了校歌这样虚实兼具的事,食堂菜价贵那样具体而微的事,学校里小偷太多那样重要的事,周边修路工程很吵那样似乎不归学校管的事??

毕业6年了,现在的学弟学妹们,似乎比起我们有过之无不及。因为给学生宿舍装空调的工程 进展缓慢,有人在毕业典礼的大屏幕上给校长留言,校长看见后立刻中断讲话,致歉并作出解释。虽然问题不能立刻解决,但钉喜欢这样的态度式——平等和尊重。

在复旦的4年里,我总能感受到这样的气氛。出国热、考研热、公务员热的时候。自修室里的人头是黑压压的一片;体育馆里是游泳的,草坪上是弹吉它的,背起行囊去登山的。甚至窝在网吧打游戏的??也照样只增不减。无论专注什么,只要干得漂亮,都是大家心中的牛人,虽然很多都是无用的。

可是复旦学生逃不开的,是那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直到工作了很久以后,我似乎还是无法放弃——实话实说的自由,少为现实所累的自由。追逐理想的自由,以及改变的自由。 但复旦学生以“现实”而闻名,这也是事实,外资银行的工作,当然要打破头去抢;公务员考试前,一定会抱着书“啃”;想留沪有个上海户口,顺理成章要拼命考各种资格证求加分;想要报名托福、雅思、GRE求出国的,每个学生宿舍至少有一个。有一个数据或许可以佐证复旦人在‘现实’领域的成功:GMA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复旦本科生的均分,排名全球第九。英国剑桥大学排名第十,排在前面的是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同样是世界名校。

如今,我时常回学校走走,和师兄师姐们说说话、聊聊天。我们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坚持自己的书生气。或许这才是复旦人的“现实”吧: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求是”的浙大

“看,那栋大楼就是医学院。也就是合并以前的浙江医科大学??坐着校园观光车,师傅带着我,要偌大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浏览了一圈。我很惊讶,眼前这位年近60的大伯虽然只是校园观光车的司机,却对浙江大学的现在和过去了如指掌。“那是竺可桢,浙江大学的老校长??”大伯指着启真湖畔的一尊铜像说。手拄拐杖,长款风衣的一角随风扬起,眼镜下方是消瘦的脸庞和两道深深的法令纹。这一尊竺可桢像让我想起了有关浙大的往事。 浙江大学的前生是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于杭州普慈禅寺的“求是”书院,是浙江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书院取名“求是”,即“务求实学,存是去非”之意,“求是”也成为了浙大延续至今的校训。然而“求是”精神却是经竺可桢校长之手得以发扬。并确立为校训。(1988年5月5日,浙大校务会决定以“求是创新”作为新时期校训。)竺可桢于1936年担任浙大的校长,尽管他不是浙大的首任校长,但他担任校长一职的13年却是浙大最为艰难的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杭州频遭空袭,民不聊生,何谈科研和学习?为此,竺可桢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西迁,将学校搬到城镇、乡村。一场被称作“文军长征”的西迁之行便开始了。自1937年11月初徙江建德,再徙江西吉安、泰和,三徙广西宜山,最后到达贵州遵义、湄潭,行程长达五千多公里。西迁途中,浙大师生们面临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当时还是浙大学生,如今已是中国金属材料专家的王启东教授曾提到:当时老师在祠堂里,一块木板打几个桩,钉在地上就是櫈子;吃饭是“蜻蜓点水”(蘸着盐汤下饭)。“逢六进一”(吃六口饭蘸一点霉豆腐);灯是桐油灯,三根灯芯,一般只点一根,看书点三根,教授和学生的鼻子都被熏得黑黑的。

物质条件虽极其艰苦,但学校为师生们营造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研究环境,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到无比轻松愉悦,“求是”精神也是在西迁途中慢慢确立起来的。1938年11月1日,浙大西迁宜山时,竺可桢决定在校务提出将“求是”作为浙大校训,他认为朴实严谨是浙大自求是书院创立以来一脉相承的传统学风。

1939年2月4日,竺可桢对一级新生作《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讲话时说:“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而要有“杀身成仁”“待会舍生取义”的精神,“凭自己之良心,甘冒不韪” 以使“真理卒以大明”。他讲话后的第二天,日军18架飞机在浙大的临时校舍上空投下118枚炸弹。就在这颠沛流离的环境中,“求是”精神一直鼓舞着浙大师生刻苦钻研,在“破庙”中创造了辉煌的成绩。

当时,苏步青、贝时璋等一批老教授和竺可桢一起,在浙大兢兢业业,营造了思想上民主、学术上自由的良好氛围;而在“求是”精神的感召下,张绍忠、蔡邦华、束星北等一大批追求真理、有真才实的著名教授也汇聚到浙大。正因为如此,浙大从西迁之前只有文理、农、工三个学院、16个系、600多名学生的地方性大学,在1946年返杭是一跃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师范7个学院、27个系、2171名学生的综合性大学。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正如浙大校歌唱的那样,拥有116年历史的浙江大学,无论经历怎样的沧海桑田,一脉相承的“求是”精神从不改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孜孜不倦追求在理的浙大学子。

篇三:北大讲解词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英文名: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有“中国政治晴雨表”之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机构,也是近代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并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北大是中国近代惟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大学,最初也是当时的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的学统,建立之初身兼传统太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正统,又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河,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第一的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科都是它的强项。全校共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1个,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比第二名多出32个)。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北大的理科、文科、医科实力均为全国第一。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北大诞生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数学、物理、化学、地质、计算机、微电子、核物理、心理、农学、医学、中文、历史、哲学、考古、外语、政治、经济、商学、新闻等学科,也是第一所招收研究生的中国大学。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及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点大学,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亦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九校联盟(C9)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成员。

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以及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北大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现任校长周其凤院士、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

北大校园分成校本部、医学部、昌平园区、大兴校区、无锡校区、深圳研究生院6个部分,本部又称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 鸣鹤园、

蔚秀园、畅春园、 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数百年来,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校园北与圆明园毗邻、西与颐和园相望。北大充分利用

了这一难得的历史遗产,营建了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使之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风景宜人;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这正是燕园中最美的图画。著名的“一塔湖图”指的就是未名湖湖畔的景色。

北大图书馆

1902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建立,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新型图书馆之一。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舍历经变迁,目前的馆舍由1975年建成的西楼和1998年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建的东楼组成。2005

年西楼改造工程完成,馆舍面貌焕然一新,至此总面积已近53000平米,阅览座位4000余个。馆舍水平的提升为图书馆面向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8年,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也是第一任馆长。

1918年冬,从湖南来到北京的毛泽东,经过北大杨昌济教授的介绍,于十月间到图书馆工作。在红楼一层东南角的办公室内,毛泽东和李大钊第一次见面。在刚刚认识的李大钊的帮助下,毛泽东在北京大学获得了每月可以领到八块大洋的图书馆助理员的兼职机会。

博雅塔

1924年7月,燕京大学为解决全校生活用水,在此掘水井一口,井深164尺,水质清澈,水源丰足,喷水高于地面十余尺,喷水量达每小时16000加仑(合60560

升)。水塔是当时为深水井专造的塔式水楼建筑。塔型仿初建于北周时代的通州燃灯塔。因系美籍华人博氏捐资兴建,故又称“博牙塔”——由于当时燕京大学校园内的建筑都是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的,这座水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当时居住在美国)捐资兴建的,所以被命名为 “ 博雅塔 ” 。

未名湖

钱穆回忆自己在燕京大学任教的时候,曾对燕大的建筑命名为“M”“S”楼非常不满。他认为这样的名字根本没有中国的味道,应该改换成中国名称为好。当时燕大特地为此召开校务会议,于是将“M”楼改为“穆”楼,将“S”楼改为“适”楼。其他的建筑物也一律赋以中国名字。

燕园内还有一处湖泊,景色优美,但还没有名字。当时决定一并起个名字。但各式各样的名字试了很多,总觉得不合适。最后干脆就叫它“未名湖”。这就是今天北大未名湖的来历。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发端于钱穆的一个小小建议。

石舫

石舫是清代乾隆朝宠臣和珅的淑春园的遗物。

和珅(1750-1799),钮祜禄氏,字致斋,清满洲正红旗人,由护卫擢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乾隆皇帝把与圆明园最近的淑春园赏给和珅,和珅把淑春园建造得富丽堂皇,并仿颐和园(时称清漪园)在淑春园也建造了一个石舫,这是“僭侈逾制”行为,也是和珅后来获罪的二十大罪状之一。淑春园几经变迁,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时,也将此园焚烧殆尽,仅存石舫的基座至今。

慈济寺(花神庙山门)

在未明湖的东南角,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寺门。古书上记载,此地原为慈济寺,寺庙早已无存,只剩下一个砖瓦门了。北大学生习惯把这个门式建筑叫“花神庙”,据说他们中有的谈恋爱,要到这里献上一束花,或者手牵手从此门走过一次才能成功。

临湖轩

原为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LeightanStuart,1916-1962)的住宅,部分也作为燕京大学接待贵宾和开会的地方。前北大校长马寅初(1882-1982)也曾住此。现为北京大学贵宾接待室。“临湖轩”是北大校友、著名作家冰心命名的。

本院西侧房曾为林迈可(Michael Lindsay)居室。林迈可,英国学者。1937年受聘为燕京大学经济学导师,领导创办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在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盘据之下,林曾数次秘密访问华北抗日游击区,并在沦陷后的北平的八路军采购药材和无线电器材。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林氏夫妇在八路军的帮助下进入抗日根据地,在晋察冀和延安参加抗日工作,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方携妻及子女返英。解放后林氏曾数次访华。

翻尾石鱼

翻尾石鱼是在圆明园之一的长春园北部,有一组仿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样式设计的建筑,俗称“西洋楼”。这组建筑最西面靠南一点的就是“谐奇趣”。

“谐奇趣”建于乾隆十二年,他的前面是一个圆形的大喷水池,周围有雕刻精美的四只羊和十只鹰,嘴里日夜不停地向池中喷水。翻尾石鱼就是这个喷水池里的装饰物,属于西洋石刻艺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圆明园在19世纪后半期惨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焚烧、

劫掠,沦为废墟,珍贵文物流失殆尽,翻尾石鱼也被变卖,后来被朗润园的主人载涛买下运到朗润园。

根据《平西报》、《燕京新闻》记载,石鱼在朗润园里放置多年,燕京大学1930班学生毕业时,为了表达赤子之心和爱国热情以及对母校的深情,将此石鱼买来送给母校,从此翻尾石鱼就在未名湖畔安了家。

钟亭

钟亭,有钟有亭。亭——圆顶六角,上有彩绘;钟——古色古香,下端铸成八瓣荷花状,像姑娘们穿的裙子。钟体下部雕刻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和从海面喷薄而出的旭日。钟体上部是十二对腾舞滚动的蛟龙戏珠。两条粗壮的青龙铰连成的钟耳悬挂在亭顶的一条横木上。此外,钟体上刻有八卦的图案,还有满汉两种文字写着:“大清国丙申年捌月制”。按此日期算来,从大清国丙申年,即1896年,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钟竟比“京师大学堂”诞生得还早些!

据有关考证,原来老北大就是用钟来报时的,钟亭之所以亭中有钟,大概最初的想法就缘于此。

蔡元培像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早年组织光复会,后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6-1927年间任北京大学校长,为北京大学的发展和中国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毛泽东同志曾赞誉他:“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铜像是北京大学七七、七八级毕业生捐赠母校的,由著名雕塑家曾竹韶教授创作,北京钢铁学院、首都钢铁公司协助铸成。

篇四:你凭什么上北大

你凭什么上北大

未名湖边的桃花儿开了。我曾经无数次梦想过,陌生花开的时候湖边折枝的人群里回有自己的身影。那个时候,我的心思和大家一样单纯而迫切,我的目光却是比你们更加迷茫和恍惚。那年高三。

十年磨一剑,我得到的几乎只是一块废铁。

高一那年,我真的差点就把自己废成了一块锈铁。上课的时候睡觉、聊天、看漫画、吃零食,跟着后面那些男生大呼小叫,把年轻的女老师气得眼圈含泪,然后自鸣得意。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像色彩斑斓的黑洞,看上去奇光异彩,鬼魅般的吸引力却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把你拉向无底深渊。于是下滑,于是堕落,而更加难过的是明明知道自己在下滑在堕落却无力去改变。习惯的力量的确大到了让我无可奈何,于是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与努力。现在想想,那只是懦弱,那只是懒惰,那只是自己给自己自甘堕落所找的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一切是自欺欺人。

可是当时没有任何人来指着我的鼻尖骂我,说“你是不是就想这样破罐子破摔,就想这样玩儿完你的一辈子。”也许他们已经放弃了我,有时候我想。然后是及其嘲讽般地不屑,不屑以及自以为是是洒脱——谁稀罕谁。其实,那个时候真的是应该有一个人,就像很多人曾经经历过的那样,指着我的鼻尖,戳着我的脊梁说,“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清楚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明白不明白自己的明天会是什么?”

可是,再无所谓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底线的,正如再深的涧谷也会有它的低谷。一切就像滑滑梯,一路上放肆张扬地笑了下来,最后终于重重地摔在了下面,头破血流。

也许,人只有在痛的时候,才会认认真真反省自己走错了哪一步吧,总要摔些跟头,才能学会绕着道走。而这条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却付出了整整一年的青春时光才真正明白。一年,365天,可以让居里夫人发现镭,一年可以让爱因斯坦证出E=mc的平方,一年可以让一个婴儿学会跌跌撞撞地走向母亲的怀抱,一年可以让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开始有终了。可是这一年,我只得到了那一句话。所幸,并不亏,也并不晚。

高二分科,我选了文。你无法想象我所在的中学有着怎样烂的文科班——本科上线三人。本科上线三人是个什么概念?当我现在大学同学颇为自得地告诉我他们中学的班级北大清化一走几十个的时候,我轻轻的笑了笑。我所在的文科班,是一个本科上线三人的文科班,更具有讽刺性的是,那三个人全部是复读生。我就是在大家或无奈或讽刺或无谓的目光里,毅然决然地在文科报名表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那真是我一生中写得最好看的一次。

我只是突然间觉醒了,觉得自己的一辈子不能就那样过。事后很多人问我怎么回事,也许他们是想在我这里听到一个传奇般的浪子回头的故事,而我当时所能想到的解释只有这一句,我只是觉得,我的一辈子不应该就那样吊儿郎当地过去。

可是我还是低估了过去的那一年给我带来的影响。第一次月考,我考了年级第12名。也许这是一个听上去差强人意的成绩,可是,仅有良知和理智还是足以提醒我,那是一个本科上线三人的文科班。如果你不能把所有的人远远甩在后边,12名和120名有什么区别?至今我还记得那次考了第一的那个女生。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女孩子,瘦瘦小小,带副厚厚的黑边眼镜,趴伏在书桌上的身影常常有些佝偻。而这个印象的得来,是因为所有的人永远只能看到她趴在桌上的身影。她一直是班里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的人。

我一直对那种学生持有一种莫名的排斥与抵触情绪,总想你们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死读书吗,我要是像你这样刻苦学习早是市里第一了。事实上直到那次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我仍然对她不屑一顾。然后,我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班会。我不知道要用怎样的份量去感谢那个班主任,因为如果不是她的那席话,现如今的我在哪里都不一定。班会上,她说:“这次成绩非常能说明问题。应该考好的人都考好了。”然后她扫了我一眼,我明白她的潜台词也就是说在她看来我属于是没有理由考好的那一堆人里的。奇怪,我居然没有脸红。不知道是太久的堕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磨光了原本敏感的自尊,还是下意识里仍然对她的话不置可否,我当时面无表情地迎上了她的目光。她的眼睛只是平静的扫过我那里,然后继续:“我知道有些人自以为很聪很有才气,看不起那些认真学习刻苦努力的

同学,总觉得人家是笨鸟先飞,是先天不足。可是我想说,你只是懦弱!你是不敢尝试,你只是不敢像她们一样地去努力去刻苦,因为你怕自己刻苦了也比不上他们,刻苦了也考不了第一,结果反遭人耻笑,你宁可不去尝试,只是因为有失败的风险,而你甚至连这一点风险都承担不起,因为,在你心底,你对自己根本就没有把握??”后面她又说了什么我已经想不起来了,我诚认当时我是完完全全地蒙在那儿了,因为她说的那几句话。“你只是懦弱??”。当时的感觉是雷轰一样把整个人震住了,反反复复回荡在脑子里就只有那么一句话:“你只是懦弱。” 她是正确的。

那种突然觉醒的震撼是语言无法描述的,也是我不想用文字去表达的。你只能通过结果来想象,也只需要通过结果来想象。那晚我在日记里写,“试试吧!我不去强求什么,我只想试试,试一试自己那样刻苦那样努力地去学上一个月会不会见效。”当时我根本不敢对自己承诺什么结果,也的确承诺不起。我只是抱着一个念头,试一试。然后迎来了一生中最戏剧性的一个月。之所以说它戏剧性,是因为就像难以想象唐僧不再罗嗦孙悟空不再好斗八戒也不再贪吃一样,我简直不敢相信那个从早晨六点早自习上课到晚上十点晚自习下课一动也不动坐在位置上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的人可以是我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的,真的没有说起来那么简单的。我去一点一点地做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要想在几天里改变365天来形成的习惯,太难;而要想在一个月里创造出令人膛目结舌的奇迹来,也太难。习惯成自然啊,就像那句话说的,“心似平原放马,易放难收”,野惯了的心,要想一下子收回来,谈何容易?常常坐着坐着就忍不住了,心开始浮躁,眼神也开始飘离,好几次差一点就要放弃。只是,在那个最危险的边缘晃荡的时候我总是压一压,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其实说白了也就那么一句话: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我承认自己是一个骨子里相当傲气的人,我就是不相信我刻苦起来会不如哪个人,我就是不信我真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做不到,我就是不信这世上真的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I Believe that nothing is impossible.

然后,我迎来了那次期待以久的期中考试。至今我仍记得考完之后的感觉。抱着书走在回家的路上,茫然地看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恍惚想真的考完了吗?为什么心里空空的没有着落?那的确是我一生中最特殊的一次考试,因为它关系着我此后的方向和道路选择,风险太大,我怎么安得下心?其实,考试结果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我的的确确让所有的人真正膛目结舌了一次。是的,我考了第一,全班第一。

你永远也无法想象那个结果于我而言多么重要。知道成绩的时候我出乎寻常地平静。那个时候我才明白原来激扬和呐喊的冲动到了顶点只会是平静。当那个久违了的名字出现在了成绩单的第一行时,我默默地对自己说:记住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Nothing is impossble.

以后我再也没有改变过那种态度和方法。其实所有的方法说白了都是没有方法的。只有一个词:刻苦。

我坚守着我的不是方法的方法,也坚守着我的名字在成绩单上的位置,一直到高考前的最后一次考试,我始终是第一名。但是,真正的挑战还没有开始。即便我可以牢牢占据第一名的位置,即便我可以每次都把第二名甩下几十分,我知道,北大离我还是太远,远得连在梦里都看得不真切。所有的老师都坚信我将会是学校里有史以来考得最好的一个文科生,而在他们的概念里,考得最好的文科生,意味着你可以上山大,运气好点儿的话也许可以伸伸手还能够上复旦甚至人大的门槛。而我只要北大。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讲起过我的志愿——如果可以称之为志愿的话。我只想把所有的力量都积蓄起来。

高三第二学期,我们搬进了刚刚落成的教学楼。搬迁的那天,楼道里吵得很,拖桌子拉板凳的声音在走廊里不绝于耳。我一个人不言不语地跳过窗子,踏上了二楼窗框外那个大大的平台。对面是操场,初雪未融,空气湿冷,光秃秃的树枝直直地刺向天空。雪天的阳光凉凉地透过睫毛洒在眼睛里,眼睛静静地看着远远的天空,我说了一句话,只说了一句话。对着远处的天空,我默默在心里说:“等着吧,我要你见证一个奇迹。”我知道,这世上的确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我从来不知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居然可以把人的潜力激发到那种地步的。我是一个极其不安分的人,可是那段时间的我表现得无比耐心沉稳,踏实得象头老黄牛。事实上无数次我都面临崩溃的边

缘了,高中五本历史书我翻来覆去背了整整六遍。当你把一本书也背上六遍的时候你就知道那时什么感觉了。边背边掉眼泪,真的我是差一点就背不下去了就要把书扔掉了。只是,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坚持的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品质。那段时间我唯一的休息方式就是站在走廊里看远处的天空。后来发现在对面的建筑墙壁上有一行大大的红字,是学校用来激励学生的吧,我不确定。可就是那句话陪我走过了高三最后的日子——意志的力量,是决定成败的力量。我用我所有的经历和体会去实践而且证明了这句话:意志的力量,是决定成败的力量。

呼啸而至的风卷着漫天的黄沙,在那个北方的春天里,我们一个个头发蓬乱,皮肤粗糙。死寂与喧嚣交替如同美国的执政党,让人怀疑冥冥之中可能有一双奇异而魔力无穷的手,惶然而又茫然的我们在敬畏与期待中迎来又送走了一模、二模以至N模,每根神经都被冷酷无情的现实锤炼得坚不可摧,不论是吟惯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情,还是习惯了信手涂鸦的画意。在这个来去匆匆的季节里,一切敏感细胞都奢侈得如同恺撒大帝的稠衣,徒留无数次的希望在无数次的失望前撞得粉身碎骨,无数次的激扬在无数次的颓丧下摔得头破血流。每个人都比昨天更加明白理想和现实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也比昨天更加拼命努力挣扎,试图挤过那道窄窄的独木桥,哪怕明知是徒劳。

会是徒劳么?当这个锥心的问号在夜阑人静的时候一次次猛烈扣击心门,每个人都难以承受那潮涌而至的恐慌和迷惘,于是逼着自己埋进去,埋进书本,埋进试卷,埋进密不透风的黑茧————为的只是有朝一日的破茧成蝶。青黑的眼圈,浮肿的眼带,干燥的手指,焦虑得起了水泡的嘴角。那个春天我不知道流行的是粉蓝果绿还是黛紫银灰。小镜子被悄悄收起,因为不忍见到自己憔悴的面容和黯淡的眼睛,因为怕有什么会在干旱已久的脸上纵横开来——上帝,我是个女孩子啊。

上帝无言。无言微笑。微笑告诉我,你,心甘情愿。是的。我心甘情愿我不悔初衷我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平坦也好崎岖也罢,我得走下去。我要走下去。我会走下去。

于是所有的呐喊被咽下去,于是所有的豪情被收起来。我象一头二月黄牛,默默踏步,无声前行。当拼搏被拼命所取代时,香格里拉已经幻化为心中恒远而朦胧的梦想,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为了让这梦想不再“美人如画隔云端”,哪怕青冥长天,纵然绿水波澜。

踏入考场的时候我很平静。“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考入北大以外的哪所学校。与其说这是一种自信,莫如说这是一种预感。我只是想,哪怕北大只招一个名额,为什么不可能是我?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不可能发生的。

考完后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依然匆匆的人群,心里依然空无着落。眼睛因为泪雾而模糊,视野里的东西却越发清晰。这在科学上有解释,我却宁愿相信是因为一切真实的感知都要以泪水和苦痛作为代价。是的,我们总是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另外一些东西。如果你所在乎的东西值得你为它而付出一切,那么所有的放弃都只是分娩前的阵痛。总要有所取舍的,蝴蝶的生命之所以如此短暂,因为它的翅膀太过精致了。有时候,放弃只是为了真正的得到,关键看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以及为了这想要的东西你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事实上我怀念那段日子,并且永远感激它。不只是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我完成了自己的过渡与脱变,更是因为那时的一切深深烙在了我正处于可塑期的性格中,成为这一生永远的财富。那真的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财富。曾经的执著和付出,曾经的汗水和泪水,那会是怎样一种感动和庆幸,怎样一种欣慰和尊敬——尊敬你自己。是的,在这个过程中,请允许我重复一遍,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我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朋友感谢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人,但我最感谢的,是我自己。Nothing is impossible.这是我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与尝试中获得到的东西。而且我也相信,这也将会是使我终生受益的东西。在这里,我把自己最信仰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Nothing is impossible

篇五:高考励志文《你凭什么上北大》

高考励志文《你凭什么上北大》-掌门1对1

你凭什么上北大

未名湖边的桃花儿开了,就在前几天。 我曾经无数次梦想过,花开的时候湖边折枝的人群里会有自己的身影。那个时候,我的心思和大家一样单纯而迫切,我的目光却是比你们更加迷茫和恍惚。那时我高三。 高一那年,我真的差点就把自己废成了一块锈铁。上课的时候睡觉聊天看漫画吃零食,跟着后面那些男生大呼小叫,把年轻的女老师气得眼圈含泪,然后自鸣得意而 洋洋之。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像色彩斑斓的黑洞,看上去奇观异彩,鬼魅般的吸引力却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把你拉向无底的深渊。于是下滑,于是堕落,而 更加难过的是明明知道自己在下滑在堕落却无能力去改变。习惯的力量的确大到了让我无可奈何,于是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与努力。现在想想,那只是懦弱,那只是懒 惰,那只是自己给自己自甘堕落所找的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一切是自欺欺人。

可是当时没有任何人来指着我的鼻尖骂我,说你是不是就想这样破罐子破摔,就想这样玩完你的一辈子。也许他们已经放弃了我,有时候我想。然后是及其嘲讽般地 不屑,不屑以及自以为是是洒脱——谁稀罕谁。其实,那个时候真的是应该有一个人,就像很多人曾经经历过的那样,指着我的鼻尖,戳着我的脊梁说,你知不知道 自己在做什么,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清楚自己的明天会是什么。

可是,再无所谓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底线的,正如再深的涧谷也会有它的低谷。一切就像滑滑梯,一路上放肆张扬地笑了下来,最后终于重

重地摔在了下面,头破血流。

也许,人只有在痛的时候,才会认认真真反省自己走错了哪一步吧,总要摔些跟头,才能学会绕着道走。而这条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却付出了整整一年的青春时光 才真正明白。一年,365天,可以让居里夫人发现镭,一年可以让爱因斯坦证出E=mc的平方,一年可以让一个婴儿学会跌跌撞撞地走向母亲的怀抱,一年可以 让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开始有终了。可是这一年,我只得到了那一句话。所幸,并不亏,也并不晚。

高二分科,我选了文。你无法想象我所在的中学有着怎样烂的文科班——本科上线三人是个什么概念?当我现在大学同学颇为自得地告诉我他们中学的班级北大清化 一走几十个的时候,我轻轻的笑了笑。我所在的文科班,是一个本科上线三人的文科班,更具有讽刺性的是,那三个人全部是复读生。我就是在大家或无奈或讽刺或 无谓的目光里,毅然决然地在

文科报名表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那真是我一生中写得最好看的一次。

我只是突然间觉醒了,觉得自己的一辈子不能就那样过。事后很多人问我怎么回事,也许他们是想在我这里 听到一个传奇般的浪子回头的故事,而我当时所能想到的解释只有这一句,我只是觉得,我的一辈子不应该就那样吊儿郎当地过去。

可是我还是低估了过去的那一年给我带来的影响。第一次月考,我考了年级第12名。也许这是一个听上去差强人意的成绩,可是,仅有

良知和理智还是足以提醒 我,那是一个本科上线三人的文科班。如果你不能把所有的人远远甩在后边,12名和120名有什么区别?至今我还记得那次考了第一的那个女生。是一个不见经 传的女孩子,瘦瘦小小,带副厚厚的黑边眼镜,趴伏在书桌上的身影常常有些佝偻。而这个印象的得来,是因为所有的人永远只能看到她趴在桌上的身影。她一直是 班里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的人。我一直对那种学生持有一种莫名的排斥与抵触情绪,总想你们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死读书吗,我要是像你这样刻苦学习早是市里第 一了。事实上直到那次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我仍然对她不屑一顾。然后,我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班会。我不知道要用怎样的份量去感谢那个班主任,因为如果 不是她的那席话,现如今的我在哪里都不一定。班会上,她说:“这次成绩非常能说明问题。应该考好的人都考好了。”然后她扫了我一眼,我明白她的潜台词也就 是说在她看来我属于是没有理由考好的那一堆人里的。奇怪,我居然没有脸红。不知道是太久的堕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磨光了原本敏感的自尊,还是下意识里仍然对 她的话不置可否,我当时面无表情地迎上了她的目光。她的眼睛只是平静的扫过我那里,然后继续:“我知道有些人自以为很聪很有才气,看不起那些认真学习刻苦 努力的同学,总觉得人家是笨鸟先飞是先天不足。可是我想说,你只是懦弱!你是不敢尝试,你只是不敢像她们一样地去努力去刻苦,因为你怕自己刻苦了也比不上 他们,刻苦了也考不了第一,结果反遭人耻笑,你宁可不去尝试,只是因为有失败的风险,而你甚至连这一点风险都承担不起,因为,在你心底,你根本就没有把握 ```````````”后面她又说了什么我

已经想不起来了,我承认当时我是完完全全地蒙在哪儿了,因为她说的那几句话。“你只是懦弱 `````````”。当时的感觉是雷轰一样把整个人震住了,反反复复回荡在脑子里就只有那么一句话:“你只是懦弱。” 她是正确的。

那种突然觉醒的震撼是语言无法描述的,也是我不想用文字去表达的。你只能通过结果来想象,也只需要通过结果来想象。那晚我在日记里写,试试吧。我不去强求 什么,我只想试试,试一试自己那样刻苦那样努力地去学上一个月会不会见效。当时我根本不敢对自己承诺什么结果,也的确承诺不起。我只是抱着一个念头,试一 试。然后迎来了一生中最戏剧性的一个月。之所以说它戏剧性,是因为就像难以想象唐僧不再罗嗦,孙悟空不再好斗,八戒也不再贪吃一样,我简直不敢相信那个从 早晨六点早自学上课到晚上十点晚自习下课一动也不动坐在位置上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的人可以是我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的,真的没有说起来那么简单的。我去 一点一点地做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要想在几天里改变365天来形成的习惯,太难;而要想在一个月里创造出令人膛目结舌的奇迹来,也太难。习惯成自然啊,就 像那句话说的,“心似平原放马,易放难收”,野惯了的心,要想一下子收回来,谈何容易?常常坐着坐着就忍不住了,心开始浮躁,眼神也开始飘离,好几次差一 点就要放弃。只是,在那个最危险的边缘晃荡的时候我总是压一压,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其实说白了也就那么一句话: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骨子里相当傲气的人,我就是不相信我刻苦起来会不如哪个人,我就是不信我真的去做一

件事情的时候会做不到,我就是不信这世上真的有什么不 可能的事情。 然后,我迎来了那次期待以久的期中考试。至今我仍记得考完之后的感觉。抱着书走在回家的路上,茫然地看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恍惚想真的考完了吗?为什么心 里空空的没有着落?那的确是我一生中最特殊的一次考试,因为它关系着我此后的方向和道路选择,风险太大,我怎么安得下心?其实,考试结果想必大家已经猜到 了。我的的确确让所有的人真正膛目结舌了一次。是的,我考了第一,全市第一。 你永远也无法想象那个结果于我而言多么重要。知道成绩的时候我出乎寻常地平静。那个时候我才明白原来激扬和呐喊的冲动到了顶点只会是平静。当那个久违了的 名字出现在了成绩单的第一行时,我默默地对自己说:记住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Nothing is impossble.

后来我再也没有改变过那种态度和方法。其实所有的方法说白了都是没有方法的。只有一个词:刻苦。

我坚守着我的不是方法的方法,也坚守着我的名字在成绩单上的位置,一直到高考前的最后一次考试,我始终是第一名。但是,真正的挑战还没有开始。即便我可以 牢牢占据第一名的位置,即便我可以每次都把第二名甩下几十分,我知道,北大离我还是太远,远得连在梦里都看得不真切。所有的老师都坚信我将会是学校里有史 以来考得最好的一个文科生,而在他们的概念里,考得最好的文科生,意味着你可以上山大,运气好点儿的话也许可以伸伸手还能够上复旦甚至人大的门槛。而我只 要北大。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讲起过我的志愿——如果可以称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