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读人间词话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16:07 字数作文
读人间词话有感字数作文

篇一:《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宛若月下纷扬的落花,华美绝伦却又悲喜交集。——卫琪

《人间词话》是一部被人们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初读《人间词话》就让我沉浸于那精简却又华美的语句中,王国维不仅将其深厚的美学功底尽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独运。

《人间词话》以小段形式呈现,甚至是只言片语,但其间不断流露出作者犀利见解的睿智。那些诗文的巨匠所创造的千古绝句与王国维的深刻见解穿过历史合二为一。那宛若天成时而震撼人心的诗句加之王国维的唯美语句使《人间词话》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平静了那些在喧嚣尘世中躁动的心灵。让那些被光明与黑暗折磨的筋疲力尽的人们找到了一处歇脚之地。

想要全面的了解《人间词话》就必须了解作者王国维。王国维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一位令人可敬却又令人无奈的学士。又是我觉得他和我是如此的亲近,有时又是如此的疏远。王国维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结束的强音,自然是才高八斗,古文功夫炉火纯青的。

卫琪有言王国维是“一个只认死理脑筋不转弯”的人。他执着,他才能有资格成为研究国学和史学的大师,正如他所言之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的一生刚好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他是个恪守传统,拒绝革新的人,他不能理解革命,也幻想着清王朝能够复辟成功,可惜他的愿望一一破灭。我想王国维如果当年未听取罗振玉的劝告而未尽弃前学去研究新学。王国维也许就会成为一个承载文明启新时代的大师了。1924年废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王国维认为这是奇耻大辱,想自杀被家人严密监控而未遂。到1927年,北伐进军华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王国维最后的希望破灭。“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人间词话》倾注着王国维的心血,才情高绝。其中对读者影响最大以及最成名之段莫过于“古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其实我对这三段话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虽称不上大事业大学问,但也足以以小见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种境界说的是入门前,心中惶恐不安,不知从何开始。曾记高一虚度光阴之后,各科成绩尽是让人心碎的,高二时幡然醒悟想努力一番考个好成绩,然而面对千疮百孔的学业却不知从何补起。彷徨、痛苦与渴求正如此。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执著无以成,王国维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与隐忍,才成就了他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师地位。而我高一那段暗地里奋斗的时光,那些狠追尖子生的拼劲才使我能够在期末取得好成绩。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读人间词话有感),往昔追寻之中的种种艰辛苦楚,在顿悟瞬间得到了完美补偿。这种释怀的感觉尖子生们必然感受到,正如题海战术之后,突然灵机一动,看透各种题目中的真谛,然后触类旁通,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了。

《人间词话》中的真谛如是。

王国维带着中国最后一个传统士大夫苍老而悲凉的背影,在一汪碧蓝如玉的湖水中,渐渐地沉没,消失,永不再现。而我们只需守住对《人间词话》的青睐,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静静的感受那一份无声的悲喜。

高二、八班

董琳钰

篇二:读《人间词话》有感

读《人间词话》有感

刚接触到王国维的作品就是在我们初中时学的人生3大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实原文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个学期又重读了《人间词话》深切领会了一下这三境界。

“第一境界”原出晏殊(991――1055) 《蝶恋花》

原词为:“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这词的本义是:“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 。而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柳永(约985――约1053)

《凤栖梧》其二“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欧阳修(1007――1072)也曾在《蝶恋花》中化用此句“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义:为了思念她人变的消瘦与憔悴,衣服变的越来越宽松也不后悔。而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着研究一个问题的答案,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辛弃疾(1140――1207)《青玉案》

(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钻研,正在难以解脱之际,突然找到了答案时的心情。

这三句在原词中都各有本意,想必三位前者并没有预见到经王国维辑录到一起,并赋予“求学三境界”的新意后,不但这三句词得到升华,连原词也是焕然一新了。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而折服而感动。前两种境界是第三境界的基础与前提,而后者又为处在前两种境界中的人带来希望与信心。“独上高楼”登高远望“天涯路”,幻想着“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必然会增添即使是“为伊憔悴”。纵然是“衣带渐宽”也是永不放弃的信心。学无止境,每当寻到“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除了那种成功后的愉悦感觉之外,更会发现自己实际上是又登上了一层“高楼”,而此时又会发现更新的更美好的境界――“无涯之学海”、“路漫漫其修远兮”,并将一如既往地“众里寻它千百度”。

从上就可以看出王国维是个多么伟大而了不起的国学大师,它能化腐朽为神奇。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

最为著名。)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相比其他的词话,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这部作品可趁无人能及.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奠定《人间词话》在文化的地位、影响深远的主要原因是它提出了境界之说。“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艺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其词学理论的根本,是其探寻诗词艺术魅力的标准。境界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个观点,即文学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实际和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情感和理智的统一所谓境界「非独谓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写境」,即有创造的境界,有写实的境界。在此,对境界的含意作了明确的说明,继而又对境界的构成作了具体阐述,「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虽写实象,亦理想家也」,这就是说,境界是诗人模写自然又表现理想构成,成功之诗必然是理想与写实的密切结合。纵观整个文学作品,“境界”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倡不隔,以纠正浙派词的流弊。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为了体验王国维的的境界之说在作品有所体现,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水槛遣心》。

水槛遣心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此诗写于杜甫定居草堂后。诗人所绘之景,天然成趣,有闲适的意境。首联写草堂的环境,远离城郭,庭院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可以极目眺望。中间两联写远望所见,江水澄澈,似与岸平,郁郁葱葱的树上盛开着繁花,在黄昏中散发迷人的幽香。鱼儿在细雨中跃出水面,燕子在微风中斜掠过灰蒙蒙的天空。好一派闲适的图画。尤其“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完全客观地描绘眼前所见,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闲适的情调。而尾联以“十万户”与“两三家”形成对比,更显得闲适幽静。全诗未写宏阔的境界,却自有悠然闲适之乐,也可谓别有“境界”。

最后我想借用他人对《人间词话》的一段评论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看成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

篇三: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感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感

刘千河中学 马彦峰

说来惭愧,第一次听到王国维这个名字,应该追溯到我读本科时的一次文学理论课上。当时只含糊不清的记住了这个名字,并且对他的“境界”之说有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认识。之后就不了了之了。值得欣喜的是,上完本科我又顺利地考了陕西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有幸在知识与学术海洋里作更深层次的遨游。可以说,我对王国维真正了解,对王国维作品的拜读就是从这时起步的。作为近代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生平著述60多种,举凡哲学、美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金石学、翻译学等无不涉猎。当然,其中最负盛名的著作当数他的《人间词话》了。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经典之作,更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同时,它也是中文研究生必备书目。我本人就非常钟爱《人间词话》,几年来,零零散散已经读了好几遍,感受颇深,获益匪浅。其中的一些观点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为之折服。此书开篇即以“词以境界为上”开宗明义,“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而所谓“境界”是什么呢?是情与景的统一,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统一,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鲜明真切的表达。用词句来讲,“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当然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国维所说的真不仅仅是真切的一已之情,而且是诗人对宇宙实底、人生本质、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体察。换言之,就是以人类感情为其个人一已之感情,惟其如此,才能称得上是大诗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下的一些诗人,他们一味的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呤风弄月,甚或无病呻吟,写出一些肉麻无趣的诗句,是多少的浅薄和拙劣!写诗可以个人化,但更多的应该是关乎民

生社稷、人生哲思的。这足以看出王国维本人的境界!事实上,整个《人间词话》参透着王国维本人对人世间对人生真义的哲学思索。在此基础上,王国维对“境界”作了“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类,使得“意境”说更为深入和完善。按我的解读,“造境”乃浪漫主义一派,以屈原、李白为代表。“写境”就是现实主义一路,以杜甫、白居易为典型。至于“有我之境”就是以我观物,物著我色。“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而“无我之境”则是以物观物,不知何为物何为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也。与“境界”说密切相关,王国维还提出人作家、诗人本身所应该具有的素质和修养。他的“修养”论,不仅独到,而且精妙。可谓如雷贯耳、振聋发聩。他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成经历三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这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未径、上下求索的执著与忍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是功夫到家参透真谛的喜悦与释然。其实扩充而论,这是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都要经历的人生历程。可以说,三境界说,是王国维最经典的语录了。它看似爱情诗歌,其实象征着人一生对理想的追求过程。正如古人们所说“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才能“增益其所不能”,最终才能见伊人于灯火阑珊。可惜的是,人生三境界,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通通体尝的,有的人未上高楼,就已经先叹息驻足了,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

读了《人间词话》,让我感受很深。它让我领略到词的博大和精深,让我看到了人生理想的阔大和高远。有如培根所说,读书使人充实,作文使人准确。在我看来,细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然后

再写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可谓人生一大快事也。因此,我希望更多的像我一样的老师们,都能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一读这本书,它会是你忙碌工作之余最贴心的朋友!

篇四:读《人间词话》有感

读《人间词话》有感

《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他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乃是段章零语,灵机闪现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所以这本书极大程度的保存了这种写作的真实。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录。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最初接触王国维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对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便生出急切阅读此书的念头。其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老师推荐必读的书目中就有这本。因为经验的浅薄,阅读时感到困难重重,比较晦涩难懂,匆匆读了一遍了事。但是经过了一定时间,人生的阅历积攒的比较丰富,阅读了较多的书之后,忽然又一次想读它一读。再读之后,对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剧增。他有关词的境界的论述确实极为精辟,极为精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引领了一代文学批评的脉搏,引导人们如何去审美,如何在词中品味,感悟,获得美的熏陶。一首词从怎样的角度去鉴赏。例如,他提出了“无我之

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提出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引导作者和读者向更高的层次迈步。

《人间词话》中还有一种观点正中了我的心扉,让我感受很深。那就是在《乐府诗集》《子夜歌》中提出的:“人用来排遣愁苦的东西不外三样东西:酒、诗和死亡。而人又来享受欢愉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哪里还有功夫来排比字句,搜索枯肠呢?”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感情就是人心中的境界,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文学作品的第一要义就是求真,任何技巧都无法掩饰对真实的敷衍。所以经历苦难才能写出好作品。

说实话,我从来就不认为我读明白了这本书,只是知道这本书开卷便提出了“境界”一词。

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意思是词义境界或者意境为最高标准”有了境界就自然形成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五代、北宋时期的词之所以能够读擅胜场,原因就在于具有境界或者意境。

而后则是标举“境界”说的一些理论;最后部分则是以“境界”说为基准的有针对性的具体批评。

《人间词话》中每则我都看过,但似乎都没看太明白,也没有自己对它的理解。也只有那么一两则读后,我稍有感受,能让我来谈谈自己对它的想法。

第一卷第二十六则,王国维提出了一个论断:古代那些成就大业,有大学文的人,都是经过了三种境界的。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三种境界。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我看来,第一种境界是初学者刚入门,摸不着门道,独自向深入进发,有些彷徨和不知所措,却又不曾停下前进的步伐。第二种境界是初学者成为了学者,劳心苦读,孜孜不倦,身体消瘦了,却也不停止日夜苦读。第三种境界则是最高境界了,我理解是学者称为了一代大师,成就了大业,他们功夫到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苦学终于有了回报。

这三种境界讲得如此的分明清晰,使我不得不佩服王国维的才思与睿智。

读过这则,我也很容易的找到了自己位置。不算一名初学者,再怎么说我已经度过了小学和初高中,算一名学者,毕竟我已经是大学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则正是我应在的境界,应该在这种境界,我就应该深入境界,深入意境,努力地完成在这个境界应该完成的。

其他还有那么几则,我读过后也有些感触,《人间词话》这本书,我想有时间我还是该再仔细的读一遍,再体会一下近代博学通儒的王国维的思想认识。

《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

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在讨论他作品中比较难懂的“意境”以及所反映的人生哲学之余,我却更想将注意力放在他关于词的赏析上面,他的这些评注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虽是断章零语,却都乃绝妙好文,很值得去品味一番,对自己文学修养的提高也是很有裨益。

篇五:浅谈意境之读《人间词话》有感

浅谈意境

——读《人间词话》有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第一讲中便提出了“境界”说。他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对此,我只能说:词,因境界而格调高。而此处,我想从他的第二讲开始说起。

王国维在第二讲中提出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二者。而由此也提出了理想与写实二派,而这二者却颇难分别。“理想”与“写实”这两个名词,是王国维接触东洋学说,而借用他们的名词。王国维曾经接触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而在他的学说中,西方的辩证思想也有所体现。理想与写实二派,二者颇难分别,正体现了这点。

所谓的“造境”,主要是依照想象、虚构、夸张的艺术手法创造的意境,突出作者的主观情感的抒发和理想图画的刻画。如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所谓“写境”,则是通过对现实人生的忠实描写、再现和创造的意境。如杜甫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而西方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也是用造境的手法。由此可知,其“造境”、“写境”之说,包含并适应一切的文学,当然,也无关国界。 王国维在第三讲中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列举了冯延巳的《鹊踏枝》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是有我之境;而无我之境,他则列举了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实“有我之境”虽说是以主体的情感出发对客体进

行加工和整理,而“无我之境”则更注重还原事物的本真,以物观物。但是不论怎样,我认为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客体,因为任何好的作品都是作者本身感情的抒发,有我之境也好,无我之境也罢,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抒发。“有我之境”更注重作者的存在感,而“无我之境”,或许是作者情感的一种隐性的表达。作者将自身融入所描写的事物中,以一种佛家的入定之境来让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的散发出来,引人深思。或许从这一方面来说,后者相对于前者在心性及创作方面的修养是更胜一筹的。

由此我们过渡到王国维先生的第四讲。其间他提出:“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无我之境”也就是“优美之境”,他是诗人完全超脱功利之时,在审美时对外物采取一种静观的态度,完全沉浸于外物之中,不觉忘记自己的存在,从而获取的审美意象而产生的境界。而这又让我想起了佛家的“打定”之说,佛家的打定,要求修禅之人要将自己的身体想象成天空,与空气同在,将自己的下肢想象成泥土,与大地同在,由此你才会忘记自己的呼吸,让自己与宇宙同在。“无我之境”,或许是诗人们在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打定”,是文学性情的一种修禅吧。而与之相反的则是“有我之境”了。“有我之境”是诗人在受到外物压迫却又难以抗拒时,以此观照外物,从而使外物的感情色彩随诗人的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一种凄怆痛苦之美,故谓之“壮美”。

其实说了这些,总的来说只是让我们知道:词的创作需注意营造深微、幽隐、美丽的意境,而词的欣赏,也需要去领略词人所要表达

的意境,由此才会体会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飘渺之美。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