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端章甫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17:45 体裁作文
端章甫是什么意思体裁作文

篇一:古代汉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子路从而后

《论语》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 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落到了后面。碰到一个老人,用拐仗挑着除草工具。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吗?”老人 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呢?”说完,便柱着拐杖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又叫他 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报告了这件事。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叫子路返回去再见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合 义理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他想不玷污自身,却忽视了君臣间的大伦理。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行道义。主张不能 实行,我早就知道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老子》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 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小国寡民

《老子》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人人恬淡寡欲,吃的虽是粗食,但也觉得很甘美。穿的虽是破衣服,但觉得很漂亮。住的虽是陋室,但觉得很安逸。风俗虽是俭朴,但觉得很快乐。与邻国之间彼此能听到对方的狗犬鸡叫,但人民从生到死都不相往来。

篇二:文言文中“相”的意思

相:xiang〔一声〕

一、交互;互相

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学记》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小国寡民》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汉 苏武《留别妻》

当国者相见。――宋?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与北骑相出没。

父子相保。――《淮南子 人间训》

鸡犬相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青山相对。――唐 李白《望天门山》

水石相搏。――宋 苏轼《石钟山记》

二、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1、表自称〔我〕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表对称〔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亲友如相问。――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表他称〔他、她、它〕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斋志异 狼三则》

杂然相许。――《列子 汤问》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唐 柳宗元《三戒》

则噪而相逐。(相逐,追逐他。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相唤(招呼);相牵(牵来;捆绑);相招(招来;引来)

三、共同

鲁孟孙、叔孙、季孙相?力劫昭公――《韩非子 内储说下》

又如:上下相安

四、递相;先后

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相传以为雁荡。――宋 沈括《梦溪笔谈》

络绎相属。――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父子相传;相寻(连续;不断);相及(犹相继)

五、相:动词

1、相差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商君书 错法》

又如:相万(相差万倍。极言相差之大);相绝(相差极大);相远(相异;差距大)

2、亲自观看。如:相媳妇(男家派亲人去女家相看女方);相机(察看当时情况,寻找有利时机)

相:xiang〔四声〕

一、本义:察看;仔细看

相,省视也。――《说文》

相,视也。――《尔雅》

又如:相尸(验尸);相女配夫(根据女儿的情况选配女婿);相脚头(盗贼作案前窥探线路)

二、看相

臣少好相人。――《史记 高祖本纪》

又如:相法(观察面相体态等以卜吉凶的方法);相禄(谓享有福禄的面相)

三、辅佐,扶助

有相之道。――《诗 大雅 生民》

相夫子。――《论语 季氏》

季文子相三君。――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无物以相之。――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

又如:相天(助成自然之道);相王(辅佐帝王;谓宰相而封王者);相吏(汉代辅佐诸侯王的官员);相者(助主人传命或导客的人)

四、教导

问谁相礼,则华元…――《国语》

五、治,治理

相我受民。――《书 立政》

六、选择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演义》

又如:相攸(择婚的别称);相宅(择地定居;旧时迷信以观察地形地物判定住屋吉凶的一种方术)

七、作某国或某人的相;使作相

及遣其子宋襄相齐――《史记 项羽本纪》

八、像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西游记》

九、相:名词

1、人的外貌,相貌

岂吾相不当侯邪?――《史记 李将军列传》

儿已薄禄相――《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非人臣之相也。――《三国演义》

又如:长相(相貌);形相(外貌;外表);相表(相貌;体形);相品(仪表,人品)

2、照片。如:照个相

3、官名。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史记 项羽本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陈涉世家》

况于将相乎――《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相辅(宰相);将相和;贤相;良相;奸相;相臣(宰相。亦泛指大臣);相父(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相邦(相国)

4、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后汉书》

5、某些国家(如日本)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如:首相;大藏相

6、相位。如:两相流;有机相;水相;液相;相律;月相

7、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 先进》

8、古代的一种乐器

后乱以武,治乱以相。――《礼记》

9、农历七月的别名

七月为相,八月为壮。――《尔雅》

10、通过看面容对命运的预卜。如:相工;体相;手相;星相

11、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

12、引盲人行走的人

固相师之道也。――《论语 卫灵公》

焉用彼相。――《论语 季氏》

如:相步;相道(向导,引导;观察、选择道路)

篇三: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题

[字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A、喟(kuì)然 舞雩(yú) 师旅(lǚ) 鼓瑟(sa)

B、浴乎沂(yí) 莫(mù)春 比(bǐ)及 曾皙(xī)

C、千乘(chang) 率(shuái)尔 摄(sha)乎 饥馑(jǐn)

D、侍(shì)坐 铿(kēng)尔 小相(xiàng) 哂(shě)笑

[字形]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A、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 舍瑟而作 春服既成

B、风乎舞雩 喟然叹曰 端章辅 鼓瑟稀

C、因之以饥馑 恃坐 裕乎沂 宗庙会同

D、千乘之国 冉有 无吾以也 夫子栖之

[词语]

3、解释下列词语:

①居则曰 :

②率尔 :

③因之以饥馑:

④知方 :

⑤方六七十 :

⑥端章甫 :

⑦何伤乎 :

⑧春服既成 :

⑨异乎三子者之撰:

⑩喟然 :

[虚词、实词]

4、 辨析下列加黑加横线的词的含义: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以 ②毋吾以也 方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③则何以哉 ③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④以俟君子 ④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①吾与点尔

如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与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③遂与外人隔绝

④宗庙之事,如会同 ④往借,不与

5、下列句子中加黑加横线的词有什么特殊用法(词类活用)?

① 端章甫 :

② 鼓瑟希 :

③ 风乎舞雩 :

④可使足民 :

[文言句式]

6、 下列句子与现代汉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①毋吾以也

②不吾知也

③则何以哉

④求,尔何如?

⑤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⑥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翻译]

7、翻译下列语句:

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③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作家作品思想]

8、根据你的了解,请你介绍一下孔丘及其政治思想、教育思想。

【构建思想】

一.[局部思想内容的理解及评价]

9、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学生的言志,那些不同,那些相同?孔子是怎样表示态度的?

10、写曽皙答话时的动作为什么比较详细?曽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

11、曽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什么孔子表示赞同?

二.[整体思想内容的理解]

12、读文本,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3、文本行文的中心线索是什么?这篇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三.[同主题拓展]

子路从而后(《论语?微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①。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

不分②,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③而食④之。见⑤其

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⑥。君子之仕也,行

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①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

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

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③黍:音shǔ,

黄米,黏的小米。 ④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⑤见:音xiàn使??拜见 ⑥大伦:指

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

14、“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⑥。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表现了子路什么思想?

15、认真阅读该文段,从构建思想的角度,分条写出该文中孔子、子路、荷蓧丈人的思想内

容。

【形成能力】

一.阐释能力训练

(一).对重点词语含义的阐释

1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中的“师旅”“饥馑”是什么意思?这一语句怎么理解?

17、“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中“率尔”怎样理解?

(二).对重点语句含意的阐释

18、怎样理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这一语句。

(三).重点细节写作意图的阐释

19、“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一细节表现了子路什么样的性格?

二.概括能力训练

(一)局部内容概括

20、子路谈了他的志向后,孔子当时为什么“哂之”呢?

(二)一个层面内容概括

21、“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一句话话包含哪几个意思?

(三)文本整体内容概括

22.从全文看,文中表(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端章甫是什么意思)现了孔子什么思想?

三.赏析能力训练

(一)结构和写作技法的赏析

23、孔子为什么对曽皙的人生理想只是赞同,而不加评价?

24、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志向,今天多用写作文的方式,而文中则用的是谈话法。请你立足文

本,举两个例子从侧面对孔子谈话艺术作出评价。

(二)语言的赏析

25、“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四.阅读能力迁移训练

26、阅读下一语段,根据注释完成下列练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①时习:“时”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时常”。“习”,温习、

练习的意思。 ②说:音yua,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③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④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①翻译这句话:

②这句话表达了孔子什么思想?

27、阅读下一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怀之。”

(1)解释下列词语:

①侍: ②盍: ③伐:

④施劳: ⑤少者怀之:

(2)根据解释翻译上一语段:

(3)这一语段表达了什么思想?

1、《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参考答案)

1、C.千乘shang率(shuài)尔

2、A 全正确 B、端章甫 鼓瑟希 C、侍坐 浴乎沂 D、毋吾以也 夫子哂之

3、①居则曰 平日说 或 平时常常说

②率尔 轻率而匆忙的样子 或 轻率急忙的样子

③因之以饥馑 继之有灾荒 或 又闹灾荒

④知方 懂得礼仪 或 知道为人的道理 方:正道,指是非准则。

⑤方六七十 方圆六七十里 方:方圆、纵横

⑥端章甫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⑦何伤乎 有什么妨害呢 或 有什么妨碍呢

⑧春服既成 春天的衣服都穿定了

⑨异乎三子者之撰 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同 或 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同 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⑩喟然 叹息的样子 或 长叹的样子

4.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为 介词 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方形

以 ②毋吾以也 通“已”止 或 动词 认为 方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土地纵横 ③则何以哉 用、做 ③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礼仪、礼法 ④以俟君子 就,连词,表顺承 ④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 刚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假如 ①吾与点尔 赞

如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或者 与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语气助词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③遂与外人隔绝 和

④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④往借,不与 给

5、①端章甫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鼓瑟希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③风乎舞雩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④可使足民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6、①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不吾知也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省略句

③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④求,尔何如? 省略句 宾语前置

⑤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介宾短语后置

⑥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省略句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定语后置

7、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的事情,就只好等待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去做了。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诸侯会盟、共同朝见天子的大典,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③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结束,放下瑟站起来。 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春天的夹衣都穿上了,约五六个成年(行过冠礼)人,六七个少年人,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8、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主张“以礼治国”,倡导仁者“爱人”,提倡“忠恕”之道。孔子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篇四: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4、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5、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以、尔、乎、方、如、夫、则、而、作、撰、 伤、与、让等)。

2、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 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2、 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一、导入:

北宋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们在初中时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另一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论语》有关知识: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三、孔子简介: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 止,景行行止。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那么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曾在鲁国做官后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未被采纳。晚年创办私学,致力教育工作,相传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同时整理

了?六经?。

四、解题:

学生看注释后,说出四人的姓、名、字,解释?侍坐?。

五、词句理解:

1、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词句意思: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1、 重点虚词

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

毋吾以也(认为)

以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用,做)

加之以师旅(把)

为国以礼(用)

加之以师旅(代词,指千乘之国)

千乘之国,摄影乎大国之间(结构助词,的)

由也为之(代词,它,指千乘之国)

夫子哂之(代词,指子路)

非曰能之,愿学焉(代词,这样的的事)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结构助词,的)

2、 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端,古代礼服之名;章甫,古代礼帽之名) 鼓瑟希,铿尔(鼓,弹奏)

三子者出,曾皙后(后,落在后面)

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吹风,乘凉)

(2) 形容词活动为名词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正道貌岸然,是非标准。译成?为人的道理?) 赤也为之小(小,小的赞礼的人)

孰能为之大(大,大的赞礼的人)

(3)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子路率尔面对曰(对,回答)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3、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4、练习: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词,因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介词,把,拿,用。

毋吾以也 动词,认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动词,用、做。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介词,用。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介词,把。

不宜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结果,以致于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语助,表时间、方位和范围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动词,任用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代词,你、你们。

问君何能尔。 代词, 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而对曰 助词,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鼓瑟希,铿尔 助词,相当于?然?,拟声词词尾。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词,比

摄乎大国之间 介词,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 介词,和、与

浴乎沂,风乎舞雩 介词,在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语气词,呢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道,是非准则。

方六七十里 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形

方欲行 ,转视积薪后, 正,才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

方六七十里,如五六十里 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赤,尔何如 与?何?连用,即?如何?,怎么样

权将如吴 到……去

不动如山 像,如同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成年男子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丈夫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这,那

夫战,勇气也 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

夫子何哂由也 与?子?组成?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论语》六则 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居则曰?不吾知也。? 副词,就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副词, 却,可是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连词,那么

唯求则非邦也与些 副词,就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就是

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说 原来是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假若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余知而无罪也 你

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 同意 ,赞同

唯求则非邦也与 相当于?欤?, 语气助词 ,吗

篇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教学目标

1、 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 体会孔子的思想。

3、 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 、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一、 导入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书标题]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

三. 重点字

拼音——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实词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虚词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重难点解决过程。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选前一个义项即可。因之:

之,指代师旅。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 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 不吾知也

2、 毋吾以也

3、 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 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 何陋之有?(《陋室铭》)

5、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6、 唯利是图(成语)

寻找规律和方法 :

1、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 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 吾一日长乎尔

2、 乎大国之间

3、 异乎三子者之撰

4、 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 子路率尔而对曰

2、 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 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2、 遂与外人隔绝 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给予

(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 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练习: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关键词。

1、

2、

3、

4、 居则曰:“不吾知也。”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 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6、 何伤乎?

7、 吾与点也。

8、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五、学生讨论:

1、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 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1、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

2、 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栽铡保盒纯鬃游手尽?/p>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六、思考并回答:

(1)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 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 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学生交流作业中的问题答案并发言。师生明确。

1、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2、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3、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4、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附: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哂之(以其言不让) 如或知尔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唯求则非邦也与 则何以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