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访李政道博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6:33:26 作文素材
访李政道博士作文素材

篇一:访李政道博士教案

《访李政道博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物访谈的特点及技巧;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把握全文信息,准确理解访谈核心;研究重点语句,理解访谈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并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教学重点:研究重点词句,理解访谈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特点,了解访谈技巧。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当我们喜欢一首歌、一幅画,或者赞叹一项科技发明,我们会很想去了解作为歌手、画家、科学家的他们背后的故事,访谈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让我们得以更全面和更深入地了解他们。(板书:访谈)

同学们有自己喜欢的访谈节目吗?

杨澜访谈录、背后的故事、鲁豫有约。

近年来,电视访谈节目很多,而且访谈中也出现了很多值得探讨的现象,老师说几件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比如周杰伦曾因为在《鲁豫有约》中表现出不了解雷锋的事迹而引起网友争议;又比如郭敬明(学生反应热烈)曾在《面对面》中因为要回答的问题太尖锐而一度中途离场;还有易中天在访谈节目中直批主持人愚蠢。如此种种,既引发了人们对访谈问题的探讨,也折射出了访谈所具有的巨大的挑战性。今天,老师就想和大家一起走近访谈。走进第七课《访李政道博士》。

二、访谈的相关知识

访谈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谈什么。所以要设计访谈主题,并根据主题考虑访谈的具体细则。 访谈是一个过程,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主要部分。要想访谈获得成功,就要注意访谈的各个方面,掌握好访谈的各个细节,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配合课本第57页的《访谈的技巧》展开教学。

1.访谈的定义:访谈是就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进行专门的访问,内容要相当集中,采访时不能牵扯太远。

2.专访的三要素:被访者、访问者和现场。

3.访谈的结构: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4.访谈的提问技巧:

采访的时间是有限的,采访的机会是难得的,所以在采访时,要掌握提问的技巧,合乎场合,合乎情理。这就启发我们,在采访时,要分清时间、场合和采访对象,选用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完成采访任务。

在采访过程中,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⑴直问法: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担出来。具有逻辑性。

⑵趣问法

⑶推问法

⑷追问法:其目的在于捕捉那些具体事实和细节,以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⑸旁问法

⑹引导性提问法

三、李政道简介

美国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1944-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研究院学习,1950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1953-1960年历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费 米物理教,198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教授”。李政道教授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 李政道教授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以及其一 些对称性不恒的发现,是极为重要的划时代贡献,为此,李政道教授和杨振宁教授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 奖。

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 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抗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 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 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 3年后便以“有 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 年仅23岁。 在科学上早熟的李政道,1956年30岁时便升任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获 奖

1957 诺贝尔物理奖

1957 爱因斯坦科学奖

1994 和平科学奖

1995 中国国际合作奖

1997 命名3443小行星为李政道星

?名誉学位

?1958 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博士

?1969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博士

?1986 美国Drexel大学文学博士

四、整体感知文章:

概括文章结构:

一(1-2)采访对象和背景

二(3-23)采访过程和内容:

1(3-4)给瑞典学生讲孙悟空故事的用意。

2(5-6)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

3(7-8)回忆与毛主席会见时的情形。

4(9-10)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 (CUSPEA)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 5(11-13)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6(14-15)谈自己获诺贝尔奖的最重要的因素。

7(16-17)谈自己一生最辉煌的时刻。

8(18-23)谈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奖问题。

五、问题探究: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小组同学相互讨论.

1.阅读14-15段,简答:

李政道31岁就获得诺贝尔奖,他认为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1)要有才能;(2)得到很好的培养;(3)研究环境要好;(4)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

2.通览全文,你从李政道的答语中,你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除些之外还应有哪些方面的素质?

(5)谦虚谨慎; (6)有创新意识; (7)目光长远。

3.阅读第3-4段,思考:

(1)访谈的第一个问题从获奖演说的情景说起,有什么好处?

(2)李政道所讲的孙悟空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3)在获奖演说中李政道讲了孙悟空的故事,有哪些言外之意?

答案(1)从获奖演说的情景说起,显示了记者出色的访谈技巧,一般说来,访谈的问题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便于充分展开主题。第一个问题从李政道演说时所讲的孙悟空的故事谈起,具有趣味性,便于回答,而且李政道用这个故事显然是要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从方法上讲,这属于趣问。

(2)故事说明了我们所了解的科学知识还很少,就像孙悟空对于“七十二般变化”这种本领的认知与拥有一样,真正的科学真理恰似无边的佛法,还有很多很多是我们所尚未了解的。这是比喻说理的方法。

(3)言外之意有三:一、我本人虽然获奖,但不足挂齿;二、人类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任重道远;三,借此机会宣传中国文化,因为这样的场合本是由文学奖得主发言,我虽然是物理学家,但发言从中国文学切入,能更好地与听众交流。

六、延伸拓展

1.参照本单元的《访谈的技巧》,看看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提问方式?如果让你继续采访,你想问什么?如何问?

作者主要采用直问的方式。采访还有趣问、推问、旁问、追问等方式。若继续发问,可根据自己最想向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大师询问什么问题,大胆发问。也可问一些业余爱好、身体锻炼情况等以休闲为主的简短问题。要懂得根据访谈主题的需要,结合访谈时的语境,灵活运用多种访谈方式。

2.参阅P57《访谈的技巧》,选定一位采访对象进行采访。

七、小结全文

这篇访谈录向人们介绍了李博士对中国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及其在物理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展现了李博士虚怀若谷的人性魅力和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李博士的谈

话,使人们认识到作为科学家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并解答了存在于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的普遍的几个疑问,视角新颖,见解独到,使人们对于科学、科学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八、作业.

以“寻找身边的榜样”为题,运用访谈的技巧,写一篇访谈,不少于800字。

九、板书

访李政道博士

闵捷

李政道的成功:大胆创新,努力学习

李政道的魅力:爱国 勤奋 谦逊

十、课后反思

篇二:访李政道博士

访李政道博士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访谈的特点及技巧;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

2.把握全文信息,准确理解访谈核心;研究重点语句,理解访谈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研究重点词句,理解访谈内容;把握课文特点,了解访谈技巧。

教具:多媒体。

一、导入

李政道

(Tsung-DaoLee)

美国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1944-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研究院学习,1950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1953-1960年历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教,198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教授”。李政道教授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他是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59)、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1986)和台湾“中央研”院士(1957)。李政道教授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以及其一些对称性不恒的发现,是极为重要的划时代贡献,为此,李政道教授和杨振宁教授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抗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

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在科学上早熟的李政道,1956年30岁时便升任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获奖

1957诺贝尔物理奖

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

1969法国国家学院G.Bude奖章

1977法国国家学院G.Bude奖章

1979伽利略奖章

1986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

1994和平科学奖

1995中国国际合作奖

1997命名3443小行星为李政道星

1997纽约市科学奖

1999教皇保罗奖章

1999意大利政府内政部奖章

2000纽约科学院奖

?名誉学位

?19(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访李政道博士)58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博士

?1969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博士

?1978纽约市立大学科学博士

?1982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物理学博士

?1984Bard学院科学博士

?1985北京大学科学博士

?1986美国Drexel大学文学博士

?1988意大利Bologna大学科学博士

?1990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博士1991美国Adelphi大学科学博士1992日本筑波大学科学博士

?1994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科学博士

?工作简历

?1950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助理研究员1950-51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和讲师1951-53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1953-55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1955-56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6-60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0-62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1960-63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2-63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1963-64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4-84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讲座教授1984-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1986-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WL)主任1986-北京现代物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学)1988-浙江现代物理中心主任(浙江大学)1997-2003RIKEN-BNL研究中心主任

2004-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访谈录,记者依次向李博士问了一些问题,都是什么内容的?依次列出。

1、(1-4)用孙悟空的故事类比说明人类对科学的真理的了解还相差很远。

2、(5-6)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

3、(7-8)回忆与毛主席谈论“对称就是平衡”问题时的情形。

4、(9-10)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

5、(11-13)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6、(14-15)谈自己获诺贝尔奖的最重要的因素。

7、(16-17)谈自己一生最辉煌的时刻。

8、(18-23)谈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奖问题。

三、问题探究: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小组同学相互讨论.

1、李政道博士如何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

2、李政道博士怎样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

3、李政道博士如何看待他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

4、李博士对“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回答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5、通过李博士的回忆,你认为毛主席和他的观点有不一致之处的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1:创新要建立在坚实根基之上,创新不光要大胆,还要具备分析的能力。

问题2:李博士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列举了两个人才数字,举了一个人才特例,从而说明这一计划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问题3:他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但他肯定自己做这方面工作有才能,且要得到很好的培养,有好的研究环境,自己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也就否认了是“幸运”。

问题4:针对这个问题记者和李博士有三问三答,李博士通过萨拉姆的事例和自己自身经历,说明科学家国籍不重要,获得诺贝尔奖不是目的,实质是说明科学无国界、科学本身是目的。

问题5:毛主席是政治家、革命家,它所涉及的领域和经历都不同于李博士,毛主席自己也说他一生经历的都是动荡,认为动是重要的。而且他年轻时念科学的时间不多,所以两个人的观点有不统一之处,这是必然的。

问题6:李政道所讲的孙悟空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故事说明了:我们所了解的科学知识还很少,就像孙悟空对于”七十二般变化”这种本领的认知与拥有一样,真正的科学真理恰似无边的佛法,还有很多很多是我们所尚未了解的.说理方法是:比喻说理法.

问题7:仔细阅读李政道博士的“答”语,你能体会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么?

李政道博士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有谦逊、创新、平和、博而专、勤勉、坦然面对功利、为科学献身的素质。

四.小结全文:

这篇访谈录向人们介绍了李博士对中国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及其在物理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展现了李博士虚怀若谷的人性魅力和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李博士的谈话,使人们认识到作为科学家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并解答了存在于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的普遍的几个疑问,视角新颖,见解独到,使人们对于科学、科学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参照本单元的《访谈的技巧》,看看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提问方式?如果让你继续采访,你想问什么?如何问?

作者主要采用直问的方式。采访还有趣问、推问、旁问、追问等方式。若继续发问,可根据自己最想向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大师询问什么问题,大胆发问。也可问一些业余爱好、身体锻炼情况等以休闲为主的简短问题。要懂得根据访谈主题的需要,结合访谈时的语境,灵活运用多种访谈方式。

五、作业.

教师节快要到了,请你运用人物通讯的写法,采访自己身边的一位优秀教师,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人物通讯。要学习运用适当的多种表现手法。

篇三:必修5《访李政道博士》导学案学生版(戴娜娣)

《访李政道博士》导学案(学生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访谈三要素及常用的提问方式。 2.学习访谈的技巧和访谈的一些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1.自学、点拨。

(1)本文是“扩展阅读”,教师先介绍访谈的相关知识,再由学生自由学习,教师只做相应的点拨、指导。

(2)诵读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脉络,感悟李政道博士的科学精神。 2.诵读法、练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正认识科学和正确面对科学。

(2)认识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是美丽的和令人激动的,绝不是乏味和艰涩的道理。 (3)分析李政道谈话中显示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访谈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李政道博士的优秀品质 教学课时

2节课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堂预习探究案

一、访谈的相关知识

1.访谈的定义:访谈是就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进行专门的访问,内容要相当集中,采访时不能牵扯太远。

2.专访的三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 3.访谈的结构: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4.访谈的提问方式和注意事项。请参照必修五P55《访谈的技巧》 二.课文感知 1.读准字音

对称( )洗漱( )混沌( )纰缪( ) 模拟( ) 模( )样 色彩斑斓( ) 2. 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此次访谈共提出了十个问题,依访谈的顺序和问题,这十个问题可分为几层?每层主要讲什么? 骤然的幸运造成一个活动家或躁动者,但是经过磨练的幸运却造成了天才。——培根

-

3.重点和难点内容分析探讨。 ⑴ 阅读第3-4段,思考:

? 访谈的第一个问题从获奖演说的情景说起,有什么好处?

? 李政道所讲的孙悟空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 在获奖演说中李政道讲了孙悟空的故事,有哪些言外之意?

⑵李政道博士是怎样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的?

⑶李政道博士如何看待他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的?

⑷李政道博士对“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回答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1

第二课时 练习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致敬,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的天地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而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尚君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到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骤然的幸运造成一个活动家或躁动者,但是经过磨练的幸运却造成了天才。——培根

-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弘扬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

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的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19.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5分)

20.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4分)

21.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2

篇四:5458ja_访李政道博士

访李政道博士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访谈的特点及技巧;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

2.把握全文信息,准确理解访谈核心;研究重点语句,理解访谈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研究重点词句,理解访谈内容;把握课文特点,了解访谈技巧。

教具:多媒体。

一、导入

李政道

(Tsung-Dao Lee)

美国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1944-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研究院学习,1950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1953-1960年历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费 米物理教,198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教授”。李政道教授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 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他是 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59)、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1986)和台湾“中央研”院士(1957)。 李政道教授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以及其一 些对称性不恒的发现,是极为重要的划时代贡献,为此,李政道教授和杨振宁教授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 奖。

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 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抗 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 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 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 3年后便以“有 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 年仅23岁。 在科学上早熟的李政道,1956年30岁时便升任著名的哥伦比亚大 学教授。

获 奖

1957 诺贝尔物理奖

1957 爱因斯坦科学奖

1969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1977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1979 伽利略奖章

1986 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

1994 和平科学奖

1995 中国国际合作奖

1997 命名3443小行星为李政道星

1997 纽约市科学奖

1999 教皇保罗奖章

1999 意大利政府内政部奖章

2000 纽约科学院奖

?名誉学位

?1958 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博士

?1969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博士

?1978 纽约市立大学科学博士

?1982 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物理学博士

?1984 Bard学院科学博士

?1985 北京大学科学博士

?1986 美国Drexel大学文学博士

?1988 意大利Bologna大学科学博士

?199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博士 1991 美国Adelphi大学科学博士 1992 日本筑波大学科学博士 ?1994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科学博士

?工作简历

?1950 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助理研究员 1950-51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和讲师 1951-53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 1953-55 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 1955-56 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 1956-60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0-62 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 1960-63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1962-63 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 1963-64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4-84 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讲座教授 1984- 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 1986-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 WL)主任 1986- 北京现代物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学) 1988- 浙江现代物理中心主任(浙江大学) 1997-2003 RIKEN-BNL研究中心主任 2004- 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访谈录,记者依次向李博士问了一些问题,都是什么内容的?依次列出。

1、(1-4)用孙悟空的故事类比说明人类对科学的真理的了 解还相差很远。

2、(5-6)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

3、(7-8)回忆与毛主席谈论“对称就是平衡”问题时的情形。

4、(9-10)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

5、(11-13)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6、(14-15)谈自己获诺贝尔奖的最重要的因素。

7、(16-17)谈自己一生最辉煌的时刻。

8、(18-23)谈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奖问题。

三、问题探究: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小组同学相互讨论.

1、李政道博士如何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

2、李政道博士怎样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

3、李政道博士如何看待他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

4、李博士对“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回答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5、通过李博士的回忆,你 认为毛主席和他的观点有不一致之处的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1:创新要建立在坚实根基之上,创新不光要大胆,还要具备分析的能力。

问题2:李博士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列举了两个人才数字,举了一个人才特例,从而说明这一计划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问题3:他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但他肯定自己做这方面工作有才能,且要得到很好的培养,有好的研究环境,自己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也就否认了是“幸运”。

问题4:针对这个问题记者和李博士有三问三答,李博士通过萨拉姆的事例和自己自身经历,说明科学家国籍不重要,获得诺贝尔奖不是目的,实质是说明科学无国界、科学本身是目的。

问题5:毛主席是政治家、革命家,它所涉及的领域和经历都不同于李博士,毛主席自己也说他一生经历的都是动荡,认为动是重要的。而且他年轻时念科学的时间不多,所以两个人的观点有不统一之处,这是必然的。

问题6:李政道所讲的孙悟空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故事说明了:我们所了解的科学知识还很少,就像孙悟空对于”七十二般变化”这种本领的认知与拥有一样,真正的科学真理恰似无边的佛法,还有很多很多是我们所尚未了解的.说理方法是:比喻说理法.

问题7:仔细阅读李政道博士的“答”语,你能体会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么?

李政道博士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有谦逊、创新、平和、博而专、勤勉、坦然面对功利、为科学献身的素质。

四.小结全文:

这篇访谈录向人们介绍了李博士对中国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及其在物理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展现了李博士虚怀若谷的人性魅力和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李博士的谈话,使人们认识到作为科学家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并解答了存在于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的普遍的几个疑问,视角新颖,见解独到,使人们对于科学、科学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参照本单元的《访谈的技巧》,看看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提问方式?如果让你继续采访,你想问什么?如何问?

作者主要采用直问的方式。采访还有趣问、推问、旁问、追问等方式。若继续发问,可根据自己最想向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大师询问什么问题,大胆发问。也可问一些业余爱好、身体锻炼情况等以休闲为主的简短问题。要懂得根据访谈主题的需要,结合访谈时的语境,灵活运用多种访谈方式。

五、作业.

教师节快要到了,请你运用人物通讯的写法,采访自己身边的一位优秀教师,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人物通讯。要学习运用适当的多种表现手法。

篇五:访李政道博士

访李政道博士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访谈的特点及技巧。

2.把握全文信息,准确理解访谈核心。

3. 感悟李政道博士的科学精神,学习李政道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研究重点词句,理解访谈内容。

2.把握课文特点,了解访谈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李政道。

李政道(Tsung-Dao Lee) ,美国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1944-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研究院学习,1950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1953-1960年历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费 米物理教,198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教授”。李政道教授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他是 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59)、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1986)和台湾“中央研”院士(1957)。 李政道教授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以及其一些对称性不守恒的发现,是极为重要的划时代贡献,为此,李政道教授和杨振宁教授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访谈的相关知识

1.访谈的定义:访谈是就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进行专门的访问,内容要相当集中,采访时不能牵扯太远。

2.专访的三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

3.访谈的结构: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4.访谈的提问技巧:

采访的时间是有限的,采访的机会是难得的,所以在采访时,要掌握提问的技巧,合乎场合,合乎情理。这就启发我们,在采访时,要分清时间、场合和采访对象,选用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完成采访任务。

在采访过程中,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⑴直问法: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担出来。具有逻辑性,适应科学家的谈话思路。

⑵趣问法:使专家容易回答,比较随便有趣。

⑶推问法

⑷追问法:其目的在于捕捉那些具体事实和细节,以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⑸旁问法

⑹引导性提问法:这种提问多采用“闭合”性问题。这种问题回答比较简单,一般由采访者事先准备好了问题的答案,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只要求对方回答是或否、这样或那样。

三、课文导学

1.学生朗诵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①字音、字形:混沌dùn 加缪miù 洗漱shù 华裔yì 拍纸簿bù

②词义:混沌: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华裔:华人的后代。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2.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个当记者,一个当李政道。其余学生认真体会“记者”提问的技巧,并感受“专家”的精神面貌。

3.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分三个部分)

第1段为第一部分:简评李政道对中国的贡献。

第2段为第二部分:简介采访时间、地点、环境。

第3-33段为第三部分:访谈内容。

此次访谈共提出了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可分为几层?

依访谈的顺序和问题可分为八层:

第一层(1-4):用孙悟空的故事类比说明人类对科学的真理的了解还相差很远。(体现了李博士的谦虚)

第二层(5-6):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体现了李博士的创新精神)

第三层(7-8):回忆与毛主席的谈话。

第四层(9-10):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 第五层(11-13):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第六层(14-15):谈自己获诺贝尔奖的最重要因素。

第七层(16-17):谈自己一生最辉煌的时刻。

第八层(18-23):谈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奖问题。

4.重点和难点内容分析探讨。

⑴李政道如何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的?

提示:创新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创新不光要大胆,还要具备分析的能力。 ⑵李政道博士是怎样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的? 提示:李政道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人才数字,举了一个人才特例,从而说明这一计划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⑶李政道博士如何看待他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的?

提示:他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但他肯定自己做这方面工作有才能,且要得到很好的培养,有好的研究环境,自身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也就否认了是“幸运”。

⑷李政道博士对“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回答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和李博士是三问三答,李博士通过萨拉姆的事例和自身经历,说明科学有国籍不重要,获诺贝尔奖不是目的,实质是说科学无国界,科学本身是目的。

⑸通过李博士的回忆,你认为毛主席和他的观点有不一致之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毛主席是政治家、革命家,他所涉及的领域和经历都不同于李博士,毛主席自己也说他一生经历的都是动荡,认为动是重要的,而且他年轻时念科学的时间不多,所以两人观点有不统一之处,这是很必然的。

四、小结全文:这篇访谈录向人们介绍了李博士对中国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 大贡献及其在物理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展现了李博士虚怀若谷的人性魅力和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李博士的谈话,使人们认识到作为科学家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并解答了存在于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的普遍的几个疑问,视角新颖,见解独到,使人们对于科学、科学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