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国何时成为发达国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0:14:02 体裁作文
中国何时成为发达国家体裁作文

篇一:日本人为何说中国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日本人为何说中国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王贵成/文

自从中国的GDP一路飙升以来,中国人的虚骄之气也跟着飙升起来,前些年甚嚣尘上的“中国可以说不”就是典型的明证。然而,这只是我们成了暴发户以后的自我感觉良好,属于“当局者迷”。倘若我们听一下那些“旁观者清”的说法,恐怕就不那么好受了。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有一本著作叫《低智商社会》,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这段话可能会触痛不少中国人的敏感神经,有些甚至要气急败坏地咒骂小日本了:你怎么能这样损我们啊?不就是个读书吗?单凭这一点,你怎么就能判断“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呢?小日本就是见不得中国和平崛起,中国一发展壮大起来,他们就要用恶毒的心理妄加揣测了。 我能理解部分国人虚无发烧的民族感情,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日本人说得有没有道理?我们万万不可小看读书,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读书标志着一个国家精神发育所能达到的高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文明和文化发展的走向,是野蛮和愚昧的分水岭,要想成为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舍此读书还真的找不到其它捷径。

这个世界上最爱读书的人是犹太人,国家当然是以色列了。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读书的好习惯从娃娃就开始抓起。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中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一个最典型的事例是,在犹太人的重要节日“安息日”里,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

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但唯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正是靠着读书,建国历史虽短的以色列,却已经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以色列自然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才几十年,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

还有一个国家也是极其热爱读书的,只是一般人不太熟悉,这就是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在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有小物件,也有尖端产品。

以色列和匈牙利不过是两个区区小国,只因为爱读书就源源不断地获得了智慧和力量,最后将毫不起眼的小国变成了让世界各国不得不服气的“大国”。 而反观当今中国,读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而在这少得可怜的0.7本里面,我不知道是否包括青少年学生们最钟爱的教辅书籍,是否包括那些大行其道的励志书籍、商(官)场秘籍?

当然,不读书的中国人也是忙得不亦乐乎。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每天在麻将桌上修建中国“新的长城”,青年人和少年儿童除了看看电视,就是昏天黑地地上网,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不少人看电视也转移到网上了。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可以浓缩为搓麻将、上网和看电视这三大项了。即便是在最需要读书的各级学校,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

学生少之又少,不少人已经弃读书如敝屣,大多数师生不是玩游戏,就是在聊天,或者是在购物。再看看将带领中国人民奔向美好明天实现“中国梦”的各级党政领导,一天到晚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可怜的读书现在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

本来,以往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中国人,总还是读点书的,可是现在的我们为什么却不爱读书了呢?除了现实社会中劣币驱逐灵币,让读书获得的智慧和力量无英雄用武之地外,恐怕最主要的原因得到盛行几十年不衰的“应试教育”身上去找了。应试教育的盛行,不但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更让孩子们从小没有养成阅读这一受益终生的良好习惯。

我始终固执地相信,祖国的花朵们都是聪明的,都有读书的强烈兴趣和愿望,但在应试教育肆虐横行于神州大地的时候,在各级教育官僚和各级学校只对分数和升学率情有独钟的时候,在我们可亲可敬的老师们都在为分数升学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学校里哪儿还有读书的时间!就算语文课本里难得有一两篇好文章,但被我们可爱的语文老师一施以大手笔的肢解手术,什么中心思想,什么段落大意,什么写作特色,什么对外国或本国腐朽黑暗现实的批判,呜呼!清纯善良的花朵们始则被吓得花容失色,继而则陷入麻木不仁之中,最后绝大多数花朵对读书失去了兴趣,加上政治课上时代传声筒们的照本宣科,历史课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糊其辞,花朵们除了坚强不屈地死记硬背些课本知识以便能为应试成绩添砖加瓦外,还读那些鸟书干啥!就这样,中国人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和动力,以至于我们越是叫嚷要创新,创新越是离我们远去,建国60多年了,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一个也没有获得;汶川地震需要大飞机了,我们却没有能力造出;想起造航空母舰了,只能从乌克兰的旧货市场上买一个二手货;好多高新技术的核心部分,我们还是得靠靠花钱购买??

古罗马的大名士西塞罗曾经说过“没有书籍的屋子如同没有灵魂的肉体。”不幸的是,这样的屋子却鳞次栉比于时下的神州大地上,没有了灵魂只剩下一具躯壳的行尸走肉比比皆是。这就是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说“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的真正原因所在。

是啊,离开了读书所形成的智慧和力量,不要说成为发达国家了,就是想独立自主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难,更不要奢谈什么实现“中国梦”了。

篇二:中国已经失去成为发达国家的机会!

中国已经失去成为发达国家的机会!

话说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国家:该国政府储蓄率在六年之内增加了1倍;工资增长落后于GDP增长;该国基尼系数是0.45;该国100家最大企业75%的资产是国资;该国在政治上没有竞争;它对外资非常开放;工业化速度非常快,十年内农业就业减少了三分之一(参见黄亚生《中國模式有多独特》)。

各位一定猜出来了,这说的是中國。

我可以说你是对的,也可是说你是错的。要说上面这些特征,的确很符合今天的中國,但实际上它描述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巴西。

是的,巴西就是一个曾经创造了经济奇迹,把持了多年快速增长,然而充满杯具的是他在就要成为发达国家的当口,一下子就瘫痪了,从此一蹶不振,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跨入发达国家的门槛。

巴西的例子告诉我们,想要成为发达国家搞不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世界上还有一个这样的国家:这个国家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年均超过10%);该国政府非常强势,牢牢控制着社会;该国实行非常自由的市场经济,同时对外开放;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该国的渔村一下子变成工业化城市;该国沿海的该国的腐败问题常被诟病,而权力与资本的结合日益成为问题;该国分配不公的现象不断恶化;该国学者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腐败不是大问题,甚至说腐败乃是经济发展动力;该国银行系统烂帐很多,金融体系不健康??

这难道又是说的中國吗?当然不是的,是印尼。一个国家保持长期的高速度的经济增长虽然是好事,但并不能一美遮百丑。不但是在中國,甚至在国际上,许多研究第三世界发展的学者,有一种相当广泛的认识或观念,即只要一个国家长期保持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就认为一切都好了,这种认识或观念是被印尼危机所否决的。印尼在苏哈托政变成功之后,一直用强制的方法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而且也在二十多年内保持了高速增长,全球许多国家都到印尼投资。在这个过程中,印尼老百姓中的很多人从农业文明前期的渔村,一下子迈进了工业社会的前期。因此在这二十多年的统治时期,苏哈托觉得自己对这个国家贡献太大了,全国都应该感谢他。但就是在这个高速发展、同时也是在以稳定为目标的二十多年里,政府没有清醒地看到印尼社会积累的那些问题——特权集团的勾结、严重的贫富不均和腐败、金融机构的溃烂,等等。结果在全球化大潮中,一九九七年金融危机爆发,使得印尼在二十多年里取得的成果在几个月内几乎丧失殆尽,紧接着就出现冲突、暴亂,差不多几天之间绝大部分外资都跑走了。

印尼,也是一个在跨入发达国家的门槛之际而轰然颓败的国家。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又岂止巴西和印尼呢?这两百年来的经济史就摆在那里,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真正成为发达国的有几个?屈指可数!

放眼全球二战以后至今的六十年,世界上有哪些国家成为了发达国家(地区)呢?就是各位熟知的亚洲四小龙和日本,以及不那么为人所知的北欧的芬兰、爱尔兰和冰岛三国。众所周知二战后芬兰是靠一个产业一个品牌就成为了发达国家,那就是电信业和诺基亚;爱尔兰则是靠软件产业发家的,它真正起步比较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真正腾飞、高速发展。至于冰岛,则纯粹属于弹丸之地,这样一个只有中國一个小镇大的国家成为什么样的国家都不值一提,毫无借鉴意义。

而像巴西、印尼这样在走向发达国家的道路上功败垂成的国家则是数不胜数了,这其中包含了所有的拉美国家,大部分的东南亚国家,所有的非洲国家(南非除外),全都在走向发达国家的努力中失败了。

我告诉各位,成为发达国家实在是太难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通往发达国家之路明显难于蜀道。你查看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很容易发现,世界上从来就是只有极少数的国家是先进发达的,穷国和“发展中國家”永远是绝大多数。如果大家都是发达国家,这就不叫发达国家了。通往发达国家之路,必定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路,必然是极度凶险、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粉身碎骨之路——巴西、印尼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这一点。

千万不要天真地以为中國靠着每年8%以上的经济增长,自然而然、按部就班地就会逐步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你从“巴西们”的失败故事中,从他们的历史经历中,随处可以看到今天中國的影子,许许多多的方面都是那样的似曾相识。中國真有那么特殊吗?强势政府推动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很特殊?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巴西就做了;高效率推进基建工程、高效率拆迁很牛?巴西也做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空前绝后?巴西、印尼等多得不得了的国家都做到了。成为发达国家他们都不行,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行?

近十年来,本应是中國开创国际品牌,取得各种技术创新的十年,但是房地产毁掉了这一切。既然把钱投到房子里就能简单地、安全地获得暴利,哪个企业家还有心思去搞技术创新,搞世界品牌。没有技术创新、没有世界品牌,你就成为不了发达国家。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也都是从廉价劳动产业起家的,但他们成为发达国家的惊人一跃却是靠技术创新和打造世界性品牌而完成的。30年了,中國还是一片空白。

中國,已经失去了成为发达国家的最佳机会,从现在算起再过十年,如果中國仍然无法取得突破,那么中國人世世代代都将作为欧美人的劳奴而存在,尤其是作为美国人的劳奴而存在,永无翻身之日。

来源:博客中國

作者:叶楚华

篇三:日本人为何说中国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中国何时成为发达国家)

日本人为何说中国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王贵成/文

自从中国的GDP一路飙升以来,中国人的虚骄之气也跟着飙升起来,前些年甚嚣尘上的“中国可以说不”就是典型的明证。然而,这只是我们成了暴发户以后的自我感觉良好,属于“当局者迷”。倘若我们听一下那些“旁观者清”的说法,恐怕就不那么好受了。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有一本著作叫《低智商社会》,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这段话可能会触痛不少中国人的敏感神经,有些甚至要气急败坏地咒骂小日本了:你怎么能这样损我们啊?不就是个读书吗?单凭这一点,你怎么就能判断“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呢?小日本就是见不得中国和平崛起,中国一发展壮大起来,他们就要用恶毒的心理妄加揣测了。

我能理解部分国人虚无发烧的民族感情,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日本人说得有没有道理?我们万万不可小看读书,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读书标志着一个国家精神发育所能达到的高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文明和文化发展的走向,是野蛮和愚昧的分水岭,要想成为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舍此读书还真的找不到其它捷径。

这个世界上最爱读书的人是犹太人,国家当然是以色列了。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读书的好习惯从娃娃就开始抓起。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中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一个最典型的事例是,在犹太人的重要节日“安息日”里,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但唯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

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正是靠着读书,建国历史虽短的以色列,却已经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以色列自然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才几十年,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

还有一个国家也是极其热爱读书的,只是一般人不太熟悉,这就是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在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有小物件,也有尖端产品。

以色列和匈牙利不过是两个区区小国,只因为爱读书就源源不断地获得了智慧和力量,最后将毫不起眼的小国变成了让世界各国不得不服气的“大国”。

而反观当今中国,读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而在这少得可怜的0.7本里面,我不知道是否包括青少年学生们最钟爱的教辅书籍,是否包括那些大行其道的励志书籍、商(官)场秘籍?

当然,不读书的中国人也是忙得不亦乐乎。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每天在麻将桌上修建中国“新的长城”,青年人和少年儿童除了看看电视,就是昏天黑地地上网,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不少人看电视也转移到网上了。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可以浓缩为搓麻将、上网和看电视这三大项了。即便是在最需要读书的各级学校,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不少人已经弃读书如敝屣,大多数师生不是玩游戏,就是在聊天,或者是在购物。再看看将带领中国人民奔向美好明天实现“中国梦”的各级党政领导,一天到晚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可怜的读书现在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

本来,以往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中国人,总还是读点书的,可是现在的我们为什么却不爱读书了呢?除了现实社会中劣币驱逐灵币,让读书获得的智慧和力量无英雄用武之地外,恐怕最主要的原因得到盛行几十年不衰的“应试教育”身上去找了。应试教育的盛行,不但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更让孩子们从小没有养成阅读这一受益终生的良好习惯。

我始终固执地相信,祖国的花朵们都是聪明的,都有读书的强烈兴趣和愿望,但在应试教育肆虐横行于神州大地的时候,在各级教育官僚和各级学校只对分数和升学率情有独钟的时候,在我们可亲可敬的老师们都在为分数升学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学校里哪儿还有读书的时间!就算语文课本里难得有一两篇好文章,但被我们可爱的语文老师一施以大手笔的肢解手术,什么中心思想,什么段落大意,什么写作特色,什么对外国或本国腐朽黑暗现实的批判,呜呼!清纯善良的花朵们始则被吓得花容失色,继而则陷入麻木不仁之中,最后绝大多数花朵对读书失去了兴趣,加上政治课上时代传声筒们的照本宣科,历史课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糊其辞,花朵们除了坚强不屈地死记硬背些课本知识以便能为应试成绩添砖加瓦外,还读那些鸟书干啥!就这样,中国人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和动力,以至于我们越是叫嚷要创新,创新越是离我们远去,建国60多年了,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一个也没有获得;汶川地震需要大飞机了,我们却没有能力造出;想起造航空母舰了,只能从乌克兰的旧货市场上买一个二手货;好多高新技术的核心部分,我们还是得靠靠花钱购买??

古罗马的大名士西塞罗曾经说过“没有书籍的屋子如同没有灵魂的肉体。”不幸的是,这样的屋子却鳞次栉比于时下的神州大地上,没有了灵魂只剩下一具躯壳的行尸走肉比比皆是。这就是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说“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的真正原因所在。

是啊,离开了读书所形成的智慧和力量,不要说成为发达国家了,就是想独立自主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难,更不要奢谈什么实现“中国梦”了。

篇四:日本人为何说中国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日本人为何说中国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2014-05-10 08:15:37

归档在 时政激扬 | 浏览 512534 次 | 评论 896 条

日本人为何说中国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王贵成/文

自从中国的GDP一路飙升以来,中国人的虚骄之气也跟着飙升起来,前些年甚嚣尘上的“中国可以说不”就是典型的明证。然而,这只是我们成了暴发户以后的自我感觉良好,属于“当局者迷”。倘若我们听一下那些“旁观者清”的说法,恐怕就不那么好受了。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有一本著作叫《低智商社会》,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这段话可能会触痛不少中国人的敏感神经,有些甚至要气急败坏地咒骂小日本了:你怎么能这样损我们啊?不就是个读书吗?单凭这一点,你怎么就能判断“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呢?小日本就是见不得中国和平崛起,中国一发展壮大起来,他们就要用恶毒的心理妄加揣测了。 我能理解部分国人虚无发烧的民族感情,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日本人说得有没有道理?我们万万不可小看读书,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读书标志着一个国家精神发育所能达到的高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文明和文化发展的走向,是野蛮和愚昧的分水岭,要想成为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舍此读书还真的找不到其它捷径。

这个世界上最爱读书的人是犹太人,国家当然是以色列了。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读书的好习惯从娃娃就开始抓起。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

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中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一个最典型的事例是,在犹太人的重要节日“安息日”里,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但唯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正是靠着读书,建国历史虽短的以色列,却已经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以色列自然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才几十年,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

还有一个国家也是极其热爱读书的,只是一般人不太熟悉,这就是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在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有小物件,也有尖端产品。

以色列和匈牙利不过是两个区区小国,只因为爱读书就源源不断地获得了智慧和力量,最后将毫不起眼的小国变成了让世界各国不得不服气的“大国”。 而反观当今中国,读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而在这少得可怜的0.7本里面,我不知道是否包括青少年学生们最钟爱的教辅书籍,是否包括那些大行其道的励志书籍、商(官)场秘籍?

当然,不读书的中国人也是忙得不亦乐乎。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

中老年人每天在麻将桌上修建中国“新的长城”,青年人和少年儿童除了看看电视,就是昏天黑地地上网,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不少人看电视也转移到网上了。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可以浓缩为搓麻将、上网和看电视这三大项了。即便是在最需要读书的各级学校,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不少人已经弃读书如敝屣,大多数师生不是玩游戏,就是在聊天,或者是在购物。再看看将带领中国人民奔向美好明天实现“中国梦”的各级党政领导,一天到晚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可怜的读书现在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

本来,以往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中国人,总还是读点书的,可是现在的我们为什么却不爱读书了呢?除了现实社会中劣币驱逐灵币,让读书获得的智慧和力量无英雄用武之地外,恐怕最主要的原因得到盛行几十年不衰的“应试教育”身上去找了。应试教育的盛行,不但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更让孩子们从小没有养成阅读这一受益终生的良好习惯。 我始终固执地相信,祖国的花朵们都是聪明的,都有读书的强烈兴趣和愿望,但在应试教育肆虐横行于神州大地的时候,在各级教育官僚和各级学校只对分数和升学率情有独钟的时候,在我们可亲可敬的老师们都在为分数升学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学校里哪儿还有读书的时间!就算语文课本里难得有一两篇好文章,但被我们可爱的语文老师一施以大手笔的肢解手术,什么中心思想,什么段落大意,什么写作特色,什么对外国或本国腐朽黑暗现实的批判,呜呼!清纯善良的花朵们始则被吓得花容失色,继而则陷入麻木不仁之中,最后绝大多数花朵对读书失去了兴趣,加上政治课上时代传声筒们的照本宣科,历史课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糊其辞,花朵们除了坚强不屈地死记硬背些课本知识以便能为应试成绩添砖加瓦外,还读那些鸟书干啥!就这样,中国人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和动力,以至于我们越是叫嚷要创新,创新越是离我们远去,建国60多年了,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一个也没有获得;汶川地震需要大飞机了,我们却没有能力造出;想起造航空母舰了,只能从乌克兰的旧货市场上买一个二手货;好多高新技术的核心部分,我们还是得靠靠花钱购买??

古罗马的大名士西塞罗曾经说过“没有书籍的屋子如同没有灵魂的肉体。”不幸的是,这样的屋子却鳞次栉比于时下的神州大地上,没有了灵魂只剩下一具躯壳的行尸走肉比比皆是。这就是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说“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的真正原因所在。

是啊,离开了读书所形成的智慧和力量,不要说成为发达国家了,就是想独立自主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难,更不要奢谈什么实现“中国梦”了。 【推荐阅读】

日本8年6人获得诺贝尔奖为何还要“忧思”

江青的“女皇梦”为何会彻底破灭

十大元帅中为何只有贺龙在文革中被打倒整死

严控死刑为何不从被逼杀死城管的夏俊峰做起

林彪为何要给叶群开“处女证明”

列宁临终前为何向斯大林索要毒药

邓小平终生不回家乡之谜

林彪如何走上“叛党叛国”的绝路

蒋介石何以落得“搞民主无量,搞独裁无胆”的评价

林彪为何不当抗美援朝志愿军司令

揭开林彪吸毒的历史之谜

建国后党内敢顶撞毛泽东者的命运

林彪为何不出席十大元帅授勋仪式

林彪死后周总理为何嚎啕痛哭

林彪“叛党叛国”背后的惊人真相

毛泽东因何不下“罪己诏”

毛泽东坚持不设国家主席背后的苦衷

中国教育为什么落后

邓小平成功实施百万大裁军的内幕

毛泽东如何走上个人崇拜的神坛

文革中邓小平没被毛泽东彻底打倒之谜

本应长寿的周恩来为何只活了78岁

文革中毛泽东为何没有打倒周恩来

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三千万”究竟是不是谣言

毛泽东为何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蒋介石在台湾土改为何没死一个人

邓小平有生之年为何没能收复台湾

唐山大地震被准确预测的真相

列宁缘何被斯大林毒死

18岁学生预测地震拷问地震专家良知

大跃进时

“西南王”如何让800万川民饿死

毛泽东为何痛失了解放台湾的良机

您可能也喜欢: 王贵成:日本人为何说中国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日本人为何说中国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王贵成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调查显示亚洲地区仅中韩两国民众极其讨厌日本

篇五:中国为何未能成为发达国家

中国为何未能成为发达国家

2007-11-04

提要: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亚洲四小龙都进入发达国家(地区)行列,日本196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395美元,1961年开始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7,142美元,一跃而超过美国。中国改革开放也三十年了,生产了占美国30%的消费品,但工资水平仅为美国的4%。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多年却受困于生产过剩,内需不足。同样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为什么未能成为发达国家?

究其原因,如果仅从经济结构来说,中国经济至今没有建立起发达经济体所绝对必须的,以兼顾到劳资双方共同利益为特征的共享经济体,资本和权力部门利益被最大化,劳动者的利益诉求被忽略。一个显著的表现是,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没有随着GDP的增长比例而增长。因此,社会生产力与消费水平发生巨大反差,劳动与资本所发生的结构性失衡,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者参与制度的缺失是劳动者在与资本利益博弈中失败的根本原因。而构建劳动与资本利益共享的经济体,是我国经济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必须要越过的门槛。

一、 当前严重失衡的经济现实

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提供的数据:“我国最终消费占 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至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51.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另据央行数据,我国“流动性过剩”近年来快速增长,至2006年11月底已达11.12万亿元。“流动性过剰”的本质是资本性资金过剩,其本质是劳动与资本的分配比例失衡(见南风窗2006年11期蔡定创《流动性过剩的自白》)。

解读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经济生产过剩、消费不足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歩。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一般在78%左右,而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已下降到38%,连发达国家的一半都达不到,此说明,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的增长和出口,国内消费市场在相对萎缩,国民生活水平相对下降。不为消费的生产,何能持续?当生产能力过剩时,消费就是生产力。

生产过剩、内需不足的矛盾不是始于今天,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当时的扩大内需,就没有将调节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提高劳动者的分配比例作为目标,过剩的产品用竞次的方式增加出口,生产发展的内在张力被无形地耗损掉了,已有的国民福利被进一歩输出,换来大把美元纸钞,用发行基础货币买单,以至形成今天对经济发展造成冲击的 “流动性过剩”。历年调控都未着“根”,那么“根”在那里?

二、 劳资分配问题是经济发展的一道“坎”

其实马克思早就告诉过我们,生产过剩,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用的结果。早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日益扩大的社会生产力与不断萎缩的社会消费之间矛盾”。资本的利益机制就在于以最小的劳动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劳动者的工资被不断压缩,

消费市场相对缩小。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用,西方国家在二战后都认识到,没有劳动者利益与资本利益的同歩增长,社会生产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这里存在一个不二的选择,是选择经济危机,还是选择劳动者与资本利益共享。民主国家劳动者依靠多数人的选票的强制作用,使现代发达国家选择了后者。劳动者的工资增长和社会福利保障都通过法律法令固定下来,劳工维权组织都具有法律地位。从而保证了全社会的消费水平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因此才形成当今发达国家的群体。

因此,当今的经济发达国家,都是早已经走出早期血腥资本主义、贫富二极分化的国家。任何资本出于其本性,都不可能自动地与劳动者共享生产成果。国家的民主制度,即劳动者多数人的选票,是国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劳动者与资本抗衡制度的根本保障。民主的真谛就在于劳动者可以获得与资本在分配中基本同等的地位,在于能够建立起一套劳动与资本共享生产成果的经济体系。因此,凡发达国家都是人民民主制度较健全的国家,也都是劳动与资本利益共享关系解决较好的国家。

可见,是否能有效解决劳资分配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实际上是决定国家能否进入发达行列的一道“坎”。

我国经过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已有很大的发展,社会的生产能力也获得N倍的提高,但是至今,不仅未建立有效的劳动者利益保障机制,甚至劳动者利益表达机制都是缺失的。政府、部门在自身利益机制支配下与资本同穿一条裤子。近三十年来,内、外资生产企业年产值平均增长超过10%,而劳动者年工资增长率仅为1%-3%(除国有企业外)。甚至那些早期资本主义的血汗工厂在当今中国频频出现,地方管理部门往往视而不见。制度严重向资本倾斜,普通劳动者并没有分享到生产发展的成果。在这种体制下的生产力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

显然,我国还没有意识到要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必须要过这道“坎”。我们离发达国家实际还很遥远。

三、 改革任重道远

上述说明,建立劳动与资本共享经济体是发达国家的基本前提,而这一前提的建立有赖于人民民主制度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国内主流经济学者都没有看到这种作用,以至于不认为严重的二极分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敌,主张“精英政治”,人民民主可有可无。当然,如果“精英政治”能够解决问题,倒是一种高效省力的方法。但实践证明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我们有执政为民的理念也做不到在中国构建劳动与资本共享的经济体?主要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个社会阶层都不可能自动地放弃即得利益,当权力与资本结盟后,最高决策层的号召都会显得无能为力。何况,国家的决策、监督与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厐大的系统,当基本制度缺失时,个人的作用十分有限。而没有真正劳动者利益代表对决策与监督的权力参与的制度性安排,劳动者想与资本建立利益共享经济体就如天方夜谭。

因此,我们就好解释,为什么国企改革总是以牺牲职工利益的产权向资本方送让,我国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潜规则如此通行,对劳动者有利的政策制定总是阻力重重并在执行中走样,地方官员为了政绩与房地产开发商共同拉抬房价博取利益,经济适用房政策最终形有为无,共和国总理为民工讨工资所显示的民工维权制度缺失等等。

多数人的选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强制手段,劳动者利益表达机制的建立没有比此更好的手段。弃此手段不用,根本无法制衡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占绝对优势地位的强大的资本和权力资本的力量。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反民主的呼声,其实质就是已获得话语权的强大资本方面为保守既得利益的一种本能反映。邓小平曾说过:“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当前社会严重的二极分化的事实,最少已证明我们改革至今并没有获得成功,如果不持续深入到政治层面进行改革,就不可能建立劳动与资本共享的经济体,真正解决社会二极分化问题,国家也不可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四、 驳斥“提高工资危险论”

一种很流行的主流经济学观点是“劳动力成本一旦上升,企业利润受到影响甚至破产,最终会减少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因此,“提高工资危险”!

这是一种违反经济学常识的观点。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好象是有这么回事,但从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是谬论。因为,社会生产了产品,也必须要生产出消费这个产品的市场,劳动者的工资不相应提高,就会有部份产品价值不能被实现,简单生产都不能维持,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

相反,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提高工人工资能获得超速的发展。因为劳动者工资的提高,就等于产品市场的扩大,产品的价值实现也就变得顺利无阻,这个时候生产仅受制于资源和消费极限的限制。到这个时候国家不富都难。

日本的经济发展就证明了这个原理:日本1960年12月27日通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0年至19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50%,国民收入增长率为340%。实行的是国民生产与国民收入的同歩增长,因此才有经济高速发展。60年代的最后四年,曾平均年增速达16.5%。国民人均生产总值从1960年仅395美元,至1987年达到17,142美元。一跃而超过美国。

没有同歩的国民消费增长,不可能有高速的经济增长。如果劳动者工资不提高,国内自身的消费市场不可能扩大,产品只有出口和改为投资消费。如果需要等同的进口,这个出口或许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等同的进口需求,出口换回来的只是一些不断贬值的货币符号。投资需求也是有限度的,没有市场支持的投资过多,必然引发经济危机。

实际上经济危机已经在我国发生了,不过已经不是传统的形式了。新形式的经济危机叫“流动性过剰”。

本来产品过剩,国内没有市场已经形成经济危机,但现在可以通过“竞次”的方式出口,企业用进一歩压低成本的方式参与“竞次”,以几乎白送的产品大量地向国际市场上倾销,大量的产品“竞次”,国民福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使劳动者分配条件进一歩恶化。而国家适应资本利益的需要,出口换来的外汇则由央行完全买单,巨额的基础货币发行形成冲击国内经济并不需要的“流动性过剰”。因此,“流动性过剰”是经济危机在我国特定条件下表现的新形式。

不少地方政府都是将低工资制作为扩大就业的手段,这种做法从国家级层面来说是十分错误的。

假设一个产业工人获得十个单位的工资,那么它只能够从农民手中交换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也就是说他只能养活农民而已。如果该产业工人获得一百个单位的工资,他还可以将每日三餐都交给社会,如吃住、娱乐、旅游等等,将带动整个服务行业成倍数的增长。

国家公务员、产业工人工资的提高对社会服务行业的带动作用和对就业的放大作用,对经济学者来说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只是因为“提高工资危险”论者是资本方代言人,为了资本利益掩盖这个早已被证明了的事实而已。

五、 如何越过瓶颈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的本质是资本利益最大化而导致劳动者利益严重缺失的结果,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极大障碍。不能再继续沿用过去不作边际的仅用利率、汇率、准备金率、假日经济等调控手段。建立劳动与资本共享经济体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使国家进入发达行列的必由之路。

采取劳动与资本兼顾中劳动优先的制度性安排,是建立劳动与资本共享经济体的首要任务。行政命令不可能直接干涉企业法人的分配行为,而有法律保障的劳工权利、维权组织却可使劳工在与资本的利益博弈中获胜。

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我国现实的产能已经为国民收入倍增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实行国民收入倍增,特别是产业工人的收入倍增,才能迅速解决我国经济中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通过提高公务人员、产业工人工资,带动第三产业倍数发展,使国家经济突破瓶颈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提升产业结构,保护环境、资源。在现已有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环境、资源已经构成了对国家财富的瓶颈。应在提升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果断结束有损国家资源的“竞次”的出口行为,确实地保护国家的环境、资源。

房地产行业是决定国家能否迅速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应毫不犹豫地沿用发达国家的由政府主导公房开发的成功经验,80%的居民住房通过政府公房开发公司用成本房价解决。此并不需要国家财政掏一分钱,但由此却可以产生巨大的生产与消费能力,并带动整个建筑相关行业的发展。房价越高,居民的消费力越弱,内需不足的矛盾会进一步激化,发达国家之路就离我们越遥远。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