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我梦见了范仲淹,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5:31:43 字数作文
我梦见了范仲淹,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学生作文《我看范仲淹》

我看范仲淹

作者:何凯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范仲淹一生真实的写照。

范仲淹,他一生都在为国家和百姓奔走效劳,他提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一直影响者中华儿女。今天,我们要向范仲淹看起,看范仲淹的爱国忧民,看他的“不以物喜,必以己悲”的胸怀。

在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范老的一篇佳文《岳阳楼记》。本篇文章用了大量的笔墨抒写了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目的就是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必以己悲”的情怀形成鲜明的对比。

范仲淹一生也确实做到了这样。

他在做官期间,曾受到朝廷的贬谪,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一颗爱国忧民的心,反而为国家和百姓做了更多的好事,并且他还把这种思想传递给他的好友们。他时时刻刻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浮躁、不悲伤。

看到范仲淹的这一切,再看看当代的中学生。我们拥有比范仲淹好上千倍百倍的物质生活,但我们却不肯满足于现状,总是心浮气躁,外界只要有一丝一毫的动静,我们都能受到影响,甚至动气抱怨,又怎能谈什么认真学习呢?

如今有范仲淹这一伟人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相信我们也能够重新思考一下我们的价值观和矫正自己的行为。

范仲淹一生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国家兴隆,百姓安康。为此他付出了很多精力和心血。 他曾带兵驻守在边疆之地,为的就是能够保家卫国,还百姓安宁的生活。“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短短的诗词就显示出了他的报国心切,虽然自己很想念家乡,但是想到功业未建,只能倾尽青春和精力。

他一生胸中装的都是国家百姓,因此我们不得不想到当代的一些官员。徐才厚,周本顺,郭伯雄。。。。。一个个贪污分子,一个个饱食俸禄,尸位素餐,却不为国做事,不为民着想。所以,这个时代,我们常常会想起范老。

范仲淹,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爱国忧民。我看范仲淹,看他聚于一生的品质与精神。

篇二:高考作文人物类素材:范仲淹

高考作文人物类素材:范仲淹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作家档案

范仲淹: 989年─1052年

字号:字希文;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谥文正;后追封楚国公

时代:北宋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生活经历: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年),边事紧急,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罢相,范仲淹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朝,“庆历新政”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 作品:《范文正公集》。其中《岳阳楼记》、《四民歌》、《渔家傲》等比较著名。 名望: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任职期间,他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为主的主张抵御了西夏的袭扰,博得了宋仁宋“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的赞赏。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迁参知政事,施行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血、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改革措施,后终因受诽谤而罢执政。事虽未成,范仲淹庆历新政实开王安石熙宁新法之先河。

范仲淹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尽管作品不多,但凡读过他传颂千古之名作《岳阳楼记》的人,无不被巴陵胜状洞庭景色所陶醉,无不被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卓越政治家的崇高抱负和宽广胸怀所折服。他的诗词尤其是词在宋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意境宽广,风格沉雄,一扫唐末五代词的萎靡之气。

范仲淹不仅以政声文名著称,他的书法也被世人所重。范仲淹无意当一位书法家,但他的墨迹如他的《岳阳楼记》,字字珠玑,行行珍宝,广为后人所喜爱。 突出成就

《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世所传诵。 评论资料

当时城中流传着一首歌谣道:“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人们称赞他:“文能治国,武能保疆。”

《后山诗话》:“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是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曰:‘传奇体尔’。”

《冷斋夜话》:“范文正公清严,而喜论兵,尝好诵韦应物诗:‘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娱诗堂诗话》:“范诗特高妙,至用云台事,尤非隐所及。”

《宋史范仲淹传(节录)》:“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

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 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

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 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他的词,有的写边塞生活,有的写羁旅情怀,或苍凉悲壮,或缠绵深婉,对后来的苏轼、王安石有一定的影响。

作品读思

选文一:《渔家傲》

【导读】

1039

年,西夏军队进犯宋之边境甚急,大宋危在旦夕。在这种严重的局势面前,宋仁宗想到了范仲淹。将他召入朝中,恢复了天章阁待制之职,让他出任陕西路永兴军的知军州事(今陕西西安一带),后来,宋仁宗任命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全面统筹边防,任命范仲淹和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分别负责延路(西北军事区划之一,治所在今延安)和泾原路(西北军事区划之一,治所在今甘肃平凉)。这时的范仲俺已经52岁了,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范仲俺风尘仆仆来到处境最险恶的延州时,呈现在眼前的是战争给宋朝和边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到处是断壁残垣,茅庐草舍被焚烧成了废墟,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少数留下的也是无衣无食,无家可归,有家难回,范仲俺的心情十分沉重,当即写下一首《渔家傲》。

【正文】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整体感悟】

这是一首写边塞生活的词。作于西北军军中,词中既表达了誓守边疆、为国效命的英雄气概,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坚持反对入侵、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也反映了他和他的战士们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强烈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上片写边地风光,以边地的景象之荒凉烘托守边之艰辛。首句通过一个“异”字领起全

篇,点出“塞下”地域性特征,为思乡怀归之情埋下伏笔。“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也是北雁南飞的季节性自然规律,然而,词人却已经将守边将士思乡怀归的愁绪寄寓其中。雁归而人不得归,其情何以堪!在这些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眼中,周围塞外之景色也就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听到的是凄凉的边声四起,牧马悲吟;看到的是千山耸立,孤城紧闭,荒僻萧条之景象历历在目,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上片以写景为主,人物的主观情绪隐含其中。

下片而直接写将士厌战思归的心情。“浊酒一杯”,无法排遣思乡的愁苦;“燕然未勒”,归家更是遥遥无期。在白霜满地与“羌管悠悠”声中,将军与士兵都难以入眠,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就是在这样的悲苦声中结束了全文。

“将军白发征夫泪”句,更是苍凉悲壮,慷慨生哀,为千古传颂之佳句。全词格调沉浑,景象开阔,语言豪迈,慷慨悲壮,是一幅描写边塞生活的精美图画。

【读思牵手】

有人说,范仲淹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请从诗歌的风格和格调上略作分析。

【释疑参考】

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

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与唐人边塞诗“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的豪迈气概与乐观精神迥然有别。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范仲淹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它的内容和风格直接影响到宋代豪放词与爱国词的创作。

选文二:《苏幕遮》

【导读】

古人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让我们通过《苏幕遮》,仔细地体味范仲淹如何借助对秋色的描写,来真切地吐露征人 “旅思”之情的。

【正文】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特色鉴赏】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极地天际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

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

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

【读思牵手】

请分析此词的情景关系。

【释疑参考】

此词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选文三:《岳阳楼记》

【导读】

古来登临记胜之作多矣,但未有胜过《岳阳楼记》的。可以说,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即冠压群芳。写此文时,亦正是受贬谪之际,他突破个人感情悲喜局限,而着眼于天下人,抒发出令古今天下人皆钦敬的胸襟和思想,这已是本文卓越超群之处。同时,他将全文由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构成,骈散相同,严密结合,逐层深化,渐至高潮,回肠荡气,畅快淋漓。

【正文】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思路理解】

《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像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

篇三:范仲淹

语文 导学案 年级 五年 主备人: 张秀娟 审批人: 吴秀田 日期: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我梦见了范仲淹,作文)

篇四: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范仲淹篇]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二)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作家简介

◆ 人物导语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 作家档案

范仲淹: 989年─1052年

字号:字希文;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谥文正;后追封楚国公

时代:北宋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生活经历: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年),边事紧急,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罢相,范仲淹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朝,“庆历新政”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

作品:《范文正公集》。其中《岳阳楼记》、《四民歌》、《渔家傲》等比较著名。 名望: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二、成名缘由

▲ 贡献概述

任职期间,他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为主的主张抵御了西夏的袭扰,博得了宋仁宋“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的赞赏。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迁参知政事,施行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血、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改革措施,后终因受诽谤而罢执政。事虽未成,范仲淹庆历新政实开王安石熙宁新法之先河。

范仲淹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尽管作品不多,但凡读过他传颂千古之名作《岳阳楼记》的人,无不被巴陵胜状洞庭景色所陶醉,无不被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卓越政治家的崇高抱负和宽广胸怀所折服。他的诗词尤其是词在宋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意境宽广,风格沉雄,一扫唐末五代词的萎靡之气。

范仲淹不仅以政声文名著称,他的书法也被世人所重。范仲淹无意当一位书法家,但他的墨迹如他的《岳阳楼记》,字字珠玑,行行珍宝,广为后人所喜爱。 ▲ 突出成就

《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世所传诵。 评论资料

当时城中流传着一首歌谣道:“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人们称赞他:“文能治国,武能保疆。”

《后山诗话》:“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是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曰:?传奇体尔?。”

《冷斋夜话》:“范文正公清严,而喜论兵,尝好诵韦应物诗:?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娱诗堂诗话》:“范诗特高妙,至用云台事,尤非隐所及。”

《宋史范仲淹传(节录)》:“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三、作品在线

◆ 作品概述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

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

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

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

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他的词,有的写边塞生活,有的写羁旅情怀,或苍凉悲壮,或缠绵深婉,对后来的苏轼、王安石有一定的影响。

◆作品读思

选文一:《渔家傲》

【导读】

1039年,西夏军队进犯宋之边境甚急,大宋危在旦夕。在这种严重的局势面前,宋仁宗想到了范仲淹。将他召入朝中,恢复了天章阁待制之职,让他出任陕西路永兴军的知军州事(今陕西西安一带),后来,宋仁宗任命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全面统筹边防,任命范仲淹和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分别负责延路(西北军事区划之一,治所在今延安)和泾原路(西北军事区划之一,治所在今甘肃平凉)。这时的范仲俺已经52岁了,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范仲俺风尘仆仆来到处境最险恶的延州时,呈现在眼前的是战争给宋朝和边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到处是断壁残垣,茅庐草舍被焚烧成了废墟,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少数留下的也是无衣无食,无家可归,有家难回,范仲俺的心情十分沉重,当即写下一首《渔家傲》。

【正文】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整体感悟】

这是一首写边塞生活的词。作于西北军军中,词中既表达了作者誓守边疆、为国效命的英雄气概,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作者坚持反对入侵、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也反映了他和他的战士们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强烈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上片写边地风光,以边地的景象之荒凉烘托守边之艰辛。首句通过一个“异”字领起全篇,点出“塞下”地域性特征,为思乡怀归之情埋下伏笔。“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也是北雁南飞的季节性自然规律,然而,词人却已经将守边将士思乡怀归的愁绪寄寓其中。雁归而人不得归,其情何以堪!在这些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眼中,周围塞外之景色也就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听到的是凄凉的边声四起,牧马悲吟;看到的是千山耸立,孤城紧闭,荒僻萧条之景象历历在目,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上片以写景为主,人物的主观情绪隐含其中。

下片转而直接写将士厌战思归的心情。“浊酒一杯”,无法排遣思乡的愁苦;“燕然未勒”,归家更是遥遥无期。在白霜满地与“羌管悠悠”声中,将军与士兵都难以入眠,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就是在这样的悲苦声中结束了全文。

“将军白发征夫泪”句,更是苍凉悲壮,慷慨生哀,为千古传颂之佳句。全词格调沉浑,景象开阔,语言豪迈,慷慨悲壮,是一幅描写边塞生活的精美图画。

【读思牵手】

有人说,范仲淹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请从诗歌的风格和格调上略作分析。

【释疑参考】

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

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与唐人边塞诗“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的豪迈气概与乐观精神迥然有别。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范仲淹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它的内容和风格直接影响到宋代豪放词与爱国词的创作。

选文二:《苏幕遮》

【导读】

古人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让我们通过《苏幕遮》,仔细地体味范仲淹如何借助对秋色的描写,来真切地吐露征人 “旅思”之情的。

【正文】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特色鉴赏】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极地天际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

【读思牵手】

请分析此词的情景关系。

【释疑参考】

此词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选文三:《岳阳楼记》

【导读】

古来登临记胜之作多矣,但未有胜过《岳阳楼记》的。可以说,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即冠压群芳。作者写此文时,亦正是受贬谪之际,他突破个人感情悲喜局限,而着眼于天下人,抒发出令古今天下人皆钦敬的胸襟和思想,这已是本文卓越超群之处。同时,他将全文由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构成,骈散相同,严密结合,逐层深化,渐至高潮,回肠荡气,畅快淋漓。

【正文】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思路理解】

《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篇五: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认识这首词,还是从琼瑶阿姨的《碧云天》了解的。高考完毕的当天买了三本书,其中就有这本《碧云天》,而今早就记不得书里写些什么了,而当时我的一个伙计恰巧看过《寒烟翠》,也是琼瑶阿姨的书,因此给我说起这两本书的名字都来出自范仲淹的一首词。范仲淹谁不知道啊,他那“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至今传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如今仍然能够记得其中的许多句子,《岳阳楼记》词句鲜丽、行文浩荡、气势铿锵,作者一腔江山社稷情同样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当听说这首《苏遮暮·怀旧》同样出自他手时,感到非常吃惊,如此忧国忧民的人也会有“相思泪”吗?尤其是“碧云天”“寒烟翠”给用到琼瑶阿姨那种爱得声嘶力竭、磨磨叽叽的言情小说里。及至后来了解到范仲淹不但文章卓著更曾出将入相,那就更是令人意外了。

范仲淹,字希文,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到朱姓人家,他也跟着改了姓名,等他长大解了自己的身世,就拜别了母亲到应天府去求学。他学习非常刻苦,只能吃泡面或者喝稀粥。后来考取功名赐进士及第,当了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又为集庆军节度推官,这时才把姓名改为范仲淹。随后他又做了几任小官。

当时晏殊做了应天知府——也就是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那位太平宰相,他知道了范仲淹的名声,就举荐了他,因此升任秘阁校理。史书上说,范仲淹对《六经》都有了解,而精通《易经》,常常为人讲解不知疲倦;他还供养四方的学士,与他们一起谈论国事,“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看到这一节,忽然联想到世纪之处的新文化运动,革命先贤们举办各种爱国刊物,组建各种进步团体,最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那是何等的风采。当然也有偏安南朝的文人士大夫们的清谈集会,以个人琐事做文章,谈什么“枕流漱石”“战战栗栗”,多为高谈阔论而于国是无补。

在范仲淹入京后主要是当谏官,而他也是直言不讳,从而导致三次“荣耀”。

天圣七年,当时的太后想要到朝堂接受百官拜见,范仲淹上疏劝止并建议太后让皇上亲政,但没有通过,遂贬官河中府通判,继而陈州。同事们置酒送行道:“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啊!”当时正在建设太一宫和洪福院,到山西买木材,范仲淹又说:大兴土木、破坏民产不合天意啊,应该停止修建寺庙道观,减少木材用量。太后去世后,被任命为右司谏,当时有人经常谈论太后当政时的事情,他说,太后接受先帝的遗诏保护皇上十多年,应该忽略小过错而成全太后的德操。从这里看,范仲淹并不是心胸狭隘之人啊。有一年有蝗灾大旱,他申请派人安抚,朝廷没有安排,于是上疏说:如果宫廷中半天吃不上饭,会怎么样啊?皇帝于是命他安抚江淮,他开仓赈灾、禁民淫祀、减免茶

盐税并上疏救灾十事。

皇帝废黜郭皇后,并严禁百官参议此事。他和百官一起到宫门前叩门质问,要求皇帝纳谏,皇帝闭门不见,无奈之下,相约第二天再去上疏。然而,第二天早上刚到待漏院,他就接到了诏书,贬官睦州知州,后来又调任苏州。送行时,又有人赞曰:“范君此行,愈觉光耀”。在苏州,他疏通五条河流,把太湖水导入长江,以此功绩随后又官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吏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等职。

范仲淹重新回到朝歌后,看到丞相吕夷简任人唯亲,因此绘制“百官图”呈给宋仁宗,对宰相的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而吕夷简则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更兼范仲淹曾议及仁宗无后等尴尬话题,因此被贬为饶州知州,后来辗转几乎死在岭南。不单范仲淹被贬,他的好友欧阳修、尹洙、余靖等先后被贬,而吕夷简也被罢相。 此次前来送范仲淹的已经聊聊无人,唯好友王质而已,赞曰“范君此行,尤为光耀!”

或许范仲淹会在辗转流徙中度过余生,然而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西夏李元昊反叛了宋王朝,由于韩琦推荐,他被召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又改陕西都转运使。当时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议韩琦、范仲淹为副招讨使。而吕夷简再次入相,仁宗下旨谕让范尽释前嫌,范仲淹说:我所说的是国家的事情,与吕夷简并无罅隙。当时他已经是五十二岁高龄。

一首《渔家傲·秋思》描述的正是他在军中的情形,“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

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西方边陲,他采用积极防御政策,与韩琦、庞籍等互为犄角,重用狄青、种世衡等名将,保持了边境的稳定,史评“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当时边境流传“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而他也被当地人称做“龙图老子”或“小范老子”,韩琦、范仲淹所建立的西北军一直到北宋末期仍是一支劲旅。

西夏求和后,范仲淹被任命为枢密副使,继而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当时仁宗皇帝励精图治,令范仲淹、富弼和韩琦等筹划施政纲领,从而形成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仁宗预览后下旨诏告全国实行,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历新政。在范仲淹的领导下,精简官僚机构,考察官员业绩,开办学校,重视科举,取得了不错的局面。然而,这次改革却没有持续下来,史书上记载的主要原因说:改革规模深度都比较大,有些人觉得不是非常可行;经常出去考察官吏并且还告状检举揭发,让大家觉得没有安全感;法律法规忒健全了,凡事都要按规章办事,没法再钻空子,于是逐渐有诽谤之声,继而有传言说范、富、韩等人爱好拉帮结派。原文如下:“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我很奇怪当时这样的政治决策为什么没有延续下去,宋仁宗可是以“仁”著称的明君啊,而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名臣贤士,先后都担任过至少副丞相一级的官职,同时

代的吕夷简、包拯、文彦博等也均是一代名臣,而革新却为什么没有实行下去呢?我觉的主要还是由于那个时侯国家比较安定,虽说西夏时常有战事,但是没有造成很大的威胁而又刚议和;虽然每年都向辽国进贡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但是几十年没有战事,早就不知痛痒了。实行新政之初,仁宗是“方锐意太平”,正在兴头上,也许他看到大宋朝屡战屡败、民穷国弱,也想改革一把,但是他并不坚决,不是非改不可,因此在实行过程中略有挫折而辄生疑虑,失去了推行新政的兴趣,总的说来还是那时的政治环境还没有把君臣都逼到没有退路的程度。那时的宋王朝也不像清末的戊戌变法所处的历史环境那样迫切,也不像明崇祯皇帝那样面临着北方的巨大威胁,所以随着朝中一些大臣门或明讽或暗谋给革新施加障碍,仁宗就不再那么兴致盎然了,于是范仲淹、富弼等也都知难而退离开朝政,宋仁宗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军政要职,韩琦、欧阳修也都被调离京城,其他拥护新政的也大都遭到贬谪,范仲淹等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诣,转瞬间付之流水。历史就是这样,当你有时间变革的时候,你往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当你四面楚歌、不得不变革的时候,却又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来进行变革,直接被历史的车轮碾碎。都说凡事要望远处看,往远处看者又几人?如果宋仁宗知道在他之后的六十年里宋朝就丧失了大半河山,徽宗父子旋被“北狩”,又会是怎样的感慨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诚不欺也!北宋王朝在仁宗年间繁盛至极,而以自此开始衰败。

即使如此,庆历新政仍然是北宋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接下来的王安

字数作文