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等下一个天亮意境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23:23 体裁作文
等下一个天亮意境图体裁作文

篇一:高三诗歌鉴赏形象意境练习教师版版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形象意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六州歌头·项羽庙

李 冠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鞭寰宇,驱龙虎,扫橇枪,斩长鲸。血染中原战,视余耳①,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兵散月明,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泪盈盈。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②。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

【注】 ①余耳:张耳、陈余,秦末起义将领。②掩泉扃:关上地宫之门。

1、上阕描绘出了怎样的项羽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下阕“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答案:1、“秦亡草昧??血染中原战”,这七句塑造了项羽叱咤风云、武功盖世的英雄形象;“视余耳??泪盈盈”,这几句刻画了项羽穷途末路的英雄形象。

2、描写了荒凉孤寂的景象,与上阕写项羽反秦时的威武雄壮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寓了作者的哀伤悲悼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

周邦彦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沉沉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①书一纸? 注:①萧娘:对所爱女子的泛称。杨臣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1、词的上阕中第一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结合全词,列举词中主人公的两个反常举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不恋单衾再三起”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上阕第一句描写了一幅树叶飘落、夕阳西下、水浪轻卷,秋江千里的图景。营造了一种悲秋离愁(或沉郁、浓重的离恨愁情,或愁长千里之遥,心萦千里之外等)的孤寂与幽冷的意境。

【解析】本题要求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答题时应找出诗中的表达意象的关键词,抓住特征概括为“描写??画面”的形式;意境的概括要能表现出诗歌给读者的主观感受。

2、反常举动:立多时,再三起。原因是:为萧娘书一纸。(答: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或用自己的话答也可)

【解析】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应联系全诗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诗歌鉴赏】

此词为伤离怀旧之作。词的结构采用新巧的“悬念法”,先层层加重读者的疑惑,最后一语道破意蕴,读来跌宕顿挫,波澜起伏,委婉凄绝。

前两句写斜阳照水、水流千里的江景。“斜阳照水”四字给人以水天空阔的印象,而从“叶下”二字写起,说斜阳从叶下照向江水,便使人如见岸上”官柳萧疏“一类秋天景象。这里虽未写到人,写景物却是从人的所处看出去。由树下日照的局部水面,到卷浪前行的一派江水,到奔驰所向的沉沉远方,词人目之所注,心之所思,亦有“千里随波去”之势。

紧接“桥上酸风射眸子”一句,则把上面隐于句下的人映出,他站小桥上。风寒刺目,“酸”与“射”这两个奇特的炼字,给人以刺激的感觉,用来写难耐的寒风,比“寒”字“刺”字表现力强得多。

换头三句,是深夜,陋室。“古屋寒窗”,破旧而简陋的居处,是隔不断屋外风声的,连水井旁的桐叶飞坠的声音也听得极清楚。这是纯景语,其中夹有轻微的叹息。这一连串的写景,恰如其分地摹状出一个愁绪满怀、无可排遣客子的心境,为下文作了铺叙。

“不恋单衾再三起”,“再三”,则是起而又卧,卧而又起。“单衾”之“单”,兼有单薄与孤单之意。这个惶惶不可终日之人,为何又惶惶不可终“夜”呢?结尾三个短句“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方予点醒。原来一切都是由一封书信引起的。全词到此一点即止,余味甚长。

此词所表现的虽是思念情人这样一种司空见惯的主题,写法上却颇有特色。词之上下两片描写由傍晚斜阳到黄昏灯火,由桥上酸风到古屋寒窗的情景,时空依次推移,景物随时变换,感情随之深化,最后揭出“为萧娘,书一纸”的底蕴,写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1、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②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2分)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2分)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2分)

解析:本题需要抓住颈联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结合景物,把握诗歌情感去描绘。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需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把描写的景象有次序的重现出来就可以了,最后用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一般是季节+时令+物象(人物)活动+画面(图卷);第二问,开头的景色描写,一般有三个作用:一,创设(营造)一个意境(氛围);二、为抒情主人公(诗词中人物)出场提供背景(时间、地点);三、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细分为景中含情和乐景衬哀(哀景写乐)。

2、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相似者。”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二人有何相似之处?(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主旨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飘蓬”、“ 霸才无主独怜君”、“ 临风倍惆怅”、“ 欲将书剑学从军”。(2分)二人皆有盖世才华,陈琳曾不被重用,而作者一直怀才不遇。(3分)

解析:抓住关键词“飘蓬”,关键句:“霸才无主独怜君”“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去分析两首诗的思想主旨。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点面照应,抓关键点。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句子,它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古代史书常引录一些有关军国大计的著名文章,这类大手笔,往往成为文家名垂青史的重要凭借。“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不妨说,这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个提示。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颔联紧承次句,“君”、“我”对举夹写,是全篇托寓的重笔。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上句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纪昀评道:“‘应’字极兀傲。”这是很有见地的。但却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诗句中所蕴含的极沉痛的感情。诗人在一首书怀的长诗中曾慨叹道:“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轳(即鹿卢,一种宝剑)。”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柄气冲斗牛而被沉埋的宝剑,不为世人所知。一个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贤身上,正反映出他见弃于当时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因此,“应”字便不单是自负,而且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下句“霸才”,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应该说是“霸才有主”了。而诗人自己的际遇,则与陈琳相反,“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始怜君”的“怜”,是怜慕、欣羡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正因为这样,才对陈琳的际遇特别欣羡。这时,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腹联分承三、四句,从“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用陈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中了。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不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隐咏史佳作。就咏怀古迹一体看,不妨视为杜甫此类作品的嫡传。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临江仙

许庭

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朝离南楚暮西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 莫怪枝条憔悴损,一生唯苦征尘。两三烟树倚孤村。夕阳影里,愁杀宦游人。

登宝意寺【注】上方旧游

韦应物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

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注】宝意寺在武功,诗人曾居此寺。

1、《临江仙》一词中,诗人为何而愁?请简要概括。(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漂泊在外的艰辛;②奔走求仕的辛劳、仕途失意的悲酸;③功业未成的无奈、年华渐老的感伤。(答两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作者的经历去分析诗歌情感。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2、两首诗都写到了“烟树”,这两处“烟树”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许诗中,孤村边,只有稀疏的三两棵树在夕阳残照中立着,似有轻烟笼罩,朦胧落寞。(1分)“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2分)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在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落寞失意之情;(3分)②韦诗中,“烟树”满晴川,勾勒出一幅树木蓊郁、堆烟叠翠的美景,(1分)营造出明快清丽的氛围,(1分)寄托作者远眺时的心旷神怡,同时也出淡淡怅惘。(1分)

解析:本题是形象类鉴赏题。题干设置指向性强,答题范围交代清楚,审题要求不高。需要结合诗的意境,去分析“烟树”的作用。

【思路点拨】这道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翻译重组词句。只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把描写的景象有次序的重现出来就可以了,最后不忘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一般是季节+时令+物象(人物)活动+画面(图卷);第二问,开头的景色描写,一般有三个作用:一,创设(营造)一个意境(氛围);二、为抒情主人公(诗词中人物)出场提供背景(时间、地点);三、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细分为景中含情和乐景衬哀(哀景写乐)

【诗词鉴赏】

许庭,宋代词人,《临江仙》一诗,体现出诗人复杂的感情, “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体现了诗人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漂泊在外的艰辛;“朝离南楚暮西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奔走求仕的辛劳、仕途失意的悲酸;“莫怪枝条憔悴损,一生唯苦征尘”功业未成的无奈、年华渐老的感伤。

韦应物(约737-792)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奇怪的是,他却在玩乐够了之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世以“王孟韦柳”并称,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他的词不

篇二:七年级下史地生优质复习资料,彩图

七年级下历史、地理、生物复习

历史

第1课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炀帝用六年时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邯沟和江南河四段。

第2课

1.李渊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2.李世民改年号为“贞观”。

1)唐太宗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2)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

3)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

4)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间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

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5)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就轻。《唐律疏议》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6)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7)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军一举扫平东突厥。唐朝在当地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与生活方式。 8)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

础。

第3课

1.女皇武则天

①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②统治的前期,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③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将武氏列为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包括因军功升至五品的士兵都可以列入其中。

④她还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 ⑤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⑥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开元盛世

①姚崇被誉为开元初年的“救时之相”。

②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唐朝最强盛的时期)

3.社会经济繁荣

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为当时的先进农业工具。

4.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朝生产的一种彩陶制品,它代表了唐代制陶业的突出成就。 第4课

1.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①隋唐时期创立,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②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③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④科举制到明清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第5课

1.天可汗

①派大军一举扫平东突厥。唐朝在当地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于生活方式。

②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大可汗”。

2.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①吐蕃是藏族的祖先。松赞干布统一了当地的各个部落,迁都逻些城,并建筑布达拉宫。 ②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鲁番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唐蕃会盟碑——拉萨大昭寺)

3.点苍山会盟

①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

(云南大理南诏崇圣寺三塔——友好见证物——又名千寻塔)

第6课

1.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①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

衡)】

②阿倍仲麻吕还取汉名晁衡。

③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在第六次成功。

(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在奈良建筑的)

2.玄奘西行

①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一路上被尝艰辛苦难。到达天竺以后,

玄奘用大约十七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获得了极高声誉。

②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他

还曾把【老子】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

3.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①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

②东市与西市是长安城两大商业区。

第7课

1.雕版印刷

①唐朝初年,发明了雕版印刷书。

②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制的【金刚经】。

2.火药

①唐朝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②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3.赵州桥

①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设计者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

第8课

1.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2.唐朝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称为【诗仙】。杜甫亲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3.“观者如山”的乐舞

①唐太宗创作的【秦王破阵乐】和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很有名。

②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宝。泥塑造像与壁画,主要以佛教故事为主。 飞天图案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敦煌艺术是唐朝艺术的一个缩影。

第10课

1.澶渊之盟

①五代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称后周。

②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③契丹族原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

④1004年,辽军对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聊宋之间订立和议: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

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2.宋夏和战

①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帝国皇帝。

②1044年,宋夏订立合约: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对比书55页)

第11课

1.靖康之变

女真族原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1125年,辽天祚帝做了金军的俘虏,辽朝灭亡。1126年,金军乘大学攻破北宋都城汴京。第二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

2.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北宋皇族赵构在南京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历史上称为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被称为“岳家军”。

3.岳飞在郾城取得大捷。

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向金求和。宋高宗解除了岳飞的兵权,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4.金朝变革女真习俗

金灭辽后,金朝1153年迁都燕京,实施一系列改革。

第12课

1.经济重心南移

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农业和手工业

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煤,当时称石炭,开采量居世界第一。铁、铜等金属冶炼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3.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期,福建泉州成为全国第

一大港。元朝初期,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游历泉州。

第13课

1.城市风貌

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瓦舍。

第14课

1.“一代天骄”的崛起

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是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2.忽必烈改制

①忽必烈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②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南宋灭亡后,南宋大臣文天祥兵败被俘,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③忽必烈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一是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二是推行重农政策,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规定以“户口增”“田野辟”“赋役平”作为衡量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编写【农桑辑要】。 ④改革的历史意义:忽必烈的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人分四等与文化趋同

蒙古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

4.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第15课

1.活字印刷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指南针与火药的应用

①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应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海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②火药在宋代加以改进,制成大量的火药和火器,广泛用于军事战争。

③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3.纺织技术革新

①元代黄道婆在制棉工具和纺织方法上做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

②松江地区的纺织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上升为江南纺织业中心。

③棉纺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第16课

1.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①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②它记述了从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史记》的范围

是从黄帝到汉武帝;重合部分为战国到西汉)

2.意境悠远的宋词

两宋时期杰出词人有苏轼、李清照(婉约派)、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派)。

3.“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①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②四大徽班进京,后与进京的湖北汉调结合,产生中国传统戏曲的集大成者——京剧。

第17课

1.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第18课

1.明清帝国的更替

①朱元璋建立明朝,即明太祖,年号洪武。

②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史称后金。

③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④皇权高度膨胀

(“胡蓝之狱”——明初第一大案)

2.明清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

②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于宦官常在皇帝左右,最受他的信任,就让他们负责这个机构,对官吏百姓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东厂和锦衣卫合称为“厂卫”,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③朱元璋还设立廷杖制度,对不合己意的大臣,在殿堂上任意杖责。君臣之间的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

④雍正时期,中央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⑤八股取士与文字狱,科举制到明清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工具。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文题采用“八股文”。学生从小就死背经书,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

⑥明清统治者还对违背统治思想与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残酷打击,制造“文字狱”,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思想界陷入“万马齐喑”的沉闷气氛中。

第19课

1.戚继光抗倭

①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

②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

2.雅克萨反击战

①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

3.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

元代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清朝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第20课

1.平定准葛尔部、回部贵族叛乱

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双方在乌兰不同展开激战,清军击溃葛尔丹的“驼城”,大败叛军。

2.乾隆时期,清朝又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3.驻藏大臣与将军、参赞

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4.雍正时,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乾隆皇帝还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喇嘛教活佛转世的人选,必须用中央

篇三:湖北省鄂南高中 、黄石二中、鄂州高中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五月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湖北省鄂南高中 、黄石二中、鄂州高中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下

学期五月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考试时间:2014年5月8日上午 — 试卷满分:150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 (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浸渍(zì) 譬(pì)如 船舷(xuán) 混(hùn)沌初开 ....

B.曲阜(fù) 广袤(mào) 搭讪(shàn) 滂(páng)沱大雨 ....

C.脖颈(gěng) 蓓( bai)蕾 气氛(fēn) 开花结(jiē)果 ....

D.侮(wú)辱 脚踝(huái) 租赁(nìn) 虎视眈(dān)眈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懵懂 舟楫 切搓琢磨 磕磕绊绊

B.博奕 涟漪 睡眼惺忪 引亢高歌

C.弘扬 流连 无齿谰言 淡泊明志

D.凭空 桅杆 殒身不恤 桀骜不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都希望度过美好的桑榆暮景,但现阶段中国许多老人的现实却并非如此,子女为生....

计四处奔波,无暇顾及老人,“空巢”现象普遍。

B.某大学副教授认为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行为有违交通法规,应将《背影》“请”出中学教材,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闪烁其词。 ....

C.日本前内阁执意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导致中日两国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几乎裹足不...前,两国关系面临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 .

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互联网全新的安全形势影响下,原有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体系已基本失效,必须通过创新的方法来迎接和解决这些新的挑战。 B. 北京市门头沟区成立全国首家“绿色银行”,将银行业的储蓄理念引入全民植树行动中来,试图以新的方式对义务植树进行追踪管理。

C. 清华大学研究表明,《算表》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实用算具,被称作世界数学史乃至中国数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

D.为了更好地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公司管理层一定要做好考核员工的业绩,对于成绩突出的和无私奉献的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再别康桥》是他最后一次重访英国剑桥离别时所作,表达告别剑桥的淡淡哀愁。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C.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善于以诗歌反映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其诗作表现了他自己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

D.海明威,美国记者和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1952年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意境虽然很重要,但不能把有无意境当成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唯一标尺。中国古典诗歌

有以意境胜者,有不以意境胜者。有意境者固然高,无意境者未必低。屈原的《天问》、曹操的《龟虽寿》、李白的《扶风豪士歌》、杜甫的《北征》以及文天祥的《正气歌》,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很难说它们的意境如何,但谁也不能否认它们是第一流的佳构。仅用意境这一根标尺去衡量丰富多彩的古典诗歌,显然是不妥的。

这种观点源自王国维的一句话:“词以意境为最上。”然而这句话怎样理解、是否正确,都值得深思。《人间词话》不仅标举意境,而且不止一次讲到气象,甚至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可见王国维并没有狭隘到只认意境不认其他的地步,果真如此,也只能说这是他个人的艺术趣味,而不能当成科学的论断。

不仅有无意境不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下的唯一标尺,而且意境本身也有高下之别。不辨意

境之高下,是难与谈诗的。意境包涵着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不是一个纯艺术的概念;意境的高下,不仅仅是艺术水平的表现。正如风格取决于人格;艺术境界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人的思想境界。不同的诗人面对同一景物会写出意境不同的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畅当的同题之作;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与高适、岑参、薛据的同题之作。而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也会创造出美学价值不同的意境,如王维前后期山水诗意境之不同。由于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复杂性,所以即使是同一个诗人在同一个时期所写的作品,其意境的高下也未必相同。此外,体裁对意境也有一定的影响,所谓诗庄词媚,不仅是风格的差异,也是诗境与词境的区别。把意境仅仅局限于艺术的范围,既不考察诗人的境界,又不区别意境的高下,唯以意境为上,这无助于诗歌的理解、评论和欣赏。

讨论意境的文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参考前

人关于意境的论述,偏重于从诗歌创作的实践出发,联系创作心理和欣赏心理,归纳众多的诗例,得出自己的结论。另一类是研究王国维的意境说。对王氏的观点加以阐释、评论,或溯其源流,或控其精微。以上两类文章研究的对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属于中国诗歌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分析,目的是总结中国诗歌的艺术经验,找出中国诗歌的艺术特点。后者属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范围,目的是对王国维的文艺思想作出恰当的评价。这两种研究都是必要的。但不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有一个如何对待王国维的问题。王国维在前人的基础上,多方面探讨了意境的涵义,建立了一个新的诗歌的标准,他的贡献是卓著的。但王国维对意境的论述远未臻于完善。我们可以用王国维的意境说去阐释古代的诗歌,但不应拘守王氏之说。我们完全可以从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提出一套更完善更系统更能揭示中国诗歌艺术规律的意境说来。王国维作了总结的,我们仍可在更高的层次上加以总结;在他涉及的领域之外,我们还可以开拓新的领域。只有这样,对意境的研究才能逐步深入。

(节选自《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袁行霈)

6.下列有关“意境”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用有无意境来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观点源自王国维的“词以意境为最上”。但他对意境的论述远未臻于完善。

B.意境由诗人创造,但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也会创造出美学价值不同的意境,如王维前后期山水诗意境之不同。

C.意境不是一个纯艺术的概念,它包涵着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和个性,其中诗人的思想境界决定了意境的高下。

D.不考察诗人的境界,也不区别意境的高下,唯以意境为上,这无助于正确理解、评论和欣赏诗歌。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等下一个天亮意境图)

A.中国古典诗歌有的有意境,有的没有意境,且无意境的诗歌未必不如有意境的诗歌。

B.虽然说屈原的《天问》、曹操的《龟虽寿》和文天祥的《正气歌》意境朦胧,但它们依然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C.王国维评价李太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纯以气象胜”,这首诗歌虽然没有意境,但仍是第一流的佳构。

D.王国维用有无意境来衡量诗歌的艺术高下,这是出自他自己的艺术趣味,不能当做科学的论断。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讨论意境的文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另一类是研究王国维的意境说。

B.研究王国维的意境说,属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范围,目的是对王国维的文艺思想作出恰当的评价。

C.王国维对意境的论述虽远未臻于完善,但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多方面探讨了意境的涵义,建立了一个新的诗歌的标准,他的贡献是卓著的。

D.要想深入的研究意境,就应摆脱王氏之说,从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提出一套更完善更系统更能揭示中国诗歌艺术规律的意境说来。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4分,共7小题)

将士郎扬州司法参军时府君墓志铭

【清】吴奎

府君讳阙,字舜举,世著籍彭城之滕县。君少举进士,以父任太庙斋郎,不乐仕宦。学通古今,重意气然诺,四方之英才名士从之游。

君虽隐居,常慨然而有忧世之志,见时事有未便者,辄以劝于朝廷,不敢为私议。士大夫尤以此多之。仁宗始封昇王。君至京师,上书请问言事章,圣召对于便殿,进曰:“昇王宜.

日侍御所,预闻政事,以资其聪明。且使天下早熟其睿。”闻,帝心喜之。执政者曰:“位.

卑而言高,僭也。”罢之。君曰:“致吾心而已矣,吾何求哉?”李文定与君雅厚,先是,刘随为谏官,以刚直忤,时摈于外。文定时作相,有不足于随者,不与之进。君因曰:“公之为德也,奚于正则否?”文定曰:“正人为谁?”君曰:“刘随也。”文定嘉纳其言,即选随于朝。夏戎叛,命君复诣阙,上攻守十有二,谓所见曰:“国家有事于边鄙,师久无功,.

天下共其劳。智者宜效其谋,勇者当致其力。吾虽一命,微且远,思虑所及,不可不自尽。”是时,公卿重人如蔡文忠范补之辈十数公,皆与君交厚善。富丞相在东平,欲辟君参佐。君.

曰:“吾老矣,不能事人。”并帅孙元规复致意,亦以是辞焉。嘉祐四年五月三日卒。年七十有八。

君为人仁而尤孝。先君卒京师,徒跣扶柩以归。居乡里恂恂如也,唯谨而。赀素赡而好施。羁旅之士造者如归,人一见者必曰“长者也”。而弥知其所存必曰“君子也”。矜寡废疾,日月给薪饩,冬予苎絮。岁饥出粟赈乏绝。有遗稚乳于路,收而字之,多所济活;死不能举,为之衣榇,凡掩藏暴胔且数千。平生未尝断杀生物之命,昆虫草芥之细莫之伤也。将启手足,顾诸子训以孝悌忠恕,一不及于家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尤以此多之 多:称赞 .

B.且使天下早熟其睿 睿:聪慧 .

C.命君复诣阙 诣:造诣 .

D.欲辟君参佐 辟:征召 .

10.下列句子中能体现府君为官态度的一项是( )

①见时事有未便者,辄以劝于朝廷,不敢为私议 ②位卑而言高,僭也

③致吾心而已矣,吾何求哉 ④智者宜效其谋,勇者当致其力

⑤思虑所及,不可不自尽 ⑥先君卒京师,徒跣扶柩以归

A.①③⑥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阙年龄很轻就考中了进士,并且因为父亲的原因,被任命做了太庙斋郎。他的学问贯通古今,注重意气,信守诺言。

B.时阙虽然隐居,但是常常慷慨自任,有忧国忧民的志向,看到有对国家不利的事情,便向朝廷进谏,不敢私下里议论。

C.李文定做丞相,不愿意重用刘随。为帮助刘随,时阙向李文定进言,李文定重用了刘随。

D.对那些孤寡老人、失去劳动能力和生病的人,时阙按时送去生活物资,冬天就给他们棉絮。每年水灾发生时,还拿出粮食救济缺粮的人。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刘随为谏官,以刚直忤,时摈于外。(3分)

(2)国家有事于边鄙,师久无功,天下共其劳。(3分)

(3)羁旅之士造者如归,人一见者必曰“长者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选自顾炎武《廉耻》)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 后

(宋)袭万顷

秋事雨已毕,秋容晴为妍。新香浮?稏①,馀润溢潺湲。

机杼蛩②声里,犁锄鹭影边。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

【注】①?稏(bà yà):稻名。②蛩:古书上指蟋蟀。

(1)诗的五六两句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诗人为什么发出“吾生一何幸”的感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2)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3)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

(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屈原《离骚》)

(5)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6)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 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7)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8) ,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20分,共4小题)

山其实一直都站在那里

谢云

①在这座城市绵缠了好几天的雨,总算停了。雨其实是好雨,不仅退去了持续已久的酷暑高温,还将城市里一向灰蒙昏暗的天空,洗得干干净净、朗朗阔阔的,连空气也显得格外清新、温润。晚饭后在滨河广场散步,妻突然指着西北天际,那一江大水流来的方向,惊喜地说:看,那儿的山!

②循着她的手指望去,就看到了那一带依稀的远山。层峦叠嶂,嵯峨相拥,仙人列阵般,远远地站在这座城市的西北方向,宛若一道屏风,又似一堵城墙。雄伟,壮观,又带着些隐约的超尘脱俗的俊逸之气。

③那其实是我们都熟悉的山,川西北的山,是岷山和龙门山系的余脉。以前,每次从山里出来,经过江油,都能从车窗外看到它们沉默、敦厚的身影。

④那些山,曾经像某种标志和象征一样,站在我们的视野里。

⑤但是妻一再感叹:我怎么从来就没看到过呢?神情里满是惊异和不解。我知道,她所说的“从来”,是指在这座城市里生活这段时间。我也知道,以前没能看到,不过是因为那些山被高楼大厦挡住了,被城市里的灰尘雾霭遮蔽了。平常的日子里,我们就将它们给淡忘了。 ⑥这样的感叹,我早有过。虽然在这座城里生活还不到一年时间,但每日里骑着自行车匆忙来去,眼睛里只有红绿灯和人流车流,委实没多少空闲的时间和心境去旁顾其他。而究竟忙出了些什么名堂,却是连自己也说不出的。只知道,这一年里,别说远处的山峰,便是头顶的天空,也难得专注地去看上几回。

⑦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现代生活中一种必然的丧失,但我知道,许多现代都市人都经历着这样的丧失,尽管他们不一定有这种感受。其实,岂止是高天和远山。除此之外,我们生活丧失掉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远方,比如说梦想,比如说神圣,比如说洁净??宏大的事物正被我们淡化和遗忘,崇高的激情正从我们的心灵中消退和衰竭。我们可怜的灵魂,自然只有在物质和商业气息的包围下,一天天变得简单而脆弱,甚至,连活着的目的和意义,也越来越渺茫,越来越稀薄。

⑧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可是现在,山,这种曾被古人视为生命依托的事物,早从我们的心灵中自觉不自觉地潜逸了,隐遁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这样诗意、禅意的美好心境,在我们的生活,自然也早已不复存在了。

⑨但是,山站在那里。不管我们需不需要,也不管我们在不在意。它只是站着,远远地站着,静静地站着,一动也不动地站着,以便让我们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它,呆呆地看着它,想一想什么,或什么也不想,发两句感叹,或者像它一样,沉默无言。

⑩望着那些山,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在我心里慢慢地苏醒,并像水一样盈漾开来。我知道,那是属于过去,属于记忆的——在那些远山的更里面,在那座四面被山簇拥的小城里,我生活了整整九年时间。九年里,我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洒在了那片土地上,我把自己的感情和梦想,放逐在了那片土地上。而那些山,也如铭如刻一般,深深地融进了我的血液和灵魂里。

?记得,那小城的北边,有一座人称“北山”的,是我寓居小城时时常光顾的。山不险峻,也不崔嵬,所以无甚大的名气。但无名又自有无名的妙处:人迹稀少,山也便闲且静,雍容沉稳;极适宜独旅漫步,游目骋怀,迩想遐思。我在那里消磨掉了无数的周末和黄昏,

篇四:人教版2012-2013(下)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初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Ⅰ卷 积累与应用(35分)

一、基础知识及应用:(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炽痛( zhì) 阻抑(yì) 亘古(gèng) 回环曲折(qǔ)

B、嗥鸣(háo) 污秽(huì) 默契(qì) 锲而不舍(qiè)

C、祈祷(qǐ) 迭起(dié) 仰慕(mù) 鲜为人知(xiǎn)

D、磐石(pán) 踌躇(chóu) 重荷(hé) 义愤填膺(yīng)

2、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秕谷 骊歌 澜语 博学多识 B.炽痛 肿胀 延棉 锋芒毕露

C.轻捷 踌渚 懊悔 回环曲折 D.筹划 书塾 磐石 荒草萋萋

3、下列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是(2分)( )

①这个时候,它浑身无力,精神不振。

②很快就把一冬天积存在肠胃里的食物残渣排泄出来。

③美洲的大黑熊冬眠醒来以后,懒洋洋地爬出了窝。

④于是,它就去寻找一些有轻泻作用的野浆果饱餐一顿。

⑤从此黑熊振作了精神,开始了新一年的生活。

A、①③②⑤④ B、③④②①⑤

C、③②①④⑤ D、③①④②⑤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B.新来的王老师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厚的印象

C.通过这件事,使他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D.诗歌只有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才能领略此中画意诗情,感受其意境美。

5、下列作家、作品描述不正确的是( )(2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散文 《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B.《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英国 《木兰诗》南北朝时北方民歌

C.《邓稼先》 杨振宁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

D.《伤仲永》 王安石 北宋 《丑小鸭》安徒生 丹麦

二、填空(18分)

6.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2分)

例: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__

7.默写(每个空1分,共8分)

(1)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___ ________。

(2)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____

(3)《木兰诗》以质朴生动的语言塑造了木兰的美好形象,一句“_ ,关山

度若飞”就让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跃然纸上;一句“ _ ,对镜帖花黄”则细腻传

神地表现了青年女子的爱美之心。

(4)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_ _,现在却常是忧郁。

8.名着积累(8分)

(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_ _等神通,又从

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_ ,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

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_ _。

(2)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 )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 )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_____ ____,文中记录作者很

多童年趣事,其中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是__ __和__ __。

三、综合性学习(共7分)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要在本月举行“中华文化活动周”主题活动。你所在的班级选定了“茶文化”这个主题,要向全校师生宣传我国的茶文化,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9.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材料,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来说明“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3分)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茶诗。到了唐代,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着--《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基本形成。

茶文化与文学艺术联系紧密。刘禹锡的《尝茶》、苏轼的《咏茶》、文徵明的《陆羽烹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都是这二者结合的经典之作。

茶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城市茶馆兴起于清末,后逐渐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戏剧、诗会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是中国普通人家秉承的礼仪美德。

[材料二]

古老的中国茶文化在对外交流中逐渐传到各国,同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相结合,对很多国家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五代末至明初,中国茶文化迎来了第二个高峰,点茶茶道开始流行,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韩国的茶礼也于这一时期兴起,并逐步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乃至百姓中间。

答:

10.你所在的小组打算就人们喜欢茶的原因进行一次调查,以下是对几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的采访记录。请你根据记录概括出茶为大家所欢迎的三个原因。(3分) 茶楼老板:我们茶楼从环境设计到经营方式都突出了传统茶文化特色,所以茶客盈门,我们的收入也就很好啦。

年轻白领:我也喜欢上了喝茶。我发现工作压力大时,坐下来喝喝茶,就会感觉放松不少,心情也不那么烦躁了。

退休老人:你还别看这茶不起眼儿,医生说它既能预防许多老年病,又能对身体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这不,我每天都喝茶!

原因一 原因二 原因三

11.苏轼任杭州刺史时,经常泛舟西湖,品茗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现在有人要在西湖边开一间“东坡茶社”,请你从下面苏轼的诗作中挑选两句作为茶社门前的对联。(只填序号)(1分)

①从来佳茗似佳人 ②日高人渴漫思茶 ③欲把西湖比西子 ④尝尽溪茶与山茗

上联:_ ________________ ____ 下联:_____ ________ ___ ____

Ⅱ卷 阅读(35分)

四.文言文阅读:(16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2.解释加点的词。(4分)

(1)世隶耕( ) (2)未尝识书具( )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4)卒之为众人( )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问答题。(3分)

(1)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5分)

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19 分)

敲 雪

①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也许,外面下雪了。我想。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

②好久没见过雪了!我顾不上睡觉,一骨碌爬起来,小跑着跨出门。屋檐下,我极目远眺,整个世界全是一片白,白得晃眼。慢慢收回目光,我就看见了父亲。

③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我知道,托着雪的,是密密麻麻的树枝。每到春天,那些树枝就开出一堆一堆的杏花、李花、桃花,五彩缤纷的,像一片花的海洋。花一天一天地谢了,青涩的果子藏在绿叶间,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泛红了。父亲的笑容也多起来,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树下。开始,父亲轻轻掰下枝丫,寻找枝叶间还没完全长出来的果子,偶尔发现米粒大的一颗,也要小跑回家雀跃着向全家人报喜;后来,父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闻,即使枝丫垂到眼皮下,也舍不得动一指甲,生怕惊跑了它们。果子渐渐成熟了,父亲停了农活,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书本”。我们兄弟多,家里又没有其它收入,读书全靠它。到了上市季节,父亲就在树下铺几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果子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所以,只要我们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担子里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呀的时候,父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馋了吧?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不想读书吗?”我们一起点头:“想读!”“还想吃吗?”“不想!”我们一起咽口水,狠狠摇头。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④可是,这不是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呀,父亲看那些雪树做啥呢?我很是不解。 ⑤走到父亲面前,父亲看了看我,说:“星期天,多睡会吧?”

⑥我不回答父亲的话,不解地问:“你看这树干嘛?春天还早。”

⑦“真的还早么?快了快了!可是--”父亲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忧郁,“这雪太大了,你看,树枝压断了好多。”

⑧我细细一看,真的,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⑨“回去拿根竹竿来吧。”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说。

⑩我怔了怔,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忙不迭地回家找来一根稻田里赶鸭子用的长竿。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父亲回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给体温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衣服。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骑在火上,还在瑟瑟发抖。

(11)这天晚上,父亲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12) “下呀,老师说?瑞雪兆丰年?,下得越大越好!”我说。

(13 )“我娃儿有长进了,好,那就下吧!”父亲抚摸着我头,频频颔首。

(14)晚上,果真又下起了大雪。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楞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睡呀,你怎么了?”母亲不耐烦了。“你懂啥?这叫听雪!”父亲的声音很大,传进篱笆墙另一边的我们的耳里,我和弟弟就吃吃地笑,笑父亲不会用词,雪,是能听的么?

(15)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我们说这么远,听不到,你那是幻觉,睡吧睡吧。可是父亲不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我们穿了衣服撵出去,在屋檐下看见的已是一束在树下晃来晃去的亮光了。看了一会,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16)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17)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18)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父亲的病却一直不见好转。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爸,你尝尝,好甜呢!”

(19)父亲挣扎着撑起身子,劈手打掉我手里的桃,怒气冲冲地吼:“谁叫你们吃?这是你们的书本哪!不想读书了?”

(20 )“想!”我哭着说,“我们没吃,只想你吃一个,你的口味不好!”

(21)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拣起来吧,我吃一个!”

(22)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15. 阅读第④-(17)段,请你用词语概括父亲在雪后的心理变化过程。(3分)

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第③段中插叙部分主要交代了哪些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文章内容,仔细品味第 (18)段“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爸,你尝尝,好甜呢!?”中的“挑”和“捧”,说说它们好在哪里。(10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