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苏东坡对美的追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9:21:18 高中作文
苏东坡对美的追求高中作文

篇一:苏东坡与美食

苏东坡与美食

苏轼,于北宋景佑三年(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这是北宋一朝最黄金的时代。他的家庭说不上富有,但也衣食无忧,即便如此,苏轼小时候和他的弟弟苏辙常吃的也是“三白”之饭,即一餐只有一碗米饭、一碟白萝卜、一碟盐,但在这样的食物却滋养了两位文学大师,看来人的聪明才智靠天生和后天的努力,与什么补脑没有关系。而苏轼的家乡四川,从秦代开发以来,即被称为天府之国,这里以丰富的物产成为历代国家的粮仓,物产的丰富也带动了美食的发展,辣椒还要有数百年才能传入中国,因此那时的川菜并不似今天的麻辣,但鲜嫩肥腻的风格已初露端倪,尤以淡水鱼与猪肉的做法天下闻名,而苏轼的母亲不仅是一位能读懂《汉书》的才女,更是一位厨艺好手,川人尚食的传统与母亲的熏陶,使苏轼也有了一项爱好—烹饪。

喜欢烹饪的人大多是勤快的,未到而立之年即凭着才华,平步青云的苏轼在他的任职上,表现出了他的勤政,在他的第一个地方官任上---陕西凤翔,遇到了多年未遇的大旱,他领导百姓抗旱、祈雨,在解除旱情后,他命人宰羊做羊汤与民同庆,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公元1071年,苏轼调任杭州通判,在这里他与茶结缘,一天,因病告假, 孤山寺的惠勤禅师让他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间病已痊愈。苏轼便在禅寺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自此,苏轼爱好上了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公元1077年,苏轼出任徐州知府,适逢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带领百姓抢险抗灾,七十个昼夜终于战胜水灾,徐州百姓纷纷杀猪宰羊来慰劳自己的父母官,苏轼推辞不掉,就让家人按四川老家的的做法,把猪肉炖好回赠给参与抗灾的百姓,大家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其为“回赠肉”。

公元1079年,苏轼再次迁官至湖州,一日在晾晒字画时,他突然看到了已故好友文与可赠给他的墨竹图,睹物思人不禁失声痛哭,当晚写下了纪念好友的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回忆了文与可

画竹,特别是喜欢食竹笋的往事,文中说,自己曾经故意和文与辩论是否有万丈高的竹子,因此你来我往了数十封信(海纳感叹,要是当时有论坛BBS,两个人的争论会吸引很多眼球关注),最后文与可仔细的请教了很多人,说绝对没有,而苏轼却“狡猾”的说自己所说的万丈高竹是讲的竹子挺拔的气势,随后又说,你文与可不是喜欢吃竹笋吗?现在你作官所在的陕西洋县筼筜谷,可是有江北不多见的竹林,恐怕你当几年官,满山的竹子全要被你吃光了,文与可收到这封信时,正好是休息日(中国古代以十天为一周,第十天是公务人员的休息日),文与可带着老婆孩子在筼筜谷游玩、野餐,吃的正是刚从地里刨出得春笋,读到此信笑得喷饭满案。写到此处苏轼感叹再也没有与自己有此同好的人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在此文中也应运而生。

就在这一年,苏轼受小人的诬陷,也就是所谓诬蔑皇帝的“乌台诗案”,下狱并被贬至湖北黄州,做了地方武装副部长(团练副使),靠着微廉的俸禄,无法养活家人,他便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他学自己的偶像唐代的白居易,而自号“东坡居士”,(就像现在的网友常给自己注册一个“马甲”,呵呵)自此,人们称其为---苏东坡。即使生活艰难,苏东坡也抱着极为乐观的心态,继续着他的美食生活,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写道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

觉笋香”,这哪里能看出被贬官的悲哀,分明是一副赏美景、尝美食的好心情。黄州是苏东坡一生的重大转折,由此他的诗词更为豪迈,心情更为洒脱,一切达到了顿悟的境界。生活是清苦的,但美食使生活充满了乐趣,黄州的猪肉非常便宜,苏东坡买来猪肉,用慢火清炖,然后加入酱油等调料,做出的肉美味无比,这也许就是红烧肉的起源,为此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另外还有一种清汤的做法,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黄州临近长江,因此鱼也成为了苏东坡美食的原料,闲暇无事之时,苏东坡常学渔夫样身披蓑衣,在江边垂钓,上钩的鱼很快就上了他的餐桌,而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苏东坡在黄州西山寺游玩时,学会了寺中的一种用山泉水和面做酥饼的方法,回家如法炮制,也成为了他招待上宾和禅师高僧朋友的点心。

苏东坡不善饮酒,说自己“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虽然曾在盛

产西凤美酒的陕西凤翔和酒风盛行的山东做过官,并留下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诗句,但他依然不胜酒力,在黄州似乎是因为有了更为洒脱的心境,他却酒量大增,他说“而今亦能饮三蕉叶矣。”但苏东坡有着都独特的饮酒观--饮酒不求酒量,但求酒趣。他反对泥醉,而主张“半酣”:“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黄州盛产柑桔,苏东坡竟然还尝试着用蜜桔酿酒,当然酒的质量是不过关的,朋友们饮过后纷纷腹泻,成为一时的笑谈。

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晚秋时节,苏东坡与几位好友乘一叶小舟在长江上品酒赋诗,当舟行至赤壁,面对月上东山、水光接天的美景,在美酒半酣之时,苏东坡挥毫写下了《赤壁赋》。苏东坡对此意犹未尽,不久当一位朋友送来了一条“巨口细鳞”的鲈鱼(海纳怀疑他这个朋友就是“河东狮吼”典故的男主角---黄州岐亭人陈季常),苏东坡也拿出了珍藏已久的好酒,再次乘舟来到赤壁,又一次的尝美味品美酒赏美景,这一次苏东坡还借着酒兴徒手攀上了峭壁,饱览壮丽的山河之际,他不仅写了《后赤壁赋》,而且还填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在这之后不久,苏东坡得到了宋神宗的赦免,离开了生活四年之久的黄州,而他在黄州不仅留下了上百篇的流传千古的名作,也留下了许多独创的的美食,这一切都可以用脍炙人口来形容。

篇二:对美的认识

审美的历程论文

院系:化工学院 化机系

班级:过程11

姓名:包生福

学号:1120302022

对“美”的认识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2000 多年前,庄子用典型的老子式思维令奔走呼号“圣人政治”的儒家子弟尴尬异常。虽难免于绝对相对主义的倾向,但是,庄子惊世骇俗的言论中无疑蕴藏着某种片面的真理。纵观中国历史,无论政界学界,举凡大乱初定,百废待兴的当口,总有那么一两个血气方刚者振臂一呼,旦夕之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李泽厚身为八十年代年轻人当之无愧的精神导师,在那个渴望知识的年代里只凭一己之力引发了大众关于理性的狂热。而今,当那个激情自信又冲动幼稚的年代随着那些当初年轻人们的老去而成为略显沧桑的回忆时,我们回过头去,以不带情感的眼光重新审视李泽厚个人及其时代时,不难发现,《美的历程》,这本当年大学生无论文理男女几乎人手一册的美学著作,具有非凡的意义。正是它,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学热”,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被压抑的人意识的觉醒。在讨论《美的历程》的思想内核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它作为一本学术畅销书所具有的几个特色。正如每一个看过《万历十五年》的人都会陶醉于作者冷静但又意蕴悠长的散文式笔调,《美的历程》吸引人的,首先是它超出一般的文采。从今天的眼光看,《美的历程》的文笔简直可以令大多数徒有其名的散文家羞愧得无地自容。不知是因为写作时的激情饱满还是受到中国古代艺术本身的美的感染,李泽厚在本书中表现了他其他著作中所没有的感性力量。他用前所未有(以后其实也没有)的华丽笔触对中国的历史做了一次美的巡礼。评价盛唐书法时,他说“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婷婷玉立吗?”讲到北魏的佛教壁画“舍生饲虎”,他写道 :“我们今天在这早已褪掉颜色,失去本来面目的壁画图像中,从这依稀可辨的大体轮廓中,仍可以感受到那种带有刺激性的热烈迷狂的气氛和情调 :山村野外的荒凉环境,活跃飘动的人兽形象,奔驰放肆的线条规律,运动型的形体姿态??成功的渲染和烘托出这些迷狂的艺术主题和题材,它构成了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这样的文字,虽然失之浓艳,但在学术著作语言普遍枯燥无味的环境下,它还是成为了《美的历程》独具魅力的地方。除了文字之美,《美的历程》在结构和内容选取上也有其优势。就结构来说,本书基本采用编年体的形式,当然,因为时间跨度过长,编年的形式并不局限于一年一月甚至一朝一代,第八章“韵外之致”所讲内容跨越唐宋两代,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从题目一望可知,它说的是宋元两代的文艺。虽然每一章涵盖面有点大,但正如李泽厚所说,《美的历程》的写作方式是“匆匆迈步走过”的,它不允许过久的停留。所以,这种粗枝大叶的编年方式反而使得整本书看起来条理清晰,富于整体感。再说内容,《美的历程》全书不过十数万字,和现在又臭又长,动辄上百万字的学术著作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但是,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所在,字数少,意味着选取内容的时候必须慎之又慎。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美的历程》中出现的作品和人物都是该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读者,即使对中国的美学史一无所知,也不会对《美的历程》产生陌生感,因为,李白,张旭,颜真卿,杜甫,苏东坡,《牡丹亭》、《红楼梦》??这些人或作品都是日常生活之中经常为人所提起的,读者即可把阅读当成一个加深了解的过程。

美的本质问题是传统美学研究的核心。进入20世纪,随着语言分析哲学的崛起,这一问题被认为是虚假的或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学命题而抛弃。然而,从解释学的立场来看,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不可能割断与传统的联系。传统其实一直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它作为一种前见构成我们理解的出发点。美的本质问题作为传统美学研究的核心,其中积淀着人类历史形成的深刻智慧与洞见,它们对于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正如当代学者马泽西尔所说:哲学美学需要回到美的本质问题,需要发展过去的哲学家用体系的方法所得到的深刻洞见。

重新反思美的本质问题,是否意味着重复形而上学的老路对此,首先必须把形而上与形而上学这两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毫无疑问,美的本质问题具有形而上的属性。但属于形而上领域的问题,并不必然地等同于形而上学的问题。二者虽然有密切联系但又有本质的区别。易传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果说“器”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则“道”乃是哲学所思的永恒对象。借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存在者的本体论差异的说法,则“器”属于存在者而“道”属于存在的层面。显然美是关乎道的而不仅仅是器,美的本质问题所思的正是美之为“美”的道。而形而上学则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一种典型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尽管它悟错了道,误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思道本身也是错误的。哲学如果思道的话,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因此,我们不能犯在倒洗澡水时连澡盆中的孩子一起倒掉的低级错误,更不能因为反对形而上学便走向极端的虚无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盛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便是将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混为一谈,而走向一种本质虚无主义。故不能把一切形而上的问题都不问青红皂白归属为形而上学命题,否则的话,许多对于人类文化和精神追求休戚相关的价值、意义问题,都将会被宣判为无意义的伪命题,而堕入虚无主义泥潭。因此,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可以探讨诸如美的本质之类的形而上的问题,而在于如何去探讨。即如何才能以避免重蹈形而上学的覆辙的方式去进入和探讨属于形而上层面的问题,把传统的形而上学命题中包含着的智慧和洞见转换成现代美学的命题形式。

廓清了美作为审美对象的这层含义,便可以对一些相关的因美的多义性造成的意义含混的美学概念进行相应的分析。例如,我认为像诸如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这样的概念便应当从美学理论中清洗出去。这类表达方式中的美其真正所指的含义也是指审美对象。故这类术语的科学表述应该是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客体、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客体等等。而按目前的表述方式,则人为地增添了理论的混乱好像有一种自然的美,另有一种艺术的美,它们是两种基本属性迥异的美;按此,则应有一种关于自然的美学,另有一种关于艺术的美学,仿佛自然客体与艺术客体给人的不是具有统一性质的审美体验。这岂非荒谬。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类概念的含混性而制造出许多虚假的伪命题,例如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便是一个由此产生的典型的伪命题。显然,这里是把艺术美理解成独属于艺术的一种特性,把现实美理解成独属于现实的一种特性,从而把艺术是现实的反映这一命题(在此我们姑且不追究其包含的机械反映论的谬误)机械教条化地翻版为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由此这两个概念中的同一个美字便成为具有本质差异的两个东西。美等同于善。美的这种含义也比较古老。

美学史上早期关于美的从功用角度的定义,例如中国先秦伍举的无害曰美说,实质上指的是善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美。美作为一个描述审美对象的基本审美品格的概念。例如在博克和康德的美学中,美与崇高是两个并列的概念范畴。在现代美学理论中,这一层次上的美的含义其实就等同于优美,它所描述的是审美对

象的一种基本品格,而与崇高、悲剧、荒诞等概念属于并列的审美范畴。传统美学中的美是和谐的命题,放在现代美学体系中来看,实际上是对优美审美品格的本质特征的描述。因此其合理性也仅仅局限于这一范围。如果将它扩展为对一切审美品格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的描述,则自然会造成理论上的极端混乱。

通过以上对美的理论使用中的多重含义的初步分析,虽不敢说已使美的本质问题完全清晰地从语言的迷雾中呈现出来,但起码已显示出这一问题中所包含的十分丰富的美学意义。美是什么之所以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原因之一就在于美的含义的丰富性使得争论常常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的。例如,如果在美是愉快与美是形式这两个定义或描述之间发生争论的话,则永远不会有争论的结果。因为二者虽然使用的都是美这个词,但作为概念所指称的则是截然不同的对象:一个谈论的是审美体验,另一个谈论的则是审美对象。再如,像美是生活与美是和谐这两个表达式所描述的对象也是截然相异的。使美的讨论陷于困境的另一原因则是由于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可以说,上述美的每一种含义其实也就构成了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个层面,而这些层面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内在关联及不同程度的相互交叉。这些复杂的关联和交叉正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所在。因此,美的本质实际上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庞大的问题群。美学史上所出现的美的定义,往往只是局限于美的某一个层面,并以此来否定其他的层面,把一个原本十分丰富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从而导致美的本真含义的遮蔽。这也正是其形而上学思维模式导致的恶果。而事实上,如果我们认真地阅读任何一位美学家的著作,便会发现他所使用的美的概念常常不自觉地在美的上述含义中游移变换。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并不等于它所关注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分析已显示,美的本质问题不仅不是可以弃置不顾的,而且将仍然是美学研究所必须关注的焦点,因为其内在包含的丰富内容实际上几乎覆盖了美学研究的全部领域。只不过不同的是,通过这种语言的清理,我们已将此传统问题转换成现代的美学形态,以便于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以新的方式展开追问。自然,本文不可能完成对美的本质题的解答,这也不是本文的目的。但我们相信,本文的工作已经为进一步的研究廓清了道路,与此同时,也把传统中所包含的深刻洞见与当下的研究沟通起来了。

篇三: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

国书法博大精深,说到中华五千年文化,不能不谈及中国书法,说到中国书法,又不能不谈苏东坡。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东坡书法在笔墨寄情、意境营造和书风评价方面颇多新意,体现出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从学习苏东坡书法中,我感悟到其书法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寓意深刻的笔墨寄情。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凄凉惆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错综变化的线条,寓意深刻的笔墨,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整篇帖或促局、或开张,或拙涩顿挫,或奔放不羁,线条的律动伴随着时空节奏剧烈变动,使观者心境震荡,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压抑感。“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每一点画都透露出不寻常的分量,字里行间仿佛注入了作者的全部悲哀。然而凝重、厚实的线条则表达出作者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一切的气度。苏东坡将寓意深刻的情怀透过笔墨完完整整地表达了出来。

第二,含蕴丰富的意境营造。《黄州寒食诗帖》之所以在书法作品中特立非凡,数百年来时时叩动人们的心弦,是因为它表达了强烈、深刻而含蕴丰富的意境。书法作品要有意境,从作者的命意、精神状态,到构成作品的各种因素的融合,是不可缺少的前提。线条是书法艺术主要的形式手段,文辞是书法作品的题材内容,线条与文辞的完美结合才会构成美妙的意境。《黄州寒食诗帖》中,线条时间节奏、空间节奏的丰富变化使作品传达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激情,而是这种激情生发、推移的过程,作品中生发、推移的过程与人们的生活体验相契合,因而特别自然、真实,从而不知不觉把人们引向意境深处。

第三,冲和淡远的书风评价。苏东坡对于书法作品风格的评论,反映出他书法美学思想的另一重要方面。苏东坡对于书法的风格是持兼容态度的,他强调书法风格的多样性。他对杜甫“书贵瘦硬”的审美观提出异议,认为“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书法艺术具有不同的风格和个性,肥瘦各有特点,不应厚此薄彼。艺术的美学风尚要求艺术家发乎情性、自然感兴,使作品达到自然清真、自然平淡的境界。这种平淡的美学风格是艺术家审美趣味上的偏好,也是艺术家人格情性的自然表现,它是艺术成熟的标志,是一种老到的美。它是化巧为拙、藏深于浅的大巧之朴、浓后之淡。而苏东坡在对书法作品风格的评价上,正是达到了这种冲和淡远的境界。

苏东坡崇尚老庄之自然,以自然为艺术上最高之境界。故在创作手法上往往排除心理上种种之障碍,形成了以自然为核心的创作手法。认为无意之作往往胜过有意之作,从而证明在书法创作上“书无意于佳乃佳”的苏氏论点。他的书法字丰满肥润,跌宕生姿。“有天真烂漫之趣”,他说:“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这说明不同的创作状态、创作心境下,其书法风格和艺术成就也不一样。《法华经》的要义是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苏轼借此比喻自己放意写字,字字都得正果,只有在放意的状态下才能进入书境,真实地表

现出个性和神采。他所说的“放”起码有两层意思:其一,这是他追求的放意自适创作状态;其二,是指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自然萧散的意韵,“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尚自然是苏轼文艺创作一贯的审美追求,也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自然”在中国古代最初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可理解可运用的空间非常大的哲学概念,它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是“非由人之所为者”,与人为相对立,它被认为是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

苏东坡不拘古人成法,广学博取,变化熔铸,形成了其独特地创作风格。其所创作的书法跌宕起伏,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显示出一种大喜大悲后的超然心境。特别是《黄州寒食诗帖》,书法表达出来的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创作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使其千古名作。

篇四: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

三千多年前,中国文字诞生了。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汉字的书写也随之慢慢升华为一种艺术!因此,出现了书法!书法是一门中国特有古老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枝繁叶茂!

说到中国书法,就会谈到书法家!而谈到书法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王羲之了,然而,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书法大家同样不得不被提起。他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个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几乎无所不通!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在书法上,苏东坡虽然取法古人,但却不限于严谨的法度,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开创的书法“尚意书风”的先河,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

尚自然,是苏轼文艺创作一贯的审美追求,也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自然”在中国古代最初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可理解可运用的空间非常大的哲学概念,它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是“非由人之所为者”,与人为相对立,它被认为是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中国古代文艺观十分强调情动于中、文形于外这一合乎自然的根本原则,艺术家的“内”和艺术品的“外”这一相对范畴是认识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美学追求的逻辑起点。沿着“内”“外”关系的延展,在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中,是本与末、道与艺、人品与书品等相对范畴的展开,从而形成以合乎自然而不矫揉造作作为基本内涵而又在意义上不断外延的逻辑体系。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即是在这个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从唐代经过五代十国到宋初,“尚法”书风一直沿袭下来。有法可依固然使得书法有了规矩和标准。苏东坡早年学二王,中年学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杨凝式等,吸取各家所长。但是又不被束缚在一成不变的法规上,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走自己的路!在中年以后,笔画写得丰满肥润,跌宕生姿,显得雍容敦厚。形成风格独特的“苏体”。

苏东坡觉得书体各有法度,书法的法度包括各种字体的布局、结构等,都有规律可寻,书法艺术就是要在法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构思和布局,加以变化,突破创新。关于学书,他认为应以正书为基础,这就是本,如果舍弃正书,而致力于行书、草书,就是舍本逐末。他还以立、行、走的关系来比喻真(正)书、行书、草书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三者之间的关联,“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这都是从书体的自然规律来说的,说明学书要顺乎这种自然之理。苏轼关于书法的这一理论阐述,是他文艺思想一以贯之的体现。他谈文论艺时屡次提到“随物赋形”,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本来是什么样子,就该给它写成什么样子,不同的事物就该写出它们种种不同的样子,因此,世间万物虽然千变万化,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法度。他说:“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书法也是一样,虽千变万化,其中也有必然之理。 苏东坡的思想比较复杂,可以说是融儒、道、佛三家于一体。生活上他却倾向于佛、老两家的旷达恬淡。这形成了他的性格有儒家兼济的抱负,佛老的旷达,胸襟潇洒,达观豪放。这种思想也可以从他的书法中表现出来!也正是这种思想影响了他的书法风格。苏东坡一生仕途不顺,多次被贬。经历三起三落。四十岁以后苏东坡大部分的岁月都在荒江僻地的谪贬流放中度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他的自嘲;然而这是“以偏概全”,因为包括被贬和自请“下放”,他的足迹遍及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常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其中定州在华北,密州近山东海隅,儋州是今天的海南岛。苏东坡可说几乎踏遍了宋室管辖的国土,他的谪贬,一处比一处偏远,海南在当时是流放重刑犯的南蛮不毛之地,少有人去了能够生还,而此时苏东坡已经六十二岁!

但是他有一颗不凡的心。不畏惧坎坷命运的折磨,坦然大方面对!苏东坡的书法就是他性格的表现。阔达,烂漫,不拘!他的尚意书风也影响了身后一代又一代的书家!苏东坡的书法同他的人品性格一样是伟大的!

篇五:美学原理笔记

365网友整理美学原理笔记

2005-6-10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 、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多选)

10、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⑴能够借助语言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中,并得以传诸后代。⑵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要领范畴。(多选)

11、美学学科建立的基本条件:首先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其次,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多选)

12、美学学科问世的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1750年,以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填空、单选)

美学研究对象:

13、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

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第二章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14、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15、基本途径的核心内涵以及代表性观念:(选择:判断代表人物,注意观点和人物对号、填空)

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多选)

①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

②代表性观念:1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 如:“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所以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形而上学》中,2 )亚里士多德:“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

?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亚里士多德关于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的观点,成了折中主义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3 )托马斯。阿奎那:”美即在恰当的比例;美严格地讲属于形式因的范畴。“美与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认为美需要有三个条件得到满足才能成其为美:”第一是事物的整体性或完善,因为有缺陷的东西其结果必是丑的;第二是恰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明晰,因此具有鲜明色彩的东西才被称作是美的。“(多选)4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5 )

威廉。荷加斯:“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蛇形线,我把它叫做富有吸引力的线条。”

6 )费希纳: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通过实验,他认为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此选择题:注意观点和人物对号)

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多选)

①核心内涵: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寻找美。

②代表性观念: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填空)认为现实世界中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会美,是由于“分享”了“美的理念”。因此,理念是美的本质。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和柏拉图一样,理念:认为“世间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理型”。这里的“理型”,就是理念。他又称理念为理性。(多选)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多选)

①核心内涵:是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

②代表性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等。“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物,而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这就是说,美与丑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引起快感,一个引起痛感。休漠认为:“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博克认为:美的愉快只涉及爱而不涉及欲念。

真正严格地区别美感和快感的还是康德。康德认为美不具有功利性,没有利害感。具有使每个都愉快地普遍性。美国的马歇尔“美就是相对稳定的,或者真正的快乐。”桑塔耶纳:也联系快感来谈美,他的观点:“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弗洛伊德:美的本质源泉就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美的快感说:“快乐派”的代表人物有休漠、博克、康德、马歇尔、桑塔耶纳。 无意识的欲望说: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多选)

①核心内涵: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

②代表性观念: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从数的关系来探讨美的本质。苏格拉底:美人的目的,也就是效用之间的关系。贺拉斯:在《诗艺》的开头说:“如果画家作了这样一幅画像:上面是个美女的头,长在马颈上,四肢是由各种动物的肢体拼凑起来的,四肢上又覆盖着各色羽毛,下面长着一条又黑又丑的鱼尾巴,朋友们,如果你们有缘看见这幅画,能不捧腹大笑么?”。文艺复兴以后,布鲁诺、笛卡儿等人从关系方面来谈美。(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还是狄德罗。)(填空、单选)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真实的美”、“相对的美”“外在于我的美”。(多选)

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①核心内涵: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

②代表性观念:席勒提出美是“活的形象”的讲法,认识到美是生活与形象的统一,注意到了生活,但是,他所说的生活,只是人的感性的生命活动,只是人性的一个方面,而不是现实的人类的社会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并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单选、填空)

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康德:从先验的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把美学研究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主观世界,转移到期主观鉴赏能力和主观的审美心态,“主观的合目的性”,成了他的美学的一个中心命题。

①核心内涵: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从人的审美关系和审美实践活动出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马克思主义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 ②代表性观念: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等观点。

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

16、观点及代表人物:一、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二、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蔡仪说:“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三、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朱光潜为了说明他主客观统一的观点,还引了苏东坡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他认为:“说琴声就在指头上的就是主观唯心主义??说琴声就在琴上的就是机械唯物主义??说要有琴声,就既要有琴(客观条件),又要有弹琴的手指(主观条件),总而言之,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主观条件):这是不对的,它是客观条件,因为主观是客观反映到人脑的心理和生理的印象。如:审美情趣、理想、追求,美是客观的统一。)(判断:)四、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填空、选择)

美的本质: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苏东坡对美的追求)

17、美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

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多选)

18、人的本质属性:表现为自然—精神、个体—社会、历史—文化,三个主要逻辑层面或逻辑要素之间的整合。(多选)

19、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①人是“世界的美”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③美是自由的形象④美在创造中。(多选)

20、美的形成和创造,依赖于哪些基本层面:①自然物质层面②知觉表象层③社会历史层④心理意识层。(多选)

21、①自然物质层面:是形成和创造美的基础。(单选)②知觉表象层:知觉是感觉的复合,表象是感觉形式的复合,知觉表象是相互转化。③社会历史层:是制约和影响美的形成和创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④心理意识层:是审美活动中主观方面的构成因素。

第三章美感产生的历程:

22、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选择、填空)

23、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欲望,包括生存欲望和生殖欲望。

24、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从开始制造工具中分化出来,并对自己的生产和活动采取观赏性的态度,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美感产生的逻辑因素:从逻辑上看,美感是多种因汇合。

25、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单选)

26、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单选)

27、审美态度是人获得美感的基本条件。(单选)

28、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单选)

西方学者对审美活动中感觉器官的分析:

29、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曾说:“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

30、内在感官说:18世纪英国学者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哈奇生发展了“内在感官”的讲法,认为一般感官只能接受简单的观念,得到较弱的快感,而内在感官却可以“接受复杂的观念,所伴随的快感也远较强大。”

31、康德认为人的美感既是个别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他称之为“先天共通感”。(选择、填空)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