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人又少了一个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26:19 作文素材
人又少了一个赏析作文素材

篇一:人又少了一个

人又少了一个

故事的结局是我不曾料定的,我曾想怎么说也会是一个很符合“国粹”传统的结尾:时来运转,家庭团圆了,生活好了,孩子也有出息了。因为这满足了大众那善良美好的愿望。然而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女主人并没有与命运抗争,而是甘于人格沉沦的堕落。读到末尾,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失落,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作者聂华苓,她为我们构恩了这样一个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不争事实,真如我们所预设的美好结局,这短小的千字文又哪来这样强的震撼力呢?我是怀着极其不平静的心理写下这篇赏析,因为我的情感也随着情节跌宕起伏:从同情到祝福再到失落和唾弃。

时候是寒冬,出现在门口的是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而且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破旧花棉袄,褪色的布裤子,晾在寒风中,显得那样的可怜。

“我不是个叫花子,我只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多可怜的女人啊!想着那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在等待着她的口粮,这是怎样一副景象啊!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叫花子,她掏出身份证,特别是听了她那“先生坐牢,带着几个孩子,替人洗衣来度日”的叙述,谁还会怀疑她拭着的眼泪是假的呢?读到这里,我们有的是同情,而且这种同情是油然而生的,是无须造作的。绝不会因为她今天不得已的“缩

缩瑟瑟”向人乞讨而指责片言,相反还会被她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精神而感动。

当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的时候,从她的“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和她“我——我一直想哭”的谢意中,我们在心中默默地为她祈祷与祝福:但愿有一天,她能时来运转,过上好日子。

出乎我们预料的一幕出现了,先前讨点米是为度难关的人,现在已把乞讨当成职业了。模样变了,自然变得难看了,对此我们无法去指责她,也不能指责她,因为命运本来就是不公的。但是先前还是“宿宿瑟瑟地探进头来”极不好意思开口的她,现在脸上在也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取而代之的是“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乞讨声调高声叫道 “怎么会呢?”我们感到巨大的情感失落,先前所有的同情及祝福顷刻间化为乌有。当她遭到自己熟知的邻里打发时,她竟然与人家讨价还价,甚至还死皮赖脸地威胁着别人:“免得我把你的地方站脏了。”读到这里,也许每一个人都会说,“哀莫大于心死”,她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已经荒漠,她已经没有羞耻,没有自尊,没有了人格,犹如行尸走肉,她自甘沉沦,在人生的舞台上确实少了一个人,而这个人当然是指堂堂正正,力主抗争,与命运搏击的人!

我们只能说,人格的堕落也许就在她第一次伸出乞讨之手后的若干次就已经为她下了注脚:苦苦的洗衣连生活的基本都无法满足,反正已经有了第一次了,再说也是生活所迫嘛!于是她顺理成章地把为

众人所耻的乞讨理解为省力的生活途径,至于人格、尊严已经被不劳而获淹没得一无所有,这是作品的强力震撼所在。这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主宰命运的虽然不单单是人格与尊严,但它的确很重要。

篇二:人,又少了一个(聂华苓)

阅读理解《人又少了一个》训练0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地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头进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化子,我只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

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喏,你看。” 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呢,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髻,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上。衣襟上还别着一个蝴蝶花扣。

在我端详着那张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饥一天,饱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化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了出来!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只听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喊:“一角钱拿去!走,走,谁教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地:“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

“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的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的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1.小说突出描写了女人行乞时的四次“笑”,请认真阅读小说,简析每次“笑”所显示的内容。(“每次”限10字内)

(1)第一次“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次“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第三次“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次“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小说标题“人,又少了一个”的深刻含义?

3.如果将“女人”的有关身份证的文字材料抽去,对小说的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4.此文和《祝福》中都写了两个乞丐的“死”,这两个乞丐的“死”有什么不同?

5.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纵向对比,写出人物的人格由自尊到顽劣,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外貌由富态到干瘪,令人憎恶,也唤起同情。

B.对女人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作品的语言十分细腻、流畅,尤其是人物语言极富于个性化,三年后女人乞讨的几段话,尽管有点夸张,但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灵魂。

D.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答案:1.(1)对人生的敌意和诡谲。

(2)丧失羞耻之心。

(3)职业乞丐的无赖相。

(4)对人生的冷漠、麻木。

2.女人人性扭曲,已成行尸走肉,丧失了“人”的价值。而一个“又”字,表明了不断有人“少”掉,使作品更具广泛的社会意义。

3.有影响。抽去有关材料就反映不出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4.此文中的中年女人并没有死去,只是她的自尊心羞怯感,即她的人格已经完全失去,她的灵魂已被吞噬,原先的“她”已经逝去。而祥林嫂的生命和灵魂都被封建礼教吞噬。

5.C

1.作者在刻画人物时,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1分)

2.本文运用的描写方法主要有哪些?(2分)

3.她"絮絮叨叨"的时候,两次申述"我不是叫花子""开不了口",表明了什么思想感情?而三年后,"脸上已没有了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笑嘻嘻的",用熟练的讨乞声调喊叫,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4.给她"装满一袋米"时,她的表现怎样?表明了此时她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2分)

5.结尾的"冷笑""漠然"表明了什么?(2分)

6.文章题为"人,又少了一个",而篇末写这个女人还活着,怎么说"少了一个"?(2分)

7.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2分)

答案

人又少了一个赏析

1、对比2、外貌、语言、动作、神态;3、表明她竭力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说明此时的她已经变成了一个不知羞辱的人,已是一个十足的乞丐了。4、"抖动嘴唇""真想哭""淌着泪"形象地表现了她内心的痛楚和对"我"的感激之情。5、表明她灵魂已麻木、僵化到了极点。6、她虽然还活着,但却留下了一个躯壳在人间,这样含蓄而又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7、文章通过一个女人虽生犹死的可悲命运,旨在揭露生活的逼迫使人丧失了人的地位、尊严,沦为乞丐的社会现实。

篇三:聂华苓《人,又少了一个》导读及训练

聂华苓《人,又少了一个》导读及训练

【原文】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蜡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鬓,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得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只听见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喊:“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

“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地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导读】:

《人,又少了一个》取材人生,凝练厚重。文中仅以三年的时间差,写了一个大学毕业的女子的人格激变。她因丈夫坐牢,独自担负四个孩子的生活重担,又因为人生的穷困而外出乞食,迫使她含羞忍辱应付生计,以至使她逐渐扭曲心态,乃至泯灭人格自尊,终于变得麻木,仅隔三年,前后就判若两人。选择女子在三年前后巨大变化的两幅画面,深刻揭露了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中又少了一个泯灭人格自尊的人的社会原因。尤其是文章结尾处女子“漠然”的眼神,无声地揭示了苦难社会的鞭痕已扎向了人物心底深处,却又是令人难以言喻的。如果一个社会,连人的低级生存需要都不能维持,还奢谈什人格个自尊?在这样的社会里,作为社会的人的人格价值也就消亡了。在文中的标题《人,又少了一个》正是导引了全文:哀民生之多艰!以此为题,正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

读着《人,又少了一个》,油然使人想起一个人——祥林嫂,只不过,她是一个穷困潦倒在都市里的有着大学文凭的现代祥林嫂。

【训练题】:

1. 她是出来乞讨的,为什么要拿出身份证来?

2. 第一次向别人乞讨的女人,有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是否相同?

3. 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却说“人,又少了一个”?

4. 第四段画线部分内容去掉可以吗?它在文章里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巧妙借身份证上的照片,向读者介绍这个女人以前的形象,这是一个幸福、美满、自得的女性,这就和眼前及以后所见到的乞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2.原因不同。第一次是为了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为了自己可怜的孩子,更为自己不得已出来乞讨而承受心灵上的苦痛而流泪;第二次则是为自己能遇到一个好心人而流出的感激之泪。

3.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躯壳虽然还存在,但作为人所具有的人格尊严都已不复存在,以此为题,正是正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

4.不可以。借身份证上的照片,向读者介绍这个女人以前的形象,这是一个幸福、美满、自得的知识女性,而眼前她却因不幸走上了乞食生活,三年后更是成了职业乞丐,这样写,就把一个知识女性的扭曲变态强烈凸显出来,达到令人难以置信且又欲哭无泪的地步。这样对比处理,就可以将读者的视线进一步引向造成中年女子悲剧的社会。

篇四:赏析《一个都不能少》

张艺谋不仅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而且他是当代电影艺术创作上美学风格多样化的成功典范。

不管是《十面埋伏》的华丽表现,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对画面造型的追求,都给我们以强烈冲击。其中隐喻的哲理,喷薄的激情,昂扬的生命力,都昭示着张艺谋在用浓墨重彩挥洒着他对生命的认识和对艺术的感悟。

今天我们给大家欣赏的是张艺谋华丽风格,造型风格之外另一种风格的作品片段--《一个都不能少》。

《大红灯笼高高挂》及其以前的作品大多追求画面造型的精致,强调视觉冲击力。极端化的造型使画面充满了张力,其中有隐喻的哲理,有磅礴的激情,有昂扬的生命力……所有这些都昭示着张艺谋在用浓墨重彩挥洒着他的生命的认识和对艺术的感悟。但凡事过犹不及,就这些影片而言,也许更详厚的意韵维系,恰恰就是这种过分强调的形式感所掩盖,因而作品就显得有些平面化了。

1992年,张艺谋拍摄影片《秋菊的官司》并且获得成功。从此,张艺谋的的风格为之一变,外在的形式感已化作了一种同深刻的内涵相协调的表达方式。当形式不再是唯一被强调的因素时,叙事和对人物的刻画便显出了更醇厚的魅力。如果说他的“红色系列”被定义为造型表现风格的话。那么他的《秋菊的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则可视为经典再现风格。

两种风格孰高孰低?由于它们象征传统不同且各具相对独立的特性,故不可抑彼**。因为在一定意义上,不同的成功的风格于同是健康无意的主观前提下不具有可比性;相反它们对于形成电影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及电影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倒是**裨益的。

今天我们给大家欣赏的是张艺谋“红色系列”之后经典再现代表作之一《一个都不能少》的片段。

《一个都不能少》被誉为中国首席大导演张艺谋最佳**归真之作,是张导洗尽铅华,重归乡土的作品。上映之后,好评如潮,入选奥斯卡最佳外语奖。该片的近乎写实的拍摄技法向我们述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大地普遍农村小学平凡而感人的故事。边远山区的水泉小学只有一座供师生教学吃住的*房,一名教师,一个流失得仅剩功名学生。一至***共同上*的混合;教室的太阳晒到房柱上的钉子来确定放学时间,珍爱着每一个能再写出一个字的粉笔头;当唯一的教师休假探望病重的母亲时,村长只能请一个小学刚毕业,13岁的女孩子****来代课,***老师在接受了这项神圣而繁重的工作后,“一个都不能少”—高老师临走前的叮嘱成了她唯一的行为目的。当然这一切最初都表现为或者说都是为了那仅有的50元代课费。而且这50元不知何时才能兑现。

可是有一天,****在点名时,发现少了一名学生张惠科。在筹款未果的情况下,小远老师决定徒步百里山路进城寻找回张惠科……

在由笛子、二胡演奏的感伤、抒情的音乐背景中,影片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思索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张艺谋说:“关于《一个都不能少》一片,这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简单、传说。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的电影。这恰恰是我们的另一个目的:在司空见惯中拍出一份真切的力量来……我们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电影除了好看之外,还能告诉大家什么,让大家想什么,关心什么,爱什么。”

想到无数个魏敏芝、张惠科、无数个水泉小学。想到我们这个名族整体文化素质现象和未来。

这是落后、封闭但淳朴、真诚的“农村”与现代开放但世俗、冷漠的“城市”这两个“符码”带给我们的思索。

我们的观影心理乃至主流意识始终处于这两个符码之间。始终处于一种极度不安之中。之所以不安,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符码之间存在着文化的物质的巨大鸿沟,这一鸿沟亟待填平。这种填平单靠魏敏芝式的从“农村”到“城市”的的简单跨越是徒劳的,至少是不够的。它要靠全社会特别是来自城市社会群体的力量,当然也包括你、我、他。

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的关心,爱心,需要我们都伸出援助之手,做些什么……

篇五:聂华苓《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人,又少了一个》导读及训练

【原文】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蜡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鬓,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得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只听见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喊:“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

“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吧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地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导读】:

《人,又少了一个》取材人生,凝练厚重。文中仅以三年的时间差,写了一个大学毕业的女子的人格激变。她因丈夫坐牢,独自担负四个孩子的生活重担,又因为人生的穷困而外出乞食,迫使她含羞忍辱应付生计,以至使她逐渐扭曲心态,乃至泯灭人格自尊,终于变得麻木,仅隔三年,前后就判若两人。作者选择女子在三年前后巨大变化的两幅画面,深刻揭露了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中又少了一个泯灭人格自尊的人的社会原因。尤其是文章结尾处女子“漠然”的眼神,无声地揭示了苦难社会的鞭痕已扎向了任务心底深处,却又是令人难以言喻地。如果一个社会,连人的低级生存需要都不能维持,还奢谈什人格个自尊?在这样的社会里,作为社会的人的人格价值也就消亡了。作者在文中的标题《人,又少了一个》正是导引了全文:哀民生之多艰!作者以此为题,正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

读着《人,又少了一个》,油然使人想起一个人——祥林嫂,只不过,她是一个穷困潦倒在都市里的有着大学文凭的现代祥林嫂。

【训练题】:

1. 她是出来乞讨的,为什么要拿出身份证来?

2. 第一次向别人乞讨的女人,有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是否相同?

3. 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

4. 第四段画线部分内容去掉可以吗?它在文章里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作者巧妙借身份证上的照片,向读者介绍这个女人以前的形象,这是一个幸福、美满、自得的女性,这就和眼前及以后所见到的乞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2.原因不同。第一次是为了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为了自己可怜的孩子,更为自己不得已出来乞讨而承受心灵上的苦痛而流泪;第二次则是为自己能遇到一个好心人而流出的感激之泪。

3.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躯壳虽然还存在,但作为人所具有的人格尊严都已不复存在,作者以此为题,正是正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

这一主题。

4.不可以。作者借身份证上的照片,向读者介绍这个女人以前的形象,这是一个幸福、美满、自得的知识女性,而眼前她却因不幸走上了乞食生活,三年后更是成了职业乞丐,这样写,就把一个知识女性的扭曲变态强烈凸显出来,达到令人难以置信且又欲哭无泪的地步。这样对比处理,就可以将读者的视线进一步引向造成中年女子悲剧的社会。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