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谈吃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28:34 体裁作文
谈吃的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谈吃

谈吃

不知何时,我曾读到过一篇文章《谈吃》,其内容大约是说中国人不论大小节日,各种活动,都少不了吃,中国的文化一大部分也是饮食文化,不论如何,吃是首要的。这篇文章我初读时确实与作者有同感,但在细读时,我便有了些想法。中国吃,确实是有名的,例如中国的四大菜系,五种面实等等。可是吃归吃,吃的文化也在其中

高邮的鸭蛋,吃的时候要连壳一起剖开,这样,鸭蛋的养分不会丢失,这样吃,吃出了健康。再例如,川系的菜种,可以说是世界都爱吃,麻婆豆腐,辣子鸡???枚不胜举。山西的面食,更是方便面的祖先!东北的乱炖更是一家团圆的美好象征,北京的烤鸭,驴打滚,不更是让老外们大声叫好吗?这样的饮食辉煌,难道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吗?

外国人说中国人做饭做菜麻烦,时间又长。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当一家人走进厨房,相互协调,不仅时间短了,而且在做菜的欢声中促进了感情,这难道不好吗?

商人用鲜美的菜肴来赚钱,让中国菜走出世界,同时把中国的精神带向世界,这难道也有错吗?

不过,当我们擦去荣誉后,我们也应该看到丰富的饮食文化带来的坏处,有人用饮食来表现自己的有钱就铺张浪费的白无数多桌,用吃来扩大迷信的面积??这些都应该是我们所该摈弃的。

当今世界市场上,外国的饮食文化涌入我国,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将中国的传统餐馆排挤倒闭,方便面的涌入,是快节奏的人们忘记了(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谈吃的作文)吃得健康的重要性。

丰子恺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忆童年》里面说了他小时候最开心的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养蚕等到蚕上山后可以吃到枇杷膏,第二件事是说吃蟹,第三件事是钓到鱼后可以炸鱼吃。但最后他却说:“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

现在我们是不是也该问问我们自己:“该吃什么了?”

阳泉市外国语学校高一:努力超越自己

篇二:文人谈吃有传统1

文人谈吃有传统

有一回听沈昌文老先生闲聊,说到上世纪50年代胡愈之先生任新闻出版署长的时候,常约请出版社编辑在饭桌上谈选题和出版事宜,“我由此知道,原来请客吃饭也可以解决工作上的问题”。传说沈先生在京城遍吃大小餐馆,有美食家之誉。我领教过他点菜的功夫,七、八式冷盘热菜可以解决满桌客人“众口难调”。这颇不简单,可说他是“懂味”之人。其实京城餐桌上“谈吃”最有趣的当数王学泰先生,每道菜上桌,他都能说出这菜的谱系与典故。他原本写过《中国饮食文化史》,一肚子吃喝故事。坐桌边听他用北京话细说菜式来源,品尝到饮食的学问。

毛泽东先生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温良恭俭让。”看来这位改天换地的革命家,是将饮食之道归入“那样雅致”的范围。姑妄从字面上猜测,这恐怕与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有些关系。这位老北京人早年留学美国,所谈口味虽五湖四海,却总不脱老北京那几道佳肴。据说1926年夏他留学归来,出北京站便直奔煤市街致美斋,将“三爆”——油爆、盐爆、汤爆——一气吃遍,先解口腹之欲再施施然回家团聚。“生平快意之餐,隔五十余年犹不能忘。”尽显饕餮风采。他谈吃的文字记录一些菜肴炒制过程与时令要求、刀工技艺、色香火候、传闻沿革,等等,趣味就在他的东拉西扯中。他文章善中外比较,一经展开便海阔天空,从西雅图到成都,被他吃在一起。而另一本是80年代末钟叔河先生选编的《知堂谈吃》,选文94篇,另有6首 “打油诗”,合起来是一百篇的整数。知堂老人一生不喜之事物有三:中医、京戏、北京小吃。可想他南方口味讲究,免不了在饮食上要有优越感:“总觉得住在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北京的朋友们,能够告诉我两三家做得上好点心的饽饽铺么?”这是写于1924年的《北京的茶食》里的一段话,末了还要感叹一句:“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这是南方人的一个特性,大抵南方人到得北京,便会感受到粗陋与精致之别,南方菜之“色香味”胜于北方菜也不足为奇。知堂谈吃大多为绍兴的家乡菜,又以民间或乡间小吃最具色彩。加上他读书多,谈饮食可将历代笔记一类文章随手拈来,引经据典很见功夫,大受“文学餐桌”旁的读者欢迎。知堂“谈饮”的文章颇多,有《喝茶》、《谈酒》、《再论吃茶》、《关于〈酒戒〉》、《谈劝酒》、《〈茶之书〉序》、《绍兴酒的将来》、《吃酒》、《瓠子汤》、《汤料》、《马先生汤》、《古代的酒》、《煎茶》、《过年的酒》、《绍兴酒》、《茶汤》、《吃茶》、《日本人谈中国酒肴》等,连打油诗都写有《鲁酒薄》,可知他饮与食都保持江南习俗,终老未曾改变。

《雅舍谈吃》、《知堂谈吃》之后文人谈吃的集子,尚有汪曾祺《五味》、赵继康《吃遍天下——神州美食地图》、车辐《川菜杂谈》、王敦煌《吃主儿》、赵珩《老饕漫笔》、以及台湾逯耀东《肚大能容》和《寒夜客来》、周芬娜《品味传奇》、黄宝莲《芝麻米粒说》、蔡珠儿《饕餮书》和《红焖厨娘》。另有选编饮食结集:聿君编《学人谈吃》、汪曾祺编《知味集》、袁鹰编《清风集》、吴祖光编《解忧集》、范用编《文人饮食谈》、焦桐编《文学的餐桌》等。

《五味》收汪曾祺谈吃文章32篇,文字间穿插一些图片,为的是增添阅读效果。封底上有一段话,说“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我读汪先生饮食文章较少,不过就作文“谈吃”而言,这位剧作家似乎并不擅“谈”,亦不大懂“吃”,倒多余了一份“美食”之外的感受,似乎将这些掺杂进“五味”之中并不见高明。与同样是剧作家的赵继康相比,略感逊色。《吃遍天下》为赵女士旅居美国后写作的饮食文章,收文不多,篇幅较长,谈吃叙事环环相扣,文字间流淌着女性的细腻精巧:“所以模仿的御膳也真是丰富多彩搜罗尽了天下的口味,但最最令人难忘而且每次去到仿膳都叫人惦记着要买的,却是两盒西太后点心:一是豌豆黄,一是栗子面窝窝头,其美味倒真是世界级水准,笔者至今也馋涎。”借此可领略她早年创作《五朵金花》那一挽柔情。

异彩纷呈的谈吃文字

三联书店“闲趣坊”系列里赵珩先生《老饕漫笔》,是“近五十年饮食摭忆”,谈的是老北京饮食,叙述的是怀旧情绪。他的谈吃文章包含了社会更替和时代变迁引发的一些思考,带一丝沉郁色彩。赵先生文笔好,传情达意很是到位。又受唐鲁孙饮食怀旧文章的影响,谈起1949年后北京饮食变化更了如指掌。据说赵太太烧制一手好菜,尤以淮扬菜最佳,有“自是赵先生不吃坊间淮扬菜”之说,也是一种趣味。

王敦煌先生《吃主儿》不仅谈吃,还可看做家庭生活忆旧,儿时生活伴随饮食记忆,有了“民以食为天”的平民生活味道。他多谈饮食做法,制作过程详实,不仅可读,还可依样动手操作。这些家传多受王世襄影响:“父亲治馔有独到之处,会买、会做、会吃,怎么好吃怎么来,是有名的'吃主儿’。”王敦煌解释说,所谓“吃主儿”,“无非就是吃过见过、好吃会吃、会买会做。”因为有老爷子言传身教,王敦煌对“美食家”要求颇高:“怎么着也得有丰富的阅历,对饮食文化体会入深,还得见多识广,对各地的名厨名馆了如指掌,对美味佳肴品评得头头是道,要不然,怎么称得上'精于品尝’呢?可是,光凭这几样似乎还欠点儿,还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名馔由来以及历史渊源,能够引经据典加以考证,显示出深邃的内涵。惟有做到这一步,才能体现出大家风范。”按说王敦煌与赵珩年岁相仿,不同处在早年赵珩下馆子遍尝风味,王敦煌则吃尽家中各道鲜肴。

台湾逯耀东《肚大能容》与《寒夜客来》谈吃多从文化掌故切进主题,闲聊亲身游历见闻,借机阐释历史故事。这大概与他历史学教授的职业有关。这两册书所谈皆为内地或香港美食与餐馆,不收其所写台湾饮食文章,有点饮食寻根的意思。尤其他在内地东西南北走遍,谈得琐碎而不腻。虽文字见常,但一句“所谓饮食境界,就是由环境、气氛和心境形成的饮食情趣和品位”,也已足够。

车辐老先生《川菜杂谈》专谈四川美食和历史文化名人与川菜的旧事。书分四部分:辑一“文化人与川菜”,辑二“川菜杂谈”,辑三“川菜的历史文化”,辑四“名厨名酒”。唐振常先生在序里说“车辐善吃,懂吃,且身经各种场面,广交三教九流”,这很重要。有此“善吃懂吃”经历,谈起吃来便可引人入胜,因此书中文章当以辑二“川菜杂谈”最好。车辐先生不擅叙事记人,辑一“文化人与川菜”原本想来该是佳话连连,经他笔写,反倒平平。

台湾几位谈饮食的女性自成一种格局。周芬娜《品味传奇》走的是旅游美食路线,谈的是“名人与美食的前世今生”,属饮食游记一类文字。她在上海、浙江、江苏、广西一路走过,探访名人美食足迹,多了一道故里名城的山水画卷。书中文章配有彩色应景照片,口腹视觉均得享受,却有别于美食地图,倒也雅致。黄宝莲《芝麻米粒说》,吃的地域范围较广,作者20年间居住纽约、香港、伦敦,口味早已西化。按她全世界游走的经历,各国饮食成了她在书中要讲述的美味,兼及习俗风情、美味比较,文章像生活随笔。读者只要看到“村上春树是个从文字到饮食都混种的现代作家”,就知道她要谈意大利乌鱼子与北海道鳕鱼子的口感。尽管书名中国化,内容却充塞西洋滋味。蔡珠儿《饕餮书》和《红焖厨娘》号称“以汉字下厨,用文学烹饪”,是台湾《新新闻》上的专栏文章的结集。这些千余字的短文围绕着美食谈故事,并不直接说菜肴,是所谓饮食散文一类,带现代生活的时尚笔触,女性感受颇浓。

选编类饮食文章结集,以范用编《文人饮食谈》、焦桐编《文学的餐桌》为精致,是这类书中较好的两册,代表内地与台湾文化人对饮食的看法。《文人饮食谈》分五辑,辑一“饮食漫话”,辑二“乡土风味”,辑三“野味名品”,辑四“对酒当歌”,辑五“寻常茶话”。见出范用先生注重掌故、小吃、奇趣、美酒、好茶的编排用心。所选文章皆出当代著名作家之手,可想文章之精。而焦桐夫妻两人在台湾经营二鱼出版社,专出饮食书籍和杂志,意在推广饮食文化,影响广泛。据说台湾开业餐馆以请焦桐品尝为荣耀,仅此便知焦桐品位不俗,《文学的餐桌》经他手调配,饮食美文尽显台岛热带气息。

两岸三地谈吃的三大高手

谈饮食能写出多部作品的名家,要推台湾唐鲁孙,香港陈存仁,内地聂凤乔先生,可称三大谈吃高手。唐鲁孙是旗人,仕宦名泽之后,珍、瑾二妃的曾孙。早年在北京生长,又有全国游历的经验,去台湾后晚年著文谈吃,随即名满台岛,有“台湾美食第一人”之誉。他的作品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中国吃》、《南北看》、《天下味》、《故园情》、《老古董》、《大杂烩》、《酸甜苦辣咸》、《什锦拼盘》、《说东道西》、《老乡亲》、《唐鲁孙谈吃》凡11册,算起来总有逾百万余字。唐老先生文章谈的是晚清皇族膳食记忆,还有民间饮食品尝描述,大宴小餐通吃,珍馐野味全有。妙笔之下食用过程和细节尤其精彩,文字间听得到那口“烟的种类之多可海了去啦”的京片子味,美食掌故皆入文章,做得不露声色,令人称绝。

说他是“谈吃第一人”大约不为过分。其实唐鲁孙20多岁即离开北京,能够在晚年将记忆里的北平写得那般生动,真要佩服他强记博闻。虽说“回想当年茜窗茗盏摩挲赏玩之乐,只有徒殷遐想了”,却也只他曾有福消受。依了他的出生和身份,品位自然不同凡响。他叙述旧事颇具气势,有纵横排挞之威。而谈论吃喝,则能细腻描绘出美食滋味与吃的感受。

陈存仁先生主业中医,由上海迁香港后,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星岛晚报》综合版开辟“津津有味谭”专栏,谈药膳饮食。去年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为《津津有味谭》,分“素食卷”、“荤食卷”、“食疗卷”三集出版。《津津有味谭》也多汇集其研习药理食馔的学问。《津津有味谭》不算是文人谈吃那一类,着意在食物的营养与疗效上作阐述,文章结构往往先引叙食物的历史,然后介绍家庭食用的方法,再谈营养和疗效。这位1935年曾在上海主编《中国药学大辞典》的沪上名医,原有师从章太炎的经历,旧书读得多,国学功底自然不凡,引经据典信手而来,比如谈“乌头鲫”,由春秋时期的《养鱼经》说起,《雨航杂录》、《食物本草备考》、《六书故》、《物产志》一路下来,满纸掌故史迹,词语通晓干净。又有《嘉鱼》一文,从《广东新语》、《岭表录异》、《桂海志》、《埤雅》、《一统志》依次引述,端的是满腹经纶。

聂凤乔先生早年随父学厨,掌勺烹饪经验丰富,此间别有心得。又积几十年笔记写文谈吃,注重烹炒过程,有“中国烹饪原料学第一人”之称。他的谈吃文章散见于报刊杂志,曾在日本《圆桌》杂志上连载五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其结集出版《老凤谈吃》等5册。聂先生为扬州人,谈吃的口味以江南菜为多,菜式则以近20年来的变化为主。据说聂先生醉心烹饪已臻忘我,每遇好食总要直入厨房相问,记录于随身携带的小本上。因此,他笔下谈吃文章资料丰富,文字讲究。比如果子狸一篇,就谈有笋狸、香狸、虎狸、猫狸、狗狸等多种。

台湾另还有朱振藩先生谈吃文章颇值一读。他落笔注重在“吃”上,行文则追慕唐鲁孙风格。由于立足台岛为主,所谈当以近十余年台岛饮食口味为主,与“吃友”如逯耀东、王大川、李昂等时相聚吃,倒也雅致。他在岳麓书社出版谈吃书籍,计有《食在凡间》、《食味万千》、《食随知味》、《食家列传》、《食林外史》、《食的故事》、《笑傲食林》,以及纯粹谈“饮”的《痴酒》,统共已有8册。他写吃的菜式多可从台湾餐馆里寻获,读他的文章可按图索骥地到某馆子找到该美食的享受,与现实生活最为接近。《痴酒》收内地名酒166种,每种以“来源”、“酿造”、“口感与入菜”三方面介绍,甚是详细。但并不写自己喝酒感受,虽自称“善饮”,但杯中物缺失个人体会,便少了意气飞扬的“痴”味,倒真是希望在“饮”的专著稀少的读本里,朱先生能够“专饮”一部作品出来,那番快意滋味不待别人评说,自己先醉了。

篇三:作文教案美食美谈

篇四:朱光潜谈作文

朱光潜:谈作文

今天我们要讲的题目是谈作文。一般人对于文学写作多有两种错误的观念。有一种人把写作看得非常容易,他们自视清高,总以为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与众不同,时时幻想将来要写出伟大作品。另一种人却以为写作需要天才,没有天才的人,就根本不能写作。这都是对于文学写作的误解。我们又常听人说:自己的阅读能力很高,对于别人的作品很喜欢,而且全能看得懂。但等到自己来动手写,却又甚么也写不出。这就是一般所谓眼高手低,有欣赏的能力,而缺乏创作的天才。其实这也是不对的。实际上,阅读能力大的人,在写作时亦必能充分表现,手眼必须一致,眼低者手未必高,手低都眼也未必高。文学是思想情感的表现,而思想情感,是由实际生活中所产生。我们必得亲尝甘苦,方知其中真味。写作是由于一种表现的需要。必须在自己有了某一种思想情绪须要表现时,才能写,才有创作,作品完成后,会发生一种创造的快感。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思想情感表现不出而不感苦闷者,绝对不能接近文学。写作当然是不易,但也绝非不可能。创作需要辛苦的努力,经常不断的练习,用一番工夫必有一种效果的。

写作如下棋,一种基本的训练是最要紧的,我们必须做到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的地步。也有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与他个人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一致。这假设不是他个人的表现能力不够,就一定是在存心说谎。若写作能力不够,尚可补救,只消不断地练习必有成功一日。但若有心说谎,却是非常危险的!大抵在写作时存心说谎的人,都不外下面两种原因:一就是心里那样想,而口里却不那样说,忘掉“我”,而去逢迎习俗,其失败实为理所当然。另一个原因就是强不知以为知,写自己本来不懂得的事物。须知作品中间的经验的成分,是被祛除不掉的。必须认清自己的限度,注视那限度以内的事,看清楚了以后再去写。就是“想像”,也应当是有根据的。作文有如作画。没有深刻的体验写是写不成功的。写作必须要照个人心中所感,如实地写出来,不能说谎,并须认清自己的性格,所找的材料必须是自己的经验。写作的对象,若是自己知道得最清楚而且易于着笔的事物,当然就容易成功。

因此我主张一般青年练习写作当由写日记开始,不过一般人所写的日记,却不一定接近文学。机械地把一天的生活写下来,像记帐一样,是无关于创作写的。日记必须要把每天最有趣、最能激动思想,激动情感的事情记下来。不必限定字数,必要是自己最清楚、最有把握的事。

现在再来让我们从文章的类别,谈一谈练习写作时的层次问题。

宇宙间的一切,我们可以分为四个范畴,就是所谓情、理、事、态。情,就是吾人喜、怒、哀、乐的感情;理,就是思想在事物中间的条理;事,就是人物动态;态,就是一切事物的形状。根据宇宙间这四个范畴,在文学作品上,就产生了四种类别,即言情,说理,叙事,状物。这四种类别我们抽象地来讲,虽然可以加以分析,但是具体地来说,却不能各别拆开。四者之间的难易,亦是各有分别的。说理文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成熟的思考,初学者不宜多作。勉强来作时,难免空泛肤浅,不切实际。初学者宜发展具体的想像,不作抽象的推理。事实上年青人也是比较接近于具体意像的思维的。不过,抒情文写起来却也并非易事。因为情感是不可捉摸的,英国一诗人吴滋渥氏曾说过:“诗,是沉静中回味出来的情绪。”其实不但诗也,一切文艺作品,又何尝不是一样。青年人虽然容易感受情绪,但是不易于沉静中回味情绪,概念是表现不出情绪的。情绪要见之于景于事,抒情文必须先有叙事状物的底子。所以年青人初学写作,不宜先学说理或抒情,应当由叙事、状物作起。

事与态摆在眼前,具体而有客观性,容易认识清楚,易于着笔。因而学叙事状物,当然可以免掉空洞肤泛的恶习,这二者——叙事状物之中,尤以学习叙事为最要紧。我们知道一般的物态,大抵分为两种,就是动态与静态。叙事文所叙述的就是物的动态,状物文则为描绘其静态。叙事文于“叙事”中,必须“绘态”,状物文中必夹有叙事才能生动。所以我以为初学写作的青年,应当由叙事文学起。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来谈一谈写作的方法。我认为学习写作,第一步要训练思想,养成选择的能力。有许多人写文章,想一句写一句,随写随想;另外有一部分职业文学家,他们为报章或者杂志写连载的文稿,今天写在一段,送出去付印,第二天的续稿,临时再想再动笔。这种写法,我是不敢赞同的。我敢断言,他们所写的东西,绝对不能前后连贯,也一定不能产生出一种完美的形式。此外尚有一种人写文章,主张先打“腹稿”,也就是苏东坡所说的“成竹在胸”。其实这也是不易做到的事。第一,人的注意力与记忆力是有限度的,几千几万字的长篇,都要打成“腹稿”,事实上不可能。写作本身根本就能刺激思想,写的动作紧张,注意力集中,写成的字句就能刺激思想和感情,即所谓“由文生情”。想出一点写出一点,争得一地即筑一堡垒,可守可攻。比浪费精力去记忆冗长的腹稿,要强胜得多。

我个人写稿时的经验是这样的:先选定一个题目。题目选定后,我就开始四面八方的想,自由地联想,随着想,随着就写成一个个小题目。想出一段就写成一段。不管它如何零乱芜杂,也不论其前后顺序。这样的联想告一段落以后,就须要开始选择了。分别其分量的轻重,色调的厚薄而决定去留。经过选择而保留下来的材料,再

加以条理,依照一定的线索和先后的顺序,加以适宜的安排。这样一来,全篇文章就被建立了一个纲要。然后我们就可以接着这一个安排好了的纲要,一段一段的写下去了。写出句话,要先想完一句再动笔,写一段,要先把一段的意思想好。依次写下去,有了新意涌现的时候,可以一面写一面修改,一直到一篇作品完全写成。

以上所说的就是我个人写作经验和方法。我认为这样做,能有两种好处:第一,有层次,有条理,有轻重安排,作品的形式可能近于完美。其次可以临时触动文思,激动思想情感,使全文不致过分呆板。选择与安排是艺术的手腕。随时想出的材料,就好象一堆生锈的钢铁,不经过一番锤炼刻划是不能产生美的作品。而这种锤炼刻划的工夫,就是我们所说的完成一篇作品中间所必要的选择与安排。

在抗战期间,本人有这样一种感想:我觉得作文有如用兵。兵贵精而不贵多,精兵一名能顶百名坏兵。坏兵愈多愈不易调动,愈不易获得好的战果。文章中的一字一句,就等于队伍中的一兵一卒,我们必须随时检阅淘汰,拣选精锐。用兵又讲究布阵,步、马、炮、工、辎,须有照顾联络,全军人马,须按部就班,各守岗位,本队侧翼,前锋、后卫,必须摆布周密,纪律严明。在一篇文章之中,全文就是一个阵势,每一段就是其中的一个兵种,一支队伍。为了使各段之间,紧密联络,相互照顾,组成部分篇完美的作品,写作时另一件需要注意的工作就是布局或按排。

很多作品,内容零乱芜杂,头重脚轻,前后不相调和,就是由于作者本身不知“选择”,不懂“按排的原因”。 英国一位名小说家曾说过;文学是剪裁的艺术。所谓剪裁,当然就是我们所说的“选择”。有剪裁就必须有排弃,芜杂的材料,不能不割爱。谈到“割爱”,这又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了,没有经久地思想的训练,是做不成功的。假设思想不深入,容易以浅薄为深刻,以陈腐为新奇,或者固执地不肯舍弃任何时候段,“和盘托出”去。结果,样样皆会说到,但却一样也没有说好。选择必须学会抓重点。我们再加用兵为喻。用兵之道,在于击破主力,争取要塞,如此始能稳操胜券。作文章亦与此类似。我们应当集中精力,不浪费精力于无用的意思上。作文章必须先确定一个主旨,一个着重点。我们运思选择之时,就必须拣选那些最能表现文中“主旨”的材料。举两个例子来说罢,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一个心性虽冷静,但骨子里却仍不能“忘情”的人。曹雪芹却只选了两点,加以描写后,就使我们对妙玉有了一种清楚的印象。一段是在刘姥姥游大观园,从妙玉的庵里辞出后,竞连刘姥姥用过的茶碗,都用水洗过。但是宝玉到庵里来的时候,她却把自己使用的茶杯让给宝玉使用。另外一段,是写在宝玉生日时,别人都去凑热闹了,妙玉表面上一个人冷清地守在庵里,但暗中却备好了礼物,偷偷地派人给宝玉送了过去。守财奴的生活方式和表现的方法是很多的,但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的吝啬,却只拣选了严监生临死时手指灯心不肯冥目的故事。这些一切都为我们证明,运思选择在作文时实是一件最要紧的事。刚才我们说过写作时第二件必要的工作就是布局安排,并且说到作文章而已安排有如作战之布列阵势。布阵,讲究所谓“常山蛇阵”,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我们写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一篇文章安排得当,第一文中层次清楚,首腹尾顺序生发,前后呼应,上下得体,可以免去零乱芜杂的毛病,不至于把从先说出的话遗漏掉,在后文中勉强插入,使全文失掉调和,或者前后重复令人生累赘之感。其次全文轻重分明,使文中人物有宾有主,层次先后首中尾各得其位。篇幅分量互相烘托,可以免去头重脚轻,纲目不明之疵。前面说过,经过选择,安排之后,我们就可以一段一段写下去了。在写的时候,另一个必须注意的事,就是用字。

用字用句须要精巧。所谓精巧并非仅指漂亮。就是说设法拣选那些最能表现你的思想情绪的字。

因而我们练字也须要选择。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个说法而意味完全不变的。在一句话中加一字减一字,或者换用一字,就改变文中的情绪。举例来说,唐诗人贾岛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话:“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后来被韩愈看见,把下句里面那个“推”字改成“敲”字,成了“僧敲月下门”。一般人对于韩愈所改过的字,都很推许。但是我却认为这样一来,已经把原诗中那种悲凉凄冷的情绪改变了。假如用个推字,则可现出他独往独来的清寂景象。起码“敲”字,会使读者意会到庙内尚住有第二个人,而增加了一点温暖之感。字句应当在思想和语言之间去推敲,推敲时要精巧,尤其不许说谎。

推敲字句,尚须注意其中的声音节奏。朗读实即调整字句章节及声音节奏的最好方法。一篇文章念起来节奏不调和,是有损于文章之完美的。古今文人对于这一点都有同感。比如当初欧阳修的“书锦堂记',最初开头两句话是”仕官至将相,锦衣归故乡“。文章写好后就派人送出去,但是随后经过他几次朗诵以后,觉得不妥,又追回使者索]回原书,改为仕官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当然改过的句子在意义和音律上都谐调得多了。 运用文字应当具有这种谨严不苟的精神,使最好的字得到最好的位置,一个字有一个字的分量。

作文的方法大抵即如上述。我们要想写得好,就须多写多读。在平日就养成创作与欣赏两方面的好习惯,将来的成功是不难达到的。

篇五:《美食美谈》省级写作课大赛教案

《美食美谈》教学设计

济南外国语学校 贾坤

教学目标:

1、大生活:关注生活,在熟悉的素材中挖掘生活的内涵。

2、小叙事:描绘生活,将生活中的素材写得准确、生动、有情趣。

重点:在美食中品出生活的滋味,在平淡中发现生活的情趣。

难点:在熟悉的素材中挖掘新意。

过程:看图片,说味道;猜美食,品情趣;赏习文,悟生活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学生品尝三种花生:五香花生米,带壳炒花生,原味生花生

一、导入:

作家陆文夫曾说过:吃饭问题永远不会成为过去。我们自古就有圣贤之言:“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以食为天”。我们呱呱落地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口母乳,长大了进入社会,有时会被人问道“你在哪儿混饭吃”。试想在座的各位哪一个不是天天与“吃”打交道?吃是一门学问,而谈吃则更是一门学问。今天的作文指导课,我们就以吃为话题,分享一下自己的美食体验,来个美食美谈。

二、粗尝美食:

交流课前活动中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花生,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说味道;品情趣;悟生活。

Ppt:

三、细品美食

(一)说味道 看图片,说味道。

1、学生交流自己喜欢哪种味道的食物?

美食美谈宝典 味道 情趣 感悟

2、以马踏湖白莲藕为例子,引导学生明确:写出食物的味道,可以运用比喻的修辞,联想的手法,细化味觉感受。

3、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说说图片中他们喜欢的巧克力、水煮鱼的味道。 Ppt:

(二)品情趣 猜美食,品情趣。

过渡:刚才几幅图片中的美食让人垂涎,下面我们看看文字中的美食。

1、分次出示三段文字,学生通过猜美食,品读其中的情趣。

例一:周村烧饼

引导学生体会美食的情趣,可以从多角度去把玩,欣赏美食:谓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

例二:螃蟹

设置吃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情趣在于品食美食时的人,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动作,神态,声音等。

例三:白吉馍

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体会情趣还在于制作美食的人。

2、方法小结:

看了刚才的几段文字,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到底是如何把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吃”写得如此生动,有情趣呢?

学生交流,教师从两个角度归纳小结:

情趣就在于你对食物多角度的把玩与欣赏上,从色香味等角度生动再现食物的诱惑。情趣还在于喜爱美食的人,我们可以生动展现人物的动作、声音、神态。 Ppt:

美食美谈宝典 美食美谈宝典 味道 细化味觉感受 情趣 感悟

味道 细化味觉感受 情趣 1、再现食之诱惑(色、香、味) 2、展现人之情趣(动作、声音、神态)

(三)悟生活 赏习文,悟生活。

1、欣赏教师习文:

教师朗读自己创作的习文:《记忆里的美食》

我总是怀念儿时冬日里那一大锅冒着热气,会嘟嘟叫的炖白菜。妈妈总是做得分量很足,一家人就吃这一个菜,大白菜伴着葱花、肉末儿懒洋洋地躺在冒着小泡的浓汤里。一上桌,妈妈总是盯着这盛满菜的大白瓷盆,熟练地挑着打着卷的菜心,并不看着我,但那甜甜的菜心早已搭在我的米饭上。吃饭时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趁着热乎吃”。记忆里,冬日里的炖白菜就是这样“热乎”。现在,在饭店里望着满桌子的美味,一旦看到白菜,就觉得像久处的亲人。平日,不会有特别的动心,真的要离开了,才会感到那平平淡淡中永远难舍的温暖和亲切。 与学生交流:这也可以算作是美食吗?谈谈看法。

引导学生明确:在美食中可以体味到浓浓的亲情。

2、拓展其他素材:

我们在美食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浓浓的亲情还可以有对生活更多的感悟。鲁迅在罗汉豆里寄托了对童年的眷恋,汪曾祺在小小的鸭蛋里品出了浓浓的乡情,梁实秋在一碗萝卜汤里获得了做文章的道理。

Ppt:

四、寻找美食

1、当堂写作: 美食美谈宝典 味道 细化味觉感受 情趣 1、再现食之诱惑(色、香、味) 2、展现人之情趣(动作、声音、神态) 感悟 品味生活滋味

借鉴宝典上一起总结的方法,写写你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一道美食。

建议:可以从味道,情趣,感悟中侧重于一个方面写一个片段, 100字左右,突出最精彩的地方即可。

2、交流习作:

①先展示单个同学的习作。

教师与学生一起依据美食美谈宝典上的方法点评同学习作。

②再一齐展示几个同学的习作,组成班级的一桌“美食盛宴”。

五、美食作文

1、小结与提升

①由美食引导学生从日出日落,花开花谢,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这些看似平常的素材中咀嚼生活的滋味。

②拓展阅读:汪曾祺的《五味》,梁实秋的《味至浓时即家乡》,石光华的《我的川菜生活》。

2、作文要求:

以“吃”为话题,完成一篇习作,写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写作重点:在平淡的素材中咀嚼生活的滋味。

3、师生齐诵《美食美谈宝典》的结束语:

在美食中品出生活的滋味,在平淡中发现生活的情趣。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