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微笑,林清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5:07:26 体裁作文
篇一:期待父亲的笑 林清玄
期待父亲的笑 林清玄
① 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远地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叫弟弟来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 ②这是典型的父亲的个性,他是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一碗肉羹,觉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马上想到我们,先到市场去买了一个新锅,买了一大锅肉羹回家。当时的交通不发达,车子颠踬得厉害,回到家时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许多,我们吃的时候已经没有父亲形容的那种美味。可是我吃肉羹时心血沸腾,特别感到那肉羹是人生难得,因为那里面有父亲的爱。
③在外人的眼中,我的父亲是粗犷豪放的汉子,只有我们做子女的知道他心里极为细腻的一面。提肉羹回家只是一端,他不管到什么地方,有好的东西一定带回给我们,所以我童年时代,父亲每次出差回来,总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④他对母亲也非常的体贴,在记忆里,父亲总是每天清早就到市场去买菜,在家用方面也从不让母亲操心。这三十年来我们家都是由父亲上菜场,一个受过日式教育的男人,能够这样内外兼顾是很少见的。
⑤父亲是影响我最深的人。父亲的青壮年时代虽然受过不少打击和挫折,但我从来没有看过父亲忧愁的样子。他是一个永远向前的乐观主义者,再坏的环境也不皱一下眉头,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的乐观与韧性大部分得自父亲的身教。父亲也是个理想主义者,这种理想主义表现在他对生活与生命的尽力,他常说:“事情总有成功和失败两面,但我们总是要往成功的那个方向走。”
⑥由于他的乐观和理想主义,使他成为一个温暖如火的人,只要有他在就没有不能解决的事,就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也是个风趣的人,再坏的情况下,他也喜欢说笑,他从来不把痛苦给人,只为别人带来笑声。 ⑦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和哥哥到田里工作,透过这些工作,启发了我们的智慧。例如我们家种竹笋,在我没有上学之前,父亲就曾仔细地教我怎么去挖竹笋,怎么看土地的裂痕,才能挖到没有出青的竹笋。二十年后,我到竹山去采访笋农,曾在竹笋田里表演了一手,使得竹农大为佩服。其实我已二十年没有挖过笋,却还记得父亲教给我的方法,可见父亲的教育对我影响多么大。\⑧也由于是农夫,父亲从小教我们农夫的本事,并且认为什么事都应从农夫的观点出发。像我后来从事写作,
刚开始的时候,父亲就常说:“写作也像耕田一样,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没有不收成的。”他常叫我不要写政治文章,他说:“不是政治性格的人去写政治文章,就像种稻子的人去种槟榔一样,不但种不好,而且常会从槟榔树上摔下来。”他常教我多写些于人有益的文章,少批评骂人,他说:“对人有益的文章是灌溉施肥,批评的文章是放火烧山;灌溉施肥是人可以控制的,放火烧山则常常失去控制,伤害生灵而不自知。”他叫我做创作者,不要做理论家,他说:“创作者是农夫,理论家是农会的人。农夫只管耕耘,农会的人则为了理论常会牺牲农夫的利益。”
⑨父亲的话中含有至理,但他生平并没有写过一篇文章。他是用农夫的观点来看文章,每次都是一语中的,意味深长。
⑩有一回我面临了创作上的瓶颈,回乡去休息,并且把我的苦恼说给父亲听。他笑着说:“你的苦恼也是我的苦恼,今年香蕉收成很差,我正在想明年还要不要种香蕉,你看,我是种好呢?还是不种好?”我说:“你种了四十多年的香蕉,当然还要继续种呀!
?他说:“你写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继续呢?年景不会永远坏的。”“假如每个人写文章写不出来就不写了,那么,天下还有大作家吗?”
?我自以为比别的作家用功一些,主要是因为我生长在世代务农的家庭。我常想:世上没有不辛劳的农人,我是在农家长大的,为什么不能像农人那么辛劳?最好当然是像父亲一样,能终日辛劳,还能利他无我,这是我写了十几年文章时常反躬自省的。
?父亲有五个孩子,这里面我和父亲相处的时间最少,原因是我离家最早,工作最远。我十五岁就离开家乡到台南求学,后来到了台北,工作也在台北,每年回家的次数非常有限。近几年结婚生子,工作更加忙碌,一年难得回家两趟,有时颇为自己不能孝养父亲感到无限愧疚。父亲很知道我的想法,有一次他说:“你在外面只要向上,做个有益社会的人,就算是有孝了。” ?母亲和父亲一样,从来不要求我们什么,她是典型的农村妇女,一切荣耀归给丈夫,一切奉献都给子女,比起他们的伟大,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渺小。
?我后来从事报道文学,在各地的乡下人物里,常找到父亲和母亲的影子,他们是那样平凡、那样坚强,又那
样伟大。我后来的写作里时常引用村野百姓的话,很少引用博士学者的宏论,因为他们是用生命和生活来体验智慧,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最伟大的情操,以及文章里最动人的素质。
?我每天每夜向菩萨祈求,保佑父亲的病早日康健,母亲能恢复以往的笑颜。
17.但愿,但愿,但愿父亲的病早日康复。以前我在田里工作的时候,看我不会农事,他会跑过来拍我的肩说:“做农夫,要做第一流的农夫;想写文章,要写第一流的文章;要做人,要做第一等人。”然后父子两人相顾大笑,笑出了眼泪。
18.我多么怀念父亲那时的笑。
19.也期待再看父亲的笑。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肉羹( ) ②粗犷( ) ③瓶颈( ) ④祈求( )
2.作者说他的父亲“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这从文章中哪件事中可以看出父亲总是为我们着想?对此作者表达了他怎样的感受?(4分)
篇二:林清玄简介整理
? 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
? 我们建造了玻璃与水银的围墙,心窗心镜反而失落了。
? 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
人都 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
? 每个人都有伤心的地方,但是每个人的伤心都不一样。
? 没有人能束缚我们,除了我们自己。
? 一尘不染不是不再有尘埃,而是尘埃让它飞扬,我自做我的阳光。
? 你有想过到办公室的顶楼看一夜的星星吗?
? 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
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 生命的勇气有时是由一些极淡远的幸福所带来的。
? 你非草木,怎么知道草木是无心的呢?你说人有心,人的心又在哪里呢?
? 境界高的人生,并不在于永远有顺境,而是不论顺逆,也能用很好的情味去面对 ? 人生的忧欢都只是客人而已。
? 特别相知的朋友往往远在天际。
? 人的心灵是最脆弱的,可惜这种脆弱最不容易被看见。
? 最好的对饮是什么都不说。
? 人生苍凉历尽后,中夜观心,看见,并且感觉,少年时沸腾的热血,仍在心口。 ? 缘是随愿而生的。
? 想起少年时代的情怀与往事,都已经去远了,是镜花,也是水月。那一切的水月和歌,
虽曾真实存在过,却已默默流失,这就是无常。
? 我们心中所存在的一些美好的想象,有时候禁不起真实的面对。
? 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物,都是语言文字难以形容与表现的。
? 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表示云消失了,是因为云离
开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示没有月亮,而是它远行到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的船一开动,两岸的风景就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就这样了。人的一生就像行船,出发、靠岸,船本性是不变的,但岸身体在变,风景经历就随之不同了。
? 害怕失去才是痛苦的根源。
? 所有的束缚是自己造出来的,只有自求解脱才是唯一的道路。
林清玄14岁之前都在农村生活,他的祖先来自福建漳州,来到台湾台南旗山定居后世代务农,到林清玄已经是第11代,从没有走出农村的,难怪他说自己是农家苦孩子出身。 究竟有多苦有多穷?林清玄说,他家里一共有18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12,如果生活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他可以称为林十二少。不过这个“林十二少”对小时候的印象却是从来没有吃饱过,除了过年以外。平常吃饭,每一个小孩只添三分之一碗饭,吃完就没有了,小孩拿到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吐一口唾液进去,拌一拌,这样吃得就比较安心,否则眼睛一眨饭就不见了,被哥哥姐姐拿走了。
穷乡僻壤教育条件自然也不好。林清玄记得初中学校开始教英文,“匆促上阵”的英文老师教一个单词“today”,老师说这个很难记,你们写两个字就很好记了,叫“土堆”,那么yestoday,
“也是土堆”,那么明天tomorrow就是“土马路”。这样你就永远都会记住,过了四十几年,林清玄还牢牢记住,“今天是土堆,昨天也是土堆,到了明天就是土马路。”后来有一天学校来了一个美国人,林清玄上厕所,发现所有的英文老师都在那里,因为没有一位“英文老师”会讲英文,大家都躲起来了。
不过,虽然在偏僻的乡下长大,林清玄却异常热爱文字,每读一本书,都感觉珍贵异常,抱着、枕着,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他每天都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段好文章,才肯睡觉。渐渐地,他立下了一个志向:长大要当作家。
林清玄从小立志要当作家还挨过父亲的一巴掌,父亲问他长大要干什么,林清玄说要当作家,父亲问作家是干嘛的?林清玄说,作家就是坐下来写字寄出去,人家就把钱寄过来。父亲很生气当场给他一巴掌,骂道:“傻孩子,这个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如果有这么好的事情,我就先去做了,不会轮到你了。”
林清玄还有一个志向,长大要去环游世界。他小学五年级考试得了第一名,老师送给他一本世界地图,林清玄很开心。有一天,他打开地图看,正好翻到埃及那页,边看边感慨世界的辽阔,想像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埃及艳后。那一天轮到林清玄给家人烧水,父亲走出来问他在干什么,林清玄说在看埃及的地图。父亲过来就是一巴掌,看什么地图,赶快生火。父亲走开之前跟林清玄说:“我给你保证,你这辈子绝对不可能去到埃及那么远的地方。”
20年后,林清玄第一次出国就到了埃及,跑到金字塔下面买了一张明信片寄给爸爸,上面写到:“亲爱的爸爸,我现在就坐在埃及金字塔前面给你写信,记得小时候你打我一巴掌,保证我不可能到埃及这么远的地方,现在我就在这里写信。”林清玄一边写一边掉眼泪,据说他父亲收到那封信,刚刚从田里回来,他父亲回去跟他妈妈说“哎呦,这哪是一巴掌啊,一巴掌打到埃及去了!”后来很多朋友问林清玄为什么到埃及,他说因为他的生命不要被保证。不过,去过很多国家以后,林清玄却觉得家乡旗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至今已经出版了百余本著作的林清玄自17岁起每日坚持写3000字,须发皆落的他给孩子“作家很辛苦”的印象——尽管他的头发是年轻时因失恋而掉的。林清玄的儿子小时候回答老师提问“我的志愿”时,想当医生,想当科学家,想当工程师,就是不想当作家,老师好奇,你爸爸不是作家吗?为什么不想当作家?他跟老师说:“老师,你别逗了,我还要保护我的头发呢!”
11月22日,林清玄来到深圳,进大中小学授课、到中心书城签售,他说自己已经到了“繁华落尽”的时期,未来要为祖国大陆的孩子们做点事,为人们的身心安顿写点文章。 30岁要觉悟
14岁的时候,林清玄要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临走的时候,母亲送给林清玄一个黑乎乎的大瓶子,母亲说,瓶子里面装着的是3样东西,一样是祖先从福建故乡带过来的泥土,另一样是庙里的香炉灰,还有就是家乡的井水。母亲还说,带着这3样东西,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不会水土不服。
林清玄的确没有水土不服。几年后,他顺利考取了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尽管他的分数只比录取分数多0.5分。
在大学期间,林清玄创办了两份报纸、一份杂志,毕业前一年,他接到了3份台湾著名
报社的聘书,他选择了最年轻的《中国时报》。
林清玄在报社整整干了10年。从普通记者做到新闻主管。他在新闻界有个绰号叫“林大侠”,因为他写字飞快,报社凌晨两点钟截稿,半夜1点钟发生的新闻肯定是林清玄去,因为他每小时可以写4000字,那时候林清玄也已经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有一个夸张一点的说法称他是华人作家写作第二快,第一是香港作家倪匡,每小时6000字。林清玄这个时期的散文写得飞扬浪漫,充满一个从小做着文学梦的青年人的激情,他称之为“旭日初照”时期。 当了报社的新闻主管,林清玄并没有感觉到快乐,反而觉得很烦恼。他那段时间每天都要开5个会,他经常想:这是我想要的人生吗?我从小的理想还能否实现呢?
此外,感情上的挫折也使林清玄对人生有所反思。林清玄在回答深大学生时说,他在成长过程中觉得最快乐的回忆都是跟恋爱有关的。快乐和痛苦是一个银币的两面,他在成长过程中最痛苦的回忆也是跟恋爱有关的,第一次失恋不仅让他一夜之间须发皆落,他还为此制定了一个“唯美的自杀计划”。
所谓“唯美的自杀计划”是这样的:林清玄来到台湾最美的海滩——花莲,他想穿着白衣跳入大海融进晚霞。在林清玄正准备“壮烈”的时候,他看到海边的亭子里面里有个和尚在念佛,林清玄觉得有人看到不好,准备过两小时后再来“壮烈”,几个小时过去了,亭子里的和尚一直换班守候,林清玄好奇地问和尚为什么要值班,和尚跟他说,这里常有人自杀,他们是来劝说他们放弃自杀,而放弃自杀的人中许多后来出家当了和尚。
林清玄说,现在想起来,那一次失恋对于人生来说只是一件小事。历尽沧海后才会发现当年觉得过不去的大河也就是一条小溪而已。年轻人面对这样的小溪一定要想远一点,跨过去就好了。
生活的迷茫和感情的挫折让林清玄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印度的《奥义书》里面有一段话让他的人生产生变化:“一个人到了30岁,要用全部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林清玄说,“觉悟”这两个字当时给他极大的震撼,他到处查书要了解“觉悟”究竟是什么,最后发现佛家讲得最多,“觉”就是省觉学习,“悟”就是看见我的心。“觉悟”就是学习看见我的心。从那个时候开始,林清玄开始读佛经。
1984年,林清玄干脆辞掉了工作,找了个地方隐居,专心“觉悟”。
为学佛理送南怀瑾一箱烟
林清玄前后共拜了一百多位老师学佛,他说自己发挥了“记者”的本色,誓要找到最好的为止,不过后来他发现,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最好,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着名佛学家南怀瑾老先生也是林清玄的老师之一,当时老先生在香港,林清玄特意跑到香港去求学问道,林清玄记得南怀瑾老师当时住在香港太平山下一座大厦33楼,去之前,林清玄问熟悉南老师的人,南老师喜欢什么?有人说,南老师最喜欢抽三五牌香烟。林清玄就抬着一箱香烟去拜访南怀瑾,结果南怀瑾老先生特别高兴,因为一般的人拜访他都带高雅的礼物,没有人带香烟。林清玄说,大师也需要一点人间烟火。
在林清玄眼中,南怀瑾老师是一个很自在的老人,当时他八十多岁,鹤发童颜,一根根抽香烟,完全没有什么执着和固执。那一天,他们谈了一整夜。林清玄问,为什么南老师写的很多书都只有上册,没有下册。南怀瑾说,当年他拜虚云法师门下也问过这样的问题,虚云法师捐助盖了很多庙宇,可是都是盖好框架就完了,南怀瑾很不解,虚云法师说,如果都
盖完了,弟子们盖什么?南怀瑾同样解释:“如果都写完了,你们写什么?林清玄,我的下册就留给你写吧。”
在诸位佛学大家的帮助下,林清玄开始走上“觉悟”之路,但他没有写“南怀瑾下册”,而是开始写“林清玄上册”,他的写作从“旭日东升”进入“镜花水月”时期,受到佛学的影响,他的文字变得含蓄和内敛,文章追求出尘出世、清净淡泊,写作态度也走向静观,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世。
在这个时期——1985年到1995年期间,林清玄的散文集“菩提系列”、“身心安顿系列”为人们传递着智慧超越的人生理念、喜乐逍遥的生命境界,一时洛阳纸贵,为他赢得“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
快乐活在当下
林清玄说,他并不认为书的畅销是他人生的大成功,他认为真正的成功是,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包容,今天比昨天更知道怎么去生活。所以要乐其心,心要常常保持快乐。读者看到他的文章会发现大部分都是喜悦的、快乐的,充满着希望的,那并不表示他的人生没有辛酸,而是这些辛酸经过“觉悟”到了更理想的状态。
很多人都觉得佛理很难懂,林清玄跟记者说,其实不是这样的。例如说快乐活在当下,佛家也讲究这个。“当下”是佛经里面最小的时间单位,1分钟有60秒,1秒钟60个刹那,也叫做“刹摩”,一刹那有60个当下,1秒钟有3600个当下,把时间切到很小很小的单位,当下就是永恒。
林清玄还讲起了佛偈,他说,有位禅师修行很好,弟子问他,师傅啊,怎么修行才会那么好?师傅回答说,我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徒弟就觉得很奇怪,一般人不也是这样吗?这个师傅就说,一般人吃饭的时候百般拘束,睡觉的时候千般计较,所以不同。吃饭的时候还在想昨天那顿比较好吃,或者明天还要吃更好的,所以百般拘束;睡觉的时候想,明天要赚更多的钱,明天要更有成就,明天有很多想象,所以睡觉千般计较。吃饭的时候要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专心睡觉,恋爱的时候专心恋爱,失恋的时候也专心失恋,那你也会快乐的。
让穷孩子可以上学
进入新世纪,林清玄更多的时间回到祖国大陆,他给记者的名片没有印着“著名作家”,而是印着“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他说自己已经到了“繁华落尽”的时期,他要为跟他当年一样的“穷孩子”做点事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林清玄的著作引进祖国大陆,林清玄就把所得的版税零散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学,不久,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成立,他首先用自己的版税所得在黄河边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贵和希望小学,以他岳父方贵和的名字命名,亦取富贵和平之意。
他亲自到黄河边为小学落成剪彩,夜晚,他与村民们一双筷子夹菜,一个酒杯喝酒,一个土炕睡觉。在窑洞前听村民质朴粗犷的陕北爬山调,给村民唱台湾的民歌。
林清玄说,贫苦孩子有两种,一种是长大以后完全没有办法抵抗现代社会的诱惑,因为他小时候从来没有满足过;另外一种是小时候就对欲望有清楚的认识,有理想有志气,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减少第一种可能。
篇三:林清玄散文阅读题含答案
冢中琵琶 林清玄
最近读到魏晋时代艺术家阮咸的传记,阮咸是魏晋南北朝最重要的七位诗人作家之一,这七人在当时号称为“竹林七贤”,但是他没有其他六贤有名,因为他的文学创作一点也没有保留下来,我们几乎无法从文字上去追探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
阮咸死的时候,以一件琵琶乐器殉葬,这使他成为中国音乐史上少数可以追思的伟大音乐家之一。伴随阮咸长眠于地下的琵琶,经过从西晋到唐朝的五百年埋藏,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人在古墓里挖掘到一件铜制的正圆形乐器,经过弘文馆学士元行冲的考证,才证明它是阮咸的遗物。
这一件冢中琵琶因为五百年的沉埋,已经不堪使用,元行冲叫技巧高明的乐匠依其样式仿制了一具木制乐器,称为“月琴”,音调雄亮清雅,留传至今,不但成为宫廷中的乐器,也成为后来民间最常使用的乐器。
到了唐德宗时代,著名学者杜估鉴于“月琴”原是阮咸所创制,为了怀念他的遗风逸响,将月琴定名为“阮咸”,自此以后,凡是中国琵琶乐器全得了“阮咸”的别名,阮咸于是得以与中国音乐史同垂不朽。 阮咸与琵琶的故事是宜于联想的,经过时空一再的洗炼,我们虽无幸重聆阮咸的丝竹之音,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一颗伟大的艺术心灵的不朽。艺术心灵的伟大纵使在地下数百年,纵使他手中的乐器弦败质朽,却仍然能在时空中放光,精灿夺目。阮咸死时以琵琶殉葬,做为惟一的知已,这种艺术之情使他恒常令人怀念。 千古以来,被认为是中国音乐最高境界的名曲《广陵散》便是阮咸的创作,
随着阮咸的逝世,《广陵散》成为中国音乐上的绝响,我们如今眼望广大的土地,倾听历史的足音,在夏夜星空的月下,仿佛看见阮咸在竹林下弹月琴自娱,或者与嵇康的古琴(嵇康是古琴的高手,古琴状似古筝)相应和,在琴声响过,筝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他们纵酒狂歌,大谈圣人的明教与老庄的自然,然后长叹一声“礼岂为我辈设耶!”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阮咸的音乐天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很年轻的时候就被称为音乐的“神解”,任何音乐到他的耳中马上分辨出高低清浊,丝毫不爽;因此他不但弹奏月琴时能使人如饮醇酒,沉醉不已,他还是个音乐的批评家,对音乐的鉴赏力当世无有其匹。没想到他的音乐批评,竟得罪了主掌全国音乐行政的大官苟勋,他向晋武帝进谗言,革去了阮咸的官职。
阮咸丢官的时候,官位是“散骑侍郎”,这个职衔我们不用考证来解释,而用美感来联想,就仿佛看见一位卓然不群的流浪琴师,骑着驴子到处弹琴高歌的样子。
事实上,阮咸对当世的礼法非常轻蔑。他曾在母丧期间,身穿孝服,骑着驴子去追求自己私恋已久的胡婢,引得众人大哗,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事,如今想起来却特别具有一种凄美的气氛。
我一直认为像阮咸这样的人,他是可以做到忘情的境界,但是他不能忘情音乐,以琵琶殉葬却是不可解的谜,难道这位“神解”能料到千年之后,人们能从冢中的琵琶怀想起千年之前,曾在他手中传扬的《广陵散》吗?阮咸给我们的启
示还不只此,他和当时的艺术家给我们一个视野广大的胸怀,也就是“以大地为栋宇,屋室为禅衣”的胸怀,因为这种胸怀,他们方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发出艺术的光辉。
我最喜欢“竹林七贤”(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父亲的微笑,林清玄)的一则故事是:有一天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刘伶在竹林里喝酒,王戎最后才到。阮籍说:“这个俗气的东西,又来败坏我们的乐趣!”王戎回答说:“你们的乐趣,岂是可以败坏的吗?”这则故事正道出了“竹林七贤”艺术生命的真正所在,你看阮咸留在坟墓中的琵琶,它虽朽了,却永远不会败坏;因为那一把琵琶,曾经属于一个伟大的艺术心灵,注定了它在人心里永不败坏的玄想——如此说来,琵琶恐怕也是有心的吧! (节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15.“阮咸与琵琶的故事是宜于联想的”,作者联想到哪些内容?(3分)
16.文章开头写阮咸在文学上的影响不及其他六贤,你觉得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段讲述“竹林七贤”的故事,又有何作用?(4分)
17.综观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眼中阮咸的特点。(3分)
梅 香 林清玄
①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②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③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④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⑤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⑥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⑦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
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香的气息。
⑧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⑨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⑩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⒒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⒓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1.请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3分)
答:
篇四:林清玄梦想故事
他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户家里,小时候家里很穷,很小就跟着父亲下地种田。在田间休息的时候,他望着远处出神。父亲问他想什么?他说他将来长大了,不要种田,也不要上班,他想每天待在家里,等人给他邮钱。父亲听了,笑着说:“荒唐,你别做梦了!我保证不会有人给你邮。”
后来他上学了。有一天,他从课本上知道了埃及金字塔的故事,就对父亲说:“长大了我要去埃及看金字塔。”父亲生气地拍了一下他的头说:“真荒唐,你别总做梦了!我保证你去不了。”
十几年后,少年长成了青年,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做了记者,平均每年都出几本书。他每天坐在家里写作,出版社、报社给他往家邮钱,他用邮来的钱去埃及旅行。他站在金字塔下,抬头仰望,想起小时候爸爸说过的话,心里默默地对父亲说:“爸爸,人生没有什么能被保证!”
他,就是台湾最受欢迎的散文家林清玄。那些在他父亲看来十分荒唐不可实现的梦想,在十几年后他都把它们变成了现实。
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有美好梦想,正是这些梦想,为我们未来种下了成功的种子。因为梦想就是希望,是与我们天性中的潜质最密切相关的。但是梦想又往往和现实有着太遥远的距离,所以需要经营。经营梦想就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把看似遥远甚至有些荒唐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林清玄是一个农家子弟,他想让别人给他邮钱,想上埃及看金字塔,看起来十分好笑,连父亲都嘲笑他,但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早晨4点就起来看书写作,每天坚持写3000字,一年就是100多万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一切的成功、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始于我们心中的梦想!”也就是说:成功其实很简单。你先有一个梦想,然后努力经营自己的梦想,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放弃。
篇五:林清玄简介
“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8岁立志成为作家,17岁正式发表作品,才情敏慧,受到文坛瞩目。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经藏。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的“身心安顿系列”,是90年代的畅销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具有影响力的书。同时创作“现化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45岁录制《打开心内的门窗》、《走向光明的所在》有声书,被誉为有声书的典范。50岁完成“人生寓言系列”三百篇,被称为青少年最佳读本。52岁完成写作奥秘三部曲:《林泉》、《清歌》和《玄想》。
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的林清玄,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赏最多的一位。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而不可收。一九七三年开始散文创作。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等,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二十次。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一巴掌打到埃及
林清玄14岁之前都在农村生活,他的祖先来自福建漳州,来到台湾台南旗山定居后世代务农,到林清玄已经是第11代,从没有走出农村的,难怪他说自己是农家苦孩子出身。
究竟有多苦有多穷?林清玄说,他家里一共有18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12,如果生活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他可以称为林十二少。不过这个“林十二少”对小时候的印象却是从来没有吃饱过,除了过年以外。平常吃饭,每一个小孩只添三分之一碗饭,吃完就没有了,小孩拿到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吐一口唾液进去,拌一拌,这样吃得就比较安心,否则眼睛一眨饭就不见了,被哥哥姐姐拿走了。
穷乡僻壤教育条件自然也不好。林清玄记得初中学校开始教英文,“匆促上阵”的英文老师教一个单词“today”,老师说这个很难记,你们写两个字就很好记了,叫“土堆”,那么yestoday,“也是土堆”,那么明天tomorrow就是“土马路”。这样你就永远都会记住,过了四十几年,林清玄还牢牢记住,“今天是土堆,昨天也是土堆,到了明天就是土马路。”后来有
一天学校来了一个美国人,林清玄上厕所,发现所有的英文老师都在那里,因为没有一位“英文老师”会讲英文,大家都躲起来了。
不过,虽然在偏僻的乡下长大,林清玄却异常热爱文字,每读一本书,都感觉珍贵异常,抱着、枕着,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他每天都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段好文章,才肯睡觉。渐渐地,他立下了一个志向:长大要当作家。
林清玄从小立志要当作家还挨过父亲的一巴掌,父亲问他长大要干什么,林清玄说要当作家,父亲问作家是干嘛的?林清玄说,作家就是坐下来写字寄出去,人家就把钱寄过来。父亲很生气当场给他一巴掌,骂道:“傻孩子,这个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如果有这么好的事情,我就先去做了,不会轮到你了。”
林清玄还有一个志向,长大要去环游世界。他小学五年级考试得了第一名,老师送给他一本世界地图,林清玄很开心。有一天,他打开地图看,正好翻到埃及那页,边看边感慨世界的辽阔,想像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埃及艳后。那一天轮到林清玄给家人烧水,父亲走出来问他在干什么,林清玄说在看埃及的地图。父亲过来就是一巴掌,看什么地图,赶快生火。父亲走开之前跟林清玄说:“我给你保证,你这辈子绝对不可能去到埃及那么远的地方。”
20年后,林清玄第一次出国就到了埃及,跑到金字塔下面买了一张明信片寄给爸爸,上面写到:“亲爱的爸爸,我现在就坐在埃及金字塔前面给你写信,记得小时候你打我一巴掌,保证我不可能到埃及这么远的地方,现在我就在这里写信。”林清玄一边写一边掉眼泪,据说他父亲收到那封信,刚刚从田里回来,他父亲回去跟他妈妈说“哎呦,这哪是一巴掌啊,一巴掌打到埃及去了!”后来很多朋友问林清玄为什么到埃及,他说因为他的生命不要被保证。不过,去过很多国家以后,林清玄却觉得家乡旗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至今已经出版了百余本著作的林清玄自17岁起每日坚持写3000字,须发皆落的他给孩子“作家很辛苦”的印象——尽管他的头发是年轻时因失恋而掉的。林清玄的儿子小时候回答老师提问“我的志愿”时,想当医生,想当科学家,想当工程师,就是不想当作家,老师好奇,你爸爸不是作家吗?为什么不想当作家?他跟老师说:“老师,你别逗了,我还要保护我的头发呢!”
11月22日,林清玄来到深圳,进大中小学授课、到中心书城签售,他说自己已经到了“繁华落尽”的时期,未来要为祖国大陆的孩子们做点事,为人们的身心安顿写点文章。
30岁要觉悟
14岁的时候,林清玄要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临走的时候,母亲送给林清玄一个黑乎乎的大瓶子,母亲说,瓶子里面装着的是3样东西,一样是祖先从福建故乡带过来的泥土,另一样是庙里的香炉灰,还有就是家乡的井水。母亲还说,带着这3样东西,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不会水土不服。
林清玄的确没有水土不服。几年后,他顺利考取了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尽管他的分
数只比录取分数多0.5分。
在大学期间,林清玄创办了两份报纸、一份杂志,毕业前一年,他接到了3份台湾著名报社的聘书,他选择了最年轻的《中国时报》。
林清玄在报社整整干了10年。从普通记者做到新闻主管。他在新闻界有个绰号叫“林大侠”,因为他写字飞快,报社凌晨两点钟截稿,半夜1点钟发生的新闻肯定是林清玄去,因为他每小时可以写4000字,那时候林清玄也已经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有一个夸张一点的说法称他是华人作家写作第二快,第一是香港作家倪匡,每小时6000字。林清玄这个时期的散文写得飞扬浪漫,充满一个从小做着文学梦的青年人的激情,他称之为“旭日初照”时期。
当了报社的新闻主管,林清玄并没有感觉到快乐,反而觉得很烦恼。他那段时间每天都要开5个会,他经常想:这是我想要的人生吗?我从小的理想还能否实现呢?
此外,感情上的挫折也使林清玄对人生有所反思。林清玄在回答深大学生时说,他在成长过程中觉得最快乐的回忆都是跟恋爱有关的。快乐和痛苦是一个银币的两面,他在成长过程中最痛苦的回忆也是跟恋爱有关的,第一次失恋不仅让他一夜之间须发皆落,他还为此制定了一个“唯美的自杀计划”。
所谓“唯美的自杀计划”是这样的:林清玄来到台湾最美的海滩——花莲,他想穿着白衣跳入大海融进晚霞。在林清玄正准备“壮烈”的时候,他看到海边的亭子里面里有个和尚在念佛,林清玄觉得有人看到不好,准备过两小时后再来“壮烈”,几个小时过去了,亭子里的和尚一直换班守候,林清玄好奇地问和尚为什么要值班,和尚跟他说,这里常有人自杀,他们是来劝说他们放弃自杀,而放弃自杀的人中许多后来出家当了和尚。
林清玄说,现在想起来,那一次失恋对于人生来说只是一件小事。历尽沧海后才会发现当年觉得过不去的大河也就是一条小溪而已。年轻人面对这样的小溪一定要想远一点,跨过去就好了。
生活的迷茫和感情的挫折让林清玄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印度的《奥义书》里面有一段话让他的人生产生变化:“一个人到了30岁,要用全部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林清玄说,“觉悟”这两个字当时给他极大的震撼,他到处查书要了解“觉悟”究竟是什么,最后发现佛家讲得最多,“觉”就是省觉学习,“悟”就是看见我的心。“觉悟”就是学习看见我的心。从那个时候开始,林清玄开始读佛经。
1984年,林清玄干脆辞掉了工作,找了个地方隐居,专心“觉悟”。
为学佛理送南怀瑾一箱烟
当然,“觉悟”离不开老师。
林清玄前后共拜了一百多位老师学佛,他说自己发挥了“记者”的本色,誓要找到最好的为止,不过后来他发现,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最好,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着名佛学家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师之一)老先生也是林清玄的老师之一,当时老先生在香港,林清玄特意跑到香港去求学问道,林清玄记得南怀瑾老师当时住在香港太平山下一座大厦33楼,去之前,林清玄问熟悉南老师的人,南老师喜欢什么?有人说,南老师最喜欢抽三五牌香烟。林清玄就抬着一箱香烟去拜访南怀瑾,结果南怀瑾老先生特别高兴,因为一般的人拜访他都带高雅的礼物,没有人带香烟。林清玄说,大师也需要一点人间烟火。
在林清玄眼中,南怀瑾老师是一个很自在的老人,当时他八十多岁,鹤发童颜,一根根抽香烟,完全没有什么执着和固执。那一天,他们谈了一整夜。林清玄问,为什么南老师写的很多书都只有上册,没有下册。南怀瑾说,当年他拜虚云法师门下也问过这样的问题,虚云法师捐助盖了很多庙宇,可是都是盖好框架就完了,南怀瑾很不解,虚云法师说,如果都盖完了,弟子们盖什么?南怀瑾同样解释:“如果都写完了,你们写什么?林清玄,我的下册就留给你写吧。”
在诸位佛学大家的帮助下,林清玄开始走上“觉悟”之路,但他没有写“南怀瑾下册”,而是开始写“林清玄上册”,他的写作从“旭日东升”进入“镜花水月”时期,受到佛学的影响,他的文字变得含蓄和内敛,文章追求出尘出世、清净淡泊,写作态度也走向静观,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世。
在这个时期——1985年到1995年期间,林清玄的散文集“菩提系列”、“身心安顿系列”为人们传递着智慧超越的人生理念、喜乐逍遥的生命境界,一时洛阳纸贵,为他赢得“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
快乐活在当下
林清玄说,他并不认为书的畅销是他人生的大成功,他认为真正的成功是,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包容,今天比昨天更知道怎么去生活。所以要乐其心,心要常常保持快乐。读者看到他的文章会发现大部分都是喜悦的、快乐的,充满着希望的,那并不表示他的人生没有辛酸,而是这些辛酸经过“觉悟”到了更理想的状态。
很多人都觉得佛理很难懂,林清玄跟记者说,其实不是这样的。例如说快乐活在当下,佛家也讲究这个。“当下”是佛经里面最小的时间单位,1分钟有60秒,1秒钟60个刹那,也叫做“刹摩”,一刹那有60个当下,1秒钟有3600个当下,把时间切到很小很小的单位,当下就是永恒。
林清玄还讲起了佛偈,他说,有位禅师修行很好,弟子问他,师傅啊,怎么修行才会那么好?师傅回答说,我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徒弟就觉得很奇怪,一般人不也是这样吗?这个师傅就说,一般人吃饭的时候百般拘束,睡觉的时候千般计较,所以不同。吃饭的时候还在想昨天那顿比较好吃,或者明天还要吃更好的,所以百般拘束;睡觉的时候想,明天要赚更多的钱,明天要更有成就,明天有很多想象,所以睡觉千般计较。吃饭的时候要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专心睡觉,恋爱的时候专心恋爱,失恋的时候也专心失恋,那你也会快乐的。
让穷孩子可以上学
进入新世纪,林清玄更多的时间回到祖国大陆,他给记者的名片没有印着“著名作家”,而是印着“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他说自己已经到了“繁华落尽”的时期,他要为跟他当年一样的“穷孩子”做点事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林清玄的著作引进祖国大陆,林清玄就把所得的版税零散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学,不久,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成立,他首先用自己的版税所得在黄河边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贵和希望小学,以他岳父方贵和的名字命名,亦取富贵和平之意。
他亲自到黄河边为小学落成剪彩,夜晚,他与村民们一双筷子夹菜,一个酒杯喝酒,一个土炕睡觉。在窑洞前听村民质朴粗犷的陕北爬山调,给村民唱台湾的民歌。
林清玄说,贫苦孩子有两种,一种是长大以后完全没有办法抵抗现代社会的诱惑,因为他小时候从来没有满足过;另外一种是小时候就对欲望有清楚的认识,有理想有志气,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减少第一种可能。
现在,林清玄在祖国大陆也名气很大,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收录了他的3篇文章,初步估算大约有1.5亿人在读他的作品,林清玄说他蛮感动,如果自己的文字能对孩子们的成长起到一点作用,他很安慰。
在深圳中心书城,有读者问起林清玄未来的写作计划,他回答说,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价值多元,像他在深圳逛商场,看到一双皮鞋还不错,一问价钱,9800元还是打了折的,他认为人们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的判断,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
林清玄说,在这样的时代,人们会有很多的情绪滋生,这些情绪需要得到安抚,需要出口,他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扮演一个安抚和出口的角色。
另一位读者问,怎样才能解除欲望的捆绑,看到人生的真美?林清玄说,一天有24小时,人最好每天有24分钟来静心,把你的心安定下来,放松,就好像听到木鱼在敲响,心如果放松就可以听到那更细微的、更敏感的、更动听的声音,就会看见人生的美。
爱情 感情生活只对家人负责
曾有人评价林清玄说,“如果不是那场婚变,林清玄几乎就是个完人。”“那场婚变”指的是当年林清玄与结发妻子离婚,然后娶了一位年轻貌美的新太太。此事当时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台湾的妇女团体甚至在大街上当众焚烧林清玄的书,以示抗议。很多人指责林清玄虚伪,甚至有读者感到自己受了愚弄。
曾几何时,他的《打开心内的窗》、刘墉《萤窗小语》、席慕容的《无怨的青春》等,成为一代人的“床头书”,不读难睡。林清玄更是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心灵导师”。但数年前的一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