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杨利伟神舟五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0:52:41 字数作文
杨利伟神舟五号字数作文

篇一:神舟五号飞行员杨利伟

神舟五号飞行员杨利伟

神舟六号飞行员费海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飞行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七飞行员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接见

神舟七号飞行员出仓照

神舟七号飞行员翟志刚太空出仓行走照

篇二:央视没敢曝的画面:杨利伟出舱时满脸鲜血

央视没敢曝的画面:杨利伟出舱时满脸鲜血

20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员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夏林说,画面上杨利伟尽管脸色稍显苍白,但身体状况还是良好的。其实这时的杨利伟已经被处理过:他是满脸鲜血地打开舱门的,后来脸上的血迹被擦干了,重拍了出舱画面。

杨利伟本人近日出书,曾公开介绍了他脸部受伤的原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

2003年10月,前空军飞行员杨利伟以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之旅,成功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从此,被誉为火箭故乡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航天飞船绕地球14圈,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他在《天地九重》一书中回忆了太空飞行中的惊险瞬间。

我以为要牺牲了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火箭和飞船总重达到487吨,当推力让这个庞然大物升起时,大漠颤抖、天空轰鸣。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非常平稳,缓慢地、徐徐升起,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心想:这很平常啊,也没多大劲啊!后来我知道,飞船的起飞是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各种负荷是逐步加大的。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我担心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当从那种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之后,我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同一次重生。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人员研究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

回到地面后,我看到了升空时传到地面大厅的录像。当时大家安静得不得了,谁也不敢吱声,因为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一动不动,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3分20秒,在整流罩打开后,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归途惊心动魄

2003年10月16日4时31分,我在飞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 按照科学家的设计,只有“神五”平安回到地面,我的这次太空任务才算真正圆满完成。而飞船返回,是一个特别的阶段——人类历次太空飞行证明,返回阶段是最容易出现事故的阶段。我对此也非常清楚。人类自从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来,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

这是杨利伟拍摄的作品。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期间,用数码相机拍了100多张照片。

5时35分,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调头”,我感到飞船持续减速,向地球的方向靠近。

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此后的飞船飞行并不是自由落体,而是使用升力控制技术,按照地面输入的数据,瞄准理论着陆点,依靠飞船上的小型发动机不断调整姿态,沿返回轨道向着陆场飞行。

如果出了故障,升力控制失效,飞船返回就会是弹道式的,不可控地下来。比如2008年4月19日,韩国的李素妍搭乘俄罗斯“联盟TMA-11”飞船,与一名美国航天员和一名俄罗斯航天员一同返航时,飞船就是以弹道式着陆的。当时偏离预定地点420公里,航天员除了遭遇颠簸,还承受了最高10个G的过载,李素妍因此受伤。

6时0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气阻力,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应付自如。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飞行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它就开始剥落,它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这是聂海胜拍摄的作品,他说,在太空拍照很不容易,得用胳膊支在某个固定物上来支撑身体。拍摄的时候,常常是一只手拿摄像机,另一只手拿照相机,而双脚往往飘在空中。在神舟六号上,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航天员共拍摄了300多张照片。

我知道这个原理,看到这种情形,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神舟飞船突现大片裂纹

但接着看到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裂纹,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块一样,眼看着它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摄氏度的超高温度。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嘛,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高温就让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裂纹,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这种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不高。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为什么两边不一块儿出裂纹呢?因为两边用的不是同样的材料。

以前每次做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被烧得黑漆漆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里面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篇三:2003年杨利伟当年出舱时为什么满脸鲜血?

2003年杨利伟当年出舱时为什么满脸鲜血?

20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员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夏林说,画面上杨利伟尽管脸色稍显 苍白,但身体状况还是良好的。其实这时的杨利伟已经被处理过:他是满脸鲜血地打开舱门的,后来脸上的血迹被擦干了,重拍了出舱画面。

杨利伟本人近日出书,曾公开介绍了他脸部受伤的原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杨利伟自主出舱。

2003年10月,前空军飞行员杨利伟以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之旅,成功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从此,被誉为火箭故乡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航天飞船绕地球14圈,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他在《天地九重》一书中回忆了太空飞行中的惊险瞬间。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火箭和飞船总重达到487吨,当推力让这个庞然大物升起时,大漠颤抖、天空轰鸣。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非常平稳,缓慢地、徐徐升起,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心想:这很平常啊,也没多大劲啊!后来我知道,飞船的起飞是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各种负荷是逐步加大的。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人员研究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回到地面后,我看到了升空时传到地面大厅的录像。当时大家安静得不得了,谁也不敢吱声,因为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一动不动,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3分20秒,在整流罩打开后,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归途惊心动魄

2003年10月16日4时31分,我在飞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按照科学家的设计,只有“神五”平安回到地面,我的这次太空任务才算真正圆满完成。而飞船返回,是一个特别的阶段——人类历次太空飞行证明,返回阶段 是最容易出现事故的阶段。我对此也非常清楚。人类自从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来,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

这是杨利伟拍摄的作品。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期间,用数码相机拍了100多张照片。

5时35分,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调头”,我感到飞船持续减速,向地球的方向靠近。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此后的飞船飞行并不是自由落体,而是使用升力控制技术,按照地面输入的数据,瞄准理论着陆点,依靠飞船上的小型发动机不断调整姿态,沿返回轨道向着陆场飞行。

如果出了故障,升力控制失效,飞船返回就会是弹道式的,不可控地下来。比如2008年4月19日,韩国的李素妍搭乘俄罗斯“联盟TMA-11”飞船, 与一名美国航天员和一名俄罗斯航天员一同返航时,飞船就是以弹道式着陆的。当时偏离预定地点420公里,航天员除了遭遇颠簸,还承受了最高10个G的过 载,李素妍因此受伤。 6时0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气阻力,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应付自如。让我紧张以致惊慌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飞行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通红 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它就开始剥落,它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这是聂海胜拍摄的作品,他说,在太空拍照很不容易,得用胳膊支在某个固定物上来支撑身体。拍摄的时候,常常是一只手拿摄像机,另一只手拿照相机,而双脚往往飘在空中。在神舟六号上,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航天员共拍摄了300多张照片 我知道这个原理,看到这种情形,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但接着看到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裂纹,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块一样,眼看着它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摄氏度的超高温度。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嘛,一个防热板

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高温就让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裂纹,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这种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不高。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为什么两边不一块儿出裂纹呢?因为两边用的不是同样的材料。 以前每次做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被烧得黑漆漆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里面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篇四:神舟五号飞天全程记录

神舟五号飞天全程记录

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5时20分:航天员出征仪式在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等领导同志在此地亲切会见了首飞梯队的3名航天员。执行首飞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表示,要聚精会神地做好每一个动作,决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

5时30分:身着银灰色太空服的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报告,请示出征。此前,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公开亮相。他们是: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杨利伟表示有信心完成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6时15分:进入飞船返回舱的杨利伟坐到了用合成材料特制的座椅上。此时按计划离火箭升空还有2小时45分钟。起飞前,杨利伟在舱内进行各项准备,完成100多个动作。地面指挥控制中心屏幕显示,杨利伟生理参数正常。

8时50分:胡锦涛、黄菊、吴官正等领导同志来到试验指挥楼平台,现场观看飞船发射。与此同时,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李长春、罗干等领导同志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

9时整:火箭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急速飞向太空。

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从这一刻起,杨利伟成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9时31分许:停泊在南太平洋的“远望”二号测量船捕获飞船信息。“神舟”五号飞船的舱内图像清晰地显示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杨利伟在与医学监督医生通话时显得相当沉稳,他说:“我感觉良好!” 9时42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指挥控制大厅内顿时一片欢腾。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多年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的不懈奋斗,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诗篇。 10时许:在“神舟”五号飞船进行环绕地球第一圈飞行时,地面指挥人员报告舱内环境正常后,杨利伟得到指令,打开面罩,拿着书和笔,当他松开手时,笔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立即飘浮起来。

10时31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喀什测控站检测区域,在接到地面指令后,杨利伟摘下手套,并解开系在膝盖下方的束缚带。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杨利伟的动作非常轻松熟练。

10时40分左右:飞船开始绕地球飞行第二圈,通过飞船传回的图像可看到,杨利伟由卧姿改为坐姿,并通过圆形舷窗向外观测。

11时过后:杨利伟开始在太空中进餐。他一边看书,一边用捏挤包装袋的方式享用这顿不同寻常的午餐。据悉,杨利伟的食谱颇具中国特色,包括八宝饭、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和用中药及滋补品制成的饮料等。

12时左右:杨利伟开始他在外太空的第一次休息。画面显示,仰面躺卧的杨利伟表情沉静,在环绕地球飞行的飞船中,他的这次酣眠持续了约3个小时。

15时52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向杨利伟了解了飞船工作状况和他的身体状况。航天员向地面报告:航天服气密性良好,飞船工作正常。

15时54分:飞船变轨程序启动,指挥控制大厅右侧大屏幕三维动画实时显示,飞船尾部喷出桔黄色的火焰,加速飞行。很快,飞船又进入平稳的飞行状态。整个过程中,航天员杨利伟始终神情镇定。南太平洋上的“远望”二号测量船向北京传来数据,表明变轨圆满成功。

10月15日17时26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与正在太空飞行的航天员杨利伟进行实时通话。曹刚川说:“祖国和人民期待着你凯旋。”杨利伟浑厚的男中音清晰地回响在指挥大厅中:“请首长放心,我一定努力工作,把后续工作完成好,向祖国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18时40分许:“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七圈,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他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太空中说:“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

19时58分:“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八圈时,稍早之前来到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指挥大厅的杨利伟妻子张玉梅、儿子杨宁康与太空中的杨利伟通话。杨利伟对妻子说:“在太空感觉很好,太空的景色非常美。”他对儿子说:“好儿子,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

21时31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第九圈。

10月16日“神舟”五号成功返回

4时19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第十四圈飞行。

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运行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送返回指令。按照程序,飞船将在建立返回姿态后,经过返回制动、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等一系列太空控制动作,开始返回内蒙古主着陆场。

5时36分:“神舟”五号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与推进舱轨道高度不断降低,向预定落点返回。飞船轨道舱将留轨工作半年,开展相关的科学实验。

5时38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制动火箭点火,飞船返回舱飞行速度减缓,轨道高度进一步降低。返回舱向预定着陆场降落。

5时56分: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组织指挥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与推进舱成功分离,成功进入返回轨道。飞船返回舱失去动力后,按照升力控制技术向预定着陆场降落。

稍后,布设在新疆和田的活动测量站报告,“神舟”五号飞船进入中国国境上空。

6时04分:“神舟”五号飞船再入大气层。目前飞船处于“黑障”阶段。

6时07分:搜救直升机收到“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机上的搜索人员目视到“神舟”五号返回舱。由5架直升机组成的空中搜救分队和14台专用车辆组成的地面搜救分队立即从不同的方向迅速向落点前进。

6时许:杨利伟报告身体状况良好。返回舱引导伞已打开。

稍后,杨利伟再次报告身体状况良好。主伞工作正常。

稍后,主着陆区直升机驾驶员目视到飞船降落伞,地面搜索人员看到了降落伞,返回舱主伞已脱落。五架直升机跟踪正常。

6时28分:地面搜索人员报告距“神州”五号返回舱落点7.5公里。

稍后,温家宝总理与杨利伟通话,祝贺他顺利返航。

6时36分:地面搜索人员找到了“神舟”五号返回舱。

6时38分:搜索人员报告,杨利伟身体状况良好。

稍后,杨利伟向人群挥手,正在出舱。

6时51分:杨利伟在“神舟”五号舱口向大家招手,神态自若。

6时54分:李继耐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宣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稍后,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祝贺载人飞行圆满成功。

稍后,在飞船着陆点,杨利伟坐在专用的椅子上向大家挥手,并与工作人员说话。

7时23分:杨利伟在距返回舱约10米的一辆医疗检查车上进行体检。

7时29分: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打电话,祝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江泽民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又一非凡壮举。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我们就一定能够谱写我国航天事业以及整个科技事业更加绚丽的篇章!

上午9时52分:杨利伟乘专机从内蒙古着陆场飞抵北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总装备部政委迟万春等到机场迎接。

篇五:神舟五号飞船

神舟五号飞船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于2003年10月15日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次成功的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2003年10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行员:杨利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分10秒,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06时28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搭载物品: 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1

试验项目: 神舟5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新技术应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而脱离险境。

意义: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总设计师编辑:戚发轫

1933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和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卫星总(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杨利伟神舟五号)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原院长,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

杨利伟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