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汶川地震危机中的启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17 07:26:01 小学作文
汶川地震危机中的启示小学作文

篇一:汶川地震的启示

汶川地震的六个启示:城市应当有紧急避难所 汶川大地震发生将近一个月了,人们在为逝者哀痛、为生者欣慰、为救援者感动的同时,也在思考这场巨大的灾难带给人们哪些启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如何珍爱生命,有效应对类似的自然灾难?

善于紧急避险才能保障生命

截至10日12时,地震已造成近7万人遇难,37.4万人受伤,近1.8万人失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强度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灾害。

从地震到火山爆发,从台风到洪灾……灾难的发生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如何面对灾难却是人们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得益于坚持数年的安全教育和紧急疏散演习,在紧邻重灾区北川的安县桑枣中学,在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仅用1分36秒,全部冲到操场上,无一伤亡。这一成功的自救,让人欣慰,发人深省。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人们的避险意识明显提高。在浙江、山东、福建等地,学校已经组织学生进行地震紧急避险演练。相信如果有一天灾难不幸再次降临,我们能够出现更多的桑枣中学。

危急时刻保持生命求援线通畅

5月12日14时40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12分钟内,中国电信汶川分公司电信员工刘道彬,把汶川县唯一的一部海事卫星电话从眼看就要倒塌的住宅楼中抢出来,拨通了上级部门的号码,第一时间传出地震损失情况和求救信息。安县的茶坪和高川则没有这样幸运。损失惨重的这两个深山乡镇,为了将求援信息报告外界,甚至写血书托人带出。

惨痛的教训表明,应急通信这条生命求援线只有保持畅通,才能多挽救一些鲜活的生命。

在这次的抗震救灾中,卫星通信显示出了其特有的抗灾优势,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灾区、尤其是通信设施损毁严重的重灾区的通信。

在地震频发的我国台湾地区,对应急通信设备的配备有硬性要求:从大城市到小乡镇的应急保障部门,都必须按照标准配备包括移动、固话、微波、卫星通信等在内的多种通信设备。这样的配置,目的是要保证灾难发生时灾区至少有一种通信方式能够与外界联络。

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亟待加强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许多房屋倒塌及重大人员伤亡,使得公共建筑的防震、抗震设防标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不能苛求每一栋建筑都具有高等级的抗震设防标准,但是至少,我们应当有更多的建筑物在灾难发生时能够为人们遮风挡雨,而不是造成更大的灾难。

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草案)》,对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的抗震设防提出特殊要求。有专家提出,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把好“规划设计、施工组织、材料及设备和工程质量监督及监理”4个关口十分关键。

个人也应当有一定的应急储备

地震发生后,国家动用了大批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包括帐篷、被子、衣服、活动板房以及煤炭、燃油、粮油等。这些应急物资对于抗震救灾、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应急储备,顾名思义就是储备一定的物资供紧急时使用。这次大地震需要救援和安置的灾民众多,国家不得不采取从全国各地紧急调集以及对口支援等方式来解决难题。从今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到这次汶川大地震,人们再次深切感受到应急储备的重要性。

应急储备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情。这次大地震中,一瓶矿泉水可能就让压在废墟下面的生命多了一分生存的机会。有专家说,灾难发生后,在救援力量抵达之前,个人的救生储备往往能发挥关键作用。什邡市被埋长达104小时的幸存者李青松,靠吃纸板,以顽强毅力存活

下来并最终获救。

营养专家认为,一个普通人在没有任何食物和水的情况下,能维持3天的生命;如果只喝水,能生存7天。根据日本的经验,灾难发生时最基本的应急储备是毛巾和水。用湿毛巾堵口鼻可以防止被烟熏。只要有一瓶水,就可以延长自己生命的时间。

保险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保监会消息,截至6月5日,保险业共接到地震相关保险报案近25万件,已付赔款2.62亿元,其中人身险赔付1.49亿多元,财产险赔付1.12亿多元。

相对于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这些赔付款项无异于杯水车薪。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初步估计,此次四川地震灾害单是给中央企业带来的损失预计超过300亿元。

在震中汶川映秀镇,39岁的农民陈亮玉迫切希望恢复能给他带来月收入五六千元的布行。一场大地震毁了一切。他现在仅有203元钱,银行的12000元存款刚好还欠下的布款。没有资金,他心急如焚。“实在没法子,就去打工。”

像陈亮玉这样遭遇的人在灾区还有很多。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财产保险尚未将地震灾害列为保险责任,由地震造成的房屋、车辆损毁等家庭财产和企业财产损失,极少能得到赔付。

有专家提出,对于台风、暴雨、洪水、地震和海啸等强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面积严重损失,任何一个保险公司都不能保障100%地进行保险赔付。尽快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巨灾保险制度,十分迫切。

大城市应当有相应的紧急避难所

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主要是在山区,人口密集程度相对较低,但急需安置的大量灾民,仍是一个巨大挑战。对照国外的相关经验,不少专家提出,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应当根据人口密度开辟应急避难场所,一旦发生大地震、火灾等,可以有效减轻人员伤亡,政府可以最快的速度实施救援。

应急避难所包括公园、文化体育广场、操场、绿地等室外开放空间。2003年10月1日,北京市在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建立了一个比较规范的应急避难所。这个应急避难所拥有直升机停机坪和预留的救灾指挥中心、卫生防疫站、棚户居住区等。地下配备生活用上下水管、电线等设施,地上有公用电话、消防器材、水井口、临时厕所、物资储备库等。按照计划,北京将建立1000多个应急避难所。

目前,全国不少地方都在推动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工作,但不少避难场所达不到标准,只能算是一个疏散的场地。设置应急避险场所是防震减灾法等国家法律所规定的,也是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加大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力度。

[腾讯·大成网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宝 鸡 市 人 民 政 府 研 究 室

宝鸡市发展研究中心(市信息中心) 第11期(总第334期)

汶川大地震对我们的几点启示

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我市市区和各县均有较强震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全市受伤392人,死亡32人,受灾88.64万人。震灾,在给我们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我们积累了战胜突发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给我们诸多的有益启示。

启示一:综合实力是抵抗突发自然灾害的坚实基础

灾情发生后,中央财政积极筹措并及时拨付抗震救灾资金,保证了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截至6月2日,各级财政部门已累计投入抗震救灾资金230.3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86.8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3.53亿元,有力的保障了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保障了灾区群众生命安全,确保了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之所以取得令国外媒体和机构震惊的阶段性胜利,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30年积累了打赢这场突发自然灾害的雄厚实力,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支撑起了抗灾救灾的坚强后盾。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综合实力支撑,抗震救灾工作进展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快,损失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小。广东省GDP占全国九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一,截止6月初,向灾区捐款39亿多,占国内外捐款总数的近一成,这足以可见经济实力是抵抗突发自然灾害的坚实基础。这也让我们对发展是硬道理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任何时候,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特别要进一步把加快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对我市而言,现阶段首要的任务是对灾后的全市经济进行全面分析,寻找突出口,把灾害损失通过强有力的工作弥补回来。

(一)地震对全市经济的影响

这次地震,对我市经济整体影响较小,绝大多数企业基本震后1-2天恢复了生产,对农业生产有冲击,

但相对有限,目前恢复重建工作正在加快进行。我们认为:这次地震对全市经济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对地区生产总值影响不大。截止6月4日,这次地震,给全市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7亿元,仅从这一点看,据我们分析:可影响我市二季度GDP在1个百分点左右。

二是居民用于抗震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现。由于抗震,居民用于购买帐篷、彩条布、餐饮等支出明显增多,估计5月份平均每个家庭比平时多支出500元以上,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有所提高。 三是灾后重建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由于此次地震造成道路、房屋、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受损,中央、省、市救灾资金将用于灾后重建,这些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 综合分析来看,这次地震我市受灾地域较小,也没有造成系统性损害,整体经济受地震影响有限,我们初步估计对我市上半年GDP影响将在0.5个百分点以下,对全年经济影响不大。从现在起,只要我们加快发展步伐,存在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可能性。

(二)震灾后必须突出抓好的两项工作

1、始终不渝地加快经济发展。我们必须要排除一切干扰,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项目建设年”为契机,进一步在全市掀起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靠我们积极主动的工作,把灾后的损失补回来。一要持续掀起项目建设热潮,对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文化旅游项目,要抓住不放,全面推进。特别要突出引进一批战略性大项目,支撑引领全市项目建设。二是全市工业,特别是龙头骨干企业把恢复重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努力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回来,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三是抓好“三夏”工作,加强煤电油运调度和各类生产资料供应,把灾害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四是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及早谋划和开展灾后重建,把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旧城改造等相结合,严格执行防震设计要求,把灾害的坏事变成重建的好事。

2、高度重视社会建设。这次震灾中,全市民政、卫生、防疫、社区、慈善、保险等机构,积极开展各类形式的救助活动,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抗震救灾工作发挥了“及时雨”、“保护伞”的作用。大灾之后,使我们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要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要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报销比例。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不断扩大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同时,逐步提高大病医疗和慢性病医疗的报销比例,让城乡居民尽快享受医疗保障的实惠。二要提高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及时迅速处理传染病疫情、急性食物中毒、化学性中毒等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三要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在现阶段,政府的财力十分有限,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远不能全部照顾受灾群体。必须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政府保障同社会救助相结合的保障格局。因此,要动员各类企业、民间协会积极参加慈善事业,不断扩大慈善基金的积累,提高慈善基金在抗击突发自然灾害中的积极作用。

启示二:完善应急机制是减少突发自然灾害损失的前提条件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世界上水灾、旱灾、地震等突发灾害较为频发的国家之一。以地震灾害为例,我国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国家,60%的国土处于地震烈度六度以上的地区,其中地震基本烈度在七度以上地区的面积达3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2%。全国有136个城市位于七度以上的地震区,约占全国城市的45%。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点。我国大陆地震占全球大陆地震总数的三分之一。上个世纪,中国因大陆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占全球因地震死伤人数的一半以上。我市地貌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扩展,山川塬兼备,呈“六山一水三分田”之势,抗旱、抗洪、抗震等任务较重。这次汶川8.0级地震启示我们,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加强提高抵御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减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此,我们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各种预案。2006年元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这次震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的快速反映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一致好评。我市在这次地震中,也于第一时间启动三级应急预案,成立了市应急指挥部,领导带头,靠前指挥,高效有力地领导了抗震减灾工作。在全市抗震救灾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有预案的时候,执行最重要;在执行中,细节最重要。为应对今后复杂、不可确定的自然灾害,一是加快实施《“十一五”期间宝鸡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市财政要为《规划》实施提供充足的财政支

篇二:从汶川地震看危机管理

从汶川大地震论危机管理

2012级传播学(2)班 马优优 学号:20122209042047

【摘要】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是2O世纪以来继唐山大地震后最

大的一次灾难性的危机事件,也是对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和中国

新闻传媒的危机管理能力的一次前所未有考验。灾难发生后政府就及

时给出一个很好的并且令人满意的答卷,在众多成就之下也让国际社

会对中国予以赞扬。

【关键词】汶川地震、危机管理、新闻传播、政府

【事件回顾】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

生里氏震级8.0级大地震。由于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

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与地表近,持续时

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短短的几分钟,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

目疮痍,此次灾难造成69142人遇难,17551人失踪,伤亡惨重(摘

自百度百科)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大肆破坏,导致地球活动

频繁也就意味着自然灾难频繁,每一次的灾难都会带给人类沉重的打

击和巨大的伤痛。然而不仅仅是对亲人的打击,更是对政府管理能力

的考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是对中国政党和政府能力的巨大考验。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立即

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以温家宝总理为首的国务院首先以

最快的速度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而我们最敬爱的温总理也在灾

后四小时内出现在灾区慰问受灾群众,并将总指挥部设在前线,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席在知道灾情后快速做出“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的重要批示;中央解放军和各部委迅

速启动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在又短又赶急的时间里,因为有中央坚

强而有力的指挥,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不断在灾区集结了一支支以

部队官兵为先锋、专业化的抗震救灾团队、医疗卫生团队和消防队伍

一次跟进的综合救援突击队。这就使得救援进程可以更快地完成。

“速度”始终是危机管理原则的首要原则,在危机发生后,能不能控制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危机处理的关键,因为在地震发生后,中央政府当机立断,快速做出处理方案,果断行动,才能

较好的控制了灾后的各种不良的连带反应。 中国是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向来就是讲究“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的执政理念。在汶川大地震中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深刻内涵。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第一时间里做出指示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伤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早一秒种就可能就活

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应尽百倍的努力”的呐喊感动着世

界各国人民。“不抛弃、不放弃”,在72小时黄金营救时间过后,营救

记录一次次的刷新,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在不断的努力中被创造。 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真正的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不惜一切为人民服务,得到人民信任和支持,才能更好的处理各种危

机的发生。在灾后抢救一周后,也就是2008年5月18日,国务院

发出公告,为表达对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决定将5月19日至21日3天定做全国哀悼日,全国降半旗为遇难同胞致哀。中国政府的这一重大决定和行动,不仅仅寄托了对不幸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思,也展示了国家对每一个生命的爱惜和尊重。这同时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名族的坚强,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团结友爱,不畏艰辛、众志成城的情怀,这一切都在于我们是一个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国家。

危机的传播与管理,媒体必须承担责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下,媒体和危机传播的关系就更加密切。在危机中,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媒体感知危机的存在,使其对危机的重视,并且能帮助有效快速地处理危机。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任何危机面前人人都是记者。当时汶川遭受强烈地震时,就有学生将室内的震动情况通过网络媒介在第一时间发送出来,后被各大网站转发播报。政府在也在第一时间向群众公布,于是人们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就能迅速的从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等多种渠道中获知灾情。之后各大知名媒体赶到现场进行跟踪报道,新闻媒体通过在不同的媒介向民众报道灾区灾情,除此之外国内的一些权威的电视、广播等众多媒体也中断以往的正常播出,改以24小时,全面、深入、准确地滚动播报地震灾情和救灾的进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四川本省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民众及时告知有关灾区伤员和损伤情况。全国各地区通过了解信息后,各地区政府纷纷组织各地民众进行捐赠(筹集)物资并向灾区运行物资和派遣救援部队进行增援,就连学生没也纷纷向灾区献血捐钱,希望能解救燃眉

之急。记得在那段时间,我们不光忙着帮忙筹集物资,而且我们还在各大电视台或者网络中学习到很多的防震知识,这对增强了民众的防震意识提高全国民众的预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些种种的努力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使得全国民众和全世界都迅速的了解到灾区的灾情和中国政府高效率的救灾努力,获得了全国人民的肯定和信任。也通过媒体获得了世界各国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国外各知名媒体都对中国抗震予以报道,也通过此获得许多来自国外的帮助,这也加速了抗震救灾的进程和效率。

在社会透明度日益增强的新媒体时代,媒体无处不在,人人都可以是记者,危机管理中媒体的传播力量是不可小觑的。这也就说明了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媒体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力量在危机传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此次的危机政府处理算是成功的,政府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是确保危机处理成功的关键,而且充分发挥媒体在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才能使得救灾进程能够快速的完成。此次抗震救灾行动速递快、效率高创下历史之最,不仅表面了政府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而且表明了在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危机快速反应机制正在走向成熟,并受到了全国人民和国际舆论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中国人民大学生出版社

2、 唐钧,《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吴宜蓁《危机传播》,苏州大学出版社

4、 风险社会与危机传播研究丛书《危机传播经典案例透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篇三:灾难给我们的启示

灾难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

7年来,从应对非典、禽流感、台风、矿难,到雪灾的挑战,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我国公共危机应急体系由创建到发展,在一次次考验中得到磨炼,在一次次教训总结中不断完善。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聪明的民族,在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在这些灾难后,我国公共危机应急体系更加完善了,我国人民政府更加具有公信力了,我国人民更加坚强团结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步伐也更加紧凑了。

关键词:

灾难;救助;重建;启示

最近几年来,发生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灾难越来越频繁,发生灾难的地区也越来越多,在我国,从非典,禽流感,到雪灾,多次大的地震,以及泥石流等,都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但是在这多次灾难中,我国人民应对灾难的能力也越来越成熟,政府在救灾重建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国外在抗灾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这些对我国的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1, 灾难来临前,应该未雨绸缪。实施综合减灾战略,应该重在风险防范。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胡玻认为:“应急储备不足,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折射出应对灾难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改革开放30年,大家都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性,但是对?发展要有安全性、持续性?的认识有待加深。”

而在日本这个灾难多发国,在这方面做的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根据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各级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要预先设计好救灾物资的储备点,并建立储备和调配体制。日本各地根据可能发生灾害的特征和规模,建立了相应的避难所。例如,在东京都的目黑区共有5万人的避难需求,全区共设40个避难所,每个避难所大约提供1250人的避难物资。避难所储备了速食饭、干面包、即时面、副食品、雨具、奶粉、奶瓶、毛毯、垫褥、液化气罐、木炭和衣服等生活用品,以确保市民在灾害发生后3天内的饮食和生活需要。灾害对策本部负责向避难所调配和输送食品和生活用品。日本的防灾应对体系强调把地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首先,根据假定受灾人数确定灾害应对物资的需求数量,并根据已有储备、流通库存调配数量,以及民间企业与居民的储备量确定当前的供给数量。当供大于求时,则不需要区域范围的援助;反之,强化以一定地域为整体的区域援助就非常必要。这些给我国

灾害应对工作有很大的启示。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灾害应对法律体系和系统可行的防灾规划。2005年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目前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05个专项和部门预案,以及大部分省级应急预案编制已基本完成。但是防灾规划的体系还不健全。防灾规划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某几个部门的事情,而应是整个国家的事情。

其次,应该建立和完善统一有效的灾害综合管理组织体系。目前的灾害管理体制重政府,轻社会。我国防灾工作主要由国务院下设的应急救灾办公室领导,抗灾、救援分别由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商务部等经济主管部门承担,在紧急的情况下还常动用军队参与救灾。对于衣被、帐篷等生活类救灾物资的储备由民政部门负责,药品、车辆、粮食等其他救灾抢险物资分别由卫生、交通和粮食部门负责。因此,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最后,要建立布局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点和高效的调配体系。目前,全国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已基本形成,设立了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等10个中央级救灾储备物资代储点。但有关研究和实践表明,现有的中央级储备点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我国至少要设立15-17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才能满足需要,大约1个储备库可覆盖两个省。此外,仅有中央级储备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的储备仅仅限于中央,地方政府仅仅提出了应急预案,因此应该设立中央与地方的二级储备体系,小的灾害以地方应对为主,大的灾害则以区域援助和中央应对措施为主。

2,灾难中,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提高,犹如黑夜明灯,给人民希望。

在灾难中,政府部门积极应对,开展各项救灾措施。其中公共信息服务的提高,让灾区人民与全国人民联系在一起,减少了灾区人民在阴影中的恐惧,使他们积极抗灾自救。 比如在抗击雪灾中,整整12天被围困在“冰雪孤城”中的特殊经历,将长久地印刻在湖南郴州市民心里。家住北湖区的张晓刚回忆,雪灾中他最感动的是当地政府部门送给他一台小收音机。他说,“当信息渠道中断时,那种孤独和茫然,比停水停电带来的生活困难更可怕。” 及时了解灾情信息和救灾进度,成为应对重大灾害的“减压阀”。在最艰难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灾区群众从报道中了解到中央领导同志赶赴一线指挥抗灾的行踪,了解到人民子弟兵与冰雪搏斗的壮举,他们因此更坚定了必胜的信心。

信息公开的背后是大灾考验催生的执政新理念。在抗击非典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正是从信息公开入手,采取果断措施,扭转了被动局面。此后,通过各种渠道迅速及时地将

有关信息传达给公众、在积极引导舆论中组织和动员群众,成为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通行做法。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然而,要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尚需努力。

3,灾后重建需要政府积极协调,统筹其他行业。

抗灾和灾后重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充足的资金是恢复重建的基础。曾担任美国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灾后重建专家及新奥尔良重建办公室执行主任的布莱克利教授认为,灾后重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资金来源计划。从各国经验看,赈灾资金的筹措不外乎三条渠道,即政府财政渠道、金融信贷渠道和社会捐赠渠道。 1,政府财政投入。从国外经验看,无论是应急救灾还是灾后重建,由于财政资金支付的公共性、及时性和基础性等特征,使政府财政投入成为应对自然灾害最直接有效的资金筹措渠道。美国联邦政府承担救灾及灾后重建的主要财政责任;日本政府按照《特大灾害特别财政援助相关法》、《公共土木设施灾后修复建设费国库负担法》等法律规定,积极承担政府的责任和义务。2,发挥保险业的作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历史上地震频繁的地区,上世纪80年代,加州政府曾通过立法,要求经营住房财产险的保险业者同时销售地震保险。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加州州议会于1996年审核通过成立了一个地震保险商业机构——加州地震局,该机构由17家私人保险公司联合出资设立,委托政府代表公众进行管理,管理委员会的11位成员来自政府部门和入资保险企业代表。3,金融机构承担应有责任。1995年阪神地震后,金融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救助政策,如临时缓缴按揭贷款、减少贷款利息、延长贷款时限等。据统计,截止到1996年7月,日本各金融机构对总额达2750亿日元贷款实行了各类援助政策,有效减少了灾民的损失和压力。震后,有银行贷款的灾区,继续偿还的比例达38%,扩大了银行恢复重建的贷款空间。,4,吸引社会资金。以日本为例,神户市政府在震后建立了重建基金,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恢复重建。重建基金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基金,主要由政府投入;一类是投资基金,主要由社会投资。

虽然我们还有很多要努力做好的地方,但是在党的积极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下,我们在灾前能够未雨绸缪,在灾中积极自救,在灾后积极重建,那么对于灾难我们还有什么恐惧呢,对于生活我们则将会更有信心!

篇四:从汶川地震看中国应对公共危机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应对公共危机

提要 基于对汶川大地震的认识,本文分析了公共危机的特点。通过中美日三国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个案,探讨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即各国政府处理自然灾害的不同应对措施和不同后果,总结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在应对公共危机上所具有的优越性。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汶川大地震;政治体制

一、汶川大地震暴露出的危机特点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罕见的公共危机和社会危机,波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和外交等领域,这场危机暴露了公共危机的特点:

1、公共危机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公共危机在人们毫无准备和毫无防范的情况下发生。理论上人们虽然可以猜测某个危机的可能性,但实际上,当今的社会发展程度和科学技术能力很难准确地预见危机的实际发生以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2、公共危机的发生具有威胁性和破坏性。危机是对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社会组织构成重大威胁的事件,并妨碍社会组织基本目标的实现,甚至造成社会组织短暂性的瘫痪,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3、公共危机的迅速性、紧急性或紧迫性。危机的到来往往具有超出人们想像的速度,使人们根本无法躲避。危机给予社会组织进行有效决策和回应的时间极短,这就要求社会组织具有很强的危机管理能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并控制局面。

4、处理公共危机的艰巨性。不仅表现为应对危机的人、财、物和技术手段的严重缺乏,而且表现为政府责任部门实施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弱小和措施的失误。

5、消除公共危机留下的消极因素,恢复公共秩序,恢复社会常态,消除危机对社会的影响,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阶段。

二、中美日三国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时的个案分析

当一个国家遭逢不测时,各种批评会伴随着同情不期而至。3年前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13年前的阪神大地震,让美国、日本这样救灾机制健全、国力雄厚的政府领教了社会对其救灾不力的激烈批评。但中国政府这次举全国之力的赈灾意志和行动却让世界大吃一惊,以往饱受西方媒体指责的中国政府赢得了世界媒体一致的正面评价。本文从具体案例对美日两国政府与中国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时的个案进行分析。

1、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卡特里娜”飓风是美国历史上5次最致命的飓风之一,受灾面积相当于一个英国,1,300多人(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汶川地震危机中的启示)丧生,经济损失达960亿美元。从“卡特里娜”飓风一开始,美国各级政府就饱受批评。批评者说政府对飓风的准备不足,灾害发生后反应太慢、管理不善、领导不力。“卡特里娜”飓风登陆5小时后,美国联邦紧急救援局要求派遣1,000名救援人员“在两天内”赶赴灾区;36小时后,白宫救援指挥部成立,决定“在第二天开展工作”;2天后,布什决定中止度假;3天后,6,500名国民警卫队奉命赶到灾区新奥尔良。布什本人也成为舆论攻击的靶子,因为飓风来袭时,他正在休假,两天后他才决定提早结束假期,乘专机到新奥尔良灾区上空巡视,十余天后,他才由陆路深入到灾区实地视察。美国国会事后撰写的调查报告直言不讳地批评美国政府,认为联邦应急管理署、红十字会、州和地方政府都应为此负责。

2、日本:阪神大地震。号称世界上防灾救援体制最健全的日本,其政府也曾因阪神大地震而备受责难。1995年1月17日清晨发生的阪神大地震波及整个关西地区,摧毁了神户市老城区,造成近6,000人死亡,4万余人受伤,30万人无家可归。地震过后痛定思痛,日本政府在救灾中的表现成为众矢之的。首先是政府出动自卫队反应迟缓。震中神户市的灾民在大震发生后整整一个白天都没等来救援的自卫队。最先赶来的是驻扎在当地的“第三特科联队”,但明显力量不足,而政府派遣的其他地方自卫队救援人员过了3天才赶到灾区中心。此外,志愿者组织混乱、救灾款没有及时到位、临时住宅建设速度慢、临时住宅地点偏远等问题都让人们对政府产生埋怨。

当时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士也受到强烈指责,因为他下令驻扎在其他地方的自卫队和消防队增援神户的时机太晚,结果这些队伍向灾区开进途中,震中周围地区已因道路破坏和失去秩序形成了严重的交通阻塞,各路救灾队伍被堵在外围。此外,地震爆发后,美军驻横须贺的第七舰队立即与日本政府联系,要求派军舰前往救援,别国也多有同样要求。但日本政府却以“合作体制未备”、“政治上有问题”、“码头设施受损不能保障”等原因予以拒绝,村山内阁因此支持率大跌。

3、中国:汶川地震。汶川地震发生后1小时22分钟,解放军总参谋部启动应急预案;2小时30分钟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灾区;4小时后,2,900名武警官兵抵达灾区;5小时后,部队先遣指挥组已经进驻灾区。随后,抗震救灾指挥部在温家宝的带领下迅速在灾区部署救灾工作,数十万解放军陆续进入灾区,整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就被动员起来,救援物资从国内外源源不断的进入灾区。在政府有效的领导下,救灾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整个社会被动员起来,各种救援物资和救灾人员从国内外源源不断的进入灾区。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中国政府

的表现彻底颠覆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偏见,中国的救援行动和全体中国人表现出来的团结、坚韧精神让世界深深感动。

三、中国的政治体制在应对公共危机上的优越性

从这次汶川大地震来看,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相比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集中统一的决策指挥系统、广泛有效的政治动员能力、行之有效的行政系统等方面。

1、集中统一的决策指挥系统。近年来,西方民主模式受到了许多国家的追捧。但是,此次汶川大地震证明,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时,集中统一的决策指挥系统是迅速战胜自然灾害等重大危机的极为关键的因素。地震发生的当天,国务院成立抗灾救灾指挥部,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政府机构和功能的重组,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决策,统筹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减少了决策环节,降低了组织成本,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效果,显然是一个各自为政、分散决策的指挥系统所无法办到的。

2、广泛有效的社会动员能力。中国现行的政治体系能够使政府采取政治动员的方式来动员、组织、集中全社会力量控制和战胜危机。这种危机管理的动员模式在处理重大危机时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在面对危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主导的政治体系必然要调动各方面力量来应对和战胜危机,而且危机管理也需要政治动员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西方国家认为那种以为危机管理应该告别政治动员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此次汶川地震所展示的政治动员能力便是最好的证明。

3、行之有效的行政系统。西方国家的政府行政系统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级结构森严、职责范围明确、对公务员的个人权利极为重视。这种结构虽然有利于常态下政务的执行和政治生态平衡,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僵化、冷漠、各自为政、以规则指导行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协调和配合,等等。而我国公务员系统在保持一般官僚体制基本规范的同时,更为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管理过程中重视人与事的结合和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这一点在应对汶川地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首先,我国的行政系统具有灵活性:地震发生后,整个政府工作的重点立即转移到抗震救灾上来,一切工作以应对危机为重心,这些措施对遏制危机起到了主要作用。其次,我国的行政系统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统一性,这与西方许多国家地区与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不同。与灵活性、统一性相联系,我国行政体系还具有高效性特征。总之,通过应对此次大地震证明,灵活、统一、高效的行政体系是战胜大型突发性危机的基本保障。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篇五:从汶川大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危机公关能力

从汶川大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危机公关能力

作 者 姓 名: 刘情

学科、 专业: 人文学部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 号: 08321140 完 成 日 期: 2011年5月22日

大连大学

Dalian Universit

从汶川大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危机公关能力

摘要:本文阐述了危机公关的概念及其处理原则,并以2008年的汶川地震的为例,具体分析了中国政府当时的危机处理办法,从而得出中国政府的危机公关能力得到的提高的结论

2008年四川汶川5月12日突发的特大地震不仅是一场自然灾害,更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一场严重的公共危机。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抢救灾区人民的生命,保障人们的财产安全,及时发布信息制止地震蔓延的谣言,并成功地处理了堰塞湖泄流问题,积极进行灾后重建。纵观此次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的危机公关能力已大大提高。

一、危机公关及其处理原则

公共危机指不可抗力或突然袭来的严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冲突以及战争、恐怖袭击或者其他极端行为引发的各类事件,该事件可能中止和平进程或瓦解社会正常关系、秩序,引发一个地区社会公众的普遍恐慌情绪或恐慌行为。危机对政府形象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危机中展开政府公关,是处理公共危机、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首要手段。【1】

危机公关指“组织危机的公共关系处理”,是政府面对危机事件时为了维护公众利益,减少危机震荡而进行的传播沟通、协调关系和树立形象的活动。在危机公关过程中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承担责任原则。危机发生后,公众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感情问题。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组织应主动承担责任,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表示同情和安慰,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关系问题,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第二、真诚沟通原则。针对危机,政府的公关对象是老百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限于官方媒体,网络巨大的信息流量使任何企图捂盖子的努力都化为乌有。因此,政府必须坦诚真实的告知群众所发生的事情真相,保证公民的知情权。

第三、速度第一原则。 危机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危机的关键。因此政府必须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决行动,迅速控制事态。

第四、权威证实原则。[2]危机事件性质不明是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危机发生后,政府必须组织权威机构给危机一个及时准确的定论。这既是做出正确决策,找到有效解决办法的根据,也有利于帮助人们建立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接受基础,有效地抵制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二、中国政府在5·12地震处理中的危机公关分析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要有效地管理国家就必须协调好与各个方面的关系,特别是与广大公众的关系。一个“政通人和”的内外部环境,一个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因此,成熟的政府需要公关。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成为很多国外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他们惊讶于中国政府对灾难的反应,惊叹中国政府处理危机的公关能力。中国政府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动员部署快速到位

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立即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批示;国务院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震后四个多小时,温家宝总理就出现在灾区,将总指挥部设在前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两次召开专门会议;解放军和各部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在极短的时间里,通过中央坚强而有力的指挥,在灾区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涉及海军陆战队、空降兵等20余个兵种十余万的部队官兵投入抗震救灾;迅速成立了各级军地联合指挥部,组成了一支支以部队官兵为先锋、专业化的地震救援团队、医疗卫生队伍、消防队伍依次跟进的综合救援突击队。此次抗震救灾行动之快、效率之高创许多历史之最,不仅表明了党和政府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而且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危机快速反应机制正在走向成熟,并受到了全国人民和国际舆论的好评。

(二)救援措施以人为本

如果说政府的快速反映部署让我们体会到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的话,那么对生命权的重视则向世界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地震发生后,胡锦涛在第一时间做出指示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伤员,温家宝总理的“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的呐喊感动着全世界。“不抛弃、不放弃”,在“72小时黄金营救期”过后,营救记录一再被刷新,一个个生命的奇迹被创造。面对无数因震灾饱受心灵创伤的人群,我们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干预大行动,上万名的心理专家和心理救援志愿者前往灾区。[3】

5月18日,国务院发出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汶川“5·12”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于5月19日到21日定为全国哀悼日,降半旗致哀。政府这一重大决定与履行,不仅寄托了对不幸罹难民众的深切哀思,更充分显示了对生命、包括每一个普通民众生命的高度珍惜和敬重。5月19日下午2点28分,中华大地,汽笛为亡灵而鸣,国旗为平民而降,天地为中国而伤。13亿中国人同时在全世界面前站起来,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友爱,看到华夏儿女不畏艰难、众志成城、爱国如家的情怀。这一切,也再次充分表明,我们的政府是个开明的政府,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尊重公民生命权、生活权和生存权的 “以人为本”的国家。

(三) 媒体报道及时透明

四川汶川强烈地震的消息,政府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人们在不到几分钟时间就迅速从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等工具中获知灾情,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和有关方面救灾行动迅速展开的消息。权威的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断了正常播出,以24小时直播的方式,全面、深入、准确地滚动报道灾情和抗震救灾的进展情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四川省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准确地通报有关情况。各地政府都被动员起来向灾区调运物质或派遣救援分队,各地大学生和民众也纷纷捐钱或献血救人,大多数网民向灾区表示慰问和祝福,整体呈现出团结一致抗震救灾的社会氛围。不仅如此,我们还请权威地震专家在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上介绍地震的情况及防震知识,预防和制止地震将在其它城市爆发的谣言传播。这些努力使得全国公众和全世界迅速了解到灾情和中国政府高效的抗灾努力,树

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迅速为抗震救灾造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舆论氛围,获得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理解、同情和支持。美联社、法新社,英国广播公司网,美国CNN网站,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等多家重量级西方权威媒体对中国抗震給予大幅报道,对中国应对地震的速度和救援给予了肯定。 (四).危机动员举国参与

在公共危机面前,整个国家、社会都需要凝聚力量,共同抗击灾难。“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华夏大地有力、有序、有效地展开了一场举国参与的生死大营救。

地震发生后,人民解放军、公安干警、武警战士以最快的速度挺进灾区;中央财政紧急向四川下拨救灾资金,数百万吨食品、药品、帐篷、机械等国家战略储备物资,通过空中、铁路、公路、水路紧急驰援灾区;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近400支专业救援队伍、上万医务工作者、数十万志愿者紧急奔赴灾区;各省市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援;全国上下爱心涌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中国政府让全世界看到其高效率的动员能力,认识到中国政府强有力的危机公关能力。

(五)国际救援彰显开放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援助,采取了一种开放和欢迎的态度,首次在特大自然灾难后接纳国际专业救援队。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四国政府派遣专业救援人员赴四川地震灾区协助救援行动。举国之力和对外开放的社会动员机制的形成,说明了开放的中国政府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危机方面表现得更加自信、理性、务实和成熟,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之间的情谊,也有利于我们与国际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为我们的和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结论

科学化和专业化救援工作,及时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坚持举国参与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救援力量,让我们看到中国政府面对灾情时展开的危机公关处理速度和能力。中国政府想世界人民充分展示出了一个专业、开放和合作的姿态以及危机发生时勇于直面问题、充分信任国内民众和有效动员民众力量的大国形象,。面对地震危机,中国政府打了一场漂亮的公关仗。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