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评剧花玉兰唱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1:15:02 作文素材
评剧花玉兰唱段作文素材

篇一:8-报花名

时间: 4 月 2 日 总第课时数: 8

篇二:花为媒戏曲鉴赏

摘要:戏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艺术性是古代劳动人民幸福的寄托,也是人民精神生活的体现。不同的地域造就不同的文化,唱念做打是戏曲表现的途径,表达方式各种剧中却是各有春秋。评剧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戏曲剧种,仅仅位于京剧之下,是我国北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

关键字:《花为媒》,时代特征,与时俱进,评剧艺术特点

评剧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1909年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这也就引出了评剧的特点,书面语讲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其实评剧的显著特点就是贴近生活,乡土味浓,剧目以反映社会生活题材为主,唱腔上也是在唐山名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所以评剧发展过程中吸纳的成分以及评剧的特色,决定了评剧的流传广度以及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

也是看到了评剧的特点,老师充分利用了评剧唱词通俗易懂的特点,第一堂课上就播放了评剧的经典曲目《花为媒》, 剧名的意识就是以花为媒, 《花为媒》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于1919年前后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根据《聊斋志异》中“寄生”改编的一部喜剧作品,为成为成兆才的代表作,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代表作,也是评剧的代表作之一。剧中不仅张无可的表演惊艳全场,举手投足之间显露活泼伶俐可爱,其中“报花名”,菱花自叹、闹洞房等著名唱段也是家喻户晓,红极一时。赵丽蓉老师的精彩表演滑稽幽默更是增加了这部戏的喜感,接地气,以致于后来走上春节晚会的舞台,也能让人想起曾经的报花名。

另外更要详细一说的就是剧本的变化。原剧中王俊卿既爱表姐李月娥,又到花园偷偷相看张五可,最后以一夫二妻大团圆结束。陈怀平、吕子英重新整理《花

为媒》,保留了原本的精华部分,增添了一个人物贾俊英,被强拉去代替相亲,最后两对佳偶如愿以偿。这一关键的改变救活了这出优秀的传统戏,也成为戏曲改革与推陈出新的范例。评剧老艺人张润时为李月娥在“洞房”一场写了一段头尾衔接俏皮活波的唱段,令该剧大为增色。新凤霞饰演的张五可,在唱腔和表演方面有革新的发展;赵丽蓉饰演的阮妈,一扫旧传统戏彩旦的“丑”态,俏丽脱俗,塑造了一个风趣的人物形象。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与香港繁华影业公司将该剧摄制为戏曲艺术片,作家吴祖光对唱词做了重新加工,提高了剧本文学性,一经放映,影响远及海外。

其实,《花为媒》这出戏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般的古代爱情戏往往都是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爱情名剧《西厢记》就是这类戏的代表。而《花为媒》中的父母都是很讲民主的。阮妈去张家提亲时,五可之母孙氏说道:“我们虽然愿意,可是作不了主,必须小姐愿意才行,以免后来瞒怨我们呀,我说女儿呀,阮妈说的你愿意不呀?”阮妈至王家提亲,王俊卿之母张翠娥也说道:“但有一件,儿大不由爷,女大不由娘,我得与我儿子商量商量。”当王俊卿提出不要张五可而要他表姐李月娥时,其母便顺从他的心意,让阮妈去李家提亲。以上两例不难看出,成兆才笔下的父母虽然也要行使父母的权力——为儿女的婚事做主,但却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与儿女商量,充分重视儿女的意见和想法。

同样,张无可虽是古代少女,但成兆才却赋予了她大方、泼辣、豪爽的性格,明知所爱的人躲在暗处看着自己,她毫不犹豫地大胆地展示自己:“叫你看了我前面,再看奴的后面,左右前后任着你瞧。看看奴的头,再看奴的脚,哪有毛病,只管往外挑。走上一步,卖卖风流把身摇,佩环响亮声音儿高。我说俊卿啊,凭你说那点小主意,纵然是八仙见了我也得下天曹。”

而这些看似违背古代爱情戏的创作思想恰恰体现了成兆才当时所处的时代特色。清末民初,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观念已开始慢慢向社会渗透,尤其是被广大市民及青年学生们普遍接受。民国的建立,更进一步促进了主婚权利、媒介形式的变革。父母包办婚姻的状况已经改变,而婚嫁要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在当时成为一种共识。于是在成兆才的剧本中便出现了开明民主的父母和追求自主婚姻的青年男女。

《花为媒》于1909年前后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深受观众欢迎。1915年左

右,成兆才对《花为媒》的剧本做了进一步的修改,这次修改不仅仅是对艺术表现形式的修改,比如精简场次、减少人物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对唱词的修改,而这一修改正说明了成兆才思想的变化。1915年,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科学的思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观念及妇女解放思潮,无不影响着成兆才的创作,于是一台崭新的《花为媒》、一个新时代的张五可应运而生。

原剧中张五可得知王俊卿爱上他表姐时,她所想到的只是自己可能容貌不如人,于是有了那段著名唱段“照菱花”;而修改后的五可,不仅想到了自己容貌是否俊俏,她还有另一层想法:“想必是我们两个人无接触的关系,若有人给我们二人介绍介绍,将王俊卿请到我的楼上,我们二人谈上几句,就有感情了,就有了爱情,慢慢的发生效力啦。”这一段独白道出了五可对自由恋爱的渴望之情。”不仅如此,成兆才还在戏中借张五可之口大胆地来宣传放脚:“思想起,心好恼,恨同胞明白的少,养女裹的什么样的脚?裹的松咧绝不能够小,裹的紧了受不了。疼的皱眉又把牙咬,受残屈身体儿弱,世界上这些女子的难处再没有这样厉害的了。劝妇女你们快放脚哇,现而今讲文明还是大脚的为高。”

今天,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唱词时会不禁捧腹大笑,但在成兆才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的这种紧跟时代脚步的创作思想却使评剧这一新兴剧种在短时间内迅速赢得了各阶层的观众,也为评剧文学奠定了立足现实、贴近时代的创作传统。成兆才去世后,《花为媒》仍然被一代又一代的演员所排演,长久地占据着评剧舞台。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剧中的时代烙印被渐渐磨掉,那些宣传放脚、宣传女子受教育的唱词(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评剧花玉兰唱段)逐渐消失了,留下来的是剧中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思想以及那些经典的唱段。这出戏的花园一折一度成为戏曲学校评剧班学生的开蒙戏。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出产生于清末民初的剧本,能够依然活跃于今天的舞台上,与新文艺工作者的妙笔生花密不可分。正是他们对原剧本的去芜存菁,才使得《花为媒》没有像与它同时期的许多戏一样湮没于历史的长河,而成为了一出传世剧目。可以说,评剧电影《花为媒》使得这出戏真正成为了新(凤霞)派代表剧目,直到今天这出戏仍在被新派的弟子们不断上演着。

整部戏的主题思想其实是宣传新时代的女子自主婚姻,自由追求幸福,在当时的时代,这是艺术家所要着重表达的;同时全剧的结构完满,从文学角度来讲十分符合“起承转合”剧情结构,“头身尾”缺一不可。角色安排也恰到好处,

不多不少。一部成功戏剧所需要的鲜明的主题思想,完整的故事情节,饱满的人物形象,恰当的角色安排,《花为媒》均已具备,因此其成功也就可想而知了。

评剧作为一种民间戏曲形式,在经历岁月流逝后留存下来的经典剧目并不是很多。常上演剧目寥寥可数。《花为媒》的改编正是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改换既有的传统艺术,并使其重新焕发出生机:鲜明的个性人物;体现时代性的剧情,符合当代人的口味的舞美和服装,采用电影这种新媒体等等。这些都促成了《花为媒》的成功。总之,《花为媒》从创作之始到一次又一次的改编,始终与时代的脚步相一致,与时俱进,去粗取精,这正是这出戏能够延续百年而不衰的奥秘所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需要这样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带给人们更多的精神享受,展示并弘扬我国的古典文化。

篇三:评剧《拜月记》ABC集 MP3MP4 MP3下载MP4下载

中国评剧院评剧表演艺术家李忆兰的代表作,李(忆兰)派代表剧目,李派传人刘慧欣和王丽京有录像版本。

天津评剧院表演艺术家小花玉兰与崔连润也有演出版本。

近期中国评剧院有改编版本,刘慧欣、李金铭主演,不同于李派风格。 评剧《拜月记》A集 MP3/MP4 MP3下载/MP4下载

评剧《拜月记》B集 MP3/MP4 MP3下载/MP4下载

评剧《拜月记》C集 MP3/MP4 MP3下载/MP4下载

原版剧情

宋代,金兵侵占汴梁,百姓纷纷逃亡。贫穷秀才蒋世隆与妹妹蒋瑞莲逃兵乱时失散,蒋呼喊瑞莲;另一与母失散的网瑞兰应声而来,二人遂结伴同行,后结为夫妻。

兵乱平息,世隆卧病招商旅店,王瑞兰父亲兵部尚书从边关归来,路过招商旅店,与瑞兰相逢。王父见世隆贫寒,不认婚事,不许世隆与瑞兰同归,抛弃世隆强逼带走瑞兰。至孟津驿馆又遇母亲和母亲所认义女瑞莲,回到汴梁,一家安乐。 而瑞兰思念世隆,终日悲苦郁闷。某夜,瑞兰与瑞莲在花园赏花,瑞兰暗中为世隆拜月祈祷,被瑞莲识破,不得已说出真情。这是瑞莲方知瑞兰是其嫂嫂,瑞兰始知 瑞莲始世隆之妹。后来一个叫段兴的中了状元,皇帝命王相国招赘为婿,王相国强迫瑞兰嫁给新科状元,瑞兰坚决不允。正值媒婆回复状元已有前期,不受婚约。后 来王相国请新科状元过府饮酒,始知即为蒋世隆,于是夫妻、兄妹得以重逢。

又名《王瑞兰》《幽闺记》。故事源自关汉卿的《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 评剧由刘鸿儒移植于湘剧版本。此剧目为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忆兰、小花玉兰的代表剧目。

新版评价

1.新版《拜月记》改编的面目全非:感觉去掉了原《拜月记》所有精华部分。 李忆兰演出的《拜月记》我没看过,所以不能妄加评论。但是,小花玉兰、小鲜灵霞联合主演的《拜月记》堪称经典(据说也是学习、延续李忆兰的风格),特别是 该剧“拜月”一折,小花玉兰以大段优美唱腔见长,小鲜灵霞则以表演取胜,一个闺门旦,一个花旦,40多分钟的这场戏,她们各展绝技,非常引人入胜。此剧已 入选央视戏曲精品库(蒋瑞莲改由崔连润扮演)。

2. 新版《拜月记》“拜月”一场,刘慧欣虽然有一段较长唱段,唱腔设计很少听出“李派”风格,不挂李派味儿。念白外化太现代化了。王丽京扮演的妹妹也没有多少戏,没有体现出花旦表演的精彩之处。

2.新版《拜月记》进行了全新的包装:旦角面部化妆看上去好像日本歌舞伎,头饰及贴的片子看上去怪怪的。

3.据说表演上吸收了昆曲元素,但听起来与评剧结合的生硬,即看不到昆曲的优雅,也看不到评剧的雅俗共赏,念白也觉得不伦不类。值得欣慰的是,旦角在身段、水袖表演上很好的吸收了越剧的精华,比较优美。

4.《拜月记》、《包公三勘蝴蝶梦》均属于千锤百炼的评剧经典剧目,拜托有关院团不要轻易改动唱腔,确属需要改动,也只能是微调。为了适应现代人审美情趣,最好从布景、舞美、乐队给予包装、充实。

新版《拜月记》虽然剧名没有改换,但内容面目全非了;《包公三勘蝴蝶梦》连剧名都改成《包公梦蝶》了。现在的评剧演出院团一年演不了几场戏,实践机会很 少,不老老实实的学习前辈艺术家的宝贵艺术,不好好的做好传承工作,却

热衷于乱七八糟的所谓创新。这些新创剧目实际上就是评剧、歌剧、话剧等拼盘的大杂 烩,四不像,一经获奖就刀枪入库,再也不演了,因为观众不爱看。由此引申,我国戏曲的评奖制度、方法应该重新审视了。

5. 观众期待各评剧院团推出有浓郁评剧风格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包装上可以与时俱进,大做文章。近年来,天津评剧舞台陆续推出的《村南柳》、《狗不理传奇》、名家版《雷雨》、《凤阳情》等创新剧目艺术上是上乘的,符合评剧艺术规律。

篇四:民歌戏曲鉴赏---评剧

浅谈评剧

这学期的公选课——民歌戏曲鉴赏课上,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的戏曲,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评剧。

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1909年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平戏”等称谓。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 《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 《祥林嫂》 等,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评剧的艺术特点来看,她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善于表现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 《黑猫告状》 《枪毙骆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除了上面所说的小白玉霜和新风霞的作品外,还有《金沙江畔》 《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山里人家》 《黑头与四大名旦》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现代剧目。

再从评剧的行当来看,她的行当是随着评剧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评剧的前身“蹦蹦戏”曾经历了“对口戏”、“拆出戏”两个阶段,那时的行当也不象现今这样分明。经过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评剧成为一个大剧种。评剧的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剧种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渐形成现在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评剧由于历史较短,又受剧目题材的局限,所以没有像京、梆大剧种那样具有驾驭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重大内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层官吏、市民阶层、农民阶层的生活为主,因此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声腔、技巧),特别是老生、净、刀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新编历史故事戏不断增多,各行当,特别是小生、老生、净行的表演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的评剧逐渐发展成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脸、小花脸等行当齐全的大剧种。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从评剧的唱腔来看,有男腔和女腔,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评剧女腔是由月明珠等人创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创造的。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其特点为抒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味浓。唱腔为板腔体结构,由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四种节拍形式组成。常用的板式有慢板、反调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李金顺的“李派”唱腔对后辈影响甚大,在其影响下,30年代初的奉天落子时期,

又产生了著名评剧声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胆运用低腔,发展了评剧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与白玉霜同时,刘翠霞创造了高亢脆亮的“刘派”唱法,爱莲君创造了“爱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还有在北京与白玉霜相对峙的喜彩莲创造了华丽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员在建国前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继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继承和发展了“白派”唱腔。使评剧唱腔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大大增强了评剧表现力。

从伴奏乐器来看,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武场有板鼓、梆子、锣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武场有板鼓、梆子、锣、镲等;文场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后来又增加了大瓢胡、倍司、铜管、大提琴、小提琴等。

评剧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了许多的评剧大家和经典剧目,其中就有《花为媒》。《花为媒》是评剧经典剧目,喜剧。剧名的意思是“以花为媒”。风格幽默,唱词优美。几个高潮或著名唱段为:报花名、菱花自叹、闹洞房。

《花为媒》讲的是一个比较浪漫的故事。大概故事情节是:王少安寿诞之日,其子王俊卿在酒席宴前与表姐李月娥相见,互诉衷情,并赠罗帕定终身。李月娥走后,王母托媒人阮妈为俊卿说亲。阮妈来到张家,张家有女名叫五可,才貌双全,一说便妥,但王俊卿心爱表姐月娥,不允张家亲事,并忧虑成疾。王母又托阮妈到李家说亲,月娥与李母喜出望外,惟其父李茂林则说王俊卿轻狂,不懂礼教,顽固拒婚。王俊卿闻知与李月娥的婚事不成,病情更重,王母爱子心切,心焦如焚。阮妈献计去张家花园相亲,以为王俊卿亲眼看见张五可的才貌后便会答应,但王俊卿病重,不能前往,乃请其表弟贾俊英代为相亲。贾俊英代替王俊卿前去张家花园相亲。张五可恨王俊卿拒婚之情,但见贾俊英英俊文雅,心中之恨,顿时雪化冰消,并赠红玫瑰,私订终身。贾俊英将张五可私赠的红玫瑰转送表兄,倍加赞美张五可的才貌,但王俊卿拒不接受,并将红玫瑰扔在地上。阮妈又向王母献策,先将张家小姐娶来,待王俊卿看到如花似玉的张五可,病必好。王母只好应允,于是婚事商定,定期迎娶。李月娥得知,痛苦万分。李母溺爱其女,乘李父不在家中,采纳了二大娘冒名送女之计,抢先将李月娥送到王家与王俊卿拜堂成亲。王俊卿以为新娘是张五可,拒不拜堂。当他听说新娘是表姐李月娥,顿时心花怒放,疾病痊愈。待张五可的花轿前来,他们早已拜完花堂。张五可闻知此事,心中大怒,立即闯进洞房,质问王俊卿。阮妈见状,无地自容,不知如何是好。正当此际,突然发现贾俊英,随即将他拖入洞房,于是真相大白,两对有情人各遂心愿。最终获得圆满的结局。

学习了民歌戏曲鉴赏这门课后,我受益匪浅。这门课程对于提高我们的音乐文化修养有很大的帮助,促进我们了解我国的传统民间戏曲艺术,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篇五:评剧赏析论文《花为媒》

评剧欣赏之《花为媒》

戏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是民间文化的精髓,其以雅俗共赏,丰富有趣一直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但到了我们这一代,听戏的人少了,大家爱上了理查德〃克莱德曼,爱上了流行歌曲,或喜欢优雅的外国钢琴乐,或钟情于通俗的流行乐,好像越来越少的年轻人会打开电脑听听戏曲,听听民歌。我认为这是民族的一种悲哀。但虽然如此说,我自己倒也不是很喜欢听民歌戏曲,小时候,外公很喜欢京剧和扬剧,我无奈也跟着听了一些,现在记得比较清的也就《霸王别姬》和《巡按还乡》了,其它的印象较深的也就《花为媒》了,但那时不知道这是评剧,这次课上重新看到的时候,颇有种记忆犹新之感。我是很喜欢这出剧的。当时就觉得它幽默喜感,欢乐明快,外加唱词通俗易懂。现如今有了些微的戏曲知识,重新来欣赏这出评剧。

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

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而《花为媒》正是评剧中的经典曲目。

《花为媒》是一出经典喜剧。剧名的意思是“以花为媒”。 《花为媒》的故事最早出现在《聊斋志异》中,其中有两篇叫做《王桂庵》和《寄生》。这是一出爱情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媒婆阮妈来到张员外家给张员外的第五个女儿张无可提亲,男方也是一家殷实人家的孩子,名叫王俊卿。本来双方父母都挺满意,可没想到,人家王俊卿早就有了心上人,就是他的表姐李月娥(估计那时候姑表亲是可以通婚的)。王俊卿的父母做不了儿子的主,只得让阮妈再去李家提亲。但李家这边儿也出了问题,李月娥的父亲就是看不上王俊卿,死活不答应。可王俊卿又非李月娥不娶,弄得是一病不起。于是阮妈出了个主意,让王俊卿去偷偷相看张无可,说不定一瞧人家姑娘漂亮就动心了。不过王俊卿这会儿是动不了了,只得让他的表弟贾俊英代替相亲。张家后花园中,张无可骗走了阮妈,和贾俊英相见,她误以为贾俊英就是王俊卿,两人一见钟情,张无可赠花以表情意。结婚当天,李月娥母女在另一个媒婆二大娘的帮助下抢先来到王家,王俊卿看到是表姐,便开心地拜了堂,入了洞房(那时候结婚都是蒙着盖头的,别人是看不到新娘子的容貌的,所以很容易作假的)。等张无可的花轿来到时,大家才知道娶错人了,气愤的张无可大闹洞房,最终还是阮妈聪明,把贾俊英搬了出来,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要说爱情戏,比花为媒出名的大有剧在,比如《梁祝》,比如《红楼梦》,可我最喜欢的却是《花为媒》。虽然其不像《梁祝》和《红楼

梦》那般动人心弦,可歌可泣,但其却以喜剧的效果同样宣传了追求自由婚姻与妇女解放,让我们从正面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婚姻应该是自主的。最后以大团圆结局收尾,让两对有情人终于走在了一起,正像他们最后的唱词一样,王俊卿与李月娥是天生一对,而贾俊英与张五可是地造一双。

我欣赏这出剧的另一方面在于其风格幽默,唱词优美,同时生活气息浓厚。几个高潮或著名唱段为:报花名、菱花自叹、闹洞房唱词都十分优美,尤其是其中的报花名,让我为之惊叹,突出了花这个这部评剧的灵魂。其唱词:“春季里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桃花艳,梨花浓,杏花茂盛,扑人面的杨花飞满城 。夏季里端阳五月天,火红的石榴白玉簪,爱它一阵黄呀黄昏雨呀,出水的荷花,婷婷玉立在晚风前。秋季里天高气转凉,登高赏菊过重阳,枫叶流丹就在那秋山上,丹桂飘飘分外香。冬季里雪纷纷,梅花雪里显精神,水仙在案头添呀添风韵,迎春花开一片金。我一言说不尽,春夏秋冬花似锦,叫阮妈,却怎么还有不爱花的人?爱花的人,惜花护花把花养,恨花的人,厌花骂花把花伤,牡丹本是花中王,花中的君子压群芳,百花相比无颜色,他偏说,牡丹虽美花不香,玫瑰花开香又美,他又说,玫瑰有剌儿扎的慌,好花哪怕众人讲,经风经雨分外香,大风吹倒了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虽然是满园的花好无心赏,阮妈你带路我要回绣房。”这些词是那么的活泼而生动,放在眼前就是一副美景。岂不令听者为之叹服!

但同样的报花名,阮妈和张五可就大有不同。阮妈的是: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头上擦得本是桂花油,油了裤,油了袄呀,油了我的花枕头。夏季里开花热得难受,……受不了到河里去打跟头。头上顶着荷花,花底下生藕,藕坑里去摸鱼,我就摸啊,我就摸啊,我就摸了一条大泥鳅!秋季里开红花,开蓝花,开紫花,开白花,花花花?? 那可都是花!大树后,假山石,那假山石里头也开花。开花,开!冬天哪,冬天不是天冷吗?就把那花啊都冻死了,就不开花。这一段则不以优美来论,而是幽默风趣,加强了该剧的喜剧效果,另外也符合人物的身份,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媒婆,一个高雅,一个通俗。

我喜欢该剧还有一点,就是喜欢该剧中的人物。《花为媒》这出评剧中人物个性分明,富有特色,人物性格也十分讨喜,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是张五可和阮妈。这两个人虽然身份不同,性格不同,但都十分出彩。张五可是一个大家闺秀,但并不像古代大家闺秀一般娴静淑德,而是一个天真豪爽可爱的少女形象,她大胆渴望爱情,“太阳一出红满楼,清晨喜鹊唱枝头。今早喜鹊当头,莫非我与王俊卿的亲事准能成就。(唱)早听说王俊卿人才一表,身居在绣楼上见他不着,好一似银河隔阻无有通道,愿阮妈能给我们搭上这座顺心桥。”将其直爽一面展现出来。而在照菱花中,又足见其泼辣可爱,“你怎么长得这么好看呀!嗯,你长得这么好看,那王俊卿怎么就不要你呢?你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唱)越看越想心越恼,推倒菱花不再瞧。怒冲冲我把青春叫,唤阮妈上楼问根苗。”开始或许觉得这个少女好

不自恋,但随后却觉得这个少女好一个真性情!而接着在花园中识出有人,并借机嘲讽,又可见其聪慧,可以说,这个人物突破了传统大家闺秀的形象,显得十分可爱。而阮妈,该剧中另一个重要任务,在其身上,更多的凸显的是下层人民的聪明与可爱,可以说她是全剧喜剧效果的灵魂人物,当我们看到其出场时,往往会会心一笑。赵丽蓉的表演十分到位,无论是表情还是动作,都留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将一个喜感的媒婆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爱戏曲,爱生活。希望这些经典曲目永远流传下去,见证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的辉煌。也希望更多的青年人能多关注戏曲。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