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用红绸怎样扎绣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9:24:56 字数作文
用红绸怎样扎绣球字数作文

篇一:绣球的详细做法

绣球的详细做法

姥姥有一个绣球,元宵大小,我看着好看就自己学着做。现在是第二十个了,也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1、 用圆规在卡纸上画两个直径4cm的圆,剪下来。

2、 将其中一圆对折两次,把其中一扇面的边缘沿弦向外折。

3、 沿此边缘的弧线在扇形上画一条弧线,并沿此线剪下两个花瓣形,以平整的为模子。

4、 用圆形模片和花瓣形模片分别在黑绒布和绿缎的背面画出轮廓。绒布上用金属彩色笔画,缎布上

用碳素笔画。圆画六个,花瓣画12个。

5、 将黑绒布正面朝里对折,在折痕的两端各点一点儿,用尺子和金属彩色笔将两点连成线,作为缝

合时的中轴线。

6、 将黑绒布正面朝外对折,金属线重合,沿金属线缝一道。

7、 接着缝花瓣。先缝左边的后面,从最右边缝起。将线向左晃一圈,在距边缘1毫米处从绿布的一

面向外扎,再从圈里将针抽出。像锁扣眼一样。缝到大半圈时装珍珠棉,不要太多。缝好一圈在“葫芦腰”处扎个来回,再缝下一个花瓣。缝完让针从半圆圆心处钻出,打结。这样就缝成了一个“饺子”。另外五个也这样缝。

8、 把两个“饺子”拼成圆,圆心处缝合就好。再拿两个“饺子”,圆心缝合一下,花心也缝合一下,

组成四瓣花。在离花心0.5cm处的侧面穿针,将四个花瓣都穿一遍,以调整花瓣的疏密和角度。另外两个饺子也这样缝在一起。

9、 在刚才拼合的圆形的两面各拼上一个“四瓣花”,圆心缝合即可。

10、 调整位置,使其不管从哪个方位看都是一朵四瓣花。把没有连在一起的花心连起来,还是在

离花心0.5cm处的侧面穿针,将四个花瓣都穿一遍,以固定花瓣位置。

11、 在上面的花心处缀珠子、挂绳。在下边的花心处缀珠子、穗子。在周围四个花心上缀亮片。

篇二:小学生腰鼓的学习教程

小学生腰鼓的学习教程

第一节 认识腰鼓

明清时期,腰鼓曾在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应用,广泛流传。歌舞式的腰鼓起源于安徽凤阳。清代初期顾见龙曾画有《花鼓》演唱图,画中一对农民夫妻,男敲锣,女打鼓,两人对舞。清代中叶以来,花鼓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形成不同的表演形式。在北方高跷和秧歌的舞队中,仍有扮成男打花鼓、女敲锣的角色。晋南花鼓流行于山 西万泉、新绛、闻喜等地,分高鼓、低鼓、多鼓等形式,动作灵巧多变。山东花鼓一般用鼓棰演奏,而流行于山东禹城、乐陵、德平等地的花鼓舞,舞者不仅用棰击鼓,还用棰尾系的一根长60厘米的穗子击鼓,并配合各种舞姿表演,民间有古树盘根、苏秦背剑 、金鸡独立和狮子滚绣球等各种击法,其鼓艺精湛,多姿多采,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20世纪40年代初,腰鼓盛行于陕北民间,后而陕西、山西,主要用于民俗节日或盛大集会。50年代腰鼓开始在全国广为流行。

腰鼓有鼓身和鼓皮组成,鼓身木制,形如木桶,中间较粗而两端稍细,鼓身涂以朱漆或绘有花纹图案。鼓皮有两面,两面蒙以牛皮、马皮或羊皮。

腰鼓有大小不同规格。大号腰鼓,鼓长38厘米、面径20.5厘 米; 二号腰鼓,鼓长33厘米、面径16厘米;三号腰鼓,鼓长31厘米、面径14厘米;四号腰鼓,鼓长26厘米、面径12厘米。鼓身一侧装置两个鼓环,系以红绸布为鼓带。

两根鼓棒 长25厘米,棒尾系以红绸穗为饰。

2、演奏时,奏者将背带挂于右肩,鼓身斜挎左腰,腰带扎在腰间,注意打结是一个活结,以便灵活的较快的放下腰鼓,双手各执一棰敲击。

敲击时既可敲击一端鼓面,也可同时敲击两端鼓面。腰鼓发音清脆响亮,无固定音高。鼓点有花点、碎点、单点、双点、边点、帮点等。常用于庆祝丰收、欢度春节或迎宾喜庆等场合。

第二节 认识鼓棒和鼓槌

鼓棒长25公分左右,两头一样粗细,不过,一头系有红绸的是表演者用来抓握的,红绸长约50厘米。鼓槌长度比鼓棒长些,一头较粗,在粗的一端扎有一块红绸,形似一个红绣球,不过,表演者抓握的时候要注意抓住没有红绸的一端。每个腰鼓配有两支鼓棒或两支鼓槌,当学生两臂挥舞时,红绸随之飘舞,耀眼无比。

第三节 腰鼓的服装

腰鼓的服装分夏季服装和秋季服装。男生和女生的服装可以着不同颜色,也可着相同颜色,男女的脚上都是穿运动鞋。男生在着夏季服装时,可增加一条扎巾扎在头上,以现男士阳刚之气。

第四节 鼓棒的抓法

每人两支鼓棒,左右手各一支。其中,左手是掌心向上,抓住一根鼓棒系有红绸的一端,鼓棒的另一端指向右边;右手是掌心向下,抓住另一根鼓棒系有红绸的一端,鼓棒的另一端指向左边。

第五节 鼓点的认识

鼓点有花点、碎点、单点、双点、边点、帮点等。所谓“花点”,就是“咚”和“吧”的穿插进行。所谓“碎点”,就是“咚??”的轻轻地连续无节拍的敲打。所谓“单点”,就是“咚、咚、咚、咚”右手的敲打。所谓“双点”,就是右手和左手同时敲打一面鼓皮,或者右手敲打右边的鼓皮,左手同时敲打左边的鼓皮。所谓“帮点”,就是用鼓棒敲打鼓身发出来的“啪”的声音。所谓“边点”,就是用鼓棒敲击鼓皮的边缘发出来的“啲”的声音。

第六节 预备姿势

身体立正站好,眼睛正视前方。右手抓住鼓棒高高举起,要超过头部,臂膀稍微向内弯曲,棒尖指向左下方。左手抓住鼓棒放在腰的左边,臂膀伸展下垂,棒尖指向右上方。

第七节 基本的鼓点节奏与敲打方法

腰鼓手表演讲究“六劲”,即表演起来有股猛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在足劲。动作规律概括起来有跑、跳、扭、转、蹬、闪、跺、摇、跨、昂、跃、快等构成要素。其中扭是腰鼓最基本动作之一,扭有正步扭、十字扭、扭软腰等。

腰鼓是与舞蹈、武术、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有机结合的多维性艺术。也是一种独特舞蹈,它不受时间、地点和场合限制,可以在行进中、广场上、舞台上表演,且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唢呐长号伴奏下的安塞腰鼓更是有庄重、浑厚和悠远的情感震撼。腰鼓从打法上分文鼓和武鼓。文鼓以扭为主,以打为辅,重在抒情,通过动作和表情将内心喜悦心情表现出来;武鼓以打、踢、跨、跺等为主,动作难度大、要求高,运动量大,具有动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腰鼓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武鼓中,队形务求整齐一致,快收猛放、变化神速。动作务求刚健有力,自然大方,欢快流畅,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充分体现腰鼓的内在气质和外在美观。

我们所教的基本的鼓点节奏“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是采用了四四拍的节奏,也就是我们体育课上原地踏步所喊的口令“1、2、3、4 ”差不多。

首先讲一下“咚吧”和“咚咚吧”的击打区别。

“咚吧”的敲打方法是用右手的棒尖敲打腰鼓鼓皮的中心一次,打中之后要立即将鼓棒移开,将右手移动到身体的右侧,这个右手的敲打发出来的叫“咚”的响声,这里一要注意右手腕灵活,二是要注意右手下落时,鼓棒棒尖由原先的朝上变为朝下。在右手往身体右侧运行时,再用左手的棒尖碰击鼓皮一次,碰击之后鼓棒仍然放在鼓皮上,待右手再次摆动时才将左手鼓棒移开,这个左手的碰击发出来的叫“吧”的声音,这里同样注意一是左手腕灵活,二是要注意左手弯曲时,鼓棒棒尖由原先的向内变为向外。这样,右手发出的“咚”和左手发出的“吧”合起来的声音就是“咚吧”的鼓点节奏。

“咚咚吧”的敲打方法同上面“咚吧”的打法一样,只是用右手的棒尖连续敲打鼓皮两次以后,再用左手的棒尖碰击鼓皮,就是“咚咚吧”的节奏,其他注意点都与“咚吧”的相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咚咚吧”的鼓点节奏,它不像“咚吧”,左手跟着右手自然连接就可以,而是要在右手连续两次敲打以后,左手迅速跟着碰击,否则,“咚吧”和“咚咚吧”所占用的节拍长短就不一致。另外右手鼓棒在打出 “咚咚吧”里的“咚咚”的时候,要比前两次“咚吧、咚吧” 的“咚”要响一些,击打时要用力一些。

说白一点,“咚吧”的鼓点打得温柔些,而“咚咚吧”的鼓点要打得刚强些。

其次,在正确敲打鼓点节奏的同时,还要注意两只手摆动的方向。下面就讲一下完整的四拍鼓点节奏“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是如何打出来的。

(一)先是预备姿势站好,然后将举过头顶的右手从上往下运行,注意鼓棒棒尖的方向调整,由朝下变为朝上,还要注意经过腰鼓,也就是让右手从身体面前的左侧落下,这样右手的鼓棒才能够够着腰鼓敲打。当右手落到腰鼓位置时,用右手击打鼓皮一次发出“咚”,之后,左手臂就要开始自然弯曲,把左手往胸前运行,在右手移到身体右侧后,左手的鼓棒刚好碰击腰鼓一次发出“吧”,注意这时左手的鼓棒棒尖应该是指向前方的,也就是指向身体的外侧,所以,这是在左手的鼓棒棒尖指向外侧时才碰击鼓皮发出“吧”的。就这样,在以上的两手摆动中,就完成了第一拍“咚吧”的鼓点敲击。

(二)然后,还是先动右手,将刚下摆到身体右侧的右手往上弯曲,往胸前运行,还是注意要经过腰鼓,当右手运行到腰鼓处,击打鼓皮一次发出“咚”,接着是左手向左前方伸展,注意这里要转动左手手腕,将左手的鼓棒棒尖指向自己,然后用棒尖碰击鼓皮一次发出“吧”,这时候的右手也刚好摆动上举到胸前的位置,注意鼓棒在上举的时候要棒尖朝下。这样,两手在以上的摆动中也就完成了第二拍“咚吧”的鼓点敲击。

(三)再接着,还是先把举着的右手从上往下运行,接着把左手弯曲放在胸前,当右手鼓棒敲打鼓皮两次“咚咚”之后,左手也跟着往胸前摆动。当右手下摆到身体右侧的同时,左手鼓棒正好碰击鼓皮一次“吧”。在这样的摆动中,完成右手鼓棒击打鼓皮两次,左手鼓棒碰击鼓皮一次,这样,也就完成了第三拍“咚咚吧”的鼓点敲击。

(四)最后,还是先动右手,将右手往上举起,注意右手在上举时,鼓棒棒尖要指向下方,不过这次把右手弯曲放置头部面前,也就是这次比前两次要举得高一些。左手后动,将左手还是伸向左前方,左手的鼓棒棒尖要变成指向自己。在这样的摆动中,右手鼓棒击鼓一次“咚”,左手鼓棒跟着碰击腰鼓一次“吧”,这样,也就完成了第四拍“咚吧”的鼓点敲击。 以上四个动作步骤合起来就是一个四拍,鼓点节奏是“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如果继续往下打,就按照以上顺序反复进行即可。

注意敲打腰鼓的关键一点就是两只手的手腕要转动自如

第八节 小学生腰鼓(共九套)

第一套、预备节

本套的鼓点节奏是“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

鼓点动作:原地踏步,先是左脚落地,后是右脚落地,随着左脚落地开始敲打出“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的鼓点节奏,分别是左脚踩点“咚吧”,右脚踩点“咚吧”,左脚踩点“咚咚吧”,右脚踩点“咚吧”。

下面照以上动作再重复3遍。

本套要求:目视前方,两臂自然摆动。

第二套、上肢运动

本套的鼓点节奏是“咚咚吧、咚”。

鼓点动作:首先是两臂上举略向左摆动,同时左脚向右前方一小步,面朝前,身体略向左侧弯扭,口中喊口令“一”;接着,右脚交叉向左前方一小步,同时上举的两臂略向右摆动,面朝前,身体略向右侧弯扭,口中喊口令“二”;再接着,左脚退后一小步还原到原来的位置,两臂落下同时敲打出“咚咚吧”的鼓点;最后是右脚和左脚靠拢成立正姿势,右手发出“咚”的鼓点。以上就是有“1、2、咚咚吧、咚”构成了一个四拍。

往下将以上动作重复3遍。

本套要求:目视前方,面带微笑,两臂自然摆动,脚下小方步不要大。

第三套、扩胸运动 (慢四)

本套的鼓点节奏是“咚咚吧、咚吧、咚、0”, “咚咚吧、咚吧、咚、咚”和“啪啪啪、啪啪、啪、0”。

鼓点动作:首先是鼓点节奏“咚咚吧、咚吧、咚、0”,两只脚原地踏步,第三拍注意左脚点地,接着是第四拍的停顿动作,左脚向前成弓箭步,两臂弯曲在胸前,拳心朝胸,扩胸一次,面朝前方,扩胸同时嘴里发出“嘿”的声音。

接着将左脚收回,还是随“咚咚吧、咚吧、咚、0”的鼓点节奏进行原地踏步,分别是左脚、右脚、左脚、右脚,注意第三拍是左脚点地,然后是第四拍的动作,左脚向前成弓箭步,两臂伸直平举,拳心向下,扩胸一次,面朝下方,扩胸同时嘴里发出“哈”的声音。

最后再将左脚收回,进行原地踏步12345678,鼓点节奏是“咚咚吧、咚吧、咚、咚”和“啪啪啪、啪啪、啪、0”(说明:所有“啪”的声音都是是用右手的鼓棒敲打鼓身上方,同时用左手的鼓棒敲打鼓身下方发出来的)

下面再将上面的动作重复1遍。

本套要求:目视前方,左腿弓箭步要成直角,右腿要绷直,“嘿”“哈”要响亮有力。

第四套、体侧运动 (慢四)

本套的鼓点节奏“咚咚吧、咚吧、咚、0”, “咚咚吧、咚吧、咚、咚”和“啪啪啪、啪啪、啪、0”。

鼓点动作:脚步首先跟着 “咚咚吧、咚吧、咚、0”的鼓点来原地踏步,注意第三拍是左脚点地,然后向左跨出一步成弓箭步,身体向左俯下,面也朝下,同时发出“嘿”的声音。这时的左手手臂弯曲放在跨的左侧,左手的棒尖朝后;右手手臂伸直下垂与地面垂直,右手的棒尖顺着身体超前。接着又是“咚咚吧、咚吧、咚、0”的鼓点来原地踏步,注意第三拍还是左脚点地,然后向左跨出一步成弓箭步,身体向左侧弯,面部朝前,同时发出“哈”的声音,这时的左手手臂伸展下垂,左手的棒尖朝后,右手手臂上举,右手的棒尖顺着身体指向左上方。

最后再将左脚收回,进行原地踏步12345678,鼓点节奏是“咚咚吧、咚吧、咚、咚”和“啪啪啪、啪啪、啪、0”

下面再将上面的动作重复1遍。

本套要求:精神饱满,喊出的“嘿”“哈”要响亮有力。

第五套、踢腿运动 (快四)

本套的鼓点节奏是“咚咚吧、咚吧、咚、0”,“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咚、0”。

鼓点动作:开始的鼓点节奏“咚咚吧、咚吧、咚、0”,脚步跟着原地踏步1234。

然后的鼓点节奏是“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脚步变成原地正步走,也就是先伸出右脚,脚尖朝前,力求绷直,左脚踏地。原地正步走,总共踏3个“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的鼓点节奏。

最后再原地踏步,用“咚咚吧、咚吧、咚、0”的鼓点节奏来结束本套。

本套要求:目视前方,踢腿时脚尖要向前绷直,身体要保持立正之势。

第六套、体转运动 (快四)

本套的鼓点节奏是“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咚咚、咚、咚咚、咚”。

鼓点动作:两脚先是原地踏步1234,两手打出的鼓点节奏是“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然后是跨出左腿,左腿弯曲成弓箭步,身体靠左并转身向左,注意头部不转,仍然朝前,目视前方,接着发出 “咚咚、咚”的鼓点节奏,接着迅速转身向右,身体靠右,注意头部还是不转,仍然朝前,目视前方,接着又发出 “咚咚、咚”的鼓点节奏。

篇三:小学生腰鼓的学习教程(1)

小学生腰鼓的学习教程

第一节 认识腰鼓

明清时期,腰鼓曾在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应用,广泛流传。歌舞式的腰鼓起源于安徽凤阳。清代初期顾见龙曾画有《花鼓》演唱图,画中一对农民夫妻,男敲锣,女打鼓,两人对舞。清代中叶以来,花鼓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形成不同的表演形式。在北方高跷和秧歌的舞队中,仍有扮成男打花鼓、女敲锣的角色。晋南花鼓流行于山 西万泉、新绛、闻喜等地,分高鼓、低鼓、多鼓等形式,动作灵巧多变。山东花鼓一般用鼓棰演奏,而流行于山东禹城、乐陵、德平等地的花鼓舞,舞者不仅用棰击鼓,还用棰尾系的一根长60厘米的穗子击鼓,并配合各种舞姿表演,民间有古树盘根、苏秦背剑 、金鸡独立和狮子滚绣球等各种击法,其鼓艺精湛,多姿多采,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20世纪40年代初,腰鼓盛行于陕北民间,后而陕西、山西,主要用于民俗节日或盛大集会。50

年代腰鼓开始在全国广为流行。

腰鼓有鼓身和鼓皮组成,鼓身木制,形如木桶,中间较粗而两端稍细,鼓身涂以朱漆或绘有花纹图案。鼓皮有两面,两面蒙以牛皮、马皮或羊皮。

腰鼓有大小不同规格。大号腰鼓,鼓长38厘米、面径20.5厘 米; 二号腰鼓,鼓长33厘米、面径16厘米;三号腰鼓,鼓长31厘米、面径14厘米;四号腰鼓,鼓长26厘米、面径12厘米。鼓身一侧装置两个鼓环,系以红绸布为鼓带。 两根鼓棒 长25厘米,棒尾系以红绸穗为饰。

2、演奏时,奏者将背带挂于右肩,鼓身斜挎左腰,腰带扎在腰间,注意打结是一个活结,以便灵活的较快的放下腰鼓,双手各执一棰敲击。

敲击时既可敲击一端鼓面,也可同时敲击两端鼓面。腰鼓发音清脆响亮,无固定音高。鼓点有花点、碎点、单点、双点、边点、帮点等。常用于庆祝丰收、欢度春节或迎宾喜庆等场合。

第二节 认识鼓棒和鼓槌

鼓棒长25公分左右,两头一样粗细,不过,一头系有红绸的是表演者用来抓握的,红绸长约50厘米。鼓槌长度比鼓棒长些,一头较粗,在粗的一端扎有一块红绸,形似一个红绣球,不过,表演者抓握的时候要注意抓住没有红绸的一端。每个腰鼓配有两支鼓棒或两支鼓槌,当学生两臂挥舞时,红绸随之飘舞,耀眼无比。

第三节 腰鼓的服装

腰鼓的服装分夏季服装和秋季服装。男生和女生的服装可以着不同颜色,也可着相同颜色,男女的脚上都是穿运动鞋。男生在着夏季服装时,可增加一条扎巾扎在头上,以现男士阳刚之气。

第四节 鼓棒的抓法

每人两支鼓棒,左右手各一支。其中,左手是掌心向上,抓住一根鼓棒系有红绸的一端,鼓棒的另一端指向右边;右手是掌心向下,抓住另一根鼓棒系有红绸的一端,鼓棒的另一端指向左边。

第五节 鼓点的认识

鼓点有花点、碎点、单点、双点、边点、帮点等。所谓“花点”,就是“咚”和“吧”的穿插进行。所谓“碎点”,就是“咚??”的轻轻地连续无节拍的敲打。所谓“单

点”,就是“咚、咚、咚、咚”右手的敲打。所谓“双点”,就是右手和左手同时敲打一面鼓皮,或者右手敲打右边的鼓皮,左手同时敲打左边的鼓皮。所谓“帮点”,就是用鼓棒敲打鼓身发出来的“啪”的声音。所谓“边点”,就是用鼓棒敲击鼓皮的边缘发出来的“啲”(di)的声音。

第六节 预备姿势

身体立正站好,眼睛正视前方。右手抓住鼓棒高高举起,要超过头部,臂膀稍微向内弯曲,棒尖指向左下方。左手抓住鼓棒放在腰的左边,臂膀伸展下垂,棒尖指向右上方。

第七节 基本的鼓点节奏与敲打方法

腰鼓手表演讲究“六劲”,即表演起来有股猛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在足劲。动作规律概括起来有跑、跳、扭、转、蹬、闪、跺、摇、跨、昂、跃、快等构成要素。其中扭是腰鼓最基本动作之一,扭有正步扭、十字扭、扭软腰等。

腰鼓是与舞蹈、武术、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有机结合的多维性艺术。也是一种独特舞蹈,它不受时间、地点和场合限制,可以在行进中、广场上、舞台上表演,且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唢呐长号伴奏下的安塞腰鼓更是有庄重、浑厚和悠远的情感震撼。腰鼓从打法上分文鼓和武鼓。文鼓以扭为主,以打为辅,重在抒情,通过动作和表情将内心喜悦心情表现出来;武鼓以打、踢、跨、跺等为主,动作难度大、要求高,运动量大,具有动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腰鼓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武鼓中,队形务求整齐一致,快收

猛放、变化神速。动作务求刚健有力,自然大方,欢快流畅,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充分体现腰鼓的内在气质和外在美观。 我们所教的基本的鼓点节奏“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是采用了四四拍的节奏,也就是我们体育课上原地踏步所喊的口令“1、2、3、4 ”差不多。

首先讲一下“咚吧”和“咚咚吧”的击打区别。 “咚吧”的敲打方法是用右手的棒尖敲打腰鼓鼓皮的中心一次,打中之后要立即将鼓棒移开,将右手移动到身体的右侧,这个右手的敲打发出来的叫“咚”的响声,这里一要注意右手腕灵活,二是要注意右手下落时,鼓棒棒尖由原先的朝上变为朝下。在右手往身体右侧运行时,再用左手的棒尖碰击鼓皮一次,碰击之后鼓棒仍然放在鼓皮上,待右手再次摆动时才将左手鼓棒移开,这个左手的碰击发出来的叫“吧”的声音,这里同样注意一是左手腕灵活,二是要注意左手弯曲时,鼓棒棒尖由原先的向内变为向外。这样,右手发出的“咚”和左手发出的“吧”合起来的声音就是“咚吧”的鼓点节奏。

“咚咚吧”的敲打方法同上面“咚吧”的打法一样,只是用右手的棒尖连续敲打鼓皮两次以后,再用左手的棒尖碰击鼓皮,就是“咚咚吧”的节奏,其他注意点都与“咚吧”

篇四:腰鼓教案

1

2

3

4

篇五:道具

道具:

秤 杆:挑盖头用的带钩的金秤杆。秤谐音“称”,取“称心如意”的意思。

棕 袋:粗线布袋、麻袋亦可。新娘进门,以袋铺底,从上走过,辗转倒换直至前堂。

棕谐音“宗”,袋谐音“代”,传宗接代。

弓 箭:系三只羽箭,新郎要抽弓搭箭向天、地、轿虚射三次。据说,为了破除邪崇。 火 盆:铁(铜)盆里面装有烧红的木炭,意再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将来日子越来

越红火。

马 鞍:多放在男方家门口,新娘从花轿种出来,必须从马鞍上挎(京尤琦乘的)过,

取“平安”之意。

斗: 放在天地桌上,盛五谷,红纸封口,插入弓箭,秤杆,意为“粮食满仓”。 铜 镜:或用来装饰花轿,或由新娘子来时挂在前后心,或放在门中,意思是照妖驱

邪,破暗宜家,自我保护。

抱 瓶:新娘上轿抱在怀中。取平平安安之意。

花 红:红毯。避邪之用。

同心结:数尺红绸中间环绕成结,两侧留有红绸带。新人相牵。意为同心

谷 豆:五谷杂粮,核桃、枣、栗子、草节、麦麸,花轿进门后抛洒,意在避“三煞”

(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可用花生瓜子糖块代替。

卺: 交杯用具,由同一个瓜、等分剖两半做成的瓢,两卺初用链连,上锁。后为

红线相连,对饮半杯,后“交杯”喝尽,掷卺于地,若一仰一俯,象征阴阳调谐,大吉大利。

和合茶。合卺时饮用,红枣与糖水制成的饮品,可用可乐代替。

龙凤碗:吃“子孙饺子”“长寿面”的古色餐具

喜 箸:用红绳系到一起的红色大筷子。

用红绸怎样扎绣球

服 饰:新郎着红袍,帽插官花,足登朝靴。新娘着凤冠霞帔,红绸袄裤,足蹬绿色

绣莲花荷花图案的绣鞋,遮盖头。

十字披红:新郎上身装束,由红绣球和红绸带结成。

盖 头:新娘蒙头用。

天地桌:香与香炉;龙凤烛一对;贡品四盘;天、地、君、亲、师五个牌位;斗一个,

内插尺、剪、算盘、秤杆各一。

跪 垫:两个。

布 置:红帐子背景一幅;“和合二仙”神像或大喜字一幅挂中央,两侧贴喜联或布

置龙凤图案。点缀一鞭炮模型、中国街、辣椒串等物。前台洞房红纱帐。厅堂内挂一些宫灯、灯笼、绣球、红绸等作装饰。

红 线,饺子7个,面条2两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