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梦见舞龙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1 23:30:15 体裁作文
梦见舞龙灯体裁作文

篇一:矮脚龙灯

一.调研背景、目的及意义

古老的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其命运与耕地紧密相连,雨水决定着收成,掌管人间雨水的“龙王”自然就被人们心悦诚服地供奉起来,并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各式“龙舞”来。太平跳脚龙灯是我国独一无二的舞龙形式,据资料记载,为万年县苏桥乡所独有,因舞龙者两脚不停跳动而得名,又因龙灯手柄矮小,也叫矮脚龙灯。因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表演艺术形式自成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套路丰富,动律谐趣,与当地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即依附于民俗事项,又丰富了民俗内涵。艺术特点鲜明,地方影响力较大,我们作为中华文明的继承人——龙的传人,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这些承载着我们文化信息的“龙舞”。因历史原因,跳脚龙灯已失传半个多世纪。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全球化浪潮的推进,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并且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一些传统文化却处于非常危险甚至濒临灭绝的境地。近年来,苏桥乡党委、政府不断致力于南乡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发扬,跳脚灯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此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苏桥乡跳脚龙灯文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一项长期的任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农村的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发展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我组此次调研旨在通过对苏桥乡跳脚龙灯的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了解跳脚龙灯文化在农村发展的现状,并探讨出现的主要问题。

此次调研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了解苏桥乡跳脚龙灯的开展和传承情况,更重要的是以对该问题的研究为基础,对苏桥乡保护和发展跳脚龙灯文化的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使得苏桥乡跳脚龙灯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和发展,真正做到“文化兴乡”。

二.苏桥乡跳脚龙灯文化的概况与介绍

2.1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太平跳脚龙灯(又名矮脚龙灯)起源于万年县苏桥乡。

苏桥乡位于万年县南部,西与余干县接壤,南与余江交界,隶属于上饶市万年县。苏桥乡下辖金川、杨芳、横溪、烧桥等14个村委会,全乡总人口31818人,面积143.6平方公里。苏桥乡地处山区,但交通便利,距县城26公里,距省会南昌120公里。苏桥乡地理坐标为北纬28°30′15″至28°54′5″,东经116°46′48″至117°15′10″之间,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区,年均气温17.4℃,年均日照1803.5小时,年均降水1808毫米,平均无霜期达259天。万年河绵延数公里绕苏桥乡而折入信江。境内草茂林丰,风光明媚,气候宜人。

苏桥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勤劳善良,群众文化活跃。每年春节太平跳脚龙灯都走村串户表演,太平跳脚龙灯从唐代起传承至今。

2.2基本介绍

苏桥独特地的太平跳脚龙灯,又名矮脚龙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一种以龙型为道具多人合作的民间表演艺术。

《万年县志》记载:此龙灯远在唐代就流行于市井乡里。一般每年春节、元宵在本村和邻近村庄表演。表演龙灯除娱乐外,在当地也是人们祈求神灵镇邪、保平安,祈盼丰年的一种祭神求福活动。

太平跳脚龙灯以竹篾扎成,龙身呈圆筒状,圆筒直径约20公分,由7节或12节连成,每节长一米左右,且造型逼真。罩之红黄布,布面画成或剪贴成鱼鳞片成龙形。每节扎一短木棒,表演者持棒而舞。舞灯者有龙头、龙尾各1人,龙身7至11人,引宝者1人,由元宝灯引导,按传统曲牌边舞边跳。龙队前有牌灯,挂灯引路,后有鼓乐伴奏,或于宗庙或于农户院中均可起舞。制作者集绘画、剪纸、刺绣技巧为一体,太平跳脚龙灯外形酷似古代绘画作品中的龙

太平跳脚龙灯表演时,舞者要根据内容不同,时而跳跃,时而翻滚,达到一定的造型效果,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其中引宝者要求身体协调,灵动潇洒,最好具有一定的舞蹈功底。龙舞由盘、游、跳、戏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渡动作组成,所有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造型生动、变换巧妙。整个舞蹈进行中表演者时行矮子步,如龙葡伏前行,更增添了活泼欢快,恢谐趣味性,使人耳目一新,形成了自创一体、独具一格的龙舞表演风格。

舞龙灯是件累人的体力活,参与者都是青壮汉子。站着舞已是不易,蹲着舞更加高难。万年人对技法的追求,真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据当地的老艺人说,舞龙不讲套路,讲曲牌。一个动作小节就是一个牌子,分大牌子小牌子。湖南与江西其他地方的龙灯是滚龙灯,龙身在空中飞舞滚圈,他们的动作是大牌子,没有小牌子。矮脚龙灯与滚龙灯的区别就在于有小牌子,小牌子一般由领宝人与龙头表演,表现龙的生活习性,是细节的刻画。

舞龙灯中有一种脚法叫做龙走野鸡路,矮脚龙灯的舞步,就叫“走野鸡路”。一般来说,龙的活动是在空中,飞行时常伴雷呜电闪,狂风暴雨,那是它愤怒之时或急匆赶路。龙既有足,偶尔也会在地上行走,那是它高兴或悠闲之时,就会安闲地散散步,跳跳脚,弄颗宝珠来戏耍一番。舞龙的万年人认为,龙走路不像牛羊那般平稳,它是像野鸡一样跳着走,进进退退都是跳,越高兴跳得越欢。矮脚龙灯的矮子步,就是模仿林中野鸡的走路姿势。所以,矮脚龙灯表现的是龙颜欢喜的情景。龙颜既喜,便普降甘霖,令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万年人又把这种龙灯叫作太平跳龙灯。

按照风俗,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元宵期间,在华宗(同性、同宗的村子表演)和有亲戚的村子之间进行表演,表演前先要敬土地神。舞灯时燃烛其中,由元宝灯引导,按传曲牌边舞边跳,舞龙者时而直立跳跃,时而慢步行走,有龙进水、龙出水、翻江倒海、怒龙盘首等表演形式。整个过程生动形象,描绘了民间想象中龙的生活和戏珠动作。表演完后打全场,一个全场由16个曲牌(舞蹈中的一节),每个曲牌又有小牌,每个牌子都体现龙的一种动态或戏宝动作,如翻篓子,表现龙发怒全身滚动;师兄背剑,表现龙用头顶元宝等。

据古碑记载,跳脚龙灯远在唐代就流行于市井乡里,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以祈求神龙赐福,迎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3龙灯的传说

据苏桥乡挖掘的一座古墓碑文记载,这种龙舞早在唐朝时就盛行此地,其产生更是久远。矮脚龙灯有什么特别?为何独独产生于万年?

世上本无龙。老一辈说,远古时期有一位皇帝梦见一只有足有角形如长蛇的怪物,惊恐不已,国人以为凶兆。为了稳住江山和自己的宝座,皇帝假称自己真

龙附身,将令天下太平,于是,着龙袍,坐龙椅,住龙殿,生龙子,安享真龙天子的无上尊贵。久而久之,以龙为贵的皇朝思想衍生为民间文化,百姓以幻想中的龙的形象制作龙灯,来渲染太平盛世的欢乐,并祈求神龙庇佑苍生。

民间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在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通过舞龙灯为新一年祈福,每家都希望自己的龙灯是最精美独特的,所以,舞龙之日到来之前每户人家都在秘密进行扎龙灯。于是,有一户穷人每天都在山洞里扎龙灯,等到节日舞龙灯的那天山洞倒塌了,于是人们不得不把龙灯的手柄锯短才能拿出山洞。没想到这种短柄的龙灯因其独特地跳法和灵巧的运动广受好评,从而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2.4龙灯的狂放与禁忌

五月入仓,腊月来临,村里的青皮后生就由师傅领着聚集在祠堂门前,或晒谷场上,开始训练舞龙。一支龙灯队由十来个青年组成,跟习武练兵一样摸爬滚打,喊声震天。舞一个全场,打完16个曲牌,得一个多小时,即使冰盈三天的天气,也是挥汗如雨。没有身体的协调性与扎实的腿脚功夫是完不成的。舞龙,显示的是青春的力量与健美,渲泻的是丰收的喜悦与搏击的豪情。

作为一种神圣的精神依托,舞龙灯又有很多禁忌。禁忌是人为的规束,目的不外乎提醒人们成功与幸福的来之不易。在矮脚龙灯之乡万年,舞龙人的服饰是红裤子配蓝褂子,头扎黄丝带,红色代表太阳,蓝色即是天空,喻意龙行蓝天,畅通无阻。

旧时,本村的龙灯只在本村舞,出村也只到同姓或者亲戚家,似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随着新时代带来的观念更新与思想解放,龙灯也走村串户互相传送吉庆。但是有一条规矩始终不能破,那就是龙灯在进入外村之前,必定要先到该村的社庙(土地神)朝拜一番,方能入村。否则,村里人是断然不许外村龙灯入内的。龙拜社,这里面包含着一种强龙不压地头蛇的和谐共处意识。

龙灯进了村,即是神灵降临,全村沸腾,一路鞭炮不断,厚礼相迎。村民纷纷拿出早已备好的红绸布披挂在龙头上,这叫“搭彩”。还要送红包,送礼布,备礼饭,盛情款待。

舞龙队员就成了吉祥的化身福音的使者,满足着祈福者的心愿。建了新房和娶了新娘的人家,龙灯为之“喝彩”,在其家闹腾一阵,送吉利讨彩钱。若是新婚之家,玩得更有趣。龙队走时新房,一群大汉提起泥巴脚就往新床上滚,一伙人还抱作一团嬉闹,叫作“滚床”。如果在枕头下摸到了彩钱,就把枕头抱在怀里当作新生儿,唢呐哇哇学婴啼,喻意神龙送子。

舞龙灯是村庄的盛大庆典,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送走一条又迎一条。对于观者与舞者,承受如此持久、如此极至的神圣与快乐,无论从精力与财力来讲,都是一场考验。村民便从节乐制欲的角度出发,约定每条龙灯隔三年出舞一次。

三年等一回,日子并不漫长却也刚好喘口长气,来得及休养生息,也扳得转天灾人祸。心怀神圣,知道龙降太平的日子不远,便有了迎战困难的勇气与力量,有了五谷丰登的梦想与信心。

2.5发展历程

万年县太平跳脚龙灯根据苏桥乡程源村发现的古墓碑记载:此龙灯产生于唐代,盛兴于民国至解放初期,冷落、沉寂于“文革”时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从灯具制作到服装设计,

从音乐到舞蹈均进行了发掘整理,并使之发扬光大。1983年,苏桥乡太平跳脚龙灯演出队代表万年县出席上饶地区民间舞蹈汇演,获优秀演出奖。

2004年9月,万年县苏桥乡太平跳脚龙灯参加浙、闽、赣、皖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表演,在23个节目中,该节目表演独特,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荣获优秀表演奖。

在2004年首届万年国际稻作文化节开幕式上,苏桥乡太平跳脚龙灯参加了开幕式表演,深受广大观众好评。

2008年,苏桥乡跳脚龙灯被上饶市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苏桥乡跳脚龙灯被列入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6重要价值

苏桥的太平跳脚龙灯与民间节日、祭祀活动紧密相连,蕴含着浓郁的民俗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

2.6.1历史价值

太平跳脚龙灯(又称矮脚龙灯)从唐代流行于万年县苏桥乡,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期的太平跳脚龙灯是人们祭祀神灵的一项民间传统活动,由于社会的变迁,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祭祀的形式内容随着社会变革而改变。太平跳脚龙灯作为一个载体也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从中可以探寻历史的脉络。

2.6.2文化价值

太平跳脚龙灯在表演过程中前有牌灯,后有鼓乐伴奏。曲牌内容、鼓乐的声调、祈祷的语言,每个时期都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祈祷的语言大多以吉利的话语为主,如风调雨顺、早生贵子、五福临门、五谷丰登等。这些语言简短易懂,寓意深远,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2.6.3社会价值

太平跳脚龙灯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人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它源于生活,是人们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太平跳脚龙灯表演者服饰优美,表演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同时,通过表演可增进村与村、人与人的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调查研究方法及路线

3.1调查方法

3.1.1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也称问卷法,它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求意见的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分自填式和代填式两种,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农民群众,由于知识和文化程度的局限性,对部分农民选取了代填式问卷调查,即我们向农民群众提问,他们作答,我们代替填写问卷的形式。此次调查根据苏桥乡各乡各村的现状,我们根据不同村户数按照一定比例对苏桥乡10个自然村随机抽取100户进行了问卷调查。

3.1.2 走访法

走访法是调查者亲自去找被调查对象,与他进行正面交流沟通,了解相关情况及信息以达到预期目的的调查方法。我们根据本次调研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

有典型代表性的农户进行访问。由于跳脚龙灯在苏桥乡具有独特性和普遍性,所以我们选取了跳脚龙灯文化比较兴盛的两个村,垱下村和莹里村进行了走访。例如,我们走访了在当地跳脚龙灯文化中享有较高声誉的柴炳太和柴梅先老先生。

3.1.3 座谈法

座谈法是调查者为达到预期目的,通过与被调查者约定合适的时间,地点,确定座谈的大体内容的一种调查方法。根据此次调查的目的和实际情况,我们曾向万年县文化馆馆长李岚和苏桥乡政府办公室主任柴婧一的以及南溪中心小学的周新平校长了解了关于当地跳脚龙灯文化发展的一些情况。我们也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从而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并把信息统计整理归入调查信息之内。

3.1.4研究模式设计

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的研究目的,并通过吸取前人研究成果,本文构建的调查研究模式由三部分构成,自变量为苏桥乡村民对龙灯的了解度,因变量为苏桥乡村民对龙灯失传的态度和意见,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籍贯。并以此模式为线索开展后续的调查研究。

3.2样本概况

3.2.1问卷设计

此次调查问卷共计xx个题目,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分别出题,其中选择题12个(可多选题4个),开放性问题一个,问题量适中,设计比较科学合理。问卷涉及苏桥乡群众对龙灯的喜爱程度、对龙灯文化建设的热情度、龙灯文化若失传的可惜度以及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脚龙灯以及矮子步的发展情况等多个方面。

3.2.2问卷的抽样、发放及回收

本次调研将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调查形式相结合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在问卷调查方面,由于可用资源少(调研小组成员不多),工作量大,任务重,不能逐一对全乡村民群众进行调查。本次调研根据苏桥乡总人口户数、各个村的户数及参加文化活动的情况按10%-15%的比例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最终我们对苏桥乡100户不同乡村的农民群众进行了随机调查抽样调查,并发放问卷100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95%,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标准,所以可以进行数据分析,调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2.3调查对象概况

江西省万年县苏桥乡垱下村目前有人口户数417户,总人数一万一千多人,因青壮年外出打工多不在村,所以即时在村人数估计为7000人,本次调查我们在苏桥乡10个自然村按比例随机地抽取100户进行调查。

四、调查结果

通过各种方法的调研,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

4.1地域规模

篇二:龙的传说

龙的传说

古人把龙看成神物、灵物,而且变化无常,缩小如蚕蚁,伸展能遮天。有时显露于云端,有时隐形入深渊。关于龙的传说,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几乎每一本书都有,而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亦不胜枚举。经典如《易经》,便将龙作了一完整系统的论述,并赋以哲学的含义。八卦中整体用龙来说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经》的第一卦。除这之外,历朝历代都不断有龙的传说和神话出现,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龙的传说。上至黄帝的时代,便有黄帝乘龙升天、应龙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传说;夏禹治水,传说便有神龙以尾巴画地成河道,疏导洪水;汉高祖刘邦,传说便是其母梦见与赤龙交配而怀孕出生。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人们常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传说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当然,传说里有义龙为善,便自然亦有恶龙为祸。随著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作为道教传统之一的龙王,亦开始出现反派的角色。在中国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龙的传说,其中亦不乏恶龙肆虐的故事。就像黑龙江,传说以前便有白龙为祸,后来江边的一个村中,有一家人临产,并诞下了一黑龙。原来黑龙是来帮助除掉白龙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持,最后白龙被除,人们为纪念黑龙而将江取名黑龙江。四川省的九寨沟有一卧龙湖,湖底有一金黄色石梁,传说是白龙的化身。九寨沟附近有两条大河,一条叫黑水河,传说以前住著一条大黑龙;一条白龙江,住著一条小白龙。传说黑龙因妒忌九寨沟的风光而将那里的水吸乾,小白龙知道后,便将白龙江的水喷洒到九寨沟,回复其美景。黑龙知道后便跟白龙展开恶斗,黑龙在不敌时使计放毒,小白龙被逼逃到九寨沟其中一个湖泊中。黑龙为查白龙的下落而惊动了藏族的万山之神,最后被山神所囚,不能再作恶。万山之神为表彰白龙而给它一套金黄色的铠甲,这就是卧龙湖的传说由来。

龙的典故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

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龙的故事

龙,作为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们每人的潜意识里头,不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几乎都有龙文化的烙印,而且龙文化的视角,龙文化的审美意识已渗透入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龙,在中国与天地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联系。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春秋合成图》:“黄帝将亡,则黄龙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则潜渊。”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龙,其形有九;角似鹿,鼻似狮,眼似兔,耳似牛,颈似蛇,肚似蜃,鳞似鲤,掌似虎,爪似鹰。”实际应用中,龙历来代表一种权威或势力,神性日增。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魔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复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等。天安门前石华表的云龙、山东曲阜孔子庙的盘云龙石柱、故宫龙床等都是历史上皇权的标记。而凤鸟却更多世俗的人情味,较少神性。古话称"有凤来仪"、"凤凰于飞",这种理想的灵禽历来被当作吉祥幸福的化身,并且还象征着美满的爱情。"龙凤呈祥"的主题在宫廷艺术中比较,龙则表示皇帝,凤则作为女性后妃的象征。今天,龙凤的图案已和千万人民艺术创造热情重新结合,在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获得了无限的艺术生命。

龙之所以具有这种文化象征意义,是与传说及神话中龙在天则腾云驾雾、下海则追波逐浪、在人间则呼风唤雨的无比神通有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因为龙几千年来往往成为中国奴隶、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独家专利",是皇权的代名词,因此,皇帝自比为"真龙天子",全们的身体叫"龙体"《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乘的车、船叫"龙辇"、"龙舟"……总之,凡是与他们生活起居相关的事物均冠以"龙"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权。

龙与皇权挂钩的历史也很久远,从黄帝时就开始 了。

在传说时代,有着龙的血缘的黄帝曾四处巡视体察民情。他叫人开采首山的铜,然后运到荆山脚下铸鼎以纪念自己大战嗤尤的辉煌胜利。过了一段日子,鼎终于铸完了,黄帝专门在荆山举行了一个庆功大典来庆祝巨鼎铸 成。应邀出度典礼的不仅有各路神灵,而且还有八方百姓,大家都想看黄帝铸的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时辰一到,大概还是皇帝亲自揭幕,只见一只高逾丈三、口大如缸的铜鼎闪着耀眼的金光呈现于神、人之前,众人啧啧称羡,上前细看,鼎身刻着一条矫健的游龙在一片祥云中穿梭,周围是四方鬼神和各种珍禽异兽,可谓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正当众人众神怀着崇敬的心情欣赏巨鼎和上面的图案时,忽然天空中浓云密布,挡住了阳光,天色很快阴暗下来,大家都以为要下雨了,认知一道金光穿透浓云,一条披着金甲的神龙破云而来,它的尾巴和下半身托在云中,脑袋靠在宝鼎上,长长的龙须顺着鼎足垂到地面。黄帝明白这是自己完成了人间的使命,上天派神龙来接他上天了,他纵身一跃,跨上龙背,飞回天庭。

人间百姓舍不得放黄帝这样贤良英明的君主回去,大伙儿扯着龙须不让走,结果扯落了好多龙须,黄帝和神龙还是走了。据说这龙须落在地上,便生出许多细小修长的小草,人们以后就把这草叫做"龙须草"了。

传说时代的著名君主,大都与龙有着说不清、道貌岸然不明的渊源关系。尧在位的时候,世界上出现了大洪荒,到处是洪水泛滥,为了拯救百姓,他命令鲧去治水。鲧偷了天帝的息壤,采有"堵"的办法治水,劳而无功,被愤怒的天帝杀死在羽山,而烛龙刚好是这里的守护神。羽山这地主阳光照不到,常年靠烛龙嘴里含着的一支蜡烛照明,因而鲧的遗体三年不腐。天帝惟恐鲧会复生找自己报复扯皮,真实性一不做二不休,派了人个名叫"吴刀"的神,大概就天上的"刀斧手"吧,拿着宝刀下界啐鲧之尸,当吴刀剖开鲧的肚腹时,突然从里边咎出一条虬龙,长着一对尖而锋利的角,在附近的山坡上翻腾跳跃了几下,顿时成了一条大龙,它就是鲧的儿子--禹。说也奇怪,禹出生之后,鲧的身子就滚下羽渊,化成了一条蛟龙时时"扬须振鳞,横修波之上"。

禹继承父志,终于降服了洪水,获得了万民的敬仰,后来,年迈的舜顺乎民意,把王位禅让给了禹,禹就成了夏朝的开国君主,这可能也是"皇帝是真龙天子"的历史依据之一。

龙的另一个文化象征意义是出类拔萃,不同凡俗。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能耐、出息和成就的人称为"龙"。当年诸葛亮葛孔明在南阳躬耕陇亩尚未出茅庐时,自比管仲乐毅,号卧龙先生,意思是空有鸿鹄之三志而怀才不遇。

农历正月十五日汉族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正月十五元宵本与龙无关,我们所要谈的是灯节必要进行的舞龙灯。

舞龙灯渊与汉代,历史悠久。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有关于南宋龙灯的记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蜿如双龙之状。”吴氏所说的似乎的静止观赏的龙灯。南宋龙灯亦有由人舞弄者,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即有“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诗句。明清两代,舞龙灯之风更盛。据清道光年间《沪城岁事》载:“游手环竹箔作笼状,蒙以绤,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官清民乐?。”

舞龙灯的前身是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据《汉书?西域传赞》载:“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之。”山东沂南北寨村东汉晚期画像石墓中室东壁上的乐舞百戏石刻为我们提供了汉代鱼龙之戏的形象资料。画面的场面与颜师古注所云有所不同,可能属于另外一种形式。戏中之鱼形体硕大,明显系人工制作;鱼左侧有人单腿跪地,以右肩负鱼,鱼右侧有二人站立,均以右手举鼗鼓摇动,后面一人的左手似在持鱼的尾部。鱼的前面为一四足奔跑之龙。友双角、鳞身、双翼、长尾,背上负一大圆口双耳瓶;瓶上立

着一份扮演羽人的小孩,双手持一带羽葆的长幢耍弄。龙前一人,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鼗鼓向龙摇动;龙后一人,左手持鞭,右手亦持鼗鼓举摇,气氛热烈异常。农历二月初二为汉族的“龙抬头节”。此时正值惊蛰、春分时节,大地逐渐转暖,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正是在这一天抬头活动的,以后雨水也就多了起来。寻根求源,“龙抬头节”可能是从上古的“龙见而雩”演化而来的。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有关于“二月引龙,熏百虫”的记载:“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很明显,所谓“引龙回”的方工带有强烈的巫术色彩。中国北方多旱少雨,将龙引入家中图的是风调雨顺,于是也就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北方一些人家在这一天还用彩纸、草节、细秫稭等穿成串悬于房梁之上,称“穿龙尾”,也是留龙在家之意。民俗认为这一天人们的食物都为龙身上之物,如:面条是龙须、烙饼是龙鳞、饺子是龙耳等等。于是人们在二月二多吃面条、烙饼,因食龙之须、鳞对龙无多大伤害;最忌的是吃米饭,因为米饭是龙子,一顿米饭要伤害多少龙的性命。闺中妇女还忌用针线,以免不小心扎伤龙目。以上活动体现了龙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

端午节的历史极其悠久,节日风俗也极为丰富,其中一些活动与龙有关,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传说起源于越王勾践之时,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一说为纪念屈原,一说为纪念伍胥。

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竞渡歌》写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端午节的真正起因应是辟邪消灾。“五”(午)是天干中中间的数字,因而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的很多古籍都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五月初五更是不祥,旧俗在这一天要将未满周岁的幼儿带到外婆家躲藏,称“躲午”,这显然具有躲避灾难的含义。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如洒香汤(以艾叶、菖蒲煮水沐浴)、悬艾老虎素(用彩绸缝扎成粽子、辣椒、扫帚、布老虎等串以彩线挂于胸前)、饮雄黄酒、挂钟馗像等等,都以辟邪除祟为主旨。至于龙舟竞渡,当是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与龙有关的节日,不同民族节日的时间、内容与活动亦不尽相同。主要分布于中国中南地区的壮族、瑶族和西南地区的哈尼族均有“祭龙节”。壮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二月间。祭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祀用的鸡、猪等祭品。壮族人认为,每年杀猪“祭龙”,可保人畜平安。祭祀之日,外寨人骑马或戴斗笠者均不得通过寨心。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普米族有“龙潭祭节”,兰坪普米特的龙潭祭节在农历正月、二月,宁蒗普米族则在农历三月、七月。普米簇人各家均有自己的“龙潭”,大都在深山密林或山涧峡谷中。祭龙潭节时,全家同往自己的龙潭歇宿三日,用木棍、木板搭成高台称“龙塔”,龙塔前树百尺标竿,上挂7个用鸡毛麻线拴成的七角斗架,为龙神住处;然后以酒、牛奶、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食物祭于龙塔之上;请巫师登坛祭祀,求龙神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祷毕,将涂有酥油的50个面偶投入龙潭。云南河口大瑶山瑶族尚有“龙公、龙母上天节”。龙公上天节为农历八月二十日,龙母上天节为农历七月二十日。是日,当地瑶族百姓祭龙之后,还要举行龙公、龙母的升天仪式。中国民族众多,与龙有关的节日不胜枚举故不再赘述。

上述各民族的与龙有关的节日虽各具特色,但其本质含义却是一致的,即以龙为兴云布雨、掌管福祸之神。

龙,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纳百川之胸襟。在这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还将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新世纪的中华魂

篇三:春节

春节,你不要走

——何仁杰

新春到,我们都在过新年,我哥哥回来了,高兴得不得了。

妈妈煮了一碗香喷喷的汤圆,我们胃口大开,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嘭、嘭”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跑出去,原来是在放烟花,烟花像炮弹一样飞向天空,绽放出美丽光彩。

春节真好玩,要是天天这样才好呢!

鲤 鱼

——何仁杰

今天,我的妈妈买了四条鲤鱼。

我给它们喂食,他们一看见鱼食就像电视里的熊二一样贪吃可爱,他睡觉时像一片金黄的叶子静静地飘在水中,好像睡着了一样,他的尾巴像一把扇子,他长着金色的胡须,他在水里面嘴巴一动一动的,是在呼吸空气吗?

我喜欢这四条调皮小可爱。

外婆很喜欢种些花花草草,阳台上都是她种的花和菜,可好看了——罗淼

生日礼物

——胡学美

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该给妈妈送点什么礼物呢?正犯愁时,老师给我出了一个好注意——给妈妈洗脚。到了晚上,我先找到洗脚盆,在倒好水,又试好水温,然后端来一把椅子请妈妈坐下,我就开始给妈妈洗脚,妈妈轻轻地摸着我的头,微笑着说:“这是我收到的最美,最温暖的生日礼物。”我看了看妈妈,也开心地笑了。

——李跃华

早晨,凛冽的风夹着雪花,放佛一只恶虎凶猛地呼啸着,雪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的脸庞,天气好冷啊!

心中有榜样

——蒲昌宏

我在幼儿园的时候,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上课时,他端坐在小凳子上一动不动,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课。天冷了,他的双手冻得通红通红的……累了,他还是坚持着学习,他付出了辛勤地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瞧,他多棒呀!我真佩服他呀!这就是我心中的榜样。

梦中的糖果工厂

——蒲昌宏

我平时最喜欢吃甜甜的糖啦,连做梦都会梦见糖呢!

在梦中,我建立了一座糖果工厂。在那里,我生产出一种特别的糖——防止长蛀牙的糖。我在这种糖里添加了特殊基因,吃了这种糖果的小朋友永远都不会有长蛀牙的烦恼,而且牙齿还会变得更加洁白,接着我还生产了一种魔力巧克力——把它放进水里它会自动转换成巧克力奶,把它放进冰箱里又会变成巧克力冰淇淋……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糖果梦工厂一定会出现在我的眼前。

如果我有一支神笔

——刘淑玉

梦见舞龙灯

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会让秋天盛满鸟语花香,让冬天里有一团温暖的火,让夏天吹来阵阵凉风,让浑浊的天空还原湛蓝湛蓝的本色,让被污染的河流变回碧绿碧绿的本样,让受伤的土地妈妈永远笑眯眯,让无家可归的动物们找到温馨的家,让全世界的人们不再有战争,友好相处……

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会让世界变得更美丽。

玩具小羊

——刘淑玉

今天,外公给我买了个玩具小羊,它是粉红色的,肚子上有一颗小草,它还会变魔术呢!——变成可爱的小样。

我喜欢抱着它睡觉,它总是陪着我进入甜甜的梦乡。

——文泽民

星期四,我们班去看画展,一幅幅精美的画跑进我的眼中,多美呀!有小鸟、有大熊猫、还有啄木鸟呢……

我看见能漂浮在水面上的火箭,还能在火星上发射呢,真神奇,将来我也要当一名了不起的画家,画出我心中所有一切美美的东西。

经常都能看画展该多好呀!

白云真漂亮

——文泽民

星期天,我看见一朵白云像一只胖嘟嘟的憨厚可爱的大熊猫,还看有一朵白云像洁白无瑕的花朵,还有小狗、小猫、小老虎……还有很多很多呢!

白云就像魔术师一样,它能变出许多东西,都是人们喜欢的东西,我们大家都喜欢白云。

星期天,小月和小丽一起去浇花,小丽看见一朵红艳艳的牡丹花,他们把牡丹花摘下来,小红说牡丹花是老奶奶辛辛苦苦才种出来的,你们怎么能采下来呢?你们快去给老奶奶道歉吧!——陶正怡

——冯丽雅

星期天,我有一颗蛀牙。妈妈带我去拔牙,我刚坐在那个椅子上就看见医生手里拿着一根针,我心里好怕,就腾地一下跳了起来。妈妈走过来跟我说:“如果你不拔牙,牙齿就会长得不整齐……”不管妈妈怎么劝说我还是不敢去。这时背书包的大姐姐走过来跟我说:“小妹妹,你一定要去,你想,就好比两个小朋友坐在一张椅子上就会拥挤对不对。”我想了想,也对,就答应了。妈妈高兴的说:“还是这位姐姐有办法。”同学们一定要坚持每天刷牙哦!

烧 红 薯

——冯丽雅

我今天到楼下坝子里去烧红薯,妈妈先拿柴,再用打火机把干柴点燃。妈妈让我回家拿红薯和土豆埋在很烫很烫的木头灰里面。我伸着脖子等呀等呀,我一直盯着那个大土豆,兴致勃勃地想把它吃掉。我拿起一根棍子就去敲那红薯,“咦,怎么这么硬呢?”妈妈走过来:“那是石头。”我失望极了。这时一阵香气向我袭来。妈妈说:“这才是红薯的香味。”说着妈妈就把红薯和土豆掏出来,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今天这是有趣的一天啊!

篇四:导游如何讲解福建概况福州概况

接团后如何讲解福建概况福州概况

随着动车的开通、温泉的升温和三坊七巷的修复等利好因素,来福州的游客数量一年上一个台阶,福州旅游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样一来,不仅需要大量的地接导游,也对导游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作为福州地接导游,如何才能做到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呢?我认为,导游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福州在1986年就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很有文化底蕴、积淀深厚的城市。要让游客不虚此行,导游的讲解至关重要。讲解是地方陪同导游员的重点,也是地接导游服务的基本功。因此,地接导游必须认真做好导游讲解工作,积极讲解福州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相关习俗。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讲解质量,为福州添福增彩呢?

本文拟从欢迎词、途中讲解、景点讲解、欢送词等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接团后第一次亮相的重要性不容臵疑,那么,欢迎词如何才能出彩,给游客留下极深的印象呢?我认为幽默很关键。特别要注意汲取一些谚语、名言,充满文采,会收到很好效果,下面一些言语,可参考使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世界像部书,如果您没出外旅行,您可只读了书中之一页,现在您在我们这里旅行,让我们共同读好福州这一页”。本人带团最常用的欢迎词是:各位团友,一路辛苦了,人生就像一场戏,有缘千里来相聚,赵钱孙李是一家,东西南北是兄弟,能为大家做导游,就是我的好福气。我姓范,大家可以叫我范导,不知在座有无姓蔡、姓俞、姓汤、姓卓、姓邓、姓郭的,如果有,那我们午餐就正好凑在一起了。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大家的到来,并祝接下来的旅途,大家玩得开心,吃得放心。别看我长得瘦,行程安排有节奏;别看我长得矮,讲解有错立即改;别看我年纪大,再苦再累也不怕;

别看我个不高,爬山钻洞也弯腰;我看起来有点老,就象陕西大红枣,外表皮子有点皱,其实味道还蛮好,到底好不好,随后就知道。坐在我身边的师傅姓林,他是我们福州旅游界有名的三好先生,服务好,车技好,态度好;他的口号是:车轮一动,平安接送,马达一响,美景分享。记住咱们的车牌,闽A12345。我们今天的行程是……。相信这样作自我介绍,游客与导游初次相见的陌生感与拘谨感马上就会荡然无存。

如果说欢迎词以幽默恢谐致胜的话,途中讲解我提倡对比法和问答法,在介绍福建和福州的概况时,我往往采用对比讲解法和问答法,发现收效显著。假设接的是浙江温州团,我一般这样进行介绍:在座可能是第一次来福建,那就让范导给大家介绍一下福建的概况,先请大家猜一下,是你们浙江面积大还是我们福建面积大呢?这位团友猜对了,确实是福建大,福建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在全国排第23位,浙江10.2万平方公里,排第25位。接下来再请大家猜一下,是福建人口多呢还是浙江人口多?恭喜你,答对了,浙江虽然面积没有福建大,但人口却更多,福建3600万人,在全国排第18位,比你们浙江少了1000多万。可见你们的人口密度比福建大,当然,浙江人口密度不算是最大的,比如江苏,面积和你们差不多,但他们的人口7000多万,人口最多的是哪个省呢,这位朋友说四川,自从重庆成为直辖市以后,河南人口全国最多了。大家都知道福建简称为闽,为什么以闽字作为福建的简称呢?那位朋友说是由于闽江,我知道浙江简称为浙,是因为你们有一条钱塘江,古时也叫浙江,所以简称为浙。但福建为闽却并非这个原因,这是由于福建的先民以蛇为图腾,至今全省还有不少地方有蛇王庙,过蛇王节,别的地方元宵节舞龙灯,我们这边闽候永丰村却舞蛇灯,以蛇作为自己的保护神。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闽字的:闽,东南越蛇种。至于福建又叫八闽,那是因为自宋代开始,福建划分为八个州府进行管理,分别为福州、建州、漳州、泉州、汀州、南剑州、兴化军和邵武军。

接着,咱们再来对比一下,谁的山更高,福建最高山峰为黄岗山,浙江最高山峰为黄茅尖,这姓黄的两兄弟,谁的个子更高呢?没错,确实是黄岗山,他的海拔为2158米,而黄茅尖为1929米,黄岗山同时也是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被称为华东屋脊。福建山多,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而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接下来,咱们再来对比一下岛屿数量,这位朋友声音很大很自豪,确实,岛屿数量是你们最多,达2000多个,福建排在第二位,1500多个。那海岸线呢?福建海岸线长3324千米,全国第二,谁排第一呢?广东。如果大家对地理不感兴趣的话,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福建姓氏排名,先看看全国是怎样排名的:李王张,刘陈杨。而福建是这样的: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

大家都知道浙江的省花为兰花,省树为樟树,想知道福建的省花省树和省石吗?分别是水仙花、榕树和寿山石。水仙花也被称为凌波仙子,根据产地分为漳州

水仙和崇明水仙。通常所说的水仙常指漳州水仙,有着“漳州三宝”之称。水仙的花,有如金盏银台,高雅绝俗,清秀美丽,有天下水仙数漳州之说。榕树同时也是福州的市树,在福州的种植至少有一千多年了,北宋太守张伯玉,下令编户植榕,达到“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地步,所以福州又有榕城的美誉。寿山石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在介绍寿山石时,我采用虚实结合法,讲两个传说故事):相传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衰鸿遍野,民不聊生,在安徽凤阳有个穷小子朱元璋,为了躲避灾荒逃到了福州寿山。他饥寒交迫,又偏偏碰到大雨,走投无路后躲进了一个寿山石农采掘寿山石的山洞。这场雨一连下了几天,他也就在山洞里睡了几天,幸好没有饿死,否则就没有后来的明太祖了。等到雨止天晴,朱元璋一骨碌爬了起来,这时奇迹发生了,他原先满身的疥疮,突然不治而愈。原来他睡在田黄石的石粉上面,是田黄石治好了他的病。到后来,他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用田黄石做了一个传国玉玺。

据说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受到玉皇大帝的召见,玉皇大帝赐给他一块黄色的石头,还赐给他“福寿田”三个大字。乾隆醒后觉得这是一个“瑞兆”,但是对梦境中的情况,又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他召集大臣给自己“圆梦”。一位闽籍大臣听后连忙跪倒禀告:玉皇大帝赐给皇上的一定是产于福州寿山的田黄石,因为这正合玉皇大帝赐书的“福寿田”三字。乾隆皇帝听后极为高兴,认为这确实是老天爷对自己的恩赐,从此,每年元旦祭天大礼中,都要在供案的中央供上一块田黄以祈求上苍赐于自己多福高寿、王土广袤、福寿田丰。

在座都知道浙江三宝是金华火腿、龙泉剑和龙井茶叶。那么福建三宝呢?分别是文昌鱼、大桂圆和寿山石雕。文昌鱼的“文昌”二字,有人考证系源自“文昌帝君”。据厦门《同安县志》记载:“文昌鱼,似鳗而细如丝,产西溪近海处”,俗谓文昌帝君诞辰时方有,故得名。目前文昌鱼的主要产地在我国的厦门海区,文昌鱼是从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阶段的过渡物种,在生物进化过程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那里已于1991年建有国家级的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由于文昌鱼习惯于半个身子插在沙地里,只留上半身在水中,这样的生活习性要求海洋的生态环境要好,当环境恶化时,淤泥就会覆盖沙地,文昌鱼也会

死亡或迁移,换句话说,只要能看到文昌鱼,就说明厦门的海洋生态环境良好,文昌鱼早已经成为厦门海洋生态环境好坏的考评标尺。桂圆又叫龙眼,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具有良好有滋养补益作用,原产我国南方,栽培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汉代。福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据说台湾种植的大型龙眼,是由泉州传过去的,所以当地同胞也称之为“福眼”。

一般来说,介绍完福建概况就差不多可以告一段落了,因为酒店快要到了,这时交待一些入住的注意事项。如果是先走景点,那就应该转而介绍景点概况了。剩下福州概况,可以在后面找时间介绍,方法同上。比如对比温州和福州的面积,人口,市花、市树、市果;福州三宝,行政区划等等。在介绍福州概况时特别值得推荐的是数字归纳讲解法,郑宪老师用“1江、2塔、3山、4个人、5次建都、6种小吃、7条巷子、8大怪”进行了很好的归纳,如果觉得时间还剩下,比如去青云山,路上要花将近两个小时,那也可加上9位名人,10大名片继续介绍,数字归纳法的最大好处是,把福州的人文历史,风土民情和相关习俗全都串成了一条线,既有条理,又不易忘记。

在景点讲解时,采用比较多而且效果比较好的方法有分段讲解法、突出重点法。所谓分段讲解法,就是将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化整为零”,按照现场游览的顺序,分阶段进行讲解。比如来到三坊七巷,先引导游客来到北边牌坊处示意图前集中,作一个总括性的介绍,使他们对景点的历史沿革、面积、游览路线等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再“步移景易”的开始参观,这时,导游就像节目主持人一样,要承上启下,既要突出景观的独立性,又要考虑景观之间的联系性,这要求导游人员有非常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这样,区区相连,景景相接,游客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听导游有声有色,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讲解,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在南边出口处还有路线图、鸟瞰图,这时再集中回顾一下,做个小结或补充,三坊之旅就比较完美了。

突出重点法,是指根据游客的兴趣,抓住重点景观进行介绍,而非面面俱到。尤其要注意突出之最,第一。因为游客往往对全国第一,世界之最比较有兴趣。比如参观严复故居,可以介绍严复以第一名考进马尾船政学堂,成为第一批公派留学生,担任过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复旦大学的第二任校长,创办了安徽师

范学堂,为中国第一首国歌作词:清末的《巩金瓯》等等。参观马尾船政公园时,更多的第一诞生在此,比如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从这里起飞,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从这里起航,中国第一所技工学校在这里创办,中国在这里第一次引进电灯等等。

欢送词建议以情动人,这个情是指惜别之情,物惟求新,人惟求旧,相处了几天,总会有一些不舍,在回顾行程、感谢合作、征求意见、期待重逢、美好祝愿中,以情贯穿始终,比如我常用的欢送词是:各位团友,两天的福州之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两天的行程……,大家马上就要离开福州了,范导没有什么好的礼物送给大家,那就送大家四个yuan吧,第一个是缘分的缘,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我们也一定修了很久才有两天相处的机会,试想,在亿万年的时光长河中,我们能够相逢于今生今世,在五十多亿人的茫茫人海中,我们能够聚会在此地此处,这个缘

分难道不珍贵吗?两山不能相逢,两人总能相遇,希望将来有机会再续缘,范导非常愿意再为大家服务。第二个是圆满的圆,正是由于大家的配合,旅途才能如此顺利,范导在此深表感谢,同时也祝大家生活美满幸福,回去之后工作一切顺利。第三个是原谅的原,凡事没有十全十美,范导肯定也有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如果在座能留下宝贵意见,我将感激不尽,同时,对于一些无法满足的地方,也请各位多多包涵多多原谅。最后一个是美元的元,祝福大家口袋里,抽屉里,存折里美元多多,港元多多,财源广进,永远不差钱。谢谢!

江山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只要处处留心,时时积累,充分运用讲解技巧,就一定能为福州添福增彩。

篇五:三月三来历与习俗

三月三来历与习俗

【传统节日】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代汉族曲水流觞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的阐释。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节日习俗】

汉族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汉族女孩在这一天过女儿节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

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节日里吃乌米饭。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三月三”节日活动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新农村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由于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畲族居住环境的改变,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舞正在逐渐汉化,“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也趋于萎缩,亟待加强保护。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镇的一种民俗。关于它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与生产劳动有关: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开始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 “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

如今,虽然滩头资源逐渐枯竭,当地老人仍耐不住在这个日子带着晚辈赶沙滩,重温昔日拾螺的场面。“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也逐渐形成一个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动。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滩”,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的特点。其中的文艺表演多种多样,除了跑马灯、舞龙灯、彩阁巡游等,还有据《辣螺姑娘招亲》等民间故事改编的越剧表演,以及 “辣螺姑娘抛彩球”在观众中招亲等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

【其它相关】

三月三情人节

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三月三的情人节由来已久。有诗为证,李白诗云:“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中国的情人节是多么的浪漫:一对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艳阳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赠,啸声不断,何等境界?!不仅如此,我国在很久很久以前,亲人相别,友人相离都有折柳相赠的习惯,也有诗为证:“垂柳无端馈赠别”。由此可见,情即为柳,柳即为情以成定式。老百姓将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寻花问柳,即源于此。今天我们虽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结情的场面,但是却有着无数的情诗和情歌,足以让我们享用不尽。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间,至今还保留着三月三赛歌会的习俗。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许许多多的靓男少女成群结队对歌定情,互赠信物,幽会密林深处,这场面和欧美国家的情人节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月歌圩节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

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黎族“孚念孚”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

宜丰潭山“三月三”传统牛嘘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江西省宜丰县潭山龙岗邹氏发祖公的诞生日,要唱戏三天,以示祭祖。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潭山镇一带都要举行传统“三月三”物资交流大会(当地方言称牛嘘,即传统牛交易会),来自上海、湖南、湖北、南昌、上高等省内外二百余商家共万余人参加了有着三百多年历史传统物资盛会。每次物资大会都会有商品、土特产、种子、耕牛、花卉、书画、娱乐等七大交易市场。

“三月三”物资交流大会起源于清朝初期潭山镇龙岗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当时邹氏村民为了方便十里八乡乡民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而举行的以土特产、种子、耕牛为主的物资交易。几百年来,这一传统盛会一直来间断并由当初龙岗村发展为现在潭山集市举行,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参加交流的商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富多。

三月三鬼节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