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赵氏孤儿电视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7:18:36 作文素材
赵氏孤儿电视剧作文素材

篇一:看《赵氏孤儿案》有感

上周看完了电视剧《赵氏孤儿案》,颇有一些想法,本拟写下来,刚简单地列了个提纲,便因各种他事耽搁了,直到今天方有心思闲坐下来。世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而我以为,我们不妨从书本和电视里看别人吃一堑,让自己长一智,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多长几智。

君子与小人

在这部电视剧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诉了赵朔与屠岸贾之间的政治斗争,其中赵朔似乎成为了君子的代表,做人行事处处为他人着想,而我看来,却是不然,赵朔所为,实为自己,剧中屠岸贾说赵朔死于君子之名,十分精准,可以说最了解一个人的人便是他的敌人这句话一点也不错,而如果你丝毫不了解你的敌人的话,那就只有被他打败了。

赵朔成功地为自己在众人心中塑造了光明磊落的君子形象,大获民心,但是就在被所有人敬为君子的同时,他已成骑虎之势,便只能一直做君子了,即使心中不情愿。这大概也算是一种作茧自缚吧。所以我认为赵朔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君子应该为人刚正,有担当,知大义,懂取舍,赵朔只做到了第一点的一部分。而屠岸贾是真小人,他的阴谋一直在光明正大地进行,甚至他的敌人都可以很轻易地看穿他的手段和目的,却依然要随着他的意愿行事,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他善读人心,看透了所有人的性格,除了程婴,程婴则是个真正的君子。此外,剧中还有一个思想,就是你只要知道了一个人读过哪些书,他便不是你的对手了。

忠贤奸佞

平日里,在个人,人们喜欢论君子小人,在朝堂,人们喜欢辨忠贤奸佞,因此在这部电视剧中也少不了所谓忠臣与奸臣的斗争。对此我却在暗暗思考,一个“忠”字,到底该如何判别呢?是一个唯君命是从的人是忠臣,还是一个能将生死置之度外而为民请命的人是忠臣呢?一个人是应该忠于君还是应该忠于民呢?在今天,大家当然都会毫不犹豫说是后者,那么请你再细细回味一番,历史中我们所称赞的忠义之辈中,有谁做是这样的?恐怕一个都没有。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人们所宣扬的并不一定是符合情理的,所以任何事都不能想当然。既是如此,忠贤奸佞自然也不能简单地根据上面的条件来判别了。赵朔忠吗,那他为何会因存己名而罔顾天下苍生?屠岸贾奸吗,那谁又能确定其为国君会比那个昏庸的晋王要差?你要能够沉下心来,重新思索这些剧情,掠过君子小人,跨过忠贤奸佞,深些,再深些,你会猛然发现,这竟然只是一场政治游戏,参与者仅仅是方式不同而目的一样,成王败寇罢了。

信任问题

回想剧情,赵朔之输是因为国君的不信任,赵朔之死是因为庄姬公主对程婴的不信任和对国君的太过信任,韩厥之惨败于秦军也是因为其对程婴和石言的不信任,所以对他人的态度很重要,是完全信任,是持怀疑态度,还是丝毫不信?这都需要仔细斟酌。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也没有得到自己的答案,觉得凡是我的朋友必然不需怀疑,至于家人那是更加不用多想了,如果一个人连这些人都不相信,那他注定是要孤独一辈子的。如果非要分辨出身边的人,也不需要超常的智商,不需要过人的智慧,不需要敏锐的眼光,你只要用真心去对待每个人,就会将那些不能信任的人尽可能地减少,这是我所想到的最简单的解决办法。

至于别人对自己的信任问题,同样需要慎重。神不救不信之人,这个理论不分中外东西和宗教派别,人也应该学会这样对待,不相信自己的人,就不要去帮他了,免得你帮了他最后还落了埋怨,导致两人都不痛快,甚至不欢而散。

舍熊掌而取鱼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电视剧里记录了好几个舍生取义的事例,双槐达成赵朔之命,救出程婴之妻,选择了死亡;轩奇不忍杀赵朔,又不愿违抗君命,选择了死亡;且锥为报赵朔放粮之恩,又为尽对屠岸贾之忠,选择了死亡;公孙杵臼为救赵氏孤儿,以全大义,同样选择了死亡,这些人确实令人佩服。在苟活与取义之间,对于无义之人,生易死难;对于有义之人,则是生难死易,然而程婴一个素讲仁义之人,却选择了苟活于世,这便是他的伟大之处。

仁义之人往往并不看重个人的生死,最怕别人质疑他的品格。程婴没有选择死去,必然夙夜都在煎熬之中,这种痛苦是没有极限的,你的仁义之心越强,它便痛得越深,而且不能喊出声来,只有就着泪水咽于腹中,就算硌破了心,梗坏了肝,也不能让血沫从口中流出。在剧中我最敬佩的就是程婴了。

关于爱情

赵氏孤儿电视剧

谈过了生死,自然也就少不了爱情。生死与爱情,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文艺作品中两大永恒的主题,在这部电视剧之中主要讲述了三对夫妻之间的爱情,程婴与宋香,屠岸贾与孟姜,赵朔与庄姬,其一死了孩子,又一妻子早逝,剩下一个则失去了丈夫,三个悲惨的家庭,三段令人叹惋的爱情。不论其他,但讲爱情方面,那是三个至情至性的男人,和三个忠贞不二的女人,他们的爱情虽不是鲁迅诗中所写:“要么没命的去爱,要么没命的死去。”也不如徐志摩诗里的风那样让人温存与迷醉,只是平淡于生活之中,却也是爱到骨子里去了,正是任他生死轮回,依然化不开我欲陪你万世的那颗心。在宋香死去的那一刻,雪花飘然而落,程婴将其拥入怀中,轻轻地喝下了那壶要了他命却给了他永久爱情的毒药,或者说是解药,这药唤作雪片。

其它还有公孙杵臼与双槐,无姜与草儿,大业与湘灵的爱情,虽无特色,却也是真心实意的真正爱情。公孙杵臼选择毅然赴死,我想其中一定有双槐已死的原因在里面吧,爱情便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可爱的年青人

在任何年代,年青人的状态都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在也不例外。年青人永远都是那么的可爱,他们充满了活力,热爱生活,有理想,喜欢为他人着想,他们胆大随意,不拘于陈旧,敢于创新,世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是这么的丰富多彩。年青人最让人羡慕的一点便是他们觉得他们可以改变世界,屠岸无姜和程大业(或赵武)就都是这样的年青人,而事实是他们真的做到了。三个同日而生的婴儿,命运各不相同,一个为另一个死去,剩下的两个肩负起了不同的家族使命,相同的是在最后他们都拒绝了上辈人对他们的安排,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人生信念,哪怕失去所有,也要尊重自己的本心。我喜欢这样的年轻人,别人可以不理解自己,但是自己一定要支持自己。

剧中还有一些鲜活的令人难忘的配角,先轼、石言、到满、国君、冉白等,甚至那些没有姓名的甲乙丙丁,同样有着独特的性格,而那些更多的话题,不再多言了,想要表达的只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的观点,就算自己的观点并不全面,也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连我也时常会生出自己的想法有强词夺理之嫌的感觉,但我还是会写下来,读书养性,写作练脑,做任何事都一样,看电视也应该必有其益。

农历五月初二

癸巳水年戊午月丙午日

篇二:读《赵氏孤儿》有感

读《赵氏孤儿》有感

近日,看了电视剧《赵氏孤儿案》,深被感动,逐借来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白话版,先是一气呵成看完,后又对部分章节含英咀华,有几点体会。

故事情节大概是:晋国司寇屠岸贾诬陷晋国忠良赵氏家族代表赵盾,将其满门三百人灭口,逼死赵盾之子、晋国驸马赵朔。赵朔门下草泽医生程婴献出亲子,舍身救出赵氏孤儿,抚养成人。二十年后,孤儿长大,杀贼报仇的故事。 虽然戏剧很多是虚构的,和史料记载有很多不同之处,但锄奸扶正、邪不压正的风骨却是鲜活生动的,看后令人震撼和深思。这里,不说风骨与是非,就说庄姬公主、公孙楚臼、灵辄、韩厥为保护程英救出孤儿,均自缢身亡。而程英为救孤儿并抚养成人,献出亲生骨肉,披肝沥胆、苦心经营,最终锄奸报仇,是什么让他们这样做?我认为抛开道德礼教所讲的忠义,分析心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就是锄奸扶正、报仇雪恨。就是这一信仰,一个目标,让他们杀身成仁、不畏艰难。再看电视剧中的描写,更能体会为何程英能够埋藏20年愁苦积怨,卧薪尝胆,抚养赵氏孤儿。 心有宏图方能忍辱负重,但凡卧薪尝胆之人,一定有个让他气定神凝、矢志不渝的目标。只不过目标有别,判定目标正确与否的标准不一样。因此,做什么事情,如果没有一个既定的目标方向,没有坚定的信念,很难做成。时间是成功的保障,决心是成功的根基。

当然,屠岸贾为私利攻心钻营、铲除异己,最终达到了他的目的,也不能不说它的目标明确。而陈文贵编剧的《赵氏孤儿案》里面有一段对白,是程英说给赵武的话:做人,上敬父母下爱妻儿视为人理。做臣,忠君爱国视为公理。世间万物皆亲为一家视为天理。忠义是本,仁善是源。对信仰与目标的判断和追求,在忠奸的对比中,其意自显。目标的价值观就是要讲是非荣辱,讲仁义。这是数千年礼仪文化传承下来的精髓,被验证的真理。

结合剧中的对白,我认为:符合传统仁义价值观的,视为大爱,这个是谈及不易、做来更难的一条,因为符合这个大爱,在古人看来定是只有社稷与百姓,在浮躁的当今社会,如有这般大爱,而却不是因为个人私欲,应该是修炼极致;另有一层,符合人心特点的视为仁爱,这个是人人都探求和渴望的,这个爱是人性最原本的爱,父母子女之爱、亲朋之爱、路人的怜悯,均属此类。这种人性就像在吃了粗茶淡饭后一块心仪的牛奶巧克力或是饕餮之欲后一裒清淡的毛尖。这种爱,少了的时候求知不得,多了的时候又忘乎所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自然,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经常会偏离轨道,标准游离;还有一层,叫普爱。这是世间万物之间存在的生生相连的情感,是顺其自然,超越大爱和仁爱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爱,每个人心中多少都会弥笃,是自然而成,但很难做到诠释。

因此,要保证目标的正确,先要修身。身正做事才有力气、有底气,才不会被过多的它利所扰,修得越是彻底,就

越能轻装前进;其次,要具有大爱,心里要有大局。大局往大了说就是信仰,是行为做事的根本动力。往小了说就是目标,是行为做事的本原;再次,要坚定仁爱,心里要有悲天悯人之念。有仁爱才能少做或不做错事,少些后悔,才能不为这些事情所累。仁爱,在另一个层面,就是有错便改,继续向前的精神。

看这部剧,读这本书,多少净化心灵,思考做人。

篇三:从赵氏孤儿看忠义文化

从赵氏孤儿看忠义文化 千百年来,《赵氏孤儿》的故事以震撼灵魂的巨大悲情,感动过无数的中国人,也感动过无数的外国人。《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我们的家乡——三晋大地。据传,赵氏孤儿辗转流离后,就到了晋东盂县的“藏山”。千百年来,《赵氏孤儿》中所反映出的“忠义”文化,滋养、熏陶了千千万万的劳力者和劳心者。他们都谨记着、信崇着、践行着: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守仁行义于天下。

历史小说《赵氏孤儿》,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用艺术的手法,既再现了历史事实,又描写了当时的宫廷斗争之惨烈、权力角逐之复杂,尤其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春秋战国著名义士程婴等人忍辱负重之坚韧、义薄云天之忠贞、杀身取义之亮节、善于周旋之睿智。自始至终,都在讴歌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忠义”文化,让久远的故事与鲜活的现实在此交融,实现着历史与当今的跨越与链接,探寻古朴的“忠义”文化对当今时代的启迪与警示。

战国养“士”之风大兴,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以及秦国的吕不韦等,皆以养“士”众多而名满天下。“士”的称号,不再限于读书人,凡有一技之长的,均以士相标榜。士阶层得到空前壮大以杰出士阶层为代表的中国人,高扬“忠义”大旗,轻生死,重然诺;轻财利,重名节,敢恨敢爱,敢作敢当,最富有血性。产生在那个年代的“春秋大义”,是中国真正的民族魂。

士阶层的崛起和实践,经先秦诸子们的不断总结、提炼、争鸣、升华,形成了代表后来中华民族精神底线和基本个性的“春秋大义”,并在此基础上,造就了中华民族以“忠义”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忠”“义”一体,是孪生兄弟,难解难分,如忠臣义士、忠肝义胆、忠义双全等。大凡为忠心所驱使,必为正义所感召;为正义所感召,必为忠心所驱使。

如果说春秋大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那么,“忠义”文化便是这个精神象征的核心价值,而小说《赵氏孤儿》,正是对这个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解析。《赵氏孤儿》中的程婴,无疑是这 一时期义“士”中的典型代表。

忠义”是中国儒家倡导的传统精神,孔子言,教人以善谓之忠,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中国的历史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忠义”精神在当今社会已经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容。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和价值理念,“忠义”精神是中国古代家庭、社会、国家的精神基础,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教育及法律观念、国民性格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忠义”精神的作用和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当今社会的发展依然需要合乎时代的“忠义”精神。 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展现的虽然是奴隶社会末期的历史,但是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重新演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灵感和适应当今社会的精神元素。赵朔面对饥民,首先想到的是救民水火,而不是自己的得失。封建社会中的忠义升华为人类进步史当中的大忠大义。在这里,“忠义”早已经不是封建的迂腐,它变得更加长远和高瞻。桃园结义,三人发誓,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恐怕这才是“忠义”精神的真正内涵。政府关爱百姓,这便是义;人民拥护政府,这也是忠。

赵氏孤儿梗概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当时晋国在位的晋国公,昏庸无能,宠信奸臣屠岸贾,并委以重任,当了晋国的司寇。屠岸贾多年以前就与赵盾不和.又在景公面前说赵家的后代的坏话,加以陷害,晋景公不分青红皂白,居然亲信谗言,就派屠岸贾带兵抄斩赵家。

晋国当时有个大将韩厥,得知屠岸贾要杀害赵家的消息,连夜到赵家去报信。当时赵朔夫人庄姬已经怀孕,将近分娩。赵朔让自己的夫人快进宫中躲避。次日天明,屠岸贾亲自带领兵士数百人,以讨伐叛逆的名义,将赵家一族老幼男女三百多口全部杀死,屠岸贾大屠杀后清点尸体,发现没有庄姬,有报告说;“庄姬半夜逃入宫中。”屠岸贾感到是关紧要,便下令收兵,拔马进宫搜查。庄姬是晋景公的母亲成夫人的宠爱。当屠岸贾回宫追查庄姬时,晋景公不让他再提其事了。过了几天庄姬生下个男孩。她的母亲成夫人吩咐宫女们,向宫外散布:庄姬生下一个女孩,降生不久就夭折了。屠岸贾对这个传言大为怀疑,竟不顾君臣之礼在宫里大肆搜寻。只因庄姬急中生智,将婴儿藏在裤里,辛亏还没有啼哭,才躲过屠贼的搜查。屠岸贾找不到半点痕迹,但心中仍有一个疑团。他一方面派人在宫中严加看守;另一方面,贴出悬赏告示。

赵家的心腹家人公孙杵臼和程婴二人得知庄姬生了个男孩,喜不自禁,又进一步商量救孤儿出宫的办法,杵臼对程婴说;“我想法找个新生婴儿,假称是赵氏孤儿,我抱他到阴山中躲避,由你到屠贼面前出首,这样就可以吸引屠贼的注意力,在托韩将军从宫中偷出赵氏孤儿,由你抚养成人。”程婴很赞成这一办法,说;“我妻正好新生一子,于赵家婴儿的生期相近,可以顶替。只是你犯了藏孤的罪行,必然死在我的前头,我于心不忍啊。”说着竟大哭起来。杵臼安慰的说;“大丈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是千古流芳的好事,快快不要为我而哭。”

当天夜里程婴抱着自己的亲生儿子交给杵臼,然后又到韩厥家里,说了救孤的计谋。韩厥听了赞不绝口。两人约定停当,分头去办。

第二天程婴就在大街市上扬言;“图司寇要想得到赵氏孤儿,决不能死盯着宫中不放。”混在人群中的屠家密探,马上抓住这个线索,如获至宝,迅速将程婴引到屠府,去见屠岸贾。屠贼问他姓甚名谁,他斩钉截铁的回答;“我姓程名婴,和公孙杵臼一同侍候赵家。公主生下孩子,就派宫女抱出宫门,托付我俩窝藏。我怕事情败露,全家遭罪,所以才来告发。”屠贼急不可待的逼问;“孤儿现在何处?”程婴说;“已经抱往首阴山司寇必须赶快捉拿。”屠贼听了将信将疑,心急火燎马上亲率家丁三千多人,让程婴在前面带路,直奔首阴山。果然在山中找到了公孙杵臼和孤儿。屠贼见了,咬牙切齿,凶狠残暴地杀死杵臼,举起孤儿,摔死在地。

屠岸贾在首阴山摔死孤儿的消息,已在城中迅速传开,那宫门上盘查也开始松懈起来,韩厥抓住有利时机,叫心腹家人,装扮成山野医生,进宫看病。还特意写了个“武”子,贴在药箱之中,让医生将孤儿带出宫去,交给韩厥。

程婴从首阴山回来,赶紧去找韩厥,韩厥将赵氏孤儿托付于他。程婴抱着孤儿辗转千里,从现在的晋南绎县一带逃到盂县境内。在逃跑过程中有蜘蛛救孤、石虎救孤等传说广为流传。逃跑中走到盂县王村乡的黄安山时,程婴由于慌张,将怀中的婴儿坠落马鞍,后来这个山就起名叫做“慌鞍”,后来演变为现在的“黄安山”现在盂县苌池乡神泉,有一处叫“宝剑口”的地方,传说程婴曾在那里丢失过一柄宝剑,所以叫成“宝剑口”。藏山至今有一处山洞,名叫“藏孤洞”就是程婴与孤儿一行,在此避难十五年的所在。

十五年之后,赵氏的孤儿赵武,在程婴,韩厥的帮助下终于报仇雪恨,屠岸贾受到了应得的惩罚。自赵武开始,经过四代的积蓄和发展,至赵襄子时代,赵家再次成为晋国政坛重

要的政治势力,和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号称晋国六卿。六卿之间钩心斗角,相互火并,最终的结果是,韩赵魏三家灭掉了晋国,三分其地,建立起韩国、赵国、魏国。 古代人民群众为了祭祀赵氏孤儿,以及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忠臣义士,于是建造了藏山庙。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当地人民还沿袭着游山纪念古人的风俗。

篇四:伏尔泰与《赵氏孤儿》

伏尔泰与《赵氏孤儿》

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赵氏孤儿案》,让我不禁想起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孤儿》。

伏尔泰写的剧作《中国孤儿》,于1755年在巴黎法兰西大剧院首演。该剧根据中国元朝戏剧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改编。关于伏尔泰为何选择一个中国故事,他在给黎胥留公爵的一封信里说:“日前读到马若瑟神父翻译的中国悲剧《赵氏孤儿》,心生依之写一部悲剧的念头。马神父的翻译刊载在杜赫德神父为大众编的一本杂志上。中文原剧创作于14世纪的成吉思汗年代,旨在表明胜利的鞑靼征服者无法改变被征服民族的风习,转而依中国的一切法律行事,保护这个国家的所有艺术。《赵氏孤儿》这部剧作超越了我们现时的全部努力。”伏尔泰还肯定:“《赵氏孤儿》是一座丰碑,比关于中华大帝国的任何记载都更能让人理会‘中国精神’。”

伏尔泰毕生信仰一种臻于完善的文明,因而趋近中国意识形态,对儒家情有独钟。在他的哲理小说《查狄格》第十二章里,他描写一个来自“康巴鲁”,即北京,特别突出“理与天”的中国人,说他是一次众精英聚会中“最具理性的时贤”。所以,在创作《中国孤儿》时,他歌颂了“中国精神”。

伏尔泰确实对中国一腔热忱,相信元曲《赵氏孤儿》从整体上代表了中国文化,对法国颇有新意。他颂扬中国人,透析中国风俗,将《赵氏孤儿》引进法国,凸显孔子伦理的超卓。他企望法国人弃绝罪恶,能有爱的美德。他之所以对《赵氏孤儿》特别感兴趣,是因为这部元曲让他感悟到形而上学的危殆,进而以中国意象批判当时法国文明的虚浮,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意念。丹麦文论家乔治·勃兰兑斯指出:“中国是一个不信神的、民风淳朴的古老国家。伏尔泰关注这种和平的文明,颂赞纯人文的美德、忠诚、牺牲精神和对人类理想经久不衰的眷恋。归根结蒂,《中国孤儿》申明一种生活哲理,与讽喻小说《老实人》成悖论。”

作为启蒙纪元的先哲,伏尔泰还受到中国道家思想的熏陶。1982年,我曾在巴黎附近索城公园的玫瑰泉镇逗留,听人说伏尔泰一度失意时曾栖身索城,于是寻觅他的足迹,读了他于1747年在索城写就的《查狄格》。这一小说现今成了法国中学读本,但绝少有人知道其中第二章的内容是作者从一篇中国小说里几乎原封不动“移植”来的。中国小说名为《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由耶稣会在华传教士殷弘绪1723年译成法文,也是经杜赫德神父发表在《中国通志》上传到伏尔泰手里的。

《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描写庄子一日游方到一座山脚下,遇见一个新寡之妇在她先夫的坟上摇扇子扇风,惊问其故,答曰:“先夫在

世时曾经叮嘱,须待他死后坟头的土干了,我方能改嫁。可是这坟上的土迟迟不干,我不得不用扇子来扇??”寡妇此举深触庄子心底。回到家里,他想试探一下一直鸣誓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妻子,于是装死。妻子将庄子入棺服丧,没多久就恋上一个小白脸,急着嫁给他。洞房花烛之夜,新夫突然心疼难忍,必得一新近死者的脑髓以热酒吞之,方可治愈。妇人立刻寻来砍柴板斧劈棺,要取前夫脑髓。庄子恰于此时复活,见妻子手持斧子向他天灵盖劈来??

伏尔泰读了这个故事深为之心动,遂将庄子的遭遇写进自己的哲理小说《查狄格》里,声称这是一篇“东方故事”。《查狄格》叙述巴比伦王子查狄格的漫游经历,演绎了一段与上述庄子遭遇极为相似的爱恨交加的故事??

在这里谈比较文学,回顾中国与欧洲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可以让人了解“他者”。在全球文明冲突日趋激烈的今天,跨文化对话对化解矛盾显得尤为重要。

篇五:《赵氏孤儿案》:一次不雷人的名著改编

前有四大名著的改编,后有历史故事的解构,为了制造话题与收视率,近两年名著改编的古装历史剧越发向野史与传说靠拢,说好听点是“重新解读”,其实就是胡编瞎改,夸张到不着边际,分外“雷人”,置文化价值取向与历史还原度不顾,引来吐槽无数也是意料之中。奈何这类戏说剧集却往往收视高昂,也直接导致正儿八经按照原著走的古装剧不再吃香。过于雷人难免遭人诟病,过于“端着”又不符合时代、不符合观众的口味,进退维谷。显然《赵氏孤儿案》就深谙其中道理,拍出了历史正剧的大气范儿之余,抓住“赵氏孤儿”核心的忠义精神狠狠渲染,又能在细枝末节上自由发挥,加入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故事。如此,既保留有原著的精髓,又能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加上演员的用心表演与服化道的考究,《赵氏孤儿》将名著改编得不雷人。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但只有寥寥几笔,直到司马迁的《史记》与刘向《新序》等书中才相对丰富了这个故事。但真正使得这个故事家喻户晓的,是元人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戏曲舞台的演绎使得这个故事有了流行度、观众缘。电视剧《赵氏孤儿案》的改编以元杂剧为蓝本,故事主线依旧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赵氏孤儿赵武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程婴以牺牲自己孩子为代价,英勇救下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并培养他长大复仇??《赵氏孤儿案》紧紧围绕这条主线绝不跑偏,只是在细节上进行了极大的丰富,将一台的折子戏扩充到四十集的电视剧。

虽然扩充到四十集的内容,却绝无狗血戏来滥竽充数,而是设计大量的情节来充实这个故事,前缘后戏,让它丰满:本是乡村大夫一名的程婴因为救了将军赵克,无意中卷入晋国的权力斗争,这才有了后来发生的一切;而程婴与赵克、赵朔的惺惺相惜在剧不败神话 www.manwen.org dongding中有浓墨重彩的体现,他们更像是为了共同的政治理想在努力,这也就解释了程婴为何愿意接受“托孤”,使得这一过于“圣母”的行为有了合理化的解释;原著中政治权谋部分在电视剧中被放大,屠岸贾为实现夺权,不断使计加害赵朔,赵朔屡次正中圈套,程婴却能见招拆招,屠岸贾与程婴的斗争戏份大大增强;程婴亲手摔死“假赵武”之后,被天下人冤枉,各种刺杀命悬一线,不得不住进屠岸贾府中与虎谋皮,这亦是对原著中“二十年后”这二十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的补充??朝廷之上阴谋一环接一环,朝廷之下较量心智张力十足。这些细节的丰满,不但使得故事更加好看,也填补了原著中那些未解的空白,使得整部剧集、整个故事更加合情合理,而不是粗暴简单的毫无逻辑。难得的是,剧集在大量的情节叙述之下,节奏却毫不拖沓,本来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背景在开篇的三十分钟里就已讲清楚,程婴、屠岸贾、庄姬公主等重要角色悉数登场,且已经点明程婴、赵朔、屠岸贾三个人的妻子都怀上儿子的背景,做足铺垫。

《赵氏孤儿案》对台词改编相对通俗易懂,但也并不穿越、现代,而是符合当下情境与人物性格,又有古典韵味。程婴在婉拒赵朔做门客的要求时说:“程婴已经尽了子民之忠,要回去尽丈夫之责。”短短几句话,程婴俯仰无愧的形象却跃然纸上。再如韩厥与赵朔讨论是否牺牲程婴:“人永远不能忘记义字。”“在社稷面前,讲义为私,讲忠为公。”无论是大白话还是相对文言的台词,都在为人物形象与剧情走向服务。

说到人物,众人皆知,《赵氏孤儿》的原著中人物形象相当泾渭分明。屠岸贾代表了恶,而程婴、公孙杵臼、赵朔等人则代表了善,善恶之间有着清晰的界限,却也难免脸谱化了一些。

《赵氏孤儿案》在维持总体不变的人物基调上,还赋予了这些人物更加人性化的一面。屠岸贾固然是个阴谋家、野心家,但本剧让他同时成为一个好爸爸、好丈夫。他对妻子呵护有加,对儿子屠岸无姜更是关怀备至。他能手起刀落地杀敌,对自己的家人却温情脉脉,人物性格显然更加饱满、符合人性。而同样是“善良”阵容的程婴等人,剧集也将其细细描绘,每个人都呈现出立体的性格姿态:程婴被套上医生的职业,仁爱待人,但绝非“烂好人”,而是也会审时度势、不失聪慧;公孙杵臼满腔忠义热情,永远冲在战斗前线,但头脑相对简单;赵朔为人侠义有大将之风,但他只为名誉而活,为人过于单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多面的性格,不再是单一的好人与坏人了。

人物性格的立体与鲜明,得益于剧本的描绘,也得益于演员的表演。孙淳与吴秀波(微博)两位大叔把自己的魅力、角色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每每二人针锋相对的场景都极具张力,一个老谋深算、咄咄逼人,一个步步为营、谨慎应答。孙淳把屠岸贾的枭雄气质诠释到位,但又不同于电影版《赵氏孤儿》中屠岸贾的敏感多疑神经质,而是刻画出一个野心家的谋略与气度;而吴秀波的内敛深沉在摔孤这场戏中有大爆发。前一天还是迎来儿子出生的喜悦,后一天却要亲手摔死自己的孩子,那份悲怆在嘴角眉梢流露。其他演员也恰如其分地完成了自己的戏份——保持有原著中的舞台剧范儿,又不会过分夸张,让观众觉得浮夸违和。

《赵氏孤儿案》所秉承的改编原则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始终保留《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所固有的浓浓的悲剧色彩。程婴亲手将自己的孩子摔死,而不是屠岸贾,这是整部剧最大的改编,却更是将整个悲剧推向了极致。即便是最后,赵武得以复仇,但程婴与妻子共同赴死,把原著中浓烈的情绪从始至终地延续。为了烘托这样的氛围,剧集画面的色彩与质感既有春秋时期的质朴,又不过分灰暗;配乐上也采用古朴清扬的古琴曲子,为剧情添一笔助力。

在当下的电视环境中,“不雷人”已然是一个很高的赞誉了。认真拍剧,这原本该是一部电视剧所应尽的本分,奈何雷剧当道,这份认真就成为难得的品质保证。《赵氏孤儿案》也许离真正的经典还有一些距离,毕竟它也有许多细节上的纰漏瑕疵,可是它能汲取原著精髓,又能发散思维,把名著改编拍出了历史正剧范儿,让人看到了它的处处用心与诚意。

/betslwylc

/xpjylc75

/wnsrylc000

/xjjylc001

/amylc8574

/zllgjylc854

/ybhylc

/gcylc8574

/jgylc7455

/llylc74

/xabylc87542

/hygjylc4587

/hlgylc854

/bbylctsrj

/hjjbylc125

/bmhylc744

/ttylc854

/dbylc

/gsylc785

/blgylc2013

/msylc857

/dfylc8774

/dfxwyylc87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